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昆明的雨教學設計(通用9篇)

昆明的雨教學設計

昆明的雨教學設計(通用9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最佳化。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昆明的雨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昆明的雨教學設計 篇1

  學習目標

  1、瞭解抒情散文的特點,學會閱讀和鑑賞抒情散文。

  2、瞭解汪曾祺的昆明情結,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感情。

  3、理解課文內容,品味文中語句,體會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思念。

  4、在生活中細心觀察,用心體驗,學會透過細微的事物表達自己的情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匯入

  汪曾祺是一位詩意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讀他的散文就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充滿詩意。今天我們就隨同作家汪曾祺一同來欣賞《昆明的雨》,感受這份詩意吧!。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請給下面加點的漢字注音。

  辟邪(bì xié)鮮腴(yú)籬笆(lí)逛(guàng)

  暈倒(yūn dǎo)深褐(hè)吆喚(yāo)緬甸(miǎn)

  黃燜雞(mèn)綠釉(yòu)密匝匝(zā)苔痕(hén)

  2、解釋下面的詞語。

  骨朵兒:指還沒有開放的花朵。

  飽漲:很飽滿。

  鮮腴:新鮮肥美。

  暈倒:昏迷倒下。

  吆喚:大聲喊叫,呼喚。

  密匝匝:嚴實稠密的樣子。

  3、作者連結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現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著有小說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4、背景連結

  汪曾祺在西南聯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這在他一生中是一個重要時期。在昆明,他不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結識了許多師長和朋友,開始走上文學創作之路,還結識了後來與他相知相愛的施松卿。對於有著強烈家鄉情結的作者來說,昆明無異於是他的第二故鄉。晚年汪曾祺的詩文書畫中,也隨處可見他對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牽夢繞的懷念之情。汪曾祺先生的昆明情結,至今都是非常感人或是具有深刻影響的,它已成為昆明文化的一項具有深厚意義的地域文化。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整體感知

  1、閱讀課文,看看課文描寫了昆明雨季的哪些景、事、物?作者又是怎樣把這些“零散”的內容連綴成篇的?

  [交流點撥]文中的景:一切都是在雨季中。文中的事:一切都是在雨季,比如逛菜市場、房東送緬桂花、去蓮花池邊上的小酒館。文中的物:仙人掌、各類菌子(牛肝菌、青頭菌、雞土從、乾巴菌、雞油菌)、果子楊梅、緬桂花、酒店院子裡的木香花和雨中簷下的雞。圍繞著“雨”連在了一起。

  2、這篇文章借昆明的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交流點撥]文章開篇點題,圍繞“雨”,突出“想念”二字。先寫昆明的“雨季”,從不知道有“所謂的雨季”,到在昆明“有了具體感受”,再到對昆明雨季的讚美: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再寫“雨季的果子”和“雨季的花”,給人一種柔軟的感覺。最後寫由雨而生的淡淡的鄉愁,以及“木香花溼雨沉沉”的醉人境界。這一切都流露出作者對昆明的懷念之情。

  四、板書設計

  昆明的雨季

  昆明的雨雨季的果子、花想念、懷念

  雨季的鄉愁

  五、拓展延伸

  課下蒐集閱讀《情迷昆明雨——汪曾祺先生的昆明情結》,進一步體會汪老對昆明的懷念之情。

  第二課時

  一、新課匯入

  含蓄、空靈、優美、淡遠,這是雨中的昆明,這是汪曾祺心底的昆明。雨中賞花的往事,讓我們彷彿看到了綿綿細雨中的青燈古巷、靜寂而憂鬱的石板路、飄蕩著烏雲的暗暗的天空、、、、、、更感受到了作者無限的思鄉情愫。

  二、自學指導——合作與探究

  (一)深層探究

  1、文章題為“昆明的雨”,為什麼開篇要描述給寧坤的畫呢?

  [交流點撥]所畫的倒掛而開花的仙人掌、青頭菌與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現象與產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點。為下文作鋪墊,引出下文對“昆明的雨”的描述。同時這樣的開頭還能吸引讀者,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2、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說說昆明的雨季有怎樣的特點?

  [交流點撥]昆明的雨季是相當長的,但並不使人厭煩。因為不是連綿不斷,下起來沒完,所以並不使人氣悶。昆明雨季氣壓不低,人很舒服。

  3、昆明的雨給作者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引導學生用文中的句子來回答。

  [交流點撥]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昆明的雨的喜愛。

  4、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作者對昆明雨的喜歡與懷念之情?

  [交流點撥]“並不使人厭煩”“並不使人氣悶”“人很舒服”“使人動情的”“有時是會引起人一點淡淡的鄉愁的”“我想念昆明的雨”。

  (二)語言賞析

  分析品味下列句子的表達效果。

  1、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著扳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中吆喚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

  [交流點撥]運用人物的外貌、語言描寫(細節描寫),用賣楊梅女孩的嬌美情態襯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發作者對昆明的懷念、喜愛之情。

  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嚴嚴的。

  [交流點撥]“爬”“遮”等動詞,把木香擬人化,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木香的茂盛,表達作者喜愛、讚歎之情。

  3、有時送來一個七寸盤子,裡面擺得滿滿的緬桂花!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

  [交流點撥]寫出房東送給“我”的緬桂花讓“我”心有感動,表現出房東的熱情善良,表達出作者對緬桂花的喜愛,對昆明人和昆明雨季的懷念和感動。

  (三)寫法探究

  昆明的雨能對讀者產生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就在於作者對“凡人小事”的審視,用“以小見大”的視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濃烈如火的情懷。結合文字,試分析文章是如何“以小見大”的。

  [交流點撥]作者對昆明的愛是深沉的,寄託感情的載體越小,越顯得愛得醇厚。仙人掌,青頭菌、牛肝菌等各類菌子,楊梅,緬桂花等,作為承載感情的載體,都具有非凡的意義,它們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顯著汪老對昆明、對生活的熱愛。生活的美存在於身邊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於發現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們,然後攜來入文,遂成美文。

  三、板書設計

  昆明的雨季:明亮的、豐滿、動情的

  賣楊梅的女孩:嬌嬌的鄉愁:淡淡的

  楊梅:黑紅黑紅的、不酸

  四、拓展延伸

  作者在文中滿懷深情地說“四十年後,我還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麼,在你的生活中,也有這樣“忘不了的情味”吧?試寫出來。

  昆明的雨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瞭解昆明雨的特點。

  2、理解課文內容,品味文章中的語句,體會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思念。

  3、體會作者平淡自然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品味文章語句,體會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思念。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汪曾褀(1920--1997),江蘇高郵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淖紀事》等。

  二、檢查預習情況

  解決生字和新詞: 辟邪 鮮腴 籬笆 格調 吆喝 暮年 情味 苔痕 密匝匝 連綿不斷 張目結舌

  三、整體感知課文

  (一)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朗讀要求:

  1、要讀出聲來。

  2、朗讀時思考以下4個問題:

  (1)文章用贈送一張畫開頭,寫昆明的雨,有什麼作用?

  (2)文章為什麼大量寫昆明雨季的植物?

  (3)昆明的雨有什麼特點?

  (4)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3、劃分文章層次,把寫得好的語句用橫線標註。

  (文章可分為三個部分,1-2自然段為第一部分,主要寫我給寧坤畫一張畫,引出“昆明的雨”;3-9自然段為第二部分,詳細介紹昆明雨的特點昆明的一些植物;10-11自然段為第三部分,昆明的雨引起了作者的一點淡淡的鄉愁。)

  (二)請學生看教材上的插圖,然後在全班交流。

  1、圖上畫的是什麼?(昆明人家的大門)

  2、圖的右上角有什麼?左下角有什麼?圖的中間畫的是什麼?(右上角有一片倒掛著的仙人掌,末端還開出了花;左下角有青頭菌和牛肝菌;圖的中間畫的是兩扇門。)

  四、精讀課文。請1、2組同這齊讀第一部分

  (一)文章開頭寫給寧坤的畫,有什麼好處?

  畫上的仙人掌、青頭菌與牛肝菌等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為下文作鋪墊。

  請3、4組同學讀第二部分

  (二)如何理解“昆明的雨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

  昆明的雨不是連綿不斷,氣壓不低,所以是明亮的;雨季中植物枝葉飽滿,色澤濃綠,生命力旺盛,所以說昆明的雨季是豐滿的;這樣明亮、豐滿的雨季,令作者喜愛。

  請5、6組同學讀第三部分

  (三)文章中寫了多種植物,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這與昆明的雨有什麼關係?

  文章中植物的共同特點是生長旺盛、肥大、滋潤。襯托出昆明雨季持續時間長、雨水均勻的特點。

  男生齊讀8、9兩個自然段。

  (四)文章寫了昆明的仙人掌、菌子、楊梅、緬桂花等,為什麼要這樣寫?

  描繪出一個“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昆明雨季。這樣寫的好處是形散神不散。

  女生齊讀第10自然段。

  (五)文章最後這首詩所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這首詩中包含了作者對昆明那段生活的留戀之情和作者淡淡的鄉愁。

  (六)文章中兩次出現“我想念昆明的雨”,如何理解?

  昆明的雨季明亮、豐滿,使人動情,且時間長,因雨季時間長,所以雨季的菌子、果子--楊梅、花--緬桂花等長的好。文章的本意不是寫雨,而是由昆明的雨寫當時的生活,雖處艱難困苦之時,也可享受自由快樂的生活。表達了作者對昆明生活的喜愛與想念。

  五、總結

  本文題為《昆明的雨》,卻並未用大量的筆墨直接寫雨,而是從一幅畫寫起,將記憶中昆明本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現出來:肥大的仙人掌、好吃與不太好吃的菌子、炎炭般的楊梅、帶著雨珠的緬桂花,還有賣楊梅的苗族女孩,賣緬桂花的房東母女,更有蓮花池邊酒店裡與友人的小酌,看起來散,但其中貫串著一條情感線索--對昆明生活的喜愛與想念。

  六、佈置作業

  1、抄寫課後生字詞。

  2、課後找汪曾褀的散文《故鄉的'食物》、《翠湖心影》,細細品讀,體會作者散文的獨特韻味。

  昆明的雨教學設計 篇3

  【教材簡析】

  本文透過描寫昆明雨季,展示昆明的風土人情,使人感受雨中漫步的幸福。

  【學情分析】

  學生對雨季不陌生,透過自身的經歷來感受明亮、豐滿的雨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自主積累詞語。

  2、過程與方法: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情感與價值:理解課文內容,品味文中語句,體會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品味文中語句,體會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學準備】

  雨傘、圖片

  第一課時

  一、談話匯入,揭示課題

  1.同學們,春天的雨給你留下什麼樣的印象?(學生各抒己見)

  2.昆明是個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會是什麼樣呢?今天我們就隨同作家汪曾祺一同來欣賞課文《昆明的雨》。(板書)

  3.請學生讀讀課題。透過文題你明白了什麼?

  二、初讀課文,讀中感悟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邊讀邊畫出你不認識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詞語,並藉助字典給予解決,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2.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

  3.指名讀課文,教師相機給予指正。

  4.學生自由練讀。

  5.現在同桌之間賽讀課文,比一比誰讀得好。

  6.同學們透過這次讀書,又讀懂了什麼?(學生討論)

  7.教師小結: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四十年前作者到過昆明,寫出了對昆明雨的懷念,請同學們思考,文中寫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三、理清文章脈絡

  學生討論彙報,教師板書。

  四、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抒情匯入,揭示課題

  昆明的雨是這樣的美妙,這樣的舒服,這樣的令人興奮。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昆明的雨》。教師板書課題。

  二、複習課文內容

  這篇文章寫的是什麼內容?

  文章中寫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三、品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中寫了雨中的果兒和花兒。昆明的雨給作者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引導學生用文中的句子來回答。(明亮的、豐滿的、使人興奮的)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昆明的雨的喜愛。

  品讀對果兒、花兒的描寫:

  1.指名讀文章。

  2.從哪些詞句看出作者對昆明雨的喜歡與懷念之情,畫一畫,然後想一想,學生交流。

  3.你能透過讀把它表現出來嗎?指名讀。

  四、反覆誦讀,體會升華

  昆明的雨是那樣令人神往,似乎就是一個畫中的故事,是一段讓人懷念的時光。讓我們盡情地讚美昆明的雨吧!

  【板書設計】

  7、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季:明亮的、豐滿、動情的。

  賣楊梅的女孩:嬌嬌的

  楊梅:黑紅黑紅的、不酸

  鄉愁:淡淡的

  昆明的雨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透過多種朗讀方式,把握作品的內涵及作者的情感;

  2、合作探究品味本文平淡自然的語言風格;

  3、激發學生髮現生活之美,培養熱愛生活的情趣。

  教學重點:把握文中展現的風土人情,體會作者對昆明的喜愛與想念。

  教學難點:進一步品味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體會作者平淡自然的語言。

  教法:

  1、速讀、跳讀、精讀等多種朗讀方式的綜合運用;

  2、討論點撥法;

  3、對比閱讀。

  學法:

  1、朗讀感悟;

  2、自主研學與合作探究相結合;

  3、圈畫關鍵詞句突破。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四季風景各異,也帶給人不同的感受。那麼昆明的雨是怎樣的情景,又帶給人什麼感受呢?讓我們走進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來一探其實。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江蘇高郵人。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小說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橋集》等。

  三、預習檢測,積累字詞

  1、讀準字音

  青頭菌 鮮腴 籬笆 黃燜雞 扳尖 乍一看 擇淨 緬桂花 綠釉 密匝匝

  2、理解詞義

  (1)新鮮肥美。(鮮腴)

  (2)比較、比得上。( 方比 )

  (3)夏季的第一個月。( 孟夏 )

  (4)、非常濃密的樣子。( 密匝匝 )

  四、文字

  1、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1)昆明的雨有什麼特點?提示:雨季長、明亮、豐滿。

  (2)課文是怎樣引出昆明的雨的?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提示:由給朋友作的畫引出昆明的雨,既點明瞭昆明雨季特有的現象與產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點,同時吸引讀者,引起讀者閱讀興趣。

  (3)課文除了寫昆明的雨,還寫了什麼?這些內容和雨有什麼關聯呢?

  提示:課文除了寫雨,還寫了肥大的仙人掌、各種菌子、火炭般的楊梅、帶著雨珠的緬桂花、賣楊梅的苗族女孩、賣緬桂花的房東母女以及蓮花池邊酒店裡與友人的小酌……這些都是雨中之物、雨中之人、雨中之景。

  (4)作者看似信筆寫來,無拘無束,將諸多的人、事、物匯聚於此,那麼文章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呢?提示:這些人、事、物構成一副昆明雨季的生活圖,在作者的筆下,無論是景物、滋味、人情或是氛圍,都充滿著美感和詩意,作者正是以此表達出對昆明生活的喜愛和想念之情。這也突出了散文的特點,即形散神聚。

  2、精讀課文,賞析語言

  學生選擇自己理解較深的一段文字談體會。

  (1)因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連綿不斷,下起來沒完,而且並不使人氣悶。我覺得昆明雨季氣壓不低,很舒服。

  提示:有如大白話一般,沒有任何秀麗華彩之處,但是直白平淡之中有一種拉家常的風格,讓人感到親切,這正是一種返璞歸真的語言風格。

  (2)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著扳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吆喚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空氣更加柔和了。

  提示:這段文字用“戴”、“穿”、“坐”、“吆喚”一系列動詞,對苗族女孩的外貌、動作、語言進行描寫,用賣花女孩的嬌美情態襯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從而抒發作者對昆明的喜愛和懷念之情。這裡直白平淡描寫中讓人隱隱感到一種恬淡而悠遠的餘味。

  (3)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

  提示:這句更是說一半留一半,富有餘味。

  汪曾祺散文的語言特點:直白平淡,流利自然,簡潔而富有韻味,充滿生活氣息。

  3、研讀課文,探究寫法

  (1)課文第3、第12自然段都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想一想這兩段文字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提示:第3自然段——內容上,點明中心,表達對昆明雨季的深切懷念之情。結構上,獨立成段,既承接上文畫面的介紹,又引出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緣由的抒寫。

  第12自然段——內容上,深化主題,表達對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結構上,照應第3自然段的內容,收束全文,使結構更加完整。

  2、有人說本文采用“以小見大”的視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醇厚的情懷,你同意這個說法嗎?

  提示:肥大的仙人掌、各種菌子、火炭般的楊梅、帶著雨珠的緬桂花、賣楊梅的苗族女孩、賣緬桂花的房東母女以及蓮花池邊酒店裡與友人的小酌……這些平常之物、平常之人、平常的生活承載著作者的情感,愛得越深沉,情感的載體就越細越小,這裡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一位老人的醇厚情懷,這種“以小見大”的視角,彰顯出汪老對昆明生活的熱愛。

  五、課堂小結

  作者曾經說過:“我想把生活中真實的東西、美好的東西、人的美、人的詩意告訴人們,使人們的心靈得到滋潤,增強對生活的信心、信念。”美存在於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本文即是作者對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圍的美的捕捉與展現。願我們在生活中能側耳細聽、俯身微察,發現更多的美 ,來點染我們的生活。

  六、課後作業

  對比閱讀本文與《雨的四季》,體會兩篇散文在寫作上的異同。

  七、板書設計

  昆明的雨

  汪曾祺

  雨的特點---- 雨季長、明亮、豐滿

  昆明的生活 物:仙人掌、各種菌、楊梅、緬桂花

  雨中之人:苗族女孩、房東母女事;酒店小酌

  喜愛、懷念(以小見大)

  昆明的雨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中的常用生字和詞語。

  2.體會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描寫方法。

  3.透過朗讀體會文中作者平實樸素的語言特色。

  重點難點

  1.閱讀課文,提升篩選資訊能力及思維能力。

  2.受作者對昆明的熱愛懷念之情,培養熱愛家鄉的思想情感。

  策略方法:朗讀法、師友合作探究法。

  教具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時數:2課時

  課前導學

  1.瞭解作者資料。

  2.自學生字詞:

  青頭菌(jūn)避邪(bìxié)鮮腴(yú)八卦(ɡuà)

  籬笆(líbā)釉(yòu)暈倒(yūndǎo)吆喚(yāo)

  暮年(mù)緬甸(miǎndiàn)一碟(dié)細碎(suì)

  飽漲(bǎozhǎnɡ)淋溼(lín)苔痕(hén)密匝匝(zā)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交流感知

  一、匯入新課,檢查預習

  1.作者以及背景資料。

  2.生字、生詞的讀音和釋義。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

  默讀課文,並思考下列問題

  本文題目是“昆明的雨”,請問本文寫的僅僅是雨嗎?

  1.匯入新課:汪曾祺的散文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讀他的散文就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那麼就讓我們來美美地欣賞吧

  2.組織全班交流預習內容。

  (1)學生交流作者的寫作背景和生平。

  (2)師友互相檢查基礎知識掌握情況。

  (3)自主思考,然後全班交流,研讀共品

  三、研讀課文:

  1.以上這些事物與雨有關係嗎?任選其中的一點談談自己的看法。

  2.賞析下列句子

  (1)我想了一些時候,畫了一幅:右上角畫了一片倒掛著的濃綠的仙人掌,末端開出一朵金黃色的花;左下畫了幾朵青頭菌和牛肝菌。

  (2)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

  教師適時引導

  教師選點精講,進行學法指導。

  1.師友討論明確:可用課文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話概括

  2.全班交流。

  總結提高

  四、課堂總結

  1.師友歸納,總結知識:

  2.總結收穫,點撥提升。

  五、佈置作業:

  1.抄寫課後生字詞

  2.思考課後閱讀提示。

  教師點評,作重點強調。

  教師總結提升。

  師友共同總結本課的知識點。

  師友談收穫。

  學生評選出最佳師友

  第二課時

  交流感知

  一、複習匯入:回顧上節內容,引入本節課內容。

  二、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

  提出問題,匯入新課

  師友回顧交流

  研讀共品

  三、探究學習

  1.本文的主旨是什麼?作者是怎樣表現的?

  2.方法探究:

  (1)條理清晰,承轉自然。

  (2)選材精當,描寫多樣。

  (3)以小見大,飽含深情。

  教師適時引導

  教師選點精講,進行學法指導。

  師友討論共品。

  全班交流

  師友交流,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請教其他師友

  互助釋疑四、交流疑點,互相解答。

  五、全班交流,解決疑難。掌握學情,及時解惑。

  師友交流,解決不了的問題在班上提出。

  鞏固拓展

  六、遷移拓展

  請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你人生中印象最深的一場雨

  教師出示問題,適時引導

  師友相互討論談感受。

  全班交流,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總結提高

  七、課堂總結

  1.師友歸納,總結知識。

  2.總結收穫,點撥提升。

  八、佈置作業:

  教師引導學生課後完成本課時對應練習,並預習下一課時內容。

  教師總結提升

  佈置作業師友共同總結本課的知識點。

  師友談收穫。

  學生評選出最佳師友

  昆明的雨教學設計 篇6

  一、學習目標

  1、把握文章內容,感悟作者情感。

  2、品讀文章“平淡有味”的語言。

  3、體會汪曾祺散文的特點。

  二、教學過程

  (一)匯入

  關於雨的古詩,你知道嗎?給你什麼樣的感覺呢?

  預設: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給人希望的感覺。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給人溫暖的感覺。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給人奇妙的感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給人冷寂的感覺。

  有一位詩人說:雨有一種神奇,它能瀰漫成一種情調,浸潤成一種氛圍,鐫刻成一種記憶。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充滿美感和詩意的散文,走進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書寫標題作者)

  過渡語:學習有目標,努力有方向,請同學們齊讀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評價語:同學們聲音洪亮,精神飽滿,帶著這種熱情我們繼續本節課的學習。

  過渡語:知其人,論其文,瞭解作者有助於我們理解文章,請一位同學為我們朗讀作者介紹。

  (二)作者介紹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1939年至1946年,他在昆明先後待了七年,五年讀書,兩年教書。除家鄉高郵和北京外,這是他一生待的最長的地方。

  過渡語:這位同學吐字清晰,聲音洪亮,大家給他點掌聲。下面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成果,請一位同學朗讀大螢幕上的生字詞。

  (三)基礎字詞

  鮮腴(yú)菌子(jùn)密匝匝(zā)

  擇淨(zhái)熾紅(chì)綠釉yòu

  評價語:這位同學讀的非常準確,可見同學們預習的很認真,下面齊讀這些生字詞。

  過渡語:同學們充滿熱情,帶著這份熱情我們默讀課文,找出昆明的雨季的特點,並結合閱讀提示說說本文圍繞“昆明的雨”寫了哪些景、事、人?

  (四)走進文字感知內容

  請大家默讀課文,找出昆明的雨季的特點,並結合閱讀提示說說本文圍繞“昆明的雨季”寫了哪些景、人、事?

  預設:昆明的雨季氣壓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

  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

  評價語:找的非常全面,大家給這位同學一點掌聲。讓我們齊讀這些句子,感受昆明雨季的特點。

  圍繞“昆明的的雨”汪老又寫了哪些景、人、物呢?

  預設:仙人掌、菌子、緬桂花、楊梅、買楊梅的女孩子、買緬桂花的房東母女、蓮花池邊與友人的小酌……

  師:這些人、事、物是在昆明非常有名氣的大人物、大事件嗎?

  生:不是,是普通的小人物、小事件。

  師:大家說的真好,汪老善於從平凡的事物中,平淡的生活中發現美,發現詩意。這些昆明的凡人小事,在作者筆下是怎樣的?你讀出作者怎樣的情感呢?自主學習一分鐘,小組討論,用下面句式展示成果。

  (五)讀懂文意感悟情感

  作者筆下它(它們)或她們是怎樣的?你讀出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呢?找一些詞語或句子來說一說,讀一讀,品一品。

  同桌互相交流,用下面的句式展示討論成果:

  “我選擇的是第()段,我認為本段中作者筆下昆明的_______是_______的,我從_________句子中看出的。從中我讀出了作者______的感情。”

  預設:第二段、第十一段,昆明的雨是讓人想念的,從我想念昆明的雨看出來的,讀出作者對昆明雨的懷念之情。

  第六段,昆明的仙人掌是多、肥大的,從昆明仙人掌多,且極肥大看出來的,讀出作者對昆明仙人掌的喜愛之情。

  第七段,昆明的菌子極多,種類豐富,味道各異的,從菌子極多,各種菌子有不同的形態和味道看出來的,讀出作者對昆明菌子的喜愛之情。

  第八段,昆明的楊梅,又大又圓,顏色黑紅,味道很甜。從”昆明楊梅很大……火炭梅“,讀出對楊梅的喜愛之情。

  賣楊梅女孩是嬌美的,作者對昆明的喜愛、懷念之情。

  第九段:昆明的緬桂花很密集,很香,

  房東母女是熱情、慷慨的,充滿人情味

  第十段:昆明的酒館是靜謐,安寧、閒適的。對昆明的喜愛、懷念之情。

  過渡語:透過描寫常見的景物、鮮腴的滋味、質樸的人情、閒適的氛圍,表現出的是對昆明喜愛、懷念之情。作者所寫的人、事、物雖然很散,但一直不變的是對昆明喜愛、懷念之情,這體現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山之精神寫不出,以彩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木寫之。昆明雨之精神,作者用昆明凡人小事寫之,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個美好的畫面,請選取令你印象深刻的畫面,自己寫一寫。

  (六)描繪畫面體悟美感

  細細品味文章,腦子裡突然會湧出一個個美好的畫面,選擇令你印象深刻的畫面,自己寫一寫。

  過渡語:這一個個美好的畫面,讓我們看到了一位熱愛生活,傳遞美好與詩意的汪曾祺。讓我們齊讀汪曾祺的這段話。

  (七)小結

  我想把生活中美好的東西、真實的東西,人的美、人的詩意告訴別人,使人們的心得到滋潤,增強對生活的信心、信念。

  ——汪曾祺

  教師結語:只要心裡充滿著熱愛,那麼,陽光明媚的日子是美的,細雨連綿的日子也是美的,就連那驕陽似火的日子、暴雨傾盆的日子也一定有它獨特的美麗。生活中的美與趣味,充滿熱愛的心靈總能發現它們,願我們都能擁有這樣的心靈。

  (八)作業

  閱讀汪曾祺的散文,《翠湖心影》、《我的家鄉》、《衚衕文化》、《故鄉的食物》,進一步體會其風格。

  (九)板書

  昆明的雨

  景物美形

  想念滋味美散

  喜愛人情美神

  氛圍美聚

  昆明的雨教學設計 篇7

  【學習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品味文中語句,體會昆明的雨的特點。

  2.感悟作者表達的情感,體會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思念之情。

  【重點難點】

  領悟作者的思想境界,領會文章的人文內涵

  【學習方法】朗讀法、合作探究法

  【學習過程】

  匯入新課

  汪曾祺的一首小詩:

  蓮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濁酒一杯天過午,木香花溼雨沉沉。

  這首舊體詩寥寥28個字,寫盡了20世紀40年代昆明雨季的寧靜、清寂和當時在西南聯大學習的莘莘學子的苦悶和無奈。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種淡淡的哀愁。蓮花池本來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一池清水,一尊陳圓圓著比丘尼裝的雕像,有點荒涼、悽清。現在的蓮花池處於市中心一帶,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白天,人流如過江之鯽;入夜,燈火似天上繁星,再也不是“蓮花池外少行人”的荒郊,再也找不到有木香、有苔痕的“野店”了。有的是酒樓、飯店、大排檔。我們也只能從先生美麗的文字中去想象、去品味……

  一、預習自測

  1.識音記形(給加點的字注音,注意加“□”字的寫法)

  鮮腴() 籬笆() 雞;()

  緬桂花()綠釉()密匝匝()

  黃燜雞()扳尖()熾紅()

  2.詞語積累(解釋詞語意思)

  (1)鮮腴:

  (2)孟夏:

  (3)方比:

  (4)扳尖:

  (5)密匝匝:

  3.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作家。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的鑽研,主要作品有《受戒》《沙家浜》《大淖記事》等。

  4.背景連結

  《昆明的雨》寫於1984年5月19日,首次發表於1984年第10期的《滇池》。汪曾祺在西南聯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這在他一生中是一個重要時期。在昆明,他不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結識了許多師長和朋友,開始走上文學創作之路,還結識了後來與他相愛的施松卿,對於有著強烈家鄉情節的汪曾祺來說,昆明無異於是他的第二故鄉。汪曾祺73歲生日時曾作詩一首:“往事回思如細雨,舊書重讀似春潮。白髮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憶兒時。”晚年汪曾祺的詩文書畫中,也隨處可見他對故土、故人、故事的懷念之情。

  二、合作探究

  1.將課文分成三部分,並寫出部分大意。

  2.本文題目是“昆明的雨”,請問本文還寫了什麼?

  3.請用幾個詞語描繪一下你對昆明的雨的感覺。

  三、精講答疑

  1.題為“昆明的雨”,文章開篇為什麼要描述給寧坤畫的畫呢?

  2.課文第2段和第11段,作者都只寫了一句話“我想念昆明的雨”,這兩段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3.昆明的雨給了作者太多美好的回憶,作者只是想念雨嗎?還有什麼景、事或人呢?

  4.文章結尾再次說“我想念昆明的雨”,有什麼作用?

  5.《昆明的雨》能對讀者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於作者對“凡人小事”的審視,用“以小見大”的視角,折射出作者濃烈如火的情懷,結合本文,試分析課文是如何“以小見大”的。

  四、反饋拓展

  作者在第10段滿懷深情地說:“四十年後,我還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有什麼“情味”讓作者忘不了呢?在你的生活中,也有這樣“忘不了的情味”吧?試寫出來,80個字左右。

  昆明的雨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把握課文敘寫景、物、事的線索,體會課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2、體會作者說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

  3、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點,品味文章的意境之美。

  教學重點:目標1

  教學難點:目標3

  一、詩詞激情匯入

  雨是最尋常的,有什麼好寫的呢?但是請看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在張志和的心中,雨是可以讓人流連忘返、沉醉其中的;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師:在陸游的眼中雨是可以激發豪情壯志的;水光瀲豔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師:在蘇軾的筆下,雨又是奇妙神奇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師:雨給了杜甫一夜驚喜。

  師:你看,同樣都是雨,在不同詩人筆下卻有各不相同的獨特體驗。因而,雨也就成了文人騷客們的筆下寵兒。今天讓我們今天讓我們跟隨汪曾祺的腳步,走入他筆下雨的世界。(板書課題)

  二、速讀,感受形之散

  問:這是一篇什麼體裁的文章?(散文)散文有什麼特點?(形散而神聚)

  1、速讀課文,看本文圍繞昆明那明亮、豐滿、使人動情的雨季寫了哪些景物、人、事。

  明確:景----仙人掌、各類菌子、緬桂花、楊梅人----賣楊梅的小女孩、房東母女、作者與友人

  事---送緬桂花、賣楊梅、與友人酒館小酌、作畫題詞

  2、這些景物、人、事與昆明的雨有什麼關係?

  明確:如果沒有昆明的雨,楊梅沒有這麼大,緬桂花沒有這麼香。沒有昆明雨季特有的特點,就沒有雨季中景物、人、事。

  3、昆明的雨季有什麼特點?生答。

  小結:作者圍繞昆明雨季明亮、豐滿,使人動情的特點所描寫景、人、事之多,作者寫作時選材的廣泛自由,這就體現了散文的形散。

  二、悟讀領會神之聚

  1、同學們,言為心聲,作者藉助雨季中景物事要表達什麼情感?明確:對昆明生活的喜愛和想念之情

  2、文章哪些語句在字裡行間能體現這些情感?請找出來讀一讀、悟一悟。生自主勾畫、品讀。(2分鐘)生展示

  如“賣楊梅-------”可以讓學生模仿讀,聲音延長,讀出嬌美之聲。

  小結:文中能體現作者對生活喜愛、想念之情的句子比比皆是,因為全文就是用這種對昆明生活喜愛、想念之情這一線線索把這種零散的景、人、事聚攏起來,鮮活、立體地描繪出一個“明亮、豐滿,使人動情的”昆明雨季,這就體現了散文怎樣的特點--------神聚(板書)。

  三、品讀、欣賞境之美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的基本特徵,我們已經把握住了。對這篇文章的學習是不是可以結束了?那我們還應讀出些什麼呢,現在走進助讀系統---閱讀提示,齊讀第二段,看看我們還應該讀出些什麼?、

  1、生齊讀閱讀提示第二段

  問:我們究竟還要讀出些什麼?對,讀出它的美。

  師:同學們,就是這篇文章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圍的美,組成了這篇文章的意境美。以形傳神,以神達意。本文更深層次的美還在於它的意境之美,什麼是意境?

  2、展示:意境,是指抒情性文藝作品中呈現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及其所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

  3、示例:示例:我從第六段的“昆明仙人掌多,且極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園的周圍種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籬笆,-----種了仙人掌,豬羊便不敢進園吃菜了。仙人掌有刺,豬和羊怕扎。”這句話中欣賞到景物之美。我欣賞的是:文中的“多”、“極”、“肥大”寫出仙人掌在昆明的雨的滋潤下,數量之多,生長之繁茂。作者還饒有趣味的介紹了仙人掌的妙用----菜園周圍攔豬羊。在農村的菜園裡。雨下下停停,停停下下,滋潤著萬物。鬱鬱蔥蔥的仙人掌用他那挺拔的枝幹,肥大的葉片,鋒芒的針刺,守衛著農家,好一派溫馨祥和的畫面。

  師:從示例看出,它首先找出能誘發你審美和想象空間的具體語句。然後選擇欣賞的景物之美。在欣賞的過程中,抓住關鍵的詞句並寫出的他的表達效果。再借助自己的聯想和想象,把腦海中想象到的優美畫面,用文字表達出來。方法提示:抓關鍵詞,分析它的作用。

  藉助你的聯想和想象,把腦海中想象的畫面用優美的語言表達出來。師:意境之美,是優秀散文的至高境界。能欣賞意境之美,也是作為一個優秀的讀者的必備能力!有了這種能力,我們就能領略到文學殿堂那奇妙無窮的美好境界。現在讓我們研讀課文,仿照示例,任選一個角度,欣賞文章的境美之美。

  4、分小組討論、寫作。(5分鐘)展示(10)。

  四、小結:

  這節課我們隨著汪曾琪的腳步一起去賞析了昆明雨季和雨季中的景物、人、事,掌握了學習散文的方法,請同學帶著這種閱讀方法繼續品讀汪曾琪的另外幾篇散文,體會作者散文的獨特韻味美。

  昆明的雨教學設計 篇9

  【知識目標】

  瞭解昆明的雨的特點,感悟作者表達的情感。

  【能力目標】

  1、理清行文思路,瞭解作者閒適自由的風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特色。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關注日常生活細節的習慣,引導他們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

  【教學重點】

  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點】

  透過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品讀文字內在的韻味,感受作者獨特的情趣。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

  1、預習本文字詞,掃清閱讀障礙。

  2、瞭解汪曾祺的寫作風格。

  【教學過程】

  一、說詩情,匯入新課

  讀汪曾祺的一首小詩:

  蓮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濁酒一杯天過午,木香花溼雨沉沉。

  讓學生自由的讀一讀品一品其中的詩味。

  教師:這首舊體詩寥寥28個字,寫盡了上世紀40年代昆明雨季的寧靜、清寂和時在西南聯大學習的莘莘學子的苦悶和無奈。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種淡淡的哀愁。蓮花池本來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一池清水,一尊陳圓圓著比丘尼裝的雕像,有點荒涼、悽清。現在的蓮花池處於市中心一帶。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白天,人流如過江之鯽;入夜,燈火似天上繁星,再也不是“蓮花池外少行人”的荒郊,再也找不到有木香、有苔痕的“野店”了。有的是酒樓、飯店、大排檔。入夜,路邊燒烤攤上聚集的是打工仔、打工妹和附近大學裡的男女大學生們。嘻嘻哈哈,邊吃邊聊。滿街是油煙、尾氣和燒烤混合的怪味,木香花的清香早沒了。然木香花會有的。豬頭肉也會有的。只是“一杯濁酒”中恐怕再難品出“木香花溼雨沉沉”的那種況味,那種氛圍了!我們也只能從先生的美麗的文字中去想象去品味……

  二、讀文字,整體感知

  在預習的基礎上,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隨後師生共同探討交流:

  1、題為“昆明的雨”,文章開篇為什麼要描述給寧坤的畫呢?

  明確:所畫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點。又可引出下文對“昆明的雨”具體的的描述。

  2、昆明的雨與別處的雨有何不同讓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請圈劃出最能概括其特點的那一句。

  明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

  3、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具體的寫昆明雨季之明亮、豐滿,使人動情?

  明確: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因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連綿不斷,下起來沒完”;

  昆明的雨季是“豐滿的”,因為“草木的枝葉裡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顯示出過分的、近於誇張的旺盛”。因為“仙人掌不僅多,且極肥大,可以種在菜園的周圍代替籬笆,並且倒掛著也能開花。

  因為“昆明雨季最多的還是菌子,菌子是雨季潮溼空氣最有特徵性的景物”;

  “雨季逛菜市場,隨時可以看到各種菌子,牛肝菌、青頭菌、雞樅、乾巴菌、雞油菌

  昆明的楊梅不僅大,有一個乒乓球那樣大,而且顏色黑紅黑紅的,名字也很好聽,叫做“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緬桂花和木香花,緬桂花“密密的葉子,把四周房間都映綠了”,木香花“密匝匝的細碎的綠葉,數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脹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溼透了”。

  教師小結:在這篇文章中,汪老不僅僅關注著昆明的雨,還描繪了很多自然風物。生活中的美就存於這一草一木中,顯示出汪老獨特的詩情和生活雅趣,他還用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捕捉他們,然後攜入文字,與我們則更是一種美的享受。

  三、品語言,體悟深情

  1、這樣明亮又豐滿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動情的。你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情感?

  師生共同交流並明確:懷念、喜愛、鄉愁。

  2、你是從文中哪些詞句之中體會出作者的這種感情?

  學生默讀課文,師生相互交流探討,品味語言之美。

  例如:

  ①這種東西也能吃?這東西這麼好吃?

  短短一句話,稍作改動但,疑問、驚喜、感嘆之情卻盡在其中!

  ②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著板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中吆喚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為何要寫買花女孩?)

  運用人物的外貌、語言描寫(細節描寫)。用賣花女孩的嬌美情態襯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發作者對昆明的懷念、喜愛之情。

  ③我想念昆明的雨。(兩次出現,有何不同?)

  3、作者想念的不僅僅是“雨”,還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風、人情和當年在那裡寧靜、恬然的生活,你能體會出作者什麼樣的生活態度?

  明確:生活中並不總是驚濤駭浪,也未必處處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悲苦、平淡以及詩意,我們才算真實地體驗到生活的滋味。

  四、賞經典,拓展閱讀

  1、大家讀完這篇文章,覺得這篇文章語言上能給你什麼獨特的收穫?

  請學生朗讀比較感興趣的語句並總結:

  可能會有A、短句B、文言、成語。C、口語(例句見文中)

  教師小結:在這裡,典雅的文言詞語與質樸的口語相映成趣,讓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將極雅與極俗的兩種語言和諧地捏到一處的藝術功力。

  2、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這是汪老散文的魅力所在。

  延伸閱讀:《端午的鴨蛋》片段,再次感悟汪老平淡而韻味十足的文字之美。

  端午的鴨蛋(片段)

  ①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鴨是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於醃鴨蛋。高郵鹹鴨蛋於是出了名。我在蘇南、浙江,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後,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裡出鹹鴨蛋!”上海的賣醃臘的店鋪裡也賣鹹鴨蛋,必用紙條特別標明:“高郵鹹蛋”。高郵還出雙黃鴨蛋。別處鴨蛋也偶有雙黃的,但不如高郵的多,可以成批輸出。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只是切開之後,裡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鹹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袁枚的《隨園食單小選單》有“醃蛋”一條。袁子才這個人我不喜歡,他的《食單》好些菜的做法是聽來的,他自己並不會做菜。但是《醃蛋》這一條我看後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文不長,錄如下:

  醃蛋以高郵為佳,顏色細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間,先夾取以敬客,放盤中。總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乾、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鹹蛋的黃是通紅的。蘇北有一道名菜,叫做“硃砂豆腐”,就是用高郵鴨蛋黃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鹹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麼鹹鴨蛋呢!

  五、品生活,課外延伸:

  1、推薦閱讀《葡萄月令》及汪曾祺其他散文。

  2、仔細觀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葉,抓住其特點,並披情入文,寫一點能表現自己獨特感悟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