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讀書心得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讀書心得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讀書心得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讀書心得 篇1

  美國教育專家格蘭特·維金斯和傑伊·麥克泰格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中的理論,為我在教學上解答了許多的困惑。而其中例項和操作又為我的教學方式提供了實踐的可能。雖然美國的教學體系和中國完全不同,他們的教師可以自主選擇教材或者設計教材,甚至自己制定富有個人特色的教學課程。利用這本著作當中提出的理論設計教學時,他們可以打通所有科目,進行整體的主題設計,而我們是做不到的。不僅是因為工作量太大無法完成,還因為整個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環境不一樣。但這個理念可以放在某一個科目當中踐行,以下就是我自己的一點嘗試。

  一、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

  1、零碎,不成系統。

  高一、高二階段對古詩詞的教學往往就是教材當中的詩詞,再加上一些練習或者考試卷上的題目,遇到的是哪一種藝術手法就講哪一種,遇到是誰的詩詞,就講講這一種風格的詩詞。當學生再想回憶起所學的詩詞時,印象往往不深刻,因為碎片化的東西很難進入長久記憶的。

  2、以考試為導向,失去詩詞的韻味。

  因為有高考這個指揮棒存在,教授古詩詞時,往往也是按照表現手法、思想情感等套路來講解,丟失了詩詞本身的美感。

  3、虛設目標,教學效果差。

  我們在設計一個教案時,往往會有所謂的三維目標,而這些目標往往是老師一廂情願,沒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最終也很少有人真正將這些目標都落實到位,也沒有具體的評估標準,特別是語文這一門抽象感性的學科,更是很難用客觀精準的標準去評估。所以很多時候三維目標只是幾句空話,或者說,是語文教師的美麗想象。

  二、理論基礎

  最新版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應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做好學生語文學習活動的設計、引導和組織,注重學習效果。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圍繞學習任務群創設能夠引導學生廣泛、深度參與的學習情境。加強課程實施的整合,透過主題閱讀、比較閱讀、專題學習、專案學習等方式,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整體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是比較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理論了。

  這與《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這本書中提到的概念不謀而合。書中提出一個概念“逆向設計”,它要求教師在開始設計一個單元或課程的時候,就要透過評估證據將內容標準或學習目標具體化。這就彌補了傳統教學的缺陷,即都只關注“怎麼教”,教師花大量時間思考自己教授什麼內容,要求學生做什麼,而不考慮學生“怎麼學”,不思考為了達到學習目標,學生需要什麼。以結果作為導向進行教學,將教材作為一種資源而不是教學大綱,來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

  三、古詩詞教學設想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中說“理解”的一個基本指標是能把所學的知識遷移到新的環境和挑戰中,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回憶和再現。

  按照書中從“目的”出發的“逆向設計”來看,古詩詞的教學設計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階段1:確定預期結果

  在這一階段,需要思考學生應該知道什麼?理解什麼?能夠做什麼?什麼內容值得理解?

  首先,做調查,瞭解學生已經具備的古詩詞知識,以及想要學習的是什麼內容。以便在設計和正式實施教學時避免教授重複的內容,還能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

  其次,學習古詩詞,普遍來看,從現實的目的來說,是為了高考,學生需要理解所學知識,遷移到鑑賞新的詩詞中去;從長遠的目的來說,透過對古詩詞的鑑賞,讓學生學會欣賞生活之美,也是增長更多的間接經驗以應對人生的困境。相對來說,第二種目的比第一種難以實現多了,但潛移默化裡第二種在一定程度實現了的時候,實現第一種目的輕而易舉。

  實現第一種目的,需要將古詩詞的基本常識以及高考常見的藝術手法羅列出來,由易至難,分門別類,按照兩年的時間做一個整體的規劃,確定好每一個時段甚至每一堂古詩詞的課的目標,循序漸進的教授給學生。

  實現第二種目的,根據第一個目的設計的內容,從浩瀚的古詩詞海里挑選合適的.資源,帶領學生一起鑑賞。

  階段2: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

  在這一階段,需要思考學生是否已經達到預期結果?哪些證據能夠證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常見的評估手段是課後練習和考試,但往往不夠靈活和確切,有些學生口頭的表述能說到點子上,但一寫起來就缺乏邏輯性,得分較低,我們就判定他的學習效果較差,但實際上,他已經感知到詩詞的美了。所以,評估的方式要更有針對性、多樣性。

  對古詩詞學習的評價,大體可以有以下幾種:詞句理解、朗讀背誦、口頭表達、書面檢測、設計問題、寫作運用。還可以有一些活動的形式,比如對比閱讀、擴充套件閱讀、撰寫小論文、由詩詞改編成歌或話劇。還可以是學生自己的學習筆記、反思日記。

  可以選擇幾項予以具體的分值,供學生判斷自己的學習效果。

  階段3: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

  在這一階段,需要思考學生需要什麼樣的知識和技能的儲備?教師需要選取哪些資源和設計哪些活動來引導學生學習?這些資源和活動呈現的順序是什麼?

  教師工作:按照階段一當中所說的內容,將古詩詞教學當一個龐大的體系來進行,為期兩年,可以按照高考目標來分段實行,比如,比喻類,情景交融類,用典類;也可以按照詩詞的派別或主題來設計,比如,李白詩、杜甫詩、蘇軾詞,等。依據學生的水平,也可以徵詢學習的意願。之後便是對詩詞進行篩選,除了教材中的詩詞,還要選擇大量的經典詩詞擴大學生的閱讀量。配合設計一些活動教學,比如唱詩、吟詩、追尋詩人去過的地方、一日一首好詩,等等。

  學生工作:閱讀並思考,將已有的知識儲備與現在所學的知識相聯絡;給教師提學習建議;積極參與相關的活動並認真寫好反思。

  一首詩或詞講了什麼,美在哪裡,可能沒有正確答案,但一些答案卻比其他的好,而教師面對的挑戰就是要弄清楚這意味著什麼以及為什麼會這樣,然後引導學生也弄清楚這個問題,那麼就達到我們的目標了。

  其實,從目的出發進行教學設計,我們早就在做了,只是實施的程度還不夠,如果把教學目標設計得再具體一點,課餘的評價與反饋再紮實一點,就是對這本書的理論最好的實踐了。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讀書心得 篇2

  本書作者將“理解”作為教學設計的目標和宗旨。作者引用杜威《我們如何思維》對理解的認識:“理解是學習者探求事實的意義的結果”。“事實”是知識,是知道;“理解”是“意義”或“探求意義”,是思維,最終形成“結果”這樣的思想。作者在比較“知道”和“理解”時候,對“理解”提出瞭如下的理解:事實的意義,提供事實關聯和意義的理論(證明),不可靠的、形成中的理論(證偽),有關程度和複雜性(理論間的關係),知識和知識的來由(明辨),對知識的具體使用研究(知識的意義和價值)。括號內容是我的理解,由此看出,作者對“理解”賦予的豐富和高階的意義。

  作者認為,理解作為一種有意義的推斷,需要批判性思維的能力。美國教育注重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從杜威的《我們如何思維》,到保羅的《批判性思維工具》,都把思維訓練提到了教育的重要地位。這一點對我們的核心素養來說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國內一直堅持批判性思維訓練教育的有上海的餘黨緒老師和董毓教授。他們不遺餘力的為批判性思維奔走呼告,而且成就斐然。餘黨緒老師的思辨,將批判性思維和讀寫訓練結合,提倡整本書的思辨閱讀,已經蔚然成風。福建師大的孫紹振教授在文學文字解讀領域運用批判性思維解讀文字,新意迭出,成就卓著。潘新和教授的皇皇鉅著《語文:表現與存在》對當下普遍的“議論文三要素”和高考偽文體進行了批判性的解構和重構,振聾發聵,發人深省。

  作者還認為“理解具有可遷移性”。沒有理解,就不能獲得任何知識的遷移,更不能對新體驗產生更好的理解。理解使我們既有創造力又能成功。理解就是透過具體知識的表象而對知識形成和應用的內在原理的探究和把握。按照中國傳統哲學對終極原理“道”的理解,就是“一陰一陽謂之道”,大道至簡。在紛繁複雜的知識背後存在一個一致相通的原理,把握住了原理,就能達到“理解具有可遷移性”的目標。

  作者特意提出了“學生的誤解以及我們的感悟”。誤解不是無知。它是指在一個新情況下用貌似合理但並非正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我們已經明白,誤解具有非常有用的教學價值。誤解是將隱含的歧途顯性化,誤解具有袪魅解蔽的功能。誤解不僅僅需要糾正錯誤,它更重要的價值是一種嘗試,教師不但不能抑制這種嘗試,而且還要鼓勵,並參與共同試誤,進而啟發探索。歪打正著,因誤生奇,“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誤解之於生成,價值正在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