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七年級《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項》教學設計範文

七年級《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項》教學設計

七年級《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項》教學設計範文

  作為一名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式。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項》教學設計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數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第二小節的內容。這是一節“概念加例題型”課,此種課型中的學習內容一部分是概念,一部分是運用前面的概念解決實際問題的例題。本節課主要內容是利用移項解一元一次方程。是學生學習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礎,這一部分內容在方程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解方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重要基礎。這類課一般採用“導學導教,當堂訓練”的方式進行,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重點一般不放在概念上,要特別留意學生運用概念解題或做與例題類似的習題時,對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1)找相等關係列一元一次方程。(2)用移項解一元一次方程。(3)掌握移項變號的基本原則。

  2、過程與方法:經歷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發展抽象、概括、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是建立相等關係。

  3、情感、態度:透過具體情境引入新問題,在移項法則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滲透化歸的思想。

  三、學情分析

  針對七年級學生學習熱情高,但觀察、分析、概括能力較弱的特點,本節從實際問題入手,讓學生透過自己思考、動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要採取自學、討論、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逐步培養學生觀察、概括、歸納的能力。

  四、教學重點

  利用移項解一元一次方程。

  五、教學難點

  移項法則的探究過程。

  六、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引例:請同學們思考這樣一個有趣的問題,我國民間流傳著許多趣味算題,多以順口溜的形式表達,請看這樣一個數學問題:一群老頭去趕集,半路買了一堆梨,一人一個多一個,一人兩個少兩個,老頭和梨分別是( )。

  A、3個老頭,4個梨 B、4個老頭,3個梨 C、5個老頭,6個梨 D、7個老頭,8個梨

  設計意圖:大部分同學會用算術法(答案代入法)來解答的,而這類問題我們如何用方程來解答呢?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巧妙過渡,揭示課題。板書課題: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項

  (二)出示學習目標

  1、理解移項法,明確移項法的依據,會解形如ax+b=cx+d型別的一元一次方程。

  2、會建立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設計意圖:這兩個目標的達成,也驗證了本節課學生自學的效果,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三)導教導學

  1、出示自學指導

  自學教材問題2到例3的內容,思考以下問題:(1)問題2中這批書的總數有哪幾種表示法?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本題可作為列方程的依據的等量關係是什麼?(2)什麼是移項?移項的依據是什麼?移項時應該注意什麼問題?解形如“ax+b=cx+d”型別的方程中移項起了什麼作用?自學例3後請歸納解這類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驟(8分鐘後,比誰能仿照問題2和例3的格式正確解答問題)

  2、學生自學

  學生根據自學提綱進行獨立學習,教師巡視,對自學速度慢的、自學能力差的`、注意力不夠集中的學生給以暗示和幫扶,有利於自學後的成果展示。

  3、交流展示(小組合作展示)

  (合作交流一)教材問題2中這批書的總數有哪幾種表示法?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本題哪個相等關係可作為列方程的依據呢?

  問題2:把一些圖書分給某班學生閱讀,如果每人分3本,則剩餘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則還缺25本、這個班有多少學生?

  1)設未知數:設這個班有X名學生,根據兩種不同分法這批書的總數就有兩種表示方法,即這批書共有(3X+20)本或(4X-25)本。

  2)找相等關係:這批書的總數是一個定值,表示同一個量的兩個不同的式子相等。(板書)

  3)根據等量關係列方程: 3x+20 = 4x-25。(板書)

  【總結提升】解決“分配問題”應用題的列方程的基本要點:

  A、找出能貫穿應用題始終的一個不變的量。

  B、用兩個不同的式子去表示這個量。

  C、由表示這個不變的量的兩個式子相等列出方程。

  設計意圖:因為在自學提綱的引領下,每個小組自主學習的效果不同,反饋的意見不同,所以在展示中首先要展示學生對課本例題的`理解思路。採取主動自願的方式,一個小組主講,其它小組補充。

  (變式訓練1)某學校組織學生共同種一批樹,如果每人種5棵,則剩下3棵;如果每人種6棵,則缺3棵樹苗,求參與種樹的人數。

  (只設列即可)

  (變式訓練2)我國民間流傳著許多趣味算題,多以順口溜的形式表達,請看這樣一個數學問題:一群老頭去趕集,半路買了一堆梨,一人一個多一個,一人兩個少兩個,老頭和梨各多少?

  設計意圖:檢查提問學生對“分配問題”應用題掌握的情況,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所列方程為後面教學做好鋪墊。學生會帶著“如何解這類方程?”的好奇心過渡到下一個環節的學習。

  (合作交流二)什麼是移項?移項的依據是什麼?移項時應該注意什麼問題?解形如“ax+b=cx+d”型別的方程中移項起了什麼作用?自學例3後請歸納解這類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驟。

  (板書)把等式一邊的某項改變符號後,從等式的一邊移到另一邊,這種變形叫做移項。

  師:為什麼等式(方程)可以這樣變形?依據什麼?

  (出示)依據等式的基本性質1、即: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或同一個整式,所得結果仍是等式。

  師: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移項”起了什麼作用?

  (出示) 透過移項,使等號左邊僅含未知數的項,等號右邊僅含常數的項,使方程更接近x=a的形式。(與課題對照滲透轉化思想)

  (基礎訓練)搶答:判斷下列移項是否正確,如有錯誤,請修改。

  設計理念:讓各個小組憑著勢力去搶答。這五個習題重點考察學生對移項的掌握是本節課的重難點,習題分層設計且成梯度分佈。

  【歸納板書】 解“ax+b=cx+d”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驟:(1) 移項,(2) 合併同類項,(3) 係數化為1。

  (綜合訓練) 解下列方程(任選兩題)

  設計理念:第(2)、(3)兩題未知數係數是相同型別的,所以讓學生任選一題即可。透過綜合訓練能讓學生更進一步鞏固用移項和合並同類項去解方程了。

  (中考試練)若x=2是關於x的方程2x+3m-1=0的解,則m的值為。

  設計理念:透過本題的訓練讓學生明確中考在本節的考點,同時激勵學生在數學知識的學習中要抓住知識的核心和重點。

  (四)我總結、我提高:

  設計意圖:透過小組之間互相談收穫的方式進行課堂小結,讓學生相互檢查本節課的學習效果。可以引導學生從本節課獲得的知識、解題的思想方法、學習的技巧等方面交流意見。

  (五)當堂檢測(50分)

  1、下列方程變形正確的是( )

  A、由-2x=6, 得x=3

  B、由-3=x+2, 得x=-3-2

  C、由-7x+3=x-3, 得(-7+1)x=-3-3

  D、由5x=2x+3, 得x=-1

  2、一批遊客乘汽車去觀看“上海世博會”。如果每輛汽車乘48人,那麼還多4人;如果每輛汽車乘50人,那麼還有6個空位,求汽車和遊客各有多少?(只設出未知數和列出方程即可)

  3、(20分)已知x=1是關於x的方程3m+8x=m+x的解,求m的值。

  (師生活動)學生獨立答題,教師巡迴檢查,對先答完的學生進行及時批改,並把得滿分的學生作為小老師對後解答完的學生的檢測進行評定,最後老師進行小結。

  (六)實踐活動

  請每一位同學用自己的年齡編一道“ax+b=cx+d”型的方程應用題,並解答。先在組內交流,選出組內最有創意的一個記在題卡上,自習在全班進行展示。

  設計意圖:讓學生課後完成,讓學生深深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而又服務於生活,體現了數學知識與實際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