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進一步觀察岩石》教學設計

《進一步觀察岩石》教學設計

《進一步觀察岩石》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觀察岩石》是教科版四年級科學下冊《岩石與礦物》單元的第二課,是在學生對各種岩石進行了初步觀察和分類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岩石的第一課。本課書分兩部分:猜測岩石的來歷和火山噴發實驗。對於猜測岩石的來歷,學生的經驗積累較少,並且缺乏進行科學推測的基礎,教學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為了較好地達成教學目標,我把猜測岩石的來歷作為本課書的第一課時。

  猜測岩石的來歷主要是啟發學生從結構、構造方面進一步觀察岩石的特點,並根據這些特點運用自己的經驗推測砂岩等沉積岩的形成過程。教學好這課書,將會對下一課認識火山岩的形成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岩石已有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但對於岩石的形成,絕大部分學生沒有深入考慮過這個問題,也沒有接觸過相關知識,更沒有經歷過從細緻觀察到推測成因這個科學研究的過程,因此對於成因的推測具有一定的難度。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透過一些有結構的觀察活動,培養學生用多種方法觀察岩石,並能根據觀察所收集到的證據,對沉積岩的成因進行合理的推測。

  2、讓學生透過動眼、動手、動腦,從不同沉積岩標本中,找到一些構造特徵。透過對實驗後的現象分析,引導學生把實驗現象和自己的猜測建立聯絡,找到依據,解決它們是怎樣形成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對科學探究活動的體驗,滲透嚴謹求實的科學品質,創新求真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科學精神。

  2、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尊重客觀規律,認識到自然界是在不斷髮展變化的,並保持與發展學生樂於探究與發現自然界奧秘的慾望。

  3、培養學生樂於合作交流、尊重他人意見,敢於提出不同見解的科學品質。

  過程與方法

  親身經歷觀察獲取證據、推測成因的科學研究的.過程,會簡單建立模型。

  【教學重點】

  對沉積岩進行觀察並對其成因進行推測。

  【教學難點】

  沉積岩形成原因的推測。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

  (1)砂岩、頁岩、礫岩、放大鏡、刻刀、小錘子、觀察記錄表。

  (2)各種顏色的橡膠泥、小石、泡沫塊等

  【教學課時】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圖片欣賞,引入研究主題

  1.播放課件:各種各樣的岩石

  2.學生提出問題,對問題進行篩選後,確定研究主題:這些岩石是怎樣形成的?

  3.學生提出初步猜想,教師引入研究方法:尋找證據,推測岩石的成因。

  二、觀察岩石,推測成因

  1.談話:怎樣尋找推測岩石形成的證據?怎樣觀察?觀察中要注意什麼?

  2.學生分組觀察1、2、3號岩石,推測其成因,並作簡單的記錄。

  3.學生分小組進行彙報

  (彙報時,注意組織學生相互補充和質疑,教師適時引導。)

  三、建立沉積岩模型

  1.介紹材料。

  2.小組討論方法

  3.學生建立模型

  4.學生分組彙報:你們組建立了1、2、3號岩石中的哪一種模型?是如何建造的?從活動中你們又收集到了哪些資訊,幫助你們完善和補充了你們的推測?

  四、拓展延伸,深化思維

  1.談話:你們認為哪些地方可以找到這些岩石?

  2.學生簡單推測

  3.播放採集岩石地的地貌課件,讓學生與自己的猜測進行對比,併產生疑問:這些岩石既然是沉積形成的,就應在水底或低窪處,為什麼會在山上找到呢?

  【板書設計】

  觀察岩石

  岩石

  我們觀察到

  我們的推測

  1號

  2號

  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