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優秀教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優秀教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優秀教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既是學習長方體表面積、體積計算的基礎,又是學習其他立體圖形的開端,對今後進一步學習立體圖形知識,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長方體的認識》優秀教學設計”,希望能幫助到您。

  《長方體的認識》優秀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在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的基礎上,探究長方體的特徵。

  2、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討論等自主探究活動過程,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進一步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3、引導學生親身參與探索實踐活動,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二、教學過程:

  (一)觀察比較,初步認識長方體。

  師:(出示一張紙)看,這是一張紙。如果不考慮它的厚度,它是一個什麼圖形?(長方形)

  師:對,這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將大小一樣的紙重疊在一起,變成一本書,現在是什麼形狀?(長方體)

  師:這種形狀的物體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出示情境圖。你能從中找出長方體形狀的物體嗎?(粉筆盒,茶葉盒,等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長方體。)還有一個物體是什麼形狀?(正方體)。今天我們先來學習認識長方體。(板書課題)

  (二)探究長方體的特徵。

  1、初步認識長方體的面、稜和頂點

  我們先來認識長方體的各部分名稱。請同學們開啟課本自學第21頁上面的內容。

  誰來說說你知道了什麼?(長方體的面、稜、頂點)

  誰來指給大家看一看?

  拿著你手中的長方體同桌之間指一指它的面、稜和頂點。

  2、探究長方體的特徵

  今天這節課我們透過探究長方體的面、稜和頂點的特徵來認識長方體。一起讀一讀探究要求?小組合作,把小組探究的結論寫在這張紙上。

  小組合作,老師巡視

  (1)面的特徵

  哪個小組先來說一說面的特徵。

  讓一個小組彙報,另外的小組補充。有序的數出長方體的六個面,可以先數右面一個面,中間四個和左面一個。也可以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和後面這樣去數。重點讓學生按照第二種方法有序的數一遍。

  長方體的六個面一般情況下是長方形,特殊情況下有兩個面是正方形。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課件演示)

  (2)稜的特徵。

  長方體有12條稜。(教給學生有序的數出12條稜)。在數稜的條數的時候有的學生將長方體不停的轉動要及時糾正。

  可以分為上中下三層來數,也可以按照相等的稜為一組去數。

  長方體有12條稜,可以分成3組,相對的4稜的長度相等。

  (3)頂點的特徵

  長方體有8個頂點,

  師:我們把長方體的特徵用表格的形式將它梳理出來。對照一下,哪個特徵是你們小組自己探究出來的,哪個是同學們共同探究出來的。

  上課的教室,找出它的6個面,12條稜和8個頂點嗎。一定要有序的觀察。

  (4)從一個方向觀察一個長方體,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

  把這個長方體放在你桌子上,從一個方向觀察一個長方體,你最多能看到幾個面?另外的三個面哪裡去了?(被相對的面擋住了)相對的面我們只能看到一個,所以我們畫長方體直觀圖的時候,通常把能看到的三個面用實線表示,看不到的三個面我們用虛線表示。一定要記住,還有三個面我們看不到。

  (5)認識長、寬和高。

  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在腦海裡想象長方體的形狀和大小。

  師:如果擦去長方體的一條稜,你還能想象出這個長方體的樣子嗎?

  師:如果再擦去幾條稜(三條虛線),你還能想象出原來的形狀和大小嗎?

  師:我們至少要剩下幾條稜你還能想象出來原來的樣子?這幾條稜有什麼特殊的要求嗎?(學生自己說一說)

  像這樣從一個頂點出發的三條稜,它們的長度在數學上還有專有的名稱。

  我們把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通常情況下,水平方向的叫做長和寬,豎直方向的叫做高。這樣放,讓學生指一指長方體的長寬高。換一種放法,再讓學生指一指。長方體放置的方法不同,它的長、寬、高是可以互換的。

  讓學生拿出自己的長方體,指一指它的長寬高。

  三、鞏固練習

  1、自主練習一課本23頁第一題。

  (1)墨汁盒的上面是什麼形狀?與它相對的是哪個面?

  (2)前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哪個面與他相同?

  (3)哪個面的長是12釐米,寬是3釐米?

  2、自主練習課本23頁第二題。

  說出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3、根據下圖想象出一個長方體,運用所給的資料回答。

  四、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知識是在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立體圖形,能夠識別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透過學習長方體可以使學生對周圍的空間和空間中的物體形成初步的觀念,是進一步學習其它立體圖形的基礎。

  成功之處:

  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經歷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在教學中,學生首先透過課前準備的長方體物品進行觀察並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合作交流,共同得出長方體的特徵: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下有2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有12條稜,相對的稜長度相等;有8個頂點。在例2的教學中,透過讓學生觀察思考得出長方體的12條稜可以分為3組,每組4條稜,相交於一點的長方體的三條稜就是長方體的長、寬和高,並由此延伸拓展到長方體的長、寬和高的長度決定了長方體的大小。當長方體的長髮生變化時,會引起哪些面的變化呢?哪些變了,哪些不變?同樣寬的變化會引起哪些面的變化,哪些面不變?同樣高呢?透過這樣的教學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長方體的特徵,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不足之處:

  1、由於在探索長方體的特徵時,時間用時比較多,導致後面的練習量不足,出現了前松後緊的現象。

  2、在例2的教學中,為了節省時間只是讓學生觀察我手中的長方體的框架,沒有讓學生實際動手來操作,導致學生對於長方體的稜的特徵認識不深刻。

  再教設計:

  壓縮例1的教學時間,讓學生用膠管和橡皮泥在課堂上動手來製作一個長方體的框架,這樣學生不僅能夠發現長方體的稜的特徵,還能加深對長方體的長、寬和高概念的理解。

  《長方體的認識》優秀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認識長方體,掌握長方體的特徵,初步學會看立體圖形。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認識並理解長方體的長、寬、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掌握長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2、教學難點: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長方體模型、長方體形狀的紙盒、長方體框架長方體形狀的物品、小棒和小球等學具、用學具做的長方體紙盒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出示幾張圖片,瞭解身邊的物體,引入長方體的學習。

  1、師:畫面上是什麼圖形?(長方形)現在請你們認真觀察,看看有什麼發現?(課件演示由6個長方形圍成一個長方體的過程)

  2、師:同學們在一年級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體,是不是由6個任意的長方形都能像這樣圍成一個長方體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繼續研究和長方體有關的一些知識。(板書課題:長方體的認識)

  3、師:周圍有很多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從主題圖中找一找。

  師:你帶來了哪些長方體形狀的物品?

  二、新知探究

  (一)整體認識長方體的面、稜、頂點。

  1、請你拿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的物品,用手摸一摸。

  師介紹長方體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長方體的面。

  2、師邊指邊說:長方體兩個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長方體的稜。請你找出長方體的稜。

  3、指導學生觀察:三條稜相交的地方叫作長方體的頂點。用手摸摸看。

  4、師:說一說你知道了什麼?(學生邊說師邊用課件分別演示長方體的面、稜和頂點)

  (二)探究長方體的特徵

  1、獨立觀察、小組合作探究長方體特徵。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長方體的面、稜和頂點,現在請你拿出長方體的物品,仔細觀察長方體的面、稜和頂點,看看有什麼發現?(課件出示)小組裡說一說,然後把你們的發現填在數學書中的表格裡。

  提示:同學們在數面、稜、頂點的數目時拿著長方體的手不要來回轉動,要想一想怎樣數比較好,不重複也不遺漏。(教師巡視指導學生觀察)

  2、彙報交流,歸納長方體的特徵。(課件一步步出示問題及答案)在彙報交流時注意:

  (1)引導學生按照一定順序數面、稜、頂點的個數。

  在數稜的數目時,如果學生不理解相對的稜,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相對的稜。

  (2)學生介紹長方體面及稜的特徵後教師分別再用課件演示加深理解。

  (3)讓學生指一指特殊的長方體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稜的長度相等。

  3、拿出學具按照表格中的問題完整說一說長方體的特徵。

  4、師小結:透過剛才的觀察、探究,我們知道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稜長度相等。

  5、練習。

  請你判斷對錯。

  (1)長方體有6個面、12條稜和8個頂點。(√)

  (2)相對的4條稜的長度都相等的物體一定是長方體。(×)

  (3)長方體相交於同一頂點的3條稜的長度相等。(×)

  (三)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1、動手操作,深化認識。

  (1)拿出學具動手插一個長方體的框架,想想應該選用哪些小棒,怎樣插比較快,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自己動手。

  (2)師:在製作中你發現長方體的12條稜可以分成幾組?每一組稜的長度怎麼樣?

  12條稜可以分成6組,相對的稜長度相等。

  2、認識長、寬、高。

  (1)師:我想知道做這個長方體的框架共需要多長的鐵絲(出示教具),需要量出幾條稜的長度,為什麼?

  師:相交於同一個頂點的這三條稜的長度相等嗎?怎樣求總稜長?

  (2)師:像這樣相交於同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認識立體圖形中長方體的長、寬、高。

  3、認識不同位置放置的長方體的長、寬、高。

  橫著、豎著、側著擺放長方體框架,分別讓學生指它的長、寬、高。

  三、鞏固提升

  1、深化理解長、寬、高。

  拿出自己做的長方體,擺放好位置後,量出它的長、寬、高。(彙報後板書)

  小結:相交於同一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都可以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因此由於長方體擺放的位置不同,大家量的長、寬、高的長度也不同,但是長、寬、高的和是不變的。

  2、填空並口答。

  (1)這個長方體的長是(8)釐米,寬是(5)釐米,高是(5)釐米。

  (2)這個長方體中稜長是5釐米的稜有(8)條。

  (3)這個長方體的右面是什麼形狀?和它相同的面是哪個?長方體的右面是正方形,和它相同的是左面。

  (4)前面是什麼形狀?和它相同的面有哪些?前面是長方形,和它相同的面有後面、上面、下面。

  四、課後小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對長方體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的形狀、大小完全相同。

  《長方體的認識》優秀教學設計(3)

  一、教材說明

  本單元教材是在學生掌握了平面幾何圖形的特徵以及它們的周長,面積計算,初步認識簡單的立體幾何圖形,如能識別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形體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單元由研究平面圖形擴充套件到研究立體圖形是學生髮展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本節課是本單元的起始課,是較深入研究立體幾何圖形的開始。因此,學好本節課是學生建立正確空間觀念的關鍵,是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幾何圖形的基礎。也是今後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體積的基礎。

  根據教材對六年級聾生的要求,聯絡學生的實際,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長方體的特徵,形成長方體的概念。

  2、會看長方體圖形,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有序觀察的能力,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長方體的特徵。

  教學難點:長方體空間觀念的建立。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共有八名學生,根據八名學生的智力和聽力情況,我將八名學生分成a、b、c三類。a類學生三名,他們思維反應快,語言概括能力強,要求他們能夠理解和掌握並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長方體的特徵。b類學生四名,他們思維反映一般要求他們基本上掌握長方體的特徵,在老師的幫助下能夠用語言概括。c類學生一名,它是智力,聽力雙重障礙的學生,希望他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能夠藉助實物瞭解長方體的特徵。

  三、教學方法

  1、由於本節課介紹的概念較多,因此我採用了簡單明瞭的講解法。

  2、為了彌補聾生語言缺陷,充分發揮他們形象思維佔主體的優勢,我採用了觀察法,演示法。

  3、為了培養聾生能夠充分發表自己見解的能力和與人合作的意識我採用了小組討論,探究的學習方法。

  四、教學媒體選擇

  數學知識是來源於生活並運用於生活的,由於聾生聽力障礙的緣故,只有他們親眼所見的實物直觀教具才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慾望。因此我準備了長方體,火柴盒,木塊,牙膏盒等實物。

  為了使透視關係更清晰、明確,觀察重點更突出,提高學生學習的專注力特設計了一些電腦課件。

  五、教學設計

  1、複習鋪墊,促進遷移

  為了抓住新舊知識的銜接點,以舊促新的遷移,我先讓學生回憶學過那些平面幾何圖形?並利用他們原有能夠識別長方體的知識,出示一些立體實物讓學生指出其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先從感知上讓學生區分平面幾何圖形和立體幾何圖形的不同。

  2、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能夠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興趣開始新課的學習往往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匯入新課我是這樣設計的先借助實物,引出矛盾,即這些物體的大小,高矮都不一樣?為什麼像牙膏盒這樣的物體同學們叫做長方體?而球卻不能叫做長方體呢?這就要從長方體的特徵說起。這節課老師和同學們就將共同來探討,學習長方體有哪些特徵?出示課題《長方體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