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欣賞拾穗教學設計範文

欣賞拾穗教學設計

欣賞拾穗教學設計範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欣賞拾穗教學設計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欣賞拾穗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拾穗》這幅畫的時代背景和畫家米勒。

  2.引導學生欣賞油畫《拾穗》,瞭解課文內容,懂得看圖作文的要求。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錄自己喜歡的詞句。

  (二)過程與方法

  1.透過圖文對照的方法,抓住三位婦女撿拾麥穗時的動作、神態等詞句體會農民勞動的辛苦,增強對勞動人民的理解和同情,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透過圖文對照的實踐學習,領悟看圖學文的方法並感悟“寫實——聯想”的寫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結合課外實踐活動和親身體驗,鼓勵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和聯想,培養學生積極瞭解農民生活的意識行為和對美好的動作情態的審美情趣。

  2.激發學生對語言文字、繪畫作品等藝術魅力的興趣愛好,懂得發現美、欣賞美並追求美。

  【教學重點】

  1.理解重點詞句,學習作者具體描寫的寫作方法,從中感受勞動的艱辛,增強對勞動者的理解和同情,喚醒學生對勞動者的尊重,激發學生對勞動的熱情。

  2.透過圖文對照的方法,使學生領悟看圖學文、寫文的方法,引導學生感悟“寫實―聯想”的表達特點。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審美的能力,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教學流程】

  一、欣賞匯入

  出示米勒的其他作品,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畫的第一印象,對米勒作品的風格有一個大概的瞭解。引出課題匯入新課。

  二、講解生字詞

  生字的認、讀、組詞。彌散、埋頭苦幹、切身、逼真等詞的理解,多音字“落”的講解,強調“攥”的讀音。

  三、初讀感知

  邊讀邊思考這篇課文寫了什麼?對照圖畫思考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來描寫這幅畫的?(由遠到近)

  四、米勒的生平介紹,以及對他畫風的瞭解。

  五、作業佈置

  學以致用,指導練筆。看課後42頁的圖,以《收穫了》寫一篇作文。

  欣賞拾穗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學生能認識本課的8個生字;能寫好本課的9個生字。

  2、學生能朗讀課文,能夠圖文對照地理解課文。

  3、引導學生感悟“寫實―聯想”的表達特點。

  4、獲得審美能力,感悟語言文字的表達效果。

  二、教學重點

  1、透過圖文對照的方法,使學生領悟看圖學文、寫文的方法。

  2、引導學生感悟“寫實―聯想”的表達特點。

  三、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審美的能力,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四、教學準備

  課文錄音帶、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看圖

  教師出示《拾穗》圖,請同學們看圖,說一說自己看到了什麼。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從左到右、由遠到近)談自己的發現。

  師:這是一幅舉世聞名的油畫作品,誕生於100多年以前,具有時空不可抵擋的魅力,知道創作者是誰嗎?今天我們來共同欣賞油畫《拾穗》,並瞭解這幅油畫的作者,一位舉世聞名的藝術大師——18世紀法國著名的農民畫家米勒。

  (教師的談話言簡意賅,一語中的`,點名本課學習的重點——欣賞油畫,瞭解畫家。指出學生的學習方向,省時省工省力。)

  (二)理脈

  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現在請你快速讀課文,找一找課文中哪些段落寫的是畫面內容,哪些段落介紹的是作者的情況?

  生:1~5自然段寫的是畫面的內容;6、7兩個自然段介紹的是作者的情況。

  師:願意先欣賞畫面,還是先了解作者情況呢?你自己選擇相應的部分讀一讀,一會兒談談自己的收穫。

  (生讀文。)

  生:我有發現,課文第6自然段介紹的是作者米勒的情況,第7段的內容不是對作者的介紹,而是對油畫的整體介紹,不信,請聽我讀一讀,這幅畫有近景,有遠景?

  生:我也有發現,要想了解作者的情況,我們還可以利用文章後面的資料,讀一讀這段資料,對米勒的瞭解就更多了?

  師:真好!同學們,你們今天又有進步。懂得閱讀課文不僅要讀好課文內容,還要利用文章後面的資料,真了不起,你們的方法對老師也是一個很好的啟發,我以後讀書的時候也要用你們的這種好方法。這裡還有一把“金鑰匙”呢,你們看到了嗎?

  (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文,讓學生在讀書中自己理清文章脈絡,學生開始的回答不是很準確,教師不急於公佈答案,而是給學生空間,讓課堂學習成為學生自讀、自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對學生的發現給與充分的肯定,在總結閱讀方法的同時,及時加一句“你們的方法對老師也是一個很好的啟發”,向學生傳遞出欣賞的熱情,營造出師生共同發展的和諧氛圍。“金鑰匙”的滲透似春雨潤物,落地無聲。)

  師:你們對米勒有哪些瞭解?能說給大家聽一聽嗎?

  生:彙報自己的瞭解(略)。

  (三)賞析

  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油畫吧。請同學們仔細讀課文1~5段,想一想重點描寫了什麼?(學生讀書。)

  生:重點寫了拾穗的三個婦女。

  師:找一找相應的段落,與畫面中的人物比一比,再讀一讀書,看看你能發現什麼?指名讀第2自然段,要求同學們邊聽邊想哪些文字寫的是畫面上有的內容,哪些是想像的。學生交流:

  中間的是位中年人,夕陽照射在她結實的後背上。那寬寬的肩膀,還帶著套袖,一看就知道她是一位從小擔水背柴、十分能幹的人。我們看不見她的臉。她正深深地彎著腰,左手攥著一把麥穗,右手還在撿拾。她埋頭苦幹,因為她承擔著生活的重擔,她知道多撿拾幾把麥穗就能為家裡的晚餐增加一碗麥粥,或者早餐多一兩片面包。

  (黑體字是畫面內容的描寫,斜體字是聯想。)

  師:看圖寫文不僅要寫清圖畫中的內容,還要發揮合理的想像。請同學們讀一讀後面的段落,像剛才一樣,圖文對照,找一找哪些語言寫的是畫面的內容,那些語言是想像的,在書上做出標記。

  (教師幾次重申“圖文對照”,既是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也是對習作(看圖作文)方法的滲透,體現了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理念,重視讀寫結合,促進學生整體語文素養的形成。)

  學生交流:

  右邊的婦女累了,欠起了身,顯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身了。她手裡緊緊地攥著麥穗,眼睛還在地上搜尋。哦,她的年紀夠大了,也許是中年婦女的婆婆,一輩子辛勞,腰都落下了毛病,可是,這是她能為家裡增加一點食物的惟一機會呀!因此,雖然家裡人不讓她來,她還是堅持來了。

  左邊穿深藍色衣服帶藍色帽子的婦女很年輕,可能是中年婦女的女兒吧。她手腳麻利,撿拾麥穗的動作像舞蹈:瞧,她平平地趴下身子,右臂伸向前方,拿著麥穗的左手彎在背後,艱苦的生活剛剛開始,生活的路還很長?

  師:請同學們再讀一讀這幾段文字,體會作者的想像。學生讀書。

  師:剛才同學們讀的內容是畫面中的近景還是遠景呢?

  生:我發現課文第5自然段寫的是遠景,我讀給大家聽:遠處,有個人騎在馬上?

  生:透過圖文對照的方法,我發現這一段也有想像的內容,他在監督著工人幹活?

  生:我發現課文第1自然段也是寫的遠景。生:我發現第1段也有想像:收穫的季節,麥香混合在晨霧中,彌散在田野上?

  (課堂不是一個簡單的進行知識傳授的場所,而是學生生命成長最重要的樂園。因為重視方法、重視過程,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感悟內化的過程,學生成長的過程就是能力培植的過程。給學生一雙翅膀,讓學生朝著智慧的天空飛翔。)

  (四)提升

  剛才,同學們談到了米勒還有許多作品,我們來共同欣賞他的另幾幅油畫。出示《播種》《晚禱》欣賞。

  我們中國也有許多流芳百世的藝術家,他們也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傑作,如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出示《奔馬》請同學們欣賞。

  (為學生開啟一扇更加開闊的窗,讓學生永遠擁有飛翔的夢。這是語文教師的責任,也是語文教學的追求。)

  (五)發展

  課後自己選擇一幅喜歡的名畫,仔細欣賞,並進行合理的想像,寫一篇看圖作文。

  六、教後反思

  整個設計掌握的一個原則就是將讀圖與讀文有機地結合起來,撥動學生感情的弦,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課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學生自主朗讀課文的基礎上的,在朗讀中還注意了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學習習慣,抓住課文中的“逼真”一詞,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不僅看出米勒畫得“逼真”,而且讀出作者描寫得“逼真”。

  讀圖與讀文相得益彰。透過學生的朗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兩個目標得以落實。在學習課文之前,先讓學生了解寫作的背景,降低了難點,對課文的理解就會更容易一些。讓學生先來看圖,再來讀書,這樣讓學生可以清楚地瞭解作者的寫作順序。這篇文章是指導學生看圖做文的典範,因此作業設計是讓學生蒐集米勒的另外兩幅畫,並認真觀察、進行文字創作,這既培養了學生收集材料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習作能力。

  七、案例點評

  應該說本課的教學設計有幾個“突出”:

  1、突出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比如:在識字環節,讓學生自主識字之後,讓學生同桌之間互相檢查生字,這是對學生的充分信任,也提高了課堂的效率,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2、突出了以“讀”為本,課堂上學生都在進行有效的朗讀,識記生字的初讀、讀圖後的精讀、以及理解課文後的品讀,讀的目的性明確而且讀的層次也十分明顯。不是為了讀而讀。學生每一遍朗讀都有每一遍的收穫,在朗讀中,理解了課文、體會到了作者的感情。

  3、突出了語文的工具性。充分抓住課文的特點,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注意引導學生提煉出課文的寫作特點,並且引導學生進行習作練習,如:課後作業的設定,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目的。

  4、突出了“圖文結合”。如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先看圖談談自己從圖上看到了什麼,有什麼體會,讓學生先建立感性認識,接下來再讓學生讀課文,找出作者描寫圖畫的句子,對照圖畫,進行品讀,同時瞭解作者聯想的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再來進行感情朗讀,再讀後,讓學生再來看圖自己介紹一下畫中的內容。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同時又教給了學生習作的方法,可謂“獨具匠心”,同時也突出了課文的學習重點。六、案例點評

  這是一篇看圖學文,可喜的是教師非常準確地把握教材的特點,實施有效的教學設計。綜觀整個的教學流程,“圖文對照”一脈相承,師生在和諧、快樂的課堂裡共同賞畫、析文。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教師重視語文教學的要旨,賞畫不忘語言文字,析文不忘畫面內容,引領學生感悟看圖寫文、學文的方法,使學生在提升審美能力的同時,獲得語文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