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聲聲慢》獲獎教學設計

《聲聲慢》獲獎教學設計

《聲聲慢》獲獎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聲聲慢》獲獎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聲聲慢》獲獎教學設計1

  【設計理念】

  1、以新課標要求為依託。新課標提出鑑賞古典詩詞的要從如下方面進行:在瞭解作品相關背景的基礎上分析和理解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獨到的思考;瞭解詩詞的表現手法,體會其藝術表現力;培養積極的鑑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在詩歌的鑑賞中陶冶情操,提高修養。

  2、以有效課堂為原則。有效的教學設計是有效課堂的重要保障,本著有效課堂的原則,進行一切設計。

  【文字與學情】

  文字:此詞是清照後期詞的代表作,是詞人熔鑄亡國之恨、喪夫之痛、流離之苦、懷鄉之思、寡居之悽寫成的。因詞人生活的變化,詞的風格已由前期的清新明快發展為哀婉淒涼、憂憤深沉。而作者這種深沉的情感一方面是藉助直接抒情的字句,另一方面透過具有特定屬性的意象營造富於深蘊的意境,加之創造性的連用疊詞等來渲染和傳達的。

  學情:1、作為高二學生,雖瞭解一定的詩詞鑑賞技巧,但在實踐中往往不能運用這些技巧,準確把握詩歌的情感。

  2、與長於用典的辛詞相比,清照詞擅用口語、鋪敘日常生活,這更容易被學生理解、接受,清詞備受學生喜愛,學生鑑賞的積極性會很高。

  【教學目標】

  1、透過反覆誦讀,體會並掌握疊詞的效果及作用。

  2、捕捉詞中具有特定屬性的意象,並結合意象特點、聯絡作者的生平事蹟感知詞中淒涼意境,深入體味詞人“愁”的深刻內涵。

  3、掌握基本的詩詞鑑賞技巧,並熟練運用這些技巧分析其他詩作,提高詩詞鑑賞水平。

  設計目的:明確學習任務,做到有的放矢。

  【重點難點】

  1、品味意象豐富內涵、感知意境、深入體會詞人別樣“愁”情。

  2、運用詩詞鑑賞基本技巧準確把握古典詩詞中作者的情感。

  【教學方法】

  誦讀感悟法 自主鑑賞與合作探究相結合

  設計目的:誦讀是詩歌教學的重要手段,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要引導學生學會讀書,學會讀詩。自主方能突顯個性解讀,合作彌補個性之不足。

  【教學流程】

  一、匯入設計:(多媒體出示李清照畫像及其詞園對聯,請同學猜是誰?)

  詞采秀千秋,看風雅流傳,才情自古無男女;

  生年交兩宋,究悲歡轉換,命運從來系國家。

  沒錯,她就是易安居士李清照。在古代男權社會,她卻憑自己的才情在南宋詞壇豎起一面鮮明的旗幟,她的詞作哀婉悽美,令多少文人雅士折服。她不僅僅是我們女同胞的驕傲,更是我們山東的驕傲。因為她是我們山東人。我們曾經學過她的什麼作品啊?(《如夢令》)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她婉約詞中的傑作《聲聲慢》。

  二、知人論世——暢所欲言話清照

  1、學生自由發言。(課前準備任務查閱李清照相關資料)

  2、教師相機補充(幻燈片出示):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濟南人,南宋婉約詞派的代表。其詞被稱為易安體。南渡是李清照詞的分水嶺。

  前期:李清照自幼受過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藝,能詩詞,善書畫。18歲嫁與宰相趙挺之子金石考據專家趙明誠,夫妻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詩詞唱和,生活美滿。前期詞以抒發對愛情的追求和對自然的熱愛為主。詞風真摯細膩、清新明快。

  後期:宋朝南遷,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趙明誠染病身亡。她變為流落無依、形影相弔的寡婦。她四處流亡,曾被人誣陷通敵。再後來,趙明誠生前蒐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丟失,她的境況也變得越來越艱難。在孤獨困苦中走完人生的最後路程。後期詞反映戰亂痛苦生活,感時傷懷,懷舊思鄉,表現流離之苦、悼亡之悲、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哀婉淒涼。

  三、美讀感知——以聲傳情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根據預習時對這首詞的理解讀出感情來)

  (2)分別請一到兩名男生、女生誦讀,其他同學聆聽,點評,教師總結誦讀要領。

  (3)師播放範讀錄音,配以《漢宮秋》的樂曲和“黃花滿地,雁排長空,一女子翹首凝望”的圖畫,營造氛圍,進入意境,感受音韻美。

  (4)透過讀,你所感受到的詞的情感基調是怎樣的?(悲悽低沉 )

  四、整體把握 ——用心體情

  師多媒體引導:詩詞中有詩眼、詞眼之說,“眼”,傳神之所。“詞眼”就是最能傳達詞人內心情感的字詞。以形容詞、動詞居多,如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

  1、 這首詞的詞眼是什麼?詩人又是怎樣表現的呢?

  (學生結合預習情況,再讀全詞。獨立思考後,小組討論。)

  2、生自由回答,師歸納明確:詞眼: “愁”,詞人藉助於一系列意象及恰當的表現手法來表現詞眼的。

  【預設問題】哪些意象?(讓學生關注意象的屬性)

  意象: 酒 、 風 、 雁 、 花、 梧桐、 雨

  (淡)酒、 (急)風、 (過)雁、 (滿地)黃花 、 梧桐 、(點點滴滴)的細雨

  表現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神奇的疊字的運用;強烈感情的反問句的運用。透過這些表達了詞人無限的孤寂悽苦之情。

  3、帶著體味,學生再次有感情地齊讀全詞。

  五、佳句鑑賞——個性品情。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漢姆雷特”,詩歌注重個性化閱讀,鑑賞佳句,融入意境,體味情感。

  1、學生再讀全詞,選擇自己喜歡的詩句佳句,並選擇一角度加以鑑賞。

  小帖士:A選擇含意象的詩句的同學,賞析時結合意象的特點、屬性品味;

  B思考後,形成書面文字。

  2、學生自由選取詩句賞析。小組內自由討論交流,互相推薦、自由回答。對於名句教師可稍加點撥做重點鑑賞,其餘簡略分析。

  【師預設重點佳句】

  1、首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具體設計】(如果學生沒關注疊詞,可以如下引導)

  A賞析時讓學生各刪去一個與原詞比較讀,感受疊詞的魅力。

  B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生平經歷,挖掘隱含資訊,體味其中深情。

  師引導:開篇七組疊字,可謂“膽大包天”,具有開創性,被歷代詞家異口同聲贊為千古絕調。追問挖掘文字背後的文字資訊。 “尋覓”的可能是什麼?尋覓的結果?

  僅此三句,一種由愁慘而淒厲的氛圍已籠罩全篇。讀來不覺累贅,只覺徘徊低迷,婉轉悽楚,極富音樂美,詞人的情感似乎也加倍了。

  疊詞作用:音樂美 、增強情感。

  2、“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具體設計】

  在學生賞析的基礎上,引用古典詩歌中些酒的詩句,把握“酒”的意象內涵,重點品析“淡”。

  “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消萬古愁。”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

  明確: “酒”愁的象徵,酒“淡”,其實是說愁“濃”,一個“淡”字,表明作者愁的是晚境何等淒涼,心境是何等的悽苦。

  3、“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具體設計】引導學生把握“雁”的特定內涵。

  秋天,北雁南飛,詞人亦是北方人,避難南下,故說“舊時相識”。雁可回北方,人卻客居江南,在異鄉相逢,更添天涯淪落之感。

  明確:“雁”離愁的象徵

  4、“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具體設計】引導學生把握,“黃花滿地”內涵。(備用幻燈片引導)

  強烈的反問,“黃花堆積”是指菊花盛開,而非殘英滿地。“憔悴損”是自己因憂傷而憔悴。黃花更顯出一個人無限的孤寂悽苦之情。

  5、“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具體設計】:把握“梧桐”“細雨”特定內涵,在學生賞析基礎上,可引導學生用發揮想象,幾十字描繪詩句所展示的悽慘的情景,體味情景交融效果。)

  結論:“梧桐”悲秋、悲涼的心境。

  【預設示例】梧桐葉落,細雨霏霏,細雨落在梧桐上,又點點滴滴灑到地上。將淒涼的景色與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緒,使詞的意境更為深遠。

  【小結深情】:清照“愁”的內涵。(結合賞析歸結)

  懷鄉之思 漂泊之苦 亡國之恨 喪夫之痛

  六、共同總結 ——積累方法。

  如何準確把握詩詞的情感,鑑賞古典詩詞?

  1、走進作者,知人論世。聯絡作者經歷背景

  2、尋找詞眼,整體把握。抓直接抒情句子、直接表現情感詞。

  3、捕捉意象,關注特點。詩人往往藉助意象、營造意境、傳達情感。有些意象本身就有某些比較穩定的含義。如柳——惜別之情,明月——寄託相思,雁——雁足託書,盼望親人的訊息,梅、蘭、竹菊、鶴——君子的象徵。同時還要注意描寫這些意象用了什麼樣的字眼,從這些字眼再體味作者的情感。如明月——寒月——缺月——殘月。這些雖都是月亮,但修飾語不同,意象也不同。

  4、明確技巧,品味效果。表現手法和技巧多種多樣,恰當的技巧對錶情達意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注意技巧的鑑賞。此詞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縱觀全篇,“乍暖還寒”的天氣,晚來的急風,南去的大雁,滿地的菊花,梧桐細雨,句句寫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而句句反映的都是孤獨淒涼的境況。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委婉,含蓄韻致。

  七、拓展訓練——學以致用。

  多媒體出示李清照《一剪梅》全詞及背景。

  【問題設定】這首詞抒發了怎樣的情感?如何抒發的?(結合詞句具體闡釋)

  參考答案:《一剪梅》詞中十分細膩地寫出了她獨居生活的孤單寂寞和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相思 閒愁

  八、課堂小結——回味無窮。

  細雨滴梧桐、黃花堆滿地、雁叫聲聲思,所有的景象在詞人的筆下都具有濃郁的愁情,可以說一枝一葉總關情。《聲聲慢》運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風格和錯落和諧的韻律,營造了一種化不開、驅不散的孤獨失落氛圍,讀著它,我們似乎聽得見階前滴雨,長天孤雁,看得見梧桐落葉,黃昏孤燈。

  九、作業設計——鞏固提高。

  1、讀李清照前期的詞二首《如夢令》和《醉花陰》,與本詞作比較閱讀,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寫三百字左右的文章。

  2、背誦全詞。

  【教後反思】

  充分的準備、精心的設計是高效課堂的前提,但課堂不僅僅是個預設的過程,更是生成的過程。在精心的準備也會有意料之外。自覺這個設計在課堂實踐中應該算收到了較好效果。沉澱下來,重新審視這堂課、這個設計,應該有優點,同時也存在諸多不足。

  優點:

  1、預期目標設計,切乎學情、可操作性強、有針對性,完成的很好;

  2、猜謎加圖片匯入,既引發了學生興趣,同時助於調整學生情緒;

  3、個性鑑賞環節設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

  4、設計原則就是“有效”,所以每一環節設計儘量落到實處。

  不足:

  1、課堂節奏還不夠緊湊,有些前松後緊;教師掌控課堂能力,對課堂效率有直接影響,在設計時,各個環節的時間考慮不夠細緻。

  2、面對課堂意外處理不夠機智,浪費了時間。在播放的範讀錄音時,音箱故障,效果很差,但我還是堅持放完了,而學生反映木然。其實可以直接跳過這一環節,老師來範讀,我想效果會更好。

  3、對於“詞眼”問題的討論環節設計有些過於追求“小組討論”的.形式,部分同學沒有參與進來。而從學生的反應來看,這一問題可以學生獨立思考直接交流,這樣能節省一些有限的教學時間,留給後面“個性鑑賞”環節更多的交流時間。

  4、反饋練習相對單薄。學生掌握了鑑賞詩詞的基本技巧,也可以運用,但絕對談不上熟練程度,而且所選的詞特定意象較少,可以選含有“柳”“梅”“菊”等意象的詩句反饋強化。

  “高效課堂”說來易,做到難。可以說“細節決定效率”,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認真考慮每一個目標的設定、每一個環節的安排、每一個問題投放是否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是否契合學情、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等。畢竟衡量課堂效率的標準不是我們講了多少,而是學生學了多少。課有盡,思無窮。

  《聲聲慢》獲獎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誦讀品味,把握詞人的思想情懷。

  2、體會作者生平遭遇與創作的密切關係。

  3、抓住意象,體驗意境,瞭解李清照詞的婉約風格。

  4、透過本詞的學習,掌握鑑賞詞的一般方法,並學會運用。

  教學重難點:

  1、瞭解個人生活遭遇與作品創作的密切關係。

  2、學習作者從日常生活中提煉生動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來表現心境方法。

  3、體會詞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下讀一讀,議一議,品一品。教師為學生的情感體驗給予一定的指導,對學生的發言作好點撥、補充和總結,充分發揮教師的課堂主導作用。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純粹的眼淚。”眼淚和愁情是文學永恆的主題。輕拂歷史的塵煙,漫步文學的殿堂,無數的詞人詩人,寫著無數的悲懷愁情的詩詞。(讓學生回憶有關“愁”的詩詞名句)。教師總結:真是愁有景,愁有聲,愁有淚;國愁、家愁、情愁,怎一個“愁”字了得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被詞評家譽為“寫愁第一高手”李清照的情感世界,用心靈來聆聽、來感受濃縮了她一生痛楚的千古絕唱《聲聲慢》吧!

  二、作者簡介,學會“知人論世”

  1、先讓學生回答教師做最後總結,強調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嶺。

  (出示幻燈片李清照簡介)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門世家,父親李格飛師從蘇軾,著名經史學家;母親王氏也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能詩能文;李清照從小耳濡目染,也聰明伶俐,善於音律,能詩作詞。18歲嫁給門當戶對的太學士趙明誠為妻。兩人情趣相投,你吟詩來我作對。趙還熱衷與金石的研究,李還與其共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蒐集整理,夫妻感情篤厚,家庭美滿幸福。

  (後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兩年後(1127年)北宋滅亡。從此,李的個人命運也隨著國家命運的改變而改變。李一家被迫南遷避難,兩年後(1129),其夫趙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個人,此後生活一直不如意,經歷了珍藏多年的金石書畫丟失事件、再婚離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嚐盡了顛沛流離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國之恨。

  李清照的詞前期多寫大家閨秀的生活情趣、閨怨離愁,風格清新婉麗;後期的詞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詞風而充滿了哀婉淒涼,多寫其悼亡之悲、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

  2、讓學生分別猜出《如夢令》《一剪梅》《聲聲慢》屬前期還是後期作品,以加強學生對作者早晚期詞作迥然不同的風格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明白,鑑賞詞要聯絡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時代背景,要知人論世,不能孤立地解讀文字。

  (出示幻燈片,顯示前兩首詞)

  三、整體感知

  1、學習詩歌,很講究誦讀。況且《聲聲慢》又是一首詞作。我們知道,詞極具音樂性。先讓學生自由朗讀一下這首詞,邊讀邊揣摩,怎樣朗讀才能表達出詞人的感情。

  2、提問:朗讀《聲聲慢》時的感情基調是什麼?學生髮言討論,互相補充印證。

  明確:愁苦。

  3、讓學生自由發言,歸納出本詞的朗誦方法並作示範朗讀。

  4、全班同學按以上幾位同學總結的方法齊讀全詞。充分發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特點。

  《聲聲慢》獲獎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1、深入研讀詩歌,抓住意境,體驗情感,滲透對學生詩歌誦讀的指導。

  2、瞭解詞人的人生際遇對其詞作風格的影響,體會其前後期作品的別樣愁情。

  3、讓學生由詞及人,突破文字的顯性層面,進入到詞人苦悶、複雜的精神世界。

  教學方式:誦讀品悟情感體驗探究學習對比閱讀教學

  教學課時:一課時

  一、匯入

  說到李清照,我們並不陌生,在初中我們就學過她的《醉花陰》。寫的是重陽節,趙明誠在外地不能與她團聚,李清照借秋風黃花來表現徹骨的愛戀。大家還能背這首詞嗎?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在這首詞中大家覺得李清照的情緒若要用一個字來概括的話,是哪個字?(愁),如果在這個“愁”前面加上定語的話,應該是怎樣一種愁?(相思之愁,蜜甜的愁,閒愁),這是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醉花陰》,作者表現出的是一種閒愁,閨愁。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李清照的後期代表作《聲聲慢》,在這道詞的字裡行間她又表現出怎樣的心緒呢?

  二、鑑賞《聲聲慢》

  1、解題

  慢:

  2、自由讀詞。思考:文有文眼,詩有詩眼,詞當然也有詞眼,這首詞的詞眼是什麼?(愁)

  看來李清照是個多愁善感的詞人,今天我們就抓住這個“愁”字,以“一般愁字別樣情,半世漂泊感生平”這幅對聯為線索,在這個“愁”字上做文章,看看李清照在《聲聲慢》中怎樣入愁,緣愁選了哪些景,為何而生愁?

  (一)怎樣入愁(疊詞運用,音韻和諧,悲苦愁絕。)

  都說“一般愁字別樣情”,多愁善感的詩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千般濃、萬種深的“愁”該怎樣抒發呢?請同學們齊讀此詞,帶著一個任務:找出作者定下全詞愁調的句子。

  (1)提問學生:你能找出定下全詞愁調的句子嗎?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尋尋覓覓(動作恍惚):你覺得李清照在尋覓什麼?李清照當時的境況怎樣?

  (老師明確:當時的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尋覓往日歡笑的歲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時的愛情,還可能是其它心愛之物,但卻又不知道該到哪裡去找。應該讀出一種緩慢、迷茫、若有所失的感覺。)

  冷冷清清(環境冷清):她尋找到那些曾經失去的歡笑歲月了嗎?

  (老師明確:尋覓的結果不但沒有尋回失去的東西,不但沒有減輕內心的傷痛,反而在這冷清的環境中更生一種淒涼、慘淡、悲慼。處境的冷清更襯托出人心境的清冷,應是輕讀、降調。)

  悽悽慘慘慼戚(心理悲傷):最後詩人的心理感受怎樣?

  (老師明確:這裡是寫詩人的心理感受沉痛、淒厲。應該讀的一字一頓,字字泣血)

  開頭這句詞定下了全詩悲苦愁絕的基調。剛剛在讀的時候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十四個字都連用什麼詞?(疊詞)如果我將此句改為“尋覓,冷清,悽慘戚”好不好?(不好,少了音韻美)。

  (二)緣愁選景(觸景生情,層層渲染,愁緒無限)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當作者帶著滿眼的憂愁來觀察周圍的事物時,“物皆著我色”,那麼作者在詞中選了哪些意象來表現她的愁呢?

  1、師範讀。

  2、大家一共從詞中找出了哪些意象?

  (學生:淡酒晚風孤雁黃花梧桐細雨)

  3、探究性學習:

  在這些具有豐富文化意蘊的意象當中,你感觸最深的是哪個意象?請說說你對這個意象的理解。

  意象探究:

  a、淡酒為何李清照喝了三杯又兩盞的白酒還覺得酒淡,莫非她是李白再世,酒仙第二?在她一首《如夢令》裡“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可見是酒醉而睡得沉啊!

  老師明確:並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濃,酒力壓不住心愁。

  b、秋風怎麼理解“晚來風急”?秋風渲染什麼情緒?

  (老師明確:“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悽苦悲涼。用秋風渲染愁情。)

  c、過雁為何說雁是舊時相識?在李清照的那首詞中也寫到雁?李清照看到大雁南來北往,傷心些什麼呢?

  (老師明確:秋天大雁由北向南遷徙,李清照南下避難,所以覺得大雁舊時相識,並且在一剪梅當中寫過:“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大雁尚且能按時南來北往,而自己卻漂零困頓,寄寓他鄉。以前尚可鴻雁傳書,現在丈夫已死,就算有千言萬語,也無人可託,無處可傳,所謂睹物思人,平添哀慼。)

  詩人傷心之際,南飛的大雁橫空而過,她抬眼望去,多麼像在溪亭近旁,繡水江邊時常見的那隻呀?北來的鴻雁啊,家國可曾無恙?溪亭可免於戰火?耦花還那樣嬌豔嗎?可南飛的雁群卻頭也不回地飛走了。只留下我一人獨自徘徊傷心。

  d、黃花黃花是什麼花?黃花象徵什麼?

  (老師明確:黃花就是菊花。這裡的堆積可以是綻放的花朵的堆積,也可能花飄零之後的堆積。秋風正急,也有可能是被吹落的花瓣的堆積。其實在裡寫菊花,也是暗示自己,以花來寫人,寫自己飄零而憔悴不堪之意。)

  e、梧桐細雨梧桐細雨是中國古典文化中一個經典的意象,梧桐細雨在一起通常象徵什麼?

  白居易《長恨歌》中“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周紫芝《鷓鴣天》“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 秋天的綿綿細雨打在這已經發黃梧桐葉上,梧桐葉隨風慢慢地落下來。顯得十分的淒涼,一種深秋的孤獨與寂寞,所以梧桐細雨象徵著哀傷、愁絲而且是到了黃昏,雨停後,雨在樹上點點滴滴落下來,“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聲,對於傷心的我來說,不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葉上,也彷彿敲在我那顆破碎的心上。

  師總結:

  我們剛剛分析的這些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意象,把詞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動化了,具體化了,無一字寫愁,卻處處惹愁。(師生合作誦讀:師引讀,男生、女生各一人領讀,全班齊讀)

  (三)為何生愁

  的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此時此地,此情此景,已經不單單是一個“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尾句點愁,簡單直白,反而更覺其神妙。讓我們突破詩詞的顯性層面,進入到作者苦悶,複雜的心靈,看看作者為何而生愁?“半世漂泊感生平”。

  李清照的人生分為前後期,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嶺,也是她作品的分水嶺。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門世家,父親李格非師從蘇軾,是著名經史學家;母親也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能詩能文;李清照從小耳濡目染,善於音律,能詩能詞。18歲嫁給門當戶對的太學士趙明誠為妻。兩人情趣相投,感情深厚,家庭美滿幸福。前期詞風天真、活潑,抒寫閨愁、閒愁、相思。

  (後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兩年後(1127年)北宋滅亡。從此,李清照的個人命運也隨著國家命運的改變而改變。全家被迫南遷避難,兩年後(1129),丈夫趙明誠在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一人,此後生活一直不如意,經歷了珍藏多年的金石書畫丟失事件、再婚離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清照嚐盡了顛沛流離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國之恨。

  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她晚期最著名的作品。所謂“慢”,即慢曲,慢曲比較適合表現複雜曲折幽深的感情。

  明確:國愁,家愁,情愁;

  亡國之恨,喪夫之哀,顛沛流離之苦。

  三、拓展延伸

  1、比較閱讀《一剪梅》的“愁”?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蓮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如果說李清照後期是亡國之恨,孀居之悲,淪落之苦的愁緒,那麼的前期的愁是又是什麼樣的呢?(閒愁、閨愁、相思之愁)

  2、李清照寫愁情的詞還有哪些?這些詞中的“愁”與《聲聲慢》中的愁有何異同?

  在《點絳唇》中寫愁是:"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愁有長度了;

  在《蝶戀花》中寫愁是:"獨抱濃愁無好夢",愁有形體可以擁抱了;

  在《生查子》中寫愁是:"酒從別後疏,淚向愁中盡",愁竟成了一種容器,可以裝盛淚水了;

  在《一剪梅》中寫愁是:"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愁竟有腳,會爬行了;

  在《武陵春》中寫愁是:"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愁有重量,連舟都載不動了;

  四、結語

  “一般愁字別樣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為一個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為一個詩人,她又何其偉大。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詞到滄桑句便工”,苦難不停地擦試著李清照的藝術靈魂,這些經歷像重物一樣壓在她生命的彈簧上,但它們不能壓垮李清照,相反,苦難越重,藝術的靈魂飛得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