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認識線段教學設計及反思

認識線段教學設計及反思

認識線段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經歷操作活動和觀察線段的過程,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徵,會數線段的條數並會畫線段。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逐步培養思考、探究的意識和能力,並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樂於學習,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感受生活裡的數學事實。

  教學重點:認識線段的特徵,能用刻度尺畫和量出指定線段的長度。

  教學難點:線段表象的建立,會分辨線段。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1、師:請小朋友每人拿出課前準備的細線,同桌相互比比兩根線的長短。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交流結果。

  2、師:現在請小朋友來介紹介紹你們是怎樣比的?

  生:我是先把細線的一端對齊,然後把線拉直,再看另一端。

  教師板書:拉直;一端對齊。

  師述:我們把這根細線拉直以後,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線段。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線段。

  (1)教師在黑板上畫一條線段。

  端點 端點

  (2)教師說明:一根線段有長有短,說明線段是有一定長度的。當一根線段單獨在一起的時候,為了表示它有兩個端點,而且不變形,我們在畫的時候要給它裝上兩個標誌(在端點處畫一短豎),用這個特殊標誌來表示它就是線段。

  2、尋找線段。

  (1)師:請小朋友拿出課前準備的長方形紙,放平在桌子上。

  師述:像長方形紙的四條邊就可以看作線段,尺子的邊也可以看作是線段。

  (2)師:小朋友觀察一下,在我們周圍還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線段?(觀察、考慮兩分鐘)

  (要求:要說完整話。比如:什麼的邊緣是線段。)

  生1:黑板的邊可以看作線段。

  生2:窗戶的邊可以看作線段。

  生3:課程表的`框邊也可以看作線段? ?(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完整的。)

  3、折線段。

  (1)師:現在老師把這張長方形紙對摺,然後展開,你發現了什麼?

  生:我看到中間有條線段。

  師:對了,中間的這條摺痕我們就可以看作線段。

  (2)師:請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長方形紙折折,看看怎樣折摺痕最長?怎樣折摺痕就比剛才老師折的短?

  學生動手操作。

  交流自己的折法,總結對角折時摺痕最長。

  4、畫線段。

  教師示範,學生模仿。

  師:誰來介紹一下線段有哪些特點?

  生1:線段是直的。

  生2:線段還有兩個端點。

  生3:畫線段時還要裝上兩個特殊標誌。

  三、 方法應用及課堂檢測。

  1、判斷線段。

  師述:只要符合(1)直,(2)有兩個端點和兩個特殊標誌,這兩個條件的就是線段,和它的位置是沒有關係的。

  2、下面的圖形各由幾條線段圍成?

  ( )條 ( )條 ( )條 ( )條

  3、用直尺把下面的兩點連成一條線段。

  小結:連線兩點可以畫一條直線。

  4、下面有三個點,連線每兩點畫一條線段。

  小結:連線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點可以畫三條線段。

  5、下面有四個點,連線每兩點可以畫幾條線段?

  小結:連線不在同一直線上的四點,可以畫六條線段。

  6、填一填。

  線段是( )的,有( )個端點。

  三角形由( )條線段組成。

  正方形由( )條線段組成。

  兩點之間可以畫( )條線段。

  線段有長短嗎? ( )

  2、畫一畫。

  (1) 畫一條長5釐米的線段。

  (2) 畫一條比6釐米短2釐米的線段。

  (3) 畫一條比3釐米長4釐米的線段。

  四、梳理知識,總結昇華。

  師:小朋友,今天你學到了什麼?

  五、作業佈置。

  課本第7頁練習一的第7、8、9題。

  板書設計:

  認 識 線 段

  線段的特徵:直直的,有兩個端點的平面圖形。

  量線段 畫線段

  教學反思:

  1、在整節課的環節設計上,我透過“拉線段——找、折線段——畫線段——數線段——連線段”五步來幫助學生一步一步地認識、理解直至掌握線段。這樣的設計是完全符合教學的認知規律,也十分切合學生的認知心理的。

  2、“線段”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大量接觸到這一內容,有較豐富的生活經驗與表象認識,但是他們對這些內容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們對線段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概括的抽象的概念,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所以,我引導學生將直觀物體和抽象概念搭建橋樑,實現過渡,在現象和本質之間透過有選擇地觀察和總結,使線段這一概念的基本特性突現出來,真正實現對概念本質意義的建構。

  3、不管是教學的細節,還是教學的環節,也不管是預設的還是生成的,如果我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敏銳地抓住教學的契機,並滿足學生真實的需要,促進學生的發展,這堂課就應該能更精彩。一堂課是由許許多多的教學細節與教學環節所構成的,而課的成敗,也恰恰體現在這些教學細節與環節的設計與處理上,對於我的課堂而言還需從細節上認真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