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客至》教學設計2篇

《客至》教學設計

《客至》教學設計2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客至》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客至》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理解詩句蘊含的情感,朗讀背誦全詩。

  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蘊含的情感課 型:新授教學方法:朗讀、點撥、背誦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自讀全詩,劃出不會讀的字詞

  二、 教師範讀,糾正讀錯的字音

  三、 介紹寫作背景,指出詩中如何體現“家貧”這首詩大約作於上元二年(761)。這時,杜甫住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的草堂裡,生活比較安定。詩題下原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過。”(過,拜訪。相,偏指一方,“我”)詩中是如何體現的?明確:蓬門(蓬門蓽戶蓬篳生輝)

  四、 鑑賞點撥這是一首洋溢著濃郁生活氣息的紀事詩,表現詩人誠樸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過”,簡要說明了題意。

  1.首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明確:寂寞孤獨分析:但(只)。人跡罕至,整日與鳥為伴一二兩句先從戶外的景色著筆,點明客人來訪的時間、地點和來訪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綠水繚繞、春意盪漾的環境表現得十分秀麗可愛。這就是臨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勢漲溢的情景,給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鷗,在古人筆下常常作水邊隱士的伴侶,它們“日日”到來,點出環境清幽僻靜,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隱逸的色彩。“但見”,含弦外之音:群鷗固然可愛,而不見其他的來訪者,不是也過於單調麼!作者就這樣寓情於景,表現了他在閒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這就為貫串全詩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鋪墊。

  2.“不曾緣客掃”是不是說別的客人來不掃花徑?明確:是說沒人光顧

  3.頷聯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本聯用的是互文的手法。例如:(1) 主人下馬客在船 (2) 秦時明月漢時關 (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此聯應為“花徑不曾緣客掃,今始為君掃;蓬門不曾緣客開,今始為君開。” 上句說,長滿花草的庭院小路,還沒有因為迎客打掃過。下句說,一向緊閉的家門,今天才第一次為你崔明府開啟。寂寞之中,佳客臨門,一向閒適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客人來訪,手忙腳亂,欣喜不已。這兩句,前後映襯,情韻深厚。前句不僅說客不常來,還有主人不輕易延客意,今日“君”來,益見兩人交情之深厚,使後面的酣暢歡快有了著落。後句的“今始為”又使前句之意顯得更為超脫,補足了首聯兩句。

  4.頸聯的正常語序應該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明確:市遠盤飧無兼味,家貧樽酒只舊醅 歉疚這句實寫待客。作者捨棄了其他情節,專拈出最能顯示賓主情份的生活場景,重筆濃墨,著意描畫。“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使我們彷彿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頻頻勸飲的情景,聽到作者抱歉酒菜欠豐盛的話語:遠離街市買東西真不方便,菜餚很簡單,買不起高貴的酒,只好用家釀的陳酒,請隨便進用吧!家常話語聽來十分親切,我們很容易從中感受到主人竭誠盡意的盛情和力不從心的歉疚,也可以體會到主客之間真誠相待的深厚情誼。字裡行間充滿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氣氛。

  5.詩人及他的客人是否在乎這些,何以見得?由此可以看出什麼?“肯與鄰翁相對飲, 隔籬呼取盡餘杯。”友情深厚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寫足,如果再從正面描寫歡悅的場面,顯然露而無味,然而詩人卻巧妙地以“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作結,把席間的氣氛推向更熱烈的高潮。詩人高聲呼喊著,請鄰翁共飲作陪。這一細節描寫,細膩逼真。可以想見,兩位摯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濃,越喝興致越高,興奮、歡快,氣氛相當熱烈。就寫法而言,結尾兩句真可謂峰迴路轉,別開境界。

  五、 小結杜甫《賓至》、《有客》、《過客相尋》等詩中,都寫到待客吃飯,但表情達意各不相同。在《賓至》中,作者對來客敬而遠之,寫到吃飯,只用“百年粗糲腐儒餐”一筆帶過;在《有客》和《過客相尋》中說,“自鋤稀菜甲,小摘為情親”、“掛壁移筐果,呼兒問煮魚”,表現出待客親切、禮貌,但又不夠隆重、熱烈,都只用一兩句詩交代,而且沒有提到飲酒。反轉來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寫,卻不惜以半首詩的篇幅,具體展現了酒菜款待的場面,還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鄰助興的細節,寫得那樣情彩細膩,語態傳神,表現了誠摯、真率的友情。這首詩,把門前景,家常話,身邊情,編織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場景,以它濃郁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顯出特點,吸引著後代的讀者。六、朗讀,當堂背誦。

  板書設計:

  盼———迎———勸———邀孤獨——欣喜——融洽——興奮(高潮)

《客至》教學設計2

  一、設計理念

  杜甫晚年寫的詩大多沉鬱蒼涼,《客至》這首詩卻是難得的輕鬆明快。本課採用“非指示性”教學法,不指示學習目標,不指示問題答案,而是讓學生根據文字特點與自身的認知特點、情感特點等,自主選擇與確定學習目標,透過探究和交流產生問題答案。該教學力求讓學生在互動與對話中,自主生成理解與感悟,自主生成語文素養,自主養成健全的人格。

  二、切入點

  學生自讀課文後,會有自己的初步體驗和直覺疑問,教學時就以此為切入點,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體驗,主動提出問題,為下一步的“自主確定學習目標(學習主題)”作好興趣上的激發和思路上的準備。

  三、主要步驟

  1.教師激趣

  師:杜甫的詩我們學過不少,受到的影響也不小。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他所擅長的格律詩中的一首:《客至》。

  (“非指示性”教學中,教師的導語只是激趣而不指示,比較籠統,一般不介紹作者是在什麼背景什麼心情下寫的、主旨是怎樣的等內容,而把探究的空間留給學生。)

  2.學生自由誦讀

  師:請各位放開聲音,自由誦讀。

  (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去讀,去感受,去體驗。教師不能替代,更不能在學生沒有接觸文字的時候就灌輸個沒完。)

  (學生讀完後)

  師:請各位看著註解再讀一遍。

  (意在讓學生由淺入深地走進文字。)

  3.說說初步體驗

  師:讀一篇文學作品,會受到情緒上的感染甚至精神上的薰陶。初讀這首詩,你的直覺感受、初步體驗是怎樣的?請用一兩句話來概括。

  (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教師隨機提問。)

  4.教師引導介紹

  師:我向各位介紹一下杜甫寫這首詩時的背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在友人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外的浣花溪畔建了一所草堂,暫時定居下來。因為有友人的接濟,杜甫一家人的生活比較安定,“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是他當時生活的寫照,一家人充滿了生活的樂趣。一個春意盎然的日子,崔縣令登門拜訪詩人,詩人喜出望外,於是寫下了這首歡快明麗的格律詩。

  (學生有了基本體驗後,教師才作介紹。教師介紹後,學生的初步體驗或許會得到調整,或許會得到深化,或許沒有發生變化。這由學生自己決定,不必強求,也無法強求。)

  .說說直覺疑問

  師:初讀作品,大家可能會有直覺疑問。現在請有疑問的同學自由發言,向大家說說你的問題。

  (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教師隨機抽幾位學生說說。)

  6.再讀課文,確定各自的學習目標

  師:剛才感受說了,疑問也提了,這是我們學習課文的開始,也是收穫的開始。但要想有更大的收穫,就要確定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並圍繞它進行深入的研究。現在就請各位再來讀讀這首詩,然後確定一兩個你感興趣的並且有價值的話題,作為你這節課的學習目標。老師不再統一規定這節課共同的學習目標了,請各位根據自己的特點和這首詩的特點來確定。學習目標可以是內容方面的,比如情感、思想等;也可以是形式方面的,比如語言、構思等。用簡短的詞語或短語表達,比如真摯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優美的語言、巧妙的構思。請先寫在紙上。

  (教師說的可能詳細了點,但不這樣學生會無所適從,不知道怎麼做。)

  7.交流學習目標

  師:現在交流一下。先以前後桌為一小組,在組內交流。每個小組選一個小組長,負責協調。聽了同學的介紹後,可以調整自己原來確定的學習目標。

  (小組交流後,教師從每個學習小組中隨機抽取一人起來向全班介紹。)

  8.研讀探究

  師:現在,就請各位圍繞自己的學習目標,獨立開展研讀探究。送大家四句話: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研讀探究過程中,每人都要在“課堂備用紙”上隨時寫下自己的感受體會。

  9.交流研讀體會

  師:現在,該讓我們“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了”。先在小組內進行,每人依次輪過來,向同學自信地介紹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欣賞體會,同學要以欣賞的神情和挑剔的態度來傾聽。聽的過程中可以質疑和插話。小組長要起組織協調作用。

  (小組交流後,每個組選一個代表向全班介紹一下)

  10.自問自答

  師:透過研讀探究,我們對課文的理解又深入了一步。如果我們採取下面的方式,學習將會再深入一步。這個方法就是: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探究回答。現在請每人都提出一個自己認為值得探究的問題,然後獨立探究解決,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

  11.交流介紹

  師:現在自由發言,把你認為有價值的問題和你的探究成果向大家介紹介紹。對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理解的可以隨時插話表態。

  12.教師補充提問

  (以下問題不逐個照搬,根據課堂上學生學習的情況有機選擇。)

  (1)這首詩該怎樣朗誦才能較為確切地表達出詩人的感情?

  (學生小組討論,形成基本共識,再抽一個組的代表發言,然後教師介紹個人的理解,供學生參考:《客至》要讀得輕快、明麗、親切、平易,切忌誇張,它是寫給極要好的朋友的。全詩前一層即前兩句為次,後一層為主;就全詩來說,又以最後一句為主。“次”為“主”蓄勢。第一聯要體現出撲面而來的春天的生機和作者的喜悅;第二聯要讀得頓挫分明些,要體現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興奮;第三聯要讀出招待客人的親切感,喜悅之中帶著自謙與愧色;末聯要聲調上揚,語速可稍快,將喜悅興奮之情體現到極致。本詩節拍為二二一二式。)

  (2)首聯“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中“皆”“但見”怎麼理解?

  (教師的基本理解:這些詞描寫了浣花溪畔春意盎然的景象以及可愛的'白鷗天天飛來的歡樂氛圍。但也可以這樣理解:平日無客,少有人跡,所以屋舍南北都是春水,整日所見只有白鷗。)

  (3)頷聯“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中的“不曾”“今始”怎麼理解?

  (教師的基本理解:說明了平時生活的安逸自在,也說明了少有來客的孤單寂寞,同時又反襯了貴客突然登門的意外喜悅。)

  (4)《客至》尾聯忽轉別意,寫自己想邀鄰翁過來喝酒,突然撇開客人不提,“顧左右而言他”,這樣寫是不是離題了?為什麼?

  (教師的基本理解:表面上看是把客人撇開了,可仔細一想,卻發現這是在進一步寫客人,是想用這種民間常見的方式表示自己難得的興奮:我家來尊貴客人了,你也過來喝幾杯,好好地幫我陪陪客人,喝個痛快,玩個盡興!這種寫法既巧妙,又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讓人回味不盡。所以這種忽轉別意不是離題,而是別開生面,別有情趣。)

  13.教師介紹研讀體會

  我的學習主題是:巧妙的構思。詩一開始就描寫了浣花溪畔春意盎然的景象以及可愛的白鷗天天飛來的歡樂氛圍。但也可以這樣理解:平日無客,少有人跡,所以屋舍南北都是春水,整日所見只有白鷗。於是頷聯順理成章地寫到了花徑不掃,蓬門未開。頸聯不寫賓主之間的寒暄與敘舊,可見兩人關係的親密;寫自己餐桌上的接待物,實話實說,沒有虛文俗套,可見賓主之隨和。尾聯卻忽轉別意,寫自己想邀鄰翁過來喝酒。前借白鷗引客,後讓鄰翁陪客,構思可謂絕妙。不寫餐桌上暢飲的熱烈情景,而留著讓讀者去想像,去補充,去回味。

  (教師不指示和灌輸,不公佈“標準答案”;但作為教學中的一員,應該介紹自己的理解和體會,供學生參考,儘可能讓學生受到一些有益的啟發。)

  14.學生反思總結

  師:今天這堂課,老師沒有統一規定學習目標,也沒有規定問題的標準答案。現在就要結束了,請各位說兩句話。第一句,評價一下你自己的學習,說說本次學習的收穫和不足,提出一個今後調整的對策。第二句,評價一下這種教學方式。

  (培養學生自我反省的意識和能力,促進學習品質的提高。)

  15.反覆誦讀

  師:對這首詩,我們已經有了一些深入的理解,現在讓我們美美地讀,讀出詩歌的情感美,讀出詩歌的節奏美。先齊讀,再自由讀,讀熟之後爭取馬上背誦。

  16.教師結束語

  我們一起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共同獲得了進步。謝謝大家。再把這句話送給各位: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嘗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讓我們在語文課中獲得知識,獲得精神的成長,同時也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

  四、關鍵資料

  諸家評《客至》選錄:

  郭知達:言尋常惟為鷗鳥往來,未嘗有客至,今也方除剪蓬蒿以待君子也。(《九家集註杜詩》)

  譚元春:“肯與”二字形容貴客豪賓,入妙。(《唐詩歸》)

  黃生:上四客至,有空谷足音之喜,下四留客,見村家真率之情。(《杜詩說》)

  朱瀚:首句用“在水一方”詩意,次句用“漁翁狎鷗”故事。(轉引自《唐宋詩醇》)

  浦起龍:首聯興起,次聯流水入題,三聯使“至”字足意,至則款也。末聯就“客”字生情,客則須陪也。(《讀杜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