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軍神》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範文

《軍神》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軍神》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範文

  一、設計理念: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學生獨立、充分、深入地與文字進行對話、與作者進行精神自由交流碰撞過程,也是學生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併產生自己的讀書感受、情感體驗的過程。而實現這一對話過程,全在不同目標、不同層次、不同情味的朗讀中點滴積累、感悟而成!學生亦在讀中搜集處理文字資訊並把握了意義(即讀懂了什麼),受到情感薰陶、心靈震撼,獲得思想啟迪、人生感悟,同時享受審美樂趣,豐富精神世界!

  《軍神》取自蘇教版第五冊,課文寫了年輕軍人劉伯承參加蔡鍔“討袁護國運動”右眼嚴重致殘後,堅持堅持不用藥、忍受巨大疼痛接受72刀手術治療,被沃克醫生稱為“軍神”,表現了劉伯承堅韌不拔的鋼鐵意志。文章敘事清晰,雖不復雜,但生動感人:前來求治,劉伯承傷勢雖重,但十分鎮定;手術之前,不用藥的意志非常堅定;手術中,承受了常人無法忍受的疼痛;雖忍受折磨,但清楚地數下了72刀手術!讀著這些文字,我們彷彿和沃克醫生和作者一起強烈感受著劉伯承的鋼鐵般意志,併產生了由衷的深深敬意!由於文字樸實凝練,敬仰之情並未處處顯山露水,所以反覆朗讀回味之後,這種敬意更真切更深刻!

  二、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設計理念與教材簡析,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定為:

  1、多層次地朗讀感悟第一、二自然段,感受體驗劉伯承求治的鎮定與手術前的堅定,產生敬佩之情。

  2、讀中悟法:回讀感受、聯絡生活是朗讀產生體驗的好方法。

  三、設計特色:

  營造積極主動、用心投入的讀書氛圍,在由淺入深的朗讀實踐中自主解疑、探究、發現、感悟,在讀中實現與作者、與文中沃克醫生和軍神劉伯承、與師生多維的對話過程,對劉伯承的鋼鐵意志受到強烈的內心震撼,並在回顧讀書過程中總結方法。整個設計,感性的讀書探究中享受著無窮的讀書樂趣,理性的讀書解疑中體驗著成功的無限快樂!

  四、設計流程及意圖:

  (一)讀題質疑,導情導標。

  1、揭題:今天王老師和同學們學習一篇新的課文。誰來讀課題?指名生讀題。(也許較平淡)

  2、交流:剛看到課題時,你不禁產生了哪些問題?如

  ⑴軍神指誰?隨機引導:透過預習你知道了嗎?(板書:劉伯承)

  ⑵軍神是什麼意思?

  ⑶劉伯承是一位軍人,為什麼稱他為軍神?

  ⑷“人”怎會成為“神”呢?

  3、師激發興趣,匯入研讀:同學們很會動腦筋,其實,問題答案都藏在書中,藏在同學們的心中。只要我們用心去朗讀課文,用心去想,就一定會有自己的體會和收穫。

  學習之前,王老師想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1916年,24歲的劉伯承參加了蔡鍔“討袁護國運動”,在一次戰鬥中,敵人的炮火、子彈瘋狂的轟射過來,為了救一位戰士,劉伯承猛撲過去,敵人的一顆飛彈射中了他,從顱頂穿過,又從右眼眶飛出,劉伯承當即昏倒在地,血流如注。當他甦醒過來,用手摸摸傷口,黏糊糊的都是血塊,在那血塊中,他又摸到了一個圓球,啊?眼珠!原來他的右眼被打壞,眼珠掉出了眼窩!為了讓戰士們安心作戰,他一狠心抓起了身邊的一把大刀,把牽連著那已掉出的眼珠經絡割斷,緊緊的纂住那顆眼珠,又昏了過去!

  4、師:聽著故事,很多同學產生了自己的感受,誰再來讀讀課題?指讀後齊讀(孩子們的心也許有些動了)

  過渡:剛才有很多同學提出了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劉伯承是一位軍人,為什麼稱他是軍神呢?(師在“軍神”和“劉伯承”之間打上?)這節課我們一起讀書探究這一問題好嗎?

  (設計意圖:題,是文眼,是文章的靈魂。讀題後的質疑為進行研究性學習、讀書實踐活動找到了切入口。老師的激勵性、導向性評價語也起到了營造積極投入的讀書探究氛圍和導情導標的點睛之效。介紹劉伯承右眼致殘,也將課外資訊資料蒐集有機納入到課堂學習中來,對劉伯承的堅定意志也可見一斑,此處初感其“神”!)

  (二)研讀第一自然段,讀中對話,讀中感悟。

  1、初讀感知第一自然段文字內容:

  ⑴過渡:輕輕開啟課本,自由朗讀第一自然段,難讀的句子可以多讀幾遍,讀準確流暢了,可舉手示意。師巡視聆聽

  ⑵讀書點評:讀書很用心很投入!這段話共有5句,第一句是個長句子,讀時可稍作停頓,誰能讀流暢了?指讀後師激勵性點評

  ⑶第二句,誰也能這樣讀準確流暢?

  ⑷師:年輕人找著名的外科醫生沃克先生治眼睛,沃克醫生怎麼說?(男女生競賽讀)

  2、師過渡:年輕人說:“我是郵局的職員。”沃克醫生是怎樣說的?

  ⑴出示句段:沃克醫生搖了搖頭,說,“不,你是軍人。這樣重的傷勢,只有軍人才能如此鎮定。”

  學生自由朗讀,再輕讀感悟:沃克醫生的.這段話該怎麼來讀?

  ⑵指名朗讀,引導其餘學生靜靜傾聽,交流:沃克醫生說話時態度十分果斷的。並朗讀表現其果斷。

  ⑶過渡:從醫生果斷的話語中,你知道了什麼?

  組織交流:醫生斷定這是位軍人,而且他雖然傷勢很重,但依然十分鎮定。(師板書:傷雖重,但鎮定)

  3、過渡:這段話中還有哪些語言也能感受到軍人“傷勢雖重,但很鎮定”?請同學們再回過去讀讀第一句話,你還會有新的發現呢!

  生讀後交流:

  ⑴“頭纏繃帶”:可引導學生聯絡剛才故事介紹和生活所見,感受傷勢很重。

  ⑵“走進”:傷勢這麼重,可不是別人擔架抬進來的,而是自己走進來的,表現十分鎮定、勇敢!

  交流後,隨機讀好這句。

  4、過渡:再讀讀年輕人對沃克醫生的對話,這番話該是怎麼說呢?

  學生自讀感受,讀後交流,師引導平時你若生病時著急找醫生的忙亂與緊張,體會這位軍人的鎮定與平靜。交流後再朗讀感悟。

  5、師:讀到這兒,你想對這位軍人說些什麼呢?

  交流中,產生由衷的敬佩之情。(板書:敬佩)

  6、小結:讀書時,有時還要回過去再讀讀想想,這樣會一次比一次讀得有味,感受會一次比一次強烈。(板書:回讀感受)

  (設計意圖:由疑匯入,讀中有悟。讀,不是漫無目的,而是層層遞進,一步步讓學生抓住語言文字進行感悟。這一板塊,先進入準確、流暢的朗讀,初步感知文字內容。由於這段文字對劉伯承的鎮定之舉並未作描述性渲染,而短末沃克醫生的果斷話語更能讓人直接捕捉感受到劉伯承負傷後仍然鎮定自若的神態。故以此為切入口,進行朗讀感悟,透過文字,似在和沃克醫生進行穿越時空的傳神的交流對話,感受著沃克醫生的那分敬意與讚歎。然後,帶著朗讀對話產生的這種感受,再回到前段文字,去細細體察、去感受、去發現年輕軍人的那份鎮定與坦然,心中產生更真更濃的敬意!整個板塊處理,讀貫穿始終,讀中感受、讀中思索、讀中碰撞、讀中頓悟,並隨機以說促讀,讀悟對話過程得以昇華,枯燥的文字,在學生心中變成了流淌著的濃濃的情意!)

  (三)研讀第二自然段,角色體驗,以評促讀,讀中得法。

  1、過渡:即將要面臨手術,這位年輕軍人又是怎樣做的?

  自由朗讀,之後組織交流:這段話是寫年輕人和沃克醫生為了什麼而在爭論?

  2、角色體驗:同桌分角色朗讀,一個讀有關軍人的語句,一個扮演沃克醫生,互相聽聽評評,同桌的朗讀像不像課文中所寫的那樣?

  3、指名朗讀,集體評議,感受年輕軍人態度很堅決,話語誠懇又有些擔心;感受沃克醫生的勸說語重心長,評後再讀。

  4、師:聽了沃克醫生的話,你知道了什麼?

  交流:可引導聯絡生活中如果眼中有了沙礫灰塵的感受,來體會如果不打藥,這種疼痛一般人是承受不了的!(板書:聯絡生活)

  5、出示句段:年輕人堅定地說:“能,我一定能!”說著,他自個兒爬上了手術檯。

  指讀評議:語氣堅定,態度堅決。評中讀悟。

  6、師引導深入體驗:從他堅定的話語和果敢的行動中,你知道此時年輕人是怎樣想的?

  7、小結:你佩服這位年輕軍人嗎?佩服他什麼?

  交流後板書:忍痛苦,意志堅

  8、整體回讀第二自然段。

  (設計意圖:角色轉移將學生從旁觀者推向了與文字對話的位置,成為有情感的“事中人”,促進學生走進教材,積極進行角色體驗,隨後,將體驗所得透過表情朗讀顯現出來,在評議中,學生敏銳捕捉文中語言文字,調動起聽、辯、評的多種實踐方式,主動去感受發現,以評促讀。此時的讀,已不是簡單地朗讀文字元號,而是一種內心的獨白,情感的抒發,如同作者的文字敘述、情感描摹,又遠比這些文字豐富、真切、有靈氣!讀中學習方法的出示也是水到渠成,只是教師對於學生已在運用的方法的總結與提煉,絲毫不顯“教”、“塞”的痕跡。)

  (四)學習小結,體驗收穫與成功。

  1、師: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2、作業設計:運用學習所得自己讀讀悟悟第三、四自然段。

  (設計意圖:學習反饋,不只是對文字內容的掌握回顧,還有學習情感態度方面的反思,更有學習技能、讀書方法的總結,三個緯度的整體協調發展在這裡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