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動能和勢能》教學設計(通用8篇)

《動能和勢能》教學設計

《動能和勢能》教學設計(通用8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動能和勢能》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動能和勢能》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透過例項從做功的角度描述能量。能說出能量與做功的關係。記住能的單位。

  2.能利用例項或實驗初步認識動能、勢能的概念,並能運用其解釋相關的現象。

  3.能透過實驗探究,瞭解動能、勢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二)過程與方法

  1.透過觀察認識動能勢能的存在,透過歸納概括得到動能勢能的概念。

  2.在瞭解動能、勢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活動中,學會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具有從能量的角度分析物理問題的意識。

  2.透過科學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內容由“動能”“勢能”兩部分構成。其中,動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概念的引入均以能做功的物體具有能量的思想為基礎。教科書先簡單介紹功和能的關係,然後透過大量例項讓學生感受到動能、勢能的存在。

  影響動能和勢能大小的因素是本節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其中涉及測量量的轉換問題。教科書安排了相應的實驗,讓學生透過觀察實驗認識動能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這個實驗是進一步認識勢能的基礎,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的器材設計實驗,加強他們的實踐體驗。

  教學重點:影響動能和勢能大小的因素。

  教學難點:影響動能和勢能大小的因素。

  三、教學策略

  首先在學生學過的功的知識的基礎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係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嚴密性,這是因為初中只要求學生對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認識。接著列舉了風、流水等能夠做功,以便使學生對運動物體具有能量形成比較清楚的具體印象,同時也為講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埋下伏筆。由此引出了動能的概念,用實驗說明動能的大小跟速度、質量的關係,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勢能的教學也是從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勢能概念,再由實驗或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學習決定勢能大小的因素。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木塊、彈簧、橡皮筋、斜槽、不同質量的鋼球、玻璃球等。

  《動能和勢能》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功能關係。

  2、知道動能和勢能的概念

  3、在探究中理解影響動能、勢能的因素

  4、用能量的初步知識理解分析實際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1、透過類比遷移理解功能關係。

  2、透過觀察知道動能、勢能的存在。

  3、透過歸納概括得到動能、勢能的概念。

  4、在討論、探究實驗中總結出影響動能及勢能的因素

  5、在討論、探究實驗中總結出各因素對能量的影響。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科學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並領悟科學探究方法,發展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度。

  2、透過素材出示和教師引導,適當進行思想教育和學科滲透。

  【教學重點】

  1、觀察歸納得出動能及勢能的概念。

  2、透過實驗探究得出影響動能和勢能大小的因素。

  【教學難點】

  功能關係

  【教學用具】

  乾電池、多媒體課件,斜面,銅圓柱、鐵圓柱,木塊,橡皮泥,橡皮筋,刻度尺,不同的(粗細)彈簧,長度相同、粗細不同的橡皮筋。導線,開關,小燈泡。

  【教學組織】

  將學生分4人一組分為10個小組。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趣味匯入(2分鐘)

  1、播放小鳥撞飛機新聞報道。學生觀看。

  2、師:小小的小鳥為什麼會撞壞巨大的飛機?要搞清這一問題,我們要學習能量的相關知識。能量這一詞我們並不陌生,在八年級電學部分我們已正式接觸過了。下面我們先來複習電學中能量知識。

  二、功能關係(5分鐘)

  師:出示一節乾電池。並提問:你怎樣判斷這節電池是否儲存有能量?你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生:接入一個小燈泡,如果亮,就說明它存有能量。小燈炮發光,說明有電能轉化為熱能和光能。電流正在做功。

  師:如果我們斷開開關,電池是否儲存有能量呢?說出你判斷的理由。

  生:也有。如果把電路連通,會看到小燈泡發光,電流會做功,所以它也具有能量。

  師:很好。從做功的角度來看,我們該如何判斷這節電池是否儲存有能量呢?請大家先在小組內交流,再給出結論。完畢

  師投影:

  1、現在正在做功。

  2、現在沒有做功,接通電路後,能夠做功。

  師:在電學中,我們學會了如何判斷電源是否還存有能量,那麼在力學中,我們如何判斷一個物體是儲存有能量呢?

  師投影如下圖片,並提問:請判斷下列各圖物體是否具有能量?

  1、流動的河水2、黃山上聳立的巨石3、拉彎的弓

  生思考與討論。畢。交流

  生1:流動的河水具有能量。因為它對竹排有力的作用,竹排又在力的方向上前進了一段距離,所以流水對竹排做正在做功。

  生2:黃山上聳立的巨石具有能量。現在它雖然沒有做功。但一旦從山上滾下來,就可以對其它的物體做功,所以它肯定具有能量。

  生3:拉彎的弓具有能量。它現在雖然沒有做功,但放手後,可以把箭射出去,對箭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

  師:力學裡我們又該怎樣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具有能量的?

  生總結:也分兩種情況:

  一、物體正在做功,肯定具有能量。

  二,物體現在沒有做功,但條件改變時,如杲它能夠做功,也具有能量。

  師:大家請看教材中是如何判斷的?

  生找到並閱讀: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

  師投影:一、功能關係: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

  師:剛才我們得出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具有能量,要分兩種情況。可是教材所給的方法中沒提呀。問題出在哪兒?

  生(沉默後):能夠。

  師:能具體點嗎?

  生:能夠做功,包含了兩種情況:

  一、現在正在做功。

  二、現在沒有做功,但具有做功的能力。

  師投影:“能夠”的兩層含義:

  1、一個物體現在正在做功;

  2、一個物體現在沒有做功,但條件改變時,它具有做功的能力。

  《動能和勢能》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瞭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麼是動能及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麼是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及影響勢能大小的因素。

  4、能舉例說明物體的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

  5、能用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解釋簡單的現象。

  6、透過演示實驗、生活中的現象歸納和總結,提高學生觀察、比較、想象、歸納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首先在學生學過的功的知識的基礎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係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嚴密性。這是因為初中只要求學生對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認識。教材列舉了風、流水等能夠做功,以便使學生對運動物體具有能量形成比較清楚的具體印象,同時也為講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埋下伏筆。由此引出了動能的概念,用實驗說明動能的大小跟速度、質量的關係,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勢能的教學也是從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勢能概念,再由實驗或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學習勢能的大小的決定因素。最後,教材給出了機械能的概念,並指出動能、勢能、機械能的單位和功的單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議

  對於能量的引入,可以從一些涉及能量的詞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聯絡做功的知識,列舉例項如課本上的例項和演示小實驗。

  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列舉運動物體能做功的現象,並分析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點,進而得出運動的物體具有的能量是動能的結論。進一步用實驗或多媒體資料發現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並進而用學到的知識,即動能定義、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來分析和解釋生產和生活中的現象。

  對於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學習,也用同樣的方法,可以設計與動能相同的學習框架,讓學生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學習,同時學生可以加深體驗學習物理的方法和感覺到學習物理的樂趣。

  對於機械能的學習,可以用學生閱讀課本或提供給學生的閱讀材料,教師進行總結,注意要用聯絡實際的事例使學生能夠分析機械能的實際問題,並理解統稱為機械能中統稱的含義。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節

  【課題】

  【重點和難點分析】概念的建立。重力勢能概念建立:由於實際看到的下落物體做功都表現為有速度的物體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勢能概念時,要強化能夠做功的物體就有能量。

  【教學過程 設計】

  1, 引入新課

  由於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聯絡,所以透過一些問題引導學生由功和能的關係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學生思考的問題有:怎樣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條件和單位;分析具體例項引入能量的概念。

  實驗:演示鋼球從斜面上滾下,在水平面上撞擊木塊,使木塊移動一段距離,學生分析在碰撞過程中,做功的情況。由分析結果鋼球對木塊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可見在物理學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聯絡,能量反映了物體做功的本領。一個物體能做的功越多,這個物體的能量越大。

  2, 新授課:動能

  1),動能概念的建立

  觀察和分析生活中的例項:風吹動帆船航行,空氣對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頭沖走,水對石頭做了功運動的鋼球打在木塊上,把木塊推走,鋼球對木塊做了功。

  利用板圖幫助學生找到不同現象的共性的內容:運動的物體能夠做功,我們把它們所具有的能量稱為動能。

  從板圖上,學生應當能夠總結出物體由於運動具有的能量稱為動能。

  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可以由學生總結結論,也可以教師幫助學生逐步的尋求共同點,得到結論。

  2),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

  實驗步驟1:讓同一個鋼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滾下,觀察小球撞擊木塊的現象,並分析得到的結論。

  學生在觀察過程中要思考的問題:鋼球先後從不同高度處滾下的原因;撞擊距離的遠近說明了什麼;做功多少說明了什麼;實驗結論。

  分析過程:同一個鋼球,原來的位置越高,滾到斜面下端時的速度越大,把木塊推得越遠,做的.功越多,說明具有的動能越大,所以動能的大小與物體運動速度有關。

  實驗步驟2:觀察鋼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撞到平面上的木塊發生的現象,並分析實驗的結論。

  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思考的問題:鋼球和木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的原因;撞擊木塊的遠近說明了什麼;做功多少說明了什麼;實驗結論。

  分析過程:鋼球和木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到達斜面底部時速度相同,鋼球的質量大,把木塊推得遠,做功多,具有動能大,所以動能的大小還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綜上所述:物體的動能大小和物體的質量、運動速度有關。

  3, 新授課:勢能

  1) ,力勢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決定因素

  引導學生觀察分析重錘具有做功能力,因而具有能量:重錘被舉高,當下落時,能夠把木樁打入地裡,對木樁做功,所以它因能夠做功而具有能量,我們把這種能量稱為重力勢能。

  學生列舉生活中存在重力勢能的例項。並結合例項分析出物體和地面有高度差就有重力勢能(可以讓學生知道我們都是以地面為參考,來分析重力勢能的)

  學生從例項中分析重力勢能的大小的決定因素,並結合實際現象分析是否有重力勢能、重力勢能大小比較、重力勢能的變化三個方面的問題。

  2),彈性勢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決定因素

  建議學習方法為學生閱讀,並回答問題:什麼是彈性勢能;舉例說明物體具有彈性勢能可以做功;分析壓縮彈簧被放鬆而做功的例項;列舉並分析彈性勢能大小比較和彈性勢能變化的例項。

  4,新授課:機械能

  講清機械能上的統稱其中統稱的含義:表示都屬於機械能,即機械能有兩種表示方式:。一個物體既可以有動能也可以有勢能。

  【板書設計 】

  探究活動

  【課題】分析玩具小車在運動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組織活動形式】學生小組

  【活動方案參考】

  1、觀察小車的傳動結構,在上緊發條時和鬆開發條時的情景;思考彈性勢能大小和做功多少的關係。

  2、看看市場或超市中還有哪些上發條的小車。

  3、觀察現在流行的兒童玩具靠什麼發動的。

  【評價】

  1、材料全班共享。

  2、寫出觀察和分析的過程報告。

  3、從網上查詢的資料,要列出學習過程清單。

  《動能和勢能》教學設計 篇4

  一、 教材分析

  本節的主要內容有:功和內能的關係,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的概念,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分別與哪些因素有關,動能和勢能之間的相互轉化。

  能量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聯絡(功是能量變化多少的量度,做功的過程是能量改變或轉化的過程),是物理學中重要的基本概念。新課程標準將能量作為三個內容標準之一,可見它的重要性。

  首先透過教材中的圖片展示,在前面學習功的知識基礎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係引入能量的初步概念,再透過教材中的圖片展示列舉風、流水能夠做功的例子,使學生對運動物體具有能量形成比較清楚的具體印象,由此引出了動能的概念,然後再透過“活動1”的實驗,探究動能的大小跟物體的速度、質量的關係。勢能的學習也是先透過教材中的圖片展示,從做功的角度引入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概念,再透過“活動2”的實驗,探究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大小分別跟哪些因素有關。在建立這些概念的基礎上,教材又給出了機械能的概念,並透過“活動3”研究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最後,教材指出機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間也可以相互轉化。

  二、 教學目標與重、難點分析:

  本節需要達成“三個方面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什麼是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機械能,知道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分別與哪些因素有關。

  2、知道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可以相互轉化,並能解釋自然界中機械能相互轉化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透過描述所觀察各種能量現象的主要特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透過探究動能和勢能分別跟哪些因素有關,學習運用控制變數法研究問題的方法,進一步加強科學方法教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探究實驗和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敢於探索創新的科學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團隊意識。

  重點:動能和勢能的概念比較形象直觀,易於學生理解,但它是學生理解一般概念的基礎;理解影響動能和勢能大小的因素是解釋生產、生活中一些能量轉化現象的基礎,所以建立動能和勢能的概念,理解影響動能和勢能大小的因素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

  難點:能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因此讓學生形成能的初步概念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

  三、 學情分析:

  我執教的物件是普通班學生,學生物理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學習能力“分化”現象較為明顯,學習能力強,思維反應快的學生佔10%,物理基礎知識相對薄弱的學生佔30%。但總體對物理學習的興趣較高,能感覺物理有趣,有學習物理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切入口,逐步展開教學。

  四、 教法選擇:

  教學方法:“我聽到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牆上這句醒目的格言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光說是沒有用的,聽見後很快就忘記了。只有親自動手去做,才能真正的瞭解。多讓孩子有動手的機會,放心讓孩子去實踐,這樣學習到的東西才是孩子自己掌握的。也就是說,動手第一,看見第二,聽見第三。再依據課程標準以學生為主體提倡探究式學習的教育理念。

  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和實驗探究法。

  五、 學法選擇: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用:自主探究法、分析歸納法。

  六、 教學程式與過程:

  1、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所學新課

  利用幻燈片播放《超強颱風》電影片段:排山倒海的巨浪衝入城鎮,橫掃一切,擊碎一切。嚎叫的龍捲風中,汽車被貼在牆上、一艘艘巨輪在空中飛舞,然後砸向房屋!身陷絕境的人們到了最後的生死關頭……。軍民一心抗災救人譜出一曲驚心動魄的樂章,人性在天災面前綻放出瑰麗光輝。

  為什麼巨浪和龍捲風有如此大的危害呢?由此引入新課。

  2、建立能的概念,知道功和能的關係

  演示實驗:在講臺上放一塑膠玩具小汽車,用吹風機對著小汽車吹,車子向前行駛。

  讓學生仔細觀察演示實驗總結出:車子向前行駛是因為吹風機吹出的風對車子做功了。電影中巨浪推動汽車、龍捲風吹動汽車也都是對汽車做功了。

  然後讓學生仔細觀察教材上的圖,討論分析:

  (1) 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麼?

  (2) 這些物體是否能夠做功?你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3) 從功的角度來看,這些圖片有什麼共同特點?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給出能量的定義。

  然後可以讓學生列舉具有能的例項,並從能否做功的角度分析,加深對能量的理解。

  緊接著,可透過播放影片“微風拂柳、颱風來襲”和演示實驗“吹風機大小不同的風吹講臺上的玩具小汽車”順勢引導學生思考能量的大小和如何去判斷能的大小。透過學生的回答和實驗的總結,得出功和能的關係。

  3、動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播放影片“風車轉動”和“衝浪運動”,啟發學生透過分析,找出它們的共同點,總結出動能的初步概念。然後補充幾個生活中動能的例項,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素材。進一步鼓勵學生聯絡實際,列舉具有動能的例項。

  利用幻燈片展示車禍的圖片和報道,讓學生猜想動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並說出猜想的依據。

  然後進行“活動1”的實驗,在實驗前,可讓學生先動手實驗:

  1、探究同一小球從不同高度處滾到水平面時速度

  2、探究不同小球從同一高度處滾到水平面時的速度

  引導學生得出動能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並滲透控制變數法和轉換法的科學研究方法。

  安排兩道題反饋,努力引導學習成績較弱學生髮表看法。總結時,可讓中等學生思考後回答,鼓勵學生提高語言組織能力。

  再安排一道探究題讓學生明白動能與質量和速度都有關,其中速度對動能的影響更大,從而明白為什麼要對車輛限速,而且不同的車型限速不同。

  然後播放“車窗垃圾”的公益廣告,讓學生從動能的角度分析它的危險性,並倡導文明。

  4、勢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播放影片“打樁機”和“撐杆跳高”,啟發學生透過分析,總結出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初步概念。然後補充幾個生活中勢能的例項,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素材。進一步鼓勵學生聯絡實際,列舉具有勢能的例項。

  利用幻燈片展示圖片“哪塊大石頭讓你感到不安?”,讓學生猜想重力勢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並說出猜想的依據。然後進行“活動2”的實驗,引導學生得出重力勢能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並滲透控制變數法和轉換法的科學研究方法。

  然後播放“請勿高空拋物”的公益廣告,讓學生從重力勢能的角度分析它的危險性,並倡導文明。

  利用幻燈片展示圖片“憤怒的小鳥”,讓學生猜想彈性勢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並說出猜想的依據。然後進行實驗:哪種情況下的鋼尺可以將小木塊彈得更高?,

  引導學生得出彈性勢能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並滲透控制變數法和轉換法的科學研究方法。

  5、機械能的轉化

  讓學生明確動能和勢能都屬於機械能。演示實驗擺球的擺動,播放影片:跳板表演、蹦床、過山車,讓學生透過實驗、觀察和分析,認識物體的動能和勢能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再演示實驗:乒乓球的下落過程,讓學生知道克服摩擦阻力做功,機械能會不斷減少。

  最後,舉一些例子,讓學生知道機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間可以發生相互轉化。

  6、歸納整理知識,及時反饋矯正

  引導學生歸納整理,問學生學到了什麼,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和自主小結。

  最後結束本課,佈置作業。

  謝謝!

  《動能和勢能》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學習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標準

  1.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用例項說明物體的動能和勢能的概念,知道動能和勢能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探究影響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的實驗過程,自主探究發現物理規律,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體會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科學探究的興趣,達到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關心、服務社會意識的目標。

  二、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

  本節課內容與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絡,因此可以讓學生課前預習,準備身邊最常見的物品,例如:木塊、橡皮、書、紙、小鋼珠、木球等。多媒體課件採用本校獲省獎課件。

  三、教學和活動過程

  1.設計實驗情景

  多媒體課件顯示不同路況下的交通安全限速標誌牌,學生認真觀看。

  師:為什麼不同的路況下要限制汽車的速度?

  生:討論並回答(有的說:速度快容易出事故;有的說:速度越快,遇到障礙時,不能立即停下來;當汽車撞到人時,汽車對人有力的作用,汽車越快,力的作用越大……)

  師: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由於運動而對其他物體有作用效果”的例子?

  生:學生討論回答(微風吹動樹葉;流水推動小船運動;滾動的鉛球推動木塊……)

  師:以上物體由於能夠對其他物體有作效果而具有能量,它們有什麼共同點?

  生:學生討論回答:它們都在運動,由此得出動能的定義。

  2.形成課題,設計實驗

  師:關於動能,我們想知道哪些方面的知識?

  生:學生討論回答(動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具有動能的物體對其他物體有什麼作用效果?動能大小如何計算?動能有什麼用處,可否與其他能進行轉化?……)。

  師:如果我們要研究動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應該按照怎樣的思維程式?

  生:提出問題──提出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得出結論──交流評估。

  師:讓我們來猜想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生:學生討論回答(物體的質量、物體的形狀、物體的速度、物體的體積……)。

  師:要想證明自己的假說對不對,應該怎麼辦?

  生:設計實驗驗證。

  師:在有多個因素影響實驗結果的情況下,應該怎麼辦?

  生:注意控制變數,學生分組討論,制定實驗計劃……

  師:哪位同學談一談自己的實驗計劃並演示給大家看?

  生:學生上臺演示:讓大小相同的鐵球和木球分別從斜面的同一高度落下,撞擊放在水平面上的木塊,觀察木塊被推動距離的遠近(研究動能大小與物體質量關係時,注意控制物體速度、形狀、體積一定……)。

  3.進行實驗,得出結論

  師:同學們根據自己剛才的討論,進一步修正自己的方案,開始實驗。

  生:學生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師:根據實驗現象,得出什麼結論?

  生:動能大小與物體的質量和速度有關,質量越大,速度越大,物體的動能越大。

  4.交流、評估

  師:下面給同學一段時間,把剛才的實驗過程和實驗現象進行交流,看看有什麼不同和不足之處,如何加以改進?

  生:交流、反思。

  5.拓展應用

  師:根據我們探究實驗得出的結論,我們再來分析這節課開始提出的問題。

  生:討論、分析、回答……,為此提出自己的建議。

  師:讓我們再來分析“動手動腦學物理”中的“列車上飛出物體,鐵路職工中彈昏倒”新聞報道。

  生:討論、分析、回答……,為此提出自己的建議。

  四、課後反思

  1.新課程標準下的實驗探究教學,時間緊、任務重,由於將討論教學貫穿在課堂教學的始終,作為教學過程的背景模式,因此教師會經常遇到學生提出課外問題影響本節課教學、學生思維發散出去收不回來,提出的問題無法解答的情況,而且由於討論使學生的思維發散,使時間難以控制,影響教學進度,這些問題需要教師在自己的教學工作中,逐漸總結經驗教訓,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2.由於實驗探究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培養了學生多方面能力,因此這節課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這從學生高漲的情緒、認真的態度、積極的參與、滿意的眼神中可以看到,這更堅定了我探索新課改之路的決心。

  3.實驗探究教學的“創設實驗情景”非常重要,本節課原來設計開始就讓學生透過舉例引出動能、勢能的定義,很生硬,師生都感到很不自然,後來設計了由“交通標誌牌限速”引入,自然流暢,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動能和勢能》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初步認識動能和勢能,勢能包括: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並且透過實驗瞭解動能和勢能受哪些因素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透過探究物體的動能受哪些因素影響的實驗,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實驗探究加強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增加了對物理學科的喜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初步認識動能和勢能以及它們受哪些因素影響。

  【難點】

  對質量相同,速度越大,動能越大;速度相同,質量越大,動能越大的理解。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教師多媒體展示一些圖片:湍急的流水能推動水車,拉開的彈弓能將彈丸射出,提出問題: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回答:流水、彈弓都做了功,便能推動水車,將彈丸射出。

  教師引導流水、彈丸都對外做了功,它們都具有能量,而這個能量叫什麼?有什麼特性?引出今天的課題——動能和勢能(板書)

  環節二:生成新知

  (一)動能

  1.教師引導:

  草地上運動的足球、高速公路上行駛的汽車,它們身上具有什麼能量?

  學生根據匯入以及課前的預習回答:動能

  教師總結: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動能。(板書)

  2.探究實驗:探究物體的動能和哪些因素有關(教師演示)

  1.讓同一鋼球A分別從不同的高度由靜止開始滾下,鋼球運動到水平面的快慢一樣嗎?哪次木塊B被撞得遠?

  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回答:高度越高,鋼球運動到水平面時的速度越大,木塊B被撞得更遠。

  2.改變鋼球的質量,讓不同的鋼球從同一高度由靜止開始滾下,哪個鋼球把木塊B撞得更遠?

  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回答:速度相同時,質量越大的鋼球將木塊B撞得越遠。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兩個實驗概括出物體動能的影響因素?

  總結:質量相同的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大,它的動能越大;運動速度相同的物體,質量越大,它的動能越大。(板書)

  (二)勢能

  1.重力勢能

  教師展示影片:打樁機在工作的時候,先把重錘高高的舉起,重錘落下,可以把樁打入地裡,並說明高處的重錘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勢能。(板書)根據動能的影響因素讓學生猜想,重力勢能的影響因素是什麼?

  學生回答:物體的質量越大,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勢能越大。(板書)

  2.彈性勢能

  教師展示圖片:發生形變的網球拍和拉彎的弓具有什麼能量?

  根據重力勢能的學習學生回答:彈性勢能。(板書)

  追問:彈性勢能受什麼因素影響?

  學生回答: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彈性勢能越大。(板書)

  總結: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是常見的兩種勢能。

  環節三:鞏固提高

  請學生判斷下列物體具有哪種形式的能量:

  1、在水平公路上行駛的汽車;2、懸掛在天花板上的吊燈;3、在空中飛行的飛機;4、發生形變的網球拍。

  環節四:小結作業

  請用物理知識解釋:為什麼要對機動車的最高行駛速度進行限制?為什麼在同樣的道路上,對不同車型設定不一樣的最高行駛速度?

  《動能和勢能》教學設計 篇7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人教版)九年級全冊第十五章第四節——《動能和勢能》。本節教材在學生學過功的知識的基礎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係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學生對能量的認識有了進一步提高。本課內容為學習《機械能及其轉化》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初步理解動能、勢能的概念。

  (2)讓學生掌握決定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

  2、過程與方法:

  (1)進一步瞭解利用“控制變數法”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

  (2)在實驗探究過程中,透過對現象的觀察與思考,培養學生分析與歸納概括物理規律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透過科學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度。

  (三)教學重點:

  (1) 理解動能和勢能的概念;

  (2) 探究決定動能、勢能的因素。

  (四)教學難點:用控制變數法探究決定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

  (五)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斜面、帶孔的小車、木塊、鉤碼、直尺、不同質量的小球、一盆鬆軟的泥砂等。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和分析、歸納、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求知慾更強,認識事物的興趣更濃,他們喜歡探索自己熟悉的或與所學知識有關的生活現象、科學事件。

  三、教法和學法分析

  新課程理念認為:在注重知識技能的同時更應該注重過程與方法,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

  本節課主要採用的教法:例項教學法和實驗探究相結合。

  學法:教師引導、學生小組合作進行實驗探究的方法 。

  教學手段:以實驗教學為主,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效率 。

  四、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課的設計,在教學環節安排中注重了知識點的條理性和層次性。在教學方法上,注意了密切聯絡實際,從問題的提出、概念的引入以及結論的出現,都以學生的生活經驗或者實驗探究為主線,具有一定的啟發性。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一段影片(激發學生好奇心),學生看完後會感到迷惑不解:“小小的飛鳥為什麼會撞傷堅硬的飛機?”由此引出課題:《動能和勢能》。 第二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首先讓學生觀察兩幅圖(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分析:風、汽車是否做了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出能量的概念。

  1、物體能夠對外做功,表示這個物體具有能量。簡稱:能

  能量的單位: 焦耳, 簡稱:焦, 符號是: J

  2、動能

  (1)在講解動能的概念時,先用多媒體展示兩幅圖(圖一: 風吹著帆船航行, 流動的空氣對帆船做功。圖二:流水推動水輪轉動,水對水輪做功)。讓學生找出它們的共同特點。引導學生分析得出:“運動的物體能夠做功,他們具有能量”,引出動能的概念。

  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具有動能的物體。(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探究一:動能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老師提出問題:狂風能撼動大樹,而微風只能搖動樹葉,說明動能有大有小,你能猜想一下動能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先讓學生猜想(鼓勵學生,敢於猜想才會有發明創造),再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此時,老師引導學生利用控制變數法進行探究),然後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展示本人在教學中的片斷)。記錄資料,分析思考,得出結論,最後進行交流評估。(整個探究過程重在培養學生的設計實驗和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3、重力勢能

  (1)“重力勢能”的概念難以理解,我讓兩個學生做以下演示實驗,引導學生分析:被舉高的鉤碼做了功,具有能量。引出重力勢能的概念。然後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具有重力勢能的物體(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探究二:重力勢能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在探究“重力勢能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時,讓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引導學生利用控制變數法進行探究,學生可以自己選擇實驗器材,也可以用老師提供的器材設計實驗),再讓兩個學生上講臺進行演示實驗(學生邊演示邊講解)。然後記錄資料,分析思考,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

  4、彈性勢能

  (1)啟發歸納:多媒體出示一幅射箭的圖片,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彈性勢能的概念: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叫彈性勢能。

  加深理解:你能舉出物體具有彈性勢能的例子嗎?(張開的弓、拉開的彈弓、彎曲的撐竿、壓彎的跳板、形變的網球及網球拍等。)

  (2)老師引導學生分析生活中的例項得出決定彈性勢能的大小的因素:彈性勢能的大小與材料及彈性形變的程度有關。彈性形變的程度越大,物體的彈性勢能就越大。

  5、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統稱勢能。 與其他形式的能一樣,動能和勢能的單位也是焦耳,符號是J。

  (學習這一內容,始終是尊重學生的想法和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循序漸進得出相關知識)

  第三環節:感悟收穫,課堂小結。

  讓學生說說本節課有什麼收穫?老師加以歸納總結。 (學生透過對本節課知識的回憶和概括,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第四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課堂反饋:

  學生思考並回答引入課題時提出的問題:“小小的飛鳥為什麼會撞傷飛機?”(使課堂首尾呼應)。

  練一練:

  1、下列物體具有何種形式的能量:

  升空的火箭: ;

  正在下落的雨滴: ;

  被拉長的橡皮筋:________________;

  在水平鐵軌上行駛的火車___________ ;

  被起重機吊在空中靜止的貨物 _________。

  2、 唐詩中有“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詩句,這動人的詩句生動、形象地反映

  了這條大河蘊藏了大量的 能。

  3、一物體沿斜面勻速下滑,物體的( )

  A.動能增加,勢能減小 B.動能、勢能都減小

  C.動能不變,勢能減小 D.動能、勢能都增加

  4、思考:如果一塊石頭靜靜地躺在高山上,它是否具有能量?

  (透過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分析資料:城市道路上的最高行駛速度v(km/h)

  同車型的限制車速不一樣?(讓學生體驗學有所用的喜悅)

  五、板書設計

  為了使學生對知識有個系統全面的掌握,板書如下:

  15.4 動能和勢能

  1、能量:物體能夠對外做功,表示這個物體具有能量。

  能量的單位:焦(J)

  定義: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

  2、動能影響因素:質量、速度

  定義:物體由於被舉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勢能

  重力勢能

  影響因素:質量、舉高的高度

  3、彈性勢能

  4、探究方法:控制變數法 轉化法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知識的條理性、層次性,注意了密切聯絡實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研究新課標,深層次挖掘教材,虛心向同行學習,提高教學水平。我深刻地領會到“教無定法,學無止境”。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動能和勢能》教學設計 篇8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與作用

  本節內容包括了動能 勢能 機械能三大知識點,其中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八年級已經接觸過一些例項,現在是全面的認識它們.能又是與功緊密聯絡的一個物理量,所以本節具有承上的作用.又由於它為認識內能打下了基礎,故它同時也有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動能 勢能 機械能的概念,知道動能 勢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2)知道動能和勢能能是可以相互轉換的。

  2.方法與過程:

  (1)體驗物理知識的探究過程和研究方法(如控制變數法和轉換法)

  (3)體驗用類比方法,加深對物理概念理解的過程,學會遷移學習。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透過演示實驗 例項分析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慾,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增強學科學用科學的意識。

  (2)引導學生分析 討論在實驗的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培養學生實事求是,敢於質疑的科學素養和合作交流的人文素養。

  (3)學會自己查詢資料,培養自學的能力。

  (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決定動能 彈性勢能 重力勢能的因素

  難點:解釋有關動能 彈性勢能 重力勢能之間相互轉化的物理現象.

  (四)教具:

  電子白板,多媒體課件,斜面,力學小車,砝碼,斜槽,鋼球,木塊,橡皮筋,壓縮彈簧,單擺,滾擺等。

  二、學情分析

  透過一年的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加進步。但是初三的學生往往是不愛發言,不主動表現自我,課堂氣氛比起初二的學生沉悶。需要教師的積極、靈活的調動。他們不喜歡枯燥的理論分析和教條式的計算,但樂於參與動手實驗、觀察現象、瞭解與物理規律有關的圖片。在玩中學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動能 重力勢能 彈性勢能在初二學生已經接觸過,可以按透過實驗自己探索動能 勢能的決定因素,並用所學知識解釋有關的生活現象、科學事件。這樣才更能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

  三、教法

  本節課以學為本,因學論教.在教學中創設情景,引導啟發,分析討論,歸納結論.運用的方法有提問法,談話法,討論法,觀察比較法,探究法等.

  四、學法

  以自主探究為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分析事例發現問題 動手實驗 分析歸納 鞏固練習.運用了討論法,類比法,控制變數法.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引入新課

  當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這個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過了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說這個力做了功。

  出示斜槽,並演示鋼球從斜槽上滾下,在水平桌面上撞擊木塊,使木塊移動了一段距離。讓學生分析碰撞過程中,做沒做功?

  利用學生分析的結果“鋼球對木塊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可見物理學中,能量和功有著密切的聯絡,能量反映了物體做功的本領。

  不同的物體做功的本領也不同。一個物體能夠做的功越多,表示這個物體的能量越大。

  (二).合作學習 進行新課

  物體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以後我們將逐步認識各種形式的能量。剛才的實驗中鋼球撞擊木塊能夠做功,但若將鋼球停靠在木塊一側(邊講邊演示),這時的鋼球並不能推動木塊做功。只有運動的鋼球才能推動木塊做功。

  1.動能:物體由於運動而能夠做功,它們具有的能量叫做動能。

  引導學生廣泛地列舉事例,說明運動的空氣、水和各種物體都能夠做功,而具有動能。概括出“一切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

  列舉事例說明:運動的物體具有的動能多少不盡相同。如狂風能吹倒大樹,而微風只能使樹枝搖動。進而透過演示實驗,概括出決定物體動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課本圖1-1實驗,實驗可分三步:

  ①將同一個鋼球,從斜面不同高度滾下,讓學生觀察鋼球將木塊推動的距離。木塊被推動的距離不同,說明鋼球對木塊做的功不同。木塊被推動得越遠,表明鋼球的動能越大。實驗說明:從不同高度滾下的鋼球,具有不同的動能。

  ②上面的實驗表明鋼球從較高處滾下時具有的動能大。那麼鋼球從不同的高度滾下時有什麼不同呢?我們可透過觀察實驗來得到結論。將質量相同的兩個鋼球,同時從斜槽的最高點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釋放。從最高點滾下的鋼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從接近底部滾下的鋼球。實驗表明從高處滾下的鋼球速度大。從而得到結論:物體的動能與速度有關,速度越大,物體的動能越大。

  ③換用不同質量的鋼球,從同一高度讓其滾下,讓學生觀察鋼球推動木塊的距離。從而得出結論:運動物體的質量越大,動能就越大。

  演示實驗之後,總結實驗結果:運動物體的速度越大,質量越大,動能就越大。

  2.勢能:物體由於運動的原因而具有動能,物體還可能由於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學們都玩過用橡皮筋彈射紙彈的遊戲,拉長的橡皮筋能給紙彈一個力,並推動紙彈移動一段距離,從而對紙彈做了功。同樣拉彎的弓,壓縮的彈簧也能夠做功,它們都具有能量,這種能量叫做彈性勢能,它是由於物體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量。

  解釋彈性形變:物體受到外力作用而發生的形狀變化,叫做形變。如果外力撤消,物體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列舉事例說明物體的彈性形變。如:拉長的彈簧,壓扁的皮球,彎曲的鋼鋸條,上緊的鐘表發條等。

  利用課本圖1-4的實驗,闡明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它具有的彈性勢能就越大。為節省課堂時間,課前將兩個性質相同彈簧,按照課本圖1-4壓縮到不同的

  長度。先後將拉緊彈簧的繩燒斷,兩次砝碼被彈起的高度不同。彈簧壓得越緊,放鬆時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彈性勢能越大。

  被舉高的重物,也能夠做功。例如:舉高的鉛球,落地時能將地面砸個坑;舉高的夯落下時能把木樁打入地裡。舉高的物體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勢能。

  列舉事例說明:物體的質量越大,舉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勢能越大。如:舉起同樣高度的鉛球和乒乓球,鉛球落下時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勢能大。鉛球舉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勢能就越大。

  引導學生討論樹上結的蘋果是否具有重力勢能?透過討論使學生理解“一個物體能夠做功”的含義。能夠做功只是說物體具有了做功的“本領”,但不一定做了功。樹上結的蘋果雖然沒有做功,但只要它從樹上掉下來就能做功,所以我們說它具有重力勢能。

  3.機械能:讓學生分析靜止在桌面上的鋼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勢能)繼而讓學生分析在桌面上滾動的鋼球具有什麼能?透過分析得知滾動的鋼球既有動能,又有勢能。

  動能和勢能統稱為機械能。一個物體既有動能,又有勢能,那麼動能和勢能的和就是它的總機械能。

  4.能量的單位:從前面的討論,我們可以認識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聯絡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體具有做功的本領,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夠做功的多少來衡量。因此,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的單位跟功的單位相同,也是焦耳。

  5.動能與勢能的關係 可以相互轉化

  透過做單擺和滾擺實驗來學習,並具透過多媒體課件再加強

  (四)內化提高 實際應用

  透過以下問題的討論,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能量、動能、勢能、機械能等概念及機械能的單位。

  (1)高山上有一塊大石頭,穩穩地待在那裡,它有沒有能量?有什麼能量?

  (2)列舉幾個物體具有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的事例。

  (3)在空中飛行的球,它具有的重力勢能是5焦,具有的動能是4焦,這隻球具有的總機械能是多少?

  (4)在同一高度鉛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勢能不相等,若使它們的重力勢能相等,可採取哪些方法?

  (5)從斜槽上端滾下的小球,它有沒有重力勢能?在它下滾的過程中重力勢能的大小有沒有變化?為什麼?在滾下的過程中有沒有動能?它的動能有沒有變化?為什麼?

  (五).課堂小結 感悟收穫

  六、板書設計

  12.1動能 勢能 機械能

  1.動能

  定義: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

  一切物體都具有動能

  決定因素:物體的質量與速度

  2.勢能 動能與勢能的總稱

  (1)重力勢能

  定義:物體由於被舉高而具有的能

  一切在被舉高的物體都具有重力勢能

  決定因素:物體的質量和物體被舉的高度

  (2)彈性勢能

  定義: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

  一切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都具有彈性勢能

  決定因素:彈性形變的大小,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彈性勢能越大 機械能的單位:J

  3.動能與勢能的關係 動能與勢能可以相互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