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課文《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學設計

課文《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學設計

課文《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課文《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說出腎單位的結構和功能。

  2、描述人體尿形成和排出的大致過程。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透過觀察尿形成過程,培養觀察能力,分析處理問題能力。

  2、透過小組討論,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了解腎的結構,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了解腎的功能與保護,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懂得更加珍愛生命。

  二、教學重難點

  【重難點】腎單位的結構和尿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關於感動中國人物捐腎救母的影片,設疑匯入。師:影片中田世國捐腎救母的孝心令人感動,我們知道尿毒症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危急人類性命,大家知道尿毒症如何根治嗎?

  生:可以透過腎移植進行治療。

  師:對,那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腎移植可以徹底治療尿毒症呢?腎在尿液形成中有哪些重要作用呢?我看大家都搖頭說不太清楚,那麼我們這節課就詳細地學習腎單位及尿液的形成過程。

  (二)新課講授

  1、認識腎單位的基本結構:掛圖展示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回顧上節課所學的泌尿系統的組成,提出問題:

  (1)圖中展示的是什麼器官?(腎臟)

  (2)它的主要功能是什麼呢?(形成尿液)

  教師出示腎單位結構示意圖,指出腎包括大約100萬個結構和功能的單位,叫做腎單位。並引導學生根據示意圖,並結合課本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腎單位由及部分組成?(腎小球、腎小囊、腎小管)

  (2)各部分有何特點,試著用自己的話描述。(腎小球為血管球,腎小囊套在腎小球外,腎小管細長曲折,周圍纏繞毛細血管,和腎小囊構成“小漏斗”型。)

  教師歸納總結,並根據學生描述繪製腎單位的基本結構(板書)。

  (過渡:我們知道腎是形成尿液的器官,那麼血液流經腎單位各部分有什麼樣的變化呢?接下來我們深入地學習一下。)

  2、瞭解尿液形成和排出的過程:多媒體展示健康人腎動脈的血液、腎小囊中的液體和尿液的成分表,並以四人為一個小組,討論如下問題:

  (1)腎小囊中的液體與腎動脈的血液成分有何變化,大膽猜想這些物質為什麼會變化?

  (腎小囊中的液體缺少紅細胞和大部分蛋白質,是由於腎小球和腎小囊內壁的過濾作用。)

  (2)腎小囊中的液體和尿液成分有何變化,這又說明了腎小管有什麼作用呢?

  (尿液中沒有葡萄糖,尿素和無機鹽濃度增加,是由於腎小管重吸收了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無機鹽。)

  教師歸納總結:腎小球和腎小囊內壁的過濾作用,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指出腎小囊中的液體叫做原尿,人類每天形成原尿約180L,每天排出尿液1、5L,腎小管重吸收的物質又重新被吸收回到血液當中。

  教師播放尿的形成和排出的影片,加深學生對尿的形成的理解,並透過影片展示尿的排出過程:腎臟中形成的尿液→輸尿管→膀胱(暫時儲存)→尿道,並指出尿液的形成是連續的,排尿是間斷性的。並提出思考性問題:排尿對人體有何意義呢?(可以排出代謝廢物,維持水鹽平衡。)

  (三)鞏固提高

  多媒體展示病人尿液化驗單,並提問尿液中出現了蛋白質,是腎的哪個部位發生了病變?如果尿液中出現血細胞、葡萄糖呢?

  (四)小結作業

  提問學生,讓學生自己歸納這節課學到了什麼。佈置作業:請同學們想一想人體還有哪些排洩途徑,查閱資料,分析不同排洩途徑之間存在哪些異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