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竹影》語文教案教學設計

《竹影》語文教案教學設計

《竹影》語文教案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透過學習本文生動、形象的描寫,體會文章表現出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2、瞭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

  3、感悟豐子愷作品的藝術之美。

  【學習重點】

  學習本文生動、形象的描寫,體會文章表現出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學習難點】

  瞭解中國畫的基本特徵。

  【教學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前準備】

  要求學生蒐集有關豐子愷的資料(包括人物簡介、漫畫、散文等),將其整理、歸類,用電腦製作成“豐子愷專刊”並打印出來。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在我國,有一位被公認為“20世紀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他就是豐子愷先生。今天,我們就追隨子愷先生清幽玄妙的文筆,走進他的藝術長廊,做一次美的漫步。

  二、簡介作者

  請一位同學介紹豐子愷的情況,明確豐子愷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藝術大師。在繪畫與散文創作方面成就頗豐。

  三、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用最簡潔的話概括出課文內容及中心。

  2、勾畫出文中你認為最生動、形象的表現童真童趣的描寫,並點評、賞析:

  課文寫“我”和小夥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畫竹影,並在畫竹影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位藝術殿堂的領路人──爸爸,他因勢利導地給我們上了一節藝術課。體現了一種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生動、形象的表現童真童趣的描寫。如:“原來月亮已在東天的竹葉中間放出她的清光。院子裡的光景已由暖色變成寒色,由長音階(大音階)變成短音階(小音階)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門汀上參參差差地描出許多竹葉來。”

  四、深入探究

  1、聯絡本單元是圍繞“文化藝術“而展開的:

  《社戲》──(鄉村)戲劇藝術

  《安塞腰鼓》、《觀舞記》──舞蹈藝術

  《口技》──民間傳統藝術

  《竹影》──繪畫藝術

  2、在繪畫藝術中畫馬難還是畫竹難?

  3、畫竹難,相信畫竹影就更難了。那麼,為什麼題目叫《竹影》而不叫《竹》呢?竹影是否能體現竹的美態?

  4、首先,這篇散文的確是“我“和小夥伴在月光下畫竹影。其次,非常重要的一點,請看爸爸對中國畫與西洋畫的介紹。中國畫與西洋畫有何區別呢?請歸納一下:

  ⑴ 繪畫形式不同:中國畫像符號,

  ⑵ 顏色不同。

  歸納:中國畫重神似,神韻;西洋畫重形似,寫實。

  由此可見,《竹影》這個題目更能體現中國畫重神似而不是形似的特點。

  5、補充材料:

  朗讀臺灣作家、畫家劉墉先生《瑩窗小語·畫中的哲理》裡的一段話:

  體會中國畫不在“像與不像”,而在“姿態”、“神氣”、“風骨”。

  當時薛博士首先指著邵幼 軒女士的一幅竹子說:“中國人的繪畫就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和人生觀。當他們畫竹的時候,不僅描寫竹的形象,更表現了竹的節操;他們把竹子比喻為君子,將竹的精神帶入自己的生活。

  你們看那虛心勁節的竹,它雖無豔麗的外貌,卻有挺拔的風骨。它們不畏打擊,在狂風驟雨中依然站立;在嚴霜厲雪後依然青翠。它們愈挫愈堅,也愈站得穩、立得直。

  你們再想想竹的用途,它的芽可以吃;它的幹可以做傢俱建材;它的枝可以為帚;它的.葉可以包粽子做斗笠;它的每一寸、每一分都能供我們使用;它奉獻全部的生命造福人群,這也就是中國人的精神。”

  (選自(臺灣)劉墉《螢窗小語·畫中的哲理》)

  五、合作交流

  1、小組內交流豐子愷專刊資料。

  2、請同學當小老師,向大家介紹豐子愷的漫畫。(用投影儀把漫畫投影出來)

  3、賞析豐子愷的同名散文、漫畫──《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老師配樂朗誦,學生點評,體會豐子愷作品“文如其畫,畫如其文”的特點,感悟藝術之美(配樂:小提琴曲《無言獨上西樓》) :

  ⑴ 注意釋題:人散後(時間 熱鬧歸於靜謐)一鉤新月(不是圓月,可聯絡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天如水(如水的不僅是天,朋友間的情誼也如水。如水般清、純、深)

  ⑵ 寥寥幾筆勾勒出一個意境。

  ⑶ 語言清新、雋永、凝練、耐人尋味;漫畫筆法簡潔、雍容恬靜。畫中有詩,詩中有畫。

  ⑷ 一個美麗的錯誤(新月畫成殘月)

  ⑸ 古詩新畫(題目選自謝逸宋詞《千秋歲 詠夏景》)

  ⑹ 以靜襯動(此時的“靜”襯朋友相聚時的“對酌”、“結社”、“浪遊”、“狂歌亂舞”。)

  六、作業

  1、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做遊戲,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編花環……留意一下,想一下,你是否也在進行著一種藝術上的創造,是否也有藝術上的發現?如果有,請用文字寫下來。

  2、小結:藝術並非高不可攀,就存在與我們日常行為當中(像用泥巴造城堡其實是孕育著一種建築藝術,用雪堆娃娃孕育著一種雕刻藝術,用野花編花環孕育著一種裝飾藝術)。或許藝術和美就蘊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動中。讓我們一起走進生活,創造藝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