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少年中國說》教學設計(通用8篇)

《少年中國說》教學設計

《少年中國說》教學設計(通用8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最佳化。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少年中國說》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少年中國說》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反覆朗讀《少年中國說》,體會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感。

  2.掌握重點詞句的含義,掌握課文主要內容。

  3.瞭解本文比喻、象徵的手法,把握少年中國所具有的特點。

  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探究

  2.朗讀法

  教學過程:

  一、情境鋪墊導語引入

  1.師:同學們,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曾寫下了一篇文章,激勵了當時無數的中國有志青年,這篇文章是《少年中國說》,有沒有同學知道這位著名作者是誰?

  2.作者連結: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我國近代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代表人之一,著名學者,詩人,宣傳家。作為政治家的梁啟超,師從康有為,受改良思想影響。曾經參與“公車上書”,又與譚嗣同等創辦南學會,宣傳資產階級改良思想,組織保國會,戊戌變法失敗後,逃亡日本。一生著作甚豐,大部分收入《飲冰室合集》。

  3.背景資料:本文寫於1900年,是作者在維新變法失敗後在日本時寫的。文章從日本人和西歐人稱我國為“老大帝國”說起,以人喻國,怒斥當權的清王朝封建貴族官僚是保守守舊、頑固苟且的“老朽”,號召“中國少年”肩負起救國的責任,為創造一個繁榮富強的“少年中國”而努力奮鬥。

  二、初步感知,解決生字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鷹隼(sn)發硎(xíng)澌(s)

  2.給文章劃分層次。

  明確:全文劃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點明少年的責任。

  第二部分(第二段)說明中國少年的勃勃生機。

  第三部分(第三段)讚美了少年中國和中國少年,點明瞭兩者之間的緊密關係。

  三、深入閱讀。

  1.細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及翻譯書弄懂重點文言字詞和文章的譯文。

  2.理解題目中“少年”一詞有什麼深刻含義?

  明確:一是針對日本人稱我中國為“老大帝國”,作者憤然回擊,稱中國為少年中國;二是因為少年象徵著國家如朝陽般蓬勃興旺,生機勃勃;三是中國是古老的中國,又是進步的未來之國。

  3.閱讀課文,說一說少年中國具有怎樣的特點。

  明確:課文運用了八種象徵、比喻描述了少年中國的英姿勃勃,前途無量。以“紅日初生”,象徵少年中國的燦爛前程;以“河出伏流”,象徵少年中國發展的不可限量;以“潛龍騰淵,鱗爪飛揚”的生動形象和“乳虎嘯谷,百獸震惶”的巨大聲威、以“鷹隼試翼,風塵翕張”的沖天氣勢,喻我中國少年創造的少年中國的英姿;“奇花”“干將”兩句,前者是歌頌少年中國在發展中的壯麗前景,後者是以剛剛磨礪過的寶劍比喻為建立少年中國立功的中國少年。

  四、拓展遷移。

  特色品評:小組討論本文的寫作特點。

  明確:結構完整,推理嚴密,以人喻國,富有鮮明的形象性。

  五、佈置作業

  我們的祖國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正闊步走向世界。以“青春中國”為話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板書設計:

  少年的責任

  少年中國說少年和祖國的關係

  作者對少年和中國的讚美

  《少年中國說》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鱗、惶”等6個生字,會寫“瀉、潛”等7個生字。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和作用。

  3.結合查詢的資料,體會文章謳歌少年中國的激情,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和作用。

  教學難點

  學習本課的寫法。結合查詢的資料,體會文章謳歌少年中國的激情,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鱗、惶”等6個生字,會寫“瀉、潛”等7個生字。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和作用。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同學們,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我們承擔著國家復興的責任。清代末年,有一位非常有遠見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啟超,他就明白這個道理。因此,他寫了一篇膾炙人口之作-----少年中國說。這篇文章用事實和道理告訴我們,告訴全世界,我們中國的少年充滿了希望,少年的中國更加充滿了希望。

  板書:少年中國說

  二、作者、背景簡介

  作者簡介:(出示課件2)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少年中國說》:八國聯軍侵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當時帝國主義說中國是“老大帝國”,是“東亞病夫”,是“一盤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強共管或瓜分。而中國人中,有一些無知昏庸者,也跟著叫嚷“中國不亡是無天理”“散佈悲觀情緒,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為了駁斥帝國主義分子的無恥讕言,也糾正國內一些人自暴自棄、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喚起人民的愛國熱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啟超適時地寫出這篇《少年中國說》。

  三、讀文識字。(出示課件4)

  小組活動,合作探究

  1.大聲朗讀課文,在讀課文的過程中圈出生字詞,並藉助字典等方式解決生字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畫出不懂的句子,小組討論解決。

  3.小組成員先自讀課文,在完成以上練習後,小組成員互相交流探討。

  四、整體感知。

  1.細讀這篇課文,總結每個自然段的含義。

  生總結、彙報:(出示課件5)

  第一自然段:從小到大介紹中國少年的責任。

  第二自然段:歌頌少年中國的蓬勃生命力。

  第三自然段:抒發對少年中國和中國少年的讚美之情。

  2.朗讀課文,想一想,我們應該用怎樣的語氣去讀這三個自然段?

  生總結、彙報:(出示課件6)

  第一自然段要讀出磅礴的氣勢;

  第二自然段要讀出韻律美,讓人感受中國少年的蓬勃生命力。

  第三自然段要讀出作者對少年中國和中國少年的讚美之情。

  板書:磅礴的氣勢蓬勃的生命力讚美之情

  3.第一自然段從哪些方面體現了少年對國家的影響?

  生總結、彙報,師引導(出示課件7)

  層層深入:智——富——強——獨立——自由——進步——勝於歐洲——雄於地球

  4.讀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用哪些事物來讚美中國少年?

  生總結、彙報,師引導(出示課件8)

  紅日(黃)河潛龍乳虎鷹隼奇花干將

  5.小組活動

  重點閱讀第二自然段,根據註釋理解句子的意思。

  生總結並彙報

  五、佈置作業(出示課件9)

  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第二自然段的意思。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繼續學習這篇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學習本課的結構。

  2.結合查詢的資料,體會文章謳歌少年中國的激情,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聽寫下列生字。(出示課件12)

  板書:瀉潛試胎皇履疆

  2.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用__________的方法介紹了少年與中國的關係。

  板書:層層深入

  二、研讀課文。

  1.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①這個自然段採用了怎樣的結構方式?

  師引導,生總結。(出示課件13)

  這個自然段採用總分的結構方式。第一句為總起句,起引領全段的作用,下面的部分圍繞這句話進行闡述。

  板書:總分總領全段

  ②這部分主要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作用?

  師引導,生總結。

  這個自然段主要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分別從智、富、強、獨立、自由、進步等幾個方面論述了少年的責任。排比的修辭語氣緊湊,感情強烈,有很強的感染力。

  ③作者從哪些方面介紹了少年和中國的關係?完成下列表格。(出示課件14)

  師總結: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少年和中國的關係非常密切。作者運用排比的句式告訴我們,少年的責任非常重大,我們每個少年都要肩負起自己的責任,因為,國家的強大靠的是少年。

  2.朗讀、感受第二自然段,從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中國生機勃勃的生命力。(出示課件15)

  ①“紅日初升……橫有八荒”熟讀背誦。

  ②比喻的作用:“紅日”般的燦爛前景,“河出伏流”的壯闊發展,有如“潛龍”“乳虎”的巨大聲威,有如“奇花”的壯麗前景,如“干將”的銳利鋒芒;(出示課件16)

  ③“天戴其蒼”“地履其黃”,一“縱”一“橫”,顯得氣勢不凡,一個頂天立地的東方巨人巍然屹立在地球之上。

  朗讀要求:這是一段韻文,充滿節奏感和韻律感。在朗讀的過程中,我們要讀出這種感覺。在朗讀的過程中還要思考:這些是靜態描寫還是動態描寫?作者這樣比有什麼用意?

  生讀課文,並總結、彙報(出示課件17)

  師:我們在總結過程中發現,這些事物都是動態描寫,都充滿著生命力。作者用這些充滿生命力的事物來比少年中國,就是告訴我們,少年中國就是最具有生命力,最有發展前途的。

  ④朗讀第三自然段,體會句子承載的思想感情。

  生總結,彙報:(出示課件18)

  這段是抒情段,作者用兩個感嘆句,再次重申了中國少年和少年中國密切的關係以及作者對他們的讚美之情。

  三、小結

  作者把封建的古老中國和理想的少年中國進行鮮明的對比,熱情歌頌少年勇於改革的精神,批評消極保守思想,鼓勵人們肩負責任,發奮圖強。本文表現出作者熱切盼望祖國繁榮富強的願望,並且對中國的未來滿懷希望。

  四、佈置作業。

  背誦課文。

  《少年中國說》教學設計 篇3

  一、激發情趣、匯入文字。

  1.出示醒木和扇子讓同學們來猜。

  2.導語(說評書):“今天這回書,說的是北宋年間,內有奸臣當道,外有盜賊橫行,是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卻說那山東境內水泊梁山,方圓八百里,中間一處高地喚作宛子城,又叫蓼(liǎo)兒窪,端是塊好地方。其聚集了一夥兒熱血漢子,他們上應天象,下順民意,替天行道,結義梁山。奸臣們叫他們為賊寇,百姓們稱他們為好漢,秀才們喚他們為水滸英雄,實在是了不得啊!且讓我們抬起頭,昂起胸,大話水滸,走近英雄!(拍醒木)

  二、呼喚舊知、指導文字。

  1.師:“同學們,《水滸傳》是我國古典名著中刻畫英雄人物形象最多的一部小說,透過閱讀這部小說,我們既可以領略英雄的風采,瞭解的英雄事蹟,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和人物描寫的方法。”

  “課前,同學們都或多或少地讀過水滸故事,有的可能讀得是刪改版,有的可能讀得是少年版,還有的可能讀得是原著,現在老師想來考考大家,請看大螢幕,螢幕上出現的是什麼?”

  (是《水滸傳》中的一個個故事)

  1

  “這些故事你們都看過嗎?”

  “喜歡它嗎?”

  “是啊!要想讀懂《水滸傳》這個就必須首先讀懂其中的故事!” (板書:讀懂小說就要讀懂故事)

  “請大家接著往下看,他們是誰?”(水滸英雄)

  “大家都認識,誰能將這些水滸英雄與這些故事聯起來?”(學生做題)

  “這些人物是這一故事中的人物之一。我們要想讀懂故事就要讀懂這些人物”

  (板書:讀懂故事就要讀懂人物)

  大鬧五臺山 魯智深

  誤入白虎堂 林沖

  醉打蔣門神 武松

  大鬧清風寨 花榮

  鬥浪裡白條 李逵

  潯陽樓題反詩 宋江

  2.師:“那麼如何讀懂人物呢?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請大家看大螢幕,猜一猜,這一片斷描寫得是誰?”

  武松見了,叫聲“啊呀!”從青石上翻身下來,把哨棒拿在手裡,閃 2

  在青石旁邊。那隻大蟲又飢又渴,把兩隻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撲,從半空裡躥下來。武松吃那一驚,酒都變做冷汗出了。說時遲,那時快,武松見大蟲撲來,一閃,閃在大蟲背後。大蟲背後看人最難,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閃,又閃在一邊。大蟲見掀他不著,吼一聲,就像半天起了個霹靂,震得那山岡也動了。接著把鐵棒似的虎尾倒豎起來一剪。武松一閃,又閃在一邊。

  原來大蟲抓人,只是一撲,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著,勁兒先就洩了一半。那隻大蟲剪不著,再吼了一聲,一兜兜回來。武松見大蟲翻身回來,就雙手掄起哨棒,使盡平生氣力,從半空劈下來。只聽見一聲響,簌地把那樹連枝帶葉打下來。定睛一看,一棒劈不著大蟲,原來打急了,卻打在樹上,把那條哨棒折做兩截,只拿著一半在手裡。

  那隻大蟲咆哮著,發起性來,翻身又撲過來。武松又一跳,退了十步遠。那隻大蟲恰好把兩隻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把半截哨棒丟在一邊,兩隻手就勢把大蟲頂花皮揪住,往下按去。那隻大蟲想要掙扎,武松使盡氣力按定,哪裡肯放半點兒松!武松把腳往大蟲面門上眼睛裡只顧亂踢。那隻大蟲咆哮起來,不住地扒身底下的泥,扒起了兩堆黃泥,成了一個土坑。武松把那隻大蟲一直按下黃泥坑 3

  裡去。那隻大蟲叫武松弄得沒有一些氣力了。武松用左手緊緊地揪住大蟲的頂花皮,空出右手來,提起鐵錘般大小的拳頭,使盡平生氣力只顧打。打了五六十拳,那隻大蟲眼裡,口裡,鼻子裡,耳朵裡,都迸出鮮血來,一點兒也不能動彈了,只剩下口裡喘氣。

  能否用一句話概括一下這個片斷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景陽岡武松打虎的故事)

  “請大家讀一讀片斷,找一找表現武松動作的詞語,把你認為最精彩的詞語勾劃下來,再想一想從這些詞語中能夠看出武松什麼樣的特點,把你對詞語的感受寫在片斷旁,做一個眉批。”(注意提示“四閃”、“掄”、“劈”、“揪”、“按”、“踢”、“提”、“打”)

  “這些都是文章的細節,讀懂人物就要讀懂細節。”

  (板書:要讀懂人物就要讀懂細節)

  三、運用方法,實踐閱讀。

  1.師:“請大家拿起身旁的卷子,這裡有三個長片斷,請大家先泛讀這三個片斷,然後再選擇其中你最感興趣的一個精讀,讀完後,再說說你讀懂了哪個人物,從他的身上你讀懂了什麼?”

  2.生精讀,交流。

  3.師:“大家講得非常好,能否用給你說鍾愛的人物寫幾句話的評語。”

  4

  4.生寫作交流。

  四、趣味總結,拓展訓練。

  1.師:“聽了同學們的評語,老師也想給水滸英雄們寫一段評語,想聽嗎?試看水泊梁山,英雄幾多風流,百姓誰人不讚,萬年青史播英雄。”“欲想繼續研討,且聽下回分解。”

  2.作業佈置:

  讀一讀

  精讀《水滸》中的三篇文章,感受文章語言,領悟文章中心,走進人物內心。

  寫一寫

  針對本課《水滸》片斷中你最喜愛的人物,寫一段人物評析,內容、形式和字數均不限。

  演一演

  在《水滸》中找一篇情節曲折、人物形象豐滿的故事,與你的好朋友一起排練一出小說劇。

  《少年中國說》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的]

  1.能解釋下列詞語:惡、澌、硎、冤業、汪洋、八荒。

  2.能用現代漢語翻譯重點語句。

  3.能運用比喻論證法和類比論證法來闡述道理。

  4.能體會作者的愛國之情。

  [教學重難點]

  能運用比喻論證法和類比論證法來闡述道理。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課文

  梁啟超是生活在清末民初的傑出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學問家。“百日維新”失敗後,他流亡日本,創辦《清議報》,大力介紹西方近代資產階級政治學說,批判封建專制主義。《少年中國說》就是當時發表在《清議報》上的一篇著名文章。此文影響頗大,被公認為梁啟超著作中思想意義最積極,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視為自己“開文章之新體,激民氣之暗潮”的代表作。

  作者知恥於當時中國之“老大”,對封建專制的黑暗腐敗深惡痛絕,對滿清統治者的老朽昏庸深惡痛絕,對國家的落後十分痛心,對國民的愚昧十分痛心,因而從內心爆發出一種不可遏止的激情,猛烈抨擊這一切令人厭惡的東西,並熱情呼喚一個充滿生機的“少年中國”儘快到來。這種昂揚的改革精神和深切的愛國情懷令人欽佩。

  用老年人來類比“老大”的中國,用少年人來類比“少年”的中國,並從少年人必將取代老年人,認識到少年中國必將取代老年中國,這是進化論的觀點。這種進化論的社會發展觀,使梁啟超在極其黑暗、衰敗的時代,看到了一個腐朽王朝的必將滅亡,並充滿希望和信心地迎接新時代的到來,其積極因素不能抹煞。但進化論有待於發展為歷史唯物主義,否則,它就只能是社會改良主義的思想武器。梁啟超一生的政治思想多有變化,這恐怕正是進化論觀點和改良主義思想在其社會改革實踐中得失消長的體現。對此,我們應當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另外,與進化論相聯絡,他認為老年人一切都不好,青年人一切都好,這雖多半出於社會改革的宣傳鼓動,但思想方法畢竟簡單化、絕對化,亦當予以辯證看待。

  二、個性化吟誦

  請大家自由地吟誦《少年中國說》,然後相互評價。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要繼承這一優良傳統教法,落實到操作層面上,就是要突出誦讀的地位,讓學生與文字親密接觸,走進文字,走進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裡去,從而受到感染,獲得啟示。透過自吟、分段朗讀和表情讀等多種形式,以聲傳情,活化出鮮活的人物感情。)

  三、自主翻譯

  1.藉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自主翻譯課文,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小組交流翻譯的結果,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做上記號。

  3.全班交流。

  4.教師在全班交流過程中要適時點撥,和學生共同商量出需要重點掌握的詞語和句子。

  (翻譯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自我學習中發現問題,透過自學、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變老師“滿堂灌”為學生“自己喝”,引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四、個性化感悟

  剛才大家誦讀了《少年中國說》。讀書,要為我所用,要從中獲得感悟,獲得啟示。下面希望大家多角度談出各自獨特盼讀書感受。

  (思維一旦被啟用,生生之間又相互啟發,鮮活的感悟就會異彩紛呈。個性化感悟就是要為展示學生對文字原生態的理解提供平臺。同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

  第二課時

  一、個性化品讀

  師生共同探討本文的特點,最後擬定品讀的提綱,分小組探究答案。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欣喜地發現,一旦放開束縛學生思維的繩索。就會激發出他們智慧的火花。學生很快就分成主題探究、語言品味兩1個大組。展開了討論。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能在一邊坐視不理,而應和學生一起討論,提醒學生探究時不要架空文字,應從文字中去找答案。)

  二、交流小組討論結果

  要能允許有不同的觀點存在,但要求學生能從文中找到依據或聯絡時代背景解讀。有疑點的地方全班共同商討。

  三、個性化論壇

  課文中把老年與少年、封建古老的“老大中國”與大有希望的“少年中國”作對比,極力讚頌少年勇於開拓進取的精神,針砭老年人消極保守的思想。有人認為,梁啟超的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偏激的。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個性化論壇是自由表達、思維碰撞的平臺,是個性化感悟的具體展開。在這裡,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條理、有依據;在這裡,聽與說雙方互動,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在具體的交際情景中進行;在這裡,有個性的張揚、情感的流露。形成了學生個人獨特的價值判斷。)

  《少年中國說》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順暢地朗讀全文,並理解文章的內容。

  2、分析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3、體會作者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寫作手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第一課時

  播放電視連續劇《霍元甲》的主題曲,從歌詞“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入手,引出梁啟超先生;或者從歷史人物陳天華、魏源等說起,引出梁啟超。

  二、介紹作者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早年極力鼓吹變法維新,是我國19世紀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變法維新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文學方面,他提倡“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等,對當時的文學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他在文學方面影響最大的是散文,他不贊成“桐城派”的古文,也不受漢魏古文的影響,而是追求“務為平易暢達”、“縱筆所至不檢束”。他的散文條理清晰,筆鋒常帶感情,別具一種魅力,為晚清的文體解放和五四白話文運動開闢了道路。著有《飲冰室合集》。

  三、教師範讀課文

  學生在聽讀時標出自己難以把握讀音的字詞。

  教師範讀後,解決難字的讀音:

  惡怯懦瘠牛翹足可待鷹隼干將發硎

  四、學生先自由朗讀課文,然後齊讀課文

  學生齊讀課文後,教師就學生讀音不準或者停頓不好的地方進行提醒。

  五、學習課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讓學生朗讀第1自然段。

  2、思考如下問題:

  (1)請簡要概括這自然段的內容。

  明確:由日本人對中國的稱呼,引出自己心目中的少年中國。

  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嗎?

  明確:先寫日本人對中國的蔑視性稱呼,既表達出自己心中的憤慨之情,也很容易激發讀者的感情,引發共鳴。同時,將日本人所稱呼的“老大中國”與自己心目中的“少年中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如果將“一則曰老大帝國,再則曰老大帝國”改為“一曰老大帝國”,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嗎?

  明確:肯定不同。因為“一則”、“再則”連用,很清楚地表現出日本對中國的蔑視程度,這就容易引發讀者更激憤的感情。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並加以背誦。

  學生記憶後,教師指名讓學生背誦。

  六、學習課文第2自然段

  1、男生齊讀第2自然段。

  讓學生在朗讀之前先迅速默讀第2自然段,並醞釀感情。在朗讀時,聲音要洪亮

  2、學生結合註釋自行翻譯第2自然段。教師引導學生注意以下重點字詞:

  常思既往日新盛氣怯懦苟且不同之大略國亦宜然

  3、指名讓幾個學生分別翻譯部分重點句子,檢查學生對文句的把握程度。

  (1)惟保守也故永舊,惟進取也故日新

  (2)事事皆其所未經者,故常敢破格

  (3)人固有之,國亦宜然

  4、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學生在朗讀中細心體會。

  這段文字內容不難理解,所以學生在多讀的基礎上基本可以懂得。

  5、學生齊讀課文,然後發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學生討論交流:朗讀後你有什麼感受?

  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可以從內容、表達、修辭等多個角度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生髮表的主要看法可能如下:

  (1)善於運用排比與對偶相結合的方法反覆論述文章觀點,具有不可阻遏的氣勢。

  (2)在論證上採用了層層推進的方式,層層推理,步步深入,富有說服力。

  (3)在表達上運用了對比手法,將老年人與少年人進行對比,鮮明生動,說理透徹。

  6、學生熟讀課文,教師總結第2自然段主要內容。

  七、佈置作業

  在圖書館或者網路上查詢有關清朝末年仁人志士為中國覺醒而奔走的故事,並複述給父母或者同學聽。

  第二課時

  一、學生齊讀課文第1、2自然段,簡要引入新課時

  二、學習課文第3自然段

  1、教師範讀第3自然段(或者聽朗讀帶)。

  2、學生齊讀第3自然段。

  疏通詞句,重點字詞列舉如下:

  老朽之冤業使舉國之少年

  天戴其蒼,地履其黃

  3、指導學生朗讀第3自然段。

  橫有八荒

  干將發硎,有作其芒

  (1)學生自由朗讀第3自然段,體會朗讀的節奏、情感和語氣。

  (2)指名讓學生朗讀第3自然段。

  學生朗讀後,讓學生自由評論,討論朗讀的優劣和需要注意的問題。學生朗讀之後,容易出現的問題也就差不多解決了。這段文字朗讀的節奏不難把握,主要是要讀出感情,讀出氣勢。

  4、思考:

  (1)本段文字所表達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請簡要概括。

  (2)請注意文段中哪些句子屬於比喻句?這些比喻有什麼好處?

  明確:在前面多次朗讀的基礎上,學生已經充分理解文句的意思,對整體內容的理解也就相當容易了。概括內容只求主要意思相同即可。關於第二題,比喻主要有“紅日初升……有作其芒”。這些比喻的喻體運用得當,如初生的紅日,嘯谷的乳虎,與少年相應和,表現少年中國的熱情奔放;而其他的喻體,則表現出少年的豪邁氣勢。這些比喻的運用,很好地體現出少年中國的光明未來。

  5、學生自由朗讀整個文段。

  三、綜合評價

  1、學生回想整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2、思考:文章將社會腐朽的原因歸結為什麼?你認為這恰當嗎?

  明確:文章將社會腐朽的原因歸結為“老朽之人”,從而刻畫出當時統治者的醜惡嘴臉。這在當時有一定進步作用,可以激發青年人奮發圖強,變革現實。但是僅僅歸結於複述老年與少年在性格上的差別,把少年一律看成先進,老年一律看成保守,把國家富強的希望寄託在這些人的身上,充分暴露了作者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立場的侷限性。

  3、學生再次齊聲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主題思想和基本內容。

  四、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爭取背誦全文。

  2、請你從現實的角度出發,寫一篇抒發當今少年的豪情壯志的文章,題目自擬。

  《少年中國說》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會認2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自主學習生字新詞,藉助註釋理解課文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體會本文句式整齊,氣勢磅礴的語言特點。

  3、體會作者殷切盼望祖國繁榮富強的強烈願望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體會本文句式整齊,氣勢磅礴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殷切盼望祖國繁榮富強的強烈願望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第一課時

  累計38節

  教學目標:

  1、會認2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藉助註釋理解課文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初步瞭解課文的內容及作者的觀點。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體會本文句式整齊,氣勢磅礴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殷切盼望祖國繁榮富強的強烈願望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自古英雄出少年。作為新世紀新一代少年,讓我們一同去學習梁啟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板書課題),去感受梁啟超先生字裡行間意氣風發、蓬勃向上的精神,去實現先輩寄託的讓偉大民族復興的熱望。“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簡介梁啟超和文章的寫作背景。

  二、總體把握內容

  1、讀課文,把字詞讀通順。

  2、再讀課文,想一想:

  本文讚頌了什麼?要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

  (作者把封建古老的中國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國”作鮮明的對比,極力讚頌少年勇於改革的精神,針砭老年人消極保守的思想,鼓勵人們發憤圖強,肩負起建設少年中國的重任,表達作者熱切盼望祖國繁榮富強的強烈願望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散讀課文: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通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請個別學生朗讀課文,檢查散讀情況。

  3、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4、全班齊讀。

  四、藉助註釋理解課文內容

  五、指導寫字

  1、學生讀生字,記憶生字。

  2、學生練寫生字,教師指導。

  六、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板書設計

  少年中國說(節選)

  梁啟超

  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累計39節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層次。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體會本文句式整齊,氣勢磅礴的語言特點。

  3、體會作者殷切盼望祖國繁榮富強的強烈願望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體會本文句式整齊,氣勢磅礴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殷切盼望祖國繁榮富強的強烈願望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本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少年中國說》一文。

  二、指名朗讀課文。

  三、理清課文層次,品味語言,體會情感。

  1、說說課文是分幾層來寫的?每層寫什麼?

  2、有感情地讀課文,小組討論:

  (1)課文運用了大量的排比、比喻、對偶等表達方法,從課文中找出這樣的句子,體會這樣表達有什麼好處?

  (2)課文讚頌少年中國,也謳歌中國少年,二者有什麼聯絡,談談你的理解。

  (3)聯絡課文,想象少年中國的美好未來,用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生彙報。

  4、指導朗讀

  指名讀課文,感受課文的語言特點,體會作者的愛國激情。

  朗讀時怎樣處理情感?朗讀老年人部分應該不屑、鄙視,朗誦少年部分怎應該充滿熱情讚美

  5、指導背誦

  反覆朗讀,達到熟讀背誦。

  四、拓展深化

  梁啟超在文中集中使用比喻手法,使得一個突然崛起、幸福美好、前程燦爛的少年中國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為了我們中國的未來更美好,作為中國的少年,你們想要怎樣做呢?

  五、作業

  1、在日記裡寫出學習本文後的感想。

  2、背誦課文。

  3、積累喜歡的句子,體會這樣表達的好處。

  板書設計:

  少年中國說(節選)

  梁啟超

  少年中國——作者的理想

  中國少年——實現理想的希望

  盼望祖國繁榮富強

  教學反思:

  《少年中國說》教學設計 篇7

  梁啟超所倡導的“新文體”,具有“平易暢達”、“縱筆所至不檢束”、“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等特點,這在本文中得到了鮮明的體現。具體來說,有如下幾點值得特別注意:

  1.類比、對比手法的嫻熟運用。

  本文的類比、對比有兩大特點:一是不侷限於一時一事,而是自始至終,一貫到底。可以說,類比和對比是全文意理建構的骨架。二是類比處處滲透、筆筆投射,對比多角度多層面,洋洋灑灑。

  2.排比、設喻,連珠噴發。

  語言形式是文章風格的重要體現。本文語言給人以滔滔滾滾之氣勢美,除總體上的平易暢達外,主要得力於排比和設喻的連珠噴發。

  如文章的第2自然段,在比較“老年與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時,就一連用了幾十個排比句和幾十個比喻句。像這樣匯排比、對偶、比喻等修辭手法和類比、對比、層進等表達手法於一體的語言形式,像這樣大面積連珠噴發的語言氣勢,可以說是梁啟超“新文體”的.一個十分耀眼的特點。

  3.激情滾滾,一氣呵成。

  梁啟超的文章,得力於氣勢,而氣勢之來則得力於激情,激情之生則得力於感憤之深重。有了真實、激越的情感,文章才有逼人之盛氣,作者才能“縱筆所至不檢束”,“情”、“氣”所至自成妙文。

  [教學目的]

  1.能解釋下列詞語:惡、澌、硎、冤業、汪洋、八荒。

  2.能用現代漢語翻譯重點語句。

  3.能運用比喻論證法和類比論證法來闡述道理。

  4.能體會作者的愛國之情。

  [教學重難點]

  能運用比喻論證法和類比論證法來闡述道理。

  [教學安排]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課文

  梁啟超是生活在清末民初的傑出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學問家。“百日維新”失敗後,他流亡日本,創辦《清議報》,大力介紹西方近代資產階級政治學說,批判封建專制主義。《少年中國說》就是當時發表在《清議報》上的一篇著名文章。此文影響頗大,被公認為梁啟超著作中思想意義最積極,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視為自己“開文章之新體,激民氣之暗潮”的代表作。

  作者知恥於當時中國之“老大”,對封建專制的黑暗腐敗深惡痛絕,對滿清統治者的老朽昏庸深惡痛絕,對國家的落後十分痛心,對國民的愚昧十分痛心,因而從內心爆發出一種不可遏止的激情,猛烈抨擊這一切令人厭惡的東西,並熱情呼喚一個充滿生機的“少年中國”儘快到來。這種昂揚的改革精神和深切的愛國情懷令人欽佩。

  用老年人來類比“老大”的中國,用少年人來類比“少年”的中國,並從少年人必將取代老年人,認識到少年中國必將取代老年中國,這是進化論的觀點。這種進化論的社會發展觀,使梁啟超在極其黑暗、衰敗的時代,看到了一個腐朽王朝的必將滅亡,並充滿希望和信心地迎接新時代的到來,其積極因素不能抹煞。但進化論有待於發展為歷史唯物主義,否則,它就只能是社會改良主義的思想武器。梁啟超一生的政治思想多有變化,這恐怕正是進化論觀點和改良主義思想在其社會改革實踐中得失消長的體現。對此,我們應當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另外,與進化論相聯絡,他認為老年人一切都不好,青年人一切都好,這雖多半出於社會改革的宣傳鼓動,但思想方法畢竟簡單化、絕對化,亦當予以辯證看待。

  二、個性化吟誦

  請大家自由地吟誦《少年中國說》,然後相互評價。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要繼承這一優良傳統教法,落實到操作層面上,就是要突出誦讀的地位,讓學生與文字親密接觸,走進文字,走進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裡去,從而受到感染,獲得啟示。透過自吟、分段朗讀和表情讀等多種形式,以聲傳情,活化出鮮活的人物感情。)

  三、自主翻譯

  1.藉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自主翻譯課文,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小組交流翻譯的結果,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做上記號。

  3.全班交流。

  4.教師在全班交流過程當中要適時點撥,和學生共同商量出需要重點掌握的詞語和句子。

  (翻譯的過程當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自我學習中發現問題,透過自學、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變老師“滿堂灌”為學生“自己喝”,引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四、個性化感悟

  剛才大家誦讀了《少年中國說》。讀書,要為我所用,要從中獲得感悟,獲得啟示。下面希望大家多角度談出各自獨特盼讀書感受。

  (思維一旦被啟用,生生之間又相互啟發,鮮活的感悟就會異彩紛呈。個性化感悟就是要為展示學生對文字原生態的理解提供平臺。同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

  第二課時

  一、個性化品讀

  師生共同探討本文的特點,最後擬定品讀的提綱,分小組探究答案。

  (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我欣喜地發現,一旦放開束縛學生思維的繩索。就會激發出他們智慧的火花。學生很快就分成主題探究、語言品味兩1個大組。展開了討論。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不能在一邊坐視不理,而應和學生一起討論,提醒學生探究時不要架空文字,應從文字中去找答案。)

  二、交流小組討論結果

  要能允許有不同的觀點存在,但要求學生能從文中找到依據或聯絡時代背景解讀。有疑點的地方全班共同商討。

  三、個性化論壇

  課文中把老年與少年、封建古老的“老大中國”與大有希望的“少年中國”作對比,極力讚頌少年勇於開拓進取的精神,針砭老年人消極保守的思想。有人認為,梁啟超的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偏激的。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個性化論壇是自由表達、思維碰撞的平臺,是個性化感悟的具體展開。在這裡,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條理、有依據;在這裡,聽與說雙方互動,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在具體的交際情景中進行;在這裡,有個性的張揚、情感的流露。形成了學生個人獨特的價值判斷。)

  《少年中國說》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會認2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自主學習生字新詞,藉助註釋理解課文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體會本文句式整齊,氣勢磅礴的語言特點。

  3、體會作者殷切盼望祖國繁榮富強的強烈願望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體會本文句式整齊,氣勢磅礴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殷切盼望祖國繁榮富強的強烈願望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第一課時

  累計38節

  教學目標:

  1、會認2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藉助註釋理解課文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初步瞭解課文的內容及作者的觀點。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體會本文句式整齊,氣勢磅礴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殷切盼望祖國繁榮富強的強烈願望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自古英雄出少年。作為新世紀新一代少年,讓我們一同去學習梁啟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板書課題),去感受梁啟超先生字裡行間意氣風發、蓬勃向上的精神,去實現先輩寄託的讓偉大民族復興的熱望。“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簡介梁啟超和文章的寫作背景。

  二、總體把握內容

  1、讀課文,把字詞讀通順。

  2、再讀課文,想一想:

  本文讚頌了什麼?要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

  (作者把封建古老的中國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國”作鮮明的對比,極力讚頌少年勇於改革的精神,針砭老年人消極保守的思想,鼓勵人們發憤圖強,肩負起建設少年中國的重任,表達作者熱切盼望祖國繁榮富強的強烈願望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散讀課文: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通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請個別學生朗讀課文,檢查散讀情況。

  3、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4、全班齊讀。

  四、藉助註釋理解課文內容

  五、指導寫字

  1、學生讀生字,記憶生字。

  2、學生練寫生字,教師指導。

  六、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板書設計

  少年中國說(節選)

  梁啟超

  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累計39節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層次。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體會本文句式整齊,氣勢磅礴的語言特點。

  3、體會作者殷切盼望祖國繁榮富強的強烈願望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體會本文句式整齊,氣勢磅礴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殷切盼望祖國繁榮富強的強烈願望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本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少年中國說》一文。

  二、指名朗讀課文。

  三、理清課文層次,品味語言,體會情感。

  1、說說課文是分幾層來寫的?每層寫什麼?

  2、有感情地讀課文,小組討論:

  (1)課文運用了大量的排比、比喻、對偶等表達方法,從課文中找出這樣的句子,體會這樣表達有什麼好處?

  (2)課文讚頌少年中國,也謳歌中國少年,二者有什麼聯絡,談談你的理解。

  (3)聯絡課文,想象少年中國的美好未來,用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生彙報。

  4、指導朗讀

  指名讀課文,感受課文的語言特點,體會作者的愛國激情。

  朗讀時怎樣處理情感?朗讀老年人部分應該不屑、鄙視,朗誦少年部分怎應該充滿熱情讚美

  5、指導背誦

  反覆朗讀,達到熟讀背誦。

  四、拓展深化

  梁啟超在文中集中使用比喻手法,使得一個突然崛起、幸福美好、前程燦爛的少年中國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為了我們中國的未來更美好,作為中國的少年,你們想要怎樣做呢?

  五、作業

  1、在日記裡寫出學習本文後的感想。

  2、背誦課文。

  3、積累喜歡的句子,體會這樣表達的好處。

  板書設計:

  少年中國說(節選)

  梁啟超

  少年中國——作者的理想

  中國少年——實現理想的希望

  盼望祖國繁榮富強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