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門山》教學設計(通用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望天門山》教學設計(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會寫“斷、楚、孤、帆”四個字。
2、能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並背誦古詩。
4、能正確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重點:
1、有感情的誦讀古詩。
2、理解古詩大意。
教學難點:
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田字格貼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賞圖片,揭示課題
1、導語: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山河壯麗。大家看——(課件播放天門山圖片)
2、師:大家知道這是哪裡嗎?這就是位於安徽和縣與當塗縣西南的長江兩岸。兩山隔江相對,形同門戶,所以又被叫做天門山,誰來說說自己看了這些圖片之後有什麼感受?
3、師抽答。
4、大家都說了自己看了天門山的圖片之後的感受,很多年前,詩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門山,看到了這樣的美景,很有感觸,於是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
5、下面請大家齊讀課題——第二十一課,古詩兩首《望天門山》(教師板書課題)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導生字的讀音。
3、班齊讀,分小組讀,指明反饋讀。
4、教師出示節奏劃分,知道學生讀出節奏及古詩的韻律。(課件出示)
三、逐句品讀,理解詩意
1、再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標示出不理解的字、詞。(教師將詩句寫在黑板上)
2、指名反饋:哪些字、詞無法理解?(天門:天門山。中斷:從中間割斷。至此回:到這裡迴旋。出:聳出來。孤帆:單獨一隻船。帆:船上的風帆,指代船。)
3、多媒體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圖文結合,理解古詩的意思。(先抽同學逐句解釋,再指導全詩一起說一說。)
(詩文解釋:浩蕩東流的長江衝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碧綠的江水到這裡突然轉了個彎,向北流去。兩岸的情商相互對峙,一隻小船從太陽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四、再現畫面,體會意境
1、教師示範閱讀,學生閉目想象。
2、指名反饋: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一句詩,一幅畫)
3、感悟動詞“斷、開、流、回”的氣勢磅礴。
4、指導學生讀出雄偉磅礴的氣勢。
5、教師:同學們,這首古詩,緊扣一個“望”字,透過對天門山兩岸景色的描繪展示了祖國山河的壯麗雄偉,體現出詩人借景抒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板書“雄偉秀麗、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6、配樂有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五、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1、指導書寫“斷、楚”
2、教師總結:麗日照著江水,一葉輕舟在江上揚帆而行,駛過臨江兩岸的青山翠峰,這是一幅十分愜意和美好的圖景。李白藉助這些雄麗的景色,表達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以及自己豁達、寬闊的胸襟。
3、背誦並默寫古詩
4、為生字“斷、楚、孤、帆”組詞
板書設計:
天門中斷—楚江開
氣勢磅礴
碧水東流—至此回雄偉秀麗
望天門山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青山——相對出
山水相映
孤帆——日邊來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望天門山》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讚美祖國大好河山的七言絕句詩寫長江下游的名勝天門山,展現了天門山的雄偉氣勢。表達了詩人樂觀豪邁的情感。
教學目標:
一、讀懂詞句的意思,理解詩的內容,培養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
教學重點:
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山河的感情。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蒐集背誦李白的古詩及詩人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回憶詩人匯入新課
1、指名背誦李白的詩。
2、播放多媒體資源課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簡介李白。
3、師:李白寫詩比較喜歡用誇張,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膽,豐富,語言非常優美,李白一生遊歷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寫了許多讚美祖國大好河山的詩歌。今天,我們要學習他的《望天門山》。
二、初讀感知,畫出不理解的詩詞,瞭解詩意。
1、課件出示“望天門山”的圖,讓學生感知。
2、自由讀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檢查交流。
4、讀中自悟詩意。
三、品讀全詩,感悟詩情。
1、指名個別讀,小組誦讀。
2、指導讀
3、配音讀
四、背誦默寫古詩,拓展積累。
1、配樂背誦
2、默寫古詩
3、課件出示李白描寫河山的詩
結束語:
今天我們跟隨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腳步遊覽了雄偉壯麗的天門山,賞析了這首古詩,並且學習了學習古詩的幾個步驟,希望同學們以後多讀這樣的好詩詞,讓我們更多瞭解感受祖國燦爛的文化。
板書設計
山險水湧 望天門山 愛國 帆來日出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結合圖畫和註釋瞭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想象《望天門山》描述的畫面。
過程與方法:
以讀為主,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詩意和詩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和作者樂觀豪邁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瞭解詩文大意,體會詩中的意境。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簡介作者,匯入新課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
二、初讀詩文,掃清學習障礙
1、自由讀詩文。
要求:讀準字音,不錯字。
2、指名朗讀。
3、師生共同評議。
3、自由讀詩文,把不懂的地方劃下來。
4、學生質疑。
(天門山:今安徽省東梁山和西梁山的總稱。
楚江:古代長江中下游地屬楚國,因此流經這裡的長江為楚江。)
5、對學生不理解的字詞及時解決,不理解的詩句板書在黑板上。
三、自主探究,深入體會
1、小組交流。
藉助註釋,學生小組討論,嘗試弄懂詩句的意思。
2、指名回答。
(兩岸清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聯絡學生遊三峽來進行體會。同時體會課題中的“望”)
3、教師小結。
4、自由朗讀詩文
要求:把自己的體會和感受讀出來。
5、指名朗讀
教師及時指導朗讀。
四、背誦詩文。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2、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3、讀懂詩句意思,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
詩歌美的意境。
教學重難點:
讀懂詩句意思,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匯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喜歡古詩嗎?我也非常喜歡,因為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自古以來,優美詩作就浩如煙海。據我瞭解,同學們已經背誦了不少的古詩了,誰願意把你最喜歡的一首詩背給老師聽一聽?(3、4名同學,及時評價)
同學們背的詩真不少,看來都非常善於積累。
二、瞭解詩人及寫作背景、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詩,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板書:李白)對於李白,同學們並不陌生,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李白呢?(指名說)
現在,我們就來學習—————《望天門山》(齊讀)
三、初讀古詩
1、自讀
大家喜歡這首詩嗎?那就趕快自己讀一讀吧,注意讀準字音,待會兒老師檢查,看誰讀得好。
2、檢查讀
剛才同學們讀得很認真。誰願意讀給大家聽?
指名讀,大家注意聽他字音讀準了沒有。
大家覺得他讀得怎麼樣?指名點評
誰還想讀給大家聽?師點評
四、小組合作學習
為了把古詩讀得更好,老師建議大家再來讀古詩。合作理解詩意,再來讀古詩,相信大家會讀得更出色。(個人自學開始)
現在,小組交流一下你的學習收穫。
五、交流、品讀
同學們交流的非常認真,下面我們就談一談,你從這首詩中體會到了什麼樣的美景呢?
1、天門山
你們知道天門山在哪裡嗎?為什麼叫天門山呢?
(出示天門山圖片)
你們看,這就是天門山,你們覺得天門山怎麼樣?
雄偉險峻的東、西梁山分別矗立在長江兩岸,兩山隔江相對,猶如天然的江上巨門,浩瀚的長江水從中間擠開一條通道,奔騰前行。
2、學習前兩句詩
此時,作者李白看到了這壯觀的景象,不由得吟出了前兩句詩。
(1)誰來讀一讀前兩句?
(2)誰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這種情景?
真是山水相依,你衝我擋。
(3)從這兩句我們可以體會出江水怎麼樣?
(洶湧的江水錄影)
你們看,洶湧的江水正奔流而下,多有氣勢啊!
(4)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語氣來讀?
指名讀,生點評優點或缺點
(5)學生練習,再指名讀,女生讀、男生讀、齊讀
3、學習後兩句
(1)讀到這裡,我不由得要問:這麼壯美的景色,詩人是在什麼地方看到的呢?你怎麼知道的?
詩人是在船上看到的:兩岸青山——————相對出
(2)“相對出“什麼意思?青山為什麼能出來呢?
(船隨著激流前行,詩人望著人前方迎面的天門山撲入眼簾,又向後移去,好像是出來迎接自己一樣。感覺不是船在動,而是青山在逐漸靠近自己。)
(3)生活中你有這種感受嗎?(行駛的車輛)
詩人用詞多麼精妙啊,一個“出”字把山給寫活了。
(4)這青山彷彿是要出來迎接自己一樣,詩人的心情怎樣呢?
(高興、激動、自豪)
那你就是李白,請你讀出詩人的這種心情。指名讀
(5)李白在高大的天門山面前,絲毫沒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雖從遙遠的天邊來,卻有這青山專程相迎,這又是多麼豪邁呀!
讓我們齊讀後兩句。
小結:
詩中這麼幾個字,我們卻品味欣賞了這麼久,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詩歌中藏著的美,並從內心產生一種震撼,一種敬畏,這就是詩的魅力。
4、再讀悟情
(1)請同學們帶著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再把詩讀一讀,看看詩中都描繪了哪些色彩鮮明的景物?(板書:青山碧水白帆紅日)
同學們都有一雙慧眼,你們看,青的山、綠的水、白白的帆、紅紅的太陽,構成了一幅多麼精美的圖畫呀!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2)同學們,詩歌感動人心的藝術魅力不僅在於寫景如畫,更在於借景抒情,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呢?
(板書: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3)請同學們帶著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滿腔的愛一起朗誦。
評價:非常有感情,體現出了長江流經天門上時的壯觀景象。
五、欣賞錄影
1、下面就讓我們走近長江,去領略一下它的風采。
(播放《再說長江》的片段)
解說: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徵,在這個世界上已經生活了千千萬萬個春秋了,可她還是這樣年輕,這樣清秀,充滿著青春的活力。
你們看,這兩岸陡壁聳立,直插雲天,浩瀚的長江水只好緊束腰身,使出渾身力氣,從兩山之間擠出一條彎彎的水路,奔騰洶湧,勇往直前。她是那麼百折不撓,銳不可當。有人說長江像一幅展不盡的山水畫;也有人說長江是一條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長廊;依我看,長江倒更像一部輝煌的交響樂!你們聽,由江流組成的主旋律多麼高亢、多麼雄壯!
2、我聽到了同學們的驚歎,說說你有什麼感受?
3、同學們說得非常好,看到這驚心動魄的江山勝景,我和你們的感受一樣,難怪當年的李白看到後詩興大發,寫下這如此不同凡響的《望天門山》,連清代的乾隆都稱讚這首詩:“詞調高華,言盡意不盡。”
六、背誦
1、同學們,這麼好的一首詩,你們想不想背下來?試試看
誰願意上前面背給大家聽?(配樂)
2、你們都能背下來嗎?
請同學們站起來,面向聽課的老師,讓我們用激情的朗誦把詩中的情傳送給在座的每一位老師。
同學們朗誦的非常精彩,讓我感受到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七、總結拓展
李白一生熱愛大自然,遊歷了許多名山大川,因此,也寫下了大量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的詩,你們想一想,我們曾學過李白的哪一首詩也是抒發了這種感情?(《望廬山瀑布》)同學們記得可真清楚。
這首詩透過描繪廬山瀑布的壯美景象,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同學們,我們祖國的江山真是美如畫,歷代詩人都為之陶醉,並留下了許多經典之作,像這種讚美祖國大好河山的詩不僅李白寫過,其他詩人也有很多,請你們回去後繼續蒐集背誦,我們開一個“讚美祖國誦詩會”!
板書:
望天門山
青山碧水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白帆紅日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朗讀並背誦古詩。
2、感受祖國山河壯麗,體會作者樂觀豪邁情懷。
教學難點:
體會詩句所描寫的意境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學生課前準備:
收集有關長江、李白的資料。
教學過程設計:
一、讀詩匯入,瞭解長江。
1、課件出示一組有關長江詩詞,學生讀。
2、你對長江瞭解有多少?(彙報有關長江資料)
二、朗讀古詩,初悟詩意。
1、(課件出示古詩)請同學們自由出聲讀。
2、師範讀。
3、指名讀,男生讀,女生讀,全班讀。
三、品讀理解,感悟詩情。
1、理解詩意你有哪些方法?用喜歡的方法自學古詩。
2、彙報詩題。
(1)“望”是什麼意思?
(2)“天門山”指什麼?
(3)看作者把詩題的意思補充完整。
3、彙報第一句。
(1)指名解釋第一句(一、二名學生彙報)。
(2)啟發提示。
理解古詩中的“斷”、“開”和“回”。
(3)第一句詩中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
4、彙報第二句。
(1)指名釋意古詩(一、二名學生彙報)。
(2)看最後一句古詩,你認為李白現在在哪兒?現在能更完整地說出詩題的意思嗎?
(3)這“一片孤帆”從哪裡來?作者正往哪行駛呢?
(4)點撥難點。
A:“出”字是一個表示什麼的詞?;
B:用動詞寫天門山你有什麼疑問嗎?;
C:此句詩改成“兩岸青山相對立”好不好?;
D:用“出”字有何絕妙之處?;
E:學生討論彙報,並提出彙報交流要求。
聽別人的發言,請你認真思考,看對自己的想法有提示、幫助。
5、解釋整首詩的意思。
6、透過整首詩看出李白在讚美什麼?表達了一種什麼情感嗎?
四、拓展知識,豐富積累。
1、彙報交流有關李白資料。
2、能背出李白寫的其它古詩嗎?
五、結語昇華,提出希望。
古詩是我國文化寶庫裡的一朵奇葩,李白及他的詩歌只是這寶庫裡一顆璀璨的明星。還有很多詩人和他們的詩歌也很有名,千古流傳,等待我們去欣賞、去誦讀。
課後同學們多積累古詩,這節課就上到這裡。(宣佈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