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科學《空氣在哪裡》教學設計2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科學《空氣在哪裡》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三年級科學《空氣在哪裡》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利用感官來初步感知空氣的性質。
2、能夠利用所提供的實驗材料,設計實驗證明我們的周圍、各種物體中都存在著空氣,空氣佔據一定的空間。
3、透過實驗培養學生認真傾聽、願意合作、科學交流的實驗常規和科學素養。
教學重點、難點:
能夠利用所提供的實驗材料,設計實驗證明我們的周圍、各種物體中都存在著空氣,空氣佔據一定的空間。
教學方法:實驗法
教學準備:
水槽、礦泉水瓶、方便袋、粉筆、海綿、玻璃杯、紙、氣球、硬紙板、乒乓球、肥皂水、紙筒等
教學過程:
一、謎語匯入
1、談話:同學們,老師有一個小謎語,請大家來猜一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見來摸不著,動物植物都需要”
2、你們知道空氣在哪裡嗎?(板書課題:空氣在哪裡) 就讓我們先來一起找一找吧!
二、尋找空氣
1、談話: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方便袋、硬紙板、書、飲料瓶、粉筆……誰能利用身邊的東西幫老師找到空氣呢?
2、學生藉助各種媒介尋找空氣
3、巡視。幫助學生實驗。
4、交流反饋,總結尋找空氣的諸多方法,感知空氣的真實存在。
5、教師針對學生的交流情況進行小結。 引導學生思考空氣到底在哪裡。
同學們真聰明,利用各種方法找到了空氣,那誰能說一下空氣到底在哪裡呢?(板書:到處有)
三、認識空氣
1、觀察認識空氣的特點
談話:透過剛才的實驗,同學們發現我們身邊處處有空氣,那麼同學們就來觀察一下我們眼前的空氣,有什麼樣的特點?(跟水的特點比較)板書: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氣體。
2、認識什麼是氣體、感受空氣會流動,流動的方向的向著四面八方的
(1)跟固體、液體比較
談話:我們知道,像木塊、橡皮這樣不會流動的物體,我們叫它固體,像水、牛奶這樣會流動的物體,我們叫它液體,那氣體會流動嗎?
(2)香水實驗,認識氣體可以向四面八方流動
老師灑一下香水,問學生:同學們聞到了什麼?剛才我們聞到我們周圍的空氣是沒有氣味的`,現在怎麼有的香水的氣味?我只灑在這兒,那兒的同學怎麼聞到了?(板書:會流動)其他同學聞到了嗎?你覺得空氣流動的方向是怎樣的?(板書:四面八方)
(3)教師小結,像空氣這樣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動的物體叫做氣體,而空氣就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氣體,它會流動、而且流動的方向是向著四面八方的。
四、空氣佔據空間
談話:同學們覺得空氣佔據空間嗎?
實驗一:
1、出示裝紙的杯子:杯子裡有什麼?(紙、空氣)把杯子倒過來,現在杯子裡有什麼?(紙、空氣)如果我把杯子直直地插入水中,杯子中的紙可能會怎樣?如果溼了說明了什麼,如果不溼又說明了什麼?
2、學生實驗(強調直直插入,直直提起,杯子不要傾斜)
3、學生彙報(紙沒溼是因為空氣佔據的空間)
4、如果把杯子傾斜,你會發現什麼?
實驗二:
1、把乒乓球放入水中,拿一空玻璃罩在上面,問學生:如果老師,往下摁水杯,乒乓球會原地不動,還是也被摁了下去?為什麼?
2、老師演示實驗
3、學生解釋現象
實驗三:
1、談話:同學們喜歡吹泡泡嗎? 誰能不吹就製造出泡泡來呢?
2、學生實驗並說出理由
四、談收穫
透過本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
五、拓展
關於空氣的知識還有很多很多,比如我們四周到處有空氣,那月球上有空氣嗎?水裡有空氣嗎?空氣有重量嗎?老師希望同學們能在課下透過看書,上網,查資料,找到問題的答案,學習更多關於空氣的知識。
三年級科學《空氣在哪裡》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本課是粵教科技版《科學》(三上)《看不見的空氣》單元的第一課。本課教學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找空氣。希望學生藉助日常生活中有關空氣存在的經驗猜測空氣是普遍存在的。第二部分:實驗驗證空氣的存在。透過對幾種不同型別的物體進行實驗,從看到、聽到、摸到、感覺到空氣來確定空氣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是無處不在。透過這兩部分的學習,在大膽猜測和親歷探究過程中,學會用多種感官來感知空氣,進一步認識空氣的存在,為認識空氣的性質打好基礎。
設計理念:
1、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及經歷為基礎
學生在生活中對空氣存在的經驗是學習本課的重要教學資源。教師在課題的引出,空氣的尋找都可充分利用這一資源,這不僅有助於學生對“科學就在身邊,只要認真觀察思考就能有所發現”這一思想的認同與接受,而且有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推動教學過程的深入展開。
2、讓學生在親歷活動中充分體驗或感悟
空氣的存在對學生來說是熟悉的但究竟怎樣用實驗來證明空氣的存在,怎樣正確地進行科學探究,對於三年級才剛接觸科學的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在教師的攙扶下逐漸地放開,先大膽猜測空氣的存在再動腦設計實驗方案,預測實驗可能產生的現象,然後思考著去進行親歷實驗探究過程,學會正確的探究方法。透過先動腦想再動手做,動口說,多方位強化學生對空氣存在的體驗與感悟,增進對空氣存在的認識,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體會探究空氣無處不在的樂趣,並意識到科學探究的無限魅力。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大膽地進行猜測,並引導學生利用提供的材料進行實驗設計,能正確地操作,能根據事實進行分析、推導、探索、體會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3、科學知識:透過尋找空氣,並利用多種感官來感知空氣無處不在。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粉筆、磚塊、風車、試劑瓶、塑膠瓶、塑膠袋、臉盆、氣球、水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1、猜謎: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見來摸不著,我們大家離不了。
2、配樂朗誦。(錄音):"如果沒有你,風車怎能輕盈地轉動,如果沒有你,皮球怎能高高地彈起……"讓學生猜猜詩中的你是誰?
3、討論:雖然到處都有你,卻為何找不到你的足跡"是什麼意思呢?(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教師隨機揭示課題:看不見的空氣)
4、談話:雖然到處都有空氣,可我們卻看不到它。要想認識空氣,首先要做什麼事?(尋找空氣)
二、學習新課:
1、看一看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哪些材料?
(2)我們的周圍哪些地方有空氣存在?
(3)大自然中呢?
(學生利用自己的經驗進行大膽的猜測,教師隨機板書,猜一猜:粉筆、瓶中、教室裡、磚塊……)
3、談話:同學們大膽地猜測了空氣可能存在的地方,說明了我們生活在空氣的世界裡。猜測只是一種假想,不能讓人確信,那麼怎樣才能證明你的猜測是否正確呢?(實驗)
4、討論並彙報:做實驗時要注意什麼?
5、談話:做實驗時除了注意安全、有序、認真、仔細觀察外,最重要的是怎樣設計實驗方案,並預測可能出現的現象。下面各小組先討論一下,利用桌上的材料怎樣才能讓大家看到、聽到、摸到、感覺到空氣存在哪裡,可能觀察到的現象是什麼?(分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6、彙報討論結果(估計學生可能會有以下方法:分別把磚塊、粉筆、放入水中有氣泡冒出,把瓶口放入水中:直放沒有氣泡,斜放有氣泡。把塑膠袋向空中甩一甩就把空氣裝入袋中,然後可以捏、可以擠、可以拍……風車的轉動也能感受到周圍空氣的存在……學生彙報時,教師有意識地分成看到、摸到、聽到、感受到的幾個層次讓學生彙報。並板書範例如下有助於學生學會記錄:
粉筆 放入水中 有氣泡冒出 粉筆中有空氣)
7、實驗:每個小組根據你們的實驗設計方案進行實驗,並注意觀察記錄。
8、學生彙報實驗結果
(彙報時注意與預測的現象比較是否相符合,以培養學生大膽猜測的學習方法,同時注意特別的實驗可以讓學生到講臺上,邊彙報邊演示,以便其他小組也受到啟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9、討論:以上實驗說明了什麼?(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
10、小結:透過以上實驗說明了空氣無處不在。(板書:空氣無處不在)。
11、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呢?
三、課外延伸:
1、"風車有了空氣就能輕盈地轉動"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2、"瓶口直立放入水中沒有氣泡冒出"你認為這是為什麼?你能設計實驗來證明嗎?
3、詩中的"如果沒有你,皮球怎能高高地彈起",你又如何去探究這裡面的奧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