查文庫>教學設計>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精選6篇)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精選6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科書第106~107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透過活動,讓學生更加理解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個方位。

  2.透過讓學生自主調查、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設計出自己喜歡的校園。

  3.培養學生從多角度觀察、分析問題的習慣,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自主調查、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設計出自己喜歡的校園。

  教材分析:

  在學生學習了位置與方向、面積等有關知識的基礎上,教材安排了“設計校園”的實踐活動。透過設計學生熟悉的環境──“校園”的過程,進一步鞏固學生已經學習的有關知識,讓學生學會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培養收集、整理、分析資訊的意識和能力,以及愛學校的良好情感。教材以重新設計校園為主題,從收集資訊、分析資訊、設計方案三個方面安排了整個實踐活動。

  1.調查本學校和其他學校都有什麼是學生收集資訊和比較資訊的過程,教材中透過畫出整個校園的直觀圖來表現學生所收集的本學校的所有資訊,為下面重新設計新校園打下了基礎。比較資訊是比較本學校和其他學校的具體情況,為設計新校園提供了更全面的資訊,透過活動讓學生學習收集和選擇所需要的資訊的方法。

  2.討論學校應添設什麼是分析資訊的活動,教材展示了小組學生以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教材的討論是從兩個角度進行的,一是根據學生自己或教師的日常需要,二是與其他學校相比較。教材中具體舉了四個例子,如操場應該擴大、操場旁邊應有一個廁所,應該給老師準備一個車棚,希望有一些乒乓球檯等。當然,教材中提到的僅是一些範例,實際討論不必限制在這些方面,可以根據本學校的實際情況及自己的需求加以分析與設計。這個討論交流過程可讓學生體驗分析問題的方法,並培養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的能力。

  3.設計新校園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設計新校園的過程中,學生要根據綜合調查和分析的結果,以及本校園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這裡要涉及到一些需要數學知識和技能解決的問題──場地面積的大小,添設專案的形狀和大小等,這些都需要學生去進行實際測量,在教材的例子中對此進行了提示。除了教材提示的乒乓球檯是否能夠放得下的問題外,還會有其他的問題,如足球場上或操場上的鋪草皮、羽毛球場、為低年級開設遊戲區等問題。

  4.“展示各小組的設計”。組織數學實踐活動除了要使學生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學習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使學生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這一點在本實踐活動中體現為設計新校園後的展示和交流。透過學生之間的比較和交流,讓學生找到本組和其他組設計的優缺點,體驗學生之間的鼓勵與讚美,獲得同學的認同,同時也認同別人,使每個學生都能夠體驗到成功。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2

  教學課型:

  活動課(設計、討論)

  教具準備:

  某校校園平面圖、本校校園平面圖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討論法演示法

  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有關方位的知識,請同學們想一下我們一共認識了幾個方位?(8個)哪個同學願意起來具體說一下?其他同學用手指一下好嗎?

  2、這是我們生活中的方位,但在地圖上我們通常按什麼規律來確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3、電腦展示某校校園平面示意圖

  ⑴老師這裡有一幅某校校園的平面示意圖,誰想說說這個校園的各個方位建築物或教學設施?(指名答)

  ⑵這個校園設計得漂亮嗎?合理嗎?你有什麼建議?

  ⑶如果能在設計漂亮、合理的學校裡面學習,你們會有什麼感想呢?你們想不想也自己設計校園呢?今天我們就自己來設計校園。(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一是複習前面所學知識,喚醒學生的已有記憶,為新課的學習奠定基礎;二是以某校校園平面圖為例,讓學生談想法、提建議,激發學生設計學校的圖紙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調查彙報

  課前老師要求同學們調查本校和其他學校都有哪些教學設施(板書:調查),你們完成了嗎?誰來說說?(多指幾名同學說)

  (設計意圖:調查本校和其他學校都有什麼,是學生收集資訊和比較資訊的過程。透過活動讓學生學習收集和選擇所需要的資訊的方法)

  2、出示本校校園平面示意圖

  這是我們學校的平面示意圖,哪位同學願意起來用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位來描述一下?(指名說)

  3、請同學們結合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你覺得我們學校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的?必須添置哪些裝置等?

  (學生獨立思考)

  4、把你的想法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好嗎?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

  進行討論:(大螢幕出示)

  (1)應該在什麼地方添置什麼裝置?

  (2)綠化上面你有什麼見解?

  (3)操場的大小或形狀如何?

  (4)你還有哪些設想?

  5、集體彙報交流。(每個小組推薦一名代表發表本組的意見,教師可以鼓勵性的評價,並對全體的意見予以總結。)

  (設計意圖:這個討論交流的過程可讓學生體驗分析問題的方法,並培養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的能力。)6、小組合作,設計新校園。

  同學們的想法真不錯。下面就請各小組在給定的白紙上總結出本組的最後計劃,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手中的畫筆來設計自己的新校園,要求每個小組分好記錄、監督、繪圖的人員。(學生合作動手設計,教師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透過設計學生熟悉的環境—“校園”的過程,進一步鞏固已經學習的有關知識,讓學生學會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培養收集、整理、分析資訊的意識和能力,以及愛學校的良好情感。)

  7、展示各小組的設計。

  每個小組派一名同學介紹自己設計的校園示意圖,其它小組進行評價,找出每幅新校園圖的優缺點。(利用學過的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個方位來描述。)

  8、教師進行總結評價。

  同學們真棒!能結合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認真分析(板書:分析)用你們小組的智慧設計出了自己喜歡的學校,真可稱之為小設計師了,老師一定會把你們的想法傳達給校長,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你們的設計將會被採用。

  (設計意圖:透過學生之間的比較和交流,讓學生找到本組和其它組設計的優缺點,體驗學生之間的鼓勵與讚美,獲得同學的認同,同時也認同別人,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

  三、回顧整理,總結提升:

  同學們,透過這節活動課,你們都有什麼收穫?

  師:同學們,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都跟數學有關,如設計校園。只要我們細心觀察,認真思考,運用我們學過的知識認真分析,一定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方法,不斷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出自己滿意的校園。

  四、作業佈置

  自己設計一幅未來的現代化學校平面圖。

  板書設計:設計學校

  小學校園平面設計圖

  調查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3

  《秒的認識】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59頁~61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分與秒的關係,初步建立秒的時間概念。

  2、透過觀察與操作,體驗時間在生活中的價值。

  3、藉助生活例項和實踐活動,培養遵守、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點:

  建立時、分、秒的時間概念。

  教學難點:

  建立時、分、秒的時間概念。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引出秒的概念。

  1、出示第59頁主題圖,請同學們說一說圖中的人們在做什麼?

  (在春節聯歡晚會上,主持人和觀眾們都在期待著新年鐘聲的敲響。他們正在倒計時:十、九、八、七、……二、一)

  2、老師提問:人們倒計時時喊的“十、九、八、七、……二、一”每個數字之間經歷多長時間?(1秒)

  師小結: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就來認識秒。

  二、學習新知:

  1、出示獨立學習任務單:

  請仔細觀察鐘面,想一想鐘的哪一根指標叫做秒針嗎?你知道它是怎樣計時的呢?

  (1)透過觀察,我知道秒針是鐘上的那一根。

  (2)秒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秒,從12走到1就是走了秒,從2走到4走了秒。

  (3)秒針走一圈就是走了秒,也就是分鐘。

  (4)秒針走一圈,分針走了格。也就是1分=______秒。

  學生彙報

  出示課件,演示秒針走一圈,同時板書:1分=60秒

  2、感受一下1秒鐘有多長。

  (1)拍手練習:跟著鐘錶的“嘀嗒”聲,每秒拍一下手。

  (2)你能在1秒鐘裡做什麼事呢?先試一試,再告訴同桌。

  3、出示有秒針的實物鐘錶,共同感受1分鐘有多長。

  請同學們談感受。(1分鐘比1秒鐘長,但1分鐘也過得很快)

  4、出示課本61頁做一做第2題,瞭解1分鐘可以做哪些事情。

  你能在1分鐘裡做幾道口算題呢?試一試!

  三、鞏固練習:

  1、在括號裡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大約每天睡9()

  穿衣服大約需要20()

  燒一殼開水大約需要25()

  2、瞭解一下自己小組同學的50米跑的成績,並記錄下來。

  3、填一填。

  人1分鐘脈搏跳()下,1分鐘做()道題

  1分鐘寫()個字。

  4、填空:

  深呼吸1次用()秒,15秒內能深呼吸()次。

  從1數到30用了()秒。

  1分=()秒,120秒=()分

  5、繞操場跑1圈,*用59秒,李月用了1分零3秒,誰快些?

  四、課堂小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秒的認識,知道了1分=60秒,還感受了1分、1秒有多少長,常言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同學們從現在開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時間的主人吧。

  【《噸的認識》】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藉助生活中的具體物體,認識質量單位噸,感知1噸在生活中的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知道質量單位間的關係,1噸=1000千克,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透過觀察、猜想、推理、歸納等數學活動,經歷噸的質量觀念的形成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二、目標分析

  噸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了千克、克,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計算能力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直觀形象的素材,聯絡生活實際幫助學生體會1噸的含義。噸是個比較抽象的質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不多,往往不能直接感受,因此,教學中組織多樣的活動幫助學生體驗和感受1噸。多提供生活素材,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推理方法去感知1噸有多重,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教學質量單位噸和千克之間的換算位的換算,讓學生根據噸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關係進行推理,展示學生思維過程,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建立噸的質量觀念,能熟練運用1噸=1000千克,正確進行噸和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

  教學難點:

  建立噸的質量觀念。

  四、教學準備

  課件,10千克1袋的大米,學生自己準備的1桶水、1捆書等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知

  小朋友們喜歡去動物園玩嗎?你們都喜歡什麼動物,來看看大家瞭解這些動物們有多重嗎?(課件出示以下動物圖片)

  一隻鸚鵡大約重35()。

  一隻小兔大約重3()。

  一隻東北虎約重350()。

  一頭大象約重5()。

  鸚鵡、小兔、東北虎的體重為什麼選用克或千克作單位?說說你的想法。

  這裡大象的體重選用“克”或“千克”作單位還合適嗎?

  大象的質量要用“噸”來作單位。你們知道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用噸作單位呢?舉例說明。(課件出示相應圖片)。

  (課件出示課本例7)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作單位,噸可用符號“t”來表示。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這個新的質量單位噸(板書:噸的認識)。

  【設計意圖】藉助學生喜愛的熟悉的動物們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回憶已學過的質量單位克與千克。接下來在用千克表示比較重的物體質量是否合適時,引起學生已有認知的衝突,產生用新的質量單位來表示的需要,引出質量單位“噸”。

  (二)活動體驗、建構新知

  1、初步認識1噸有多重

  (1)思考:1噸有多重?噸和千克有什麼關係?

  (2)(出示課本圖片)引導學生觀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

  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噸。1噸=1000千克。

  (3)(出示圖片)一隻北極熊約重500千克,兩隻北極熊約有()千克,也就是()噸。

  【設計意圖】利用直觀形象的生活素材,幫助學生體會1噸的含義,使學生認識噸確實是一個比千克大得多的質量單位。

  2、活動體驗1噸有多重

  (1)共同體驗1噸的重量。

  每小組準備10千克一袋的大米,每人抱一抱,感受10千克的重量,再合作感受20千克、30千克的重量,引導學生推算多少袋有1噸。(課件演示100袋是1噸)

  (2)分組活動,感受1噸的重量。

  ①每小組可以準備一桶水、一捆書、一位同學體重等不同的物品。

  ②每位同學親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③透過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樣的物品質量是1噸。

  ④分組彙報結果。

  (3)課本第32頁做一做第2題。

  引導學生透過推算得出結論。例,兩頭奶牛是50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噸。水泥2袋100千克,20袋1000千克,就是1噸。

  【設計意圖】先由全班共同體驗,使學生親身感知1噸的重量,為後面的分組體驗起到引導和示範作用。接下來的分組體驗材料讓學生自主選擇日常熟悉的物品,透過小組合作交流活動,讓學生經歷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體驗過程,進一步強化對1噸的認識,形成1噸的質量觀念。

  3、噸和千克的換算

  (1)課件出示例8。

  4噸=()千克

  3000千克=()噸

  (2)學生獨立思考填空。

  (3)組內交流後,彙報換算推理過程。

  (4)完成課本第32頁做一做。

  一隻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噸。一輛卡車載質量5噸,也就是(5000)千克。

  【設計意圖】噸和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與“千米和米”相同,難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

  (三)加強練習、鞏固提高

  (1)課本第34頁第1題。

  這是一道連線題,透過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質量單位千克、噸的感受。學生先獨立連線,再集體交流。

  (2)課本第34頁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練習,再交流反饋,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3)課本第34頁第3題。

  學生根據質量單位噸和千克之間的關係進行單位換算和簡單計算,明確在計算前要統一單位。

  (4)課本第34頁第4題。

  引導學生髮現“1000千克的機器,已經是1噸了,和它同車的機器質量不能超過1噸”。鼓勵學生髮表不同想法,在交流中理解解決問題的多樣化。

  【設計意圖】透過多樣化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所學的質量單位噸和千克的換算和簡單計算的方法,進一步建立噸的質量觀念,並能在有關質量單位的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問題。

  (四)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你有什麼收穫?

  2、課本第34頁第5題。

  瞭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噸。如果每月少用1噸水,你認為能做到嗎?和爸爸媽媽商量一下,可以採用哪些節水方法?

  【設計意圖】透過課堂學生總結,進一步回顧和反思本節課所學知識。運用噸的知識的數學實踐活動,將知識的獲取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除法的驗算》】

  教學目標:

  1、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驗算,包括沒有餘數的和有餘數的。

  2、透過具體的問題,理解驗算的方法和意義。

  重點難點:

  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驗算方法及意義。

  教學流程

  一、口算題

  1、第三題第(1)小題,學生完成;

  2、完成後校對反饋,並且說出口算的演算法。

  二、沒有餘數的除法驗算的問題

  1、出示例題圖,觀察圖中的數學資訊,並結合問題1進行詳細解讀;

  2、如何解決第一個問題,用什麼方法計算?在學生引導下列式;

  3、計算,得到答案(鼓勵口算並且說一下口算過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驗證計算的正確?講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驗算的時候我們一般用乘法驗算。誰會驗算?12×3=36,並且理解一下,每一個數字在乘法中的意義,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麼意思。

  5、出示一道題目64÷2並要求驗算,上隨堂本。注意橫式上改寫什麼,在反饋的時候重點查。

  6、在做完這兩道題目之後,從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入手,引出驗算的第一種情形:商×除數=被除數。(引導學生,教師不說出)

  7、快速口算55÷5並且驗算,學生說。

  8、完成第三題第(2)小題的口算,並且說說為什麼能算的這麼快。

  三、有餘數的除法驗算的問題

  1、接著出示問題,65元可以買多少塊冰欺凌,還剩多少元?

  2、學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這回要求學生自己檢查橫式,看看有沒有錯誤。

  3、你會驗算嗎?分兩步進行,先從意義出發,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義是買冰欺凌花去的錢,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錢;再用豎式表示理解:商×除數+餘數=被除數。

  4、運用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進行甄別,完成第一題的題目,回答問題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積,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來互相驗算”

  5、你能根據我的算式再說出一組像這樣的式子嗎?

  58÷5=11……3

  四、獨立完成除法的驗算

  1、完成第二題的剩下一題,並且請學生板演;

  2、關注豎式中驗算的部分,並且說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數+餘數=被除數;

  3、注意格式的問題:“橫式上的餘數有沒有丟”、“橫式上的商會不會寫成被除數”……,找到問題之後再查詢中招率,引起重視;

  4、完成68÷6的驗算過程,查除法豎式有沒有錯餘數在驗算的時候有沒有加橫式上有沒有寫錯

  五、全課總結

  1、本節課學習了哪些知識?(要重點訓練學生說)

  2、課堂作業:補充p2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因數末尾有0乘法的簡便演算法,能進行簡算、

  2、運用知識的遷移探究新知,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3、運用觀察、比較、討論、歸納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簡便演算法,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4、培養學生在計算中怎樣簡便就怎樣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掌握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簡便演算法,能正確簡算、

  教學難點

  理解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簡便計算的算理、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筆算: 360×4 2600×3

  觀察:這兩道題有什麼相同點?(一個因數末尾都有0、)

  師:我們在第五冊學過一個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用簡便演算法進行計算、指名板演,其他同學同時進行口算練習、

  2、口算:

  9×50 13×30 23×20 23×30 24×3

  8×6019×40 42×10 130×5 17×4

  2×5011×60 22×40 120×8 360×2

  訂正時,學生講述簡算的過程、使學生明確:一個因數末尾有0,可以先乘0前面的數,乘完以後看因數末尾有幾個0,就在乘得的數的末尾添寫幾個0、

  如:360×2看做36乘以2,得72,在後面加一個0就是720、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 5:360×24

  (1)板書算式、觀察:例5和複習題比較,有什麼異同?

  不同點:另一個因數是兩位數、

  相同點:一個因數末尾都有0、

  板書課題: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

  (2)激發慾望,嘗試練習、

  我們已學會一位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簡便演算法,能不能把這種方法應用到因數是兩位數的乘法中呢?大家試試看、

  教師巡視,並出示不同豎式、(估計可能出現的情況如下)

  (3)師:這幾種豎式計算結果都是一樣的,哪種方法更簡便?經過討論使學生明確:第三種方法更好、因為先去乘0前面的數,將三位數乘兩位數轉化成了兩位數乘兩位數,計算就簡便了、教師板書規範豎式、

  2、教學例6:265×30

  (1)觀察:與例5比較,有什麼不同?

  (例5是第一個因數末尾有0,而例6是第二個因數末尾有0、)

  (2)類推練習

  我們已經掌握了第一個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簡算,而這道題是第二個因數末尾有0,看誰能運用已學的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學生試做,教師巡視:

  教師巡視時,如果發現以下寫法:

  可寫在小投影片上,讓同學討論、並取得共識:第二個因數末尾有0時,先用0前面的數去乘第一個因數,再在乘得的數的末尾添一個0,這樣計算比較簡便、

  (3)反饋練習:

  350×24 73×60 186×50

  3、教學例 7:450×20

  (1)觀察思考:例7與例5、例6有什麼不同?

  使學生明確:兩個因數末尾都有0、

  (2)這樣的題怎樣計算比較簡便?請同學們閱讀例7並完成計算、

  引導學生交流,寫豎式時把0前面的數對齊,只乘0前面的數;兩個因數末尾一共有幾個0,就在乘得的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3)反饋練習:

  230×40 150×60

  三、課堂總結、

  師生總結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簡便演算法:

  ①寫豎式時,先把什麼數對齊?

  ②把哪些數相乘?

  ③在乘得的數的末尾怎樣添0?

  四、隨堂練習、

  1、下面的計算簡便嗎?計算不簡便的,怎樣算才簡便?

  2、根據 24×22=528,69×13=897,你能直接寫出下面各式的得數嗎?

  22×24= 13×69=

  240×22= 6900×13=

  24×220= 690×130=

  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怎樣算比較簡便?

  五、佈置作業、

  1、240×22 38×80 280×20 305×30

  2、(1)28的50倍是多少?

  (2)65個120是多少?

  板書設計

  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6頁例2及“做一做”,練習三第3、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會學習除法估算的必要,瞭解除數是一位數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導學生根據具體情境合理進行估算,知道什麼時候要估大些、什麼時候要估小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應用數學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理解學習除法估算的必要

  1、 看圖出示以下情境和問題:

  ①課本例2:李叔叔他們三人平均每人大約運多少箱?

  ②從學校到仙女湖有223千米,客車行駛了4小時,平均每小時約行多少千米?

  ③每聽飲料3元,100元最多能買多少聽飲料?④在一次地震中,有災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發一頂帳篷,最少要準備多少頂帳篷?

  2、請學生嘗試列出解答上面各題的算式。

  一般來說,學生都能根據除法的含義列出下列4個算式:124÷3≈、223÷4≈、100÷3≈182÷4≈。

  3、體會除法估算是解答問題的一種工具。

  請學生逐一說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讓學生在說算式意思的過程中,體會生活中許多問題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來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

  二、怎樣進行除法估算

  1、一般方法

  (1)從上面4個算式中抽出:124÷3≈,請學生嘗試估算。

  (2)展示、交流學生估算的過程和方法。

  生1:124≈120 生2:124=120+4

  120÷3=40(或3×40=120) 120÷3=40

  每人大約運40箱。 剩下的4箱中每人還

  可運1箱,每人大約

  運41箱。

  引導學生對以上兩種估算的過程和方法進行比較:

  ①兩種估算的過程和方法都是正確的。

  ②兩種結果雖然有微小的差異,但都接近準確值,不影響對問題的合理解決,可以說,這樣的差異在本題的解決中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3)讓學生獨立估算223÷4≈。

  學生估算的過程和方法與124÷3≈的估算過程方法會基本相同。有以下幾種思路:

  生1:223≈200 生2:223=200+23 生3:223≈240

  200÷4=50 200÷4=50 240÷4=60

  平均每小時 平均每小時 平均每小時

  約行50千米。 約行55千米。 約行60千米。

  以上3種結果都對,說明汽車的速度每小時在50~60之間,當然以55最佳,因為它更接近準確值。

  (4)歸納除數是一位數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透過以上兩例、引導學生歸納: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數看成整百(整十)或幾百幾十(幾千幾百)的數,除數不變,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進行計算。

  2、面對具體情境進行估算

  (1)再現問題:

  ①每聽飲料3元,100元最多能買多少聽飲料?

  ②在一次地震中,有災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發一頂帳篷,最少要準備多少頂帳篷?

  (2)組織討論:

  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兩個問題:

  a、在解決問題①中,能將100估成120嗎?為什麼?b、在解決問題②中,將182

  成160合適還是估成200合適?

  (3)交流看法:

  請學生針對上述兩個問題在班上進行思想的碰撞。透過研討,讓大多數人明白:在問題①中,只有100元錢,所以估算時不能將100估大,只能估小;在問題②中,已知災民182人,在考慮所需帳篷數時,應將182看成200,這樣才能保證有足夠的帳篷讓災民渡

  困難期。

  (4)估算解答

  請學生獨立完成100÷3≈、182÷4≈的估算。學生作業後,點名說一說估算的過程結果。

  三、鞏固練習

  1、完成課本第16頁做一做第1、2題。面對第1題的具體情況,讓學生思考:把260看成240或280都可以嗎?為什麼?

  2、完成練習三第3、4題。面對脫離了具體背景的除法估算,請學生根據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正確求出估算結果。完成後,可請學生簡單說一說是將被除數看成多少來計算的。

  3、補充練習:160人去春遊,每輛車坐28人,6輛車夠嗎?你會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嗎?

  請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將乘、除法估算技能用於解答同一個問題之中,培養學

  生靈活解題能力。

  解法一:28≈30 解法二:160≈180

  30×6=180 180÷6=30

  160<180 180>160

  6輛車夠。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在具體的統計活動中認識複式統計表,能根據收集、整理的資料填寫統計表,並能根據統計表的資料進行簡單的分析。

  (二)過程與方法

  在認識、填寫、分析複式統計表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資料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資料分析方法的多樣性,培養資料分析觀念。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進一步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目標解析】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對收集資料、記錄資料的方法已經有初步的體驗,會將資料整理後填入單式統計表,並能對資料進行簡單的分析和解決簡單的問題,也積累了一定的學習經驗。在此基礎上,本單元藉助複式統計表的學習,進一步體會資料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資料分析方法的多樣性,體會資料中蘊含的豐富資訊及其應用價值,引導學生進一步體驗統計的方法和意義。複式統計表呈現、處理資料的方法也是學生以後學習複式條形統計圖、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基礎。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複式統計表,能正確填寫資料,並進行簡單的資料分析。

  教學難點:進一步理解統計方法,培養資料分析觀念。

  三、教學準備

  PPT課件等。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師生交流:同學們,課餘時間你有什麼興趣愛好?

  2、(相機出示情境圖中的六項活動)提出問題:我們班同學最喜歡的活動是什麼?怎樣驗證你的想法?

  學生意見不一,引發用統計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聯絡生活實際,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出發點,創設了一個調查學生最喜歡的活動情境,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讓學生初步感受到統計的必要性,為複式統計表的學習做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