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赤壁賦》的課堂教學設計範文(通用5篇)

《赤壁賦》的課堂教學設計

《赤壁賦》的課堂教學設計範文(通用5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赤壁賦》的課堂教學設計(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赤壁賦》的課堂教學設計1

  【課程分析】

  本文是蘇軾寫的一篇賦,它不是純粹的散文,卻也不能看作一般的詩歌來看待,而且它更不等於今天的散文詩。它是比較自由的句式來構成的帶有韻腳的散文,卻又飽含著濃厚的詩意,作者在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後透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問答最後文章的主題又轉移到關於人生態度辯論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所以在設計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體味文章的語言特點,表達特色,以及理解文章的內容,作者的感情上。

  【學情分析】

  所教兩班為學生基礎較弱,對於課文的理解首先是一個難題,但是我們又不能完全的包辦,不能代替學生去逐字逐句的翻譯。但是如果不翻譯文章大多數學生理解文章就會產生障礙。所以必須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翻譯課文交給學生自己課前預習時進行。這樣在學習課文內容時學生就會提前理解課文內容。對於基礎較弱班級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是至關重要的,因此自主預習基礎知識也是預習的首要任務。讓學生在自主預習學習中自己先發現問題,然後透過課堂的合作交流解決問題,最終使學生全面的,自主的掌握知識,真正的理解了接受知識。

  【學習目標】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知識。

  2、鑑賞本文景、情、理的交融特色,以及理解作者的情懷。

  3、會“主客矛盾”所體現的處世哲理。

  4、學習古人身處困境仍然樂觀的精神、感悟生命的意義。

  【設計理念】

  老師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陶冶品德。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們往往忽視手段的運用,使得我們的教學變得枯燥,乏味,而學生的積極性也沒有得到發揮,因而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做為一個新時期的教師,那麼必須要從傳統中走出來,讓自己的課堂變成學生的學堂,讓學生去自主的學習,而不是被動的被填充。老師只作為一個路標,去幫助學生自己正確的前進。為了幫助學生能夠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層面上拓展知識面,提高認識,所以設定拓展延伸,讓學生結合自身實踐談蘇軾的處世哲學,帶動學生思考自己的人生。學生可以有自己的獨到的見解和看法,老師必須尊重學生的見解和看法,這樣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更大的發展,也會活躍課堂氣氛,學生也會在一種相對寬鬆的環境中得到自身的提高。

  【教學媒體設計】

  製作 powerpont 課件,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節約課堂時間,增大課堂容量。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師:許多古人,每見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懷。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臨洞庭而憂蒼生,歐陽修遊滁州而醉山水。他們心為山動,情為水發,錦文華章噴薄而出,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元豐五年,漫步長江岸邊的蘇東坡,望著奔騰不息的長江水,看著歷經滄桑的赤壁古戰場,情難自已,於是把酒臨風,揮毫醉書,《念奴嬌·赤壁懷古》誕生了,震爍千古。後來在這裡,他還寫下了《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前赤壁賦》。

  (點評:學生學習過的古代山水記遊散文很多,但學生沒有做一個系統的歸納,所以先透過這一段簡短的導語簡單的歸納了學生以前學過的著名的山水遊記,讓學生在大腦中能夠回顧一下以前所學知識。)

  實錄:學生認真的聽,仔細的思考。尤其是背誦時,有的學生閉上眼睛,好像是被赤壁的景象所感染。

  二、作者背景

  師:學習一篇文章必須要了解作者及背景,作者及背景的瞭解更有助於深刻的領會文章。本文的作者是蘇軾,蘇軾的文章我們已經學習過許多,蘇軾的相關知識我們更是耳熟能詳,就請同學們各抒己見吧!

  (點評:讓學生自己回顧作者,有助於加深對作者的瞭解,對舊有知識的回顧,也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興趣。)

  胡玉茹:1037年~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宋代大文豪。

  丁凱航:和蘇洵、蘇轍合稱“三蘇”。

  葉先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在文學上稱為“唐宋八大家”。

  張勇:和辛棄疾合稱“蘇辛”。

  羅陽:在書法上也很有造詣,和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蘇黃米蔡”。

  (點評:對於作者的情況,學生是比較熟悉的,老師不必再去做詳細的講解。講回顧知識交給學生自己,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師:以上幾位同學的發言使我們比較全面的瞭解了作者,有那位同學能夠結合以前所學知識為我們講一下本文的創作背景?

  餘存存: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在這裡,他經常來赤壁磯頭遊覽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蘇軾又來到赤壁。這時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的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舟遊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前後《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它為以後的戲曲、繪畫、雕塑等提供了創作的題材。宋代畫家李公麟、明代畫家唐寅都畫過蘇軾舟遊赤壁的畫。

  蘇軾在赤壁的創作活動,給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乾脆把黃州赤壁命名為“東坡赤壁”,並鐫刻在建築物的門額上,由此名滿天下。直到今天,在黃岡東坡赤壁,仍有“二賦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勝。

  實錄:餘存存同學看來是在課前已經很好的預習了課文,因此在談到本文背景時顯得很有條理,很自信,其餘同學都流露出讚賞和欽佩的目光。之後多媒體顯示這一部分知識,有些同學趕快記下筆記。

  三、簡介賦體

  師:同學們,本文的標題是《赤壁賦》,從標題上看是屬於賦體文,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曾經都瞭解過哪些賦體文,希望大家各抒己見。

  學生甲:《登樓賦》。

  學生乙:《二京賦》,還有江淹的《別賦》。

  師:二位同學說的很好,可見二位同學的閱讀面很廣,其他同學要向這二位同學學習呀。那麼關於賦體誰能夠給我們一個全面的概括?

  學生乙:是介於韻文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它從先秦詩歌派生出來,到漢代形成了一種特定的體制,講究文采、韻律,兼有散文與詩歌的性質。其常採用主客問答的手法來展開描寫。

  散文賦,也叫文賦,是中唐之後出現的一種文體。它兼有詩歌和散文的特點,較多地吸收散文的筆調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本篇就是這種文體的典型。

  (點評:一篇文章的文體必須要明確,否則,會直接影響對文章的理解的。透過這個問題的設定讓同學們瞭解了本文的文體,也有助於下面的知識的學習,讓同學自己去解決這個問題,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當學生透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這個問題,那麼就會加深理解,這正體現了誘思探究理論中的三維教學理念,效果很好。)

  四、聽配音朗讀、瞭解文意

  實錄:多媒體放本文配音朗讀,優雅的音樂加上鮑國安洪亮的嗓音,讓學生沉浸在美妙的世界中,有些同學閉目享受,有些同學拿出筆在書上劃出生字的讀音,有些同學悄悄跟讀。同學們都很認真。

  師:那位同學給我們談談對這篇文章的感受?

  實錄:同學們都爭先恐後的舉手,由於時間關係叫一位同學談,以下是簡要內容:本文寫景狀物非常獨特,採用靈活的形式行文,駢散結合,以散為主,抒發了作者的曠達的胸襟。

  其他學生還想說,但是由於時間原因,不能再談。

  (點評:讓學生自己談對文章的感受,有助於學生全面的把握好文章,也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概括和表達能力。)

  五、課後作業

  1、歸納本文的文言知識點。

  2、熟讀課文。

  3、自主翻譯,並寫成書面形式。

  第二課時

  一、導語

  上一節課我們共同瞭解了《赤壁賦》的一些簡單的文體,這一節課我們解讀文章。

  首先我們請三位同學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讀課文,請同學們毛遂自薦。

  實錄:三位同學分角色朗讀,一位讀蘇子,一位讀客,一位讀旁白,由於學生課下認真的朗讀,三位學生讀的都很好。

  二、解讀課文

  (解讀課文的把握方法:熟讀課文)

  1、學生讀自己翻譯的課文,其他學生找出翻譯不準確的部分,相互探討。

  2、學生歸納本文聞言知識點。

  3、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點評:掃除文言文字障礙,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容,這事文言文學習的重要環節,這個工作可以交給學生在課前預習和可下複習中完成,不需要老師越俎代庖。)

  實錄:教師在學生自主翻譯的基礎上,安排學生合作交流,最後統一了意見,完成了文章的翻譯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討論很激烈,課堂氣氛很活躍。

  第二步工作,老師在學生歸納的基礎上,展示多媒體課件,補充了一些遺漏的知識,學生們認真的記下了這些知識點。

  第三步工作,學生在自主探討、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很快的解決了文章的思路,得出如下結論:

  全文共五段:

  第一自然段,描寫夜遊赤壁的情景,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

  第二自然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

  第三自然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

  第四自然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的美妙風光的豁達心情。

  第五自然段: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

  三、教師引導思考

  1、學習一篇文章,我們應該從多個方面考慮:一是思想內容的把握,二是藝術特色的鑑賞。一言以蔽之,即“寫了什麼?怎樣寫的?”這樣我們才會領會一篇文章的精髓,才能在我們日常的寫作中借鑑,那麼這一課到底寫了什麼?

  (點評:雖然學生能夠整體上把握文章,讀懂文章的內容,但是在概括能力上還是比較薄弱,語言羅嗦,不準確,概括不全面是最明顯的表現。)

  實錄:學生再次讀課文,提煉文章主旨,把握作者感情。2分鐘後,學生交出結果,只是大部分學生回答了表現了作者喜悅的心情和曠達的胸懷,答不出消極情緒這一點。所以利用多媒體加以補充,如下: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後透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移到生態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於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

  2、這篇文章之所以能夠成為千古名篇,自然在寫法上有其獨到之處,那麼請大家鑑賞一下。

  把握文章的寫作特點是一項即簡單又複雜的工作,大多數同學找到了一兩點,但是有個別同學說的特點本文沒有體現。大多數同學能結合文章內容說出,有個別同學找不到相關內容。所以教師加以補充,多媒體顯示,如下:

  1、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2、“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3、優美形象,善於取譬的語言特色。

  教師解說1: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

  教師解說2: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闢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勃鬱頓挫,如“萬斛泉源”,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整齊對偶不同,它的抒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逍舟於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卻有整飭之致;心下直到篇末,雖都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全文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於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教師解說3: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潤孤舟之嫠婦。”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情,寫得俱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四、拓展延伸

  如何理解文章中客人的“悲”和作者的“樂”?

  (點評:蘇軾的詩、詞往往是表現一種豪邁的感情,給人以積極向上的振奮,這篇文章也表現了這種感情,但是從文章的淺層次來看文章中的主客對於人生有兩種不同的感受,主為“樂”,客為“悲”,結合文章背景,這種淺層次的感情是值得商榷的。)

  實錄:學生在經過重讀課文,深思熟慮以後在隨筆本上寫了一段文字,時間:5分鐘。然後教師找幾名學生朗讀,其餘的由課代表收起教師課下批閱。

  以下是幾位學生的發言摘錄:

  生甲:1080年的7月16日夜晚,蘇軾確實在幾位客人的陪同下游覽了赤壁,文中的客確有其人,而客人的“悲涼”心情是在看到歷史蒼蒼鉅變,人生變幻無窮後產生的,我們知道古人大凡遊歷大山名川都會產生這種情懷,孔子“逝者如斯”,就是一個明證。那麼面對如此美好的夜景,加上蘇軾擁有一顆超出常人的博大心胸,於是乎便沉浸在一片大自然的快樂之中了,所以我認為,文中的“悲”和“樂”反映了蘇軾和客人的不同的胸襟,是實實在在的兩個人的感情。

  生乙:我認為文中的主客的“悲”和“樂”是合為一體的,也許歷史上就沒有蘇軾攜友夜遊赤壁的事情,完全有可能是蘇軾杜撰的,理由如下:從文章的背景看這篇文章是作者被貶黃州之後所寫,當時蘇軾的心情我們完全是可以揣摩到的,那是一種矛盾的心情,一方面蘇軾會因被貶而內心悲慼,這是正常的,另一方面作者又想排遣這種心情,於是想到寄情山水,那麼作者杜撰此文就是要反映自己當時的這種心情。

  五、課後作業

  自讀《後赤壁賦》,與本文進行對比。

  【課後反思】

  這篇文章雖然進行完畢,但學生還是意猶未盡,沉浸在愉悅的討論中,他們從課堂中找回了自我的價值和學習的樂趣。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而教師的引導地位也體現了出來。尤其是在文章的思想內容的把握中,學生的表現非常突出,看得出他們真正的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真正的得到了蘇軾這位哲人的深刻思想的薰陶。在這一課的學習中他們真正的找回了自信,找準了自己在學習中的位置。這一課的設計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思維為主攻,體驗為紅線的”誘思教學理念。

  不足之處:在探討過程中發現一些同學表現的還是不夠大膽,想說不敢說。有些同學語言組織能力較差,再有,就是教學設計上不夠完善,以至於課堂時間稍顯緊張,討論不夠充分。

  總之,我們在利用“誘思探究教學論”的新教學理念上才邁開第一步,我們應該繼續繼續努力,是自己的課堂成為真正的學生的學堂。

  《赤壁賦》的課堂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瞭解賦這種文體的特徵,鑑賞音韻美和意境美。

  2、培養學生鑑賞古代散文的能力,學習文章的表達技巧。

  3、結合作者的處境,體驗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感悟作者的情感變化,品味語言之美。

  2、體會景、情、理的交融,品鑑技巧之美。

  【教學方法】

  1、誦讀和鑑賞。

  2、運用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在日本的千葉,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立著這樣一塊石碑,上面寫著這樣兩個字:蟲二。許多人到此不解其意,後郭沫若作了妙解,他說這兩個字應分別加上兩個邊框,讀為風月無邊,是盛讚此地之美的。

  而我們今天要鑑賞的《赤壁賦》,就是借詠無邊風月而抒懷的。文章的作者是蘇軾。

  二、展示賞析重點

  1、感悟作者的情感變化,品味語言之美。

  2、體會景、情、理的交融,品鑑技巧之美。

  三、教師範讀課文

  1、目標:訂正字、詞的讀音。

  2、關注作者感情的變化。

  四、師生共同解讀賞析

  (重點、難點)

  1、整體感知:

  學生默讀全文,藉助課下注釋,琢磨段與段之間的關係,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理清本文的線索。

  2、解讀賞析:

  (重點:第一、三、四段。)

  第一段:

  景:

  (以學生的活動為主。)

  逐層設疑:

  第一段作者寫的是什麼內容?

  (清風徐來 水波不興。)

  是什麼樣的景?

  (景:月出東山 徘徊鬥牛 白露橫江 水光接天。)

  看到這樣的景會有什麼樣的心情?

  教師點撥:

  寫得真美!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幽雅而寧靜,蒼茫而朦朧,果然秋景如畫,風月無邊,一路樂景。看了這樣的文字,我們真的很佩服蘇軾:除卻詩酒何所癖,獨于山水不能廉。

  正是這美景激發了作者的心曠神怡之情。此一樂也:山水之樂,詩酒之樂。再來欣賞一遍。

  (全體女生讀。)

  3、知人論世:

  (以第二段〈過渡段〉為契機介紹蘇軾的人生經歷,重點是政治上的坎坷遭遇,為三、四段的情理理解作必要的鋪墊。)

  第三段:

  情:

  ⑴ 歌聲和簫聲引發了悲情悲意。悲什麼呢?悲的內容是什麼呢?

  ⑵ 學生齊讀、體會。

  ⑶ 學生自己看書思考、分類。

  ⑷ 相互借鑑、爭辯、質疑。

  ⑸ 教師點撥、師生共同總結:

  無枝可依

  情 英雄安在 悲

  人生無常

  第四段:

  理:

  (在誦讀中理解、品味語言)

  ⑴ 他怎樣來排遣這種悲苦鬱悶之情呢?

  盈虛有數 物我無盡

  理

  清風明月 與子共適

  ⑵ 這樣深奧的道理,遠隔千年的描述,今天我們讀來並不感到晦澀難懂,為什麼?

  引導學生品味語言。

  補充《定風波》(幫助理解):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瀟灑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⑶ 你認為當時真的有這樣一場主客答問嗎?

  學生暢談感受、認知。

  教師明確:

  主客答問是賦的傳統手法;蘇軾藉此抒懷,有無並不重要。

  教師強調:

  正是用這種觀點看待萬事萬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脫。迴歸自然,融於自然,在恬淡幽靜、氣氛清新的清風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託。可以說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隨遇而安的慰藉,但又何嘗不是一種苦難後深悟的曠達。思想矛盾解決了,心胸也隨之曠達超脫起來。因此,客喜而笑,感情也一掃悲傷而變得開朗樂觀──主客暢飲,酣睡達旦。

  ⑷ 總評蘇軾:展現其人格魅力,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五、賞析構思選材技巧

  重點:景、情、理的關係。

  教師明確:

  常言說: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寫月夜泛舟大江,飲酒賦詩,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懷了世俗的歡樂心情;再從憑弔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現實的苦悶;最後闡發變與不變的哲理,申述人類和萬物同樣是永久地存在,表達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那麼,前後兩樂相同嗎?為什麼?

  學生回答。

  如下圖:

  景(樂──山水之樂)

  理(樂──達觀之樂)

  情(悲)

  情因景生 景以情顯 移情於理

  風月不老 先生未亡

  教師強調:

  全文融景、情、理於一爐。景則水月流光,情則哀樂相生,理則物我相適。其間雜以嗚嗚簫音,悠悠古事。體物寫志,不離眼前景;議論、抒情又不囿於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顯,移情於理。

  今天我們重讀此篇佳作,無論是作者的文學才華,還是他的人格品質,都讓我們感到:

  風月不老,先生未亡。

  六、研究性學習

  比較閱讀:蘇軾《後赤壁賦》

  《念奴嬌·赤壁懷古》

  《記承天寺夜遊》

  參考篇目:林語堂《蘇東坡傳》

  餘秋雨《蘇東坡突圍》

  【板書設計】

  赤壁賦

  蘇 軾

  景(樂──山水之樂)

  理(樂──達觀之樂)

  情(悲)

  情因景生 景以情顯 移情於理

  風月不老 先生未亡

  《赤壁賦》的課堂教學設計3

  【設計說明】

  本單元學習的是古代山水遊記類散文,這類文章借對山水風物的描繪,往往蘊含了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本文是蘇軾的代表作,在語言和思想情感上都是上上之作。對這類作品的解讀往往是多層次,多角度的。我的設計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和體會為主,讓學生了解本文誕生的背景,瞭解蘇軾這位“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人物;重在啟發、引導,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來表達蘊含在文字裡的感情,從喜歡這篇文章開始,喜歡蘇軾。思考苦難、坎坷給生命帶來的價值;思考當有一天世界以痛吻我時,我該以何相報。

  因此,在本課的設計中,我很注重學生自主的學習,合作的探究,獨立的表現,課後的延伸,我想把一顆種子埋進學生的心裡,可能現在看不見他們的不同,但也許在他們成長的路上,這顆種子就會生出根,發出芽,甚至長出一棵參天的大樹。

  【教學目標】

  1、 幫助學生了解文體知識,督促學生讀懂本文的字詞句含義,並自主對內容進行梳理。

  2、 啟發、引導學生在誦讀中體會並表現本文的情感變化和思想意蘊。

  3、 讓學生在讀懂本文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瞭解蘇軾的人生經歷和他面對人生風雨時的達觀態度,從而對自己的成長有所啟示。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 誦讀 合作探究 延伸閱讀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根據你課前的學習和閱讀,說說這三個詞之間的關係:黃州 赤壁 蘇軾

  由於“烏臺詩案”蘇軾才與黃州結下了不解之緣,誰能根據我們自學方案中的資料,點出這個案子的關鍵。

  冤案,文字獄

  餘秋雨說:“這一切,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於一場災難之後,成熟於滅寂後的再生,成熟於窮鄉僻壤,成熟於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

  於是,在蘇軾來到黃州的第三年,當他再一次泛舟於赤壁之下的.時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太過平靜,他卻突然之間把自己化作了千古絕唱。

  二、逐段品讀文章,梳理情感變化,理解作者思想,並用聲音傳達自己的理解。

  1、學習讀第一段,展示自學成果

  梳理內容:

  說說第一段寫了哪些畫面和人物活動?

  明確:畫面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活動 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舉酒屬客

  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面對此情此景,你可以用哪些詞語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從容、灑脫、自由、高雅……

  作者也寫了他置身此境的感受,那就是——遺世獨立,羽化登仙

  誦讀實踐:

  請試著用自己的聲音來表現我們對文字的感受。

  提示:注意重音、節奏,讀出意境。

  點評:隨堂

  2、學習第二段 展示自學成果

  梳理內容:

  “飲酒樂甚”是對第一段的概括,那第二段作者的情感是否發生變化了?

  明確:由樂到悲。

  什麼觸發了作者情感的變化?

  誦讀實踐:

  請試著讀出這種感情上變化。

  提示:注意停頓、聲調變化。

  點評:隨堂

  3、 展示自學成果,學習第三段

  梳理內容:

  解釋“愀”的含義。

  容色改變。

  蘇子容色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扣舷而歌——正襟危坐。

  “客”的這段話聯想到了歷史人物曹孟德,主要想到他的哪些事蹟?

  文治 、武功

  與赤壁相關的失意和得意的經歷

  這個聯想的目的是什麼?

  和現實的自己形成對比

  合作探究:

  對比曹孟德的一生,“客”對自身的生存狀態可以用一個悲字來概括,這個悲有幾層含義?

  曹操“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可謂既有“武功”又有“文治”,“固一世之雄”。這樣一個功業卓著、名垂千古的英雄,又能怎樣呢?“而今安在哉”,早已消失在了歷史的滾滾煙塵之中。而作為“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自己,只不過是一個等閒之輩、戴“罪”之臣,功業全無,理想旁落,這樣的人生又有何意義呢?

  生命短暫、平凡、渺小而宇宙江月無窮,豈不悲乎?

  願望與現實相左之悲。試圖“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卻“不可乎驟得”。願望與現實之間存在矛盾,只能“託遺響於悲風”了。

  這樣的悲,用 李澤厚先生的話說,就是一種“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託的深沉喟嘆”。

  誦讀實踐::我們怎樣才能讀出英雄與凡人的對比?我們的人生也是短短的幾十年,平凡而渺小,能讀出共鳴嗎?

  提示:注意內容和情感的關係:鋪墊——轉折——悲涼、深沉

  誦讀與理解是相互促進的,誦讀別人的文字,往往也能得到內心的共鳴。

  4、 學習第四段

  梳理內容:蘇子也覺得宇宙的無窮值得羨慕嗎?他的觀點你理解嗎?

  而又何羨乎?

  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結果也不同。

  水與月自變化的角度來看,不能有一刻的永恆,這一刻的水已經不是上一刻的水了,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月自然也不是上一刻的月了。

  如果從不變的角度來看,則物無盡,我也無盡。

  永遠流逝,永不消失,盈虛有變,皓月長明。我如何無盡?

  我價值的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跳出個人小我的侷限,人類的大我是生生不息,與萬物同在的。

  請問同學們,蘇軾是以何種方式、何種路徑感悟宇宙人生,化解鬱結,超越人生困厄?

  此時的蘇子已處在不辨水天,無盡空明之中,全然不受時空侷限。人們常說,心有鬱結,必須要找到一個散鬱化結的出口與通道,亦即要有一個合適的路徑,方能走出心靈的陰霾。一般而言,這樣的路徑有兩種,一種是“外釋”,透過融合於外物以轉移注意力,消除怨悱;另一種是“內釋”,透過內在的心靈審視、通變,在自我觀照中達到超越“舊我”走向“新我”的圓通之境。

  “而又何羨乎?”一句該怎樣來讀,輕而易舉又重若千鈞。

  這一段話裡還有怎樣的胸懷?

  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共適清風明月。

  不祈禍福、忘懷榮辱、超脫死生、曠達自適,與清風明月融為一體,實現了人生的圓融。最難得的是此刻的蘇子被記錄了下來,成為後世莫大的一筆財富。清代古文家方苞曾經這樣評價《赤壁賦》:“所見無絕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閒地曠,胸無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豈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為之,亦不能如此適調而暢遂也。”

  誦讀實踐:誰能為我們讀一讀蘇軾實現了人生超越後坦蕩的襟懷。

  提示:誦讀是一種有聲的成長。

  5 、學習第五段

  客喜而笑,賓主盡歡,洗盞更酌,相與枕藉,東方既白。

  三、學習總結

  時間:月出——東方既白

  情感變化:樂——悲——喜

  誦讀心得:注意重音、節奏。

  注意停頓、聲調變化。

  誦讀與理解是相互促進的,誦讀別人的文字,往往也能得到內心的共鳴。

  誦讀是一種有聲的成長。

  四、課外閱讀

  我給大家找到了幾篇跟蘇子相關的文章,“思想最深刻者,熱愛生機盎然。”希望我們能將對蘇軾的品讀延伸下去,延伸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五、合作探究

  1、本文由“樂”而起,極“樂”而收,兩次樂的內涵是否相同?

  2、你在本文中能讀出“烏臺詩案”與被貶黃州之事對蘇軾的影響嗎?

  3、有人說蘇軾去的地方叫赤鼻磯,跟赤壁遠著呢,他犯了常識性錯誤,你認為呢?

  4、“客”是真有其人嗎?他在文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蘇子與客本質的不同在哪裡?

  5、理解蘇軾的胸懷對你有影響嗎?老師提供的相關文字,你會選讀哪一個?

  《赤壁賦》教學反思

  我在選課參賽的時候,決定選《赤壁賦》一文,是個艱難的決定。本文是經典中的經典,有過無數次的被解讀;本文由景入情,由情悟理,思想深刻,背景廣闊;本文以賦為體,主課問答,應突出誦讀;本文又是以文言文為載體,應強化理解。一時間,千頭萬緒,不知從何入手,畏首畏尾,總怕設計漏洞百出,割裂了學生與文字,但又不願調換內容。

  我考慮到本文文體特徵,先定下了誦讀這條主線,為幫助學生誦讀,我將課前自主學習的設計精細化,更有針對性的幫助學生逐層深入理解文字。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展示小組交流成果,促進學生對文字的熟悉理解,也增強學生的信心。課堂主要以引導,幫助為主,讓學生逐漸走進文字的景、情、事、理。課後延伸閱讀是我的另一個設想,讀懂本文是本課的目標之一,讀蘇軾是我設計的更高目標。作為文化經典,蘇軾不可複製,如果在語文課堂上不能引起學生對蘇軾的閱讀興趣,那我總覺得是一種遺憾。

  我的這一節課,完全是一節生成課,學生不是我所帶的學生,儘管彼此有些陌生,但他們一次又一次給了我驚喜。我對學生的表現是滿意的,我自己對學生的評價和引導還有遺憾和不足之處,希望各位專家予以指導。

  《赤壁賦》的課堂教學設計4

  學習目標: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及特殊用法。

  2、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3、熟讀並背誦課文。

  學習重難點:

  1、重點:理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賞析課文典雅、精美的語言。

  2、難點:瞭解主客問答這一賦體傳統手法在表達思想情感中的作用,瞭解作者在曠達的風貌之下寄寓的悲憤苦悶的複雜情感。

  學法指導: 朗讀法、質疑探究法。

  知識連結:

  1、蘇軾,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蘇詢,弟蘇轍均以文名著稱,而以蘇軾成就最大。文壇歷史上稱他們父子為“三蘇”。 人稱“一門三父子,娥眉共比高。”宋仁宗嘉佑二年,蘇軾中進士,受到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讚賞。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實行變法,蘇軾因反對新法而外調杭州通判,轉任密、徐、湖州知州。元豐二年因諷刺新法的詩句,而被捕下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因築室於東坡而自號東坡居士。哲宗繼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親政,蘇軾再一次遭貶到惠州,後又到瓊州。徽宗即位後,遇赦北還,途中在常州病逝。

  2、關於“賦”: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採螭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屈原為代表的“騷賦”,漢代為代表的“辭賦”,魏晉以後的“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為“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稱為“文賦”。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赤壁賦》。蘇軾的《赤壁賦》擺脫了魏晉時期鋪陳浮華、羅列詞藻的文風,緊緊圍繞著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這篇文章的景物描寫雖然筆墨不多,但是意境創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寫優美自然,抒發情感也真摯樸實。在創作風格達到爐火純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3、寫作背景: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其實是諫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斷章取義地摘出他諷刺新法的詩句進行誣陷。“烏臺”即御使府)後經蘇轍等人營救才免罪釋放,被貶滿黃州團練副使。從“烏臺詩案”到流放黃州是蘇軾人生的重要轉折,政治上失意訪惶,精神上孤獨苦悶。但是生性曠達的詩人在老莊佛禪和山水之樂中求得解脫,自號“東坡居士”,並寫了千古傳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這樣充滿哲學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赤壁賦》的課堂教學設計5

  教學設想

  《赤壁賦》是一篇膾炙人口的美文,在必修2第四單元的幾篇文章之中《赤壁賦》文學色彩最為濃厚,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這篇名賦應該是本文學習的重點。本文句式駢散夾雜,參差錯落之中見整齊之美、聲韻之美,適於美讀。全賦4段,537字,背誦有一定的難度,死記硬背之後往往容易忘記,這就需要教師進行背誦指導。在抓重點的基礎上,化整為零,將較長的文章分成一小塊一小塊進行記憶,將內容一點點“吃”下。這篇賦文質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蘊含著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結合文字深入探討,以交流、討論的形式將學生對作者人生態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增加文言積累,積澱文言語感。

  2、品味如散文詩一般精練優美的語言。

  3、培養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4、瞭解蘇軾的人生感悟,倡導積極的人生態度,培養勇於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文章。難點:研討蘇軾的人生感悟,感受其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 競賽法、誦讀法、討論法

  媒體準備: 背景音樂、ppt。課件

  教學過程與內容

  (一)學生課前預習

  1、閱讀《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淺談蘇軾逆境中曠達的人生態度》。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的字詞句。

  (二)情景設定:配樂,展示蘇子泛赤壁的畫面;學生朗讀課文。

  (說明:將學生的思維帶進泛舟遊赤壁的優美意境之中)

  (三)字詞句積累複習板塊

  課前將學生分成組,佈置複習任務,要求學生將本課中的文言實詞、常用虛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等找出來,分類整理在筆記本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競賽。

  (說明:用競賽的形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其掌握字詞句的知識。)

  (四)誦讀背誦指導板塊

  1、匯入:《赤壁賦》給人瀟灑神奇、出塵絕俗的純淨的美感。(著名作家巴金)

  2、文章第一段描寫夜遊赤壁的情景,展現了一副優美的秋江月夜圖景。

  (1)學生找出寫景的句子並朗讀。

  寫景的三組對偶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2)四人討論,形成一個整體畫面,用優美的語言將這個畫面描述出來。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擬簡單的提綱,目的在於透過想象再現此時此地此景。請一個學生描述。

  (3)展示一幅風水月的畫面。學生透過畫面嘗試背誦寫景句子。(出塵絕俗之美)

  (4)這樣的美景使泛舟者產生了怎樣的心理感受?

  心理感受: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5)教師指導學生運用抓重點句子法和想象畫面法背誦第一段。

  3、面對同樣的明月清風、良宵美景,主與客的感情有何不同?(主樂客悲。)

  (1)找出表現蘇子快樂的句子,朗讀並背誦。

  樂——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2)客之悲是透過什麼表現出來的?(洞簫聲。)展示客吹洞簫的畫面。

  (3)作者是如何描繪洞簫聲的?朗讀並背誦。

  洞簫聲——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4)在歡快的音樂聲中,女生背誦“蘇子樂”的內容,之後哀怨傷感的洞簫聲響起,男生背誦“客悲”的內容。

  4、在哀怨、憂傷的音樂中全班齊聲誦讀第三段。

  客面對明月清風、良宵美景,奏出充滿悲哀的音樂,他之所以要“託遺響於悲風”,其緣由是什麼?(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再加以概括)

  歸納:①生命平庸。②人生短暫。

  5、在優美的音樂中全班齊聲誦讀第四段。

  (1)針對“客”所發出的人生悲嘆,蘇子是如何說服“客”的?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再加以概括)(瀟灑神奇之理)

  歸納:①針對“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悲嘆,從“變與不變”的角度來闡發觀點。從“不變”的角度來看,人生是可以永恆存在的。

  ②從“物各有主”來提出要順其自然。(說明:鍛鍊學生篩選資訊和歸納概括的能力。學生找出相應的句子並不難,難點是歸納概括主客各自的觀點。教師要適時加以點撥。)

  (2)這是一種怎樣的人生觀?(樂觀曠達的人生觀。)

  (3)①全班分成兩組,各讀一段,要求一組讀時另一組默讀。②分男女生讀,要求一組讀時另一組丟開課本試背。

  (五)延伸拓展板塊

  1、主客這一場辯論中,你認為對你人生啟迪最大的是哪些句子?請朗讀出來,說說為什麼?(小組討論,組內交流,代表發言)(說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扮演組織者的角色,對學生的討論和回答做些適時的點撥和引導。)

  2、教師總結。

  (六)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把延伸拓展板塊中的“人生啟迪”整理寫成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