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設計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設計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設計1

  教材簡析:

  本課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主題為“自然的奧秘”,這一課記敘了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從小對昆蟲非常著迷,執著探究而成為著名昆蟲學家的故事。課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課文的重點是第二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認真閱讀中受到感染,激勵學生從小培養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們從法布林的故事中受到啟發,從小培養善於觀察、善於發現的好習慣,培養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

  3、憑藉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濃厚興趣,引導學生走進人物的精神世界,學習法布林執著追求、堅持不懈探索的精神。

  4、學會蒐集資料,透過課外資料的補充,使學生的情感得到進一步延伸,使課文內容得到進一步拓展。

  教學重點:

  從學生有限的生活積澱和自身的閱讀體驗出發,引導學生緊扣文中描寫法布林迷戀昆蟲的重點語句,在讀中一步步走進人物內心,走進人物的精神世界。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從法布林的故事中受到啟發,從小培養善於觀察、善於發現的好習慣,培養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第二課時

  教學流程:

  一、設定情境,走近法布林

  1、導語:孩子們,老師看到你們的口袋都是鼓鼓的,很好奇。你們能告訴老師,你們的口袋裡平時都裝些什麼嗎?(生興致勃勃地談)

  2、師過渡:同學們的口袋裡裝的東西還真不少,形形色色,看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嘍!有位名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某一件事情產生了興趣,我們就會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做得那麼有滋有味,興味盎然,忘記了周圍的一切,甚至忘記了自己。”(課件出示這句話)這位名人是這麼說的,更是這麼做的,他的口袋裡也和你們一樣裝滿了他喜歡的東西,你們知道他都裝了些什麼嗎?(昆蟲)想知道他對於他喜歡的東西迷到了什麼程度嗎?

  3、速度全文,找出文中帶“迷”字的詞語,來走近昆蟲迷法布林,感受法布林對昆蟲的迷戀。

  【設計理念:正如法布林說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樣貼近孩子生活的導課,拉近了文字與孩子們之間的距離,使孩子們打開了話匣,並且高興、主動地去了解文字,瞭解和他們一樣口袋鼓鼓的法布林,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能更好地促使他們自讀自悟。】

  二、品讀文字,走進法布林

  1、感情朗讀第二段,感悟法布林對昆蟲的“著迷”。

  (1)、自由朗讀第2、3自然段,思考從文中的哪些語句可以看出法布林對昆蟲的“著迷”。

  (2)、學生找出有關語句,自讀自悟,談體會:

  a.一天傍晚,暮色籠罩了田野,爸爸媽媽忙完農活正要回家,卻發現法布林不見了。他們不由得著急起來,在田野上邊跑邊呼喊兒子。

  b.三天前,法布林就告訴她,花叢裡經常傳出一種動聽的聲音,不知是誰在唱歌。現在,他終於找到了這位“歌唱家”。(教師相機出示課件)

  (3)、師引導:是啊,正如同學們所說,法布林找紡織娘很不容易,那麼他可能遇到哪些困難呢,他是怎麼克服的呢?學生想象交流。

  (4)、師生模擬媽媽找到法布林時,兩個人的對話,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法布林對昆蟲的著迷和他的探究精神。

  (5)、指導有感情朗讀(自讀—指讀—評讀—感情讀),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志趣。

  【設計理念:感情朗讀是學習語文的最高境界。它不僅僅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材料的感受、體驗、理解與品味的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與健康的審美情趣,並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所以,這一教學環節,主要是藉助學生自由讀——默讀——朗讀重點句——有感情讀等多種形式地讀,來讓學生充分感受文字的語言資訊,並且以自己的全部經驗對課文做出獨特的多元的反映。】

  2、創造性讀第三段,體會法布林對昆蟲的“迷戀”。

  (1)、師過渡:法布林對昆蟲僅僅是“著迷”嗎?對,是一種無法捨棄的“迷戀”。請默讀第三段,用“——”劃出體現法布林對昆蟲“迷戀”的語句。

  (教師根據學生髮言,相機出示課件,並依據學生當時的讀書感受和情感表達的需要,結合重點做相機的點撥、引導)

  抓動作描寫(放進、包上、裝進、欣賞)體會法布林對昆蟲的迷戀、珍愛,指導感情朗讀。

  抓細節描寫,結合自身體驗,品讀談體會:

  a.這一天,他還撿了好多的貝殼和彩色的石子,把兩個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

  b.以後每次放鴨,他仍然興致勃勃地撿那些“沒用的玩意兒“揹著大人把衣袋裝得鼓鼓的,躲起來偷偷地玩。

  (2)、師過渡:法布林由於對昆蟲的迷戀,每次總是美滋滋地把衣袋裝得鼓鼓的,可是等待他的又是什麼呢?

  (3)、師生交流父母對法布林的責備、阻止,並用朗讀體現出來。

  (4)、創設情境,讓學生和法布林作比較,感受法布林的執著追求和堅持不懈的探究的精神。

  師:孩子們,你們有過和法布林相似的情況嗎?當你喜歡做的事卻受到了父母的責罵、阻止時,你是怎麼想,怎麼做的呢?(生自由談)是啊,很多人會因父母的阻止而放棄自己的興趣愛好,可是法布林呢?

  課件出示:可是父母的責罵絲毫沒能阻止法布林對昆蟲的迷戀。

  師:這個法布林怎麼這麼不聽話呀?

  學生結合文中語句討論理解不是法布林不聽話,而是由於他太迷戀這些昆蟲了,是由於他的興趣,他的執著追求和堅持不懈的精神,使他一如既往地研究昆蟲。

  (5)、感情朗讀,體現對法布林的敬仰之情。

  【設計理念:這一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教學這一環節,我試圖為學生建構一個使心靈共鳴的感情場,期望在學生對文字產生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的基礎上,能透過有感情地朗讀對語言材料進行藝術性再創造,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思維,發展語言和陶冶情感。】

  3、合作探究,理解法布林對昆蟲的“痴迷”是他走向科學殿堂的重要因素。

  (1)、師過渡:法布林這種對昆蟲的迷戀,只能用“痴迷”來形容。

  (2)、生生、師生交流課前蒐集的有關法布林和《昆蟲記》的資料,使學生得到情感的進一步昇華。

  (3)、合作探究為什麼要用“裝滿昆蟲的衣袋”作題目。

  (4)、齊讀本段,釋放對法布林高度敬仰的情感。

  【設計理念:這一環節的設計,把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對法布林這位偉大的昆蟲學家有多層面地瞭解,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自然延伸。而小組交流,既達到了資源的共享,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拓展文字,走出法布林

  1、課件出示名人對法布林的高度評價:

  雨過稱他是:“昆蟲學的荷馬”。

  羅斯丹形容他:“像哲學家一般地思,像美術家一般地看,像文學家一般地寫”。

  達爾文讚揚他是“無與倫比的觀察家”。

  魯迅評價《昆蟲記》是“一部有趣有益的書”。

  2、再現法布林的精心對白,讓學生配樂朗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某件事情產生了興趣,我們就會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做得那麼有滋有味,興味盎然,忘記了周圍的一切,甚至忘記了自己。

  3、樂曲聲中教師總結:孩子們,全身心地做你喜歡的事吧!捍衛自己的理想吧!為了你的目標,請向法布林學習,以法布林精神來激勵自己吧!

  4、拓展作業:

  (1)、繼續讀《昆蟲記》。

  (2)、仔細觀察一種小動物,用上細節描寫和動作描寫,寫一篇觀察日記。

  【設計理念:語文教學應架起文字與社會生活的橋樑,體現“大語文觀”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走進法布林的基礎上,走出文字,去生髮,去拓展,去用法布林精神指引自己,激勵自己從小養成善於觀察、探究的好習慣,執著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設計2

  預設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在閱讀中體會法布林對昆蟲的痴迷,領悟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鍥而不捨地努力,才能獲得成功的道理。

  3、學習描寫昆蟲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大自然與周圍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法布林對昆蟲的痴迷,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

  1、有關昆蟲的謎語。

  2、法布林圖象的投影片。

  3、描寫蝴蝶的一首短詩。

  課程實施過程:

  課前遊戲:

  猜幾個關於昆蟲的謎語。

  一、匯入新課:

  1、剛才的遊戲中,我發現我們班的同學對昆蟲的瞭解還真不少!在上一堂課的學習中,我們認識了一位來自法國的世界著名的昆蟲學家,他就是——法布林。

  2、(投影示法布林圖)

  瞧,這就是法布林!你覺得他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

  (他的衣袋高高地鼓起)

  3、這節課我們就繼續來學習第15課《裝滿昆蟲的衣袋》。

  (板書課題)

  二、學習課文,感受法布林對昆蟲的痴迷。

  1、開啟課本,從課文中找一找哪些句子寫到了法布林的衣袋?

  知道這鼓鼓的衣袋裡放著的是什麼嗎?

  從這兒你知道了什麼?(相機板書:著迷迷戀痴迷)

  2、法布林是一個痴迷於昆蟲的人,寫人離不開寫事,默讀全文,想一想課文寫了幾件事反映出法布林對昆蟲的痴迷?

  (1)法布林終於找到了"歌唱家"紡織娘;

  (2)法布林放鴨子後經常去觀察昆蟲,雖遭父母責罵,依然痴迷於昆蟲。

  3、小組學習:

  投影學習要求:

  a、自由讀2-10自然段,劃出讓你感覺到法布林對昆蟲痴迷的句子;

  b、把你劃出的句子讀給組內同學聽,並說說你劃出它的理由,聽一聽別人對你的朗讀評價;

  c、有其他的感受也可相互交流。

  4、集體交流,相機指導朗讀。

  “沒用的玩意兒”指什麼?為什麼加引號?

  5、過渡:法布林就是這樣一生痴迷於昆蟲的研究,他專心地觀察、探究昆蟲,常常忘了周圍的世界.父母的責罵也絲毫不能阻止他對昆蟲的迷戀.憑著這種痴迷的、契而不捨的精神,他走進了科的殿堂,成為了一位世界著名的有影響的昆蟲學家!

  齊讀第11自然段。

  6、再次投影示法布林圖,同時出示句式:

  看著法布林鼓鼓的衣袋,我彷彿看到他。

  現在請你想想課文為什麼要用《裝滿昆蟲的衣袋》作題?

  7、你從法布林身上懂得了什麼?學到了什麼?

  四、遷移訓練:

  1、其實,只要你用心觀察,昆蟲是很可愛的,它們的外形就很有特點。

  找出課文中描寫昆蟲的句子,讀一讀。

  2、老師學了這篇課文後,也情不自禁地寫了幾句,想看看嗎?

  投影:像指揮棒一樣靈活的觸角,

  像鮮花一樣斑斕的翅膀,

  像晨曦一樣輕盈的體態。

  你翩翩飛舞著,

  美麗了人們的視線……

  能看得出寫的是什麼嗎?

  3、課外,我們也觀察了昆蟲,也想來寫幾句嗎?

  用一段話描寫一種昆蟲的外形。

  4、交流。

  五、課後作業:

  1、繼續觀察昆蟲的生活,完成一篇觀察日記。

  2、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找《昆蟲記》讀一讀。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聯絡上下文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語,如:痴迷、鳥棲蟲居、鼓鼓囊囊等。

  3、瞭解課文內容,從法布林喜歡昆蟲的兩件事中受到啟示,從小養成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

  4、瞭解本文的命題方法。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法布林對昆蟲的喜愛之情。

  難點:從小養成熱愛科學、熱愛自然的志趣。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基礎性目標:

  1、練習朗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

  2、學會本課的生字詞,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瞭解課文講述的兩件事。

  提高性目標:

  3、能提出自己在讀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請把你們的手放進你們的口袋,說一說你們的口袋裡放了些什麼。

  2、可有一位偉大科學家,他小時候,在衣袋裡裝滿了昆蟲。他是誰?(板書:法布林)

  3、你們瞭解他嗎?向大家介紹介紹。

  4、齊讀課題,讀了課題後,有什麼問題要問嗎?

  二、自讀課文,出示自學要求:

  1、讀預習時畫出的生字詞3遍,聯絡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義。

  2、大聲地自由讀課文,如果有些段落或語句讀得不夠熟練,就多讀幾遍,直到讀流利為止。

  3、把自己沒讀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三、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有困難的學生。

  四、交流自學情況。

  1、 檢查生字詞的朗讀與書寫。

  法布林 聖·萊昂

  小溪縱橫 花草眾生 鳥棲蟲居

  紡織娘 蠕蟲 蝸牛

  鼓鼓囊囊 滿載而歸 甜滋滋

  著急 厲聲 怒氣衝衝

  著迷 迷戀 痴迷

  2、指名分讀課文(有些重點段落齊讀),結合朗讀理解部分詞語。

  3、請同學讀自己讀得不流利的段落。

  4、把自己讀得很好的段落讀給大家聽。

  五、再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出示自學要求:

  1、再次朗讀課文。讀後思考:法布林是個怎樣的人?你知道法布林為什麼要把衣袋裡裝滿昆蟲嗎?你能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來說明嗎?

  2、 文中一共講了幾件事?分別是哪些自然段?

  六、反饋交流:

  1、 出示重點句子:

  法布林從小就對蟲子非常著迷。

  可是父母的責罵絲毫沒能阻止法布林對昆蟲的迷戀。

  正是對昆蟲的痴迷,把法布林引進了科學的殿堂。

  (引導學生抓住“著迷”、“迷戀”、“痴迷”,說一說從中你體會到什麼?)

  2、你從課文中哪些自然段中能感受到法布林對昆蟲的喜愛呢?

  (學生默讀課文)

  3、討論:文中透過哪兩件事來具體介紹法布林小時候很喜歡昆蟲的?

  ▲ 抓紡織娘

  ▲ 抓小甲蟲。

  4、理清課文條理:

  法布林小時候很喜歡昆蟲(2-10)

  法布林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小時候的生活環境(1)

  法布林憑藉對昆蟲的著迷,進入了科學的殿堂。(11)

  一(1)二(2-10)三(11)

  七、質疑問難:

  如果是詞語方面的,當堂解決;如果是課文內容方面或者是拓展延伸的,就引導學生課後讀課文或查詢資料,試著解決。

  作業設計:

  a類:

  1、 朗讀課文3遍。

  2、抄寫文中優美詞語3遍,注意積累。

  b類:

  1、 帶著問題讀課文或查詢有關資料(法布林、《昆蟲記》等)。

  2、 閱讀《昆蟲記》摘抄優美段落。

  板書:

  15 裝滿昆蟲的衣袋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設計4

  【教學分析

  1、教材分析

  《裝滿昆蟲的衣袋》是蘇教版語文第九冊的一篇記敘文。它主要敘述了昆蟲學家法布林小時候的兩件事。兒時的法布林對昆蟲充滿了好奇,一天傍晚,他獨自尋找”紡織娘”,忘記了回家;八九歲時去放鴨子,他卻花了大量時間觀察昆蟲並把捉到的蟲子裝在了衣袋裡,父親的責罵也沒有改變他對昆蟲的迷戀。這兩件事充分體現出法布林對昆蟲的著迷,也是文章的重點。

  2、學生分析

  五年級學生剛剛步入高年級,已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閱讀分析能力,同時對大自然也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和探究慾望,抓住“著迷”、“迷戀”“痴迷”等中心詞貫穿全文,不僅理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涵義,更深入把握文章具體描寫與概括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和學生特點,結合資訊科技和學科整合的理念,我確立以下目標。

  l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語的用法。

  2)學習描寫昆蟲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大自然與周圍世界的興趣。

  l過程與方法目標

  1)從課文的具體描寫中體會出法布林對昆蟲的著迷。

  2)學會蒐集資料,透過課外資料的補充,使學生的情感得到進一步延伸,使課文內容得到進一步拓展。

  l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憑藉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激發對美好事物的濃厚興趣,培養仔細觀察,持之以恆的良好習慣。

  2)透過語言文字的本身得到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感薰陶。

  【教學重難點

  1)從學生有限的生活積澱和自身的閱讀體驗出發,引導學生緊扣文中描寫法布林迷戀昆蟲的重點語句,在讀中一步步走進人物內心,走進人物的精神世界。

  2)深刻領悟題目的內涵,從本文的命題方法中得到啟示。

  【教學方法和學生學法

  l賞析法:透過影片展現大自然的美好與奇妙,感悟文字魅力。

  l移位入境法:假設情境,讓學生走進法布林的童年,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觸動學生情感。

  l討論探究法:組織學生討論,學習小組交流。

  【教學資源

  教材、多媒體課件、影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教師播放《動物世界》影片片段,美麗的飛鳥、穿梭的游魚、可愛的昆蟲……情趣盎然的畫面帶動學生快速進入學習情境。

  (設計理念:播放圖片和影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諧與美好。)

  (二)揭示課題,整體感知

  1、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2、快速瀏覽課文,藉助課題的幫助,用自已的話概括課文內容。(提示:誰的衣袋裝滿了昆蟲?為什麼他的衣袋裝滿了昆蟲?)

  3、質疑:這裡的衣袋是單單指的是衣服上的口袋嗎?

  (設計理念:將長文章讀短,幫助學生學會歸納文章大意,掌握概括方法。)

  (三)檢查學生生字詞預習情況

  出示文字1:出示重點詞語

  縱橫閃爍光澤責罵

  中毒觀察可惡痴迷

  花草叢生鳥棲蟲居五彩繽紛

  鼓鼓囊囊怒氣衝衝滿載而歸

  透過自讀,同桌對比讀,齊讀等方式,將詞語讀通、讀懂,注意多音字的用法。

  (設計理念:學生透過讀懂詞語,掃除閱讀障礙,同時培養學生讀書積累詞語的好習慣。)

  (四)認識“昆蟲迷”——昆蟲學家法布林

  1、藉助學生課外蒐集的資料,簡單介紹法布林。

  2、來到法布林美麗的家鄉,從課文1自然段的描寫中體會環境的美好。指名讀句子:

  出示文字2:村子裡小溪縱橫,花草叢生,附近叢林中鳥棲蟲居,各種可愛的小動物跑來跑去。(小溪、花草、鳥、蟲,讀出喜愛讚美之情。)

  這樣的情境怎能不讓人著迷?引出“著迷”一詞。

  3、在文中找出與“著迷”意思相近的詞語。(迷戀、痴迷)教師相機板書“著迷——迷戀——痴迷”。

  4、齊讀課文最後一段,找到法布林成功的秘訣。

  課件出示圖片:法布林的雕像,學生觀察到那鼓鼓囊囊的衣袋,初步感知那種對昆蟲的“痴迷”,理解“痴迷”。

  (設計理念:透過對課文開頭和結尾的學習,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了全篇課文,基本掌握了這種總分總的課文結構和首尾呼應的寫作方法)

  (五)走進“昆蟲迷”——童年的法布林

  1、學生自由地、大聲地讀課文,然後學習小組交流讀後感受,討論思考:文章敘述了法布林童年的哪幾件事情?分別是哪幾個自然段寫到的?並且將討論結果做好文字記載。

  2、學生彙報反饋學習情況。

  3、學習2——3自然段。

  找出描寫法布林對昆蟲“著迷”的句子並體會人物心情。

  1)普通的小昆蟲“紡織娘”在小法布林眼中是奇妙的“歌唱家”

  課件演示:紡織娘的圖片和聲音(文字:全身翠綠、觸角細長;一種動聽的聲音)

  學生靜靜欣賞,觸動學生和法布林的內心世界達到共鳴

  2)諾大的田野,已被暮色籠罩,體會法布林找到“紡織娘”的艱辛

  “終於”一詞的拓展理解,想象法布林尋找昆蟲過程中的困難

  3)師:除了艱辛,你們還從課文中讀出了什麼情感?(喜悅)

  讀法布林對媽媽說的話,讀出歡欣、喜悅的語氣。

  4、學習4——10自然段

  1)齊讀第四自然段,明白本段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過渡作用)

  劃出概括描寫法布林對昆蟲“痴迷“的句子。

  2)學生在小組合作讀5——10自然段,可以輪流讀句子,分角色讀,對比讀等方式。說說作者為了突出“迷戀”,多人物法布林採用了哪些寫人的描寫手法。

  出示文字3:用不同的符號在書上劃出相關句子: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活動描寫。(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完成學習)

  3)學生彙報交流收穫。

  “金屬光澤的小甲蟲從他眼前掠過”“比櫻桃還小,比藍天還藍”對小甲蟲詩意化語言的描寫,體會觀察的細緻和語言描寫的藝術。

  “高興極了”“甜滋滋的”“興致勃勃”等詞語走進法布林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對昆蟲的喜愛與痴迷。

  (六)讚美“昆蟲迷”——昆蟲學家法布林

  學完課文,法布林從“著迷”、“迷戀”到“痴迷”,最後成為一名舉世聞名的昆蟲學家,你們想對他說點什麼?(探索精神、持之以恆精神、熱愛大自然……)

  (七)課外拓展,提煉寫作方法

  1、運用課文中學到的觀察方法,學寫觀察日記。

  2、提供網路閱讀平臺,推薦閱讀《昆蟲記》、《海底兩萬裡》。

  【板書設計

  5、裝滿昆蟲的衣袋

  “昆蟲迷”法布林著迷迷戀痴迷

  (熱愛大自然,孜孜以求)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設計5

  一.揭題匯入

  1、上節課,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裝滿昆蟲的衣袋》)認識了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林)伸出手跟我一起寫下他的名字

  2、童年時代的法布林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從小就著迷昆蟲,興趣濃厚)這種難以割捨的興趣愛好,用課文中的詞語來形容就是(著迷,迷戀,痴迷)【板書:痴迷】

  3.課文寫人,人物的情感是需要事情加以烘托的。回憶一下,課文透過哪幾件事情記錄下法布林對於昆蟲的著迷、迷戀甚至是痴迷呢?

  (抓紡織娘捉小甲蟲)

  5、究竟是怎樣的痴迷,幫助法布林長大後成就了一番偉大的事業呢?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走進熟悉的場景中,去找尋答案。

  二.自讀感悟

  1、出示自學提示,引導學生有目標的學習:

  (1)、默讀課文,在你感興趣的場景裡找出表現法布林昆蟲痴迷的語句和詞語,體會背後的思想情感;

  (2)、邊悟邊寫,把你的思想感受留在書頁上。

  (1)、默讀課文,在你感興趣的場景裡找出表現法布林昆蟲痴迷的語句和詞語,體會背後的思想情感;

  (2)、邊悟邊寫,把你的思想感受留在書頁上。

  三.精讀品悟

  我們跟隨小法布林的腳步,一起將目光聚焦到捉紡織娘的畫面中,透過你剛才的閱讀,能感受到法布林對昆蟲的著迷嗎?

  ★抓紡織娘

  ◇“媽媽我在這哪!瞧,我抓到了那隻會唱歌的蟲子!

  師:是的,法布林真是紡織娘的知音,竟然從她的叫聲裡聽出美妙的音樂,了不起,誰來讀一讀。(找一中等生)

  師:確實法布林比較高興,但他到底有多高興?我們從課文中看一看。

  生:三天時間尋找的。

  師:在這三天裡,他為了找到這隻紡織娘,究竟做了些什麼?

  也許,第一天早晨,小法布林在花叢中——(仔細地尋找會唱歌的蟲子)花叢上沾滿了露水,露水打溼了法布林的衣裳,可他一點也不在意,他還在——

  也許,第二天中午,驕陽似火,汗水刷刷地往下流,小法布林把耳朵湊近花叢,不小心被小蟲子咬了幾口,好疼!法布林會——(揉揉傷口,繼續專注地傾聽,找尋)

  第三天,他早早地來到來到花叢,看見那隻等待已久的紡織娘了,剛要靠近,紡織娘飛走了,這時的法布林有沒有放棄?(沒有)法布林———(依然耐心地守候著)

  師:今天晚上。終於被他抓住了。此時,法布林心情(很高興)誰再來讀一讀,讀出這份喜悅。

  師:你從這“三天”法布林所做的事情上,你還能感受到什麼?(堅持不懈,鍥而不捨)

  師:一種及其平常的昆蟲叫聲,,在法布林聽了卻是那麼動聽;一隻非常普通的紡織娘,法布林足足探尋了三天,多濃的興趣,多深的堅持,這就是———痴迷。

  帶著這份痴迷,再來讀讀第三小節。

  ﹡﹡﹡﹡﹡﹡﹡﹡﹡﹡﹡﹡﹡﹡﹡﹡﹡

  師:剛才我們從法布林捉紡織娘這件事中感受到法布林對昆蟲的痴迷。那麼從捉小甲蟲這件事上,有沒有讓你感受深的地方。

  ◇“嗬,真漂亮!”他邊叫邊用小手撲過去,敏捷地捉住了它。

  生:透過“敏捷”,可以看出法布林捉蟲子動作迅速,十分熟練,已經和昆蟲打成一片了。

  師:這是一隻怎樣的小甲蟲?在文中找一找。(生讀)

  師:多小呀?(比櫻桃還要小)哎呀,你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這麼小的甲蟲,你也能發現。

  (出示課件)

  師:誰來說說這隻小甲蟲的特點。

  師:你覺得這隻小甲蟲漂亮嗎?那你讀一讀。(指名讀)看來,你也喜歡上這隻小甲蟲了

  師:法布林和你一樣發現了這隻小甲蟲,還捉住了他。好好看一看,法布林怎樣對待小甲蟲的?

  ◇法布林高興極了。他把這個小寶貝放進蝸牛殼裡,包上樹葉,裝進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後再好好欣賞。

  師:看到法布林得到了夢寢以求的小甲蟲,抓住幾個幾個動詞去認真地品一品。(生自由讀)

  師:你體會到什麼?讀。(指名讀)

  師:法布林稱小甲蟲為小寶貝,誰稱你為小寶貝?

  生:只有父母會稱自己的孩子為小寶貝,我們還可以稱自己最喜歡的,別人不能碰的東西為寶貝。在法布林眼裡他的寶貝竟是?

  生:小甲蟲。

  師:這幾個動作詞語讓又怎樣的體會?(顯示出對甲蟲的喜歡)誰來讀?

  生:指名讀。

  師:再小心翼翼些。

  生:讀。

  師:它可是法布林的小寶貝,你還可以讀得再興奮些(指名讀)

  師:他這樣地呵護這個小寶貝,因為他對這個小寶貝已迷戀了,已被它迷住了,而他覺得看到這個小寶貝是他最快樂的事兒;

  師:(出示法布林鼓鼓囊囊的口袋)大家猜猜,她的衣袋裡可能會有什麼?

  師:第五小節作者具體寫了法布林捉甲蟲的經過,那為什麼不把他是如何讓撿貝克和石子也寫具體呢?(引導生看板書)

  師:這也提醒我們,在平時寫作文時,所寫的內容一定要和文章的中心中心緊密聯絡。從法布林捉甲蟲的一系列動作中和如何對待小甲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法布林對昆蟲的迷戀,請大家完整地把第五小節讀一讀。

  ﹡﹡﹡﹡﹡﹡﹡﹡﹡﹡﹡﹡﹡﹡﹡﹡﹡

  師:剛才我們透過捉紡織娘,捉小甲蟲這兩件事情中感受到法布林對昆蟲的痴迷。文章還從那些方面寫出他對昆蟲的喜愛?

  生:我透過“滿載而回”,“甜滋滋”看出法布林對於昆蟲的喜愛。

  師:“滿載而歸”,這裡讀zài,“載”的意思是(裝),當它表示“裝”的意思是就讀第四聲。你認為法布林滿載而歸的是什麼?(昆蟲,貝殼,石子)

  師:除了我們可以看得見的,還有我們看不到,卻能感受到的,觸控到的。(喜悅,興奮,痴迷)

  生:我覺得這段印象深刻。“母親也在一旁……垃圾堆。”因為他很喜歡小蟲子,母親讓他丟了,他哭了,看出他喜歡蟲子。

  ◇法布林難過極了,眼淚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願地把心愛的小寶貝放進垃圾堆。

  師:講的真好。如果是我們不喜歡的東西,我們可以隨手進垃圾堆,可是法布林卻很不情願地把這些小寶貝?

  生:放進垃圾堆。

  師:他是放進去的。不是扔,用扔可以嗎?(生議)

  師:,一個放字,你感受到什麼?(比較兩個字)

  師:想一想,法布林是怎麼放的?(很不情願,輕輕地,小心翼翼的,)

  師:對了,能讀出法布林把小甲蟲小心翼翼地放進垃圾堆嗎。(第9小節)

  生:指名讀。

  師:捨不得啊,捨不得,誰再讀。(你讀的真小心呀)

  師:同學們,你們有沒有注意到,法布林的感情在隨著小蟲子在變化,得到了自己喜歡的就高興,失去了,就傷心。當一個人的喜怒哀樂都圍繞這個東西的時候,就是一種極度的迷戀,就是一種痴迷。

  師:還有誰來讀讀你印象深的地方。

  生:我從第8小節的撐破褲兜,看出他喜歡小甲蟲,還有前面說到的紡織娘等。說明他每天都抓了許多的小甲蟲。

  師:他每天都這樣。當然不止小甲蟲,還有前面說到的紡織娘等,是不是這樣。其實,父母是擔心他的小手中毒,所以才責怪他,還有嗎?

  生:第10小節給我印象最深,我把它讀一讀。“可是父母他責罵……偷偷地玩。”因為父母責罵他了,但他沒聽,仍把衣袋裝了滿滿地,自己偷偷地玩,說明他確實很喜歡昆蟲,迷上了昆蟲。

  ◇以後每次放鴨,他仍然興致勃勃地撿那些“沒用的玩意兒”,揹著大人把衣袋裝得鼓鼓的,躲起來偷偷玩。

  師:這裡“沒用的玩意兒”為什麼要加雙引號?(引用父親的話,父親認為昆蟲沒有價值)法布林認為沒用嗎?說明了什麼?(時間機動)

  師:他會怎麼玩呢?(觀察,研究,思考,聊天)

  師:父母的責罵他絲毫不顧,依舊沉浸在昆蟲的世界,這裡面的樂趣只有他自己知道。你在法布林身上看到了什麼?(痴迷,執著,專注)他對昆蟲是何等的痴迷呀。再讀一讀這句話。

  四.總結提領

  師:剛才我們從捉紡織娘,捉小甲蟲的動作描寫和情感態度的變化當中,感受到法布林對於昆蟲的痴迷。(指板書)讓我們再一次走進2—10小節,走進法布林的世界。(聽錄音,或默讀,或跟讀)

  師:同學們,這些小昆蟲像一位大師一樣牽著法布林的手,引領著他走進了奇妙的昆蟲世界。法布林與昆蟲結下了不解之深。在法國文學界,文學大師們推選法布林為諾貝爾文學家侯選人。他用畢生精力完成著作《昆蟲記》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也帶來了昆蟲記裡的一段文字,想不想看看。

  (出示:《昆蟲記》的一段文字)

  在池塘的深處,水甲蟲在活潑地跳躍著,它的前翅的尖端帶著一個氣泡,這個氣泡是幫助它呼吸用的。它的胸下有一片胸翼,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像佩帶在一個威武的大將軍胸前的一塊閃著銀光的胸甲。在水面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堆閃著亮光的“蚌蛛”在打著轉,歡快地扭動著,不對,那不是“蚌蛛”,其實那是豉蟲們在開舞會呢!離這兒不遠的地方,有一隊池鰩正在向這邊游來,它們那傍擊式的泳姿,就像裁縫手中的縫針那樣迅速而有力。

  生:自由讀。

  師:同學們,你從中讀出了什麼?(生議論)

  師:正是透過法布林細緻地觀察,才能將昆蟲寫得有滋有味。讓我們再來看看他的雕像。

  (出示法布林雕像)

  師:後人為了紀念他,特意塑了個高高鼓起的雕像。法布林天天、月月、年年如此。作者說這衣袋裡裝滿了昆蟲,僅僅是昆蟲嗎?你們能用這樣一句話來說說。(出示:法布林高高鼓起的衣袋裡,塞滿了許多昆蟲,還塞滿了)師:法布林的衣袋裝著多少的眼淚,多少的迷戀,多少的執著與多少的夢想啊?同學們,這是是這種對昆蟲的痴迷把他引進了科學的殿堂,從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設計6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法布林“背者大人把衣袋裝得鼓鼓的,躲起來偷偷地玩”的無窮樂趣。

  2、憑藉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激發對美好事物的濃厚興趣,培養仔細觀察,孜孜以求的良好習慣 。

  教學過程:

  一、 複習檢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15《裝滿昆蟲的衣袋》這一課的生字詞,這些生字詞你們還記得

  嗎?

  1、看拼音寫詞語,看誰寫得正確、規範。

  2、評議:他寫得對嗎?有和他不一樣的嗎?指名說。

  小結:我相信待會兒在文中遇見這些詞時,大家一定會把字音讀準的。

  過渡:

  上節課,我們不僅學習了生字詞,還初讀了課文,瞭解了課文的內容,知道法布林對昆蟲非常著迷。板書:“著迷”

  1、迷:喜愛足球的叫“球迷”,愛好下棋的叫“棋迷”,那法布林我們可以叫他什麼?(昆

  蟲迷)

  2、你從文中哪裡看出他是昆蟲迷?快速瀏覽,找出有關語句讀一讀。

  指名讀

  3、你們找得很好,你們剛才找的這些內容文中已經概括為兩個事例了,分別是什麼?指名

  說(紡織娘、小甲蟲)

  二、 精讀課文,深入理解

  精讀要求:

  你對哪一個事例感興趣,就請你細細讀那個事例,勾畫出體現法布林對昆蟲著迷的詞句體會,稍後咱們來暢談讀書後的收穫。

  學生自讀體會。

  預設1(*2—3):

  你從哪兒體會到小法布林對昆蟲的迷戀?

  1、“暮色籠罩”“父母著急”

  為了捉蟲子,他甚至忘記了時間,兩父母的呼喊都聽不見了。

  2、“三天前,……。現在,他終於找到了這位‘歌唱家’。”

  在這三天中,法布林時刻惦記著這隻會唱歌的蟲子,三天中他是怎麼惦記蟲子的呢,你能想象一下嗎?

  3、“動聽的聲音”“歌唱”“歌唱家”

  不過是一隻蟲子的叫聲,在法布林聽來猶如世間最動聽的歌曲,由此可見他對昆蟲的著迷。

  指導朗讀:法布林興奮的叫喊聲,誰會讀?

  預設2(*4):

  你從哪兒體會到小法布林對昆蟲的迷戀?

  1、“八九歲的時候,……,五彩繽紛的蠕蟲……”

  2、“……”

  省略了什麼?小法布林對其他事都不怎麼感興趣,而對昆蟲情有獨鍾,他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對昆蟲的觀察和研究上。

  指導朗讀,讀出渴求瞭解生物世界的願望。

  預設3(*5—9):

  你還從哪兒體會到小法布林對昆蟲的迷戀?

  (*5、6)

  “有一次,……,躲起來偷偷地玩。”

  1、捉小甲蟲時的動作:邊叫邊撲 敏捷地捉

  2、“寶貝”?是誰啊,從哪裡看出來寶貝?

  “放進……包上……裝進……欣賞……”

  從這一連串的動作中你感受到什麼?

  (法布兒高興極了,喜歡極了!法布林對紡織娘的迷戀躍然於紙上,對小甲蟲真是呵呼備至啊!)

  3、“滿載而歸”是什麼意思?課文中指的是什麼?

  (對於法布林來說口袋裝的是整個世界,所以他心裡甜滋滋的)

  (*7、8、)

  過渡:興沖沖的法布林本想回家後好好欣賞他的“寶貝”,誰知事與願違。

  小法布林對昆蟲的熱愛只能用“痴迷”來形容。

  正是有了這種執著追求,法布林走進了科學的殿堂。而今天人們印象中的法布林就具有了一個典型特徵--------(引讀)衣袋裝滿昆蟲

  ①、請你再來讀一讀課題,思考一下為什麼要用“裝滿昆蟲的衣袋”作題目呢?換一個題目,例如,愛昆蟲的法布林,法布林的故事與它相比有什麼不足的呢?

  生動形象的看出法布林對昆蟲的迷戀,痴迷。他時時刻刻都在鑽研著昆蟲

  ②、教師板書:執著追求,堅持不懈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內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6個字只認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感受法布林對昆蟲的痴迷,學習“法布林精神”。

  4、學習課文透過“細節描寫”和“動作描寫”表現法布林對昆蟲痴迷的寫作方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今天,老師給大家介紹一位世界著名的昆蟲學家。他一生與昆蟲為伴,達爾文稱他是“無與倫比的觀察者”,人們還稱他是“以生命謳歌昆蟲的詩人”。你們猜猜他是誰?

  指名回答,課件出示法布林的雕像。

  你們對法布林有哪些瞭解呢?

  指名說說。根據學生的介紹相機補充。

  揭題: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位世界著名的昆蟲學家和傑出的文學家童年的一些趣事。誰來吧課題讀一讀。

  讀著這個課題你聯想到了什麼?

  1、法布林非常昆蟲。

  2、鼓鼓囊囊。

  二、檢查預習情況。

  1、認讀生字詞。

  昆蟲小溪縱橫紡織娘觀察責罵中毒 垃圾殿堂

  閃爍光澤鳥棲蟲居可惡痴迷鼓鼓囊囊

  相機指導讀音:縱、棲

  相機理解詞語:小溪縱橫、紡織娘、鳥棲蟲居、可惡、痴迷

  2、分小節朗讀課文。共11小節。學生評價,相機指導。

  3、放聲朗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小法布林哪兩件事來突出法布林對昆蟲的痴迷的?試著給課文分段。

  兩件事,一是捉紡織娘的事,二是放鴨時捉昆蟲遭到父母責罵的事。

  兩種分法,一是三段,一是四段。

  三、學習課文的第一小節。

  默讀課文的第一小節。

  讀了這些小節,你獲得了哪些資訊?

  1、法布林出生於1823年,距今將近二百年。

  2、法布林是法國人,出生於一個叫聖萊昂的小村子裡。

  3、法布林所生活的村子環境優美,“鳥棲蟲居”,這對於他的影響很大。

  4、法布林從小就對昆蟲非常著迷。

  重點理解第三點。有感情地朗讀。“誰能用你的朗讀把這個優美的村子展示出來?”

  小結:正是因為與鳥啼蟲鳴為伴,所以法布林從小就對小蟲子非常著迷。

  四、作業:《補充習題》的相關內容。

  第二課時

  出示影象——法布林。

  同學們,他是?

  對,他是一位著名的?

  達爾文稱他是?

  人們還稱他是?

  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課文的第一小節,知道他從小生活在一個“花草叢生、鳥棲蟲居”的小村子裡,對小蟲子非常著迷。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的第二小節到第十一小節,看看法布林對昆蟲到底迷戀到了哪一種地步。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找到能夠表現法布林對昆蟲痴迷的句子。

  2、重點理解以下句子:

  “媽媽,我在這兒呢!瞧,我抓到了那隻會唱歌的蟲子!”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一句的標點,你們發現了什麼嗎?引導學生體會兩個感嘆號所表達的強烈的感情——法布林抓到紡織娘以後那種極其興奮、激動的心情。

  指導感情朗讀。

  為何如此激動?一是可愛。“全身翠綠、觸角細長、會唱歌、動聽的聲音、歌唱家”二是因為可愛而喜歡,稱它為“歌唱家”。三是這隻紡織娘來之不易。“三天前”“終於”用“也許……也許……也許……”

  是啊,這一隻紡織娘真是來之不易啊。怪不得法布林抓到它要如此的興奮,讓我們一來再來體會一下他興奮的心情吧。讀課文的第三小節。

  他把鴨子趕進池塘以後,就去水邊逮蝴蝶,捉甲蟲,或是蹲下來靜靜地觀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殼、來回穿梭的游魚、五彩繽紛的蠕蟲……

  讀著這一句,你有什麼體會?有什麼發現?

  重點抓“靜靜”、“奇妙”、省略號。

  “靜靜”,說明法布林觀察非常認真,很專心。

  “奇妙”,說明法布林對水底世界很感興趣,在他的眼中,水底世界有著無窮的奧妙,看也看不夠。

  省略號說明法布林觀察的不止是這幾種生物,凡是他感興趣的,他都在用心觀察。

  他觀察如此用心,興趣如此廣泛,難怪達爾文要稱他為“無與倫比的觀察者”啊!

  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法布林,也來做一個用心的觀察者。(觀察圖片,用幾個詞語來形容一下)

  他邊叫邊用小手撲過去,敏捷地捉住了它。

  他把這個小寶貝放進蝸牛殼裡,包上樹葉,裝進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後再好好欣賞。

  “叫”突出了法布林的興奮。

  “撲”“敏捷”突出法布林動作快。

  “放”“包”“裝”突出法布林對昆蟲的愛護。

  “欣賞”突出了法布林對昆蟲的迷戀。在法布林的眼中,昆蟲們不是普通的蟲子,而是精美的藝術品。

  夕陽西下,法布林趕著鴨子,滿載而歸,心裡甜滋滋的。

  法布林難過極了,眼淚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願地把心愛的小寶貝放進了垃圾堆。

  重點理解:為什麼而難過?

  一是自己的興趣愛好不能被爸爸媽媽所接受。二是心愛的昆蟲捨不得扔掉。“很不情願”“小寶貝”

  理解父母對他的愛。父母對他的責罵其實是對他的關心。但是他們的想法和法布林不一樣,不能接受法布林這樣的行為。

  結果——可是父母的責罵絲毫沒能阻止法布林對昆蟲的迷戀。以後每次放鴨,他仍然興致勃勃地撿那些“沒用的玩意兒”,揹著大人把衣袋裝得鼓鼓的,躲起來偷偷地玩。

  ——這種情形,已經不是“著迷”“迷戀”所能形容的了,而應該叫做“痴迷”。

  請學生齊讀課文最後一小節。

  思考:課文為什麼以“裝滿昆蟲的衣袋”為題呢?——更好地突出法布林對昆蟲的痴迷。

  是啊,法布林對昆蟲是如此的痴迷,以至於……指名學生回答。

  教師補充:以至於他的家中塞滿了瓶瓶罐罐,以至於他一生貧困,……

  這種甘守寂寞和清貧,幾十年如一日研究的精神,人們稱他為“法布林精神”。

  學了本篇課文,你有什麼感想?

  作業:讀《昆蟲記》或者《圖文中國昆蟲記》(趙力)

  瞭解其他科學家著迷的故事。

  學習本篇課文透過細節描寫和動作描寫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方法。試寫一個場面。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會認本課13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讓學生從法布林的故事中受到啟示,從小養成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

  教學重點、難點:

  從閱讀課文第二段中受到感染,從小養成愛科學、愛自然的志趣。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資料,激發興趣,引入新課。

  1、聽一段錄音:《昆蟲記》中的一個片斷——螳螂捕食蝗蟲

  2、聽了這個片斷,你的眼前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這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林所寫的《昆蟲記》中的一個片斷。。

  3、你們對法布林有什麼瞭解嗎?

  4、你是透過什麼方法蒐集到資料的?

  5、為什麼法布林會取得這樣的成就呢?相信我們讀了這個故事就會明白。。

  出示課題::裝滿昆蟲的口袋

  指名讀、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掃清生字障礙。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字音讀準,語句通順流利。

  2、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讀後學生進行評議生字字音是否讀準,語句是否通順流利。

  3、教師出示重點詞卡檢查:濃厚、訓斥、迷戀、怒氣沖天。

  三、整體感知,理清文章脈絡。

  1、各自輕讀課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一部分是具體寫法布林對昆蟲入迷的。

  2、讀後在下面的括號裡填上適當的序號。

  第x自然段交代法布林出生的時間、地點及他所居住的村子的自然環境。

  第x自然段具體寫法布林對昆蟲的`著迷。

  第x自然段對全文進行總結。

  四、指導寫字。

  1、出示生字,指導觀察。

  2、指名交流難寫難記生字的記法和寫法。

  “隱”,右邊不寫成“”。

  3、範寫、學生描紅、臨寫。

  4、展示評議。

  五、作業自助餐(三選二完成)。

  1、抄寫生字。

  2、收集文中好詞。

  3、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第二課時

  一、複習課文的大致內容,匯入新課。

  1、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想:對小時候的法布林有哪些瞭解?誰能用最簡單的話說一說。

  2、透過剛才的讀書,同學們對法布林有了初步的瞭解,現在讓我們走進課文,相信同學們對法布林會有更多的認識。

  二、品讀課文,自主感悟

  1、自由讀2、3段。

  (1)你們對法布林有哪些瞭解?你是從哪些語句中知道的?

  依據學生當時的讀書感受和情感表達的需要,教師結合重點做相機的調控。師生共讀、共議。

  (2)引導想像:你們想想,為了找到這隻紡織娘,法布林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難?他是怎麼克服的?

  (3)指導朗讀:你們的描述讓老師好像看到了當時的情景,法布林捉住這隻紡織娘的確是不容易呀。你們能把這種很不容易的感覺讀出來嗎?

  (4)學生練讀2、3段(“三天前”“終於”這些重點詞要體現)

  (5)創設對話情境,入情入境地與學生對話。

  師:看你們讀得這麼投入,老師也想和你們一塊兒讀了,行嗎?

  師讀第二段,加上錄音(呼喊的聲音):法布林!法布林!法布林!

  生讀法布林的話“媽媽,我在這兒呢!瞧,我抓住了那隻會唱歌的蟲子!”

  師:這隻蟲子真可愛!三天前,你就告訴媽媽,花叢裡經常傳來一種動聽的聲音,不知是誰在唱歌,原來是它呀!你是怎麼找到這位歌唱家的?

  生:我在草叢中趴了三天,才抓到了它。

  師:看來,找到這位歌唱家可真不容易呀!難怪你這麼高興呢!

  生練讀法布林的話。

  (6)學生練讀2、3段,齊讀2、3段。

  (7)過渡:法布林就是這樣,對大自然充滿了濃厚的興趣。

  2、出示第一段,讀第一段。

  3、法布林的故事可多啦!

  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4、5、6段,可以默讀,可以小聲讀,也可以大聲讀,劃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句子,寫上批註,並多讀幾遍。

  學生依照自己的情感體驗,讀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並說說使自己感受深刻的原因。

  根據學生髮言,教師相機出示句子:

  (1)每到早晨,法布林把鴨子趕進池塘後,就一動不動地趴在岸邊,靜靜地觀察奇妙的生物世界。

  師相機指導:看看書上的插圖,想一想,法布林趴在岸上,都觀察到了哪些有趣的自然現象?

  (2)他小心翼翼地把甲蟲拾起來,放進一個蝸牛殼裡,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賞這珍珠一般的“寶貝”。

  師(相機互動交流)我覺得這一句有些問題,我想改一下:“……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賞這小小的甲蟲。”因為我覺得小甲蟲怎麼能比作珍珠呢?

  (引導學生走進法布林的內心世界,相機指導讀好這一句。)

  (3)夕陽快下山時,法布林口袋裡裝著放甲蟲的蝸牛殼,歡歡喜喜地趕著鴨子回家了。

  法布林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家人的訓斥並沒有削弱他對昆蟲的迷戀,大自然中的一切在他眼中都是那麼神秘,那麼美好。(引入第一段)

  齊讀第一段話。

  4、過渡:爸爸的訓斥削弱了法布林對昆蟲的迷戀嗎?自讀最後一段。

  (1)大家預習時蒐集了很多法布林的有關資料,資料中有許多關於法布林迷戀昆蟲的事例,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

  生交流法布林迷戀昆蟲的有關資料。

  (2)師補充資料:法布林受到國王接見時竟覺得國王和大臣都很像鞘翅目昆蟲。

  (3)法布林研究昆蟲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指名讀、齊讀第一句話。

  (4)正是這種興趣,把法布林引進科學的殿堂,使他了解了昆蟲的世界,甚至瞭解昆蟲的內心世界。

  聽一段《昆蟲記》的錄音——花金龜的內心世界

  他用自己的筆給人們呈現了一個多姿多彩的昆蟲世界,展現出了昆蟲世界的奇妙。

  師:(配樂)法布林的一生,是為昆蟲的一生,他一生為蟲子寫出了十卷大部頭的書,這些寫蟲子的書一版再版,先後被翻譯成了五十多種文字,直到百年之後還在讀書界引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轟動,這不能不被稱為奇蹟中的奇蹟。他取得的成就,是血汗的結晶,是辛勤勞動的結果,是仔細觀察的收穫,是深入研究的探察的花朵,更是勤於總結的果實啊!

  (5)齊讀最後一段

  三、拓展引申文字,追求超越昇華。

  1、再讀課題,文章為什麼要取這個題目?

  2、如果要你為法布林設計一個雕像,你準備怎樣設計?

  3、出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某件事情產生了興趣,我們就會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做得那麼有滋有味,興趣盎然,忘記了周圍的一切,甚至忘記了自己。”齊讀。

  小結:這是法布林的精心獨白,相信對我們同學們也會有所啟迪。

  五、作業自助餐(三選二完成)。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法布林的故事對你有什麼啟發,寫成一段話。

  3、法布林的《昆蟲記》,辦一個主題展覽。

  板書設計:

  裝滿昆蟲的衣袋

  著迷

  迷戀

  濃厚興趣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設計9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精讀課文,體會法布林對昆蟲的痴迷,對大自然的熱愛。

  3、引導學生從法布林的故事中明白無論做什麼事,只要目標專一、持之以恆,就一定會獲得成功。

  教學重難點

  體會法布林對昆蟲的痴迷,領悟無論做什麼事,只要目標專一、持之以恆,就一定會獲得成功的道理。

  教學準備:

  1、收集有關法布林的資料,感知這位偉大的科學家。

  2、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同學們,上節課我和大家一起認識了一位用口袋來裝昆蟲的怪人,他是誰?生:法布林。

  出示:法布林是 。(口頭填空)

  2、根據回答,相機板書: 著迷

  你能從文中為它找出兩個近義詞嗎?(交流:迷戀、痴迷……)

  3、瞧,這就是法布林!你覺得他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

  (他的衣袋高高地鼓起) 知道這鼓起的口袋裡裝的是什麼呀?

  4、過渡:法布林是個了不起的科學家,要想對他了解更多,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童年,走進他那與眾不同的童年生活,體會他那份對昆蟲的痴迷。)這節課我們就繼續來學習第15課《裝滿昆蟲的衣袋》。(板書課題,齊讀。)

  二、細讀課文:

  1、課文透過哪幾件事寫出了法布林對昆蟲的迷戀、痴迷的?

  自讀要求(2—10自然段)。(幻燈片2)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2)劃出你感覺到法布林對昆蟲的痴迷的句子。

  2、學生自讀批註,教師巡視,相機指導。

  3、討論交流,(投影出示相關語句)

  過渡:讀了課文,我們知道法布林花了三天的時間才捉到一隻紡織娘,這是一隻什麼樣的紡織娘?

  (a)找紡織娘(板書:捉紡織娘)

  ① a 、(幻燈片3)“媽媽一看,兒子的手中拿著一隻全身翠綠,觸角細長的紡織娘。出示紡織娘圖(體會紡織娘的可愛,指導朗讀,讀出對它的喜愛)

  b、“三天前,法布林就告訴她,花叢裡經常傳出一種動聽的聲音,不知是誰在唱歌。現在,他終於找到了這位“歌唱家”。(三天前就注意到了,體會法布林對昆蟲的著迷,為了一隻紡織娘,在花園裡整整守了三天。(從“終於”一詞可以看出什麼?)

  c、朗讀(重點結合插圖和“三天前”“終於”指導朗讀,體會小法布林的興奮、激動!)

  ②對昆蟲有濃厚的興趣(板書:捉甲蟲)

  有一天,法布林捉到一隻比櫻桃還要小,顏色比藍天還要藍的甲蟲,他高興極了。這是一隻怎樣的甲蟲?

  出示:(幻燈片8)

  a、“一隻閃爍著金屬光澤的小甲蟲他們眼前掠過!嗬!真漂亮!他邊叫邊用小手撲過去,敏捷地捉住了它,這隻甲蟲比櫻桃還要小,顏色比藍天還要藍。”(從外形描寫中體會小甲蟲的可愛,從而體會法布林對它的喜愛。從捉蟲的動作中體會法布林已很有經驗,結合體會指導朗讀。)

  b、(幻燈片10)“他把這個小寶貝放進蝸牛殼裡,包上樹葉,裝進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後再好好欣賞。”

  你從這句話中讀懂了什麼?(從“放進”“包上”“裝進”這些詞中體會法布林對昆蟲傾注了全部的情感。)

  拓展訓練:“他把這個小寶貝( )地放進蝸牛殼裡,( )地包上樹葉,( )地裝進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後再好好欣賞。”

  c、捉甲蟲被責罵依然痴心不改

  1、這一天,法布林還撿了好多的貝殼和彩色的石子,把兩個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他的心裡一定很高興!(板書:撿貝殼、石子)可他剛一到家,就遭到父親的責罵。

  出示(幻燈片16):你這可惡的小傻瓜!”法布林一回到家,爸爸就怒氣衝衝地責罵他:“我叫你去放鴨子,你倒好,只顧自己玩,撿這些沒用的玩意兒!快給我扔了。

  “沒用的玩意兒”指什麼?

  2、出示(幻燈片18):母親責備

  抓住父親“怒氣衝衝、可惡、小傻瓜、揀這些沒用的小玩意兒”;母親“厲聲責備、撐破褲兜、中毒”等詞句進行品讀,從而感悟、體會法布林對昆蟲的喜歡之情。

  過渡:面對父母的責罵,法布林的心情怎樣?他又是怎麼做的?

  3、出示(幻燈片19):“法布林難過極了,眼淚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願地把心愛的小寶貝放進了垃圾堆。”

  指名讀,你讀懂了什麼?

  能否把“放”換成“扔”“丟”?為什麼?

  (抓住“難過極了”“刷刷地”“很不情願”“放”等詞,指導朗讀,體會法布林的不捨與無奈! 十分喜愛昆蟲。

  4、如果你做一件事遭到父母的責罵和阻擋,你會繼續做下去嗎?

  指名說。法布林呢?讀第十自然段。(幻燈片21)讀出對昆蟲的喜愛。

  三、拓展延伸,情感昇華。

  1、師:是啊,在法布林心中,這些小蟲子就是他的小寶貝。他整天沉浸在昆蟲世界裡。雖遭父母責罵,依然痴迷於昆蟲。此時此刻,法布林對昆蟲已不僅僅是著迷,而是越來越迷戀,越來越痴迷!(板書“著迷”“迷戀”“痴迷”)

  2、法布林高高鼓起的衣袋裡裝滿了昆蟲,僅僅是裝滿了昆蟲嗎?你們能不能用這樣一句話來說一說?

  出示(幻燈片22):“法布林高高鼓起的衣袋裡,塞滿了許許多的昆蟲,還塞滿了( )”

  (無奈的眼淚,對昆蟲的喜愛之情,對昆蟲世界的好奇,當昆蟲學家的願望,童年的快樂……)

  3、過渡(幻燈片23):法布林就是這樣一生痴迷於昆蟲的研究,他專心地觀察、探究昆蟲,常常忘了周圍的世界。父母的責罵也絲毫不能阻止他對昆蟲的迷戀。憑著這種痴迷的、鍥而不捨的精神,他走進了科的殿堂,成為了一位世界著名的有影響的昆蟲學家,完成了不朽的鉅著《昆蟲記》。後人為了紀念法布林,在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兩個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好像裡面塞滿了許許多多昆蟲。課文學到這兒,你有什麼話想說嗎?

  4、再次投影示法布林圖,同時出示句式:

  看著法布林鼓鼓的衣袋,我彷彿看到他 。

  5、文中多次提出“把衣袋塞的鼓鼓的”你認為為什麼要這樣寫?

  6、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每個人都有衣袋,它是用來裝錢裝物的,法布林竟然用它來裝滿了昆蟲,由此可見,法布林對昆蟲是多麼喜歡啊!用“裝滿昆蟲的衣袋”為題,充分表現了法布林對昆蟲的著迷程度。)

  7、學了這篇課文,你從法布林身上懂得了什麼?學到了什麼? (要想取得成功,只有板書:目標專一、持之以恆。)

  8、師總結:只要你們目標專一,持之以恆,我相信你們終有一天也會登上科學的高峰。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關於昆蟲的知識,更多科學家的故事,那麼就請你們走進我們的閱覽室,那裡有你們取之不盡的精神食糧。

  四、遷移訓練:

  1、其實,只要你用心觀察,昆蟲是很可愛的,它們的外形就很有特點。找出課文中描寫昆蟲的句子,讀一讀。

  2、老師學了這篇課文後,也情不自禁地寫了幾句,想看看嗎?

  投影(幻燈片24):像指揮棒一樣靈活的觸角,

  像鮮花一樣斑斕的翅膀,

  像晨曦一樣輕盈的體態。

  你翩翩飛舞著,

  美麗了人們的視線……

  能看得出寫的是什麼嗎?(幻燈片25、26)

  3、課外,我們也觀察了昆蟲,也想來寫幾句嗎?

  用幾句話描寫一種昆蟲的外形。

  4、交流。

  五、課後作業:(幻燈片27)

  1、你喜歡昆蟲嗎?利用課餘時間繼續觀察昆蟲的活動,寫一篇觀察日記。

  2、推薦閱讀《昆蟲記》或《昆蟲物語》。

  板書:

  裝滿昆蟲的衣袋

  著迷

  迷戀 捉紡織娘 捉甲蟲 目標專一

  痴迷 撿貝殼 、石子 持之以恆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設計10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法布林“揹著大人把衣袋裝得鼓鼓的,躲起來偷偷地玩”的無窮樂趣。

  2、憑藉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激發對美好事物的濃厚興趣,培養仔細觀察,孜孜以求的良好習慣。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緊扣“裝滿昆蟲的衣袋”引入課文。

  匯入: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第5課,知道了法布林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那你們還知道了什麼呢?

  (法布林對昆蟲非常著迷。)

  二、抓住“迷”,理清課文。

  1、喜歡看球賽的人,我們通常叫他是球迷,喜歡下棋的叫棋迷。那法布林我們可以叫他是什麼?(昆蟲迷)

  2、你能找出文中帶“迷”字的詞語嗎?(著迷迷戀痴迷)

  著迷出現在哪個自然段阿?(第一自然段)齊讀第一自然段,想想為什麼法布林從小就對小蟲子非常著迷?(因為村子裡……跑來跑去)這就為法布林對小蟲子著迷提供了一個環境。

  三、學習第2—10節。

  過渡:法布林是一個昆蟲迷,下面大家快速瀏覽課文第二到十自然段,想一想課文寫了幾件事反映出法布林是個昆蟲迷?

  a、法布林終於找到了歌唱家紡織娘;

  大家講得真好,那你是從那邊找到的呢?(2-3自然段)下面,自讀2、3自然段

  1、找出表現法布林對昆蟲著迷的句子,用筆試著劃出來。

  2、學生自由讀,劃出句子。

  3、討論交流。

  (1)你們想想,為了找到這隻紡織娘,法布林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難?他是怎麼克服的?

  (2)你們的描述讓老師好像看到了當時的情景,法布林捉住這隻紡織娘的確是不容易呀。你們能把這種很不容易的感覺讀出來嗎?

  學生練讀2、3段(從學生讀書的語氣中可以聽出他們對“三天前”“終於”這些重點詞都有了較深的感悟。)

  學生練讀2、3段

  齊讀2、3段

  法布林就是這樣,對大自然充滿了濃厚的興趣。

  過渡:除了這件事還有哪件事情也表達了法布林對昆蟲的“著迷”呢?

  (法布林放完鴨子後觀察小甲蟲)那你是從哪邊找到的呢?(4-5自然段)

  那下面大家來看一下第4節,說說你讀懂了什麼?

  生讀文交流

  法布林對昆蟲的著迷,

  喜愛大自然,

  觀察細心(追問:你是從哪感受到的?“靜靜地、蹲下來”)

  師:是呀,法布林總是利用放鴨子的時間蹲下來觀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想象一下,他除了看到螺殼、游魚、蠕蟲,還會看到些什麼呢?(交流)

  說的真好,讓我們拿起書,來讀好這一節。(齊讀)

  把體會到的讀出來。

  過渡:是啊,法布林對大自然是那麼的熱愛,因此,在他的童年生活中留下了許多難忘的事。下面的抓小甲蟲相信會讓大家更深的瞭解法布林,瞭解他對昆蟲的著迷。

  看課文第5自然段,找出法布林對昆蟲喜愛的句子,並想想是從哪感受到的,然後進行組內交流

  △他把這個小寶貝放進蝸牛殼裡,包上樹葉……好好欣賞。

  師:你是從哪感受到法布林對昆蟲的喜愛、著迷:圈詞:小寶貝、放進、包上、裝進、欣賞

  師:從這些詞還能體會到法布林對昆蟲的什麼?

  師:你能把這種意思讀出來嗎?(練讀—指名讀—齊讀)

  △他邊叫邊用小手……捉住了它。(撲、敏捷)

  師:這是一隻怎樣的小甲蟲?

  △這隻甲蟲……還要藍。

  練讀,讀出小甲蟲的漂亮,指名讀

  轉折:法布林對昆蟲如此喜愛,這還僅僅是“著迷”嗎?(是“迷戀”)

  什麼叫“迷戀”?(對某一事物過度愛好而難以捨棄)迷戀這個詞出現在哪一自然段呢?(第10自然段)大家把這一句讀一下。從中你讀到了什麼?

  (法布林受到父母的責罵)

  法布林受到父母的責罵,那父母又是如何責罵的呢,大家看一下7-8自然段。指名讀,這裡父親是怎麼責罵的,(怒氣衝衝的)讀出這種語氣(指名讀)

  那母親又是怎麼做得呢?(厲聲的責備),對了,那請個同學用這種語氣來模仿一下母親,指名讀。很好,老師聽出了父母都非常生氣。

  被父母責罵後,法布林心情怎樣?(難過極了)從哪可以看出來呢?(“眼淚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願”地將“心愛的小寶貝”放進了垃圾堆)

  讀讀這句話,你能體會到什麼?

  交流:心情難受,對昆蟲的熱愛。

  誰能讀好這句話?指名讀

  但是在這樣的責罵面前他又怎麼樣呢?放棄還是堅持啊?

  接讀:可是父母的責罵絲毫沒能阻止法布林對昆蟲的迷戀

  你是從那些句子可以看出來呢?(仍然,興致勃勃)

  (教師板書:執著追求,堅持不懈)

  你能把法布林對昆蟲的迷戀讀出來嗎?練讀第10節(指名讀、評讀)

  齊讀6到10自然段。

  四、學習第11自然段

  過渡:法布林對昆蟲的熱愛,還僅僅是“迷戀“嗎?(用“痴迷”來形容。)

  正是有了這種執著追求,法布林走進了科學的殿堂,舉世著作<昆蟲記〉就在他手中誕生了,為了這部著作,他花了很長的時間,這也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所以後人為了紀念他,為他建造了一個雕像,出示圖片,這張圖片什麼地方最吸引你?(口袋高高地鼓起)

  請你再來讀一讀課題,思考一下為什麼要用“裝滿昆蟲的衣袋”作題目呢?換一個題目,例如,愛昆蟲的法布林,法布林的故事與它相比有什麼不足的呢?

  生動形象的看出法布林對昆蟲的迷戀,痴迷。他時時刻刻都在鑽研著昆蟲

  (表現人們對他在科學上那種執著精神的肯定和敬仰)

  學習了這篇課文,同學們覺得法布林是怎樣的人?(執著追求,堅持不懈)

  五、總結全文

  法布林有一雙發現的眼睛,仔細觀察大自然,那你有沒有發現一些大自然奇妙的東西呢?(交流)

  板書:5裝滿昆蟲的衣袋

  著迷

  迷戀找紡織娘捕捉小甲蟲

  痴迷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設計11

  【教材分析】

  《裝滿昆蟲的衣袋》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文章。本單元四篇文章旨在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細心觀察、探索自然的興趣。本文是一篇記敘文,主要敘述了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從小就對昆蟲非常入迷的故事。課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第一部分,介紹了法布林小時候的生活環境。第二部分,透過兩件事來生動地說明法布林從小對昆蟲的入迷程度。一件事是他獨自尋找“紡織娘”,忘記了回家;另一件事是八九歲時去放鴨子,他卻花了大量時間觀察昆蟲並把捉到的蟲子裝在了衣袋裡,父母的責罵也沒有改變他對昆蟲的迷戀。第三部分寫了正是這種對昆蟲的著迷,把法布林引進了科學的殿堂。課文的重點是第二部分,所以引導學生藉助課文的具體語句體會法布林對昆蟲的熱愛與痴迷就成了本課的教學重點,讓學生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

  【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對大自然的各種現象充滿著興趣。文中人物故事貼近學生的生活,是學生喜歡閱讀的文字。在語文學習中,基本具備了在閱讀中抓住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聯絡上下文積累理解詞句的能力。但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的能力還有所欠缺,大部分學生對一些深層次的感悟難以體會到位,需要在課文學習中加強練習和培養。

  【教學重點】從學生有限的生活積澱和自身的閱讀體驗出發,引導學生緊扣文中描寫法布林迷戀昆蟲的重點語句,在讀中一步步走進人物內心,感受法布林對昆蟲無比痴迷的情感。

  【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認讀本課生字新詞。能認讀“萊、棲、蠕、兜、痴”等5個生字,正確書寫“昆、紡、察、罵、毒、垃、圾、殿”等8個生字。聯絡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縱橫、鳥棲蟲居、痴迷、蠕蟲”。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 學習抓住關鍵詞句揣摩人物特點的閱讀方法。發現哪些是值得揣摩的關鍵詞句,知道怎樣寫批註。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1.師講故事,內容為法布林《昆蟲記》中的一個片斷,激起學生的興趣,匯入新課。(課件出示)同學們,知道這本書是誰寫的嗎?法布林。他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出示課件),他用一生寫成了這本《昆蟲記》,這本書曾經被翻譯成五十多種文字,多次重印,在生物界和文學界都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關於法布林的故事,相信學習了今天這篇課文,你就知道他為什麼能寫成這本書了。(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2.看到這個課題,你有哪些疑問呢?想知道些什麼?

  學生質疑。

  質疑預設:①課文為什麼要叫“裝滿昆蟲的衣袋”?

  ②是誰的衣袋裡裝滿昆蟲?(你自己找到答案了嗎?)

  ③他的衣袋裡為什麼要裝滿昆蟲,而不裝其他的?

  師: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學習課文,來揭開問題的答案吧。

  (設計意圖:由《昆蟲記》中的一片斷引出主人公的簡介,激起學生閱讀文字的慾望。讓學生對課文題目進行質疑,培養學生的開放思維,也能進一步瞭解學情,因學定教。)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初讀課文

  1.師: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將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課件出示)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相機指導。

  2.檢查字詞。(出示課件)

  (1)課件內容:

  (一類字):昆蟲 紡織 觀察 責罵 中毒 垃圾 殿堂

  (一類字雖說有些是學生的已經認識的了,但此環節的認讀並不只是為了讓學生認識生字,同時也是記憶字形的過程。所以檢查生字時,也應將一類字放入檢查範圍。)

  (二類字):聖萊昂 鳥棲蟲居 蠕蟲 褲兜 痴迷

  (多音字):著迷 著急(有個別學生對此多音字的讀音掌握不是很準確,有必要檢查並糾正) 鼓鼓囊囊

  學生齊讀詞語。

  3.檢查課文朗讀。

  我們把這些有生字的詞語放回到句子裡,看看能不能把句子讀正確。指名朗讀課文長句或難讀的句子,其他生評價。(評價時注意先評價優點,再提意見。)師相機糾正不對的地方。(課件出示)

  (1)村子裡小溪縱橫,花草叢生,附近叢林中鳥棲蟲居,各種可愛的小動物跑來跑去。

  (2)他把鴨子趕進池塘以後,就去水邊逮蝴蝶,捉甲蟲,或是蹲下來靜靜地觀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殼、來回穿梭的游魚、五彩繽紛的蠕蟲……

  (3)以後每次放鴨,他仍然興致勃勃地撿那些“沒用的玩意兒”,揹著大人把衣袋裝得鼓鼓的,躲起來偷偷地玩。

  解釋詞語:聯絡上下文理解“縱橫、棲、蠕蟲”字,先讓生猜一猜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再出示正確答案。

  (二)整體感知

  1.快速瀏覽課文,看看文中的小法布林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你能從文中找個詞來說一說嗎?

  交流預設:很喜歡昆蟲;對昆蟲非常著迷;著迷、迷戀、痴迷

  (當學生找學生找不出來時,師可引導學生你能從文中找個詞來說一說嗎?看,老師也找了一個詞。)(板書:著迷、迷戀、痴迷)

  師:法布林對昆蟲的感情,在一步步的加深,讓我們細讀文字,看一看法布林的情感是怎樣一步步加深的。

  2.默讀課文,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1)師:法布林對昆蟲的感情從著迷,到迷戀,到最終的痴迷,課文是透過哪兩件事來說明的?現在請你默讀一下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哪兩件事?生思考,指名回答。

  師:課文就透過這兩件具體的事來寫人的

  (設計意圖:此處注意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先找概括的不準確的同學回答問題,師糾正其錯誤所在,給學生以正確引導,將正確的概括寫在書上。同時,明確寫人可以透過寫事來表現。)

  三、精讀課文,學習方法。

  (一)方法導學

  1.學習課文的2、3自然段,體會法布林對昆蟲的著迷。(看第一件事)

  師過渡:剛才同學們都說法布林對昆蟲很著迷,你是從哪些詞句看出來的,你能讀讀2、3自然段,找一找告訴大家嗎?(課件出示)默讀課文的二三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詞句讓你感受到法布林對昆蟲的著迷?並畫一畫,簡要地寫出你的感受。

  (1)生默讀,老師巡視。

  (2)交流。(預設)

  a.生找到第2自然段,從這兒能看出法布林對昆蟲非常著迷。

  師:你是怎麼看出來的?從這兒你能看出什麼?

  生:天色已經晚了,法布林卻不知道回家。

  師:他幹什麼去了?

  生:找紡織娘去了。

  師:把這兩句連起來,說一說。

  生:天色晚了,法布林卻不知道回家,因為他捉紡織娘忘了回家。

  師:是呀,這就是你的感受。把他寫在這句話的旁邊,這就是做批註呀。

  b.第三段重點抓住“終於”“三天前”這幾個詞。(板書:三天前 終於)

  ①生:我勾畫的詞是“終於”,從這兒能看出他對小蟲子非常著迷,因為他不是找了一天兩天,而是非得找到這隻小蟲子不可。他是一個不怕困難,執著的孩子。

  師:同學們,看,我將這兩個詞去掉,你讀一讀,哪一句更好呀?為什麼?(出示課件)

  (預設)生:因為第一句更能讓我們讀出法布林的堅持,和他對昆蟲的喜愛。

  師:是呀,我們用去掉詞語的方法讀一讀,就會發現這些詞語很重要,這樣的詞就是句子中的關鍵詞呀,找到它,我們就更能揣摩出人物的特點了!同學們,再去讀一讀這兩個關鍵詞吧,看看你從中能感受到什麼?

  生交流,師相機板書(堅持不懈、執著)

  師引導評價:“終於”一詞是什麼意思,說明了什麼?很費勁才找到。噢,我聽出來了,你想象到他找紡織娘時遇到了很多困難,所以感覺他很費勁,是嗎?這方法不錯,發揮想象能夠加深我們對人物的理解。那把你的感受寫在這個詞的旁邊,這就叫做做批註呀。

  師:其他同學還從“終於”這個詞中體會到什麼?找了很多天,他不怕困難,是個堅持不懈的孩子……師:如果你同意他說的,那麼就把這些感受寫下來,記在“終於”的旁邊。

  你能將你的理解讀出來嗎?師評價。(出示課件)

  c.師:當克服了重重困難的法布林找到了他喜愛的歌唱家時,他會怎樣對他媽媽說呢?

  先自己試著讀一讀。

  課件出示:“媽媽,我在這呢!瞧……”(朗讀訓練,讓學生進行朗讀,體會法布林當時的高興與興奮,讀出那種激動的心情。找學生個別朗讀,不到位時師範讀,這樣不斷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最後,再齊讀,師讀提示語,讓生讀法布林的話。例:法布林興奮地說……,法布林無比激動地說……,用這種朗讀的方式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讀中體會法布林的激動,進行朗讀訓練,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根據學生的語氣,教師做出相應的點評:我聽出來了,你是帶著欣喜的語氣在告訴媽媽;我感受到了你的興奮,真替你開心啊!你想讓所有的人都來分享你的喜悅!

  同學們,將你自己想象成法布林,你讀得就更有感情了。

  師:同學們,你們可真厲害,從2、3自然段當中找出了關鍵詞句,揣摩出了人物有特點,讓我們連起來讀一讀吧。讀出你的體會。生齊讀2、3段。

  (設計意圖:此環節先由教師帶領學生學習,教給學生感悟課文的方法。藉助重點語句體會法布林對昆蟲的著迷。同時,老師根據學生的理解反覆指導學生讀課文,在讀中走進人物法布林,體會他的的內心情感。此環節中重點培養學生的抓關鍵詞理解人物特點的能力和換位朗讀的能力,以及藉助想象理解文字的能力。)

  (二)學法總結

  師:剛才我們用了哪種方法來學習的第一件事?(抓關鍵詞句揣摩人物的特點,將揣摩的感受作好批註。)

  (設計意圖:此環節重在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以指導下一環節的自學。)

  四、寫字練習

  1.描紅,寫生字(指點一個“察”中間部分)。

  師:同學們,我們掌握了一種閱讀方法,接下來讓我們寫寫生字吧。同學們,看一看本課的一類字有哪幾個我們特別需要注意的?平時我們會寫錯的?

  生說。

  師重點指導“察、毒”。生描紅,寫一寫。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第4、5、9、10自然段。

  2.能運用抓住關鍵詞句,揣摩人物特點的閱讀方法。能抓住“靜靜地觀察、欣賞、放進、絲毫沒能阻止、仍然……”等詞語體會法布林的對昆蟲的痴迷。

  3.從法布林的故事中受到啟示,能夠熱愛自然、熱愛科學。

  【教學過程】

  一、精讀課文,運用方法。

  (一)回顧方法,指導自學。

  師:同學們,上一節課咱們重點學習了課文的2、3自然段,學到了哪種閱讀方法?(抓關鍵詞句揣摩人物特點,將揣摩的感受作好批註)

  (二)學生自學,學習4—10自然段。

  1.學生自學

  師:這種方法可是語文學習中的好方法呀,不信你們試一試。下面用這種方法自學課文的4-10自然段,找一找你從哪些詞句能看出法布林對昆蟲的著迷?做好批註。

  明確要求:

  1。反覆讀文,找出關鍵詞句。

  2.揣摩關鍵詞句,寫上批註。

  (設計意圖:運用前面學過的方法,放手讓孩子們進行讀書,找具體的語句,體會法布林而的對昆蟲的痴迷。聯絡前面,把課文的重點內容,課文的2—10自然段的學習分為兩個步驟,第一個步驟為教師滲透方法,引導學習2、3自然段,然後學生根據方法學習課文的4—10自然段,這樣學習過程更符合孩子掌握知識的規律。此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默讀能力,以及學以致用的能力。)

  2。組內交流

  小組內交流一下自己找到的關鍵詞和看法,相互補充一下。

  師明確要求:同學們,將你找到的詞語或句子以及從中得到感受說一說,如果你覺得有道理的地方,不妨也借鑑同學的寫下來,做好批註。每組推薦一名做批註最好的同學上臺來彙報。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合作與交流,產生思想的碰撞,激起思維的火花,補充自己對文字的感受,將自己的不同看法提出來,同時借鑑別人的優點。此環節要培養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三)交流反饋

  1.師:誰來說一說,你從哪些詞句能看出法布林對昆蟲的著迷,最好結合關鍵詞來說說自己的看法。學生上臺彙報(實物投影展示)。

  師要相機評價,批註做得如何。如:體會很深刻,有獨到的見解。批註寫下了重點詞。批註可以簡單的寫出你重點的感受就可以。

  預設:

  (1) “逮、捉、蹲、靜靜地觀察”——專心致志 聚精會神

  (2) “叫、撲、捉” 這些詞語說明法布林動作敏捷,由敏捷的動作看得出法布林肯定捉過很多的甲蟲,由此說明他對甲蟲很著迷的。

  (3)“放進包上裝進 欣賞 小寶貝”——這些詞語說明法布林包起這個昆蟲非常地小心,他的每一個動作都說明他喜歡這隻小甲蟲。讀出你的喜歡好嗎?學生讀後,及時評價。(珍愛)

  (4)“放進了垃圾堆”能看出法布林很不情願,說明他真的很喜歡這些小寶貝。跟進朗讀。

  法布林口袋裡裝得滿滿的,心裡甜滋滋的。可他的爸爸媽媽呢?(非常的生氣)他們是怎樣說的?找男女生分別來讀爸爸媽媽說的話。

  師:是的,法布林難過極了,眼淚……(齊讀此句)

  (5)“絲毫沒能阻止、仍然、興致勃勃、躲起”能看出法布林對昆蟲的迷戀。

  跟進朗讀。

  修改批註,沒體會到的可以借鑑一下別人的,完善自己的批註。

  自由練習朗讀自己喜歡的關鍵句子,指名朗讀。

  2.師過渡:法布林為了捉住紡織娘,在田野裡整整找了三天,放鴨子時,專心致志地觀察,捉到小甲蟲,小心翼翼地珍藏。爸爸媽媽都這樣強烈的反對他了,他還是要偷著玩,這僅僅是著迷嗎?——不,不是的,這可以說是迷戀,是痴迷了。

  師:你覺得“著迷”、“迷戀”與“痴迷”這個三個詞順序能夠調換嗎?為什麼?

  生:不能。因為這三個詞情感色彩一個比一個強烈。著迷是一般的喜歡,迷戀是特別喜歡,而痴迷是喜歡到了一種痴傻的境界,不理會別人的眼光,只顧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3.師:著名科學家達爾文讚美法布林是“舉世無雙”的觀察家。正是因為法布林對小蟲子的著迷,到迷戀,再到痴迷,才讓他一步步進入了科學的殿堂。(板書:引進科學殿堂)齊讀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

  (生齊讀)讀到這兒,誰來說一說為什麼用“裝滿昆蟲的衣袋”做題目?(因為這個題目最能體現出法布林對昆蟲的迷戀與珍愛;這個形象最能代表他對昆蟲的熱愛;最能代表法布林這種執著追求的精神……)

  (設計意圖:本環節完全放手給學生,讓學生採用前一環節所學的學習方法來學習,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所有彙報最終都落腳在同一個主題上,那就是法布林對昆蟲的痴迷。本環節重在培養學生的理解表達能力。“著迷——迷戀——痴迷”是一條線索。把這條線索處理好了,給人層層遞進的感覺。)

  二、課堂練習,情感昇華

  1.課堂練習

  (1)讓我們再來齊讀一遍課題吧,讀出法布林對昆蟲的喜愛,讀出法布林這種執著的精神。生齊讀課文。

  大家想一想,在這兩個鼓起的衣袋裡,裝滿的僅僅是昆蟲嗎?還有什麼?請寫下來吧。

  課件:法布林的高高鼓起的衣袋裡,裝滿的不僅僅是_____, 還裝滿了______,還裝滿了____________。

  預設:

  (1)法布林的高高鼓起的衣袋裡,裝滿的不僅僅是昆蟲, 還裝滿了石頭,還裝滿了貝殼。

  (2)法布林的高高鼓起的衣袋裡,裝滿的不僅僅是昆蟲, 還裝滿了他對昆蟲的痴迷,還裝滿了他對昆蟲的熱愛、對科學的執著。(但不應有標準答案)

  (講評時要注意學生的感受會有兩個層次,一個是寫實的,如貝殼、石頭、樹葉等,另一個是精神層面的,希望學生能提升到精神層面。但第一種要讓他們先展示。)

  三、 總結全文。

  師:課文我們學完了,不知道經過這節課你都收穫了些什麼?可以從不同方面說一說,比如說寫作方法呀?學習方法?故事對你有什麼啟發呀?(藉助具體事例來突出人物特點,選擇事例時要有代表性的,能突出人物特點的;認真觀察、堅持到底……)

  (設計意圖:語文具有人文性的一面,語文教學離不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所以從故事中學生得到了哪些啟發,這是非常有必要說一說的,激勵學生培養自己孜孜以求、鍥而不捨地探索和鑽研的精神。同時,讓學生自己總結學習的收穫,感受更深刻。)

  師:說了這麼多,同學們上課時的疑問還有嗎?看看透過我們的學習,問題是不是已經解決了?是的,看到裝滿昆蟲的衣袋,我們就會想起法布林對昆蟲的熱愛,對昆蟲的痴迷,想起他執著的精神,想起他專心的觀察。讓我們一起記住這位偉大的昆蟲學家。這是他的內心獨白(出示課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某件事情產生了興趣,我們就會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做得那麼有滋有味,興趣盎然,忘記了周圍的一切,甚至忘記了自己。——法布林”

  讓我們記住這句話,相信它會對你有所啟迪的。

  四、佈置作業,拓展延伸:(自由選擇)

  1.把法布林迷戀昆蟲的故事講給家裡人聽,注意講清楚自己感興趣的部分,說說你的感受。

  2.讀法布林的著作《昆蟲記》,抄寫幾個自己認為精彩的段落。

  3.蒐集一至兩位其他名人‘痴迷’的故事,讀一讀,講給同學聽。

  (設計意圖:作業設計上,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設計說、聽、寫、讀等不同的作業形式,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方式去重讀人物,激活了學生的參與意識,體現了以生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

  五、板書設計:

  著迷 三天 終於(批註示例)

  迷戀 欣賞 放進

  絲毫沒有阻止 仍然

  痴迷 引進了科學的殿堂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法布林痴迷昆蟲的故事,體會法布林從昆蟲世界裡找尋到的快樂。

  3、憑藉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濃厚興趣,培養仔細觀察、孜孜以求的良好習慣。

  教學過程

  一、抓住“迷”字,理清課文

  1、喜歡看球賽的人,我們通常叫他“球迷”,喜歡下棋的人,我們叫他“棋迷”。透過昨天的學習,你認為我們可以叫法布林什麼呢?(昆蟲迷)

  2、速讀全文,你能找出課文中帶“迷”字的語句嗎?

  交流,多媒體顯示:

  (1)法布林從小就對小蟲子非常著迷。

  (2)可是父母的責罵絲毫沒能阻止法布林對昆蟲的迷戀。

  (3)正是這種對昆蟲的痴迷,把法布林引進了科學的殿堂。

  [教師相機板書:著迷、迷戀、痴迷]

  二、學習第一段

  1、說說什麼叫“著迷”。(喜歡某種事物到了沉浸的程度。)

  2、引讀:法布林從小就生活在法國南部……這種優美的環境為法布林沉迷昆蟲研究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三、學習第二段

  1、說說什麼叫“迷戀”。(對某一事物過度愛好而難以捨棄。)

  2、從哪些故事中可以看出法布林對昆蟲的迷戀。

  (法布林為了抓紡織娘而忘了回家;法布林在池塘邊放鴨時抓到了一隻小甲蟲卻被父母責備。)

  3、學習第一個故事。

  (1)法布林對昆蟲非常著迷,你們是從課文中哪些具體的語句中感受到的,自己讀課文,找一找劃一劃。要讀出自己的理解。

  (學生讀課文,邊讀邊思,教師不時表揚讀書做記號的同學,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2)交流:

  誰願意說一說,課文的哪些地方表現了法布林對昆蟲非常著迷?

  a“媽媽,我在這呢!瞧,我抓到了那隻會唱歌的蟲子!”

  指導朗讀:

  a、同學們,這隻蟲子是法布林用了幾天時間找到的?(三天)

  b、同學們注意,當法布林找到蟲子的時候用了一個什麼詞?(“終於”,你知道終於這個詞說明了法布林捉到蟲子之後,怎麼樣?能想象出他當時的樣子嗎?)

  c、法布林捉到了漂亮的紡織娘多高興呀,誰願意讀第三節。

  d、法布林用了三天的時間捉到了紡織娘,能用你們知道的詞語來形容法布林的這種精神嗎?(鍥而不捨、堅持不懈……

  小結過度:法布林對小蟲子非常著迷,父母能理解、支援他嗎?(出示句子:“可是父母的責罵絲毫沒能阻止法布林對昆蟲的迷戀。”)

  四、學習第二個故事

  (1)父親是如何罵的?

  出示句子:

  “你這可惡的小傻瓜!”法布林一回到家,父親就怒氣衝衝地責罵他,“我叫你去放鴨子,你倒好,只顧自己玩,撿這些沒用的玩意兒!快給我扔了!”

  a、“只顧自己玩”法布林怎麼玩?

  學習第四節:

  a、他的任務是放鴨,當他一把小鴨趕進池塘後,他就去觀察、研究昆蟲了;在他的眼睛裡,螺殼十分“漂亮”,連蠕蟲也是“五彩繽紛”的。

  b、“……”表示他看到的不止這些。

  這些人們司空見慣的東西,為什麼法布林的眼睛裡變得那麼神秘,那麼有魅力呢?這源自於對昆蟲、對大自然的熱愛!

  b、“沒用的玩意兒”指什麼?

  學習第五節

  a、“一隻閃爍著金屬光澤的小甲蟲在他眼前掠過”、“這隻甲蟲不櫻桃還要小,顏色不藍天還要藍。”

  想象這隻小甲蟲的樣子,讀出對它的喜愛。(個別讀、齊讀)

  b、“法布林高興極了……好好欣賞。”

  聯絡“小寶貝”、“放進、包上、裝進”等詞,感受法布林的喜悅。

  指導感情朗讀:你在什麼地方聽到過“小寶貝”這個詞?可見,法布林太愛這隻小甲蟲了。你瞧,他把小甲蟲照顧得多好!慢慢地放進蝸牛殼,小甲蟲有了一個漂亮的家,又細心地包上樹葉,然後放進自己的口袋裡。

  有感情朗讀(女生讀、齊讀)

  c、“兩個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可見他的收穫很大。

  (2)母親如何罵?

  出示句子:

  母親也在一旁厲聲地責備:“揀石子幹什麼?撐破了褲兜!老是捉小蟲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

  (3)聽了父母的責罵法布林心情如何?

  指導朗讀第9自然段

  (4)老師小結:父母責罵雖然暫時迫使他放棄了小甲蟲,但他並沒有放棄對昆蟲的迷戀,他的衣袋仍是鼓鼓的。

  再讀“可是父母的責罵絲毫沒能阻止法布林對昆蟲的迷戀。”

  法布林的感情隨著蟲子而變化,剛剛捉到時的欣喜,被迫扔掉時的不捨,最後又興致勃勃地揀昆蟲,可見他對昆蟲真的是“一往情深”哪!

  五、學習第三段

  1、讀句子:“正是這種對昆蟲的痴迷,把法布林引進了科學的殿堂。”

  2、引讀:後人為了……塞滿了許許多多的昆蟲。

  3、思考:法布林的衣袋裡除了昆蟲,還裝有什麼?

  法布林的衣袋高高鼓起,除了塞滿了許許多多的昆蟲,還塞滿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對科學的執著、美好的夢想、昆蟲世界的憧憬、好奇、痴迷……)

  小結:法布林對昆蟲熱愛只能用“痴迷”這兩個字來形容了。這些小昆蟲們就像一位大師一樣,牽著小法布林的手,引領他走進了奇妙的昆蟲世界,無垠的科學殿堂,與昆蟲結下了不解之緣。後來,他成為著名的昆蟲學家,並用畢生心血寫了鉅著《昆蟲記》。

  六、實踐活動

  法布林的雕像屹立在法國的,如果現在要在雕像的底座上鐫刻一些文字作為介紹,你想應該寫些什麼呢?(可以以法布林自己的口吻,也可以是後人的口吻)

  七、作業設計

  1、閱讀《昆蟲記》

  2、觀察一種昆蟲,記錄它的外形和生活習性,完成一篇小作。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

  讀著《裝滿昆蟲的衣袋》,一個迷戀昆蟲的孩子躍然紙上。為了捉到紡織娘,他鍥而不捨地尋找了三天;爸爸叫他去放鴨子,他卻一動不動地趴在岸邊,靜靜地觀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是憑著這種濃厚的興趣,他成為了一個偉大的昆蟲學家。讀著讀著,我們不由自主地被這個孩子吸引。 在教學時,我努力想把一個真實的法布林全面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在本課,我引導學生感受法布林對昆蟲的迷戀,但是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我根據文字的特點,引導學生體味語言,並與實際生活結合,拉近學生與文字之間的距離,走進法布林的內心世界。

  在教學設計我做了兩點:

  第一,引導學生進入情景,與實際生活結合,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啟用學生的讀書需求,使師生,文字之間進行和諧的對話。在教學捉紡織娘時,我從紡織娘入手,因為農村的孩子對紡織娘比較熟悉,我讓他們描述了自己聽到的紡織娘的聲音和樣子,孩子們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覺得紡織娘的聲音很煩人,渾身綠色比較難捉,而且也都表明到處可見,對那小昆蟲沒多大興趣,接著我馬上問學生法布林呢,是怎麼做的,透過讀文章學生找到他覺得紡織娘是“歌唱家”,並用了三天時間去捉它,兩者一對比,學生馬上體會到了他對昆蟲的痴迷。在教學放鴨子片段時,指導了學生從“放進”、“包上”、“裝進”、“打算”和“欣賞”這些動詞中想象出法布林的不同動作,也讓他們想象自己什麼時候會有這些動作,體會出了對昆蟲的喜愛和痴迷。再現法布林捉小甲蟲時的有趣畫面。這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自然加深了。

  第二,充分利用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把法布林這位偉大的昆蟲學家多層面的展現在學生的面前,既有小時侯觀察昆蟲的痴迷,也有以後一如既往對昆蟲的迷戀;既驚歎於他對科學的執著,也欽佩他優美的文筆、流暢的語言。學生學完後,腦海中留下的,除了對課文的全面感知,還有對法布林的深深欽佩。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細讀課文,感受法布林對昆蟲的痴迷。

  3、讓學生從法布林的故事中受到啟示,從小培養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

  教學重、難點

  逐層深入體會法布林對昆蟲的痴迷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

  師:衣袋裡裝滿了昆蟲。(出示圖片、音樂)你們看,這就是法布林衣袋裡的昆蟲。哇!這麼多昆蟲,你們看了有什麼話想說。

  師:你們喜歡這些昆蟲嗎?法布林也很喜歡這些昆蟲呢!透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課文是透過哪些事情寫出法布林對昆蟲的喜愛?

  學生交流

  師:這些事情都寫出了法布林喜歡昆蟲,哪個給你的印象最深,你就讀哪一個,邊讀邊圈畫出讓你感受到法布林喜歡昆蟲的語句。

  二

  1、抓紡織娘

  師:好,我們都來學習這個內容吧。你來讀第二節,你來讀第三節。其他同學注意傾聽。

  師:你們是從哪些具體語句感受到法布林十分喜歡昆蟲的。

  交流:

  (1)、“三天前”:是啊!法布林早就注意了這紡織娘,大家想象一下,在這三天裡法布林可能會做些什麼呢?

  (2)、“終於”:你是怎麼從這個詞中體會到法布林十分喜歡紡織娘的,願意把體會的過程與大家分享嗎?——你很會咬文嚼字,體會言中之情,請你來讀讀這句話。

  (3)、和母親說的話:同學們,這可是法布林辛辛苦苦才捉到了這位“歌唱家”,想想當時他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對!法布林一定非常興奮,那該怎樣讀好這句話,先自己試一試。(指名讀——齊讀)

  2、抓小甲蟲

  師:好,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個內容。指名讀第五小節。

  師:老師也很喜歡這部分內容,也想來讀讀。(師讀“法布林高興極了……好好欣賞。”故意把“小寶貝”讀成“小東西”、“欣賞”讀成“看”。)

  師:怎麼樣?老師讀得不錯吧?意思差不多,換換也可以吧?——噯,法布林回家後會怎樣欣賞呢?

  師:這部分內容還有哪些地方也讓你感受到法布林很喜歡小甲蟲。(動詞)

  師:是啊!這一連串的動作寫出了法布林對小甲蟲是多麼愛惜啊!誰也來讀讀這兩句話(你這個小法布林可真愛惜小甲蟲啊!)——咱們一起來讀讀感受法布林對昆蟲的喜愛。

  師:這節中還有哪些地方能讓你感受到法布林對小甲蟲的喜愛。請自由讀讀。

  甲蟲樣子為什麼呢?在法布林眼裡這小甲蟲是什麼樣子?——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欣賞這漂亮的小甲蟲(出示圖片)引讀“嗬——”——(出示語句)誰來讀讀這句話。你從哪裡看出這個小甲蟲真漂亮。——誰再來讀——指導朗讀——齊讀。

  師:法布林真是太愛昆蟲了,同學們,我們一起把第五節完整的讀一讀,感受感受!

  3、遭到父母責罵仍然喜愛昆蟲

  師:這件事中有對話,所以我想分角色讀。先請同學們把6—10節的意思讀明白,再在小組裡分角色練練。(指名兩組分角色讀)

  師:這幾節的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法布林非常喜歡昆蟲。

  (相機理解“很不情願”、“放”、“絲毫”、“仍然”、“揹著”、“偷偷地玩”。)

  (1)“放”:如果把這個“放”字換成“扔”行嗎?——是啊!一個“放”字讓我們看到了法布林是那麼地不捨,又是那麼地無奈啊!請你讀讀第九節。

  (2)法布林雖然是躲起來偷偷的玩,但仍然是興致勃勃,自得其樂。咱們一起來讀一讀第10節,感受一下。

  三

  師:課文為了更好地向我們介紹法布林喜愛昆蟲的特點,列舉了三個具體的事例,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種透過具體事例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師:其實法布林喜歡昆蟲的事例還有很多,剛才同學們就說了不少。請你讀讀課文第四小節。

  師:讀了第四小節,你發現寫法上和剛才學的三個事例有什麼不同?

  師:這叫有詳有略,也是一個很好的寫作方法。

  四

  師:正是因為法布林對昆蟲的喜愛,遇到困難也不言放棄,堅持著自己的愛好和興趣,才在昆蟲研究中取得巨大成就,完成了這部昆蟲學鉅著——《昆蟲記》。(出示《昆蟲記》封面和書評錄音:親愛的同學們,你們瞭解《昆蟲記》這部書嗎?是的,他的作者正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這是一部專門寫“蟲子”的書,於100多年前問世,此後便一版再版,先後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在全世界發行,引起一次又一次的轟動,真是奇蹟中的奇蹟。這部譽滿全球的鉅著在自然科學史與文學史上都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師:同學們你們都聽到了什麼?

  五

  師:今天,我們學了課文,瞭解了法布林,知道了他偉大的成就,你們想不想也讓更多的人瞭解法布林呢?你準備採用怎樣的方式?

  1、將書上的故事講給別人聽:看來,今天的學習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就是一個法布林精神的傳遞者!

  2、讀《昆蟲記》:看來,你是個愛讀書的孩子,還是一個願意與別人分享好書的孩子。

  3、做一個雕塑:那你準備怎樣設計這個雕塑呢?——同學們設計的雕塑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體現出法布林對昆蟲,對昆蟲研究的喜愛。

  …………

  師:同學們的點子真多,也非常好!課後就請同學麼那抓緊行動吧!讓我們記住這位衣袋裡裝滿昆蟲的偉大科學家。

  這課在上學期的市會教中上過,第一稿是按照“著迷——迷戀——痴迷”這個思路,後來想另闢一條路,就有了現在這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