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關於《少年中國說》教學設計範文

《少年中國說》教學設計

關於《少年中國說》教學設計範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少年中國說》教學設計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目的]

  1.能解釋下列詞語:惡、澌、硎、冤業、汪洋、八荒。

  2.能用現代漢語翻譯重點語句。

  3.能運用比喻論證法和類比論證法來闡述道理。

  4.能體會作者的愛國之情。

  [教學重難點]

  能運用比喻論證法和類比論證法來闡述道理。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課文

  梁啟超是生活在清末民初的傑出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學問家。“百日維新”失敗後,他流亡日本,創辦《清議報》,大力介紹西方近代資產階級政治學說,批判封建專制主義。《少年中國說》就是當時發表在《清議報》上的一篇著名文章。此文影響頗大,被公認為梁啟超著作中思想意義最積極,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視為自己“開文章之新體,激民氣之暗潮”的代表作。

  作者知恥於當時中國之“老大”,對封建專制的黑暗腐敗深惡痛絕,對滿清統治者的老朽昏庸深惡痛絕,對國家的落後十分痛心,對國民的愚昧十分痛心,因而從內心爆發出一種不可遏止的激情,猛烈抨擊這一切令人厭惡的東西,並熱情呼喚一個充滿生機的“少年中國”儘快到來。這種昂揚的改革精神和深切的愛國情懷令人欽佩。

  用老年人來類比“老大”的中國,用少年人來類比“少年”的中國,並從少年人必將取代老年人,認識到少年中國必將取代老年中國,這是進化論的觀點。這種進化論的社會發展觀,使梁啟超在極其黑暗、衰敗的時代,看到了一個腐朽王朝的必將滅亡,並充滿希望和信心地迎接新時代的到來,其積極因素不能抹煞。但進化論有待於發展為歷史唯物主義,否則,它就只能是社會改良主義的思想武器。梁啟超一生的政治思想多有變化,這恐怕正是進化論觀點和改良主義思想在其社會改革實踐中得失消長的體現。對此,我們應當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另外,與進化論相聯絡,他認為老年人一切都不好,青年人一切都好,這雖多半出於社會改革的宣傳鼓動,但思想方法畢竟簡單化、絕對化,亦當予以辯證看待。

  二、個性化吟誦

  請大家自由地吟誦《少年中國說》,然後相互評價。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要繼承這一優良傳統教法,落實到操作層面上,就是要突出誦讀的地位,讓學生與文字親密接觸,走進文字,走進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裡去,從而受到感染,獲得啟示。透過自吟、分段朗讀和表情讀等多種形式,以聲傳情,活化出鮮活的人物感情。)

  三、自主翻譯

  1.藉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自主翻譯課文,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小組交流翻譯的結果,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做上記號。

  3.全班交流。

  4.教師在全班交流過程中要適時點撥,和學生共同商量出需要重點掌握的詞語和句子。

  (翻譯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自我學習中發現問題,透過自學、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變老師“滿堂灌”為學生“自己喝”,引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四、個性化感悟

  剛才大家誦讀了《少年中國說》。讀書,要為我所用,要從中獲得感悟,獲得啟示。下面希望大家多角度談出各自獨特盼讀書感受。

  (思維一旦被啟用,生生之間又相互啟發,鮮活的感悟就會異彩紛呈。個性化感悟就是要為展示學生對文字原生態的理解提供平臺。同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

  第二課時

  一、個性化品讀

  師生共同探討本文的特點,最後擬定品讀的提綱,分小組探究答案。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欣喜地發現,一旦放開束縛學生思維的繩索。就會激發出他們智慧的火花。學生很快就分成主題探究、語言品味兩1個大組。展開了討論。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能在一邊坐視不理,而應和學生一起討論,提醒學生探究時不要架空文字,應從文字中去找答案。)

  二、交流小組討論結果

  要能允許有不同的觀點存在,但要求學生能從文中找到依據或聯絡時代背景解讀。有疑點的地方全班共同商討。

  三、個性化論壇

  課文中把老年與少年、封建古老的“老大中國”與大有希望的“少年中國”作對比,極力讚頌少年勇於開拓進取的精神,針砭老年人消極保守的思想。有人認為,梁啟超的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偏激的。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個性化論壇是自由表達、思維碰撞的平臺,是個性化感悟的具體展開。在這裡,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條理、有依據;在這裡,聽與說雙方互動,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在具體的交際情景中進行;在這裡,有個性的張揚、情感的流露。形成了學生個人獨特的價值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