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童年的發現教學設計

童年的發現教學設計

童年的發現教學設計

  童年的發現主要寫了作者九歲時發現有關胚胎髮育的錯誤規律的過程和作者六年級時想起了這個發現,笑出聲來,受到了處罰,從而明白了一個道理的事。下面給大家分享童年的發現教學設計範文,歡迎借鑑!

  童年的發現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反映了兒童渴望求知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默讀課文,瞭解作者童年發現了什麼,是怎樣發現的以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發現,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學會“妨、礙”2個會認字,讀讀記記“妨礙、情不自禁、隨心所欲、天賦、痴迷、一本正經”等詞語。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知道“我”發現了什麼,是怎樣發現的。

  【教學難點】

  理解“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發現,領悟作者童年時強烈的求知慾和豐富大膽的想象力。

  教學準備:

  有關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等科學家的不幸遭遇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

  1、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天真爛漫的時節,在玩樂的時候常常有一些有趣的發現。今天,讓我們走進童年去尋找童年的發現吧!(板書:8.童年的發現)

  2、看到這個題目,你有什麼疑問嗎?大家都是愛動腦筋的好孩子,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走進課文,去尋求答案吧!

  二、初讀課文:

  1、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同學們讀的都非常認真,文中的生字詞你們都認識了嗎?誰來當小老師向大家介紹一下這些生字詞?你們都會了嗎?讓我們開火車來讀好不好?看來大家預習的非常好,老師為你們感到自豪!

  2、作者童年的發現是什麼?他又是怎樣發現的呢?一起走進課文去看一看吧!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有關的句段。劃出集中描寫“我”童年發現的句子。

  三、理解發現:

  1、讀完了嗎?誰來向大家彙報一下你找到的句子?你很會讀書!人是由細胞構成的……從細胞變成小魚,經過了很長時間。……正好是九個月。請大家仔細的讀一讀這幾句話,並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請你,不錯!你來說,說得真好,看來大家已經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

  2、請同學們再次讀課文,找一找文中有沒有這樣一句話:說的是相同意思,但是表達更簡潔。對,你找的完全正確,就是這一句:母腹中的胎兒再現了從簡單生命進化成人的過程。請大家把這兩段話分別朗讀一下,看看這兩句話在表達上有什麼不同?對,我們在平時寫作時,就應該注意表達的具體和概括。

  四、瞭解過程:

  1、我那非凡的發現是怎樣發現的呢?看老師擬定了學習計劃,請大家按要求分小組合作學習。

  2、(螢幕出示):

  (1)找出有關的句段。

  (2)理解有關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個四字詞語。

  (3)在白紙上畫出四字流程圖。

  3、小組彙報,課堂交流:剛才大家的合作學習真是熱火朝天呀。現在請每一組用一個詞來概括髮現的過程。一組,夢見會飛(板書:夢見會飛)二組,請教原因(板書:請教原因)三組,痴迷研究(板書:痴迷研究)四組,發現原理(板書:發現原理)大家真會學習!

  4、從“我”的發現和發現的過程中,你覺得“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請你,充滿幻想,(板書)讀一讀相關的句子!誰還有不同的觀點?請你,執著探索,(板書)讀一讀有關這方面的句子。

  5、孩子們,透過學習,你受到了啟發?有沒有什麼想對作者說的呢?

  五、總結,佈置作業:

  是啊,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的眼睛。給自己一雙善於觀察,留心生活的眼睛吧!生活是這麼豐富多彩,只要你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你就一定會有新的發現。說不定,你還會成為未來的發明家,科學家呢!

  童年的發現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胚.豈.痴.嬰.窘”5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基本讀懂課文。感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尋根問底和大膽想象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閱讀課文,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大膽發現的精神。

  2.理解課文最後一句話,並結合這句話談談自己的體會。

  教學準備:

  1.查閱有關作者的資料。

  2.瞭解達爾文進化論的基本觀點。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談話,匯入新課

  在人長大或變老以後,常常會回想起童年的事情。美國作家巴德.舒爾伯格忘不了的是父母有趣的截然不同的.評價,那麼,俄國作家費奧多羅夫童年中最有意思的是什麼事呢?(板書:童年的發現)

  二.自讀自悟,小組合作學習。

  1.學生根據閱讀提示自學課文.

  (1).我發現了什麼?怎樣發現的?

  (2).舉例說說你對課文中這句話的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和發現,有時還面

  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

  (3)自己是否也有過童年的發現。

  2.小組合作學習。

  三.抓住重點,讀悟結合。

  重點交流:

  1.“我”是怎樣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

  A.引導學生體會,作者之所以有這個發現,有以下幾個原因:(1)有疑就問,(2)反覆思考,(3)大膽想象。

  B.結合體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3~13自然段。可以先自由分角色讀,再指名分角色讀,評價後再練習。

  2..舉例說說你對:“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和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這句話的理解。

  (1)。根據課文,說說“我”的發現使“我”面臨著什麼?

  (2)。說說你知道的其他例子。

  四.總結昇華,拓展延伸。

  1.選擇覺得有趣的段落讀一讀。

  2.說說自己是否也有過有趣的發現。

  3.總結全文:童年的發現,儘管有時侯別人會覺得可笑,甚至會招來麻煩,可是,老師卻希望你們每個人都有一雙眼睛去發現,去享受發現的快樂,擁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的發現。也許,這正是你創造,研究的開始。

  板書設計:

  發現規律——受到誤解——明白道理

  童年的發現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認識本課7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用具體事例說明課文中有關句子的含義,體會課文幽默活潑的語言風格。

  過程與方法: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透過課前蒐集資料和課外延伸作業培養學生蒐集資訊、整理資料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作者童年時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像的精神,培養學生髮現、創新的意識和積極關注生活的態度。

  【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發現”的過程,“我”的偉大的“發現”是怎麼來的,從而培養學生大膽發現問題尋根問底的精神。

  【教學難點】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危險”等句子的深刻含義。

  【課前準備】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匯入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天真爛漫的時節,在玩樂的時候常常有一些有趣的發現,今天讓我們走進童年,去尋找童年的發現吧!(板書:8.童年的發現)

  二、初讀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帶問題默讀課文,找出“我”的“發現”是什麼,畫出相關句子。

  3.讓同學說出自己找到的答案。反饋資訊,“我”的“發現”集中在第十三段

  “人是由細胞構成的……從細胞變成小魚,經過了很長的時間。現在,這一段時間就摺合成一個月。從小魚變成青蛙又得經過很長時間,又摺合成一個月。這樣推算下來,到變成人,正好是九個月。”

  三、瞭解過程

  1.“我”是怎樣發現的?仔細閱讀第三到十三自然段,畫出“發現”過程的相關資訊並進行小組討論,透過小組合作學習總結出“發現”的過程。

  2.反饋資訊。

  讓小組代表自由回答得出的答案,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整理出一個清晰的過程

  ①我做夢總會夢到自己在飛翔,而且發現其他同學也一樣,於是產生強烈的好奇心。

  (藉助課文中優美的句子,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是否有過同樣或類似的經歷,大膽想象)

  ②我們一起請教老師,請老師回答我們的問題

  (“為什麼只有晚上睡覺時才長?”“那麼為什麼人在生長的時候就要飛呢?這究竟是什麼道理?”“人怎麼會是鳥?”透過這些一連串的句子讓學生感受“我”的求知若渴。)

  ③老師的回答沒有完全揭開“我”心中的謎,我渴望知道人是怎麼來的。於是透過抓魚等的活動進行探究。

  ④透過自我思考,終於找到的答案。

  板書:

  夢中飛翔→請教原因→痴迷研究→發現原理

  勇於發現問題

  大膽思考問題

  總結:“我”的這一偉大的“發現”源於對事物的好奇心,對知識的渴望和對生活的細緻觀察,引導學生平時要大膽地思考問題,發現問題。

  第二課時

  一、回憶朗讀,激趣匯入

  師問:“我”的發現有趣嗎?那他的“發現”是不是正確的呢?

  (引導學生理解其實這個“發現”只是作者獨立思考的結果,而人真正生長髮育的規律不是這樣的,從而理解下文)

  二、細讀課文,反覆體味

  1.引導理解“老師誤解了我的笑聲,以為我的笑不懷好意。”

  為什麼當老師講到:“按照進化論的觀點,母腹中的胎兒再現了從簡單生命進化成人的過程。”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發現,情不自禁地笑出了聲音時,老師卻認為我的笑聲不懷好意呢?

  2.引導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這句話的意思。

  (1)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自己生活中曾探究過秘密的小事。

  (2)透過講述或回憶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等人的遭遇,談談自己怎麼理解這句話。

  (3)朗讀句子,反覆體會作者的內心感受。

  三、探索“我”的人物性格

  “從這篇文章中,你覺得作者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呢?他有什麼地方值得你學習的嗎?”

  1.“我”是一個富於幻想和善於發現問題的孩子。

  (透過句子“每天夜裡做夢我都飛……”)

  2.“我”是一個求知若渴的孩子,對知識充滿興趣的,積極地探詢知識。

  (從他和幾個同學不停地追問老師問題看出來。)

  四、聯絡生活,總結交流

  1.從“我”的童年發現中,你有什麼啟發或體會?

  [鼓勵學生多角度地理解、體會,如:“發現童年的胡思亂想,異想天開也是一種發現、創造”“童年很美好,可以漫無邊際的幻想”“我們也要培養大膽創新、堅持不懈的鑽研精神”……]

  2.請你說說在生活中,你有沒有什麼有趣的“發現”?

  五、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抄寫生字詞。

  2.留心觀察,記下自己的新發現或合作觀察,寫好觀察日記。比一比,誰的發現最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