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看雲識天氣》教學設計(通用19篇)

《看雲識天氣》教學設計

《看雲識天氣》教學設計(通用19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看雲識天氣》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看雲識天氣》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①快速閱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領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④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①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寫作思路,體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課前準備

  學生蒐集有關雲和天氣的諺語,有關雲的成語、詩詞、文章片斷等,解決課文中的生字。

  教學內容

  《看雲識天氣》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光彩的雲和天氣的關係。作者在說明的過程中,選取了恰當的說明角度和說明順序,因此顯得層次清晰,條理分明。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過程:

  一、匯入 新課,檢查預習: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有關天氣的科學小品文。在講課之前,先讓老師來講個故事:1805年深秋拿破輪同荷蘭作戰,荷蘭人決堤放水阻住拿破輪軍隊前進的步伐。正當拿破輪下令撤退時,一位士兵報告:天將變寒,可以踏冰而過,因為河岸到處是蜘蛛忙於織蛛網的情景。後來拿破輪依此攻破荷蘭首都。這位士兵就是根據自然現象??蜘蛛織蛛網來預測天氣的狀況。除此以外,我們還知道哪些自然現象能預測天氣情況?

  多媒體顯示:小雞叫不停 不久雨淋淋

  小燕鑽天蛇過道 不久大雨就來到

  螞蟻搬家山戴帽 必定大雨到

  螞蟻搬家蛤螟叫 燕兒低飛大雨到

  突出顯出:同時,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還可以看雲來預測天氣。

  二、聽課文錄音,思考問題:

  1、整體感知課文,劃分段落並概括大意。

  2、找出課文中心句。

  說明雲與天氣的關係,說明要識天氣可以看雲.

  二(2-6):具體說明怎樣看雲識天氣:1、觀察雲的 形態來判定天氣 2、|根據雲的光彩推測天氣三(7):說明看雲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討論:這一課的結構形式怎樣?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中心句:雲就像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麼雲,就將出現什麼樣的天氣。

  三、雲是天氣的“招牌”,那麼我們學了這篇課文就可以看雲來預測天氣了。好,同學們拿出昨天預習時,要求大家所製作的“雲與天氣關係”的表格。

  晴天雲彩簡表.

  四、同學們透過表格瞭解了“雲與天氣關係”。接下來,我們來進行一場小組競賽,老師出示各種雲圖,然後請每一小組一位同學當一當這個“天氣情況發報員”,你來給大夥說說天空雲的特點,以此又推斷什麼樣的天氣情況.

  競賽圖例:

  競賽細則:讓每組組長選擇,然後小組共同討論,並推選一位同學上講臺擔當“天氣預報員”,例:今天天空中的雲如果是微風吹過水麵所引起的鱗波,天晴,一般不會帶來雨雪。

  五、文章語言特色

  師:本課給我們介紹了種類繁多的雲及雲的色彩,可是我們讀起文章卻顯得條理清晰,這是如何做到的呢?我們來看看這一篇課文語言方面特點。

  1、 比較閱讀

  捲雲的雲體具有纖維狀結構,常成白色,無暗影,有毛絲般的光澤,多成絲條狀、片狀、羽毛狀、鉤狀、團狀等。捲雲由冰晶組成。卷層雲的雲體均勻成層,透明或成乳白色穿過雲層日月輪廓清晰,地物有影,常有暈的現象。積雲個體明顯,底部較平,頂部凸起,雲塊之間多不相連;由空氣對流、水汽凝結而成的雲。

  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

  2、運用了分類別、打比方等說明方法。

  語言準確、生動、形象是本篇說明文的主要特色。本文采用了生動形象的語言,藉助修辭手法,運用描寫等方式說明了雲和天氣的關係,雲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係。

  齊讀課文第1自然段,體會說明語言的生動特點,並仿照課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雲……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本文介紹了種類繁多的雲及雲的光彩,但文章層次清晰,很有條理,關鍵在於作者選取了合理的說明順序。先說什麼,後說什麼,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數。另外,作為一篇科普說明文,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形象,這得益於運用了恰當的修辭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對於自然現象的細心觀察。其實,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善於觀察,一樣可以寫出精彩的文章來。

  佈置作業 :

  小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雲的諺語、成語、俗語、詩詞及文章片斷等。

  教後思

  這是我在初二下學期學校開放周所上的一節公開課《看雲識天氣》。整堂課的教學目標 是想借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說出雲和天氣的關係,能識別雲,預測天氣的陰晴雨雪,同時激發學生探究大自然的興趣。因此在安排這一節課的每個環節時,我事先要求學生預習課文,分小組討論填表,準確列出雲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徵和它們分別表示的天氣情況。然後在課堂上透過小組之間的競賽,使學生在協作學習中對整篇課文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也相應得到提高。透過這個活動,使整堂課達到了第一個高潮,學生學習興趣空前高漲。

  而這堂課的另一個環節是透過比較閱讀,使學生能夠體會到本篇課文藉助修辭手法,運用描寫等表達方式使語言生動、形象、準確的特點。同時透過仿句訓練使學生的寫作能力能到提高。

  在準備這堂課的過程中,我得到了同一教研組的語文老師的熱情幫助,悉心請教,得到了很大提高。

  《看雲識天氣》教學設計 篇2

  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本文層次美、語言美

  2、能力目標:培養觀察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和科學精神。

  重點:

  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

  難點:

  雲層、光彩的種類繁多,變化複雜,難於區分

  設想:

  運用“巧妙裁剪”法,難文淺教、長文短教。上成讓學生充分活動的“說讀課”——即讓學生充分朗讀課文,並利用所創設的情境,選點進行說的話動,引導學生進行趣味學習。

  課時:

  一課時

  操作:

  一、第一個教學板塊:匯入,檢查預習(3分鐘)

  1、匯入:同學們,昨天我佈置了一個作業,要求大家瞭解今天的天氣情況。那麼,誰能告訴我今天的天氣情況呢?你是怎麼知道的?對,透過天氣預報我們能夠準確知道某天的天氣情況。但是大家想過沒有,現在正值鳥語花香、草長鶯飛的旅遊季節,假如你正在外地旅遊,身邊沒有天氣預報,為了避免被雨水淋溼的尷尬,你該怎麼辦呢?今天,讓我教給大家一招識別天氣的方法:看雲識天氣(板書課題),我們將會受益無窮。

  2、點出常用雅詞和諺語:

  二字雅詞:峰巒 招牌 點綴 預兆 輕盈 綾紗 鱗波 崩塌 瀰漫 徵兆

  四字雅詞:姿態萬千 變化無常 白雲朵朵 陽光燦爛 烏雲密佈 大雨傾盆 絲絲縷縷 朦朧不清 密密層層 連綿不斷

  群峰爭奇 聳入天頂

  諺語:“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東虹轟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二、第二個教學板塊:朗讀,整體感知(15分鐘)

  1、導讀:將課文分成五塊,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採用不同的方式齊讀、雜讀)。

  2、自讀:框出依次介紹了哪些雲和光彩?畫出對它們進行描寫的語言材料,並明確它們將帶給我們怎樣的天氣?(粗略板書)

  三、第三個教學板塊:演讀,理清層次(10分鐘)

  1、明確任務:請大家任選一種雲,以第一稱的方式作自我介紹。

  介紹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寫雲彩的語言材料;②讓別人明白你將會帶來怎樣的天氣。

  教師示例:“Hai

  1)、大家好,我叫捲雲,我常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別看我身子很單薄,可我最輕盈,站得也最高,陽光可以透過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歡迎,因為我會給大家帶來晴朗的天氣。”

  2)、對照課文,學生各人自說自講,在書上作記號

  3)、學生髮言,先各自預演,後課堂交流。(邊演邊完善板書)

  4)、小結:透過自我介紹,我們認識了各種雲彩,明白了它與將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天氣,這樣我們對課文內容與層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第四個教學板塊:說讀,品味語言(15分鐘)

  1、讀第一段,(分兩種讀法導讀)用一個字來評價語言上的特點。(美)

  2、語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種修辭,有的是使用某種句式,有的是使用了優美的詞語,有的是使用了某種表達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接句謀篇的形式。這篇文章有很多美點,小到一個詞語、句子,大到幾個段落,可謂俯拾皆是。下面請大家用“美在……,因為……”的句式,就文章的語言說一句評論式的話。怎麼說呢?像這麼說:如:

  本文的語言美在“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雲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雲密佈,大雨傾盆。”因為它運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突出地顯示了天氣的天化無常。

  五、第五個教學板塊:尋讀,課外延升(2分鐘)

  1、點示:課文講的是“看雲識天氣”,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僅僅是透過“看雲”才能識別“天氣”,我們可以看“動物”、“植物”、“某種現象”或“一些感覺”等都可以幫我們識別天氣,有的方法特別靈,有的已形成了諺語,被廣為流傳。你能說出一兩條來嗎?

  2、學生活動:學生自由講述。

  3、學生收尋並積累識天氣的方法。

  《看雲識天氣》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德育點: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和科學精神。

  2、知識點:複習分類說明的方法;瞭解幾種主要的說明方法的作用;進一步學習和鞏固有關說明順序的知識;領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3、能力點:培養觀察能力和積累語言的能力;體會諺語這種語言的形式美。

  【教學重點】

  打比喻、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1、比喻、擬人、排比、對比、引用等大量修辭方法的運用及作用。

  2、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寫作思路。

  【教法學法】

  1、利用多媒體手段演示雲與天氣的關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抓住雲與天氣的關係這一中心點,理清文章的思路;透過分組討論進行製表的方法,並結合講解,從而使學生能更清楚地瞭解雲層、光彩的變化同天氣變化的關係,從而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

  2、講講、讀讀、寫寫、練練相結合,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的能力;體會本文在寫作上的特點,積累語言材料,學習幾種修辭手法,進而領會這種說明文的特點。

  【教具學具】

  投影儀、錄音機。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要點

  1、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雲識天氣。

  3、打比喻、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過程

  一、匯入新課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生動地描繪了一種有趣的天氣現象,說明作者對這種自然現象觀察得非常細緻。因為天氣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千百年來,人們也在一直留心觀察自然界,以圖掌握規律,為人類服務。事實上,天氣的變化也自有它的規律,自有它的徵兆。我們先看一組圖片,你能說出它們與天氣有怎樣的關係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科學小品文——《看雲識天氣》。

  二、整體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具體、生動地介紹了雲的形態、變化及雲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係,說明了怎樣看雲識天氣。

  1、解題:

  ⑴ 從題目上看,這是說明什麼的文章?

  ——說明雲和天氣關係的文章。

  ⑵ 從題目上看,你還能讀出什麼來?

  ——體裁:說明文;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2、讀課文:

  第1段老師範讀,第2段全班女生齊讀,第3、4兩段分別由兩名女同學朗讀,第5、6段分別由兩名男生朗讀,第7段全班男生齊讀。

  3、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雲就像是天上的“招牌”,從而說明為什麼可以看雲識天氣。

  第二部分(第2~6段):具體介紹雲的形態變化,雲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係,從而說明怎樣看雲識天氣。

  第三部分(第7段):說明看雲識天氣的意義和侷限性。

  4、這樣分段,體現了什麼說明順序?

  ——邏輯順序(由現象到本質)。

  三、導讀課文

  1、閱讀第1段,回答下面各題:

  ⑴ 這段的結構是怎樣的?

  ——總分總。

  ⑵ 如何分層?

  ——第一句是第一層,最後一句是第三層,中間是第二層。

  ⑶ 第一段中哪些內容照應“姿態萬千”,哪些內容照應“變化無常”?

  ——“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這些內容與“姿態萬千”相照應。

  ——“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雲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雲密佈,大雨傾盆”,這些內容與“變化無常”相照應。

  2、分組討論製表:

  把同學們分成三個組,第一組閱讀第3段,討論並製出晴天雲彩簡表;第二組閱讀第4、5段,討論並製出雨雪冰雹雲層變化簡表;第三組閱讀第6段,討論並製出雲彩識天氣簡表。

  晴天雲彩簡表

  雲名 雲的形態變化 高度 厚度 天氣徵兆 捲雲 像羽毛響綾紗,絲絲綠綠的漂浮著 最高 最薄 象徵晴朗 卷積雲 像水面上的鱗波,是成群成行的捲雲 很高 很薄 無雨雪 積雲 像棉花團,上午出現,傍晚消散 2000米左右 較薄 陽光溫和 高積雲 像草原上的雪白的羊群,扁球狀,排列整齊 2000米左右 較薄 天晴

  雨雪冰雹雲層變化簡表

  雲名 變化過程 形狀 位置 天氣徵兆 卷層雲 捲雲聚集,向前推進 像白綢幕矇住天空 高 晴轉陰 高層雲 捲雲越變越厚 像毛玻璃遮著太陽 低 將下雨雪 雨層雲 高層雲變得更厚 暗灰色雲塊密佈天空 更低 雨雪連綿 積雨雲 積雲迅速形成高大雲山 烏雲密佈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雲彩識天氣簡表

  光名 產生和分佈情況 色彩 天氣徵兆 暈 產生在卷層雲上,分佈在日月周圍 裡紅外紫 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華 產生在高積雲邊緣部分 裡紫外紅 華環由小變大,轉晴;由大變小,轉陰晴 虹 雨過天晴,在太陽對面的雲幕上 彩色圓弧 東虹轟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陽照者對面的雲彩 雲層變紅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3、同學交流如何看雲識天氣。

  4、由多媒體演示雲和天氣的變化,並伴隨音樂,同學們看著畫面進行復述。

  5、速讀課文,指出下列各句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⑴ “捲雲、卷積雲、積雲、高積雲是天氣晴朗的象徵;卷層雲、高層雲、雨層雲,積雨雲,這些雲低而厚密,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分類別。

  ⑵ “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

  ——打比方。

  6、本文的說明方法是分類別、打比方,在文中再找出例子來。

  ——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的句子有:

  ⑴ 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

  ⑵ 雲就像是天氣的“招牌”。

  ⑶ 捲雲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如果捲雲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麵引起的粼波。

  ⑷ 還有一種像棉花團似的白雲,叫積雲。

  ⑸ 遠遠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⑹ 隔著雲著太陽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層毛玻璃,朦朧不清。

  ——分類別:光彩有暈、華、虹、霞。

  7、擬題訓練:

  閱讀課文的最後一部分即最後一段,分組擬題。

  ——結尾總結全文、點題,同時說明了看雲識天氣的侷限性。

  四、課堂小結

  這篇課文緊扣題目進行說明,層次十分清晰:首先說明看雲可以識天氣。因為雲和天氣變化的關係十分密切,雲是天氣變化的“招牌”。再說怎樣看雲識天氣。這是全文的重點,寫得詳細、縝密,從高層雲依次說到低層雲,從象徵晴朗天氣的雲,依次說到帶來暴風雨的雲,又從雲的形態特點和天氣變化的關係,再說到雲的光彩和天氣變化的關係。在說明中,從現象入手,進而觸及事物的本質。雲的形態和光彩是現象;雲和天氣變化的關係,就是本質。雲的種類很多,但說明層次不亂,先說什麼,再說什麼,後說什麼,有助於把“看雲識天氣”的事理說清楚。最後畫龍點睛,說明看雲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五、佈置作業

  在課外,練習看雲識天氣。試著根據天空中的雲彩形狀,判斷一下當天或第二天的天氣情況,把結果寫在日記本上。

  第二課時

  要點

  一、鞏固知識

  1、給下列字注音:

  燚 yí 霎 shà 剎 chà(那) 暈 yùn(圈) 盈 yíng

  2、解釋下列詞語:

  巒:又小又尖的山或連著的山。

  點綴:加以襯托或裝飾。

  輕盈:輕巧優美。

  瀰漫:佈滿。

  姿態萬千:姿態多種多樣。

  3、說明雲與天氣的關係時採用了什麼說明順序?

  ——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

  4、捲雲、卷積雲、積雲、高積雲都是晴朗天氣的徵兆;卷層雲、高層雲、雨層雲、積雨雲都是陰雨風雪的徵兆,光彩包括暈、華、虹、霞。這些是什麼說明方法?

  ——分類別。

  5、雲就像是天氣的“招牌”。這一句是什麼說明方法?

  ——打比方。

  6、天氣晴朗的雲有什麼特點?陰雨雪風的天氣,雲有什麼特點?

  ——輕、高、薄;低、厚、密。

  7、第一段中,結構是怎樣的?哪個短語是總寫雲的形態?哪個短語是總寫雲的特徵?

  ——總分總的結構,姿態萬千總寫雲的形態,變化無常總寫雲的特徵。

  二、感悟語言

  (配樂朗誦第1自然段)聽完後有什麼感覺?

  ——生動。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

  ——使用了多種修辭方法;動態、靜態結合描寫。

  寓準確於生動中,是這篇說明文的特點,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辭方法,分別說明雲的形態與天氣的關係等,同時還用了擬人、排比、引用、對比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

  分析本文寓準確於生動的語言特點,研究討論以下問題。

  1、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作用是什麼?舉例說明,說明文中運用比喻要注意什麼?

  ——本文中比喻的作用:一是知識性,如“捲雲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如果捲雲成群成行的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麵引起的粼波,這就成了卷積雲。”這裡的比喻分別說明了捲雲和卷積雲的特徵;二是形象性,便於讀者理解,比如:還有的像峰巒,像剛川,像雄獅,像奔馬……說明文中運用比喻要注意:喻體能夠準確地說明事物的特徵和事理。

  2、生動的語言不僅是因為使用了比喻以及動態描摹事物,還有擬人、排比、對比、引用的多種修辭的使用,在文中找出例子來體會作用。

  ⑴ 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

  ——比喻、排比,增強了語言的氣勢和節奏感。

  ⑵ 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

  ——對比,能使人們對事物獲得深刻的認識和鮮明的印象。

  ⑶ 站得高的雲,叫捲雲。……這時的卷層雲得改名換姓,該叫它高層雲了。

  ——擬人,使被說明的物件具體生動形象。

  ⑷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對比、引用,引用諺語可簡潔、通俗地說明有關問題。

  3、本文作者準確地使用了表示時間、範圍……的副詞,在文中找出例子並分析。

  ⑴ 積雨雲越長越高,雲底慢慢變黑,雲峰漸漸模糊,不一會兒,整座雲山崩塌了,烏雲瀰漫著天空,頃刻間,雷聲隆隆,電光閃閃,就會嘩啦嘩啦地下起暴雨來,有時竟會帶來冰雹或者龍捲風。

  ⑵ 但是,天氣變化異常複雜,春雲識天氣有一定的限度。

  ⑶ 出現了高層雲,往往幾個鐘頭內便下雨或者下雪。

  ⑷ 捲雲和卷積雲的位置很高,那裡水分少,它們一般不會帶來雨雪。

  ——表明天氣的陰晴變化雖有一定規律可循,但又不是絕對的。

  三、課堂總結

  本文使用了邏輯順序進行說明,層次十分清楚,開頭指出了雲和天氣的密切關係,說明看雲可以識天氣。接著再詳細說明怎樣看雲識天氣,這一部分採用分類別的說明方法,依次寫了捲雲、卷積雲、積雲、高積雲這些象徵天氣晴朗的雲的位置、形態特點以及和天氣變化的關係,再依次說明卷層雲、高層雲、雨層雲、積雨雲這些陰雨風雪預兆的形態特點以及與天氣變化的關係。然後就雲上的光彩現象——暈、華、虹、霞與天氣的關係作了簡要的說明。文章結尾,說明了看雲識天氣的目的及侷限性。強調依靠科學的天氣預報的重要性。文章不僅透過多種修辭方法的運用和動態靜態相結合的描摹來體現生動具體形象,還藉助於詞語的錘鍊,表示時間、範圍的副詞來體現準確性,寓準確於生動之中,這些都是我們在寫作中應該借鑑的。

  四、佈置作業

  1、拓展延伸:蒐集有關雲和天氣的諺語,有關雲的成語、俗語、詩詞、文章片斷等;小組交流。

  2、觀察整理:觀看每日的天氣預報,積累與天氣預報相關的詞句與詞彙,將它們整理到家庭作業本上。

  【教學後記】

  本課是一篇生動說明的典範文章。全文以生動有趣且富有邏輯的語言揭示了天空中的雲彩與天氣變化的關係。授課過程中重點落實學生對於生動說明的理解與體會,同時,要求學生透過列表的形式充分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可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看雲識天氣》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體會本文準確生動的語言特點。

  2.提升學生用準確語言做生動說明的能力。

  3.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提升學生用準確語言做生動說明的能力。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雲”的繁體字是“雲”,從“雲”的結構字形看出古人在生產生活中已經對雲與天氣的關係有所認識了。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生動的描繪了一種有趣的天氣現象,說明作者對這種自然現象觀察的非常細緻。因為天氣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千百年來,人們也在一直留心觀察自然界,以圖掌握自然規律,為人類服務。《看雲識天氣》是一篇事理性說明文,這是從說明物件的角度說的,如果從語言方面看,本文又是一篇生動的說明文,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本文生動的語言。

  二、溫故。(從聽說讀寫四方面考查舊知識)

  (1)注音 棉絮( ) 峰巒( ) 霎時( ) 絲縷( ) 綾紗( ) 鱗波( ) 勻稱( )朦朧( ) 崩塌( ) 瀰漫( ) 月暈( ) 諺語( )

  透過導學案自主作答,互換檢查糾正,再請發音字正腔圓的同學帶領大家朗讀。

  (2)透過四個問題針對個別與集體提問。

  A.本文采用了怎樣的說明順序? B.說說本文的行文結構?

  C.列舉該文使用過的說明方法? D.按順序排叫出八種雲的名字。

  三、知新。(板塊活動)

  多媒體出示學習目標,之後播放《踏浪》歌曲片段,發現歌詞特點,放鬆心情,回憶文中雲的形態。

  (1)探究表述之美。

  多媒體出示:(第一個學習板塊:演讀,熟悉雲。)

  1. 明確任務:請大家任選一種雲,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作自我介紹。

  2.介紹要求:充分利用描寫雲彩的語言材料,讓別人明白你將會帶帶來怎樣的天氣。

  示例:大家好,我是捲雲,我常絲絲縷縷地漂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別看我身子很單薄。可我最輕盈,站的也最高,陽光可以透過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歡迎,因為我會給大家帶來晴朗的天氣。

  (2)探究語言之美。

  多媒體展示:(第二個學習板塊:說讀,品味語言。)

  請大家用“我認為______寫得好,美在_______”的句式,把你認為最美的句子和你對它的評價,推薦給大家。

  提示:語言之美來自於某種修辭、句式、詞語、段落、表達方式等等。

  幻燈片展示本文語言特色:生動形象------形象性(文學性)準確嚴密-------知識性(科學性)

  仿照第一段寫幾句話:夜幕四合,周圍的群山______

  示例:(抓住說明物件的特徵)夜幕四合,周圍的群山,形態各異,寧靜無比。它們有的像瘦弱的駱駝,背上的重物壓得挪不開腳步;有的像臥佛,神態安詳的打著盹;有的像巨蟒,在流雲的映襯下慢慢潛行;還有的像一堵閘門,像天上倒掛的垂幔;像高高的谷堆.......

  (3)探究寫法之美。

  多媒體展示:(第三個學習板塊:評讀,討論總結文章寫法上的獨特之處。)

  小組討論發現寫法上的獨特之處,最後多媒體展示:

  a美在層次清晰,邏輯性強;

  b美在抓住了雲的主要特徵來說明;c美在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來說明事物;

  d 語言嚴密準確,作者準確的使用了表示時間、範圍的副詞。

  過渡:1805年深秋拿破輪同荷蘭作戰,荷蘭人決堤放水阻住拿破輪軍隊前進的步伐。正當拿破輪下令撤退時,一位士兵報告:天將變寒,可以踏冰而過,因為河岸到處是蜘蛛忙於織蛛網的情景。後來拿破輪依此攻破荷蘭首都。這位士兵就是根據自然現象?蜘蛛織蛛網來預測天氣的狀況。除此以外,我們還知道哪些自然現象能預測天氣情況?

  (4)交流積累之美。

  多媒體展示:(第四個學習板塊:尋讀,課外拓展。)

  點示:課文講的是“看雲識天氣”,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僅僅是透過“看雲”才能識別“天氣”,我們可以看“動物”、“植物”、“某種現象”或“一些感覺”都可以幫我們識別天氣,有的方法特別靈,有的已經形成諺語,廣為流傳。你能說出一兩條嗎?

  總結:透過賞讀發現,本文句句猶如朵朵迎春花,散發著親切喜人的芳香,使得我們在這些生動說明的吸引下,愉快的閱讀下去,沉浸在這豐富的知識性和鮮活的趣味性之中。

  多媒體出示課尾感悟: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對於我們的心,不是缺少有心,而是缺少感知!

  課後習題

  開展活動:從現在開始的幾十天裡,每天抽出點時間,練習看雲識天氣,判斷當天或第二天的天氣情況,輪流釋出天氣預報,看誰是班裡的首席山寨版預報員。

  《看雲識天氣》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雲和天氣的密切關係,獲得識別陰晴雨雪天氣的知識;體會本文寓準確於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能根據天上的雲彩推測天氣的陰晴雨雪;培養學生用準確的語言作生動的說明。

  3、情感目標: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和熱愛大自然、熱愛勞動人民的感情。

  【教學方法】

  朗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重點】

  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寫作思路,體會運用比喻說明事物的妙處。

  【教學難點】

  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昨天我佈置了一個作業,要求大家瞭解今天的天氣情況。那麼,誰能告訴我今天的天氣情況呢?(學生回答)你是怎麼知道的?對,透過天氣預報我們能夠準確知道某天的天氣情況。但是大家想過沒有,現在正值鳥語花香、草長鶯飛的旅遊季節,假如你正在外地旅遊,身邊沒有天氣預報,為了避免被雨水淋溼的尷尬,你該怎麼辦呢?今天,讓我教給大家一招識別天氣的方法:看雲識天氣(幻燈片1演示),我們將會受益無窮。

  二、小組合作預習,展示與評價

  (一)字詞積累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峰巒( ) 一霎間( ) 瀰漫( ) 暈頭轉向( ) 月暈( )

  崩塌( ) 勻稱( ) 籠罩( ) 薄雲( ) 諺語( )

  點綴( ) 頃刻( ) 預兆( ) 輕盈( )

  2、辨析下面形似字,為其注音並組詞

  綾( ) 卷( ) 幕( )

  凌( ) 劵( ) 暮( )

  3、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預兆:

  輕盈:

  瀰漫:

  徵兆:

  4、根據釋義寫出相應的成語。

  (1)形容姿態多種多樣。( )

  (2)指事物經常變化,沒有規律性。( )

  (二)初步感知

  1、為什麼“看雲”能“識天氣”?用文中的一句話作答。

  2、指出下列各句的說明方法。

  (1)夏天,雨過天晴,太陽對面的雲幕上,常會掛上一條彩色的圓弧,這就是虹。( )

  (2)捲雲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白色的綾紗。( )

  (3)人們常說:“東虹轟隆西虹雨。”意思是說,虹在東方,就有雷無雨;虹在西方,將有大雨。 ( )

  (4)積雲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雲山,群峰爭奇,聳入天頂,就變成了積雨雲。( )

  三、朗讀,整體感知

  1、導讀:將課文分成五塊,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採用不同的方式齊讀、雜讀)。

  2、自讀:框出依次介紹了哪些雲?畫出對它們進行描寫的語言材料,並明確它們將帶給我們怎樣的天氣?(幻燈片3演示)

  四、演讀,理清層次

  1、明確任務:各合作學習小組任選一種雲,以第一稱的方式作自我介紹。

  介紹要求:

  ①充分利用描寫雲彩的語言材料;

  ②讓別人明白你將會帶來怎樣的天氣。

  教師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捲雲,我常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別看我身子很單薄,可我最輕盈,站得也最高,陽光可以透過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歡迎,因為我會給大家帶來晴朗的天氣。”

  2、對照課文和幻燈片,各小組學生各人自說自講。

  3、小組展示,課堂交流與評價。

  4、小結:透過自我介紹,我們認識了各種雲,明白了它將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天氣,這對我們認識天氣有很大的幫助。課文告訴我們,除了雲的形狀,還有云彩也可以幫助我們識別天氣,請同學對照課文完成表格。

  6、總結:課文用三個小節給我們介紹了兩種透過雲來識別天氣的辦法,相信大家看了以後,會發現它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本文的層次也十分明瞭。

  五、課堂小組合作與探究,展示與評價

  1、怎樣看雲識天氣?這是全文的重點。課文主體部分對雲和天氣關係作了具體細緻的介紹。

  (1)閱讀第三節,完成下表

  雲 名形 態位 置厚 度天氣徵兆

  卷 雲

  卷積雲

  積 雲

  高積雲

  (2)閱讀第四、五節,完成下表

  雲 名變化過程形 狀位 置天氣徵兆

  卷層雲

  高層雲

  雨層雲

  積雨雲

  (3)閱讀第六節,完成下表

  雲彩名產生和分佈情況色 彩天氣徵兆

  暈

  華

  虹

  霞

  由以上三個表格可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透過看雲的 和 來預測天氣,還可以透過看雲上的 來預測天氣。但是,天氣變化異常複雜,畢竟有一定的限度,要準確掌握天氣變化的情況,還得依靠 。

  2、課文第1段的概述在語言表達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並簡要分析這樣寫的作用。

  3、文中第2段揭示了雲的形態和天氣關係,它與後面的三個語段是什麼關係?句中“往往”和“常常”兩個詞能否刪去?為什麼?

  4、本文介紹瞭如此多的雲和雲的光彩,但我們讀起來卻感到條理清晰。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

  六、課外延伸

  1、點示:課文講的是“看雲識天氣”,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僅僅是透過“看雲”才能識別“天氣”,我們可以看“動物”、“植物”、“某種現象”或“一些感覺”等都可以幫我們識別天氣,有的方法特別靈,有的已形成了諺語,被廣為流傳。你能說出一兩條來嗎?

  2、學生活動:學生自由講述,教師補充。

  3、佈置作業:收集並積累識天氣的方法。

  《看雲識天氣》教學設計 篇6

  【學習目標】

  1、快速閱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領會運用比 喻的妙處。

  4、培養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預習】

  1、學生蒐集有關雲和天氣的諺語,有關雲的成語、詩詞、文章片斷等。

  2、掌握字詞,掃清閱讀障礙

  (1)注音:

  峰巒 一霎間 點綴 綾紗

  瀰漫 暈頭轉向 月暈 崩塌

  (2)釋義:

  峰巒:

  一霎間:

  預兆:

  輕盈:

  瀰漫:

  徵兆:

  崩塌:

  3、認真閱讀課文(含單元提示、課文、課下注釋等);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思考:

  (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紹雲和天氣的關係。切合文題揭示雲和天氣關係的語句是什麼?它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2)有關雲和天氣的關係,文章 是從哪兩個方面說明的,找出並在課本標出說明角度變化的語句。

  (3)設計一種表格,列出雲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徵、和它們分別預示的天氣情況。

  4、在文中圈出不懂的詞語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歡的詞語和句子,並結合全文理解其的含義。

  【學習過程】

  一、自由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1、展示預習

  2、思考:

  a雲和天氣到底有怎樣的關係?

  b本文主要介紹了哪些雲及其光彩?它們各有 怎樣的特徵?分別預示怎樣的天氣情況?

  請你設計一種表格來完成,看誰設計的好。

  (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共同完成上述題目。)

  二 、重點研討

  1、本文介紹了這麼多的雲和雲的光彩,但我們讀來條理清晰,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 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嗎? (速讀課文,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交流)

  2、本文是一篇介紹科 學知識的說明文,但語言生動,對雲的描摹也細緻形 象。作者主要採用了哪 些修辭方法?運用這些方法有何好處?試從課文中找出幾例加以體會。你能否仿照課文中的例子造幾個句子?

  達標檢測

  1、給加點的字注音。

  (1)魚鱗( )

  (2)峰巒( )

  (3)一霎間( )

  (4)冰雹( )

  (5)瀰漫( )

  (6)圓弧 ( )

  2、“天上的雲,真是姿態萬 千,變化無常。”這句話在文中起什麼作用?作 者又是如何來展示雲的“姿態萬千,變化無常”的?

  三、課後作業

  1、練習:一、二、

  2、留心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寫一則觀察日記。

  3、收集有關雲的諺語、成語、俗語、詩詞及文章片斷等。

  《看雲識天氣》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的

  1、瞭解雲和天氣的密切關係,得到識別天氣陰晴雨雪的知識。

  2、體會本文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

  3、理解本文“總說——分說——總說”的結構形式。

  教學設想

  1、安排一教時。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層層具體說明雲的形態、光彩變化同天氣變化的關係,應為教學的重點。可以透過列表,有條件的可以透過放映有關雲的彩色幻燈片,幫助學生理解。

  3、預習要求:

  (1)認真看“閱讀提示”,把握本文學習的兩個重點。

  (2)掌握課文註釋中的字、詞語(會讀、會解釋)。

  (3)朗讀課文,註明段的序號。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解題

  問:從課題看,本文說明的內容是什麼?

  明確:雲和天氣的關係即透過觀察天空中各種雲來識別陰晴風雨。

  (二)朗讀課文(檢查讀音和語句停頓)

  (三)正音、正率和解詞

  巒山(與“戀”區別)霎(與“剎”區別)盈縷(注意漢語拼音規則)暈(還有一個音,朦朧連綿不斷(注意加點字寫法》

  解釋詞語:

  姿態萬千 點綴 一霎間 預兆 輕盈 瀰漫

  (四)統觀全文,瞭解結構

  提示:聯絡前面課文,《蘇州園林》是“先總說後分說”的結構;《我國的氣候》是“先分說後總說”的結構。思考這一課是怎樣的結構形式。

  學生髮言,歸納:

  本文是“總說——分說——總說”的結構。

  將課文劃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雲和天氣的密切關係,說明識天氣可以看雲。

  第二部分(第2——6段),說明怎樣看雲識天氣。

  第三部分(最後一段),說明看雲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問:課文第一段是怎樣的結構形式?

  學生髮言,歸納。

  “總——分——總”的結構。

  “姿態萬千”總說雲的形態;

  “變化無常”總說雲的特徵。

  中間八個比喻,分別說明雲的形態之多,扣“萬千”;省略號後,“有時”“有時”“剛才”“一霎間”,緊扣“變化無常”。

  最後一句,以“招牌”作比,說明雲是天氣變化的標誌——“看雲識天氣”,引出全文的中心。

  問:從第一段,看本文說明語言的生動形象,你可以舉哪些例?

  學生先自讀,再發言,歸納。

  (l)為了具體寫“姿態萬千”,用了八個比喻。結合課後練習二,說明這些描寫準確而生動,不僅形象具體,而且有動態特點。

  為了具體寫“變化無常”。作者用“有時……美麗”,“有時……陰森”,“剛才……陽光燦爛,一霎間……大雨傾盆?進行對比。

  (2)用詞非常準確、生動。

  例:各種雲運動時有不同的特徵,有的“飄”在空中,有的整齊地“排列”著,有的“來來去去”,有的滿滿地“蓋”住了天空;寫天氣變化用“點綴”、“籠罩”;“陽光燦爛”“烏雲密佈”“大雨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準確。

  (五)重點分析課文第二部分

  問:第2段上下文有何關係?起什麼作用?

  學生髮言,歸納。

  “薄雲”“晴朗”;“低而厚密的雲層”“陰雨風雪”——承上說明“雲的各種形態”,啟下引出“雲和天氣”的關係。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生默讀課文第3、4、5、6段。

  思考這部分的結構層次。

  同學討論,明確。

  分為兩層:第一層(第3—5段)說明雲的形態和天氣的關係;第H層(第6段),說明光彩現象和天氣的關係。

  問:如何說明這部分說明語言的生動、形象?

  同學從課文中找出例句,歸納。

  (1)運用貼切的比喻:

  “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說明捲雲的輕盈和潔白;

  “好像微風吹過水麵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積雲的形態特徵;

  “像棉花團似的白雲”比喻積雲的形態特徵;

  寫捲雲聚整合卷層雲時用“彷彿蒙上了白色的綢幕”作比喻。

  (2)運用擬人的手法:

  寫卷層雲變成高層雲時,用“這時的卷層雲得改名換姓,該叫它高層雲了”;

  寫高層雲變成雨層雲時,用“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

  (3)用描寫的語句:

  “陽光透過雲層……依然很清晰”,寫出了“捲雲”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雲山”、“群峰爭奇”、“聳入天頂”等詞語寫由積雲到積雨雲;“雲底變黑”、“雲峰模糊”、“雲山崩潰”、“烏雲瀰漫”描繪“積雨雲”的發展變化。

  (4)用詞準確:

  問:寫“積雲”變化為“積雨雲”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時間的詞,找出來,說說它們的作用。迅速、不一會、頃刻、馬上……說明變化速度之快,用詞又不雷同。

  默讀第6段課文。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麼作用?

  問:這段沒有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沒有細緻的描繪,怎樣使語言鮮明生動的?

  學生討論,明確。

  引用了諺語,簡短、通俗、鮮明、生動。

  最後讀第7段課文,說說每句話寫了什麼,怎樣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學生回答,歸納。

  看雲識天氣的目的;方法;侷限性;還要依靠天氣預報。——說明看雲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提示:最後兩句話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嚴密性,它與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時’等詞是相照應的,表明使用詞語的準確性。

  《看雲識天氣》教學設計 篇8

  知識與技能:

  1、理解、積累“峰巒、預兆、輕盈、均勻、崩塌、瀰漫、徵兆、一霎間、千姿萬態、變化無常”等詞語。

  2、反覆朗讀課文,識記一些關於天氣方面的諺語,增加生活常識。

  過程與方法:

  1、複習鞏固比喻的修辭手法,積累文中比喻,體味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

  2、學習常用的說明方法,特別是打比方和分類別。

  3、練習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分析本文寫作層次清晰的特點。

  教學難點

  分析、把握課文主體部分怎樣看雲識天氣的內容和結構層次。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本文雖是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但語言生動、描摹細緻、用語準確,反覆誦讀中體會生動說明的好處。

  2、觀察與聯想。本文語言生動,表述形式多種多樣,作者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透過細緻的描繪勾畫出了千姿百態的雲。

  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實踐中觀察和總結,激發豐富的聯想,鼓勵說出更有創意的理解。

  3、圖表概括法。課文主體部分重點介紹怎樣看雲識天氣,這部分涉及的雲層、光彩種類繁多,變化複雜,可引導學生透過列圖表,使之結構層次清楚,內容明確。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唐代詩人劉禹錫《竹枝詞》詩中有這樣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因其用諧聲雙關表情達意而顯新穎、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氣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樣捉摸不定嗎?除了天氣預報,人們還根據什麼識別天氣變化呢?是的,還可以透過空中飄浮的雲彩,那麼到底怎樣透過雲彩預知天氣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科普文《看雲識天氣》從中學習解讀天氣變化的知識。(板書文題)

  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標註各自然段的序號,劃出疑難字詞,並結合註釋和字詞典疏解。

  (1)注音:

  峰巒(lun) 一霎(sh)間 點綴(zhu) 綾紗(lng)

  瀰漫(m) 暈(yūn)頭轉向 月暈(yn) 崩塌(bēng tā)

  (2)釋義:

  峰巒:山峰和山巒。巒,小而尖的山,或連綿的山。

  一霎間:一會兒,形容時間極短。

  預兆:事情顯露出來的跡象。

  輕盈:文中形容捲雲像女子的動作、體態一樣輕巧優美。

  瀰漫:(煙塵、霧氣、水等)充滿、佈滿。

  徵兆:即將出現的跡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學生自由誦讀,梳理課文主要內容。

  思考:(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紹雲和天氣的關係。切合文題揭示雲和天氣關係的語詞是什麼?它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2)有關雲和天氣的關係,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說明的,找出標出說明角度變化的語句。

  (3)文中第2段看雲識天氣的經驗一句是揭示雲的形態和天氣關係,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詞,說明了什麼?後面的三個語段與它有什麼關係?

  (4)相形課文主體部分對雲和天氣關係的具體細緻的介紹,第1段的概述在語言運用上的顯著特點是形象生動的比喻的運用,試具體分析其作用。

  (5)以簡表的形式歸結課文的行文思路。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雲就像是天氣的“招牌”。“招牌”運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雲是天氣變化的標誌,準確而形象地說明看雲和識天氣的關係。

  (2)第6段的中心句“我們還可以根據雲上的光彩現象,推測天氣的情況”標示說明角度的變化。

  文章從雲的形態、雲的光彩兩個方面介紹雲和天氣的關係。

  (3)這兩個詞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這樣,排除了特殊情況,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第2段是後面三段的“綱”。第3段對應第2段中的“薄雲”“晴朗”,薄雲分為“捲雲”“卷積雲”“積雲”“高積雲”;第4、5段對應第2段中的“厚密”“陰雨風雪”,雲層分為“卷層雲”“高層雲”“雨層雲”“積雨雲”。

  (4)第1段用一連串的比喻把雲的萬千姿態描繪得非常生動形象,充分激發了讀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說明雲的“姿態萬千”:有的“像羽毛”,說明它輕飄,有的“像魚鱗”,說明它排列整齊;有的“像羊群”,狀其形態,有的“像一張大棉絮”,狀其質感;“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狀其勢。這一系列恰當的比喻,鮮明而具體,形象而生動,給人深刻的印象。最後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詞比喻貼切,耐人尋味。總之,比喻的運用不僅使要說明的事物更加生動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發人們閱讀的興趣。

  3、品讀全文,體會課文層次清晰的特點。

  三、具體研討第3~6

  1、學生精讀,揣摩語言的生動形象。

  2、投影顯示薄雲圖片,請學生結合課文的細緻描繪,仔細觀察雲的形態變化,展開豐富的聯想,說出更有創意的理解。

  思考:(1)語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透過分類別的方法表現出來的,請以簡表的形式列出晴天雲的形態變化、特徵以及預示的天氣變化等情形對比。

  (2)第3段採用了從現象到本質的說明順序,那麼現象是什麼?本質又是什麼?

  (3)第3段文字的語言,既有平實說明,又有生動說明,各舉出一個例子。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分類說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標準分成若干類別,一類一類加以說明的方法。這種分類說明不僅能夠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徵說得更明白,而且會使說明的條理更清楚。本段把薄雲分為四種,一一介紹,有條不紊。它們既有自己的特點又有共同點。列表如下:

  晴天雲簡表

  雲 名雲的形態變化高 度厚 度天氣徵兆

  卷 雲像羽毛、像綾紗、

  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最高最薄象徵晴朗

  卷積雲像鱗波是成群成行的捲雲很高很薄無雨雪

  積 雲像棉花團 上午出現

  傍晚消散兩千米左右較薄陽光溫和

  高積雲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扁球狀 排列勻稱兩千米左右較薄天晴

  (2)說明雲的形態是現象,說明雲和天氣變化的關係是本質。

  (3)平實說明:捲雲和卷積雲都很高,那裡水分少,它們一般不會帶來雨雪。

  生動說明:高積雲是成群的扁球狀的雲塊,排列很勻稱,雲塊間露出碧藍的天幕,遠遠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記敘文中,比喻是一種修辭方法;說明文中,運用比喻來說明事物,叫做比喻說明法,一般簡稱為打比方。課文中打比方的運用,使得行文生動活潑,饒有趣味。請仿照示例造句,從形狀入手,展開充分的想像和聯想,既考慮靜態,又兼顧動態,以求動靜結合之妙。

  示例:天上的雲……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圍的群山,……

  (2)遠處的霓虹燈亮了,……

  學生回答,教師示例:

  (1)夜幕四合,周圍的群山,像駝峰,像閘門,像臥佛、像長蛇,……

  (2)遠處的霓虹燈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綵綢,像長虹,……

  4、第4、5、6段的寫作思路與第3段相同,請學生仿照對第3段的分析以圖表的形式標示這三段的內容要點。

  學生合作完成,教師示例:

  雨雪冰雹雲層變化簡表

  雲 名變化過程形 狀位 置天氣徵兆

  卷層雲捲雲聚集 向前推進像白綢幕矇住天空高晴轉陰

  高層雲捲雲越變越厚像毛玻璃遮著太陽低將下雨雪

  雨層雲高層雲變得更厚暗灰色雲塊密佈天空更低雨雪連綿

  積雨雲積雲迅速形成高大雲山烏雲密佈天空更低雷雨冰雹

  雲的光彩簡表

  光 名產生和分佈情況色 彩天氣徵兆

  暈產生在高層雲上,分佈在日月周圍裡紅外紫日暈三更雨

  月暈午時風

  華產生在高層雲邊緣部分裡紫外紅華環由小變大,轉晴;由大變小,轉陰雨

  虹雨過天晴,在太陽對面的雲幕上彩色圓弧東虹轟隆西虹雨

  霞早、晚,太陽照著對面的雲彩雲層變紅朝霞不出門

  晚霞行千里

  5、積累文中的有關諺語,瞭解識別天氣變化的常識。

  文中出現的諺語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東虹轟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教師適當補充,並做些解釋,如:

  (1)“天上鉤鉤雲,地下雨淋淋”

  (2)“雲往東,車馬通;雲往南,水漲潭;雲往西,披蓑衣;雲往北,好曬麥”

  (3)“天上鯉魚斑,明天曬穀不用翻”

  (4)“早上烏雲蓋,無雨也風來”

  (5)“清早寶塔雲,下午雨傾盆”

  (6)“久晴大霧陰,久陰大霧晴”

  (7)“黃雲上下翻,將要下冰蛋”

  四、課堂練習

  1、本文的語言生動形象,又十分準確。在括號內選擇恰當的詞語填空。體會其表達效果。

  (1)經驗告訴我們……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______(一定 有時 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2)出現了高層雲,____(一定 有時 往往)在幾個鐘頭內便要下雨或下雪。

  (3)烏雲瀰漫著天空,頃刻間,雷聲隆隆,電光閃閃,馬上就會嘩啦嘩啦地下起暴雨來,______(一定 有時 常常)竟會帶來冰雹或者龍捲風。

  (4)天氣變化異常複雜,看雲識天氣有_______(相當 一定 非常)的限度。

  (5)我們還可以根據雲上的光彩,______(判斷 推斷 推測)天氣的情況。

  2、下面一段話的句序被打亂了,將理順後的句序寫在後面的方格內。

  ①人們常說:“東虹轟隆西虹雨”。

  ②夏天,雨過天晴,太陽對面的雲幕上,常會掛上一條彩色的圓弧,這就是虹。

  ③太陽照到天空,使雲層變成紅色,這種雲彩叫做霞。

  ④所以有“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的諺語。

  ⑤還有一種雲彩常出現在清晨或傍晚。

  ⑥意思是說:虹在東方,就有雷無雨;虹在西方,將有大雨。

  ⑦朝霞在西,表明陰雨天氣在向我們進襲;晚霞在東,表示最近幾天裡天氣晴朗。

  正確句序: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說明方法或修辭手法。

  (1)在太陽和月亮的周圍,有時會出現一種美麗的七彩光圈,裡層是紅色的,外層是紫色的。這種光圈叫做暈。( )

  (2)最後,雲壓得更低,變得更厚,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天空被暗灰色的雲塊密密層層地佈滿了。( )

  (3)華環由小變大,天氣將趨向晴好;華環由大變小,天氣可能轉為陰雨。( )

  (4)所以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的說法。( )

  (5)那最輕盈、站得最高的層,叫捲雲……如果捲雲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麵引起的鱗波,這就成了卷積雲……還有一種像棉花似的白雲,叫積雲……在晴天,我們還會偶見一種高積雲。( )

  4、如果將下面一段描寫天氣的語言改成天氣預報的語言形式,請用恰當的語言表述。

  清晨,天上飄著片片白雲,中午,天空漸漸聚集起了層層陰雲,到了下午,便下起了濛濛細雨。輕風拂面,使人略感涼意。

  參考答案:

  1、

  (1)常常

  (2)往往

  (3)有時

  (4)一定

  (5)推測。(這些詞語或修飾或限制,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2、②①⑥⑤③⑦④

  3、

  (1)下定義

  (2)擬人

  (3)分類別

  (4)引用

  (5)擬人 分類別 作詮釋

  4、天氣:晴轉多雲,午後有小雨,風力1~2級。

  五、課堂小結

  本文是一篇介紹雲和天氣關係的科普文,文章成功運用了分類說明、比喻說明等方法,使得內容準確生動、層次明晰。看雲識天氣,這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累的經驗,正如課文所言它畢竟有一定限度,現代科技的發展對天氣的準確預報,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昔日神話中的雷電神、風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為科技改寫著大自然的歷史。

  六、佈置作業

  1、閱讀文段,完成習題。

  ①碧藍的天空,鋪過來一層蠶絲般的雲幕,不一會兒,太陽周圍現出一道彩色光環。它宛若彩虹,但沒有彩虹鮮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內紫外紅,而光環剛好相反,是外紫內紅,這就是“暈”,俗稱“風圈”。

  ②人們對“暈”的興趣,不單因為它有斑斕的色彩,而且由於它是天氣變化的一種前兆。據我國新疆阿勒泰地區統計,在1980年中就曾出現1052次“暈”,“暈”後兩天內出現風、雨等顯著天氣變化的佔80%。

  ③不過,也不是所有的“暈”都是風雨之兆。氣象工作者經過長期觀察發現:當“暈”的持續時間在1小時以內(俗稱:“短暈”)時,未來的12小時~36小時內會出現風或雨;當“暈”的持續時間在5小時以上(俗稱“長暈”)時,則不會有風雨天氣出現。

  ④美麗的暈環是大自然的天氣預告圖,我們瞭解並利用它來觀測風雲,能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①段從哪兩個方面說明暈和彩虹的不同?(各不超過5個字)

  (2)人們對“暈”的興趣主要因為___________,文中“___________”與它相呼應。

  (3)本文段依次運用的說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從語言風格看,本文主要是___________說明。

  參考答案:

  (1)鮮亮的程度;色彩的排列。

  (2)它是天氣變化的一種前兆 美麗的暈環是大自然的天氣預告圖

  (3)作比較 舉例子 分類別 列數字

  (4)平實

  2、本文成功地運用了比喻的說明方法,不但使人們對各種雲的認識豁然清楚,而且顯得生動形象,饒有趣味,為我們的習作提供了借鑑的例項。說明文運用比喻有別於敘事寫景文中的比喻,簡言之,是為了“使人有所知”,而不是“使人有所感”。

  宇宙無邊無垠,奧秘無窮,包羅著數以億計的天體。探索空間奧秘是青年人未來的使命。請同學們運用比喻的方法,以通俗明白的語言,以“天空不空”為題寫一篇小短文,說明宇宙中有些什麼。

  板書設計:略

  《看雲識天氣》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的:

  一、學習並啟發學生運用條分縷析的方法去觀察研究事物。

  二、理解生動的比喻對說明事物特徵的作用,體會說明語言準確性。

  教學重點:

  掌握總分結構順序及分類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生動的說明表現抽象、複雜天氣特徵。

  教學時間:

  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出示小黑板、檢查字詞預習情況。

  二、板書課題、匯入新課。

  “雲”和“天氣”有著密切關係,看雲可以辨別,推測天氣的好壞,這篇說明文是怎樣把有關雲和天氣的氣象知識告訴我們的?

  三、討論全文結構。

  四、著重研究一、二部分層次及語言特色。

  (一)講讀第一自然段

  1、朗讀首句提問什麼叫“姿態萬千”、“變化無常”?

  2、哪些語句分別說明“姿態萬千”“變化無常”?

  3、朗讀指出修辭手法?

  4、這一節按什麼順序寫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讀並背誦指出概括說明作用。

  2、往往”、“常常”兩個副詞起什麼作用?

  (三)詳細研究各種雲同天氣的關係。

  1、捲雲、卷積雲、積雲和高積雲形狀、位置、厚度怎樣,是什麼樣天氣?

  2、雨天的“招牌”呢?三種雲的特點、高度、厚度、顏色在怎樣變化?

  3、“改名換姓”、“躲藏”是什麼修辭手法?

  4、從積雲到積雨雲,則是夏天出現的一種特殊情況,它的變化速度和以上有什麼不同呢?

  5、歸納與第二節關係。

  (四)討論如何根據雲的光彩,推測天氣的情況。

  1、雲上有哪幾種光彩?(暈、華、虹、霞)

  2、這些光彩特徵怎樣?預示著什麼天氣?

  3、引用諺語有什麼作用?

  五、討論最後一段作用。

  1、觀察雲的形狀、光彩對我們有什麼意義?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變化規律呢?

  3、最後告訴我們侷限性作用?

  六、總結課文。

  七、佈置作業:

  1、說出收集的有關氣象諺語試辨識天氣。

  2、完成練習二。

  板書設計:

  看雲識天氣

  (觀察)(推測)(天氣的變化)

  一、總說雲的變化同天氣關係。[總]{現象}

  姿態萬千,變幻無常。(總)

  有的像——有的像——(比喻、排比)剛才——一霎時——(對比)(分)

  “雲就像天氣的招牌”(總)

  二、分說雲的形態、光彩同天氣變化的關係。(分類說明)[分]

  1、形態:經驗:(高、輕、薄)往往晴;(先總後分)

  (低、厚、密)常常陰。

  2、光彩:暈、華、虹、霞。

  《看雲識天氣》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本文層次美、語言美。

  2、能力目標:培養觀察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和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

  【教學難點】

  雲層、光彩的種類繁多,變化複雜,難於區分。

  【教學設想】

  運用“巧妙裁剪”法,難文淺教、長文短教。上成讓學生充分活動的“說讀課”——即讓學生充分朗讀課文,並利用所創設的情境,選點進行說的話動,引導學生進行趣味學習。

  【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第一個教學板塊:匯入,檢查預習(3分鐘)

  1、匯入:同學們,昨天我佈置了一個作業,要求大家瞭解今天的天氣情況。那麼,誰能告訴我今天的天氣情況呢?你是怎麼知道的?對,透過天氣預報我們能夠準確知道某天的天氣情況。但是大家想過沒有,現在正值鳥語花香、草長鶯飛的旅遊季節,假如你正在外地旅遊,身邊沒有天氣預報,為了避免被雨水淋溼的尷尬,你該怎麼辦呢?今天,讓我教給大家一招識別天氣的方法:看雲識天氣(板書課題),我們將會受益無窮。

  2、點出常用雅詞和諺語:

  二字雅詞:

  峰巒 招牌 點綴 預兆 輕盈 綾紗 鱗波

  崩塌 瀰漫 徵兆

  四字雅詞:

  姿態萬千 變化無常 白雲朵朵 陽光燦爛 烏雲密佈

  大雨傾盆 絲絲縷縷 朦朧不清 密密層層 連綿不斷

  群峰爭奇 聳入天頂

  諺語:

  “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東虹轟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二、第二個教學板塊:朗讀,整體感知(15分鐘)

  1、導讀:將課文分成五塊,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採用不同的方式齊讀、雜讀)。

  2、自讀:框出依次介紹了哪些雲和光彩?畫出對它們進行描寫的語言材料,並明確它們將帶給我們怎樣的天氣?(粗略板書)

  三、第三個教學板塊:演讀,理清層次(10分鐘)

  1、明確任務:請大家任選一種雲,以第一稱的.方式作自我介紹。

  介紹要求:

  ⑴ 充分利用描寫雲彩的語言材料;

  ⑵ 讓別人明白你將會帶來怎樣的天氣

  教師示例:“Hai!大家好,我叫捲雲,我常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別看我身子很單薄,可我最輕盈,站得也最高,陽光可以透過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歡迎,因為我會給大家帶來晴朗的天氣。”

  2、對照課文,學生各人自說自講,在書上作記號。

  3、學生髮言,先各自預演,後課堂交流。(邊演邊完善板書)

  4、小結:透過自我介紹,我們認識了各種雲彩,明白了它與將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天氣,這樣我們對課文內容與層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第四個教學板塊:說讀,品味語言(15分鐘)

  1、讀第一段,(分兩種讀法導讀)用一個字來評價語言上的特點。(美)

  2、語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種修辭,有的是使用某種句式,有的是使用了優美的詞語,有的是使用了某種表達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接句謀篇的形式。這篇文章有很多美點,小到一個詞語、句子,大到幾個段落,可謂俯拾皆是。下面請大家用“美在……,因為……”的句式,就文章的語言說一句評論式的話。怎麼說呢?像這麼說:如:

  本文的語言美在“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雲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雲密佈,大雨傾盆。”因為它運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突出地顯示了天氣的天化無常。

  五、第五個教學板塊:尋讀,課外延升(2分鐘)

  1、點示:課文講的是“看雲識天氣”,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僅僅是透過“看雲”才能識別“天氣”,我們可以看“動物”、“植物”、“某種現象”或“一些感覺”等都可以幫我們識別天氣,有的方法特別靈,有的已形成了諺語,被廣為流傳。你能說出一兩條來嗎?

  2、學生活動:學生自由講述。

  3、學生收尋並積累識天氣的方法。

  《看雲識天氣》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能根據雲的變化,較為準確的判斷天氣狀況,掌握一些地理知識;能準確分析比喻句,瞭解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點,體會其形象生動的特點。

  2、過程與方法: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觀看雲的圖片,加強感性認識,更好地理解課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注天氣變化,關注大自然,培養學生細心觀察身邊事物、環境、社會的習慣。

  【教學重點

  快速瀏覽課文,能準確蒐集到雲的變化與天氣變化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如何在引導學生“看雲識天氣”的過程中,既瞭解了一些地理知識,又能上出語文味。

  【教學流程

  一、師生談話入題

  師:閒暇的時候,你們會做哪些事來自娛自樂呢?

  (生可能會出現的回答:體育運動;玩電腦遊戲;逛街;看電視,等等。)

  師:我的童年是在鄉村度過的,那時候沒有電視,也沒有電腦,也少有玩具,很多時候,是坐在屋前的石凳上,抬頭看天上的雲,天上的雲,真是姿態萬千,千變萬化啊!有時像人,有時像動物,有時候還像是一棵棵的樹。就這麼坐著看雲的變化,能看上好半天,真是一種美的享受。你們有和我一樣的經歷和感受嗎?

  (生可能答有,也可能答沒有,後者的可能性可能更大。)

  引:小時候,並不知道這變化多端的雲與自然界的陰晴、風雨、電閃雷鳴休慼相關。(面向回答有時也看雲的同學,你們也可能跟我一樣,只是純粹的欣賞吧?)那麼,今天,讓我們抬起頭來,去觀察天上的雲,做一個氣象預報者,如何?(此處,可先打出幾幅雲的圖片資料,給學生一個直觀的認識。)

  二、快速瀏覽課文,這篇課文介紹了幾種雲?請按先後順序在文中劃出來

  參考答案:捲雲,卷積雲,積雲,高積雲,卷層雲,高層雲,雨層雲,積雨雲;(根據雲的光彩)暈、華、虹、霞。

  三、鎖定細讀範圍(3~6段)

  設計一張表格,列出雲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徵和他們分別預示的天氣情況。

  參考答案:

  晴天雲簡表

  雲名雲的形態變化高度厚度天氣徵兆捲雲像羽毛響綾紗,絲絲綠綠的漂浮著最高最薄象徵晴朗卷積雲像水面上的鱗波,是成群成行的捲雲很高很薄無雨雪積雲像棉花團,上午出現,傍晚消散2000米左右較薄陽光溫和高積雲像草原上的雪白的羊群,扁球狀,排列整齊2000米左右較薄天晴

  雨雪冰雹雲層變化簡表

  雲名變化過程形狀位置天氣徵兆卷層雲捲雲聚集,向前推進像白綢幕矇住天空高晴轉陰高層雲捲雲越變越厚像毛玻璃遮著太陽低將下雨雪雨層雲高層雲變得更厚暗灰色雲塊密佈天空更低雨雪連綿積雨雲積雲迅速形成高大雲山烏雲密佈天空更低雷雨冰雹

  雲的光彩簡表

  光名產生和分佈情況色彩天氣徵兆暈產生在卷層雲上,分佈在日月周圍裡紅外紫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華產生在高積雲邊緣部分裡紫外紅華環由小變大,轉晴;由大變小,轉陰晴虹雨過天晴,在太陽對面的雲幕上彩色圓弧東虹轟隆西虹雨霞早、晚,太陽照者對面的雲彩雲層變紅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四、出示圖片,根據所學的知識判斷天氣狀況(分析課本前的插圖)

  例:第一幅圖片表明是積雲,標誌是:雲的形狀像團團棉花,預示天氣晴好。

  第二幅圖片表明是高積雲,標誌是:扁球狀的,雲塊間露出碧藍的天幕,像羊群,預示天氣晴好。

  第三幅圖片表明是捲雲,標誌是:像羽毛響綾紗,絲絲綠綠的漂浮著,預示天氣晴好。

  第四幅圖片表明是晚霞,標誌是:從黑黑的雲幕上可知(判斷晚霞的一個最直接的辦法是根據觀察的時間便知道是朝霞還是晚霞。)預示最近幾天天氣晴朗(晚霞行千里。)

  五、探究交流

  課文開頭,就點出了天上的雲的特點:姿態萬千,變化無常。為了突出雲的這一特點,作者用了很多與我們的現實生活聯絡密切的事物加以比喻,請你把這些比喻句找出來,讀一讀,並用你喜歡的形式展示各種雲的形態特點。(自讀建議:可以背一背,把你讀到的感興趣的句子儲存在你的記憶庫中;可以畫一畫,把你讀到的感興趣的句子用筆畫出來,可以說一說,說說你喜歡這個句子的理由;等等。)

  (設計這道題目的目的:“新課標”第二部分的階段性目標中講到第四學段的閱讀目標的時候,第5點明確指出:對課文的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第8點又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能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看雲識天氣》雖然不是文學作品,而是一篇科普讀物,但這篇文章中卻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而這一修辭手法也是文學作品常常運用的。所以這一問題的設計,既是透過這樣個性化的閱讀,加深對說明物件的印象,又尊重學生的閱讀個性,達到品味語言的目的。這一問題的設計意圖是讓這篇極像是普及地理知識的課文迴歸到語文課堂上來。)

  (對這道題目,因為學生有多種形式的解讀,所以教師的應變應隨學生的反應而相機行事。有一點必須明確,教師熱情洋溢的表揚,由衷的讚美,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都能使更多的學生積極思考,他們的回答將會綻現出智慧的光芒和鮮明的個性。)

  六、從網上下載有關“雲”的精美圖片,讓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幅圖片,展開想象的翅膀,用比喻句的形式,描述雲的形狀及色彩

  七、作業

  課外蒐集關於天氣的諺語,分類積累。(比一比,看誰積累得多。)

  《看雲識天氣》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透過檢查預習的情況,疏通文章的生字詞

  2、理解課文,概括文章要點,理清文章思路和結構

  3、瞭解相關科學知識,激發求知慾望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難點:課文中比喻、擬人、對比、引用等修辭方法的作用以及運用。

  2、教學重點:說明方法(打比方、分類別、下定義、列數字……),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與生動性。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人們常說:“雲往東,車馬通;雲往南,水漲潭;雲往西,披蓑衣;雲往北,好曬麥。”(邊講邊放音樂—下雨、打雷時的聲音)人們為什麼這麼說呢?就讓我們帶著這個有趣的問題一起來走進雲的世界……(或者即興用生活中觀察到的雲出發匯入,關鍵在於激趣)

  二、學習課文

  1、掃清字詞障礙(找人讀課文,標段)

  魚鱗(lìn) 峰巒(lùan) 一霎(shà)間 彌(mí)漫 勻(yún)稱 綾(líng)紗 頃(qǐng) 崩(bēng)塌(tā) 朝(zhāo)霞

  2、整體感知按邏輯順序把課文分成三大部分(文章結構:總分總)

  第一部分(1段):雲是天氣的“招牌”。

  第二部分(2~6段):介紹雲的形態、光彩與天氣的關係,從而匯出如何看雲識天氣。--(2~5段)雲態與天氣的關係(6段) 雲的光彩與天氣的關係

  第三部分(7段)看雲識天氣的意義和侷限性。

  3、(1)透過列圖表的方式,把課文中提到的雲的類別以及暗示的天氣作一個分類。圖表如下:

  按照雲的形狀來分:

  名稱

  特徵

  預示天氣的情況

  捲雲

  輕盈 站的最高 很薄

  一般都不會帶來雨雪

  卷積雲

  成群成行地排列 象鱗波

  一般都不會帶來雨雪

  積雲

  象棉花團似地 常在兩千米的天空 一朵朵分散 雲塊四周散發金黃的光輝 一般在上午出現

  不會帶來雨雪

  高積雲

  成群的扁球狀的雲塊 排列勻稱 象羊群

  不會帶來雨雪

  卷層雲

  象白色的綢幕

  天氣轉陰

  高積雲

  雲層越來越低,越來越厚 象毛玻璃

  幾個鐘頭內便要下雨或下雪

  雨層雲

  雲壓得更低,變得更厚 暗灰色得雲塊密密麻麻

  連綿不斷的雨雪就降臨

  積雨雲

  越長越高 雲底變黑 雲峰漸漸模糊

  馬上就會下起暴雨,有時竟然帶來冰雹或龍捲風

  按照雲的色彩來分:

  名稱

  特徵

  預示天氣的情況

  暈

  外紫裡紅

  大風雨的徵兆

  華

  裡紫外紅

  由小變大,天氣好,由大變小,天氣壞

  虹

  彩色的圓弧

  在東方有雷無雨在西方有大雨

  霞

  紅色的雲層出現在清晨或傍晚

  在東,天氣晴朗,在西,有陰雨

  (2)出示關於雲的圖片,以搶答或遊戲的形式讓學生回答這是什麼雲。

  (3)自己扮演一種雲,以第一人稱的角度作自我介紹。

  4、 說明方法

  為了將事物說得更加清楚、明白,作者用了不少的說明方法。(畫龍點睛)

  (1)解釋何為說明方法,常用的說明方法有哪些?

  (2)打比方“雲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麼雲,就將出現什麼樣的天氣。”有相似點,“招牌”是商店的標誌,而云是天氣變化的標誌。“捲雲絲絲縷縷地漂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捲雲最輕盈,站得最高。一個“站”字,就把卷雲人格化了。副詞“最”的準確運用,突出了捲雲的輕和高;用貼切的比喻描寫出了潔白和輕盈。

  (3)分類別根據雲的不同特點,將雲分成不同種類,條理清晰。

  (4)作比較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雲分成四種--暈、華、虹、霞,把它們的差別進行了比較說明。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課,匯入新課

  《看雲識天氣》作為一篇事理說明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雲和天氣的關係。而今天,我們就主要來研究文章的描寫。

  二、修辭手法的運用

  (1)請大家大聲朗讀第一自然段,思考:共有幾種修辭方法,分別是什麼,請說出他們的作用。

  (2)請大家再從其他自然段裡找出別的修辭手法。

  (3)請問這些修辭手法和文章內容有什麼聯絡嗎?突出雲與天氣的關係。

  三、說明文語言準確性與生動性:

  1、語言的準確性

  (1)“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低而厚的雲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中能不能不用“往往”和“常常”?

  答:不能。“往往”是大多數的意思,說明了天上的薄雲大多預示著天氣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況。 “往往”一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同樣,“常常”也是表示概述,不是完全肯定,說明低而厚的雲經常與陰雨風雪有關係,但不排除例外,也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2)“天氣變化異常複雜,看雲識天氣畢竟有一定的限度。”為什麼一定要用“一定”呢?答:表示“一定”還有特殊性,“畢竟”這個詞也體現出了天氣變化複雜,所以人無法判斷得極其準確。因此,“一定”表示人們在觀察天氣時不能單方面根據雲的變化來觀察。

  2、語言的生動性

  (1)在第一部分(1段),作者運用了一系列恰當的比喻,鮮明而具體,形象而生動地說明了雲的萬千姿態。

  (2)文中引用了大量諺語,有何益處?這些諺語簡潔、生動,既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又加強了文章說服力。

  (3)佈置學生積累課文中的關於天氣的諺語,然後透過網際網路等方式積累更多的關於天氣的諺語。

  四、總結

  《看雲識天氣》透過總概括“雲就像是天氣的‘招牌’”然後分類從雲的形狀以及色彩兩個方面說明不同的雲對天氣有著不同的影響,最後說明看雲識天氣的意義。

  五、鞏固練習

  龍捲風造成的破壞異常驚人。當它觸及海面,便會翻江倒海捲起巨瀾;當它觸及地面,可以把人畜像開玩笑似的捲到空中再扔下來,它可以“倒拔垂楊柳”,摧毀建築物,甚至像利劍似的把堅固的大廈削掉一角。(1956年9月24日,上海曾出現過一次龍捲風,它竟然把一個有三四層樓高的110噸的儲油罐舉到15米高的空中,然後把它甩到100多米以外的地方。1925年,美國曾出現過一次強大的龍捲風,造成兩千多人傷亡。)

  為什麼龍捲風的風力這麼大呢?主要是龍捲風內的空氣飛速旋轉而產生的離心力和極為強烈的上升運動,引起空氣大量逸散,使龍捲風中心空氣十分稀薄,氣壓很低,與其外圍空氣的氣壓差特別大。

  1、文中括號內採用了什麼說明方法?作用是什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補充了文章最後的幾句話,請根據文段內容排列合理的順序_______。

  ①氣壓梯度越大,風力也就越大。

  ②颱風中心和它的外圍空氣平均每100公里差20毫巴。

  ③難怪龍捲風的風力要比颱風大好幾倍了。

  ④而龍捲風中心與其外圍空氣只有20米,氣壓差就達20毫巴。

  3、文中加粗的詞語“像開玩笑似的”可否刪去?為什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雲識天氣》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 理解、積累詞語。

  2、學習和鞏固有關說明順序的知識。

  3、識記一些關於天氣方面的諺語,增加生活常識。

  教學重難點

  理解、積累詞語。

  教學工具

  多媒體、板書

  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拉近學生和文字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諺語說:東邊轟隆,西邊雨,說的是雲和天氣的變化。暴雨來臨前,由什麼的變化引起了雨的到來?對,是雲、風的到來引起的,所以說,雲的變化就能暗示天氣變化。

  一、作者檔案

  1.朱泳燚,1960年畢業於江蘇教育學院中文系.現任江蘇省常熟中學高階教師,1984年評為特級教師.1988年評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7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9年評為首批江蘇省名教師.1993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聘為特約編審。

  二、朗讀課文,讀準生字詞

  1.自由地把課文誦讀兩遍,力求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順。

  2.積累字音

  峰巒(luán) 一霎(shà)間 點綴(zhuì) 綾紗(líng)

  暈(yūn)頭轉向 月暈(yùn) 崩塌(bēng tā)瀰漫(mí)

  3.詞語理解:

  峰巒:山峰和山巒。巒,小而尖的山,或連綿的山。

  一霎間:一會兒,形容時間極短。

  預兆:事情顯露出來的跡象。

  輕盈:文中形容捲雲像女子的動作、體態一樣輕巧優美。

  瀰漫:(煙塵、霧氣、水等)充滿、佈滿。

  徵兆:即將出現的跡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三、說明文的知識

  (一)說明文的概念: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或說明事物的特徵,或闡明事理,目的是給人以知識。

  (二)說明文的分類:說明物件與說明目的的不同: 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

  (三)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四)說明文的結構方式:

  A總分式結構:“總—分—總”式、總(概括)—分(具體)”式、“分—總”式。

  B遞進式結構:著重分析各層意思是怎樣逐步深入展開的,是由現象到本質、個別到一般、結果到原因等等。

  C並列式。

  (五)說明方法:

  下定義、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分類別。

  四、整體感知

  1.從題目上看,這是一篇說明什麼的文章?

  明確:說明雲和天氣關係的文章。

  2.文章是按怎樣的順序進行說明的?

  明確:邏輯順序。

  3.寫出你所知道的關於雲的諺語?

  明確:棉花雲,雨快臨。 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天上灰布懸,雨絲定連綿。 魚鱗天,不雨也風顛。雲往東,車馬通;雲往南,水漲潭;雲往西,披蓑衣;雲往北,好收麥。

  課後小結

  《看雲識天氣》是一篇思路明晰、文筆鮮活的說明文。它以生動的文筆,形象地介紹了雲與天氣變化的關係,給人以知識的滋養和啟迪。

  課後習題

  背誦並摘抄文中優美的比喻句及有關雲和天氣的諺語,積累豐富的詞彙。

  《看雲識天氣》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文章主要內容。

  2、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運用比喻的妙處。

  2、掌握並學習抓住事物特徵進行說明的寫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

  2、培養學生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文章主要內容。

  2、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

  3、掌握並學習抓住事物特徵進行說明的寫法。

  【教學難點】

  1、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

  2、培養學生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猜字謎--雲

  春夏秋冬,陰晴雨雪,風雲變幻,氣象萬千。天氣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而天氣的變化自有它的徵兆。在生活中有許多諺語正說明了雲與天氣的關係。同學們知道有哪些呢?如“雲往東,車馬通;雲往南,水漲潭;雲往西,披蓑衣;雲往北,好曬麥。”“天上鉤鉤雲,地下雨淋淋”“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等等。看來雲是天氣的“招牌”的確不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呢?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作者的解讀吧。

  2、文體介紹

  3、生字詞認識

  二、整體感知

  1、自由閱讀課文,劃出本文的過渡句或中段落中心句並給文章劃分層次。

  第一部分(1)總寫雲是天氣的“招牌”,人們可以看雲識天氣。

  第二部分(2-6)具體介紹雲的形態、變化,天上的雲彩現象和天氣的關係,從而說明怎樣看雲識天氣。

  第三部分(7)說明看雲識天氣的意義和侷限性。

  2、雲有哪些形態和光彩呢?它們分別有什麼特徵以及分別預示著怎樣的天氣狀況呢?請同學們以四人小組討論完成下表:

  類別特徵天氣情況

  雲的形態

  晴: 捲雲像羽毛,像綾紗陽光可以透過它照到地面

  卷積雲像鱗波它不會帶來雨雪

  積雲像棉花團在天空映著溫和的陽光

  高積雲像羊群雲塊間露出碧藍的天空

  陰: 卷層雲彷彿白色綢幕它向前推進,天氣將轉陰

  高層雲像毛玻璃它預示著將要下雨或下雪

  雨: 雨層雲佈滿天空雨雪就開始下降

  積雨雲形成高大的雲山馬上就會下暴雨

  雲的光彩

  暈裡紅外紫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華里紫外紅華環由小變大,轉晴;由大變小,轉陰雨

  虹彩色圓弧東虹轟隆西虹雨

  霞雲層變紅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3、自然拓展

  過渡:雲真是變化多端,很奇妙。它離天最近,是最佳的天氣預測者。但善於觀察的人一定會發現,除了雲之外,自然界中還有許多東西都可以預示天氣。你發現或聽說過嗎?它們預示著怎樣的天氣呢?

  明確:燕子低飛,要下雨。雞遲遲不願入籠,是下雨的預兆。蜻蜓低飛要下雨。螞蟻搬家預示將要下大雨。蜘蛛張網補網兆天晴……

  4、質疑設懸

  透過剛才的學習,以及同學們對諺語和自然現象的收集,我們發現只要仔細觀察身邊的任何一樣細小的事物,都會發現它蘊藏著的獨特的魅力。但當我們需要將它們描述出來,又怎樣才能做到精彩、生動、有趣呢?那我們下節課再來品讀。

  三、品味語言

  1、用一個詞來評價語言上的特點。

  優美

  2、生動優美的語言主要是運用了哪些手法來體現的呢?試在文中找出來並舉例說明。

  (1)運用貼切的比喻:

  “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說明捲雲的輕盈和潔白;

  “好像微風吹過水麵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積雲的形態特徵;

  “像棉花團似的白雲”比喻積雲的形態特徵;

  寫捲雲聚整合卷層雲時用“彷彿蒙上了白色的綢幕”作比喻。

  (2)運用擬人的手法:

  寫卷層雲變成高層雲時,用“這時的卷層雲得改名換姓,該叫它高層雲了”;

  寫高層雲變成雨層雲時,用“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

  (3)用描寫的語句:

  “陽光透過雲層……依然很清晰”,寫出了“捲雲”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雲山”、“群峰爭奇”、“聳入天頂”等詞語寫由積雲到積雨雲;“雲底變黑”、“雲峰模糊”、“雲山崩潰”、“烏雲瀰漫”描繪“積雨雲”的發展變化。

  (4)用詞準確:

  問:寫“積雲”變化為“積雨雲”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時間的詞,找出來,說說它們的作用。迅速、不一會、頃刻、馬上……說明變化速度之快,用詞又不雷同。

  (5)引用了諺語,簡短、通俗、鮮明、生動。

  四、解析方法

  1、手法的運用是為了將語言變得生動優美,那為了將事物說明得更加清楚,還得講究運用一定的說明方法。例如:打比方、分類別等等。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並說說其作用。

  (1)打比方。

  例:

  ①“雲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麼雲,就將出現什麼樣的天氣。”

  (“招牌”時商店的標誌,雲是天氣變化的標誌,比喻準確。)

  ②捲雲絲絲縷縷地漂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如果捲雲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麵引起的鱗波,這就成了卷積雲。

  (將捲雲比喻成“白色的羽毛”和“潔白的紗”,說明其輕盈、潔白。把成群排列的卷積雲比喻成“微風吹過水麵引起的鱗波”,這就形象地說明了卷積雲的特點。)

  打比方使文章生動,更重要的是讓雲的特徵更加鮮明。

  (2)分類別

  根據雲的不同特點,把雲分成不同種類,這樣使說明條理更清晰,更明確。

  (3)作比較

  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雲分為四種--暈、華、虹、霞,把它們之間的差別,進行了比較說明。這種作比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雲和天氣關係的特徵。

  五、小結

  本文介紹了種類繁多的雲及雲的光彩,但文章層次清晰,很有條理,關鍵在於作者選取了合理的說明順序。同時,作者善於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和說明方法使原本枯燥的說明變得非常生動形象。

  更重要的是對於自然現象的細心觀察,耐心思考。其實,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善於觀察,細心思考,一樣可以從小事情中發現大道理來。

  《看雲識天氣》教學設計 篇15

  學習目標:

  1、聯絡生活實際,瞭解看雲識天氣的目的意義。

  2、以列表分類的方式感知全文。(重點)

  3、品味精彩語段,體會修辭手法的作用。(難點)

  4、培養學生探究、合作的能力。

  學法指導:

  題目告訴了我們作者說明的話題。首先請仔細閱讀課文,找出作者對“雲的型別和雲的色彩”的認識,並想想他是怎樣來描寫雲和天氣的關係(順序與方法);其次,選擇其中一些段落多多朗讀,感受一下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最後,選擇其中一些經典句和諺語做做資料卡片,積累寫作素材。特別要注意的是,讀書時要聯絡自己,聯絡生活,可對文中的某些現象提出質疑或作一些探討補充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找出課文中的生字生詞,查字典給它們注音、解釋,並學會運用。

  (1)峰巒(luán):山峰和山巒。

  (2)一霎間(shà):一會兒,形容時間極短。

  (3)預兆(zhào):事前顯露出來的跡象。

  (4)輕盈(yíng):這裡形容捲雲像女子的動作、體態一樣輕巧優美。

  (5)勻稱chèn:分佈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數量相同。

  (6)朦朧不清:模糊不清。

  (7)陰森;形容(地方、氣氛、臉色等)陰沉可怕。本課指天氣陰沉,氣氛可怕。

  (8)絲絲縷縷(lǚ):一絲絲,一條條。縷,量詞,用於細的東西。

  (9)綾紗;泛指稀而薄的織品。本課比喻雲彩稀薄。

  (10)崩塌tā;崩裂而倒塌。

  (11)彌mí漫:(煙塵、霧氣、水等)充滿,佈滿。

  (12)徵兆zhào:即將出現的跡象。

  (13)千姿百態:形容有各種各樣的姿勢。

  (14)變化無常:沒有規律地出現新的狀況。

  2、閱讀課文,思考課後研討與練習。

  3、就課文不理解之處質疑。

  二、學習研討

  (一)匯入,簡介作者。

  1805年深秋拿破輪同荷蘭作戰,荷蘭人決堤放水阻住拿破輪軍隊前進的步伐。正當拿破輪下令撤退時,一位士兵報告:天將變寒,可以踏冰而過,因為河岸到處是蜘蛛忙於織蛛網的情景。後來拿破輪依此攻破荷蘭首都。這位士兵就是根據自然現象蜘蛛織蛛網來預測天氣的狀況。除此以外,我們還知道哪些自然現象能預測天氣情況?(學生七嘴八舌地說)我們還可以透過觀察雲來預測天氣狀況,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文章《看雲識天氣》,看一看,如何根據雲來推測天氣的陰晴雨雪。

  作者朱泳燚(yì),當代科普作家。

  (二)檢查預習,解決生字詞。

  (三)說明文知識小解

  1、定義:以說明的表達方式為主,向人們介紹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2、說明文的特點:議論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點;記敘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點;說明文以知識喻人,知識性是它的主要特點。

  3、說明文的分類

  ①、以說明物件為標準可劃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

  ②、以表達方式為標準可劃分為平實性說明文和文藝性說明文。

  4、說明的順序一般有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可以綜合運用。

  5、說明的方法常見的有九種: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作詮釋、下定義、分類別、列數字、畫圖表、摹狀貌

  (四)整體感知:

  1、快速閱讀課文,給文章分段並歸納段意。全文可分三個部分。

  討論並歸納:全文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雲和天氣的密切關係,說明看雲可以識天氣。

  第二部分(第2—6段):說明怎樣看雲識天氣。

  第一層(第2—5段):根據天空中雲的形態、位置、薄厚來推測天氣的情況。

  第二層(第6段):根據光彩現象推測天氣的情況。

  第三部分(第7段):說明看雲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2、瀏覽全文,思考:

  (1)文中哪句話闡明瞭雲和天氣的密切關係,即找出全文中心句?如何理解這句話?

  明確:雲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麼雲,就將出現什麼樣的天氣。

  “招牌”一詞,本義指商業人員用來標誌商品,招攬顧客的廣告牌,用在這裡形象地說明了雲和天氣的緊密關係。說明看雲可以識天氣。

  (2)、看雲識天氣最基本的經驗是什麼,用課文中的原話回答。

  明確:第2段那一句

  3、文章依次介紹了那些雲彩?它們各有什麼特點?分別預示著什麼樣的天氣?

  4、文章把雲分為八類,把光彩分為四種來描述,這樣分類說明有什麼好處?

  明確:這樣根據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用等方面的異同,將事物分成若干類,逐類說明,使讀者更具體、更詳盡、更全面地瞭解事物的特徵。

  5、提問:文章介紹這八種雲,按照什麼順序?

  明確:從高層雲依次說到低層雲,從象徵晴朗天氣的雲,依次說到帶來暴風的雲。

  (五)小結

  本文運用分類說明的方法,對八種雲、四種光彩進行描述,說明它們與天氣的關係。

  第二課時

  一、預習

  閱讀課文,想想作者如何生動形象地介紹天上的雲和光彩。

  二、匯入

  在準確的前提下,說明的語言有的以平實見長,直接了當地說明事物,不描寫,不誇張,沒有弦外之音,像數學、物理、生物等教科書;有的以生動活潑見長,運用描寫、擬人、誇張等手法,使事物說明得形象、生動、具體,便於讀者理解,可讀性強。本文用大量生動的語言來描述雲和光彩,這是值得我們揣摩和學習的。

  三、探究質疑:

  1、課文第1段如何生動形象地寫出天上雲的“姿態萬千”?

  討論並歸納:連用八個比喻,分別說明雲的形態之多,姿態萬千。

  2、探究質疑:課文第1段如何生動形象地寫出雲的“變化無常”?

  討論並歸納:用“有時……有時……一霎間……”寫雲的變化無常。

  3、探究質疑:課文第2段把雲分為兩類。“薄雲往往是……象徵”;“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預兆”。“象徵”與“預兆”能不能互換,為什麼?

  討論並歸納:不能。因為“象徵”這裡指薄雲的出現往往天氣晴朗;“預兆”則指低而厚密的雲是陰雨風雪還未到來預先顯露出來的跡象,所以兩個詞不能互換。

  4、探究質疑:課文第2段中的“往往”常常”能否去掉?為什麼?

  討論並歸納:不能去掉。“往往”常常”指一般的情況,但又不是絕無例外,說明得恰如其分。表現了說明語言的準確性。

  5、探究質疑:課文第3段寫天氣晴朗的象徵的薄雲,各用了哪些生動形象的描摹來寫它們的形態?

  討論並歸納:

  (1)捲雲:“最輕盈、站得最高”用擬人手法,將捲雲人格化;“絲絲縷縷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用比喻手法,說明捲雲的輕盈和潔白。

  (2)卷積雲:“好像微風吹過水麵引起的粼波”用比喻手法,說明卷積雲的形態。

  (3)積雲:“像棉花團的白雲”用比喻手法,說明積雲的形態。

  (4)高積雲:“成群的扁球狀的雲塊,排列得很勻稱,雲塊間露出碧藍的天幕,遠遠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用比喻手法,’說明高積雲的形態。

  這些比喻,一具知識性,用形象的比喻描摹,分別說清了四種薄雲各自的形態特徵;二是形象性,便於讀者理解,可讀性強。

  6、探究質疑:課文第4~5段如何生動形象地描摹四種低而厚密的雲?(討論並歸納:)

  (1)卷層雲:“捲雲聚集著,天空漸漸出現一層薄雲,彷彿蒙上了白色的綢幕。”運用比喻,動態地描摹卷層雲的產生。

  (2)高層雲:“卷層雲慢慢向前推進,天氣就要轉陰……隔著雲看太陽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層毛玻璃,朦朧不清。”透過比喻,動態地描摹雨層雲的演變過程和形態。

  (3)雨層雲:“雲壓得更低、變得更厚,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天空被暗灰色的雲塊密密層層地佈滿了”。運用擬人,動態地描摹雨層雲的演變過程和形態。

  (4)積雨雲:“積雲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態高大的雲山,群峰爭奇,聳入天頂”。運用比喻,動態描摹了積雨雲的形成和形態。“積雨雲越長越高……有時竟會帶來冰雹或者龍捲風”。形象地動態描摹積雨雲形成風雨雷電的過程。用“迅速”、“越……越……”不一會兒”,說明變化快。

  這些比喻、擬人手法,動態的描摹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低而厚密的雲形成演變過程,既有知識性,又有形象性,可讀性強。

  7、探究質疑:課文第6段引用一些諺語。諺語是人民群眾透過長期的觀察和實踐總結經驗的結晶,它簡短通俗,鮮明生動,讀起來琅琅上口。請在課文中找出這些諺語,說說它們的意思,想想引用諺語有什麼好處?

  討論並歸納:

  (1)“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說明出現卷層雲,並且伴有暈,天氣就會變壞。

  (2)“東虹轟隆西虹雨”,意思是說,虹在東方,就有雷無雨;虹在西方,將會有大雨。

  (3)“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意思是說,出現朝霞,表明陰雨天氣就要到來;出現晚霞,表示最近幾天裡天氣晴朗。

  運用諺語來說明光彩與天氣的關係,顯得準確、生動、簡潔。

  四、小結:

  文章按照總分總的關係展開說明。

  文章第1段概述雲和天氣的關係,第2段是3、4、5段的“綱,後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第6自然段開始寫“雲的光彩同天氣的關係”。最後一段總結全文。

  文章採用生動說明,透過大量的比喻、擬人、引用諺語及動態、靜態的描摹,在準確的基礎上把事物說明得生動、形象。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相關的知識

  五、拓展延伸

  小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與天氣的有關諺語。(附有關天氣的諺語供參考:)

  (1)魚鱗天,不雨也風顛。

  (2)朝有破絮雲,午後雷雨臨。

  (3)雲絞雲,雨淋淋

  (4)亂雲天頂變,風雨定不少。

  (5)滿天飛亂雲,雨水下不停。

  (6)雲起掃帚雲,三天雨淋淋。

  (7)夏雲低而黑,悶熱必打雷。

  (8)先雷後雨,其雨必小,先雨後雷,其雨必大。

  (9)雷公先唱歌,有雨必不多。

  (10)日出不耀眼,一兩天就下雨。

  (11)接落日雲底紅,明天曬死老蝦公。

  (12)日出日落胭脂紅,不雨也會風。

  (13)日出燒半邊,大小不要六

  (14)朝霞暮霞無水煮茶。

  (15)烏雲遮天黃雲現,不過兩天雨出現。

  (16)日暈雨悽悽,月暈草頭飛。

  (17)月華出現,兩天後雨。

  (18)月光生毛,有雨在明朝。

  (19)東虹風,西虹雨。

  (20)海水翻騰天出虹,狂風暴雨颱風臨。

  (21)斷虹早現,風雨即現。

  三、完成《導學導練》的練習

  《看雲識天氣》教學設計 篇16

  一、 教學重點:

  把握課文內容,瞭解雲和天氣之間的關係,瞭解怎樣看雲識天氣:學習課文用簡潔生動的語言介紹科學知識的特點,摘抄文中的佳詞妙句,積累豐富的詞彙;理清寫作順序,體會說明文條理分明說明事物的特點;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留心自然現象的興趣和習慣。

  二、 課文解讀:

  這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介紹的是雲和天氣的關係,涉及的雲的種類繁多,相應的天氣現象也多樣,但仍能讓讀者一讀就懂,其原因有:一、安排了合理的說明順序,採用了分類別的說明方法。開門見山說明了雲和天氣的關係,指出看雲可以識天氣,接著依次介紹了雲的形態、變化同天氣的關係,雲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係,即說明了怎樣看雲識天氣,結尾點明看雲識天氣的意義和侷限性,體現了總——分——總的結構。二、充分體現了科學小品平實準確的介紹而又不乏生動形象的描繪的特點,把抽象的事理力求形象化,如把雲和天氣的關係寫成“雲是天氣的招牌”,“招牌”這個比喻既生動形象又通俗易懂;又如,運用大量形象的比喻把千姿百態、變幻莫測的雲的形態生動描繪出來,既突出了雲的特點又給人以美的享受。另外,多方引用諺語,突出了雲的光彩現象和天氣的關係,使人興味倍增。由此可見,本文是篇融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的科普佳作。

  三、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解題釋疑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到“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為我們生動地描繪了一種有趣的天氣現象,從中也可看出作者對這一現象細緻入微的觀察。因為天氣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留心觀察自然界,以便掌握日月星辰等自然物來了解天氣的變化,並總結出許多相關的諺語、詩詞等,而在各種觀物識天氣中,最重要的方法莫過於看雲識天氣。俗話說:“進門看臉色,出門看天色”,雲就是天的“臉色”,透過“雲”的變化,可以“識”陰晴風雨,預知天氣變化。

  那麼,為什麼看雲可識天氣?怎樣看雲識天氣?《看雲識天氣》這篇科學小品將教你幾招。

  解題:標題中“看”可以理解為“觀察”的意思,“識”可理解為“識別、推測”的意思。標題即點明瞭要介紹的事理。

  投影出學習目標:

  1、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的思路(認知方面)。

  2、體會比喻的妙處,摘抄、背誦文中的佳詞妙句、語段,積累豐富的詞彙(技能方面)。

  3、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留心自然現象的興趣和習慣(情感方面)。

  (二) 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思考:

  1、為什麼看雲可以識天氣?怎樣看雲識天氣?

  2、是按怎樣的順序進行說明的?(提示:學會抓住重要句、段,理清思路。)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1:雲是天氣的“招牌”,亦即“臉色”,也就是說天上掛什麼雲,就將出現什麼樣的天氣。根據雲的形態和光彩可以識天氣。明確2:首先從雲的形態、變化說起,介紹了雲和天氣的關係,指出看雲可識天氣,接著介紹了可以透過雲的形態、光彩現象來識別天氣,最後指出看雲識天氣對農業生產的意義及存在的侷限性。全文是按照“總—分—總”的順序條理井然地說明事理,並採用分類別的說明方法進行介紹的。(關鍵句、段:第二段說明可以根據雲的形態識天氣,是3、4、5段的“綱”,“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後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第6自然段首句是過渡句,說明還可以根據雲的光彩識天氣。)

  (三)研讀品味、語感體驗

  研讀第一自然段,品味比喻的妙處:

  1、 朗讀第一段。

  2、 語感訓練(投影出第一段有關練習)

  天上的雲,姿態萬千,變化無常。有的像羽毛,

  A;有的像魚鱗,

  B;有的像羊群,

  C;有的像一張大棉絮,

  D;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奔馬……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雲朵朵,陽光燦爛,一霎時卻又是烏雲密佈,大雨傾盆。雲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麼雲,就將出現什麼樣的天氣。

  (1)下面四個短語是對文中的四個比喻的具體描述,它們各自在橫線上的適當位置是:

  ①來來去去

  ②輕輕地飄在空中

  ③滿滿地蓋住了天空

  ④一片片整整齊齊排列著 A—— B—— C—— D——

  (2)這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第一段的內容及在全文中的重要性。

  明確:開頭即介紹了雲“千姿百態”“變化無常”的形態和特徵,接著連用了八個比喻,緊扣“姿態萬千”進行生動細緻的描述,說明雲的姿態之多,接著又用“剛才”“霎間”來突出雲“變化無常”的特點,最後一句既是本部分的總結,也揭示了全文的中心“為什麼看雲可識天氣”。

  (4)這一段突出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說說其表達效果;請模仿前四個比喻句,再寫仿寫出兩個描繪雲的比喻句。

  明確: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形象生動地描繪出雲的形態特徵及與天氣的“招牌”關係,通俗易懂,既便於我們明白事理,又增添了的趣味性,同時激發讀者留心觀察自然現象的興趣。

  (四) 師生對話、解讀文字

  話題一、體會第二段在文中提綱挈領的作用。

  明確:第二段是3、4、5段的“綱”:段中分號前的文字引出第三段的內容,分號後的 文字引出4、5段的內容。

  話題二、

  ①依次找出雲的四種形態並歸納出共同特徵:捲雲→_____雲→_____雲→_____雲。它們的共同特徵都是輕、高、薄,一般不會帶來雨雪。

  ②雲有許多種類。將第一段文字與課文第三段進行比較閱讀,可以知道:第一段中“像羽毛”的雲指_____雲,“像羊群”的雲指_____雲,並且推知,“像魚鱗”的雲是雲,“像一張大棉絮”的雲指_____雲。

  ③依次找出雲的四種變化並歸結出共同特徵:卷層雲→_____雲→_____雲→_____雲,它們的共同特徵是低、厚、密,常常是雨雪天氣的預兆。

  話題三、雲的光彩現象及預示的天氣情況:暈、華、虹、霞,預示著晴、雨天氣。

  (五) 交流展示、讀背積累

  1、交流課前收集到的有關雲和天氣關係的成語、諺語,進一步加深對看雲可識天氣這一事理的認識。

  之後教師投影出有關諺語(課後可參照相關資料):棉花雲,雨快臨。 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 天上灰布懸,雨絲定連綿。 魚鱗天,不雨也風顛。 雲往東,車馬通;雲往南,水漲潭;雲往西,披蓑衣;雲往北,好收麥。

  2. 朗讀、背誦並摘抄文中優美的比喻句及有關雲和天氣的諺語,積累豐富的詞彙。

  (六)討論探究、連結生活

  探討:看雲識天氣有什麼意義?又有什麼侷限性?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氣象衛星的科學預報,還有沒有必要依據老經驗看雲識天氣?

  (七)梳理小結、拓展延伸

  1、本文介紹了種類繁多的雲及雲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係,涉及的內容多、術語多,但層次清楚、條理分明,關鍵在於作者選取了合理的說明順序,先說什麼,後說什麼,做到了心中有數。另外,作為一篇科普說明文,的語言生動形象,能夠吸引讀者,這得益於運用了恰當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辭方法,更重要的還要歸功於作者對自然現象的細心觀察。其實,只要我們在生活中做個有心人,留心觀察、善於觀察,一樣可以寫出精彩的來。

  2、留心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寫一篇觀察日記。

  《看雲識天氣》教學設計 篇17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2、瞭解氣象知識, 學會看雲識天氣。

  3、培養學生留心觀察自然現象的興趣和習慣。

  教學難點:

  1、瞭解氣象知識,學會看雲識天氣。

  2、學會蒐集一些資料,加深對看雲知識和天氣知識的瞭解。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收集有關雲的諺語,

  3、雲名稱卡片。

  4、雲與天氣關係簡表(10份)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師:中國有句俗話叫“天有不測風雲”,意思是“天也有不能預測的時候”,那麼用逆向思維反過來思考就成了“天氣一般都能預測”。確實,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就已經能夠預測天氣了,他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將經驗總結成了許多關於天氣的諺語。下面就讓我們用這些諺語並做個遊戲——找朋友。我這裡有諺語的上半句,下半句已經分到了你們手上。我們就來找一找諺語的下半句各是什麼。

  第一組:天上鉤鉤雲 地下雨淋淋

  師:請手裡拿著這句諺語的同學到第一組就坐。

  第二組:早上烏雲蓋 無雨也風來

  第三組:朝霞不出門 這個簡單,下半句是什麼? 生:晚霞行千里

  第四組:烏雲接日頭 下一句是什麼呢? 生:半夜雨淋淋

  第五組:有雨山戴帽 生:無雨雲攔腰

  第六組:日暈三更雨 月暈午時風 師:請到第六組就坐。

  師:(分學習小組) 好,現在每位同學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也組成了一個學習小組,在接下來的學習中要相互配合。下面我分配一下任務:

  請①②號同學代表小組發言;

  ③號同學補充;

  ④號同學為組長,組織好合作學習;

  ⑤號同學負責記錄下小組討論的內容,給發言的同學參考。每位同學都有自己的任務,請認真完成。

  師:我們看到古人是那麼聰明,已經能將天氣情況編成簡單的諺語。我們當然也不甘示弱,今天我們也來看雲識天氣。(補充:課題2)我們雖然沒有古人那麼多的實踐經驗,但我們手頭有最好的老師。是什麼?

  生:書。

  二、整體感知課文:

  1、跳讀課文,給課文分段並歸納段意。(五分鐘準備)

  2、研讀課文,本文主要介紹了哪些雲及光彩?在文中畫出來。(搶答)(出示課件3)

  捲雲、卷積雲、積雲、高積雲、卷層雲、高層雲、雨層雲、積雨雲。暈、華、虹、霞。

  3、這些雲和光彩各有什麼特徵呢?現在請小組長上臺來任選其中的兩種,小組合作完成簡表裡相關的內容。(4分鐘準備)

  4、現在,請各小組根據所選的兩種雲,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作自我介紹。

  要求:

  ①充分利用描寫雲彩的語言材料:

  ②讓別人明白你將會帶來怎樣的天氣。(先小組活動,五分鐘完成。)

  答案參考:

  我是“雨層雲”,我又矮又胖,穿著暗灰色的外衣,太陽、月亮見了我都要躲藏起來,我在天空出現時就表示連綿不斷的雨雪就要來臨了。連綿不斷的雨雪就要來臨。

  當積雲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雲山時就變成了我,我是積雨雲,然後我越長越高,慢慢變黑,最後我整個倒下了,這是烏雲瀰漫、雷聲隆隆、電光閃閃,馬上下起了暴雨,有時還伴有冰雹或者龍捲風。

  我是卷層雲,是在連綿的雨雪來臨之前出現在天空的一層薄雲,看到我,請大家出門前帶上雨具。

  生:我的綽號叫“毛玻璃”,是由卷層雲積聚而來的,透過我看天就會模糊不清因而得名,其實我的真名叫“高層雲”。雨雪都是我的好夥伴,常常和我形影不離。

  聽了那麼多雲和光彩的自我介紹,我們對這些雲所預示的天氣已經很清楚了。請你判斷一下圖上分別是什麼雲? (出示各種各樣的雲層圖)象徵晴天的是哪幾種雲?有什麼特點?象徵雨雪冰雹的是哪幾種雲? 有什麼特點? 雲上的光彩又有什麼特點呢?預示怎樣的天氣?

  三、我是小小預報員:

  以往我們總習慣於聽天氣預報,今天我們也來當一次小小的天氣預報員,根據雲圖來預報天氣。提示:確定雲的種類;說明它所預示的天氣;模仿天氣預報員的語氣、語調、動作、表情。也是5分鐘的準備時間,現在開始。 現在是氣象服務時間,想要了解未來的天氣趨勢嗎?讓我們來聽聽天氣預報

  江西的上空出現了一片雨層雲,雨層雲……(介紹雨層雲的特點),那裡馬上就要下雨,請出門的朋友帶好雨具。

  海南島上空偶而飄著幾多積雲,晴空萬里,氣溫23——27°C。人體舒適指數:2級,氣溫適宜。穿衣指數:3級,長袖襯衣。旅遊指數:4級,適合外出遊玩。

  四、課外拓展:

  聽了那麼多介紹,我們發現天上的雲真是變化多端,非常奇妙啊。它離天最近,是最佳的天氣預測者。但善於觀察的人一定會發現,除了雲之外,自然界中還有許多東西也可以預示天氣。你發現過嗎?它們預示了什麼天氣?

  燕子低飛,要下雨。

  雞遲遲不願入籠,是下雨的預兆。

  蜻蜓低飛要下雨。

  螞蟻搬家預示將要下大雨。

  蜘蛛張網補網兆天晴

  我們除了可以看雲識天氣, 還可以看天象.風向.物象識天氣呢.

  看物象識天氣: 看天象識天氣:

  久雨聞鳥鳴,不久即轉晴。 星星水汪汪,下雨有希望。

  喜鵲枝頭叫,出門晴天報。 大霧不過三,過三陰雨天。

  蟋蟀上房叫,莊稼挨水泡。 先雷後颳風,有雨也不兇。

  蜻蜓千百繞,不日雨來到。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看風識天氣:

  常刮西北風,近日天氣晴。 半夜東風起,明日好天氣。

  半夜東風起,明日好天氣。 雨後刮東風,未來雨不停。

  南風怕日落,北風怕天明。 夜夜颳大風,雨雪不相逢。

  狂風怕日落,久雨起風晴。

  五、課堂小結

  有這麼多可以預示天氣的現象,你們想過其中有什麼科學依據嗎?或者有沒有什麼疑惑?我就有一大堆的疑惑?這些現象真的準確嗎?為什麼能預示天氣?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不可能都在課堂上解決,下課後,學習小組可以繼續活動,相互協作找出問題的答案。同時我們還要把這節課上“細心觀察、專注思考”的學習方法繼續用下去,仔細觀察身邊的任何一樣小事物,發現它的獨特之處,並用最精彩的話將其記錄下來。我們到時來看看誰的發現最新鮮、描寫最生動有趣。

  《看雲識天氣》教學設計 篇18

  【教材分析和處理】

  【內容分析

  《看雲識天氣》是一篇舊課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光彩的雲和天氣的關係,有利於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說明文,內容上與實際生活能夠緊密聯絡起來。從寫作上看:層次清楚,有綱有目。能抓住雲的特點來進行說明。語言準確,運用比喻、擬人和排比等修辭手法,把雲寫得生動形象;運用了下定義、列數字、打比方、分類別等說明方法。說明文的內容上的科學性,結構上的條理性和語言上的準確性都體現出來了,是學生學習的典範。

  【教材的處理】

  這篇課文特點鮮明,做為教學內容來看,切入點很多,過去通常把它當作說明文來處理,學習說明文的寫作方法和說明方法,但從新教材看,第一二冊並不強調文體的學習,強調的是練習學生的閱讀概括和蒐集篩選資訊的能力,甚至提出,教學時不必指出它是什麼文體,顯然課文作為教材的功能發生了變化,因此,在教材處理內容取捨方面,我兼顧了兩個方面:一是重點練習學生快速閱讀,抓住主要資訊,概括內容大意,提高學生蒐集篩選資訊的能力;二是適當介紹說明文的文體知識。

  【教學目標】

  1、練習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

  2、豐富科學知識,提高蒐集篩選資料的能力。

  3、積累課文中的比喻句,並領會運用這種修辭方法的好處。

  4、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練習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

  2、豐富科學知識,提高蒐集篩選資料的能力。

  【教學難點】

  1、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

  2、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

  【教學流程】

  一、匯入

  利用電腦匯入新課,學生欣賞美麗的畫面,聆聽美妙的音樂。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匯入新課。這樣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習興趣。我是這樣匯入的:

  同學們,大家每天晚上都看天氣預報嗎?誰知道今天的天氣如何?我們現在可以透過天氣預報知道天氣情況,可是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時代,人們要想知道天氣情況怎麼辦呢?

  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一套經驗,根據天上的雲彩判斷天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與天氣有關的知識短文《看雲識天氣》。

  (設計意圖:透過此環節,引起學生與課文對話的慾望。同時也使學生明白,獲取天氣預報這一資訊的渠道是廣泛的,包括電視、電話、手機簡訊、經驗判斷等方面,要注意從多方面蒐集資訊。

  二、檢查預習情況、交流提綱內容

  對課前下發的預習提綱進行檢查。預習提綱應該有的放矢,尤其是兩個表格的概括應用好。讓學生獨立完成表格,就是要讓學生透過研讀課文,瞭解文字。老師不要講太多,主要透過學生的讀書、小組之間的討論和教師的答疑來完成。

  研讀的過程中讓學生找出文章的總括句、過渡句等以及說明文結構的條理性和層次性此環節解決。

  三、朗讀課文,讀出美感

  找出文中優美的句子反覆朗讀,並說出美在哪裡。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主要讓學生把握生動形象的語言並體會修辭手法的作用。透過練習體會課文用詞準確,說明事物生動形象的特點,指導學生課後摘錄,積累課文中的比喻句。)

  四、統觀全文,瞭解主要說明方法

  師生共同交流。老師可以出示文中主要說明方法的名稱和特徵,讓學生對號入座,初步掌握幾種主要說明方法的使用和作用。

  五、學生質疑

  留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先由其他學生給予解答,不完整的地方由教師點撥補充。

  六、總結課文

  先由學生自己說一說本節課學到了什麼知識,師再小結。

  七、課堂練習(電腦展示)

  透過練習題,檢查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掌握情況,對教學效果進行及時反饋。

  八、佈置作業

  1、蒐集有關天氣的諺語(查詢有關資料或請教家裡人及有經驗的人),並解釋說明。

  2、在課外,練習看雲識天氣。試著根據天空中的雲彩形狀,判斷一下當天或第二天的天氣情況,把結果寫在教室後牆的黑板上,看誰預報得最準確。

  這些作業,有利於發展學生蒐集處理資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有利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激發學生觀察生活、瞭解自然的興趣。

  《看雲識天氣》教學設計 篇19

  教學目標:

  1、瞭解雲與天氣的關係(篩選資訊)。

  2、積累一些與天氣相關的諺語、詩詞。

  3、學習常用的說明方法,如打比方、分類別等。

  4、品味文章生動優美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1、透過反覆朗讀課文,識記一些關於天氣方面的諺語,增加生活常識。

  2、練習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1、瞭解雲與天氣的關係,完成雲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徵、預示的天氣情況的表格。

  2、分析本文寫作層次清晰的特點。

  3、掌握本文說明方法及其好處

  教學難點:

  1、分析、把握課文主體部分怎樣看雲識天氣的內容和結構層次。

  教學方法:快速閱讀法、觀察與聯想、圖表概括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一、匯入:

  師:同學們,上課前先來猜一個字謎,看誰反應最快。“運動會--猜一個字”

  生:雲!

  師:真聰明!現在天氣轉冷了,我每天在做你們的天氣預報員,那麼,除了天氣預報,古時候的人們還根據什麼識別天氣變化呢?是的,還可以透過空中飄浮的雲彩,那麼到底雲和天氣之間有怎樣的關係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科普文《看雲識天氣》,來解答我剛剛所提出的疑問。

  二、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完成下面兩個任務:

  (1)雲和天氣到底有怎樣的關係?

  生:天空的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2)用雙橫線劃出各種雲的名稱,單橫線劃出雲的特點,用波浪線劃出它和天氣的關係。

  2、正音正字

  3、有關雲和天氣的關係,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說明的,找出標明角度變化的語句。

  明確:兩方面--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光彩的雲和天氣的關係。

  三、課堂遊戲[你猜我是誰]

  找出各種雲和雲上的光彩,然後以一種雲或光彩的身分作自我介紹。要求:

  ①充分利用文中描寫雲彩的句子;

  ②讓別人明白你將會帶來怎樣的天氣。

  ③對照課文,學生各人自說自講,或在書上作記號,或寫在本子上。

  ④先各自預演,後課堂交流。

  示例:

  “嘿!大家好,我常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別看我身子很單薄,可我最輕盈,站得也,陽光可以透過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歡迎,因為我會給大家帶來晴朗的天氣。大家知道我是誰嗎?”

  四、理想課文的行文思路。

  1、圖片賞析

  2、完成全文的結構條理圖

  3、簡表歸類

  五、課文研討

  思考:

  (1)文中第2段看雲識天氣的經驗一句是揭示雲的形態和天氣關係,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詞,說明了什麼?後面的三個語段與它有什麼關係?

  明確:這兩個詞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這樣,排除了特殊情況,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第2段是後面三段的“綱”。

  (2)切合文題、揭示雲和天氣關係的語詞是哪一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明確:記敘文中,比喻是一種修辭方法;說明文中,運用比喻來說明事物,叫做比喻說明法,一般簡稱為打比方。

  這句中心句運用的說明手法就是打比方。課文中打比方的運用,使得行文生動活潑,饒有趣味。第1段的概述在語言運用上的顯著特點是形象生動的比喻的運用,試分析其作用。

  明確:第1段用一連串的比喻把雲的萬千姿態描繪得非常生動形象,充分激發了讀者的想像。仿照示例造句,從形狀入手。

  (3)文章把雲分為八類,把光彩分為四種來描述,這種分類別的說明方法有什麼好處?

  明確:說明方法:分類別根據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用等方面的異同,將事物分成若干類,逐類說明。

  好處(作用):條理清晰,層次分明。使讀者更具體、更詳盡、更全面地瞭解事物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