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課件> 師說教學設計課件

師說教學設計課件

師說教學設計課件

  教學目標 :

  1、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2、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4、掌握重要字詞及古今異義詞,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

  3、區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步驟 :

  第一課時

  一、匯入課文。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匯入。

  板書課題。解題。

  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於“從師”的道理。初中學過的《愛蓮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

  二、作者簡介及背景:

  韓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豔的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後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寫作背景)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願從師學習,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恥於從師的風氣很盛行。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世以下,不益不事師。進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抗顏而為師”,並著《師說》來抨擊恥於從師的風氣,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闢的見解突破了過去的舊框框,具有積極的進步意義。

  三、初讀課文

  1.第一、三、四段學生齊讀,第二段師領讀。

  2.訂正以下字音:

  句讀 不 阿諛 郯子cháng萇弘 師襄 老聃 蟠 貽

  四、研讀課文第一段

  (一)字詞疏通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求學的人 是靠(他)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的

  學者:者字短語,相當於名詞 受同授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 卻 跟從老師(學習) 那些成為疑惑的

  而,表順承 而,錶轉折

  3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在 懂得的道理本來比我早 跟從(他)拜他為師

  相當於介詞“於” 於:表比較,比。 師:名作意動:以……為師

  4吾師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是(向他們)學習道理的 哪管他們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

  5是故無貴無賤, 無長無少,

  無論地位尊貴 地位卑賤 年齡大 年齡小

  無……無……:無論……還是

  6道 之所存, 師 之所存也。

  道理存在的地方 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意為誰懂得道理,誰就是老師)

  之:結構助詞,用在定語和所字結構中間

  (二)內容梳理

  1.思考: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論點?哪句指明教師的職責?那些語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哪些語句闡明擇師的原則和態度?

  2.明確:1)首句:推出中心論點:學者必有師

  託古言事,乃針對當時士大夫以從師為恥而說的,更增加力度。

  與結尾“餘嘉……”呼應。

  2)第二句:教師的重要作用或職責

  突破了一般人對教師職責認識的侷限,把教師的職責從“授其書而習其句讀”擴大到“傳道……”,這在當時是個不小的進步。

  道,儒家的思想。業,儒家的經典,道的載體。

  3)三、四句:從師的必要性

  這是承“解惑”而言的。

  4)擇師的原則和態度

  針砭了當時上流社會看重門第高低的惡劣風氣,提出“師之所存……”的原則,此思想無疑是積極的,進步的'。學問面前,人人平等嘛。

  這是承“傳道”而言的。那麼為什麼不承“受業”展開呢?因為人人皆知教師有“受業”的職責。

  3、總結本段

  總說老師的作用和從師學習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擇師的原則,推出“無貴無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

  4、背誦本段

  五、佈置作業

  一、給下列加點詞注音;或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是通假字的,就在它下面劃橫線。

  1.六藝經傳( ) 2句讀( )之不知

  3.無長( )無少 4.或師焉,或不( )焉

  5.官盛則近yú 6.孔子師……cháng 弘、老dān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學習第二段

  一、檢查複習

  1、提名背誦第一段。

  2、提問個別字詞。

  二、研讀第二段

  1、指導朗讀。

  指導正確斷句,如:師道之不傳也/久也

  2、詞句疏通

  1嗟乎!師 道之不 傳也久矣!

  從師的風尚 沒有傳播 之: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也:表句中停頓

  2而 恥學於師。

  卻以向老師學習為羞恥 恥: 以……為恥。

  3聖人之所以為 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 皆出於此乎?

  所以:……的原因 成為 大概 這個原因吧

  4則恥師焉。以從師為恥

  5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之: 賓語前置的標誌,助詞

  6或 師 焉,或不 焉。

  有的從師 不從師 焉:語氣助詞

  7巫 醫樂師百工 之 人,不恥相 師。

  各種工匠這些 互相學習

  8今其 智 乃反 不能及, 其可 怪也歟!

  他們的智慧竟 反而 趕不上 這可真 呀

  3、簡析

  1).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

  2)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邊析邊整理出以下板書:

  古之聖人與今之眾人 其子與其身 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

  從師 恥學於師 擇師 恥師 不恥相師 群聚而笑

  聖益聖 愚益寓 小學而大遺 其智乃反不能及

  從師的重要性

  3)小結:本段 一連用了三個對比,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闡明從師的重要意義。結語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與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4) 指導朗讀。 分析作者態度語氣的變化:疑問推測——肯定責備——感嘆諷刺:語氣步步加強,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5、學生背誦本段。

  四、作業

  (一)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1.無貴無賤 2.小學而大遺 3.吾從而師之 4.弟子不必不如師 5. 古之學者必有師。

  (二)熟讀背誦課文第二段。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學習三、四段並總結課文

  一、檢查複習 1、背誦 2、字詞

  二、分析第三、四段

  (一)第三段 1、指導朗讀 2、學生自譯。3.師指導釋疑:孔子師郯子。 師:名作意動,以……為師 4、簡析:舉孔子為例,進一步論證從師的重要性

  以孔子為例,典型精當 說服力強.繼而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嶄新觀點,說明師生關係是相對的,“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二)第四段 1.學生通譯本段.

  2.釋疑:不拘於時。不受時俗的限制 於,“被”

  3.析:結尾交代寫作本文緣由。雖然簡單,但緊扣中心,照應了開頭。

  (三)背誦

  三、總結

  1、思想意義 《師說》的創新至少有三點:一明確提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個對教師作用全面而嶄新的界定,在當時是個了不起的進步,今天仍有現實意義。二是針對上層“士大夫之族”的門第觀念,明確提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全新觀念,開拓了為師者的廣闊領域。三是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嶄新觀點,說明師生關係是相對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閃耀著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光輝。

  2、寫作特色

  1)對比論述,觀點鮮明。

  2)語言上,整散結合,錯落有致。

  3)感情充沛強烈

  四、有感情地讀背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