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九年級上冊課文《故鄉》教學設計(精選5篇)

九年級上冊課文《故鄉》教學設計

九年級上冊課文《故鄉》教學設計(精選5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九年級上冊課文《故鄉》教學設計(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級上冊課文《故鄉》教學設計1

  一、教材分析

  《故鄉》是9年級一篇小說。本單元共有四篇文章,各篇小說都能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人物所處時代的社會生活。人物形象不但個性鮮明,而且都會給今天的中學生,特別給初三的學生以某種人生的啟迪。同時這四篇文章也是小說中具有鮮明特色的作品。是培養學生鑑賞文學作品能力的上乘之作。而魯迅的《故鄉》更具有代表性。

  在初一、二我們就已經學過小說這一種文體了,學生們對於小說的相關知識也有一定的瞭解和積累了。如小說的三要素中對人物、情節,環境也有了一定的瞭解和掌握。對於這篇文章的學習不僅是對這些知識的回顧,同時也是一次對所學知識的提高!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能力目標

  ①學習運用對比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②體會人物語言的個性化; ③培養學生閱讀、欣賞小說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 藉助工具書及課文註釋,收集文章的背景材料;

  ②透過學生質疑提問、編排課本劇,培養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的合作意識、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③透過比較性閱讀,深入領會小說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透過本文主題思想的探討,讓學生體驗舊社會中國廣大人民的痛苦生活,認識其社會根源, ②激發學生勇於探索、開拓創新的精神,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教學重難點分析

  新課程改革中反覆強調,要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中心、書本中心,改變學生接受學習的被動局面,提倡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學習。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結合本文的特點,我將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結構,掌握對比的寫作方法,領會文章的主題,確定為教學的重點內容。將體會“我”理想中的故鄉和理解本文的主題思想,以及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作為教學的難點。

  四、學習者特徵分析

  教學 物件是初三的同學,他們具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也還是不錯的。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時代與同學們的時代相去甚遠。對於當時勞動人民所處的時代所面臨生存困境是不易理解的。雖然同學們是喜歡閱讀小說的。喜歡小說中離奇的情節個、性鮮明的人物。但多數是停在直觀的感受上,還不習慣於深入分析作者寫作的目的、寫作的特點等。

  因此在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讓同學們在預習時多閱讀本小說,然後讓同學各自表達自己對文章初步的看法和感受。結合同學們的發言來引導同學來分析人小說中的人物,小說的主題、寫作的特點。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五、教學策略的選擇和設計

  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是我們長期孜孜以求的目標。教法學法大同小異,因為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老師用什麼樣的方法教,學生也就也大體用類似的方法學。

  1、比較法:與古詩詞中游子懷念、眷戀故鄉的情感比較,思考故鄉變化原因

  2、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以寫促讀法:初步感知全文後,寫簡短的讀後感,體悟作者的思想。

  4、自主學習法: “閏土”形象學生可自主分析

  5、討論法:系統論“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楊二嫂”這一人物形象可以自由討論。

  6、誦讀法: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希望”部分,熟讀成誦,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7、講析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8、練習法:“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

  六、教學資源

  1 .多媒體網路教室

  2 .語文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材。

  3.專門為本課製作的網頁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 詩詞匯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張九齡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

  (好處:1、溫故知新,語文味濃。2、操作方便,簡便易行 3、反差強烈,引發思索。)

  (二)整體感知

  1、瀏覽課文,勾畫出生字詞,並結合課文解詞。

  2、寫50——60字的讀後感,對作者思想感情初步感知,為理解主題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分析小說

  1、情節: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2、人物:

  (1)閏土:在小學出現過,而且刻畫時濃墨重彩,前後對比鮮明。故學生可以自主分析,突破學習重點。

  (2)楊二嫂:協作質疑,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突破學習難點。

  A、對小說的社會環境解析(對比閏土看瓜所言)——世風日下緣於經濟凋敝,人窮志短。

  B、楊二嫂是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為了生存不擇手段(嘴快、手快、腳快——尖嘴利舌、小偷小摸、造謠中傷)。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義有二: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襯托了閏土的純樸善良;二是她的變化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

  3、主題:

  現實是殘酷的,我們當然憧憬未來,但未來是有希望的嗎? 《故鄉》中關於希望的闡述,是一段寓意深長的獨白,是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覺悲涼的成年知識分子,對前途對未來難以確知的希冀的表露。

  希望的有無,取決於實踐,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奮鬥,必然落空,等於沒有希望;希望雖然看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奮鬥,百折不撓地去實踐,希望終能實現。

  聯絡1934年作者所寫《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有行動,才有路;有實踐,才有希望。希望來自奮鬥,魯迅先生要我們明白的就是這一點。

  (四)練習

  目標檢測上相關練習題

  備註:有些教參上確立的教學重點,比如景物(自然環境)描寫等,因在以前的教學中學生掌握的比較好,在此不再作為教學重點。

  (五)、教學總結

  透過《故鄉》的學習,學生們解決的不僅僅是對課文主題的準確把握問題,同時也要求初步學會分析小說的能力。另外,還要求學生儘可能多地瞭解魯迅,瞭解魯迅筆下的故鄉,為以後學習魯迅的作品打下較好的基礎。

  九年級上冊課文《故鄉》教學設計2

  【學習目標】

  1、理清以“我”對故鄉的感情變化串連而成的行文思路。理解運用對比手法和細節描寫突出小說主題的寫法。

  2、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的語境意義和作用。感受“我”憎恨舊社會,同情勞動人民,渴望創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1、研習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和對人物細節描寫部分的內容,理解其作用。

  2、把握“我”感情變化的脈絡,尤其要體會最後三段“我”的內心獨白,加深對有深層含義的語句的理解。

  【學法指導】

  1、運用析讀法,按“初讀、整體感知──精讀、突出重點──訓練、能力遷移”步驟學習,精讀部分運用“以人物為中心”研讀法。

  2、採用對比閱讀法,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主題。

  【教學過程】

  一、預習導學

  1、走近魯迅,瞭解小說創作背景。

  ⑴魯迅及作品簡介。

  ⑵查資料,瞭解小說創作背景。

  2、給下列加粗字注音或給拼音寫漢字。

  3、問題與思考:初讀全文,整體感知:

  ⑴課文敘述的主要事情是什麼?(不超過50字)

  ⑵小說以什麼為線索來組織故事情節的?依據這一線索可以把文章分為哪三個部分?

  二、課堂學習

  1、導語。

  2、師生討論解決問題與思考中的題目。

  3、精讀對閏土與楊二嫂的描寫部分,研習討論:

  ⑴找出描寫閏土的段落,填寫下表。

  少年閏土中年閏土外貌神情(對“我”)語言行動(對生活)性格給“我”的印象

  ⑵朗讀細節描寫部分(外貌和語言),體會人物性格。

  ⑶討論:作者揭示閏土的性格變化採用了哪些方法?造成閏土性格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⑷總結。

  ⑸按照上述的方法,自主閱讀分析楊二嫂這一人物形象?

  ①找出描寫楊二嫂的語句,用橫線劃出來。

  ②四人小組討論,楊二嫂是個怎樣的人?作者為什麼要描寫楊二嫂這個人物呢?

  4、具體研習,突出重點(精讀“我”心理描寫部分)

  第一步:速讀全文,理清心理歷程

  摘抄描寫我心理活動語句。(失望──希望)

  第二步:體味和推敲第3段和最三段語句的意義和表達作用?

  問題討論:

  ⑴離鄉20年,“我”對故鄉的感情是怎樣的?為什麼會有這種感情?

  ⑵看到故鄉,“我”的心情怎樣?為什麼?

  ⑶“我”希望的故鄉是怎樣的呢?

  ⑷為什麼閏土的希望切近,“我”的希望落遠?

  ⑸細讀“路”的文字,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的?

  5、總結:

  ⑴閏土、楊二嫂、“我”三人分別是哪個階層的代表?作品塑造這些人物有什麼作用?

  ⑵歸納小說的主題思想。

  九年級上冊課文《故鄉》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情節的把握;

  2.語言、心理、外貌等刻畫人物的方法;

  3. 瞭解小說的特點並理解文章主題

  教學重點難點:

  分析人物,評價人物,探討人物與主題的關係。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匯入新課

  在課文結尾,文中的“我”這樣寫到:故鄉的山水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使我非常的氣悶……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師板書:悲哀)親不親,故鄉人;美不美,家鄉水。為什麼二十年後的一次故鄉之行卻給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請大家看課文,找一找故鄉使我悲哀的理由。

  二、整體感知

  1、情節把握—— 小說以時間為序,以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全文可按“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三個方面分為三個部分:

  (1)、交代了時間、地點、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鄉期間的見聞和感受,

  老屋的寂寥,決定搬家。

  回憶與少年閏土的友情。

  “楊二嫂”的變化。

  閏土的變化。

  (3)、“我”懷著深深的失望與痛苦的心情離開故鄉,把希望寄託於未來、寄託於下一代。

  2、找一找故鄉使我悲哀的理由。

  ————板書:故鄉的景、故鄉的人。

  3、故鄉的景色怎樣?

  (1)第二段描寫寫出了故鄉怎樣的特點?哪幾個詞語能集中表現出來?

  ——--天氣陰晦、冷風嗚嗚、蒼黃的天、橫著蕭索的村莊——沒有一些活氣。

  學生齊讀來感受一下這種悲涼。

  十二段12段:深蘭的天 金黃的圓月 碧綠的西瓜 英雄少年——令人神往,

  ————-回故鄉所見到的景象與記憶中的進行對比,並說明其作用——--突出變——變後心情(烘托鋪墊)

  第二課時

  一、課文中寫了故鄉哪些人,主要寫了誰?

  如果說故鄉景色的悲涼可能會受到“我”的心情的影響(怎樣的心情?)或者天氣的影響(怎樣的天氣?),而故鄉的人卻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閨土 楊二嫂 水生 宏兒 母親 我

  二、我們先來看看二十年後的閏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

  1、描寫

  少年閏土 中年閏土

  外貌 淳樸天真、可親可愛 受盡生活折磨、命運悲慘

  動作語態 聰明勇敢、活潑開朗 遲疑麻木、痛苦難言

  對“我”的態度 情真意切親密無間 被封建禮教牢牢束縛

  對“生活”的態度 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 將希望寄託神靈

  2、變化原因

  社會的: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時間這塊勵石上,活生生地把一個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個木偶人。

  階級的:一聲“老爺!”就把自己與兒時的好友隔在了無形的厚障壁的兩邊;帶回家去的香爐、燭臺何嘗不是在增加這厚障壁的高度呢!

  結論:閏土是在生活重壓下艱難地掙扎著的中國勞苦民眾的代表。

  三、楊二嫂:

  外 貌: 西施 圓規”

  職業與性格: 美貌招生意 無業 潑悍、放肆、尖刻、自私

  結論:楊二嫂是一個被社會扭曲了的變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現在自己被侮辱、被損害的同時,又在侮辱和損害著別人。

  四、“我”的形象及其意義

  (1)敘述者線索人物——--小說真實 便於抒情

  (2)我的思想感情怎麼樣——悲哀 憤怒 別離 希望

  (3)怎樣對待閏土——悲哀中同情 遺憾中關注

  結論:追求新生活,心懷希望的知識分子形象。“我”:曾使自己魂牽夢縈的故鄉,一下子就顯露出了它的醜陋;為使它美麗,只有在本來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新路來。

  五、“我”母親:慈祥、寬容、厚道地對待所有的人,對待這個世界;世界卻沒有給她以公平:變賣家產,告別家園,跟兒子去外地謀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六、水生宏兒: 20年前的閏土和 “我”,20年後,或許不會再成為今天的閏土我;對他來說,與生俱來的苦難其實也是一種改變命運的財富!

  結論:從“飛”出家門的那一刻起,他就開始“飛”向這個既陌生又新鮮的世界了。——也便有了路。” ———— 希望

  【小結】“故鄉”是中國人精神的反映。從孩子的純真、有生氣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鈍,表現了中國普通民眾的生命和活力怎樣被扼殺;

  第三課時

  一、為什麼我所記得的故鄉好得多但卻說不出佳處

  社戲——豆與戲 ——友情讓童年世界美好

  故鄉——閨土——友情讓童年世界美好

  西施——我無感化——童年世界對成人世界的無知

  回憶——似乎看到我美麗的故鄉——童年眼中的世界

  寫作目的

  閨土和我童年世界美好——-閨土和我成人世界悲哀

  水生和宏童年世界美好——-水生和宏童年世界?——-路在何方?

  二、為什麼“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

  因為我的希望是讓後輩過幸福的生活,但社會的黑暗,困難重重,害怕希望不能實現。

  笑閨土(神)——-笑自己(希望)

  三、最後一個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這段話有什麼含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段話告訴我們,希望的有無,取決於實踐,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奮鬥,等於沒有希望;希望雖然遙遠,而且實現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奮鬥,去實踐,希望就能實現。表達了“我”對“新生活”一定會來臨的堅定信心。

  四、 “故鄉”解讀

  (1)回憶中的故鄉

  (2)現實中的故鄉

  (3)未來中的故鄉

  (4)故鄉與祖國同構

  五、本文主題的探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1) 茅盾 先生認為這篇小說的`主題是“悲哀那人與人之間的不瞭解,隔膜”。渴望純真的人與人的關係。

  (2)反映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揭示產生這種現實的根源。

  (3)表達對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願望與信心。

  (4)表現中國社會愚昧、落後、貧窮的輪迴;

  六、作業:

  1、課文中的水生和宏兒以後會有怎樣的命運?發揮想象,為他們寫一個故事。

  2、閱讀經驗積累:欣賞小說,要學會分析人物,因為人物是小說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時,不妨寫一寫人物小傳,這是一個從整體感知到區域性分解,再從區域性分解到整體理解的過程,也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有了這個過程,才有助於進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小說中的人物才會成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閱讀小說才有可能成為個性化的閱讀

  九年級上冊課文《故鄉》教學設計4

  一、知識和能力:

  讀通課文,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和描寫大熊貓的兩個自然段能感受臥龍山區的風光美,積累優美詞句

  二、過程和方法:

  透過看圖片、讀課文、朗讀片段、談感受等方式學習課文。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知道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性,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激發對國寶大熊貓的喜愛之情,體會到人類要和大自然和諧共處

  四、教具準備: 課件

  五、教學過程 :

  一、談話匯入 、揭題

  同學們,今天上課老師帶來一位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朋友,它就是我們的國寶大熊貓。對於大熊貓,大家在課外都瞭解到了些什麼呢?

  (請三四個同學談談知道的知識)

  看來同學們對大熊貓的知識瞭解得真不少。老師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大熊貓的故鄉你們去過嗎?(沒有)

  我也沒有去過。今天這節課老師就帶著大家去大熊貓的故鄉。

  下面,就讓我們從蕭山國際機場出發,乘坐西南航空公司的客機飛往成都機場。下了飛機,我們轉乘大巴,開往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好,目的地到了。同學們現在我們在什麼地方?(在大熊貓的故鄉)

  第一次來大熊貓的故鄉,你的心情怎樣?(新奇、興奮、自豪)

  讓我們一起帶上自己的感受,讀一讀這個題目(出示課題《在大熊貓的故鄉》)(齊讀課題)

  二、親近大熊貓

  1、自由讀課文,要求把課文讀通

  2、讀了課文後,你現在最想看到的是什麼?(大熊貓)

  好,老師就滿足你們的要求。

  剛才同學們都情不自禁“哇”地叫了起來,能說說你的感受嗎?(想做些什麼)

  (很可愛、想抱抱它、想摸一摸)

  (很有趣,大小如貓,胖墩墩的,淡淡的短毛下露出粉紅色的皮膚。……)

  (很可愛,圓滾滾的身軀,油光光的皮毛,逗人的黑眼圈,文靜悠閒的樣子……)

  那就請你們讀讀文中的句子,讚美一下這些可愛的小生靈吧!看誰讀得有意思!

  誰來對著這些可愛的小生靈盡情地讚美幾句?還有誰能讀得更可愛?

  你們覺得他哪個地方讀得特別好?讀得特別可愛?

  誰還想讀,那就站起來帶著自己的感情讀一讀這句話。

  二、感受環境的美

  1、瞭解熊貓生存所需條件

  剛才有同學說想很想抱一抱大熊貓,老師也很想抱一抱它,那麼我們去抱一隻回來養養,好嗎?(不行的)為什麼不行?

  那裡符合了熊貓生長所需要的條件,而我們這裡沒有這樣的條件,否則,大熊貓會死的。誰能告訴大家是什麼條件

  (板書:冷暖適度、山高谷深、箭竹茂盛、流水涓涓)

  大熊貓能生長得這麼可愛,這麼充滿靈氣跟這個環境之間肯定有必然的聯絡吧!

  2、交流自己的感受

  下面就請你們再仔細地讀一讀具體地描寫環境的話,把你覺得寫得美的,符合大熊貓生存條件的話讀一讀,圈一圈,劃一劃。

  ①臥龍山區蒼綠幽靜。

  (幽靜:幽雅寂靜(夜色幽靜)蒼綠幽靜:深綠幽雅寂靜。說明這裡沒有人聲的嘈雜,濃濃的深綠色更襯托出幽雅寂靜)

  指導朗讀。(蒼綠幽靜)

  ②這裡地勢高,常年雲霧繚繞,滿山長著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

  (地勢:地表的狀態、形勢,地面高低起伏的形勢符合了熊貓生長的條件山高谷深;常年:經常、始終不斷的;雲霧繚繞:雲和霧一圈一圈向上飄起;滿山:整座山,說明多;鬱鬱蔥蔥:草木蒼翠茂盛;原始森林:最古老的、未開發的、未開化的森林;)

  指導朗讀。(雲霧繚繞、鬱鬱蔥蔥)

  ③高大的雲杉、紅樺和松樹,像一根根擎天柱威武挺立,青翠的箭竹叢填

  充著森林裡的空間。

  (擎天柱:支撐著天的柱子;威武:有威風有氣勢;箭竹叢:說明竹子很多,很茂盛;填充:塞滿,說明樹木肯定長得很茂盛;把森林的空間都塞滿了。還符合了熊貓的生長條件箭竹茂盛)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威武挺立)

  ④林中鳥鳴聲聲,山下泉水清清

  (聲聲說明叫聲多,鳥鳴聲聲:鳥叫聲很清楚,一聲聲都能聽見;泉水清清:這裡沒有受到過汙染,清清的泉水肯定是清澈見底的,符合生長條件流水涓涓)

  讀了這句話,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彷彿聽到了什麼?

  ⑤遠處,淺灰色的山巒上,縷縷白雲裹著山頂銀白色的積雪。

  (縷縷白雲:形容白雲一條一條,連續不斷;裹:纏繞、包紮;銀白色的積雪:因為地勢很高,所以會有積雪,也保持了常年不變的溫度。)

  ⑥這真是——“大熊貓的天堂”(板書:大熊貓的天堂)

  3、整體感受

  下面,讓我們到畫面中去看看,去領略一下這迷人的景色。(師介紹)

  看到你們激動的樣子都躍躍欲試了,現在,老師給你們配上音樂和畫面,請同學們帶上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

  4、談論環境與熊貓生存的關係

  你們覺得可愛的熊貓也它生存的環境之間是否有一定的聯絡呢?

  三、拓展練習(做公益廣告)

  是啊!在這麼一個冷暖適度、山高谷深、箭竹茂密、流水涓涓的環境裡生長的生靈也帶有了大自然的靈氣。大熊貓也因為有了這樣的環境才能悠閒的生活,面對現在惡化的環境,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老師剛在報紙上看到在徵集公益廣告,見過電視上的公益廣告嗎?

  什麼是公益廣告呢?記得中央電視臺有一則關於節約用水的公益廣告:如果人類再不節約用水,地球上的最後一滴水將是我們自己的眼淚。

  拿起自己手中的筆,以四人小組為的單位,我們把設計出來的投到中央電視臺,讓全中國,全世界的人都來關心環境。

  四、課外延伸

  課後作業 :收集有關大熊貓的資料,為下節課做準備。老師為你們準備了一些網址,你們可以去網上查詢。

  九年級上冊課文《故鄉》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學會用回答幾個問題,把答案連起來歸納課文段落大意的方法。

  2、學會15個生字,理解36個新詞語(要抓住與課文思想內容有密切關係的詞語)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2自然段。

  4、懂得愛護野生動物,並落實在實際行動中。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用回答幾個問題,把答案連起來歸納課文段落大意的方法歸納段意。

  教學難點 :組織好語言文字,歸納段意。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具 投影片 課文錄音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談話揭題

  1、談話。

  (1)(出示熊貓圖),同學們,這是什麼動物?(板書大熊貓)

  (2)大家都知道,大熊貓是珍稀動物,是我國的國寶。那麼你們可知道大熊貓的故鄉在哪裡?今天我們一起跟著作者乘車去大熊貓的故鄉走一走,瞧一瞧。

  2、揭題:16、在大熊貓的故鄉

  3、課題質疑:讀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些什麼?(估計質疑:大熊貓的故鄉在哪裡?大熊貓的故鄉是怎樣的?我們在大熊貓的故鄉看到了什麼?)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思考課題質疑中提出的問題。

  2、自學生字詞語,讀讀劃劃。

  3、讀後交流。(小組交流)

  4、檢查自學效果:

  ①注意區別屢和縷;幼的左邊是么;幽的筆順;

  ②讀詞語並理解意思。(流水涓涓、棲息、幽靜、縷縷、蹤跡、悠閒)

  5、指名分節讀課文。

  三、讀讀課後習題,指導分段。

  1、指名讀課後第1、2題的問題。(明確依據課後習題學習課文,是讀懂一篇課文的重要學習方法。)

  2、交流,討論:課後問題1和2有什麼聯絡?應圍繞哪個習題學習課文進行分段?

  3、根據課後第2題先試分,再交流討論。

  4、讀課後第1題,再讀課文,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四、作業 :完成《作業 本》第1、2題。

  第2課時

  一、複習聽寫

  1、談話。

  2、聽寫。(聽寫時可報詞語、可報意思、可連續聽寫。)

  1、反饋。

  4、同桌互改。複習課文,鞏固詞語。

  二、研讀重點段

  1、找出表達課文主要內容的重點段。

  (1)點撥:怎樣找準重點段?

  (2)指導:怎樣讀懂重點段?

  2、研讀重點段:

  (1)理清這一段寫了哪些內容?(大熊貓幼仔和大熊貓媽媽的模樣)

  (2)理解重點詞語表達的意思?

  ①出示句子:啊!一個多麼嬌嫩的小生命:大小如貓,胖墩墩的,淡淡的短毛下綻出粉紅色的皮膚。(理解作者是抓住大熊貓幼仔嬌嫩這一特點,按先總起後分述的順序寫具體的。)

  ②出示句子:這圓滾滾的身軀,油光光的皮毛,逗人的黑眼圈,文靜悠閒的樣子,真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們的國寶!(按先分述後總結的順序寫)

  ③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描寫大熊貓幼仔和大熊貓媽媽模樣的句子。

  (3)討論:為什麼說大熊貓真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們的國寶?

  ①大熊貓有什麼特點?(外形可愛,稀有珍貴)

  ②哪一點更重要?我們可以用一個什麼關聯詞來連線?(不但而且)

  ③投影出示:請用上這些詞語說說為什麼說大熊貓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們的國寶。

  友誼使者 外形可愛 稀有珍貴 不但而且

  ④不規定詞語和句式,自己組織語言說一說。

  ⑤總結:大熊貓不但長得逗人喜愛,而且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英國、日本等國的大熊貓都是我國送給他們的,大熊貓是友誼的使者,為世界各國人民架起了美麗的彩橋。所以說它是大自然的明星,我國的國寶。我們都要愛護它、保護它。

  (4)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

  三、學習單元學習提示,概括段意。

  1、討論:

  (1)過去已學過哪幾種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2)學習單元學習提示,說說新學的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是什麼?

  2、歸納:按課後練習第3題的問題和答案歸納段意。

  四、朗讀訓練

  1、選取最喜歡讀的部分,精心朗讀。

  2、採用多種方法朗讀,提高朗讀的積極性。

  五、完成《作業 本》上相應的練習。

  板書設計 :

  16、在大熊貓的故鄉

  大 小熊貓

  嬌嫩 胖墩墩

  淡淡的短毛 粉紅色的皮膚

  圓滾滾的身軀 明星

  油光光的皮毛 文靜悠閒

  黑眼圈 國寶

  第3課時

  一、學習第一段

  1、默讀第1自然段,找出大熊貓離不開的四個條件。

  (1)投影出示句子:大勇猛的生活離不開四個條件:一是冷暖適度,二是山高水深,三是箭竹茂密,四是流水涓涓。

  理解:為什麼大熊貓的生活環境具有這四個特點?(教師補充介紹有關大熊貓生活習性的知識。)

  (2)任選一題,寫一個先總起後會述的語段。

  ①大熊貓的家充滿溫暖和幸福。

  ②啊!多麼美麗的大自然啊。

  (3)交流,討論,成文。

  2、聽錄音朗讀第2自然段。

  (1)體會第2自然段的寫法。(總分總)

  (2)圈出能說明臥龍山區是大熊貓天堂的詞。(聯絡第1自然段理解,體會臥龍山區不但風景怡人,而且適合大熊貓生活。引導學生在朗讀語言文字時注意和四個條件一一對應)

  (3)跟錄音朗讀,自由讀,指名讀。

  (4)學生試著背誦第2自然段,指名背誦。

  3、概括段意(課後練習3):大熊貓故鄉的環境冷暖適度、山高水深、箭竹茂密、流水涓涓。

  二、學習第二段。

  1、自由朗讀,思考:我們是怎樣找到大熊貓的家的?圈出詞語,板書:

  發現糞便--聽到叫聲--找到洞口(理解警覺、循聲的意思)

  2、訓練說話:我們找到大熊貓家的經過?

  (1)自由小組交流說

  (2)指名反饋評價說

  3、你們知道大熊貓家的特點嗎?讀課文,劃出詞語,板書:

  懸崖陡坡 2950米 緊貼地面 枯樹洞 竹草遮掩

  4、齊讀第二段,概括段意(課後練習3):我們爬上高山尋找大熊貓,在枯樹洞內發現了大熊貓。

  三、總結課文。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2、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

  四、作業 :

  1、《作業 本》中第剩餘的作業 。

  2、學有餘力的同學課外收集有關的大熊貓的資料,寫一寫感想:保護大熊貓的家園。(題目可以自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