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五年級上冊《方程的意義》教學設計範文

五年級上冊《方程的意義》教學設計

五年級上冊《方程的意義》教學設計範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五年級上冊《方程的意義》教學設計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五年級上冊《方程的意義》教學設計1

  《方程的意義》一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節的內容。學生在《方程的意義》之前,在一、二年級的數學學習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號,也就是未知數,對於方程的意義有了一定的知識滲透,在本單元中,學生已經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表示數量,表示數量間的關係,都與本節課有著密切的關係。而方程這部分知識,在初等代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對於小學生來說,從具體事物的個數抽象出數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和,現在由具體的、確定的數過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變的數,更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

  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數的基礎上,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工具,從列出算式發展到列出方程解,這又是數學思想方法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它將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方程這部分的學習,能使學生擺脫算術思維方法中的某些侷限性,為進一步學習代數知識幫好認識的準備和鋪墊。學生從算術方法解決問題到代數方法解決問題的過渡,這節課的概念學習也是後面學習解方程的方法、用方程解決問題的基礎,因此,在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以及《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內容,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瞭解方程的意義,弄清方程與等式的聯絡與區別。

  2、在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建立分類思想,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絡。

  3、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學習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是在實踐中瞭解方程的意義,並能根據方程的意義判斷出方程,根據數量關係列出正確的方程。

  下面我就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向大家做以彙報。

  一、談話匯入:

  同學們,你們小時候玩兒過蹺蹺板嗎?(同時出示圖片)

  對於這個遊戲的玩兒法與經驗,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

  其實在生活中,還有一樣物品與蹺蹺板長得很像,它可不是用來遊戲的,而是用來測量的。你們認識它嗎?(出示天平)

  【蹺蹺板與天平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是在中間有一個支點,都靠力臂兩端的重量來達到平衡,都是根據槓桿的工作原理。但是對於學生而言,天平比較陌生,而蹺蹺板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以此匯入,能引起同學們的興趣,學生回顧玩兒蹺蹺板的經驗,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去為認識新事物奠定基礎,形成表象】

  二、認識並使用天平

  教師介紹天平:

  這就是一臺托盤天平,它是用來測量比較輕的物體的儀器。這兩個是天平的托盤,一邊放物品,另一邊放測量物體的砝碼,砝碼上都有質量標誌。我們透過不斷除錯砝碼,直到中間的指標指向中間為兩邊平衡,物體的質量就是砝碼質量之和。

  教師示範: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進行實際應用天平來測量一下。

  首先我們來應用一下,檢查一下砝碼的質量是否準確。

  在天平的左邊放置20克和30克的砝碼各一個,右邊我們應該放置一個50克的砝碼。看一下,天平中間的指標正好指向刻度盤的中心,說明天平保持平衡了。

  看到天平,你會用等式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嗎?

  20+30=50

  這有一個空的水杯,我們先來測量一下它的重量。

  請你估計一下它的重量。我們來試一試。

  透過測量,我們得知,水杯的重量是100克。

  現在我們緩緩向水杯裡倒水,你發現天平怎麼樣了?

  你知道我倒了多少水嗎?水的質量是未知的,我們可以用字母x表示,那麼現在天平的狀態還能用等式來表示了嗎?

  100+X>100

  我們繼續測量水的質量,同理得出: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這幾個算式都以板書形式呈現。

  【在利用天平寫出算式的過程中,我最開始設計的是給每個小組一臺天平,讓學生實際操作,測量物品的質量,但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天平中砝碼過小,學生操作起來不方便,而且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調節砝碼的過程中,而不是討論方程的意義,與本節課的重難點相背離,因此在修改中,我們還是尊重了教材,以教師的示範為主,我們吸取了學生試驗的.教訓,為了讓學生看得真切,我們放棄了實物操作,選擇了電腦課件的演示。】

  三、認識方程

  1、根據天平寫算式並分類

  剛才我們測量了水的質量,在測量過程中,我們出現了這幾種情況,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天平左右兩邊的位置關係,你明白了嗎?下面老師這兒就有幾組天平測量的過程,首先請你根據天平寫出算式。然後把這些算式按一定的原則分分類,最後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你們的結果。

  【《2011年版數學課程標準》中將學生的“雙基”增加為“四基”,其中“領悟數學基本思想”是新增加的內容。數學思想是數學知識和方法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與概括,如抽象、分類、歸納、演繹、模型等。在傳統教學中,我們比較提倡對概念的演繹,清楚地記得,十年前數學書對方程概念的呈現是這樣的:透過天平保持平衡寫出等式,然後得到結論。舊的數學課強調的是對概念的理解和應用,而新的課程標準中提倡要在數學學習中,使學生領悟數學的基本思想,積累數學的基本活動經驗。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數的算式,透過透過類比、分析、歸納,形成數學模型,在頭腦中形成表象,再用嚴謹的語言來表述。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利用天平這一實物圖,將數學知識置於情境之中,讓學生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寫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數的和不含未知數的,。學生透過分類對比,形成表象,教師引出概念,使學生親歷知識的生成過程。】

  2、交流彙報:

  學生邊說,教師邊板書:

  等式 不等式

  含有未知數 3x=18050+2x>180

  100+x=50x3 80<2x

  不含未知數50x2=100 100+20<100+30

  根據板書,教師講解:像3x=180、100+x=50x3這樣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

  反問:什麼樣的算式叫方程呢?一個算式要成為方程有哪幾個條件?

  【透過對比,學生能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清晰的方程表象,建立方程的模型,因此在教師講授概念時,學生很容易地就接受了。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但並不意味著教師可以什麼都不講,對於方程這個新知識,如果老師不告訴學生,學生是不能憑藉舊知自己總結出來的,因此在概念的呈現上,我選擇了講授法。】

  四、應用概念

  同學們,根據你對方程的理解,你能自己寫出幾個方程嗎?

  判斷,他們寫得都對嗎?

  黑板上剛才我們寫得這些算式,有方程嗎?

  【透過前面學生的活動歸納出概念,還要對概念進行演繹。練習題中,我先讓學生自主寫方程,就是考查學生對方程概念的理解,然後再進行判斷的基本練習。】

  五、方程產生的文化背景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會用方程解決數學問題了。在我國古代,大約兩千年前成書的《九章算術》中,就記載了用一組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資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國的數學家笛卡兒第一個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數,才形成了現在的方程。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個數學知識的形成都凝聚著人類智慧與汗水。因此學生在學習前人給我們帶來的經驗同時,也要了解數學文化。透過這部分知識的講解,學生對方程的產生有了初步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中,我設計了這樣幾個題目:

  1、根據線段圖寫方程

  2、根據數量關係寫方程

  3、判斷是否是方程

  4、方程與等式的關係

  七、作業:

  利用課餘小組時間用天平測量物體的重量。

  再想,天平兩邊可以如何新增,能使天平繼續保持平衡呢?

  【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雖然在前面的教學中,學生沒有使用天平,但對天平都充滿了好奇,因此,我把用天平測量物品的質量這個環節延伸到課下,學生不僅滿足了自己的願望,而且也是對本節課知識的鞏固,我還設計了“天平兩邊可以如何新增,能使天平繼續保持平衡呢?”發散學生的思維,也為下節課《天平保持平衡的性質》奠定了基礎。】

  五年級上冊《方程的意義》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第62~63頁及練習十四第1~3題。

  教學目標:

  1、藉助天平及式子的分類操作,使學生初步瞭解方程的意義;能從形式上判別一個式子是否是方程;理清方程與等式的關係。

  2、能根據簡單的線段圖、情境圖列出方程,並能在教師引導下找到等量關係,經歷利用等量關係進行方程模型建構的過程。

  3、在對式子的分類、整理的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描述、分類、抽象、概括及應用等能力。

  教學重點:

  抓住“等式”“含有未知數”兩個關鍵詞初步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學難點:

  方程與等式的關係;方程中等量關係的建立。

  教學準備:

  課件、寫式子的卡片、磁釘。

  教學過程:

  一、認識天平,談話鋪墊

  教師(出示天平圖):這是什麼?同學們知道天平的用途嗎?

  一般在稱東西時,我們在天平的左邊放上要稱的東西,右邊放上砝碼。如果天平左右兩邊達到平衡,左邊東西的質量就等於右邊砝碼的質量。這種平衡的狀態如果用一個數學符號來表達,就是──等號。

  二、探究新知

  (一)天平演示,初步感知等與不等。

  1、出示天平圖1。

  現在這種狀態,你能用一個式子來表示嗎?(板書:50+50=100)

  2、(出示天平圖2和圖3)天平向左傾斜表示什麼?如果水的質量用

  g表示,那麼杯子和水共重多少呢?(100+)

  3、如果老師在天平右邊再加一個100g的砝碼,可能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用式子來表示。

  這三個式子體現在天平上分別是什麼樣的情況?咱們用手勢來表示一下。

  4、來看看究竟是哪種情況?(先出示天平圖4,後出示天平圖5)用式子來表示一下。

  5、(出示教材第63頁最上面的圖)這樣的圖你能用一個式子表示它們的關係嗎?

  【設計意圖】透過直觀演示,感受等與不等。同時透過反饋和追問,幫助學生感受等式的意義。為下一環節中式子的分類及理解等式和不等式做好準備。從天平到式,再從式到天平圖,在學生的頭腦中利用天平建立左右相等的等式模型,為突破建立方程中的等量關係這一難點做好鋪墊。

  (二)分類整理,建構概念

  1、觀察黑板上出現的式子,嘗試根據式子的特點進行分類(先請學生獨立思考,再同桌進行交流。)

  2、學生反饋,教師根據反饋在黑板上移動式子。

  預設1:按左右相等和不等分類(補充等式和不等式);

  預設2:按是否含有未知數分類。

  3、(指表格)像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稱為方程(揭題)。

  4、寫方程:根據你的理解寫2~3個方程,寫完之後給同桌看看其是否為方程(教師在巡視過程中選擇一些學生到黑板上寫一寫。)

  5、說說黑板上同學寫的是否為方程,並說說判斷理由(主要使學生明確,判斷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沒有未知數。)

  (三)概念辨析,理清等式與方程之間的關係

  1、“做一做”第1題:請學生說說哪些式子是方程,並說說為什麼(可以選擇其中幾個不是方程的式子,請學生說說怎樣改一下就可以將其變成方程。)

  2、這兩個式子是否是方程呢?

  反饋分析:

  (1)式1:一定是。為什麼?

  (2)式2:一定是等式,可能是方程。

  (3)思考:等式和方程有什麼聯絡呢?

  (4)引導畫集合圖,並引導得出: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設計意圖】方程與等式的關係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教學時,先透過分類整理讓學生對等式與方程的關係產生直觀、正確的感知;然後透過被蘸了墨水的式子的判別,進一步體會兩者的關係;最後,透過韋恩圖幫助學生加以明確。不僅突破了教學的難點,而且滲透了初步的集合思想。

  三、實踐反思,鞏固提高

  1、“做一做”第2題及練習十四第2題:看圖列出方程。

  學生練習並進行反饋。

  反饋側重:使學生明確,可以根據量相等來列出方程。

  2、練習十四第3題:看情境圖,思考數量關係再列方程。

  (1)從圖上你知道了什麼?

  (2)你能根據你知道的數量關係列出方程嗎?

  (3)學生自行根據數量關係列出方程,並進行反饋。

  【設計意圖】能用方程表達簡單情境中的數量關係,也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本內容的要求,為從數量關係到等量關係的轉變做好準備,這對於學生理解和掌握方程的知識至關重要。

  四、總結回顧,介紹歷史

  1、你對方程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每個同學說一點,後面的同學要和前面同學不一樣。)

  2、教師介紹方程的相關知識。(課件出示教材第63頁“你知道嗎?”的內容)

  【設計意圖】把數學史融入課堂教學當中,一方面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對方程的產生過程產生比較清晰的認識,知道數學是一個動態成長的科學,體會到數學的每一個理論和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讓學生在體會數學文化的價值的同時,產生探索的慾望。

  五年級上冊《方程的意義》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結合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義。

  2、會用含有未知數的等式表示等量關係。

  3、感受方程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數學活動的探索性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情境理解方程的意義,能用方程表示簡單的等量關係。教學難點:能用方程表示簡單的等量關係。

  教學過程

  活動一:

  談話匯入: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國家的國寶是什麼嗎?對,大熊貓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更是我國外交活動中表示友好的形象大使。動物園的叔叔正在科學的餵養大熊貓呢!

  出示資訊窗一,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閱讀文字資訊。

  學生觀察主題圖,認真閱讀資訊。

  活動二:藉助天平理解等式。

  分組實驗:

  ①天平左盤放一個10克的砝碼,右盤放一個20克的砝碼,天平不平衡,可以用式子10<20表示;

  ②在左盤再放上1個10克的砝碼,天平平衡了,用等式10克+10克=20克表示。

  分組實驗:

  天平左盤放一個20克的砝碼和一個不知重量的方木塊,右盤放一個50克的砝碼,一成天平平衡,用等式20+=50表示。

  小結:等式表示相等的關係。

  活動三:概括方程的意義。

  師:觀察黑板上的三個式子:+20=70、2=150、3+10=100,你有什麼發現?

  學生自由談想法??

  小結:像+20=70、2=150、3+10=100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

  活動四:方程與等式的關係

  想一想,等式和方程之間有什麼關係?

  小組討論

  小結:方程的範圍比較小,等式的範圍比較大,方程只是等式的一部分。活動七:自主練習

  1、判斷哪些式子是方程。

  師:你認為一個式子是方程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小結:同時具備“含有未知數”、“相等的式子”這兩個條件才是方程。學生獨立完成自主練習第1題。(引導學生在判斷對錯的同時,說出判斷的依據。)

  2、看圖列方程。完成自主練習第2題。要求學生先找出圖中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再獨立列出方程。(集體交流)

  3、完成自主練習第3題。(讓學生獨立寫出等量關係式並列出方程,再進行交流。)

  活動五:全課總結:

  引導學生談談這節課有什麼收穫?

  學生談收穫,並找出不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