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認識周長》教學設計(精選4篇)

《認識周長》教學設計

《認識周長》教學設計(精選4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認識周長》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認識周長》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6162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觀察和操作活動中初步理解周長的含義,探索周長的測量方法。

  2、透過指一指、描一描、量一量等活動,讓學生逐步建立周長的概念,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3、能利用對圖形周長的認識測量和計算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

  4、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數學和生活的聯絡,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

  教學重難點:理解周長的意義,會測量並計算各種圖形的周長。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圖形畫,樹葉等可以描述周長的物體。

  學具準備:三角尺,水彩筆,細線,不同形狀的樹葉。

  教學過程:

  一、觀察操作,認識周長

  1、激發熱情,感知周長

  出示畫有彩色圖形的紙,談話:老師畫了許多彩色的圖形,我打算把它們剪下來送給表現好的同學,要把圖形完整的剪下來,你認為應該怎樣剪呢?

  師:對,沿著圖形一週的邊線剪。(板書:邊線)讓學生指一指,老師剪下一個圖形送給剛才發言的學生。

  2、摸一摸(想想做做第1題)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數學課本,你能不能指出數學書封面的邊線。學生用手摸一摸課本封面的四條邊,並說一說,指一指。

  師:同學們都是從左邊為起點開始指的,那能不能從右下邊為起點指?在指邊線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獨立指出課桌面和三角尺的邊線,再在小組和班級中交流。(課件動態演示指出這三樣物品的邊線。)

  3、認識周長

  出示游泳池圖,你能指出游泳池池口的邊線嗎?學生指出後,再用動態畫面演示游泳池池口的邊線。

  談話:游泳池池口黑色邊線的長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長。(板書:周長)周長的周是一週的意思,長是長度的意思。

  請學生舉例說說一些物體的面的周長。如樹葉、文具盒上面、作業本封面等物品的周長。

  [設計意圖:由實物的邊線入手,讓學生透過指一指、說一說等活動,充分感知事物和圖形的邊線,為認識周長做好準備。認識周長後再透過生活中的具體例項,讓學生去觀察、交流,使學生反覆體驗和理解周長的含義,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和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周長概念源於生活實際,也為求周長作了鋪墊。]

  二、量量算算,理解周長

  1、量樹葉的周長

  談話:我們已經知道了什麼是樹葉的周長,那有什麼辦法知道它的周長是多少?同桌討論,指名回答。

  小組同學合作動手圍一圍,量一量,記錄在紙上。然後用課件動態演示測量樹葉周長的方法,同時強調樹葉的形狀是不規則的,先用細線圍一圍,再把繩子拉直了量出線的長,就是樹葉的周長。

  2、計算圖形的周長(試一試)

  談話:把書開啟到61頁,看試一試,你知道這兩個圖形的名稱嗎?你能說說什麼叫三角形和四邊形的周長嗎?你能想辦法求出它們各自的周長嗎?同桌討論,指名說說自己的辦法。

  學生獨立測量、計算,然後在全班反饋。(反饋時用課件演示。)

  總結: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應先量出圖形的各條邊的長度,然後把圖形的各條邊的長度相加。下面同學們就來比比誰算的快、算得準。

  3、練一練

  ①做想想做做第4題。

  課件出示題目,讓學生獨立做一做,並思考有沒有不同的方法。指名板演,訂正時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演算法。

  ②做想想做做第5題。

  課件出示題目,說明題目要求,讓學生開啟書看書獨立做一做。做好後讓學生在小組中充分交流想法和做法,最後在班級中進行交流,反饋學生不同的計算方法,師生共同評析。

  [設計意圖: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圖形的周長求法,透過圍一圍、算一算等活動,鞏固對周長的認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並且在交流中感受到解決問題方法和策略的多樣化,發展數學思考。]

  三、聯絡實際,應用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2題。

  出示題目,說明題目要求是描出圖形的邊線,讓學生說說在描的過程中要注意些什麼?然後獨立完成。最後課件演示描出邊線。

  2、實際測量(做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拿出幾片不同形狀的樹葉,量出它們的周長大約是多少釐米,在小組裡展開測量活動並交流。教師注意瞭解學生的操作情況,並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

  3、解決問題(做想想做做第6題)

  談話:在我們的身上也有很多周長,你能找一找嗎?(圍繞腰一週的長度稱為腰圍,還有胸圍、頭圍。)先請一名學生為老師測量腰圍,再讓同桌互相測量腰圍長度,學生彙報是怎樣量的,腰圍是多少。

  師: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做衣服時要量一量腰圍和胸圍,買帽子時用到頭圍。測量時,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物品採取不同的方法,師:剛才我們測量了很多物品的周長,說一說,你還想測量什麼物體的周長?佈置學生課後測量大樹樹幹的周長。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自主測量的活動中,進一步掌握不規則圖形周長的方法,透過對生活中的實際數學問題的關注,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同時也激發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去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總結歸納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到什麼了?你有哪些收穫?

  教師小結:這節課裡,大家不僅知道了什麼是物體或圖形的周長,還在學習活動中探索出了很多重要的數學知識。真不簡單!希望你們在以後的學習中能夠把自己善於發現、善於探索的能力更充分地發揮出來!

  [設計意圖:小結生動具體,不僅關注了本節課的知識重點,更關注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有效激勵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體現了課程標準的新理念]

  教學反思:

  本課以學生主動探索學習為基本活動形式,教學的整個過程是學生觀察、操作、計算、感悟的過程,充分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具體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注重了學生的實踐操作,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課始終貫穿著學生的動手操作與實踐,這不僅符合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也符合幾何初步知識直觀、操作性強的特點,更體現了以活動促進發展的教學思想。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把認識周長的知識設計成摸摸、量量、算算等一連串的數學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

  二、創造性的使用教材,靈活應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在尊重原有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作了適當的調整、重組和補充,使教學思路更清晰,教學環節更連貫。比如,引入周長的概念時,沒有直接出示課本中的游泳池,而是讓學生先指物體面的邊線。認識游泳池的周長後,讓學生再舉例說說其他物體面的周長。利用多媒體課件把操作的過程直觀、清晰的展示給學生,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學習興趣。課堂上提供給學生的素材都來源於生活實際,教學內容與生活緊密結合,量樹葉的周長、量腰圍等活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感覺到的現實,提高了數學的應用意識。

  另外,教師在課堂上還要注意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引導每個學生參與到學習中去,給學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堂會受到更好的效果。

  《認識周長》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透過學生的操作、實踐,感悟周長的含義,瞭解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一週邊線的長就是它們的周長。

  2、透過圍、量、算等操作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測量、計算周長的多種方法。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發展數學思考能力,享受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點:

  認識周長的含義,會測量並計算出周長。

  教學準備:

  圓形實物、繩子、直尺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受邊線。

  1、認識邊線。

  我們學校最近正在建立綠色校園,學校準備在校園一角開闢一塊花圃,(出示花圃,為了讓花圃更美麗,準備給它圍上一圈白色的柵欄,你覺得應該圍在哪裡呢?指名2—3人說。(圍在花圃的周圍或者是邊沿)

  請你上來指一指,好嗎?你們同意嗎?

  同學們的意思就是沿著花圃的邊緣來圍柵欄。邊說邊演示課件。(花圃的實物隱去,顯示花圃的平面圖形,同時顯示紅色輪廓線)

  我們就把邊緣上的這條線叫做它的邊線。這圈紅線表示的就是花圃一週的邊線。

  板書:邊線。

  2、感受物體表面的邊線。

  拿出一片樹葉,你能指一指這片樹葉一週的邊線嗎?指名一個人指。這是數學書的封面,(老師邊說邊摸),我從這裡開始摸一圈所指出的就是數學書封面一週的邊線,你能學著老師的樣子摸一摸數學本封面一週的邊線嗎?除了這些之外,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物體的表面都有自己的邊線,請你先找一找再摸一摸它一週的邊線,說給你的同座位聽一聽。

  集體交流。誰先來指一指,說一說。指名2—3人邊指邊說。

  3、感受平面圖形的邊線。

  剛才我們找到的摸出的都是物體表面一週的邊線,那這裡有一些平面圖形,(圓,三角形,不規則圖形,四邊形)你能描出它的邊線嗎?請你描一描。學生自己描,描好後請學生拿上臺展示,(2人)請同學來評價。

  在這幾個圖形中你最喜歡描哪個?說說為什麼。(從學生的發言中引出邊線是有曲有直的,有長有短的。)

  板書:曲,直,長,短

  揭示:剛才我們透過摸一摸,指一指,描一描,一起感受了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一週的邊線。這一週邊線的長就叫做周長。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關於周長的知識。

  板書:周長。

  二、計算圖形的周長。

  1、在剛才我們所描出的幾個圖形當中,你能說一說三角形的周長指的是哪裡嗎?五邊形呢?請你從中選擇你喜歡的兩個圖形量一量,算一算它的周長。學生自己獨立測量計算,在練習紙上列式。誰來彙報一下自己是怎麼算的,請同學拿練習紙上臺來說。

  提問:你是怎麼算三角形的周長的?(三角形的周長就是把它三條邊加起來的.和)

  那剩下的兩個圖形你們怎麼沒有選擇呢?那我們有什麼辦法知道曲線圍成的圖形的周長呢?請你們開動腦筋,討論一下,然後說說你的想法。同座位討論一下,再集體交流。

  誰來說說你是怎麼想的?(方法:1。用繩子圍著曲線圍成的圖形繞一圈,再把它拉直測量。還可以用其它的軟的材料代替繩子。

  2、在圓形物體上做上記號,然後沿著直尺滾一圈,然後再看滾到哪裡,讀出那裡的刻度就是圓的周長。)

  請你上臺來演示自己怎麼量出圓形的周長的。

  板書:(圍,滾)

  小結:由曲線圍成的圖形的周長我們可以想辦法把它們一週的邊線化曲為直測量出它的周長。

  3、P62/4透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怎樣算周長,這裡還有幾個圖形,看你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很快算出它的周長。 (學生說算式,師板書學生的算式)適當評價方法。

  4、P62/5剛才的幾個圖形已經直接告訴你邊長,讓你求周長的,同學們想得都很好,現在這裡有兩個圖形你能直接告訴我它的周長嗎?

  三.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新的知識?

  《認識周長》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在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體會到周長的含義。

  2、會測量和計算一些簡單的平面圖形的周長。

  3、在各項活動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良好的數學情感。

  4、培養學生的合作交往及動手能力。

  教學重點:體會周長的含義,會測量或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

  教學難點:理解周長的含義。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

  教師講述:小明和蕭軍在操場跑步,小明跑的是內圈,蕭軍跑的是外圈,他們都跑了一圈。他們跑的一圈叫什麼?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內容,認識周長。

  二、 新知探索

  1、感受周長:你能用手去摸一摸自己課桌面的周長、三角板和桌上的文具盒的周長長嗎?

  (學生先小組內活動,然後請小組代表進行演示)

  2、測量周長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我們怎樣才能比較課桌和三角板的周長的長短呢?(學生討論、回答)

  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測量課桌的三角板的周長,並彙報本組測量周長的方法。

  教師在黑板上畫一跑道,指明讓學生到前面量一量,看一能不能量準。學生量過後。

  教師總結:像跑道圖上內圈和外圈這樣形狀不規則的圖形,我們在測量他們的周長時直接用直尺不方便,可以先用線圍一圍,再測量線的長度就可以了。

  三、 實踐鞏固

  1、試一試

  先請學生用筆描出兩個圖形的周長,再請學生獨立測量或計算兩個圖形的周長是多少。集體訂正時請學生說一說自己是用什麼方法求得周長的。

  教師:像這樣的圖形,可以用線圍一圍再測量也可以直接測量出每條邊的長,再加起來。

  2、P45,練一練第1題

  學生獨立做題,同組的學生互相檢查。

  3、P45,練一練第2題

  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時分別請學生說一說自己的計算方法。

  引導學生小組交流,比較不同的計算方法那一種自己更喜歡?為什麼?

  4、P45,練一練第3題

  學生獨立觀察、比較,看一看他們的周長是不是一樣的。在動手量一量。

  5、教師談話:老師準備星期天去買褲子,可是我不知道自己的腰圍是多少,你們可以想辦法,現在就幫我量出來嗎?

  學生交流測量方法,指名學生上臺測量。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新的知識,你會測量周長嗎?你認為自己今天表現的如何?

  教學反思

  教師要把學生當做課堂的主人,把教學視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數學教師應該更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開展課堂討論。數學課堂組織形式本身也是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的。教師和學生圍坐在一起共同參與討論是很平常的,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也應該是無拘無束的。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的心理氛圍,而不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居高臨下的權威者。只有這樣課堂氣氛才會輕鬆活躍,學生的參與意識也會很強。

  《認識周長》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說出周長的含義,能正確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過程與方法】

  透過對長方形周長計算的探索,鍛鍊初步的空間觀念,以及觀察、動手操作、比較和遷移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學習,進一步瞭解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並滲透“相互聯絡、相互轉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周長的含義,能正確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難點】

  理解周長的含義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的算理。

  三、教學準備

  教具:課件、長方形和正方形。

  學具:長方形和正方形、直尺、繩子。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師:讓學生在教室中間圍了一個大大的心形,找其中一位同學按照老師的示範來沿著這個圖形的邊線走一圈,其他同學注意觀察。

  提問:剛才這位同學是沿著圖形的什麼走了一圈?(邊、輪廓)

  引出課題:周長。

  (二)生成新知

  1、出示若干平面圖形,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計算周長。

  預設1:用繩子圍一圈,將繩子的長度量一量

  預設2:用尺子測一測

  (教師巡視,指導練習)

  師:那我們來一起計算一下課前準備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先和同桌指一指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分別是指哪裡的長度,再同桌合作驗證並做好記錄)

  2、探究長方形周長

  ①測量資料。課件出示新的長方形:

  ②計算周長。

  ③交流彙報。

  ④得出結論。長方形周長=長×2+寬×2,長方形周長=(長+寬)×2

  3、探究正方形周長

  (1)課件演示:將長方形的長逐漸縮短,變成正方形的過程。

  (2)交流彙報。

  (3)總結:正方形周長=邊長×4。

  (三)鞏固提高

  1、判斷以下圖形是否能測量其周長?

  2、基本練習

  (1)學校有一個花壇,長11米,寬8米,求花壇的周長。

  (2)一塊正方形土地,邊長是6米,要在它的四周圍上籬笆,籬笆至少長多少米?

  3、提升練習

  王伯伯有一塊一面靠牆的長方形菜地,長10米,寬6米,如果要圍上籬笆,籬笆至少要多少米?

  (四)小結作業

  小結:今天你有什麼收穫?你能用簡短的話告訴大家嗎?同桌互說,然後告訴大家。

  作業:

  1、回家後,尋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長的知識?

  2、測量一下課桌、凳子、書本的面,並計算它們的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