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桂林山水》公開課教學設計

《桂林山水》公開課教學設計

《桂林山水》公開課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物件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桂林山水》公開課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學目標:

  一、創造自主學習的課堂空間,讓學生在自主參與學習的過程中自學自悟,自得其樂。

  二、透過領悟桂林山水的特點,陶冶愛美情趣。

  三、學習作者細緻和具體形象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

  感悟文章中優美詞句的內在美。

  教學方法:

  發揮個性,自主學習;“像”“文”對照,多向導讀。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帶學生進入圖文描繪的美景中。

  1、播放錄影片,配以課文朗讀。

  2、學生對圖文進行整體感知,談談感受。

  3、學生自由讀課文。

  二、學習課文第一段,思考課文是怎樣評價桂林山水的。

  1、自由小聲讀課文,學生質疑問難。

  2、換詞練習:區分“觀賞”與“欣賞”。

  3、指導朗讀,讀出讚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語氣。

  三、觀賞灕江的水,學習第二自然段。

  1、觀看投影或錄影中的灕江。

  2、讀課文,同桌交流:作者用什麼和灕江的水比較?比較的目的是什麼?

  3、引導學生找合作伙伴,結成學習小組,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表現大海的“波瀾壯闊”和西湖的“水平如鏡”。

  4、讀課文,抓排比句,找出灕江的特點。

  5、引讀自悟,學習這個排比句的寫法。

  6、指導學生用聲音的變化讀好“真靜啊”“真清啊”“真綠啊”。

  第二課時

  一、朗讀第二段,表達自己對桂林的水的`特點的感悟。

  二、觀賞桂林的山,學習第三自然段。

  1、自學第三自然段,分小組討論解決問題。

  (1)伴讀、輪讀或自由讀課文,畫出描寫桂林山的特點的詞句。

  (2)再讀課文,想一想這一段與第二段在寫法上有什麼相似之處?

  (3)學生在小組中觀察自備的圖片或照片,感受桂林的山與別處的山有什麼不同?有哪些顯著的特點?每組推選“優秀小導遊”發言。

  2、學生彙報學習情況。

  (1)請學生上板演桂林山“奇”“秀”“險”這三個特點。

  (2)請學生彙報兩段文字在寫法上的相似之處。

  3、請學生自由發揮想像,動手畫一畫桂林的山。

  4、指導朗讀,體味桂林山的奇、秀、險,讀出對桂林山的喜愛之情。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

  1、看圖,啟發學生把山水聯絡起來讀。

  (1)畫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2)理解“畫卷”“連綿不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等詞句。

  2、自讀自悟作者的感受。

  4、自主運用多種朗讀開工,讀出盪舟灕江,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

  四、課外蒐集寫祖國名勝、桂林山水的文章。

  第三課時

  一、朗讀、背誦最喜愛的段落。

  二、朗讀課文摘抄的文章或段落。

  三、自擬題閱讀作業。

  例:

  1、找近反義詞;

  2、劃出一個比喻句,寫出本體、比喻詞、喻體;

  3、分層(寫句序),寫出層意;

  4、“這樣的水”指的是什麼?“這樣的山”指的是什麼?

  板書設計:

  水靜水清水綠

  山奇山秀山險

  舟行碧波畫中游,

  桂林山水甲天下。

  教學後記:

  對於這類寫景美文,主要還是引導學生多讀,特別是多讀有關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