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半截蠟燭》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半截蠟燭》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半截蠟燭》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

  2、透過關鍵詞體會人物機智、勇敢、沉著的品質、

  3、進一步明白人物身上的共同點,深深的愛國。

  4、透過感悟課文,學習“體會特別語境中詞的特定含義”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板書:

  半截蠟燭

  問:你對我有感覺嗎?

  任何事物,在你看到、摸過後,都應該有感覺。比如讀書,你既聽到,又看到,就要特別有感覺。

  2、指名讀,有什麼感覺?

  3、同一樣東西,在不同的情況下,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感覺。你信不信?

  一個二十寸的大蛋糕,上面點燃著半截蠟燭,有什麼感覺?

  一張餐桌,兩杯紅酒,兩個人面對面坐著,中間銀色的燭臺上燃著半截蠟燭,什麼感覺?

  突然停電了,屋裡漆黑一片,心裡十分害怕,忽然,門開了,媽媽的臉在燭光裡格外溫柔,你有什麼感覺?

  4、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覺。伯諾德夫人一家,看到半截蠟燭被德國人點燃了,那是什麼感覺呢?

  5、請學生說,引讀第3自然段。

  6、出示:

  半截蠟燭,越來越短的蠟燭。

  冒著青煙的燭芯,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此時此刻,它彷彿變成了屋子裡最可怕的東西。

  燭焰搖曳,發出微弱的光。

  指名讀,帶著你的感覺讀。想想這些詞在課文中什麼情況下出現,帶著感覺一起讀。

  7、這是一個方法,讀一個詞一句話都要聯絡當時具體的情況,讀出感覺。

  為了這“半截蠟燭”,伯諾德夫人一家與德國人展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在這場較量中,你覺得誰最令你佩服?請你自己讀課文,找出有關詞句,用來證明。

  讀書,就要有“感覺”,而且要把自己當成書裡的人,體會一下他們當時的感覺。

  請你注意,課文中有一些詞,平時的意思是什麼,在當時的情況下,你有什麼不同的感覺?

  生讀,師巡視,並指點。

  8、交流,相機教學:

  伯諾德夫人:

  1、“看著”,如果是你,你當時什麼感覺?

  2、“急忙”,在這句話裡你讀出了什麼?

  3、“輕輕”,你感受到什麼?“做動作,要顯得很隨意”

  還有誰要補充?指名幫助說明值得佩服。

  4、朗讀。

  傑克:

  1、慢慢(沉著,不慌不忙)

  2、“語言”,(合適的藉口)

  3、“孩子是懂事的,……默默地坐待著”:

  “厄運”:讀到這裡,你想到了什麼?(指導學生把厄運具體化)

  “最後時刻”,如何理解?這個詞和厄運結合。

  “從容、默默、坐待”,你有什麼感受?體會到什麼?

  4、誰願意補充、總結自己敬佩傑克的理由。

  5、師生輪讀第5自然段。(導語)

  傑奎琳:

  1、“嬌聲”:討論這樣寫是為了突出傑奎琳可愛嗎?

  2、“鎮定”:……

  3、“端起燭臺,道過晚安,上樓”。

  4、(如體會不到)討論這樣寫僅僅是為了突出傑奎琳可愛嗎?

  對比:快九點了,活潑可愛的小表妹嬌聲對大家說:“對不起,我要睡覺了,明天是星期一,晚睡要遲到的。”說完他向我道了晚安,進房間去了。

  5、指名讀、氣度。

  9、班上小調查:

  在讀課文的過程中,大家一定有了更深的`體會?誰想強調一下自己的觀點?

  指明說。

  10、討論:

  對於不同的意見,誰有新的看法?(融合一下)

  引導明白:他們都表現出機智、英勇、沉著,都值得我們敬佩。

  追問:是啊,從這家人身上,我們讀到了機智、勇敢與沉著,他們甚至願意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是怎樣的一家人哪?難道還有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東西嗎?

  (學生體會。)

  11、女人 和孩子,一般人眼中最弱小、最需要幫助的物件,他們身上卻有一股強大的力量,這力量來源於他們那顆為國跳動的、勇敢的心。

  齊讀課文。

  二、作業

  1、讀一本英雄人物的書。

  2、觀看一部電影:

  《甲午風雲》、《辛德勒的名單》、《小兵張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