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自相矛盾》教學設計(精選8篇)

《自相矛盾》教學設計

《自相矛盾》教學設計(精選8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最佳化。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自相矛盾》教學設計(精選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自相矛盾》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認識“戳”,理解“誇口”、“啞口無言”並造句。

  2、讀懂課文,感悟寓意。

  3、透過說、問、演、寫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透過以前的學習,我們已經學會了許多成語。今天,我來考一考大家,看誰的成語積累最豐富。

  2、成語積累練習,男女分組搶答:含有數字“一、二、三……十、百、千、萬”的成語。

  3、在你所學過的成語中,你覺得哪一個成語最好玩,最有意思?說一說。

  4、看來大家掌握的成語真多。現在,我們就來學習一個來自寓言故事中的成語故事,叫《自相矛盾》。板書課題,齊讀。

  二、學習課文。

  1、課文中有一個生字比較難寫,請大家看老師板書:戳chuo。指導讀準音,認清形。(第一聲,左上羽的變形,左下住多一橫,右邊是它的部首戈。)誰來用它組詞?戳穿,戳破。動作演示“戳穿”。

  2、那麼,《自相矛盾》中,是什麼戳什麼呢?請大家先來看一段影片。放動畫。

  3、開啟書,自由朗讀,然後檢查,正音。

  4、我發現有一個詞,在那個楚國人說話前兩次出現,那就是“誇口”。板書。指導讀楚國人的話,理解並造句。他兩次分別誇什麼的呢?指名答。(板書矛:天下第一。盾:舉世無雙。)

  5、這個楚國人這樣叫賣他的矛和盾,你聽出了什麼?聽出矛盾來啦。指名說。

  6、是啊,旁觀的人也聽出來了,有個人聽不下去了,問了楚國人一個問題:用你的矛戳你的盾,會怎麼樣呢?幻燈出示句子:那個楚國人張口結舌,回答不出來了。指導讀出感情。

  7、“張口結舌”是什麼意思?用換詞法理解並造句。那個楚國人____,回答不出來了。(啞口無言,目瞪口呆,理屈詞窮,無話可說……)

  8、出示思考題:

  a、這位楚國人這時候會怎樣想、又怎樣做呢?

  b、你還想對這位楚國人說些什麼?

  學生討論、回答,揭示寓意,幻燈出示,齊讀。(比喻言語、行動前後互相對立,不能自圓其說,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也就是說,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講誠信,因為誠信是做人的根本。

  三、拓展練筆

  1、小練筆:在生活中,自相矛盾的故事其實太多、太多。你遇到過這樣的事例嗎?結合自己的體驗,寫一篇小練筆:讀《自相矛盾》有感寫完後,老師進行評點。

  2、作業:

  自學另外兩則寓言。

  生字詞各寫兩遍。

  《自相矛盾》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理解文章中有關詞語的意思。

  3、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這則成語故事包含的意思。

  4、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新課

  1、同學們,在我們幾年的學習中已經知道了很多的寓言故事,能說幾個故事的名字嗎?

  2、那你能說說這些寓言故事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呢?

  3、今天我們就再學習一篇則新的寓言故事,指讀課題:自相矛盾。

  二、提出要求、自讀課文

  1、開啟課本,提出自學要求

  a、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順課文。

  b、想想文章講了一件什麼事?

  c、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2、檢查自學效果

  a、請同學讀書,其他同學評價。

  b、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c、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三、扣詞、精讀課文

  “張口結舌”的教學

  在同學質疑過程中扣住“張口結舌”,問:什麼叫張口結舌?課文中講了誰張口結舌?他為什麼會張口結舌?

  “誇口”的教學

  透過張口結舌的教學引出兩次誇口的內容?

  a、他誇口之下說了什麼話?

  b、那你能讀好誇口的語氣嗎?

  c、引導學生用“隨你……都……”說幾句話。

  d、這兩句話一起說出來你會想些什麼呢?

  四、聯絡生活、揭示文章意思

  1、同學們,現在你知道那個人為什麼“張口結舌”了吧?(指名回答)

  2、在生活中你有過這樣的經歷或者聽說過這樣的事例嗎?

  五、讀古文,進一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1、這個故事和這麼多的事例確實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其實早在2200多年前《自相矛盾》這個故事就已經流傳開了,它是我國法家學說的傑出代表韓非子所作,想去讀讀2200多年以前韓非子的《自相矛盾》嗎?

  2、出示古文《自相矛盾》學生自讀。

  3、指名學生讀,教師範讀學生根據課文說說古文大概的意思。

  4、小結:同學們我們剛剛分別讀了現在《自相矛盾》和2200多年前的《自相矛盾》你們發現了什麼嗎?

  六、小結

  同學們,在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長河中,還有很多像《自相矛盾》一樣流傳了幾千年的寓言故事,我們可以利用課外的時間去讀一讀,不光可以拓寬我們的視野,也會使我們在今後的人生的道路上走的一帆風順!

  七、作業(略)

  八、板書設計:

  自相矛盾

  誇口

  張口結舌

  誇口

  《自相矛盾》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養學生學習成語,積累成語的興趣。

  初步按觸文言文,能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憑藉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

  4、仿編成語故事,培養學生學習成語故事的興趣,發展學生想象思維能力及模仿寫作能力。

  教學重、難點:

  體會成語故事的寓意,創編成語故事

  教學準備:

  課件《自相矛盾》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

  分兩組比賽,說一說“自”字開頭的成語。

  一、積累成語,揭示課題。

  1、試說“自”字開頭的成語

  (多媒體展示:有關“自”的成語20個。)

  自給自足自覺自願自力更生自告奮勇自強不息自食其力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自知之明自不量力自欺欺人自暴自棄自鳴得意自以為是

  自我陶醉自相殘殺自高自大自作聰明自吹自擂自相矛盾

  2、齊讀成語。

  3、引入課文,板書課題,簡介矛與盾(矛:長矛,古代用於進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於防守的武

  器。)

  4、播放《自相矛盾》的flash

  二、精讀《自相矛盾》。

  1、自由初讀課文

  2、誰能說一說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什麼?

  3、“誇口”什麼意思?(說大話。)文中是誰在說大話?他說的是什麼大話?學生勾畫相關語句,指名朗讀,學生評議。

  師:誰來學著文中的人誇誇矛和盾

  4、如果你是圍觀的人,你會怎樣想?怎樣說?

  指導讀好問話。(設定孩子、中年人、老人,讓學生品味語氣。)

  5、“張口結舌”是什麼意思?(張著嘴巴說不出話來。)能換一個詞語來替代嗎?(啞口無言)他為什麼張口結舌?

  那個人售物時說話前後矛盾對他會有什麼後果?(東西賣不出去,失去信用。)

  6、拓展:如果你是那位賣矛與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東西賣出去,你會怎樣推銷自己的矛與盾?

  (四人一小組討論。)

  7、透過學習課文和他們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麼?

  說話、做事不能相互牴觸,要前後一致。(說話辦事必須實事求是,前後一致。)

  你身上有過自相矛盾的現象嗎?如果有會有怎樣的後果?你應該怎麼辦?

  三、初識古文,激發興趣。

  1、我們知道有些成語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歷史書籍,今天我們學習的一則成語就出自於古代思想家韓非子寫的一本書裡。

  韓非子簡介

  韓非,先秦時期韓國公子,是我國先秦時期著名政治理論家,卓越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子:古代對有學識男子尊稱。

  原文: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2、練讀原文

  3、看著原文複述課文。

  四、仿編成語故事。

  1、播放自相矛盾現代版

  2、四人小組編成語故事。

  3、交流,評價。

  五、教師總結。

  《自相矛盾》教學設計 篇4

  一、看圖猜畫謎匯入,激發興趣。

  1、同學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那好,請你根據畫面的意思來猜幾個成語。看誰的反應最快。(課件依次演示反映《狐假虎威》、《亡羊補牢》、《守株待兔》、《畫蛇添足》內容的圖片)。

  2、在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中,成語是其中的瑰寶。它概括性強、內涵豐富。如果在作文或說話中,恰當地運用一些成語,就可以獲得形象生動、言簡意豐、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而這些成語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名家名言等。今天我們要學的第8課——《成語故事》(讀題),它裡面就出現了三個經典的成語。你知道是哪三個成語嗎?——自相矛盾濫竽充數畫龍點睛。其實這裡面的三個成語故事就是三則寓言。(板書:寓言)

  那你知道什麼是寓言嗎?“寓言”就是透過一個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

  (聽出來了,這是個故事,但裡面藏著一個道理。)板書:故事、道理

  那你們想想,要學好一則寓言,就要先學它的什麼?再去幹什麼啊?

  師:真好!你連學習方法都告訴我們了。(板書:學、明)

  那我們就用這樣的方法來學習第一個成語故事《自相矛盾》。(板書:自相矛盾)(讀題)

  二、初讀課文《自相矛盾》,學習生字詞。

  師:第一步我們就來讀準讀通這個故事。

  1、請你自己讀讀這個故事,注意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確。文中有兩句話很容易讀錯,你可要仔細哦。

  師:同桌再互相讀一讀,聽聽他讀對了嗎?如果你的夥伴有困難,就幫他練一練。

  師:誰能把這個故事給大家讀一讀?大家仔細聽,聽聽他達到正確、流利的要求了嗎?

  2、第二步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裡面的生字詞,你認識並理解了嗎?

  (1)(課件依次演示生字詞)生讀字詞:戳

  知道戳的意思嗎?字典上怎麼說啊?(用手指或長條物的頂端捅)

  好,我們伸出手指頭,做做戳的動作。那戳有哪兩種結果呢?(師用鉛筆戳穿紙頭)要不就是戳穿,(師用鉛筆戳整本書)要不就是戳不穿。那文中寫的是用什麼戳什麼呢?

  (2)生讀字詞:矛盾你知道什麼是“矛”,什麼是“盾”嗎?

  大家看:(連結)誰來讀讀介紹。

  (3)讓我們繼續讀。生讀字詞:銳利、堅固。能把它和上面的詞連起來說說嗎?

  生1:銳利的矛,堅固的盾。(可以。)

  生2:矛很銳利,盾很堅固。(也行。)

  生3:矛銳利得很,盾堅固得很。(書裡就是這樣用的。)

  (4)接著讀。讀詞:拿、賣。師:你能用上這些詞,圍繞課文內容說一兩句話嗎?

  (5)讀讀這兩個詞:誇口、張口結舌。

  師:“張口結舌”在課文中是什麼意思呢?能給它換個詞代替嗎?

  (顯示:啞口無言目瞪口呆)讀一讀。

  哦,是他沒話可說了。看來,同學們都已經懂得了“張口結舌”的含義了。

  三、再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懂故事的內容。

  1、那他為什麼會沒話說了呢?誰再來把課文讀一讀啊?注意:當他在讀的時候啊,我們特別要注意聽一聽,他在讀這兩句話時,是用什麼語氣讀的?(把那人叫賣的兩句話變紅)

  2、有層次的指導學生用誇口的語氣讀一讀這兩句話,並體會其中重點詞句的含義。

  (1)他是用怎樣的語氣來說的呢?那好,大家都用“誇口”的語氣讀讀這兩句話。

  生練習讀這兩句話。板書:誇口

  a、我聽出來了,他特別強調了他的盾很堅固,矛很銳利。誰的讀法跟他不同?

  b、你強調的是什麼?“隨你”是什麼意思?

  大家看,他跟第一個同學體會的不一樣,讀的就不一樣。誰還能讀出不同來?

  c、你們聽出他想表達什麼意思啊?“特別得好”這個意思,你們從哪個詞聽出來的?“很”

  d、挺有意思的!為什麼這麼讀?生:因為我要強調讓大家來買“我的”的矛和盾啊!

  哦,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很好。

  (2)剛才他讀的時候啊,不光讀出誇口的語氣,還有一些表情和動作呢?你們也來做一次賣東西的人,試著加上表情和動作再讀讀。生加動作練習讀書。

  (3)(手指一個學生)我看你特投入,來,到前面表演表演。

  呵呵!這楚國人,說話誇大其詞,簡直比黃婆賣瓜還厲害。

  3、現在,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當時的情景,一會兒說說你覺得故事中的這個楚國人是個怎樣的人啊?(播放FLASH動畫)

  (自誇、耍小聰明、不動腦筋、愚蠢可笑、愛說大話)

  4、這個人為什麼給大家留下這樣的壞印象呢?請你快速默讀課文,找一找課文中最能表現這個人驕傲、愚蠢、可笑的句子劃下來。

  指名學生讀自己找到的句子,談感受:說說你為什麼覺得他可笑、愚蠢。

  四、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1)好極了,那我們來仔細看看他說的這兩句話,(男女生分讀)有問題嗎?

  (2)那你能質問他,當場拆穿他嗎?

  還可以怎麼問他?你好厲害!一下就切中了他話中的要害。問的真漂亮!

  對啊!圍觀的人也是這樣問的。讀,“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會怎樣呢?”

  (3)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同學們,猜猜會有怎樣的結果?

  你能用“如果……,就說明……。”的語句來說說嗎?有沒有第3種情況發生啊?

  (如果戳得穿說明了什麼?戳不穿呢?如果盾被戳穿了,但矛也因此而斷了呢?)

  (4)同學們,看來這楚國人說的兩句話,前一句跟後一句,是怎樣的啊?(相互牴觸、不一致。)像他這樣自己說話前後牴觸、撞車,這叫什麼啊?你們理解的很準確,看來大家已經讀懂了這個故事。

  (5)那個楚國人已經被大家質問得“張口結舌”,已是窘態畢現、狼狽不堪了。板書:張口結舌

  可是光這樣批評他可不行啊,我們還得告訴他錯在哪裡?得幫他總結一下教訓。不然,他下次還會犯的。

  (是啊!要實事求是,不然沒人相信你的,到時就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了)

  (6)說話如此,其實做事也是這個道理。那這則寓言提醒我們以後做事、說話時應該注意點什麼啊?請你在旁邊寫寫你從中明白的道理。誰來說說!

  (7)對啊!我們以後說話、做事也要實事求是,講究分寸,不能故意誇大,言過其實,否則,也會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生讀道理。板書:說話、做事要前後一致。

  五、聯絡實際,拓展思考

  1、生活中有哪些例子是自相矛盾的?

  2、看看下列句子有無自相矛盾的地方?

  《自相矛盾》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十一個生字新詞,認讀四個字

  2、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3、瞭解寓言故事內容,感悟語言包含的道理

  4、演一演這則故事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是瞭解寓言故事的內容

  2、難點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匯入: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長杆的一端裝有青銅或鐵製的槍頭;盾,盾牌,用來防護身體、遮擋刀矛槍箭。用來比喻語言、行動或想法前後不一,互相牴觸。(自相矛盾)同學們!請你根據這段話的意思用一個詞語概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則寓言故事,(板書:自相矛盾)誰知到什麼是寓言?(生說,如說的不對,可以在學完這則寓言後告訴老師答案)

  一、自讀課文

  這則寓言共有五句話,第一句話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在叫賣矛和盾。第二、三句講他誇口的情形,兩個“不論……都”是他的話陷入了前後矛盾、不能自圓其說的尷尬境地。4、5句講的是,當別人問他:他卻啞口無言了

  二、進一步理解課文

  解釋自相矛盾,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長杆的一段裝有青銅或鐵質的槍頭:盾,盾牌,用來訪呼聲體、遮擋矛槍箭。自相矛盾,比喻語言、行動或想法前後不一,互相牴觸。

  三、演一演,加深記憶

  四、明道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說話、辦事必須實事求是,前後一致,而不能故意誇大,言過其實,否則,就會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來相容諷喻說話、做事相互牴觸,互不相容的現象。

  《自相矛盾》教學設計 篇6

  畫一畫

  1.讀課題

  2.圍繞“矛盾”展開教學

  (1)見過矛嗎?幹什麼用的?請同學上來畫一畫。再請同學畫一畫盾,說說用處。

  讀一讀

  (2)文中賣矛又賣盾的楚國人是怎麼向圍觀的人推銷自己的矛和盾的?

  “我的盾堅固得很,隨你用什麼矛都戳不穿它。”

  “我的矛銳利得很,隨你用什麼盾它都能戳穿。”

  輕聲讀讀這兩句話,比較比較,說說自己的感受、想法。

  你們都是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破綻,可那個楚國人認識到了嗎?他還在那兒——(誇口)指名讀出“誇口”的語氣。

  (3)就這麼洋洋自得地誇口著,可後來怎麼張口結舌了呢?

  相機出示:“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會怎麼樣呢?”

  言外之意是什麼?

  (4)楚國人張口結舌的一剎那,心裡在想什麼?

  (5)現在你知道什麼叫“自相矛盾”了嗎?

  (6)這個故事是要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說一說

  你周圍的人有沒有犯過類似的錯誤呢?你打算怎樣勸導他?

  編一編

  這是一個靠賣矛和盾為生的楚國人,因為這件事情,他的生意變得非常冷清,他在家中好好想了一想,決定改變自己以往的言行,他後來會怎樣做生意呢?他的生意怎麼樣呢?聰明的孩子們,你能把這個故事接著往下編嗎?

  演一演

  編完故事演一演。

  課後練習:

  1.用“自相矛盾”說一句話。

  2.修改前後矛盾的語句:

  3.讀讀自己平時的練筆,有沒有類似的問題,嘗試修改。

  《自相矛盾》教學設計 篇7

  一:匯入

  平時你們看到我叫我什麼啊?(老師、丁老師對不對)哎,我長得那麼漂亮,(美麗、漂亮的丁老師)小嘴巴真甜,這樣今天你們一個機會來給我噹噹老師好不好?(好)我來說兩句話,你們聽聽看。聽完之後評一評。

  1.小朋友們,今天的天氣真正好,陽光明媚,下了場滂沱大雨。(是的)

  2.哦,再聽一句,值日生記了文俊豪的名字,文俊豪說:丁老師,我沒有講話,我是輕輕地講話。你來說。

  3.誰來讀?你來,你再來,我們一起來!

  先來看個影片,矛和盾是什麼呢?

  二、初讀課文

  1.看了這個故事,我們知道了矛和盾都是古代的——兵器。你聽得很仔細。這就是矛,各種各樣的矛,他們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啊?——長的,上面是——尖尖的,打仗的時候可以用來刺傷敵人。所以這個矛的尖尖頭十分--尖銳、銳利。但是你不要以為敵人都是傻子,兵來將擋-水來土淹,當矛刺過來的時候,敵人就用——盾來保護自己。那麼這個盾的質量要不要好的啊?——要,為什麼?所以說盾得堅固、堅硬、結實。說的真好!今天我們就要走進小古文《自相矛盾》的世界。

  2.古時候,誦讀詩文是件風雅的事,一卷在手,書聲琅琅,小古文的朗讀要特別注意節奏和韻味,現在看好書,聽老師讀.

  3.怎麼樣,自己想試試嗎?現在請小朋友把小古文讀兩遍,第一遍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第二遍和離你最近的小夥伴一起讀一讀。

  4.小朋友,快去數一數有幾句話?老師請五位小朋友來讀!

  5.輕輕地把書本放下!

  三、理解課文

  1.老師知道你們的小腦袋裡啊裝了很多好玩、有趣的方法來學習小古文,比如:查字典、和同桌交流、小組討論、看下面的註釋、翻譯等等,現在請你們小組合作:讀一讀,想一想,你讀懂哪個字、哪個詞、哪句話?

  2.楚國的集市上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瞧,這個楚人在幹什麼?把話說完整——這個楚人在賣盾與矛。出示:楚人有賣盾與矛者。你來讀,你來讀。

  3.誰來噹噹楚人,誇誇這面堅固無比的盾?你來。看來你是初次經商,還沒有體會到商人的心情,誇的還不夠。誰來幫幫他,應該讀出誇耀的語氣,你試試。你可真會譽盾啊(出示詞卡)!誰連起來讀一讀?(出示: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譽王天瑞。

  4.誰再來誇誇他的矛?(出示: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把他的心裡都讀出來了!我的矛可好了,你來讀。大家快來看一看,瞧一瞧,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

  5.誰來說說看,這兩句話你讀懂了哪個字,哪個詞語,哪句話?

  預設:吾:我的。放風箏裡面有“汝前行,吾後行”。

  堅:堅固,給他組組詞。新的學習方法出現了,遇到不理解的.次可以給他多組幾個詞。堅可以組哪些詞?我們就把這種學習方法命名為:倪展翼組詞法。

  利:鋒利、銳利,也是組組詞。吾矛之利的意思就是——我的矛很鋒利。

  物莫能陷也:透過對比古文和現代文,我知道了這句話地意思是:——隨便你用什麼東西都不能戳穿它。你來讀,你的盾很堅固,你的盾的質量很好!

  於物無不陷也:隨便什麼盾都能戳的穿。就是所有的的盾都不能不被戳穿。你來讀,這個矛很鋒利,很厲害的一隻矛。

  6.誰來幫幫這個楚人,幫他吆喝吆喝生意?你來,你再來。我們一起來!(齊讀)

  7.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圍觀者,聽了楚人的吆喝,有沒有人買呢?你從書上哪個地方知道的?(出示: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旁邊的人聽出了破綻。

  8.這裡的“或”我們在哪篇小古文裡碰到過啊?——菊,其其色或黃、或白、或赭,或紅,種類繁多。或是有的,但是在這裡是——有的人。

  9.(1)假如你是一位孩子,你會說:叔叔,

  (2)假如你是一位中年人,你會說:hey,兄弟,

  (3)假如你是一位老人:年輕人:(老練有成)

  10.那個人的反應是什麼啊?(出示:其人弗能應也)

  嘴巴張的大大的,可是說不出話來就是——張口結舌。大家能用一個詞來形容一下此時的楚人嗎?(尷尬、窘迫、吃驚、難堪、張口結舌、目瞪口呆。)大家積累的詞語可真多!老師這裡還有幾個成語呢!看!(啞口無言、瞠目結舌、無地自容、面紅耳赤、無言以對、洋相百出、呆若木雞。)

  11.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老師引讀: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刺不破盾的長矛,是不可以同時存在的。

  四、活學活用

  1.楚國人的買賣還能做下去嗎?誰來告訴他錯在什麼地方了?說話、做事前後牴觸,說話不講邏輯,真厲害,一下子點出要害。用四個字概括就是(自相矛盾)。

  2.這是《自相矛盾》的小詩,自己讀讀看?

  這詩歌有意思吧!誰來說一個你覺得有意思的地方?

  3.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自相矛盾的例項呢,看這是一則廣告。播放腦白金廣告)對呀,前後說的不一致就是自相矛盾!

  五、熟讀成誦

  1.老師給出了小古文《自相矛盾》的填空,自己先試試看?

  2.老師獎勵你們看一組連環畫,看,能不能跟著圖畫把它背出來呢?自己試試看!(請兩個小朋友來背)

  3.真厲害,這也難不倒你們!現在啊我們把這個小古文的故事演一演,誰來讀旁白?誰來做楚人?誰來噹噹小朋友路人甲?中年大叔路人乙好,老者路人丙?開始!

  《自相矛盾》教學設計 篇8

  知識目標:

  學會4個會認字和5個會寫字。

  情感目標:

  透過閱讀課文,理解寓言的內容。能夠聯絡實際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能力目標:

  朗讀並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內容,理解寓意。

  教學難點:

  掌握結合註釋及查字典理解重點字詞的方法,進而讀懂課文內容。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猜畫謎,激發學生學寓言的興趣。(出示一些經典寓言故事的圖片)

  2、教師引導學生:低年級時,我們學過不少寓言故事,還記得嗎?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淺顯而生動的小故事,向人們講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兩則寓言故事與以往的表達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麼呢?開啟書,快速瀏覽,你發現什麼?——是兩則文言文。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以前我們學過一些古詩,怎樣才能將文言文讀準確,有什麼方法嗎?請學生嘗試自己讀故事,注意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確,同時注意斷句。

  2、指名讀生字、詞語。“矛、盾、銳利、堅固、祠、遂、弗”

  請學生到黑板前,板書第一則寓言的題目。教師強調“矛盾”二字書寫並字面解題。

  3、教師範讀課文。

  4、同桌同學互讀課文,在互幫互助中,把故事讀通順。

  三、細讀課文,深入體會。

  1、指名讀文章,講一講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呢?學生讀第一句。

  教師出示:楚人有鬻盾與矛者你知道了什麼?怎麼知道的?———“從前楚國有一個人賣矛和盾。”“鬻”的理解學生是透過書下的註釋瞭解的。在此提示學生學習文言文要善於運用書下注釋幫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賣的?你知道了什麼?

  ①分別請學生讀那個人叫賣的兩句話的。學生解釋句子大意。

  ——理解過程中“堅、利、於”等詞語學生在註解裡無法找到解釋,可引導學生翻閱字典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並給予肯定和鼓勵。

  ②學生帶著理解讀一讀這兩句話,並體會其中重點詞句的含義。

  ③他為什麼要這樣誇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會想什麼?叫賣時的語氣、神態、動作是怎樣的?周圍的人聽會又會有哪些表現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體交流,四人小組內可以演一演。

  ④指導學生有感情講一講小故事,並有感情地朗讀句子。

  4、人群中,有這樣一個人,他不僅在聽,更在想,於是他問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指名讀,談理解。楚國人的反映怎樣?——“應”:回答。“弗能應”:不能夠回答。能用一個詞語表達嗎?——無言以對、啞口無言。

  5、為什麼“弗能應也”?——這個楚國人片面地誇大矛、盾的作用,結果出現了自己說話相互牴觸的情景。

  6、那麼,你怎樣理解“自相矛盾”這個成語呢?——比喻說話、做事相互牴觸。

  四、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嘗試背誦。用現代漢語講一講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