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人教版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教學設計範文(通用10篇)

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教學設計

人教版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教學設計範文(通用10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線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教學設計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透過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動,學生進一步體驗探索規律的過程,初步學習體會提出猜想的方法及類比,說理,舉例論證的方式,發展學生的思維力,創造力。

  2、引導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自主發現乘法分配律,並能用字母表示。

  3、能夠運用乘法的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重點、難點:

  重點:學生參與推導乘法分配律的過程。

  難點: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運用。

  教學過程:

  一、比賽激趣,提出猜想.

  (1)同學們,學習新課前,我們先來一個小小的數學熱身賽。請大家準備好紙和筆。 (請看大螢幕,左邊的兩組同學做A組的題,右邊的兩組做B組的題,看誰做的又對又快,開始)

  9×( 37+63) 9×37 + 9×63

  (2)評出勝負。(做完的同學請舉手,彙報計算過程。可以看出左邊的同學做得比較快,(問同學)你們有什麼意見嗎?)剛才的計算中你發現這兩道題有什麼關係嗎?

  教師讓學生比較兩個算式的異同點,並指名說一說自己找出的規律。

  引導學生髮現:這兩個算式的運算順序不同,但結果相同,兩道題其實可以互相轉化,可以用一個等式表示:9×( 37+63) =9×37 + 9×63

  (3)將學生的發現以他(她)的名字命名為“xx猜想”。

  【設計意圖:在課的開始,組織數學熱身賽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引導探究,發現規律。

  1、(我們下面就一起來驗證一下這位同學的猜想在其它的題裡也是否成立?請看大螢幕。)昨天,老師去超市裡買東西,看到下面這些物品。橙子每箱28元,蘋果每箱22元。如果橙子和蘋果各買3箱,一共需要多少錢?

  (1)全班同學獨立完成。

  (2)誰願意把自己的方法說給大家聽聽。(生回答,師板書)

  還有不一樣的方法嗎?誰來說說看?(生回答,師板書)

  算式(28+22)×3 和28×3+22×3的每一步各表示什麼?誰能說給大家聽聽?

  (3)觀察這兩個算式,你有什麼發現?

  引導學生比較兩個算式異同點,並指名學生說一說自己

  生:這兩個算式的得數是一樣的。

  師:是的,雖然他們的格式不同,但他們的得數相同,所以我們可以用一個符號把這兩個算式聯絡起來。

  生:等於號

  師:對,用等於號相連,表示這兩個式子是相等的,一起讀一讀,認識這兩種方法的結果是一樣的,所以( 35+25)×3=35× 3+25×3

  師:再和前面的一組式子一起觀察,

  9×( 37+63)=9×37 + 9×63

  (讓學生透過讀,感悟到左邊是兩個數的和乘一個數,右邊的兩個數的積加上兩個數的積)

  2、舉例驗證,進一步感受

  認真觀察螢幕上的這個等式,你還能舉出幾個類似的例子來驗證嗎?(板書:舉例)

  (1)驗證方法:要求每人出兩組算式,數字隨意舉例,可以使用計算器進行計算,驗證你舉的例子是否相等。然後拿到小組內交流(學生小組合作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2)學生回報:誰來說一說自己舉的例子。

  (3)同學們,請看一看這三個同學舉的例子,每組的結果都是相同的,我們就可以用等號把它們連線起來。(板書)

  (4)輕聲讀這些等式,你發現了什麼?

  3、歸納總結,概括規律。

  (1)現在誰能說一說這些等式有什麼共同特點?(板書:總結)(運算順序不同但結果相同)

  (2)從剛才的舉例過程中,你能發現乘法運算中的規律嗎?

  學生回報。

  (電腦出示: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用兩個加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把兩個積相加,結果不變。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同學們發現的這個知識規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書:乘法分配律)

  (3)如果用a、b、c分別表示三個數,你會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嗎?

  結合學生回答,教師板書:(a+b)×c=a×c+b×c

  齊聲讀兩遍。

  (4)對於乘法分配律,用字母來表示,感覺怎樣。

  引導學生髮現:字母表示的式子簡潔、明瞭,這就體現了數學的美。

  三、加強應用、深化理解

  1、瞻前顧後填一填。

  (10+7)×6=□×6 + □× 6

  8×(125+9)=8×□+ 8×□

  7×48+7×52=□×(□ + □)

  2、火眼金睛看一看:

  判斷下面算式是否正確?並說明理由?

  56×(19+28)= 56×19+28 ( )

  32×(7×3)= 32×7+32×3 ( )

  25×12+12×75 = 12×(25+75) ( )

  25×99+25 =(99+1)×25 ( )

  3、利用乘法分配律,計算下列各題。 ( 80 + 4 ) ×25 34 ×72 + 34 ×28 師小結:透過這兩道題的計算,我們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為了使計算簡便,我們既可以從左邊算式得到右邊算式,又可以從右邊算式得到左邊算式。但遇到實際計算時,要因題而異。

  4、找朋友

  (10+6)×4 10 ×4+6 10 ×4+ 6 × 4

  5 ×(7+9) 5 ×7+ 5× 9 5 ×7× 9

  3 ×25+7 ×25 3+7×25 (3+7)×25

  5、對口令

  師:如果一個同學說出乘法分配律的左邊部分,那你就說出它的右邊部分,如果他說出的是右邊部分,你就對出左邊部分。看誰反應快。

  6、腦筋急轉彎。

  猜一猜,等號後邊是三個什麼字?

  木×(1+3+2)=?

  四、總結:

  1、回憶一下,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

  2、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的加法改成減號,等式是否依然成立?根據乘法分配律,你能提出新的猜想嗎?同學們課後交流一下,下節數學課我們再繼續研究。

  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教學設計 篇2

  設計說明

  當我給學生講到練習四第七題的時候,覺得這道題目可以開發一下用來上乘法分配律,讓學生自己製作兩個長不一樣,寬一樣的長方形,透過動手操作來獲得求面積和的方法,自然的引出乘法分配律。然後看了下這節課的課後練習,裡面有乘法分配律的逆向運用的題目,在其後56頁的簡便運算中也能用到逆向運用的知識,於是就把這個運用單獨列出來作為一個知識層次,聯想到我們以前還學習過兩數之和乘另一個數等於這兩個數分別去乘第三個數再想減的知識,於是就去習題中找有沒有類似的題目,在55頁第五題中求四年級比五年級多多少人時,如果用乘法分配律的延伸知識可以使計算簡便,又看到練習五的三、四兩題,就必須要知道這個知識才好解決,於是就把乘法分配律的延伸作為第三個層次的教學了,按照這個思路設計了這節課,實際上下來的效果不錯,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又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發現並總結規律的能力。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54~55頁。 教學目標

  1、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現並理解乘法分配律,並能運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運算簡便。

  2、學生在發現規律的過程中,發展比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強用符號表

  達數學規律的意識,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3、學生能聯絡實際,主動參與探索、發現和概括規律的學習活動,感受數學規律的確定性和普遍適用性,獲得發現數學規律的愉悅感和成功感,增強學習的興趣和自信。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

  提問:長方形的面積怎樣求?

  指明回答

  這裡有長分別是10釐米和6釐米,寬都是4釐米的兩個長方形紙片,請同學們自己動手把它們組成一個新的長方形。(課件出示題目)

  學生動手操作

  (課件出示兩個長方形組合的動畫)

  二、自主探索,交流合作

  1、交流演算法,初步感知

  提問:請同學們自己求一下新長方形的面積。

  教師巡視,觀察學生不同的解法

  反饋:請學生說一說自己的解法,應當有兩種解法,如果學生說不出來應加以引導

  (課件出示兩種解法)

  談話:兩個算式解決的都是同一個問題,它們計算的結果也相同,能把它們寫成一個算式嗎?

  學生自己寫一寫,請學生說一說,教師相機板書。

  2、比較分析,深入體會

  提問:算式左右兩邊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呢?小組內交流。

  反饋交流,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教師根據情況相機引導:等號左邊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右邊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呢?使學生明確:等號左邊是10加6的和乘4,等號右邊是10乘4的積加6乘4的積。

  設疑:是不是類似這樣的算式都具有這樣的性質呢?學生舉例驗證。

  組織交流反饋。可適當的選取一些數字很大的和很小的例子以及有乘數是0的例子等特殊情況。

  3、規律符號化,揭示規律

  提問:像這樣的算式,寫的完嗎?

  我們可以嘗試用自己的方法去表達這個規律,同學們自己試著在小組內寫一寫,說一說。

  反饋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規律。

  小結揭示:兩個數的和乘另一個數等於這兩個數分別乘另外的數再相加。用字母表示:(a+b)×c=a×c+b×c,(板書並課件出示)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乘法分配律。(板書課題)

  三、實踐運用,初步理解。

  1、想想做做1

  學生自主完成,組織交流。

  第二小題教師板書,並啟發學生從算式所表示的意義角度說一說對這個算式的 理解。並在板書上用箭頭標明左邊12出現了2次,右邊在括號外面的數字就是

  12.並向學生介紹這可以稱作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運用(板書)

  2、想想做做2

  自主完成,組織交流。

  第三小題引導學生從乘法意義角度去理解。並使學生明白74×1可以看做1個

  74,也就是74.

  第四小題要和想想做做題1的第二小題做對比。

  四、拓展延伸,內化新知

  再次出示兩個長方形紙片,提問:如何比較這兩個長方形的大小

  學生反饋,引導說出可以重疊比較。學生動手實踐

  再問:那麼大長方形比小長方形大的面積是那一塊?

  讓學生自己動手摸一摸,課件出示重疊動畫,並把多餘部分突出顯示。 提問:如何求多出來的面積呢?請同學們自己列式解答。

  學生若想不到可以用大長方形面積減去小長方形的面積,教師可以適當的提 示。

  學生反饋,交流。課件出示兩種解法。

  談話:這兩個算式結果相同,解決的也是同一個問題,可以把它們寫成一個算 式,課件出示並板書。

  再問:這個算式左右兩邊有什麼聯絡,引導學生說出:兩個數的差乘另一個數 等於這兩個數分別與第三個數乘,再相減。

  談話:這個規律用字母如何表示呢?自己試著寫寫看。

  學生反饋,教師板書並課件出示。說明這個可以看做是乘法分配律的延伸。 五:解決實際問題,內化重點難點。

  想想做做題5

  課件出示,學生讀題。

  問題一,要求學生列出不同的算式解答,並透過討論引導學生適當的解釋兩個 算式之間的聯絡。

  問題二,鼓勵學生列出不同的算式解答,並引導學生適當的解釋兩個算式之間 的聯絡,加強學生對

  乘法分配律延伸的理解與內化。

  反思:

  這節課我是分三個層次來教學。

  第一個層次是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學生透過運用不同的方法求新長方形的面積來體會規律,感知規律的合理性。這個環節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動手觀察能力。 第二個層次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運用,透過想想做做題1的第二小題的教學,引導學生明確可以從乘法的意義角度來理解算式,並體會乘法分配律的逆向運用。

  第三個層次是乘法分配律的延伸,透過讓學生動手操作,知道如何比較兩個長方形的大小,並透過動手指一指,知道多出的面積就是兩者相差的面積。在學生自己動手求解的過程中,初步的體會到諸如:(10-6)×4=10×4-6×4也有類似的規律,並嘗試寫出用字母如何表達。

  最後透過解決實際問題的形式,把發現的規律加以運用,從2個小題的解答中初步體會乘法分配律和乘法分配律延伸的應用。

  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學會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提高計算能力。

  (二)培養學生靈活運用乘法運算定律進行計算的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能比較熟練地應用運算定律進行簡算是教學的重點;反向應用乘法分配律是學習的難點。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口算:

  (二)學習新課

  我們已經學過乘法分配律,今天繼續研究怎樣應用乘法分配律使計算簡便。(板書:乘法分配律的應用)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出示102×( )。

  請同學任意填上一個兩位數,老師可以迅速說出它的得數,而不用筆算。

  2、教學例6:用簡便方法計算。

  (1)計算102×43。

  這是一道兩位數乘三位數的乘法,用筆算比較麻煩。想一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後應用運算定律進行簡算?

  經過討論後,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把原式改寫為(100+2)×43,然後按乘法分配律進行計算;一種是把原式改寫成102×(40+3)。不要簡單的否定,可以讓學生用兩種方法都做一做,對比一下,找出哪種方法簡便。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這類題目的特點,以及怎樣應用乘法分配律,從而使學生明確:“兩個數相乘,把其中一個比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數改寫成一個整十、整百、整千的數與一個數的和,再應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計算簡便。

  (2)計算102×24。

  訂正時說明怎樣簡算的?根據是什麼。

  (3)計算9×37+9×63。

  啟發提問:

  ①這類題目的結構形式是怎樣的?有什麼特點?

  ②根據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式改寫成什麼形式?這樣算為什麼簡便?

  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師板書:

  提問:這題能簡算嗎?什麼地方錯了?應怎樣改?

  啟發學生明確:題裡兩個乘式沒有相同的因數。應該有一個相同的因數,另外兩個因數加起來應是能湊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數。

  (2)根據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式子用“=”連線起來。

  討論:2,3兩題為什麼不相等?要使等號兩邊式子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應該改哪個地方?

  在討論基礎上得出:

  第2題,如果左邊算式不變,右邊算式應改為35×12+45×12,使兩個加數分別與同一個數相乘;如果右邊算式不變,兩個積裡有相同的因數45,把相同的因數提到括號外面,兩個不同的因數就是兩個加數,改為(35+12)×45。

  第3題右邊兩個積裡相同的因數是4,不同的因數是11和25,應改為(11+25)×4。因此要特別注意:括號裡的每一個加數都要同括號外面的數相乘;反過來,必須是兩個積裡有相同的因數,才能把相同的因數提到括號外面。而三個數連乘則是可以改變運算順序,它是乘法結合律。必須要掌握這兩個運算定律的區別。

  (三)作業

  練習十四第5~10題。

  教學反思:本節課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了具體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猜想、舉例驗證、交流等活動,從啟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探究慾望入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從而發展學生數學思維數學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與人交流合作。新理念還體現不夠,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

  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教學設計 篇4

  教學內容:

  小學四年級數學(上)《探索與發現(三)》乘法分配律》教材第48頁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的過程,發現乘法分配律,並能用字母表示。

  2、會用乘法分配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

  教學重點: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特點。

  教學難點:乘法分配律的正確應用。

  教學過程:

  一、複習回顧

  (出示課件1)計算

  35×2×5=35×(2×)

  (60×25)×4=65×(×4)

  (125×5)×8=(125×)×5

  (3×4)×5 × 6=(×)×(×)

  師:上節課,經過同學們的探索,我們發現了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並會應用這些定律進行簡便計算,今天咱們繼續探索,看看我們又會發現什麼規律。讓我們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二、探究發現

  (出現課件2)

  師:大家看,工人叔叔正在貼瓷磚呢,看到這幅圖,你發現了哪些數學資訊?

  生:我發現有兩個叔叔在貼瓷磚

  生:我發現一個叔叔貼了4列,每列貼9塊,另一個叔叔貼了6列,每列貼了9塊。

  師:你最想知道什麼問題?

  生:我想知道工人叔叔一共貼了多少塊瓷磚?(按鼠標出示問題) 師:你能估計出工人叔叔一共貼了多少塊瓷磚嗎?

  生:我估計大約有100塊瓷磚

  生:我估計大約有90塊瓷磚。

  師: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計算瓷磚究竟有多少塊。(學生做,小組討論,教師巡視)

  師:誰來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的做法?

  生:6×9+4×9(板書)

  =54+36

  =90

  分別算出正面和側面貼的塊數,再相加,就是貼的總塊數。

  生:(6+4)×9(板書)

  = 10×9

  =90(塊)

  因為每列都是9塊,所以我先算出一共有多少列,再用列數去乘每列的塊數,就是一共貼瓷磚的塊數。

  師:同學們的計算方法都很好,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兩種演算法,你能發現什麼?

  生:我發現計算方法不同,但結果卻是一樣的。

  6×9+4×9 = (6+4)×9(板書)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上面兩道算式的特點,你能再舉一些這樣類似的例子嗎?

  (學生舉例,教師板書)

  師:這幾們同學舉的例子符合要求嗎?請在小組中驗證一下。 (小組彙報)

  小組1:符合要求,因為每組中兩個算式都是相等的。

  小組2:在每組的兩個算式中,一個是兩個數的和去乘一個數,另一個是用這兩個數分別是去乘同一個數,再相加,符合要求。

  (板書用=連線算式)

  師:比較等號左右兩邊的算式,從它們的特點和結果相等中你能發現什麼規律,小組再討論一下。

  小組1:我們小組發現,只要符合上面題目要求的算式,結果都是一樣的。

  小組2:我們小組發現,兩個不同的數分別去和同一個數相乘,然後再相加,可以先把這兩個數相加再一起去乘第三個數,結果不變。 結論(課件2):師: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可以把兩個加數分別同這個數相乘,再把兩個積相加,結果不變。這叫做 乘 法 分 配 律。它是我們學習的關於乘法的第三個定律。

  師:大家齊讀一遍。

  師:和同桌說一說自己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用字母來表示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現在你能用字母的形式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嗎?用a,b,c分別表示這三個數,試著寫一寫吧。

  (a+b)×c=a×c+b×c

  師:這叫做乘法分配律

  三、鞏固練習:

  1、計算

  (80+4)×25 34×72+34×28

  師:觀察算式特點,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應用乘法分配律使計算簡便。

  2、判斷正誤

  ( 25 + 7 )×4 = 25 ×4 ×7×4 ( )

  35×9 + 35

  = 35×( 9 + 1 )

  = 350 - - - - ( )

  3、填一填

  (12+40)×3=× 3 +×3

  15×(40 + 8) = 15×+ 15×

  78×20+22×20=(+ )×20

  四、總結

  師:說說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師:今天同學們透過自己的探索,發現了乘法分配律,你們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條很重要的運算定律。應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計算簡便,也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應用非常廣泛。同學們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牢牢記住它,希望它永遠成為你的好朋友,伴你生活、成長。

  [板書設計]

  探索與發現(三)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6×9+4×9 =(6+4)×9

  (40+4)×25 = 40×25+4×25

  (64+36)×42 = 42×64+42×36

  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教學設計 篇5

  乘法分配律是小學四年級學生比較難理解與敘述的定律。如何使學生掌握得更好,記得更牢?我想學生自己獲得的知識要比灌輸得來的記得更牢。因此我在一開始設計了一個購物的情境,讓學生在一個寬鬆愉悅的環境中,走進生活,開始學習新知。

  教學內容:教材第54~55頁例題,完成“做一做”。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現乘法分配律;透過計算說理,理解乘法分配律。

  2、讓學生在發現規律的過程中,發展比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強用符號表達數學規律的意識,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3、培養學生聯絡現實問題主動參與探索、發現和概括規律的學習態度,感受數學規律的確定性和普遍適用性,獲得發現數學規律的愉悅感和成功感,增強學習的興趣和自信。

  教學重、難點:

  發現並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一套。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

  談話:這學期,我們學校鼓號隊又增加了新成員,輔導員柳老師正在為他們準備服裝呢!(課件出示商店場景)

  二、展開探索過程

  1、初步感知。

  提問:仔細觀察,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資訊?

  學生列式後交流反饋解題思路,並藉助圖形加深學生對兩種解題思路的體會。

  提問:猜一猜,這兩種方法的計算結果會怎麼樣?

  計算驗證:算一算,來證明你的猜想是正確的。

  板書等式:(30+25)x4=30x4+25x4

  2、類比展開。

  (1)出示圖形,讓學生說說你想到了什麼?你能用兩種方法求出6套衣服一共要付多少元嗎?板書:(30+25)x6=30x6+25x6

  (2)除了把長方形看成上衣,梯形看成褲子,把它們看成6套衣服,還可以看成什麼?

  要求6套課桌椅多少元,你準備怎麼解決?

  板書:(100+60)x6=100x6+60x6

  3、體驗感悟。

  (1)類似這樣的等式還有嗎?你能寫出第4組嗎?

  學生舉例後,挑3組板書。

  (2)提問:這3組算式相等嗎?怎麼證明?(計算、乘法的意義)

  同桌互相檢查剛才寫的算式是否相等。

  (3)交流:介紹你寫成功的經驗

  引導:你是怎麼根據左邊的算式寫出右邊的算式的?

  4、提示規律。

  (1)提問:像這樣的等式能寫完嗎?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所發現的規律,在小組裡交流。展示。

  板書:(a+b)xc=axc+bxc

  (3)板書:乘法分配律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說這個字母式子表示什麼,師小結。

  三、鞏固內化

  1、在□裡填上合適的數,在○裡填上運算子號。

  (42+35)×2=42×□+35×□

  27×12+43×12=(27+□)×□

  15×26+15×14=□○(□○□)

  學生獨立填寫,指名報答案,全班共同校對。指出後兩題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應用。

  出示:72x(30+6)= 齊說答案。

  出示:(25-12)x4= 可能等於什麼?怎樣才能確認?你能聯想到什麼?小結

  2、橫著看,在得數相同的兩個算式後面畫“√”。

  (48+52)×13 48×13+52×13 □

  40×5+2×5 5×(40+2) □

  75×(19+1) 75×19+75 □

  40×50+50×90 40×(50+90) □

  27×(16+30) 27×16+30 □

  獨立完成,小組討論為什麼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相同的。指名報答案,說說第三組兩道算式為什麼是相等的?第四組的兩道算式為什麼不相等?怎樣改一下能使它們相等?

  出示打“√”的算式,如果讓你計算的話,你更願意計算哪邊的式子呢?為什麼?小結:有時應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計算簡便。

  四、總結回顧

  透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五、佈置作業

  1、必做題:想想做做第5題。

  2、選做題: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兩個數的和”換成“3個數的和”、“4個數的和”或“更多個數的和”,結果還會不會不變?用合適的方試著進行驗證。

  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能自主發現乘法分配律,並能用字母表示。

  2、透過觀察、分析、比較,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體驗探究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教學難點:乘法分配律的應用。

  教學準備:課件、口算題、例題、練習題等。

  教學策略:本節課的學習我主要採取自主探究學習,把問題教學法,合作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結合運用於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自主、勇敢地體驗嘗試和實踐活動來進行綜合學習。

  教學流程:

  一、設疑匯入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乘法結合律和乘法交換率。誰來說一說,掌握乘法結合律和乘法交換率有什麼作用?

  生:可以使計算簡便。

  師:同意嗎?(同意。)接下來我們做幾道口算題,看誰做得又對又快。其他同學快速判斷。(生口算。)

  【設計意圖:這樣開門見山的匯入,不但可以鞏固舊知,為新課作鋪墊,而且當學生快速口算到新課題時,會出現一種戛然而止的效果,出現問題情境,從而自然匯入新課。】

  二、探究發現

  1、猜想。

  師:同學們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題你們能不能很快算出來。(出示:(10+4)×25。)

  師:這道題算得怎麼不如剛才的快啊?

  生:它和前面的題目不一樣。

  師:好,我們來看一下它與前面的題目有什麼不同?

  生:前面的題都是乘號,這道題既有乘號還有加號。

  生:前面的算式都是3個數相乘,這個算式是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

  師:這道題含有不同運算子號了,有能口算出來的嗎?說說你的想法。

  生:(10+4)×25=10×25+4×25。

  師:為什麼這樣算哪?

  生:我是根據乘法分配律算的。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你知道什麼是乘法分配律嗎?

  生:我是從書上知道的,我知道它的字母公式(a+b)×c=a×c+b×c。

  師:你自學能力很強,但對乘法分配律的內涵還不瞭解,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嗎?(板書課題:乘法分配律。)

  2、驗證。

  師:同學們看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如果可以這樣計算的話,那可簡便多了。到底能不能這樣計算,我們來驗證一下。請同學們在練習本上分別算出這兩個算式的結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動計算。)

  師:說說你有什麼發現。(兩個算式的結果相同。)說明這兩個算式關係是什麼?(相等。)

  小結:透過驗證,這道題確實可以這樣算,那是不是所有的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的算式都可以這樣計算呢?透過這一個例子能下結論嗎?(不能。)那怎麼辦?(再舉幾個例子。)好,下面請每個同學再舉幾個這樣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都可以這樣計算?

  師:由於時間關係,老師就寫到這裡,透過舉例我們可以發現,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都可以這樣計算。有沒有舉出例子不能這樣計算的?(沒有。)一個例子不能說明問題,我們全班同學舉了這麼多例子,還有沒寫的`用省略號表示。我們都得到了同樣的結論。下面請同學們觀察黑板上的幾組等式,看看你們得到的結論是什麼?

  3、結論。

  生: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可以用這兩個加數分別同這個數相乘,再把它們的積相加,結果不變。

  師:同學們真聰明,你們知道嗎?這就是乘法的第三個運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課件,學生齊讀分配律的意義。)

  師:如果老師用a、b、c表示兩個加數和乘數,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嗎?

  (a+b)×c=a×c+b×c

  師:回到第一題,看來利用乘法分配律,確實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接下來,我們利用乘法分配律計算幾道題。

  【設計意圖:在探究乘法分配律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了一次嚴密的科學發現過程:猜想——驗證——結論。為學生的可持續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練習應用

  (生練習應用定律。)

  師:透過這兩道題的計算,我們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為了使計算簡便,我們既可以從左邊算式得到右邊算式,又可以從右邊算式得到左邊算式。但遇到實際計算時,要因題而異。

  四、總結

  師: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們能聯想到什麼呢?(兩個數的差,同一個數相除都可以應用這樣的方法。)

  反思:

  本課的學習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並能正確地進行表述。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並滲透從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認識事物的方法。本節課的教學較好地貫徹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主動探究,實現親身經歷和體驗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應是學習文字批判、質疑和重新發現的過程,是在具體的情境中整個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去經歷和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實現和發展過程。本節的教學中,我從口算匯入新課,引出(10+4)×25這樣一個特殊的算式。接下來,讓學生猜想它的簡算方法,然後讓學生透過計算來驗證方法的可行性,再讓學生舉例驗證方法的普遍性,最後由學生透過觀察、討論、發現、歸納總結出乘法分配律。整個過程中,我不是把規律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而是讓學生透過自主探索去感悟發現,使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發揮。在這個探究過程中,學生經歷了一次嚴密的科學發現過程:猜想——驗證——結論——聯想。為學生的可持續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多向互動,注重合作與交流

  在數學學習中,學生的思維方式、智力、活動水平都是不一樣的。因此,為了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都得到發展,教師在本課教學中立足透過師生多向互動,特別是透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啟發與補充,來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實現對“乘法分配律”這一運算定律的主動建構。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建構過程,正是學生個人的方法化為共同的學習成果,共同體驗成功的喜悅,生命活力得到發展的過程。正所謂“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迎春來”。

  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教學設計 篇7

  教學內容:

  教科書書第54的例題以及55頁的“想想做做”。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並理解乘法分配律(含用字母表示),初步瞭解乘法分配律的應用。

  2.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強用符號表達數學規律的意識,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3.讓學生感受數學規律的確定性和普遍適用性,獲得發展數學規律的愉悅感和成功感,增強學習的興趣和自信。

  教學重點和難點:

  發現並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作好鋪墊

  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已經學習了乘法的兩個運算定律,那誰來說說它們的名稱和字母公式呢?(隨學生回答出示小卡片: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

  今天這節課,我們要來研究乘法的另外一個運算定律。

  二、聯絡實際,探究規律

  1.談話:五一快要來了,商場正在開展服裝促銷活動呢!一其去看看吧!

  2.課件例題情景圖。

  (1)問:仔細觀察,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資訊?(短袖衫:每件32元;褲子:每條45元;夾克衫:每件65元。買5件夾克衫和5條褲子。)

  (2)問:李阿姨一共要付多少錢呢?誰能口頭列出綜合算式?

  指名說出算式,教師隨學生回答板書:

  (65+45)×5 65×5+45×5

  讓回答的兩名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即先算的是什麼。)

  第一個算式:先算買一套衣服用多少元。

  第二個算式:先算買5件夾克衫和5條褲子各用多少元。

  (3)猜一猜:這兩個算式結果會怎樣?(相等)

  (4)計算驗證。

  師:真相等嗎?讓我們動筆來算一算,男生算第一道,女生算第二道,做在自備本上。

  集體交流,指名彙報計算過程。

  (5)師:透過計算,我們發現這兩個算式的結果的確是相同的,可以給它們畫上等號。(板書:=)我們把這個等式輕聲讀一讀。(學生輕聲讀讀這個等式。)

  3.探索、發現規律。

  (1)師:仔細觀察等號左右兩邊的算式,這兩個算式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把你的想法與同桌交流一下。

  同桌討論交流,指名彙報,鼓勵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學生可能說:等號左邊有65、45和5這三個數,右邊也有這三個數;都有乘法與加法;等號左邊是65加45的和乘5,右邊是65乘5的積加45乘5的積。……)

  (2)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教師相機引導學生初步得出:65加45的和與5相乘,等於把65和45分別與5相乘,再把兩個積相加。

  (3)師:是不是所有這樣的兩道算式之間都有這樣的聯絡呢?誰再來舉個例子?

  指名舉例,計算算式結果,得出等式,教師板書。

  師:會不會是巧合呢?請你在本子上再舉些例子驗證一下。(學生獨立舉例驗證。)

  學生彙報驗證的結果。 教師結合學生回答板書三個等式。

  問:還有許多同學要發言,說明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舉得完嗎?(板書:……)師:這麼多等式,看來這不是巧合了,而是藏著一定的秘密在裡面。你有什麼發現呢?再與你的同桌輕聲說一說。

  (4)指名2到3人說說發現,教師隨機小結:同學們,剛才我們透過觀察發現:兩個數的和乘第三個數,可以把這兩個加數分別和第三個數相乘,再把兩個積相加,結果不變。(課件出示)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乘法分配律。(板書課題)

  (5)剛才幾位同學在用語言敘述這個規律時感覺有些困難,你會用比較簡潔的方法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嗎?你可以用文字、圖形、字母等表示它。

  展示各種表達方法,集體交流,估計會有學生想到用字母或圖形等來表達。

  表揚寫對的同學,並指出:剛才的這些表達方法都是可以的。特別是寫出(a+b)×c=a×c+b×c的同學,你們和數學家想到一起了。在數學上,我們就用字母a、b、c表示三個數,這個規律可以寫成(a+b)×c=a×c+b×c。(板書,順著讀,逆著讀)

  師:用字母公式來表示乘法分配律,你又有什麼感覺?(簡潔、明瞭)這就是數學的簡潔美。

  三、應用規律,鞏固練習

  1. 對於今天學的乘法分配律會了嗎?真的會了嗎?好,那就考考你自己!(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 橫著看,在得數相同的兩個算式後面畫“√”。

  學生自己判斷。集體交流時指名說說是怎麼判斷的?

  第3小題彙報時要問:為什麼是對的呢?提醒學生注意74×1可直接寫成74。

  問:為什麼你認為第4題不對呢?說說你的理由。怎樣改就對了呢?

  2.掌握得真不錯!下面開啟書看55頁“想想做做”第1題。

  學生獨立填寫後,指名彙報。

  討論第2小題時問:兩個乘法中相同的乘數是幾?應該把相同的乘數放在括號外面,而且這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運用!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課件出示長方形菜地:長64米,寬26米)

  問:圖上給我們提供了長方形菜地的什麼資訊?

  你會用兩種不同的方法計算它的周長嗎?

  (1)學生完成在自備本上,指名板演兩種不同的方法。

  (2)集體交流,出示:(64+26)×2 64×2+26×2

  師:剛才大家用兩種不同的方法計算了長方形的周長,看這兩道算式,問:哪種演算法比較簡便?它們的結果怎樣?符合什麼規律?

  師:看來我們早在三年級學習長方形的周長時就已經接觸過乘法分配律了。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出示題目,觀察這兩組算式,想想每組中兩個算式的結果是否相同?為什麼?

  比一比:請你從每組中各選一道喜歡的算式進行計算,比比誰算得又對又快。

  學生計算後,集體交流:你們選的哪兩道?為什麼喜歡這兩道?

  (估計大多數學生會選擇(64+36)×8和25×(17+3),因為這兩道計算起來比較簡便。)

  這兩道計算起來比較麻煩的算式如果讓你來計算,你有什麼好方法嗎?(出示2題)

  指名說計算過程,教師用課件展示簡算過程。

  小結:看,我們學會了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計算麻煩的題目變簡單了。明天我們還會更深入地來學習簡便計算。

  5. 談話:開學初,學校為了豐富大家的大課間活動,購買了一批體育器材,看看是什麼?(課件出示圖片和資訊:空竹每個17元,飛盤每個8元,鐵環每個15元。)每種玩具都購買了60個,一共要花多少錢?

  學生獨立完成在自備本上,投影展示不同的演算法。

  觀察這個等式,你有什麼想告訴大家嗎?

  師小結:看來,乘法分配律不僅可以是兩個加數的和乘第三個數,還可以推廣到3個加數的和去乘,甚至更多的加數呢!

  四、總結回顧

  問: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五、課堂作業

  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

  教後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在學生學習了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這是四年級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之一。本節課我比較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絡起來,讓學生在體驗中學到知識。首先我先創設了設計買衣服的情景,出示了例題圖,讓學生嘗試透過不同的方法得出結果,再讓學生觀察透過計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結果,這兩個算式可用“=”連線,使之讓學生從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而後讓學生作出一種猜測:是不是所有這樣的兩道算式之間都有這樣的聯絡呢?是不是符合這種形式的兩個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時,我不是急於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透過舉例加以驗證。學生興趣濃厚,這裡既培養了學生的猜測能力,又培養了學生驗證猜測的能力,從而讓學生知道乘法分配律給大家計算帶來的便利,從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字母形公式。

  在本節課的練習設計上,我力求有針對性、有坡度的知識延伸。出示一些擴充套件型的練習:由(17+8+15)×60讓學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也可以是三個數的和,使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內容得到進一步完整,也為以後利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埋下伏筆。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如雖然本節課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還是不夠,另外還有部分學困生對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運用時問題較多,在本節課中的一些具體的環節中也還缺乏成熟的思考,對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很好的充分調動起來,這些在以後的教學中都要多加註意。

  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教學設計 篇8

  教學內容:

  蘇教版四年級(下)運算律——乘法分配律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乘法分配律的探索過程,理解並掌握乘法分配律。

  2、初步瞭解乘法分配律的應用。

  3、在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

  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理解並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正確表述乘法分配律,並能理解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的理由。

  教學過程:

  一、比賽激趣,引入新課。

  (1)、同學們,學習新課前,我們先來一個小小的數學熱身賽,看誰算的又對又快。

  7×4×25 125×9×8 48+315+52 888+17+83 125×8

  (2)、評出勝負,分析原因。

  (3)、小結:運用乘法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可以使計算簡便,今天我們繼續探索乘法的另一定律《乘法分配律》(板書課題)

  二、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1、解決以下實際問題。

  問題一:育新學校馬上要舉行藝術節比賽了,老師準備給他們每人買一套服裝,我們一起去看看好嗎(課件出示例題情景圖)

  短袖衫32元/件褲子45元/件夾克衫65元/件

  (1)提問:要買5件夾克衫和5條褲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決這樣的問題嗎請同學們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綜合算式,再算一算。

  (2)學生動手,獨立算出要付的錢數。

  (3)教師巡視,讓用65×5+45×5和(65+45)×5兩種不同方法解答的學生分別口答。並說明解題思路。

  板書:(65+45)×5     65×5+45×5

  問題二:一塊長方形的菜地長64米,寬26米,求周長。

  (1)學生動手,獨立算出周長。

  (2)教師巡視,讓用64×2+26×2和(64+26)×2兩種不同方法解答的學生分別口答。並說明解題思路。

  板書:64×2+26×2 (64+26)×2

  三、探索規律。

  1、板書:(65+45)×5=65×5+45×5

  (64+26)×2=64×2+26×2

  2、體驗感悟

  (1)、談話:請同學們觀察這兩個等式,你發現它們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嗎

  (2)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根據情況相機引導:等號左邊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右邊呢

  3、類比展開。

  提問:你能根據剛發現的特點編幾組等式嗎

  學生編寫,教師巡視後全班交流。

  4、揭示規律。

  (1)用語言表述:兩個數的和與另一個數相乘,等於這兩個數分別與另一個數相乘再相加;

  如果有學生答得比較到位:把他的話再重複一遍的。

  (2)談話:如果現在要用字母來表示這個規律,你們認為應該用幾個字母呢(3個)

  我們就用a、b、c這三個字母來表示

  (3)引導:如果在第一個等號的左邊我用a來表示65,b來表示45,c來表示5就可以寫成這樣的形式:

  板書:(a+b)×c

  (4)追問:那麼等號的右邊應該怎麼來表示呢

  學生獨立完成。

  學生口答後板書:(a+b)×c=a×c+b×c

  四、應用規律。

  練習課本56頁第一,二習題

  五、拓展延伸。

  1、看看前面買服裝的問題,根據提供的資訊,除了可以求一共要付多少元之外,還可以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1)出示:5件夾克衫比5條褲子貴多少元

  怎樣列式還可以怎樣列式出示:60×5-50×5 (60-50)×5

  (2)思考:這兩道算式等不等呢你怎麼知道相等的

  這個等式和我們發現的乘法分配律的形式一樣嗎哪兒不一樣

  (3)如果老師是這樣買的,

  出示:買5件夾克衫、5條褲子和5件短袖衫,一共要付多少元怎樣列式還可以怎樣列式出示:

  60×5+50×5+30×5 (60+50+30)×5

  (4)這兩道算式等不等呢

  這個等式和我們發現的乘法分配律的形式一樣嗎

  2小結:乘法分配律不僅適用於兩個加數相加,還適用於兩個數相減,甚至是多個數相加或相減。同學們掌握了這些知識後相信在今後的計算中會更加簡便快捷。

  六、全課小結

  你今天這節課學到了什麼

  請大家想一想,我們是怎樣發現乘法分配律的呢

  今天,我們透過猜想、舉例、總結、應用發現了乘法分配律,今後,同學們還可以運用這種數學思維去研究其他的數學知識。

  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教學設計 篇9

  教學內容

  P36頁例3,做一做,練習六習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情感與態度: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演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重點

  乘法分配律的意義和應用。

  教學難點

  乘法分配律的反應用。

  教學過程

  一、目標導學

  (一)匯入新課

  1、複習匯入

  (8+2)×1258×125+2×125

  2、揭示課題:乘法分配律

  (二)展示目標(見教學目標1、2)

  二、自主學習

  (一)出示自學提綱(自學教材P36頁例3並完成自學提綱問題)

  1、計算(4+2)×25的運算順序是什麼?4+2表示什麼?再乘25表示什麼?

  2、計算4×25+2×25的運算順序是什麼?4×25表示什麼?2×25表示什麼?把它們的積相加表示什麼?

  3、計算這兩道題你發現了什麼?能用一句話概括嗎?

  4、這是乘法的什麼運算律?用字母怎樣表示?

  5、會用簡便演算法計算4×25+6×25嗎?

  (二)學生自學(學生對照自學提綱,自學教材P36頁例3並完成自學提綱問題,將不會的問題做標註)

  (三)自學檢測

  下面哪些算式運用了乘法分配律?

  117×(3+7)=117×3+117×7

  24×(5+12)=24×17

  (4+5)×a=4×a+5×a

  三、合作探究

  (一)小組互探(自學中遇到不會的問題,同桌或學習小組內互相交流。把小組也解決不了的問題記好,到學生質疑時提出,讓其他學習小組或教師講解)。

  (二)師生互探

  1、解答各小組自學中遇到不會的問題。

  2、針對自學提綱5題請不同方法同學彙報。

  3、結合“自學提綱”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並板書)

  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先把它們與這個數分別相乘,再相加。這叫乘法分配律。

  四、達標訓練(1、2題必做,3題選做、4題思考題)

  1、下面哪個算式是正確的?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64+36)()

  2、下面每組算式的得數是否相等?如果相等,選擇其中一個算出得數

  ⑴25×(200+4)⑵35×201

  25×200+25×435×200+35

  ⑶265×105—265×5⑷25×11×4

  265×(105—5)11×(25×4)

  3、用乘法分配律計算。

  103×2020×5524×205

  4、在()裡填上適當的數。

  167×2+167×3+167×5=167×()

  28×225—2×225—6×225=()225

  39×8+6×39—39×4=()×()

  五、堂清檢測

  (一)出示檢測題(1-2題必做,3題選做,4題思考題)

  1、用簡便方法計算。

  24×75+24×25125×22—125×14

  (25+20)×435×99+35

  2、每個同學要用9本練習本,四(1)班有42人,四(2)班有38人,這兩個班共需要多少本練習本?

  3、計算。

  89×10135×36+35×63+35

  4、小馬虎由於粗心大意把30×(□+3)錯算成30×□+3,請你幫忙算一算,他得到的結果與正確結果相差多少?

  (二)堂清反饋:

  作業佈置

  練習冊相關習題。

  板書設計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了這次植樹活動?

  (1)(4+2)×25(2)4×25+2×25

  =6×25=100+50

  =150(人)=150(人)

  (4+2)×25=4×25+2×25

  (a+b)×c=a×c+b×ca×(b+c)=a×b+a×c

  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先把它們與這個數分別相乘,再相加。這叫做乘法分配律。

  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54~55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經歷探索乘法分配律的過程,理解並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學生在發現規律的過程中,發展觀察、比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強用符號表達數學規律的意識,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3.使學生能聯絡實際,主動參與探索、發現和概括規律的學習活動,獲得發現數學規律的愉悅感和成功感,增強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過程

  一、創設比賽場景,在活動中激趣

  談話:聽說我們四(1)班的同學口算速度快,正確率高,想不想顯一顯身手?那我們來一個速算比賽怎麼樣?

  A組B組

  (1)135×6+65×6(1)(135+65)×6

  (2)9×37+9×13(2)9×(37+13)

  在A組同學不服氣,說B組容易時,教師激趣:是嗎?B組容易?那我們再來一次好嗎?

  A組B組

  (1)(10+4)×25(1)10×25+4×25(2)(4+8)×125(2)4×125+8×125

  談話:為什麼這次A組又輸了?觀察觀察,可不要冤枉了老師。你們有什麼發現?(學生討論交流)

  小結: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一切數學知識來源於發現問題,而一個偉大的數學家有所成就在於他發現問題。看看今天我們的同學們發現一個怎樣的數學知識。有信心嗎?給自己鼓鼓掌!

  談話:同學們,我們學校有5個同學就要去參加“海安縣首屆批發王杯少兒才藝大賽”了,聲樂興趣小組的於老師準備為他們每人買一套一樣的漂亮服裝,我們一起去看看好嗎?

  【評析:玩是學生的天性。心理學研究表明:促進人素質、個性發展的最主要途徑是實踐活動,而“玩”正是兒童所特有的實踐活動形式。如何讓學生玩出效果來?教師提供了一個“競賽”的機會,讓學生在“競賽”中發現競賽的不公平,近而尋找不公平的原因,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探究原因的過程中,學生潛移默化地感知了同組算式之間的關係。】

  二、創設活動情境,在合作中探究

  1.交流演算法,初步感知

  (課件出示例題情境圖)

  談話:從圖中你瞭解到了哪些資訊?於老師可以怎樣搭配服裝?

  (1)學生的選擇方法1:買5件夾克衫和5條褲子

  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決這樣的問題嗎?學生獨立列式計算。(教師巡視,安排不同方法解答的學生板演,並瞭解全班學生採用的什麼方法)

  反饋:你是怎樣解決這一問題的?為什麼這樣列式?

  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解題方法,再分別說說兩個算式的意義。(課件顯示)

  談話:兩個算式解決的都是同一個問題,它們的計算結果也相等,那你會把這兩個算式寫成一個等式嗎?

  學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寫,教師巡視。

  [教師板書:(65+45)×5=65×5+45×5],讓學生讀一讀。

  (2)學生的選擇方法2:買5件短袖衫和5條褲子

  提問:買5件短袖衫和5條褲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兩種方法解答嗎?

  根據學生回答,列出算式:32×5+45×5和(32+45)×5

  再問:這兩個算式有什麼關係?可以用什麼符號把它們連線起來?

  [教師板書:(32+45)×5=32×5+45×5]

  啟發:比較這兩個等式,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2.深入體驗,豐富感知。

  現在請每個同學拿出信封中的練習紙,想一想在這幾組算式中,哪些可以用等號連起來(在□裡畫=號),哪些不能?當然你可以先計算每組中兩個算式的得數,也可以仔細觀察。

  在得數相同的兩個算式中間的□裡畫“=”

  (1)(28+16)×7□28×7+16×7

  (2)15×39+45×39□(15+45)×39

  (3)74×(20+1)□74×20+74

  (4)40×50+50×90□40×(50+90)

  (5)(125×50)×8□125×8+50×8

  分組彙報、交流。引導學生說一說:最後兩組為什麼不能用等號連起來?有辦法使他們變得相等嗎?(課件顯示修改過程)

  談話:你能寫出幾組類似這樣的式子嗎?大家動手寫一寫。(提醒學生認真算一算你寫出的等式兩邊是不是相等)

  學生舉例並組織交流。(比較這些等式是否具有相同的特點)

  3.反思學習,揭示規律

  提問:像這樣的等式,寫得完嗎?像這樣等號左邊和右邊的式子都會相等,這是不是巧合?還是有什麼規律存在?

  談話: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這些等式中存在的規律表示出來嗎?請同學們先在小組裡說一說。

  如果用a、b、c代表上面等式中的數,這個規律怎樣表示?[板書:(a+b)×c=a×c+b×c板書好適當圖例解釋意思]

  小結:同學們發現的這個知識規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書:乘法分配律)

  (課件顯示: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用兩個加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把兩個積相加,結果不變,這叫做乘法分配律。)

  對於乘法分配律,用字母來表示,感覺怎樣——簡潔、明瞭,這就是數學的美!

  【評析:深層次的探究,教師不急於點明規律,維持學生的好奇心,透過學生討論,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發現總結規律,進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再寫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豐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對乘法分配律的認識,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三、鞏固內化知識,在實踐中運用

  談話:讓我們帶著自己發現的數學知識進入今天的“數學樂園”吧!

  1.大顯身手

  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讓學生在書上填一填。

  師:第2題你是怎麼想的?

  小結:乘法分配律可以正著用,也可以反著用。[補充板書:a×c+b×c=(a+b)×c]

  2.生活應用

  (“想想做做”第3題)

  小結:說說兩種方法的聯絡。

  3.巧妙運用

  (“想想做做”第4題)(同桌一人做一組,做在練習本上)

  談話:每組兩道算式有什麼聯絡?哪一題計算比較簡便?

  現在你知道上課開始時為什麼B組同學算得快嗎?

  小結: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計算簡便。

  4.明辨是非

  我校二年級有3個班,每個班有34人。三年級有2個班,每個班有36人。二三年級一共有多少人?

  王小明這樣計算:

  (3+2)×(34+36)

  =5×70

  =350(人)

  ①觀察一下,你贊同王小明的演算法嗎?為什麼?

  ②要用乘法分配律,要有什麼條件?

  5.巧猜字謎

  猜一猜,等號後邊是三個什麼字?

  人×(1+2+3)=

  6.大膽猜想

  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的加號改成減號,等式是否依然成立?根據乘法分配律,你能提出新的猜想嗎?

  學生小組交流猜想。

  談話:我們再回到課開始的那條題目上,如果於老師想知道“買5件夾克衫比5件短袖衫貴多少元?”你能幫她嗎?試試看!

  教師組織、引導學生總結得出:

  (a-b)×c=a×c-b×c

  小結:大家真了不起!讓我們為自己的偉大發現熱烈鼓掌吧!

  【評析:例題的第三次變式,為學生的猜想提供了素材,也讓本課學生的探究得到延伸,拓展了“乘法分配律”的意義。練習的設計層次清楚,重點突出,形式活潑,有效地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

  四、回憶梳理知識,在反思中總結

  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五、佈置作業:“想想做做”第5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