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高二項脊軒志》教學設計(通用5篇)

《高二項脊軒志》教學設計

《高二項脊軒志》教學設計(通用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式。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二項脊軒志》教學設計(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二項脊軒志》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一)學習作者善於從日常瑣事中選取富有特徵的生活細節來抒寫感情的技巧。

  (二)體會本文筆墨清淡而情意纏綿動人的特色。

  難點重點

  (一)課文第1段裡,寫了項脊軒修葺前後的不同景象,字裡行間,透露出作者對小屋的眷戀之情。說說作者這種深摯的感情是怎樣表現出來的。

  分析:明人王錫爵在《歸公墓誌銘》中說,歸有光的散文“無意於感人,而歡愉慘怛(“慘怛”,憂傷,痛苦。“怛”讀dá)之思溢於言語之外”。究其原因,歸有光善於將感情融注在敘事和描寫之中,因此,讀他的文章,往往能感受到一種濃重的抒情氣氛。

  課文第1段,寫項脊軒修葺前後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詳後。項脊軒原是陳年舊屋,又小,又破,又漏,又暗,簡直不堪人居。但作者對它卻很有感情。首先,修葺之時,不但“使不上漏”,而且“雜植蘭佳竹木於庭,舊時欄媚,亦遂增勝”,著意對書齋周圍的環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後,作者“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滿架的書都是“借”來的,說明作者當時處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讀,似有無窮樂趣。正因為作者具有高潔的情操,所以他能夠從樸素的環境中看到無窮詩意。白天,“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筆下的庭院顯得多麼幽靜,多麼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則“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正是詩一樣的語言,畫一樣的意境。皓月當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牆上,錯落有致,別具情味。微風過處,頓見光影搖動,但聞幽香陣陣,更覺心曠神怡。這裡作者寫的是景,但景中含情。從作者筆下那“珊珊可愛”之景,讀後可以感受到作者對項脊軒那種深摯的眷戀之情。

  (二)課文第2段記敘了母親哪幾件往事?這些事情是怎樣串連起來的?回憶起這些瑣事,為什麼會“語末畢,餘泣。嫗亦泣。”呢?

  分析:這一段裡一共記敘了母親兩件瑣事:一是母親當年曾經來過軒中,二是大姊在老姬懷中呱呱啼哭,母親聞聲趕來問飢問寒的情景。這兩件往事是透過老姬的回憶串連起來的。作者八歲喪母,很早就失去了母親的愛撫和關懷,但正因為如此,作者對於母親也懷有更深的眷戀之情。現在,曾侍候過母親的老嫗來到軒中,常常指指點點,“某所,而母立於茲”;有時,還繪形繪聲地描寫母親當年對兒女如何關懷。母親早已逝去,然而母親的遺蹤如今仍處處可見,母親親切的話語還響在耳邊,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懷念呢?因此,話語未畢,作者不禁潸然淚下。至於老姬,一則因為“先姬撫之甚厚”,二則也有感於母親一片慈愛之心,所以也隨之哭泣。這一筆明寫老姬,實際上進一步讚美了母親的品德。

  (三)第2段裡還敘述了作者束髮讀書軒中,祖母前來探望的一件佚事。說說祖母的言語舉止表露了她怎樣的心情?

  分析:這件事情是作者親身經歷的。一次,作者在軒中讀書,祖母前來探望。一見面,祖母就說:“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話語中既含疼寵之情,又有讚許之意。“比去,以手闊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這一段描寫,細緻入微地寫出了老祖母複雜的內心活動。臨走的時候,輕輕闔門,生怕屋外有什麼動靜會干擾孫兒讀書。一個小小的動作,表露了祖母對孫兒的關切之情。同時,看到孫兒如此發憤,想見將來必有成就,喜悅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哺哺自語,又想到自己年歲大了,怕等不到孫兒獲取功名那一天,激動之中,又稍帶有幾分傷感。“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希望孫兒取得功名,榮宗耀祖,這無疑有其庸俗的一面,但透過一個細節,幾句話語,就把祖母對孫兒的勉勵、期待之情摹寫得十分真切,在寫作上也還有借鑑的價值。

  (四)課文第5段透過哪幾個生活片斷來抒寫作者當年與其妻的親密感情的?

  分析:作者撰寫(項脊軒志)一文之後,又有其妻來歸一段情事。項脊軒中原是作者一人獨居,或“嘯歌”,或“兀坐”,以詩書自娛。“後五年,吾妻來歸”,這時的項脊軒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其妻“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有問即有答,有學即有教。從字裡行間,我們似可以聽得見項脊軒中傳出來的歡聲笑語。再說,作者安貧樂道,他的妻子問的是大事,學的是書法,志趣既然相近,伉儷間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見。這一層從正面寫。接著,作者又指出一件瑣事,“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表面看來,這一句話突然冒出,似與上文全不相關,然而細細體味,文脈似斷而實連。“吾妻”轉述的是諸小妹的話。諸小妹怎麼會問起“閣子”的事呢?無疑是“吾妻”經常在她們面前提起的緣故。那麼“吾妻”為什麼會經常提起“閣子”呢?上面“時至軒中……”那一句話就是答案。可以想見,“吾妻”經常在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閣子”,而且還有閣子中的人,他們在閣子中柔密無間的生活。這一層從側面寫,對前一層既是補充,又是深化。“其後六年……其後二年……”這一層,交待了妻子亡故之後的一些事情。句句記實,字字含情。第一句,說“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項脊軒原先是既窄小,又破舊,作者“稍加修葺”,再作美化,獨居陋室,自有無窮樂趣。現在呢?因為“吾妻死”,室壞也不想修了。作者沒有說妻子亡故以後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懷念。但讀者從前後的對比中自能體會到作者對妻子那種真摯的感情和深切的懷念。二、三兩句寫兩年以後重修項脊軒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時日:但復葺舊室,全然不見當年的熱情。這一段記敘,語言平實,而無限傷感溢於言外。

  (五)這篇課文以記敘庭中那株枇杷樹作結。這樣的寫法有什麼好處?

  分析:文章結尾,貴有餘味。這篇課文的結尾,可說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庭有批把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樹,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聽到妻子的歡聲笑語。“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何況這一番是永別呢!枇杷樹“今已亭亭如蓋矣”。由“亭亭如蓋”的樹,自然就會聯想到當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現在物雖在而人已去,佔據著心頭的只是一片悵惘之情。這一句話,託物寓情;同時又點到“庭”,與題目“項脊軒志”相照應。言簡意丰情深,耐人尋味。

  (六)作者寫本文時,原是不分段的。而現在的各種選本里,都給它劃分了段落,但劃分的方法卻不盡相同。如“然餘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課文中劃在第2段裡,有的選本則放在第1段末尾。這句話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哪一種劃分的方法比較合理,為什麼?

  分析:按照林紓的說法,這篇課文“有‘軒’字為主人翁,則人事變遷,家道坎凜,皆歸入此軒,作睹物懷人寫法”。(《春覺齋論文》)它記的是物,寫的是情。如果說項脊軒是謀篇佈局的一根明線的話,那麼作者對項脊軒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自己親人深摯的感情,像一根伏線貫穿全文。文章前半篇主要寫作者在軒中讀書之樂趣;後半篇轉為懷舊,主要寫“可悲”之事。因此,“然餘居幹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承上啟下,以“然”字作轉折。

  這句話放在第1段末尾不妥。因為既已用“然”字作轉折,那麼這句話的重心在開啟下文。換句話說,這句話跟下文的關係比跟上文的關係更為密切。

  順便說一下,有的選本以“樞亦泣”為界,將“可悲”的事再分為兩段:這樣,上述那句話就應該獨立成為一段,因為它管的範圍至少要到“令人長號不自禁”為止。

  (七)課文中用了不少疊字,試把它們找出來,並說說它們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分析:短短一篇課文,六用疊字來摹聲、繪景、狀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樂美。

  如用“寂寂”來烘托環境之清靜,用“往往”來渲染門牆之雜亂,用“狐狐”來描摹小兒的哭聲,用“默默”來狀寫作者攻讀之刻苦。又如寫月下之樹隨風搖曳,用“珊珊”;寫枇杷樹高高聳立,用“亭亭”。用雙迭字,摹聲更為真切,狀物更為細緻,寫景更為生動;而且誦讀起來,音節和諧,更富美感。還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往往不是純客觀地狀物繪景,而是“隨物以宛轉”,“與心而徘徊”《文心雕龍·物色》。既寫物貌,兼寫心情,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詞,既強調門牆到處都是,話語中又流露出作者對分家後出現的雜亂現象的厭惡和不滿。如“珊珊”一詞,既寫出樹影晃動時輕盈舒緩的樣子,同時也透露了作者對項脊軒無比深摯的感情。再如“亭亭”一詞,既使人想到樹木高高聳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這一筆中間,寄寓了作者對亡人的感慨和惆悵,讀來富有餘味,黑格爾說:“在藝術裡,感性的東西是經過心靈化了,而心靈的東西也借感性化而顯現出來了”(《美學》第一卷)。課文中的不少描寫也正說明了這一點。

  (八)本文的線索是什麼?

  分析:本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項脊軒的興廢變遷,一條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第一小節先寫項脊軒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寫經過修葺後的項脊軒的優美、寧靜和恬適,表現的是作者對項脊軒的喜愛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然餘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引起了對家庭生活瑣事的回憶,而這些事又都與項脊軒有關,都表現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寫了大家庭的分崩離析和破落,表現作者對家庭衰敗的哀痛;二是寫母親對子女的無微不至的關懷,表現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三是寫了祖母對作者的牽掛、讚許和期盼,含蓄地表達了懷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負親人的撫育和期望的無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寫了亡妻生前在軒中的生活片段和軒以後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妻子的真摯情意。作者正是這樣把經過選擇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間中來,儘管這些材料看來互不關聯,可它們都發生在項脊軒,作者用這一小屋的歷史把物境、人事、所見、所聞、所感等等,有序地貫穿起來,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們統攝起來,經過濾,使這些本來互不關聯的東西產生內部聯絡,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諧的統一。

  (九)本文在選材上有什麼特點?

  分析:作者善於從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瑣事,用典型的細節和場面,寥寥數筆,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於與之共鳴。在文章中作者借項脊軒來寫事,這些瑣事、瑣談雖是一鱗半爪,但它們是人生活之樹上採擷的最有光彩的枝葉,是生命長流中最動人的浪花;是作者用心靈感受過的且感受最深的、歷久不忘的,所以這些我們平常熟視但只有感覺而不怎麼認識的事,一經作者真切再現,便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便能以“小”、“瑣”事令讀者產生巨大的震撼。例如寫對母親的懷念一事,作者早年喪母對母親的慈愛不可能有太深的記憶,於是由老姬說出,極為自然。作者沒有讓老姬說出有關母親的什麼動人的大事,只寫“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可謂平淡之極,但對於一個幼年喪母的人來說,是多麼的親切,多麼的溫暖,又多麼讓人懷念!所以,“語未畢,餘泣,姬亦泣”,讀者讀之“亦泣”,正如王錫爵所說的“無意於感人,而歡愉慘側之思溢於言語之外”。

  本文在表現手法上有何特色?

  本文在表現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有白描手法,不著任何色彩,這一點是本文和《阿房宮賦》最明顯的區別。《阿房宮賦》多用排比、誇張、比喻,對宮殿、宮中的人、珍寶等極盡鋪敘誇飾之能事,用詞華美豔麗;而《項脊軒志》中作者對一事一物一人盡皆平實說來,“不事雕飾”,用語極為清新淡雅。但正是這“不事雕飾”“而自有風”。例如寫老祖母來看望和勉勵“我”的場面中,作者無意於雕琢,只是依次將事情如實道來,卻十分真實感人。一見面,老祖母說:“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語氣親切而又恢諧,貼切地傳達出老祖母對孫子的關切、疼愛的心情。臨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一個輕輕的關門動作,幾句自言自語,細緻地透露出祖母內心的激動、喜悅和對孫子殷切的期望。傾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當用之。”寥寥幾筆,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長號不自禁”;同時也準確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於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

  教學過程設計

  (一)解題。

  板書課題:項脊軒志歸有光(有著重號的要板書,下同)

  要求學生看註解①,教師補充:《項脊軒志》是散文家歸有光的代表作。項脊軒,書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個只有一丈見方的斗室。為什麼給書齋取這樣一個名字呢?據說有雙重意思:一是說它窄小,如在頸脊之間;一是因作者遠祖歸道隆曾在江蘇太倉縣的項脊涇住過,有紀念意義。

  歸有光於嘉靖十九年(154)考中舉人。以後參加八次會試,都沒有考中。後來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縣)的安亭江邊,教書授徒達二十餘年之久。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才考中進土,任長興(今浙江省長興縣)知縣。隆慶四年(1570)任南京太僕寺丞,著有《震川文集》。

  歸有光從小勤學,愛讀司馬遷的《史記》,相傳他曾用五種顏色的筆圈點《史記》。他的散文受司馬遷和歐陽修的影響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於用疏淡的筆墨,描寫生活中常常接觸的事物,以及家人、親友之間的一些瑣碎事情,隨筆點染都富於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強。這篇《項脊軒志》,就是屬於這種性質的抒情散文。

  (二)自學課文。

  要求學生參看註釋精讀課文(可以默讀,也可以出聲讀;可以與前後同學交頭接耳,也可以拿著課本向教師請教;更歡迎把不能解釋的詞語和疑難問題寫到黑板上去)。

  (三)教師範讀。

  要求以舒緩的語調,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讀。讀後讓學生齊讀一篇。

  (四)講讀課文第一部分。

  課文共四段,分為兩部分。第1段是第一部分,第2、3、4段是第二部分。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1段。

  讀後提問:文章開頭,作者是怎樣具體地寫他的書齋項脊軒的小、舊、破、漏而又陰暗的?

  要求明確:①寫項脊軒的小:舊稱“閣子”,“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納;②接著寫舊:直接點明是。百年老屋";③寫破漏:“塵泥滲確,雨澤下注”,以至於“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則又見其小;④寫陰暗;“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教師點撥:這樣寫,形象而具體,能給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別是“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一句,尤為生動。屋頂上東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動書桌,看來看去沒有可以安放的地方,顯得有點狼狽。

  又問:作者對這樣的書齋,是懷著怎樣的感情來寫的呢?

  明確:作者並沒有嫌棄它,鄙薄它,相反,對它卻懷有深摯的眷戀之情。

  教師點撥:開頭這樣寫,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跟下面寫修葺後的項脊軒形成鮮明的對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書齋,頗有情趣,十分可愛,確是個讀書的好地方,以便進一步表現出作者對它的喜愛。

  提問:經過修葺後的項脊軒變得怎樣了?

  明確:變得不漏、不暗了。闢,開。垣牆周庭,在院子周圍築起了牆。庭院裡又種植了蘭、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欄桅,“亦遂增勝”,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問:在這樣的環境裡讀書,你覺得如何?(問題提出後並不要求學生回答,而是讓大家反覆朗讀下面幾句來加深體會。這幾句是:“借書滿架,僵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讀後由教師講解。)

  “借書滿架”,足見軒中人的好學,書未必真的都是借來的。“偃仰嘯歌”,見課文註釋12、13,這是就字面意思解釋。其實這是極寫讀書之樂,只有當讀書有所得的時候,才會高興得這個樣子。至於作者為什麼一會兒又“靜靜地獨自端坐著”呢?顯然又是在進一步考慮書中的問題,冀有更大的收穫。

  提問:“萬籟有聲”是什麼意思?

  明確:指自然界發出的一切聲響都能聽到。籟,孔穴裡發出的聲音,也泛指聲音。

  再問:是寫環境幽靜還是寫喧囂?

  明確:寫幽靜。

  進一步問:“萬籟有聲”與“萬籟俱寂”哪一個更幽靜?(這個問題提出後估計課堂氣氛可能比較活躍,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爭辯那就更好。最後仍由教師歸納講解。)

  “萬籟有聲”是寫作者凝神專思時書齋裡靜得連最細微的聲音也能聽到。以有聲寫無聲,這與“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籍詩句)一樣,以有聲反襯“靜”字。而這種靜是有靈氣的“幽靜”,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謂“此時有聲勝無聲”啊。

  下文寫白天書齋的幽靜,用小鳥啄食來點染:到了夜晚,書齋的景物、境界則更幽美。更靜謐。寫明月,用“半牆”來烘托;寫桂樹,以“斑駁”的倩影來描摹;接著,由靜而動,寫清風徐徐吹拂,用“影動”來襯托,又以“珊珊”(課文注為“美好的樣子”,有的書上解作“形容樹影晃動時輕盈、舒緩的樣子”)之語來渲染,既描繪出桂樹的搖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靜、閒適。這是一幅多麼幽雅、美好的畫面!(講讀至此,讓學生掩卷而思,並自由地朗讀課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為止。最後集體背誦一遍。)

  小結:這一段是課文的第一部分,寫可喜事,記項脊軒內外的景物,著意寫自己在軒中讀書怡然自樂的情景。作者對項脊軒這種深摯的眷戀之情,是貫穿全篇的一條感情線索。這段寫喜悅的心情,恰與下文寫可悲的事相映照。

  (五)講讀課文第二部分。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2段。

  提問:“然餘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這一句從文章的結構上說起什麼作用?

  明確:由喜而悲,轉為懷舊。這一句從文章的結構上說,承上啟下,接榫自然。教師講解:以下分三層,第一層從“先是……”至“……凡再變矣。”先泛寫項脊軒外的變化,是可悲事之一。項脊軒外的院子本來南北相通,是一個院子,等到伯父叔父們分家,各起爐灶之後,這院子就走不通了。諸父,伯父、叔父們。“內外多置小門,牆往往而是。”裡裡外外設定了許多小門,牆也到處都是。

  提問:作者抓住了哪幾個富於特徵性的細節,寫!日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狀的?

  明確:寫了“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繼續講解:寫三件典型性的事情,總共也不過用了13個字,寥寥幾筆,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後所產生的那頹敗、衰落、混亂不堪的情狀和盤托出了。凡,總共;再變,變了兩次。

  第二層從“家有老姬……”到“……語未畢,餘泣,姬亦泣。”繼寫軒內,回憶母親遺事,是可悲事之二。作者幼年喪母,有些兒時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媽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實,親切而感人。特別是寫到母親關懷兒女,叩門問寒問暖,“兒寒乎?欲食乎?”情意纏綿,感人至深。雖僅一言半語,卻純是慈母心腸。這是一幅多麼平常、而又多麼動人的生活畫面啊!

  第三層從“餘自束髮讀書軒中……”到這一段末,仍寫軒內,回憶祖母遺事,是可悲事之三。束髮,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時。古人在兒童時代把頭髮束起來,盤在頭頂上。吾兒,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寫這個細節,巧妙地寫了三個動人的場面。先是敘述祖母來到軒中只寫了一句話,語氣親切而風趣,既表愛憐,又隱含著誇譽,表現了慈愛的長者對小輩的疼愛。次寫祖母關門而去,哺哺自語,話中有些許憂慮,但更多的是相信,對孫子的功成名就充滿著希望。這話沒有當著孫子的面講,更見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誠。接著寫祖母“持一象笏至”,進一步表露了她對小輩的期望和鼓勵。平平常常的幾個場面,平平常常的幾句說話,平平常常的幾個個動作,就把老祖母對孫兒極其疼愛、關懷的感情,寫得淋漓盡致。足見作者攝取生活細節功力之深。這一段末一句“瞻顧遺蹟,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既是對回憶祖母遺事而言,也是對上一層回憶母親遺事而說,結構謹嚴,感情真摯。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3段。

  讀後簡述:這一段記述一些瑣事,寫作者為項脊軒能長時期維持原狀而感到欣慰。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4段(即最後兩節)。

  讀後講解:十幾年後作者又補記了這一段,懷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問:在寫法上與上文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明確:因為都是懷舊,所以情調和諧。懷念亡妻,同樣是抓住了富於特徵的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來寫。例如,“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等等。

  接著問:請再想一想,寫法上還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明確:可寫之事很多,但只寫與項脊軒有關的事情,可見選材之嚴,取材之精。“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更是生動,一種天真無邪的情態,躍然紙上。

  繼續講解:文中沒有“相親相愛”或“相敬如賓”之類字眼,而伉麗深情自見。這種寫法,是以當年小夫妻在軒內唱和相隨的歡樂來襯托今日喪偶的悲哀。補寫的這一段,就文意看,寫到“自後餘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瀾,轉而寫庭中一棵亭亭如蓋的枇杷樹,使文章的餘韻悠然不盡。亭亭,高高聳立的樣子。蓋,傘。

  提問:寫感情,可以明寫,也可以暗寫。試聯絡上文舉例說明。

  明確:明寫,如第一段裡的“珊珊可愛”,第2段末的“令人長號不自禁”等;暗寫,如第2段裡的“某所,而母立於茲”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蓋矣”等。暗寫的好處是含而不露,耐人尋味。

  繼續講解:這個結尾,是畫龍點睛之筆,睹物思人,抒發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讀者回味不盡,對項脊軒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集體朗讀課文第2、3、4段。

  小結:以上3段是第二部分,寫可悲事,著重回憶母親、祖母和妻子的遺事,繪形繪聲,頗能打動讀者之心。

  (六)課文總結。

  在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透過對項脊軒前後變化的記述,寫出了對於它的親切感情,也寫出了對於親人的深沉懷念。作者對自己的書齋項脊軒的無限眷戀的感情,是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無論寫景、敘事或抒情,看來似乎信手拈來,散漫無章,但實際上都與項脊軒息息相關,由狀物而懷人而抒情,三者融為一體,做到了形散神不散,這是本篇組織材料、安排結構的一大特點。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於透過選取富有特徵的生活細節,曲盡其妙。作者用家常語敘家常事而情意纏綿動人,尤其善於用簡樸生動的人物對話、口語,盡傳人物的神情、儀態。

  8〖小資料

  (一)作者介紹。

  歸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號項脊生。江蘇崑山人。九歲能屬文,以同邑人魏校為師,通經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舉人。其後二十餘年,八次會試不第。後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講學,生徒常達數十百人,被稱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進士,授長興知縣。

  在文學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順之合稱唐宋派。清朝姚鼎認為,歸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間的橋樑性人物,他承襲了唐宋古文運動,開啟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對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觀點是:以《史記》為代表的奏漢文章雖好,但唐宋間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張“變秦漢為歐曾”,屬文時應“出於意之所誠……非特求繪藻之工為文章”。當然,他反對擬古,多從形式著眼,並未達到內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散文的特點是:

  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

  ②注重細節,刻畫生動。

  ③篇幅短小,言簡意賅。

  ④結構精巧,波折多變。代表作品有《項脊軒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記》、《寒花葬志》。

  參見《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

  (二)“項脊軒”介紹。

  項脊軒是歸有光的書齋名。一說其遠祖歸道隆曾居住在太倉項脊烴,作者以項脊軒來命名自己的書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說,言其窄小,如頸背之間,故名。軒,這裡指小屋,即書齋。

  (三)書中省略的一段內容:

  項脊生曰①:“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築女懷其餘清檯②。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③。方二人之昧昧於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④?餘區區處敗屋之中,方揚眉瞬目⑤,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⑥?

  註釋:

  ①項脊生:作者的別號。②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築女懷清檯:清,秦代蜀地的一寡婦名。丹穴,硃砂礦。利,利潤。甲,第一。史載,“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能守其業,用財自己,不見侵犯。秦始皇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檯。”③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玄德,劉備的字。隴中,即隆中,諸葛亮隱居之地。④方二人之昧昧於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方,當。二人,指寡婦清和劉備。昧昧,不明的樣子,指不被人知道。隅,牆角落。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世,世人。之,指代二人⑤餘區區處敗屋之中,方揚眉瞬目:區區,渺小的'樣子。敗屋,破舊的房屋,這裡指項脊軒。揚眉瞬目,眼睛一睜一困。⑥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人知之者,定語後置,知之之人,知道他的人。其,指人知之者。謂,認為,以為。坎井,一說是淺井,一說是廢棄的井。

  這一段是作者的議論,這裡既有自我解嘲,又將自己與歷史偉人相比較,表明自己不甘

  於永遠處在“敗屋之中”的志願。

  (四)重點內容圖解。

  第1段:

  第2~6段

  (五)課文第3段後,原文還有一段文字。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築女懷清檯。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於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餘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

  《高二項脊軒志》教學設計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項脊軒志》是明代作家歸有光的代表作,也是表現親情的經典之作,是一篇借記物來敘事和抒情的散文。本文透過書齋項脊軒的幾度興廢,寫與之相關的家庭瑣事和人事變遷,表達了人亡物在、三世變遷的感慨以及對去世的親人的深切懷念,真切感人。

  2、教材地位與作用

  《項脊軒志》最重要的一個點就是一個“情”字,文中歸有光對去世的祖母、母親、妻子的深情追憶如泣如訴,哀婉動人,透過本文的學習可以讓學生理解並感受到這偉大又樸素的情感。以口頭語說家常事也是本文一大亮點,所以本課的學習可以使得學生學習並運用這一寫作技巧。

  二、學情分析

  1、文言認知

  (1)小學、初中接觸到的古文不少,有一定積澱,但不易挖掘出文言文的文化內涵。

  (2)學生經過多年的語文學習,已基本掌握翻譯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但對文言文的學習存在錯誤認識。

  2、情感體驗: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歷,但對那種純真的情感體驗的較為膚淺,在寫作中總是無從下筆。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要求以及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在第一課時已瞭解作者生平和掃除閱讀障礙的基礎上,我將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與技能

  (1)培養學生把握文章線索,理清文章脈絡,進而解讀文章內涵的能力。

  (2)學習作者從日常瑣事中選取典型的生活細節來表達感情的寫作技巧。

  2、過程與方法:透過小組討論、點撥啟發、個性解讀等方法,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理解把握本文情感。

  3、情感態度及價值觀

  (1)理解作者對家道中落的感傷和對故居、親人的眷戀之情。

  (2)學會體驗生活,懂得感恩。

  4、教學重點:透過文中的細節描寫理解作者所抒發的情感。

  5、教學難點:喚醒學生對親情的感觸,懂得感恩。

  四、教學過程

  1、複習匯入,明確目標

  (1)複習舊知。

  (2)接著提出問題“本文為何如此感人,歸有光和書房到底有著怎樣的感情?”

  設計意圖:引發學生思維的交鋒,讓學生以積極、飽滿的情緒投入到新課的學習,激發學生對文字的閱讀興趣。

  2、誦讀感知,整體把握

  (1)播放影片示範朗讀,學生默讀體會。

  (2)勾畫出感動你的句子。

  設計意圖:透過名家聲情並茂的直觀可感的影片朗讀,帶領學生進入文字,同時掌握閱讀方法。

  3、品讀鑑賞,合作探究

  本環節要求學生在充分誦讀的基礎上,以小組內交流意見的合作方式,具體落實教學目標,進行重點的探究和難點的突破。緊扣文中“然予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這句話,圍繞三個探究題進行:

  探究1:課文圍繞項脊軒寫了與之相關的哪些事情?

  學生明確:本文所記敘的事情主要是家庭瑣事,依次有翻修項脊軒、家族敗落、回憶母親、回憶祖母、項脊軒遭火未焚、懷念亡妻等。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語段,培養訓練學生篩選資訊的能力,掌握文言文的閱讀方法。

  探究2:透過這些事和人,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是怎樣的?

  這一環節引導學生結合文中具體的場景和人物的細節描寫來剖析作者的內心情感,具體採用涵詠法、點撥法指導學生學會抓住文字中的關鍵詞語或關鍵句子來感受文章語言,體會字裡行間的真情。我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化閱讀,鼓勵引導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用自己的情感、經驗、眼光體驗與感受文字內容,說出自己的理解。

  明確情感:對過世親人的深深懷念,對自己命運多舛的哀嘆,對家族敗落的悲哀。

  設題意圖:瞭解品味語言的方法,培養品味語言的習慣;尊重學生個性,積極實施“分層教學、分類指導”。

  探究3:作者敘事和抒情時所運用的寫作手法是什麼?對我們寫作有哪些借鑑意義?

  這一環節要求學生從選材、描寫、抒情三方面的特點入手,探究本文的寫作手法。

  借鑑之處:質樸語言書寫生活瑣事,典型細節飽含真情實感。

  設題意圖:鑑賞、揣摩文章的寫法,培養從文中找依據的習慣。

  4、拓展遷移,提升能力

  本環節我鼓勵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談談對本文親情的理解,以此來觸動情感。同時給學生播放平時我們和父母相處的點點滴滴。

  設計意圖:我嘗試對學生實施感恩教育,以教材為例,激發學生對親人的感激,喚醒學生的感恩意識,突破難點。

  5、歸納總結,佈置作業

  (1)學生總結:透過匯入時的問題:“文章為何感人?”來總結全文。

  (2)作業佈置:根據分層教學、尊重學生差異性的需要,我設定了3個層次題,學以致用:

  ①流利朗讀本篇散文。

  ②收集懷念親人或細節描寫方面的材料。

  ③模仿本文,選取生活小事、平凡場景、感人細節,寫一段表現親情的生活細節。

  五、教學反思

  1、閱讀教學要重視個體對文章的體會和感悟。

  2、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文言文文字的利用與開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高二項脊軒志》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目標:

  1、落實文言文知識點

  2、尋找文章的“動情點”

  “震川之文,每於不要緊之題,說不要緊之語,卻自風韻疏淡。”(姚鼐)

  ⑴研讀細節描寫,注意其中所表現的作者內斂的感情;

  ⑵研讀景物描寫,注意借景抒情的手法。

  3、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嘗試背誦

  4、瞭解作者生平及其寫作風格

  二、教學步驟

  1、讀課文,糾正字音,感知內容與情感。

  2、檢查預習:文章最令你感動的細節是什麼?你最喜歡哪句話?

  3、在預習字詞意義的基礎上,練習用簡潔的語言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情感基調。

  目標實現方法:以初中學過的《醉翁亭記》和《陋室銘》為例,列出兩個模仿的句子:

  假醉翁之亭(景)歐陽(作者)繪山水相映(內容)表放情林木之樂意(感慨及基調)

  託鄙陋之室(景)禹錫(作者)寄仙龍之說(內容)議淡泊修業之潔志(感慨及基調)

  參考答案:

  借項脊之軒有光寫三世變遷抒物是人非之悲情

  借項脊之軒有光憶家庭瑣事言時世變遷之感慨

  4、疏通詞意,品味語言,領悟情感

  第一段: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餘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闢四窗,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然予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⑴詞類活用:下 上 前 垣牆

  ⑵實詞:顧 勝

  ⑶古今異義:方丈 三五

  ⑷特殊句式: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

  餘稍為修葺,使不上漏

  分析內容:

  項脊軒修葺前的特點是什麼?用幾個形容詞表達。

  寥寥數筆,卻已經滲透了作者的主觀情感,渲染出一種頹敗、陰冷的悽清氛圍。接著作者並沒有馬上抒寫自己的感傷情懷,而是從“悲”的反面“喜”來著筆。他喜的是什麼?

  修葺之時,劈窗置牆,不但“使不上漏”,而且“雜植蘭佳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著意對書齋周圍的環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後,作者“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滿架的書都是“借”來的,說明作者當時處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讀,似有無窮樂趣。正因為作者具有高潔的情操,所以他能夠從樸素的環境中看到無窮詩意。白天,“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筆下的庭院顯得多麼幽靜,多麼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則“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正是詩一樣的語言,畫一樣的意境。皓月當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牆上,錯落有致,別具情味。微風過處,頓見光影搖動,但聞幽香陣陣,更覺心曠神怡。這裡作者寫的是景,但景中含情。從作者筆下那“珊珊可愛”之景,讀後可以感受到作者對項脊軒那種深摯的眷戀之情。

  嘗試背誦

  本段第一句是一個判斷句,接下來寫修葺前項脊軒的情況,作者著眼於"小"(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破(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三個特點,非常簡潔地寫出修葺前項脊軒的破敗情況。 餘下的文字是寫修葺後的項脊軒的情況,作者也是抓住三個特點來寫。"亮": 餘稍為修葺,使不上露。前闢四窗,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雅":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靜":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 這一段文字在句式上也很有特點,即四字句較多,抓住文段的這一特點,也有利於本段的背誦。

  第二段:

  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牆,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家有老嫗,嘗居於此。嫗 ,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於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餘泣,嫗亦泣。

  ⑴重要實詞:迨 逾 而 凡 再 茲 呱呱

  ⑵詞類活用:西 乳

  ⑶古今異義:往往

  ⑷特殊句式:嫗,先大母婢也

  ⑸文化常識: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在稱謂前加“先”表示已死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或年長者。先妣,已死的母親。《禮記》:“生曰父、 曰母、 曰妻,死曰考、 曰妣 、曰嬪。”

  建築方面:廳,在古代園林、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建築的性質,室內空間較大,裝飾考究,文中應指客廳。閨,一般指宮中小門或內室,“閨”字常和女子有關,如閨女、閨房。

  分析內容:

  “震川之文,每於不要緊之題,說不要緊之語,卻自風韻疏淡。”

  請找出文中的“不要緊之題,不要緊之語”,說說其中所表達的情感。例:

  ⑴“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這三個短句的鏡頭感很強,把分家後的混亂嘈雜表現的淋漓盡致,表現出作者的悲傷與無奈。

  ⑵“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從“籬”到“牆”的變化反映出家人的疏遠與隔膜,充滿了人世的滄桑感,句尾的“矣”字,像一聲嘆息,表現出了作者的無奈與悲涼。

  ⑶“兒寒乎?欲食乎?”是“不要緊之語”,平淡處最為關情,短短兩個句子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了聽見孩子啼哭而動了憐愛之情的年輕母親的形象。

  嘗試背誦:

  上段“多可悲”引起了對家庭生活瑣事的回憶,表達作者的悲哀之情。第一層寫由於"諸父異爨"而引起的庭院變化,從門牆寫起,反應家庭的敗落,揭示"悲"的表象;接著回憶母親,主要是借老嫗之口,表達對母親的懷念。透過乳孃之口描繪“某所,而母立於茲”,“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等細節,表現亡母對兒女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增加了內心的淒涼和孤苦。

  第三段:

  餘自束髮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餘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蹟,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⑴實詞:過 若 竟 類 比

  ⑵虛詞:何 以 之

  ⑶文化常識:束髮 笏

  分析內容,嘗試背誦:

  上段寫的是對母親的回憶,這段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了祖母對作者的牽掛、讚許和期盼,表達物是人非的感慨。

  背誦時要特別留意祖母連貫的動作,充滿溫馨。

  第四段:

  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餘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⑴實詞:故嘗 得

  ⑵虛詞:而 之

  分析內容:

  補充: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築女懷清檯。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於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餘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

  第五段:

  餘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姐家有閣子,且謂何閣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後二年,餘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於前。然自後餘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⑴實詞:歸 幾 書 制 蓋

  ⑵虛詞:或 諸 於

  ⑶詞類活用:手

  ⑷句式:其制稍異於前。

  ⑸古今異義:無聊

  ⑹文化常識:歸寧

  分析內容:

  這段是補記,寫婚後與項脊軒有關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來軒的情趣與妻死後"室壞不修"的悲涼相對比,更以"亭亭如蓋"的枇杷樹,抒發自己對亡妻的強烈懷念之情。

  透過哪幾個生活片斷來抒寫作者當年與其妻的親密感情的?

  這篇課文以記敘庭中那株枇杷樹作結。這樣的寫法有什麼好處?

  5、查詢資料,瞭解歸有光及其作品風格。

  6、寫作訓練:

  運用細節描寫、景物描寫等手法寫一篇短文,可以懷念親友、懷念舊地,表現情致等,400—500字左右。

  《高二項脊軒志》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的:

  1、體會本文以日常瑣事平淡中見真情的寫作特色。

  2、學習本文善於選取富有特徵的細節來抒寫感情的技巧。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匯入:以朱自清《背影》引入正題(幻燈投影)

  二、聽課文朗讀錄音

  三、檢查學生字詞預習情況(幻燈片演示)

  四、要求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如下問題:

  (1)文章的文體“志”也就是“記”,屬記事類,本文寫了哪些人哪些事?

  明確:涉及到的重要人物有:作者自己、老嫗、母親、大母、妻;涉及到的重要事情有:項脊軒的修葺、自己的讀書生活、諸父異爨、先妣及大母的事蹟、遭火不焚、亡妻舊事

  (2)文章是怎樣將這些零散的材料組合成一個整體的,特別值得注意文章的前後兩部分不是同時期完成的,後兩節是補記的。(學生討論)

  提示:

  (1)注意文章中與項脊軒變化有關的句子;

  (2)注意文章中對親清的描寫

  明確:文章通篇以項脊軒的變遷為經,以人事變遷、親情離合為緯,經緯交織,既書寫了難忘的人世親情,也書寫了青年主人公歸有光在軒中的讀書生活及理想抱負。

  教師可概括為:“軒”的變遷,情的離合(以板書表現,幻燈片演示)

  五、分析、鑑賞作者對悲喜感情的表現手法。

  (1)作者寫先母問兒,大母過軒,亡妻生前時至軒中問古事、憑几學書、轉述諸小妹語都是生活小事,而且人物的言語也不多,卻感人泣下,這是為什麼?(學生討論)

  教師明確:

  ①人物的言行切合人物的身份特點;

  ②事情雖小卻足以傳遞先母的慈愛,祖母的疼惜之情、期待之清;亡妻與自己的相依情深;

  ③這些人事親情的離合變化又是在家道中落的大背景下發生的,對於一個大家庭來說,興旺時的繁華安逸生活也許算不了什麼,但衰頹困頓中的相互支撐更顯的不易,彌足珍貴。(學生要理解到第③小點有一定難度,需要一定的啟發)

  (2)寫平常事要抓住容易傳遞情感的細小處,即抓住細節描寫,本文中有哪些細節讓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討論)

  教師舉一兩例,學生可以自由發言(如小鳥啄食,人至不去;先妣叩門問寒,老嫗門外應答;大母以手闔門,持象笏至;妻憑几學書等)

  (3)作者在回憶先妣、先大母時以“瞻顧遺蹟,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作結;而在補寫的回憶亡妻部分已妻子親手所植的枇杷樹“今已亭亭如蓋矣”作結。二處都很感人,但在表達上有何不同?(提問)

  明確:前者為直接抒情;後者融情於景,借物抒情,意在言外更為含蓄。

  六、小結:以上抓住本文以生活瑣事體現真摯情感的特點,分析了其中的細節描寫以及作者抒發情感的表現手法,可算是完成了鑑賞本文的基本任務,當然也有人從別的角度解讀本文,倒也自成一家之說,如從作者在軒中“偃仰嘯歌”到揹負重託“束髮苦讀”,再到補寫部分的“臥病無聊”看出一箇舊時代知識分子追求功名的辛酸,結合他的生平倒也不無道理。總而言之,看似平淡如話,文字也甚為簡略的《項脊軒志》包藏了多麼豐富的情感內涵啊,這種從生活實感出發,以真情感動人心的創作風格正是以歸有光為代表的“唐宋派”與前後七子的大不同之初,當然歸有光也不是隻寫家室瑣事,他也論道議政的較為嚴肅之作,但他最擅長、影響最大的還是像《項脊軒志》這類的文章。

  七、拓展閱讀,分發材料《先妣事略》,安排學生自讀交流。

  問題:

  ①寫了關於母親的哪些事情問題

  ②哪些細節特別感動你

  八、朗讀《項脊軒志》回憶亡妻一節,體會本文平淡中見真情的寫作特色。

  九、佈置作業。

  《高二項脊軒志》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解讀文章抒什麼情

  2、研習文章怎麼抒情

  教學重點、難點

  1、分析作者選取生活細節表現人物的音容笑貌、寄託深情的表達技巧,體會文章語言質樸而動人的特色。

  2、探究結尾處作者若干年後補寫的這兩段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李商隱說:“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情感”往往是一篇文章感人的魅力所在。今天,我們一起來學明代散文家歸有光的《項脊軒志》,一起來走進歸有光的情感世界。

  二、研習

  1、齊讀課文

  2、研習情感

  (1)問——作者在文中抒發了什麼情?請用文中的原句來回答。

  (2)問——請說說這句話的作用?

  (3)過渡語設計——下面讓我們沿著這條線索來具體研究一下文中的情感:喜與悲。

  ①研習“喜”

  請一男生朗讀第一段,然後問——作者因為什麼而覺得可喜?

  ②重點研習“悲”

  學生默讀第二段至文末,然後問——作者因為什麼而覺得可悲?

  明確:

  (a)是叔父、伯父分家,大家庭分崩離析,零落衰敗。

  師:“諸父異爨”這句話什麼意思?

  師:誰能根據課文的內容來描述一下歸有光為我們展現的家族敗落圖?

  師:教師範讀大家庭分崩離析的相關語句。“東犬西吠”該如何理解?

  師:這個細節僅僅只是東家的狗對著西家叫西家的狗對著東家叫嗎?狗叫有什麼奇怪的?這裡有更深的意味嗎?

  (學生一時回答不上來,師點撥:這裡作者寫的狗吠是狗之間互相叫還是狗向人叫?)

  師:為什麼對人叫?

  師:再請同學想象一下分家前與分家後狗的表現有什麼不同。

  此處的設計,目的是要讓學生領悟到在細微處見深情。

  (b)師:作者在寫母親時抓住了哪些細微之處?

  師:從母親的這個動作,從母親的這句話中,你讀到了些什麼?

  師:這一扣一問,固然寫出了母親生前對兒女的關懷、疼愛,但母親去看女兒,到了門外,聽到女兒哭泣,為什麼不“進門”安慰?“進門”安慰豈不更能表現母親對兒女的關懷、疼愛?是“母親”家務繁忙,無暇照顧女兒?是“母親”怕女兒撒嬌,見到自己鬧得更厲害?是“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在作怪?

  師:作者透過老嫗的回憶和指點,來寫母親生前對兒女的關懷、疼愛,這跟“悲”有何關聯?

  (c)是祖母生前對自己的愛撫、教誨和期望,歷歷在目。

  師:作者又是如何來寫祖母的呢?

  師:請一女生來朗讀寫祖母的文字。

  師:作者寫祖母跟“悲”有何關聯?

  (d)是婚後生活的回憶,睹物思人悼念亡妻。

  師:齊讀課文末兩段。《項脊軒志》中“餘既為此志”以下部分是作者若干年後補寫的。在這個部分中作者補寫了些什麼呢?作者為什麼選這些來補敘?

  師:回憶母親和祖母時,無論是泣還是“長號不自禁”,作者都流下了熱淚。為什麼在寫亡妻時,卻不見一滴眼淚呢?

  師:作者補寫的這兩段有什麼作用?

  作者若干年後重讀舊文,想起妻子嫁給自己,給自己帶來的撫慰,以及現在妻死室壞給自己的傷痛,於是作者補寫了項脊軒在妻死前後的變化,進一步抒發物是人非的滄桑之悲和難以排遣的精神苦悶,表達對死去親人的思念,寄託寂寥的身世之感。

  (4)問——在前面分析喜與悲的基礎上,請同學來說說本文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的特點?

  (5)小結

  課文後幾節極力渲染悲情,第一段卻極力描寫喜情,這是否矛盾,是否會沖淡悲情?

  三、佈置作業

  1、課外閱讀歸有光的另外兩篇散文:《先妣事略》《寒花葬志》。

  2、有人認為《項脊軒志》一文的補記是作者31歲時所寫,有人認為是35歲時所寫。請蒐集有關資料,根據文章談談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