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長方體和正方體認識的教學設計

長方體和正方體認識的教學設計

長方體和正方體認識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生透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稜、頂點以及長、寬、高(或稜長)的含義,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徵,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

  2.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探索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3.學生體會立體圖形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感受其價值,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探索長方體特徵。

  [教學難點]理解長方體直觀圖;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關係。

  [教學準備]每生帶一個長方體實物;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請觀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典型的物體(課件呈現),提問: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

  2.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

  [說明:透過觀察啟用學生已有的關於長方體的直觀經驗,透過交流不斷積累長方體表象。]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觀察物體,理解直觀圖。

  (1)師激疑:從不同角度觀察一個長方體,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

  生試著從不同角度觀察自己帶來的長方體實物。

  彙報交流,達成共識:不論從哪個角度觀察,最多隻能同時看到3個面。

  相機呈現長方體直觀圖(動畫演示:先畫出能夠看到的面,再勾出不能看到的面)。

  (2)認識面、稜、頂點。

  觀察直觀圖,說說從一個角度看到了哪些面?哪些面不能看到?

  結合長方體直觀圖,師向學生介紹:兩個面相交的線叫做稜,三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頂點。(課件同時在圖中作出標註)

  結合直觀圖中稜和頂點,說說它們分別是由哪些面(或稜)在此相交得到的?在小組裡互相摸一摸,指一指長方體物體的面、稜和頂點。

  [說明:讓學生在觀察物體的基礎上,藉助多媒體演示,理解長方體的直觀圖,認識它的面、稜和頂點,這樣既遵循了他們的認識規律,又有利於培養他們的空間觀念。]

  2.探究長方體特徵。

  (1) 分小組研究長方體特徵,填寫“長方體的認識”研究報告單。“長方體的認識”研究報告單

  面

  稜

  頂點

  研究小組:

  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並在小組裡交流。(課件出示研究提綱)

  ①長方體每個面都是什麼形狀?哪些面完全相同?

  ②長方體有幾條稜?哪些稜的長度相等?

  ③長方體有幾個頂點?

  (2)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師提問:

  ①面怎樣數不重複不遺漏?你們是如何發現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②稜怎樣數不重複不遺漏?你們又是如何發現相對的稜的長度相等的?③頂點怎樣數不重複不遺漏?

  學生交流方法,同時配課件演示。

  引導小結:長方體有6個面,12條稜,8個頂點,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面完全相同(也可能有兩個相對面是正方形),相對的稜長度相等。

  (3)認識長、寬、高

  師:長方體相交於同一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它的長、寬、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兩條稜分別叫做長和寬,把豎直方向的一條稜叫做高。(課件演示)

  拿長方體模型橫放、豎放、側放,並讓學生指出在不同擺放的情況下的長、寬、高,告訴學生不管相交於哪個頂點的三條稜,都可以叫做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完成練一練和練習三第1題。

  [說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們什麼事都要自己去動手嘗試,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操作,目標明確,任務具體。交流反饋時老師又一次提醒學生“是怎樣數的”、“如何發現的”,目的是把握一切機會教學生學會學習方法。]

  3.探究正方體特徵。

  課件演示長方體漸漸變成正方體,認真觀察,發現了什麼?

  (師述: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叫正方體(也叫做立方體)由於長、寬、高都相等所以稱稜長)

  根據剛才研究的方法,請你們小組討論研究出正方體的特徵,填寫“正方體的認識”研究報告單。

  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歸納小結:正方體的6個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體的12條稜長度相等。[說明:讓學生把學習長方體的特徵的學習方法遷移到學習正方體的特徵上來,使他們又對又快地達到學習目標。]

  4.比較長、正方體的特徵,說說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老師引導學生按照面、稜、頂點的次序,引導學生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並整理成表格。

  形體

  相同點

  不同點

  面

  稜

  頂點

  面的形狀

  面積

  稜長

  長方體

  6個

  12條

  8個

  6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

  每一組互相平行的四條稜的長度相等

  正方體

  6個

  12條

  8個

  6個面都是正方形

  6個面的面積都相等

  12條稜的長度都相等

  練習三第3題。

  獨立完成每小題,再交流反饋。

  [說明: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各自的特徵,所以可以引導學生按照面、稜、頂點的順序,透過討論交流,來總結和概括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最後整理成表格,使學生明確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滲透子集思想。表格的設計把本節的重點內容以圖文表結合的形式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現出來,給人銘刻記憶,融會貫通。]

  三、鞏固運用 拓展創新

  1.練習三第2題。

  藉助直觀圖,根據圖中標註的資料先同桌有條理地指一指、說一說每個面的長和寬,說說相關面之間的關係再獨立把有關面的形狀和長、寬有條理地寫下來。

  2.練習三第4題。

  (1)先判斷課本中擺出的幾個圖形中分別是長方體還是正方體,再同桌互相指一指每個圖形中長、寬、高(或稜長)的位置,說說它們分別是多少釐米。

  (2)每個學生用稜長1釐米的正方體擺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在小組內互相說說擺出的長方體(正方體)的長、寬、高(稜長)。

  3.練習三第5題。

  [說明:練習內容豐富,多樣,既加強了基礎知識的訓練,又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梳理知識 反思總結

  你認為本節課,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