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品德與社會》吃穿用哪裡來教學設計

《品德與社會》吃穿用哪裡來教學設計

《品德與社會》吃穿用哪裡來教學設計

  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

  第一課:吃穿用哪裡來

  教學目標

  1.透過學生對日常生活用品的考察和研究,知道工農業生產與我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

  2.能基本領會各種物品的屬性和類別。

  3.知道農、牧、漁、林的生產都是農業生產。

  4.學生透過調查討論,瞭解家鄉農作物的生產情況,增強對農作物生長及農業生產的時令性的真實感受。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課前調查

  請學生在課前透過詢問家長、網上查詢等方式調查瞭解:

  1我們當地農村主要生產哪些農產品?

  2我們餐桌上的食品,哪些是本地產的,哪些是外地產的'?

  3瞭解家鄉的一種農作物,在什麼季節播種,什麼季節收穫?

  第二課時:課堂學習

  一、追根尋源──日常用品找“老家”

  1.透過童謠引入課題。

  學生根據提示:(1)人每天飲食、起居需要……(2)學習需要……(3)出行需要……在書上列出所需用品

  2.請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圖,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列出用品的名稱。3.請學生給生活、學習需要的物品分分類,幫它們找找“老家”。透過交流討論讓學生領會各種物品的屬性和類別。

  (1)引導學生在小組內說說:列出的物品是從哪裡來的。

  (2)教師出示一些物品,讓學生分類,說理由

  二、到農村去看看──不同的農產品

  1.教師依次出示圖片,增加一幅林業的圖片,讓學生明白:農業(種植業)、牧業(養殖業)、漁業(水產養殖)、林業(造林營林)都是農業生產。(教師可以補充講講副業)

  透過交流討論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書上相應圖片旁寫下:農業、牧業、漁業、林業。

  2.引導學生著重瞭解種植業。種植業主要包括:糧、棉、油、麻、絲、茶、糖、菜、煙、果、藥、雜等作物的生產。

  教師出示關於種植業的一些圖片,學生說說看到了什麼?讓學生了解種植業的內容。

  三、瞭解家鄉的農產品

  1.引導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

  學生交流課前蒐集的資料。分組選擇一種家鄉的農產品,在班上介紹這種農產品的特點及其生長的環境。

  2.利用蘋果和柑橘的對話,引導學生了解農產品的種類會受自然條件影響。

  教師和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農諺,進一步瞭解農業生產會受氣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條件的影響。

  3.激勵學生為家鄉的農產品打廣告。設計廣告詞。

  四、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