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資訊科技教學工作計劃5篇
光陰的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成績已屬於過去,新一輪的工作即將來臨,做好計劃,讓自己成為更有競爭力的人吧。好的計劃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資訊科技教學工作計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資訊科技教學工作計劃 篇1
一、基本情況
本學期本人擔任301至305共5個教學班15節資訊科技課教學任務,本學期教材包括資訊與資訊科技、資訊來源與獲取、資訊的加工、資訊的管理、資訊的表達與交流、網頁的設計與製作、資訊科技與社會共七章。其中第一章是概述性的,為後續各章節的學習做一些準備,其且各章是沿著培養資訊素養的主線(資訊的獲取、加工、管理、製作、管理的評價)有側重地展開的。
二、本學期的教學目標:
1、樹立學生學習資訊科技信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加強計算機基礎知識教學,為學習新知識打下基礎。
3、根據新課標精神,加強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對資訊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對資訊及資訊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4、教學中培養學生遵守相關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資訊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三、教學措施
1、強調基礎知識,重視教學方法,教學技能
2、注重教學生動形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4、課堂中注重講練結合,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
5、加強學生上機實踐操作管理和引導教育措施加強學生上機紀律管理,完善機房管理條例,約束學生不良行為,嚴肅處理學生違法違紀行為,組織優勢生輔導後進生上機實踐操作,實現分層管理、分層教學。
四、輔導形式、時間形式:
1、理論輔導:教師講解為主,可在教室和多媒體教室中進行
2、上機輔導:教師上機指導為輔,學生上機練習為主,優勢生幫後進生為補進行。
五、教學計劃進度表
9月份第一週(8月31—9月4日)
教學內容:第1課時2.1因特網上資訊的瀏覽與獲取
第2課時2.2網上資源檢索
2.3因特網資訊資源評價
9月份第二週(9月7—9月11日)
教學內容:第1課時3.1現代資訊處理工具
第2課時3.2字處理和表處理
3.2.1字處理
9月份第三週(9月14—9月18日)
教學內容:第1課時3.2.2表處理
第2課時3.2.3使用字處理和表處理軟體
9月份第四周(9月21—9月25日)
教學內容:第1、2課時3.2.3使用字處理和表處理軟體
9月份第5周(9月28—9月30日)
教學內容:第1課時3.3.1影象處理
10月份第二週(10月12—10月16日)
教學內容:第1課時3.3.1影象處理
第2課時3.3.2聲音影片處理
10月份第三週(10月19—10月23日)
教學內容:第1課時3.4.1演算法
第2課時3.4.2演算法的表示
10月份第四周(10月26—10月30日)
教學內容:第1課時3.4.3程式設計例項
第2課時3.5智慧處理
11月份第一週(11月2—11月6日)
教學內容:第1課時4.1資訊資源管理及其沿革
第2課時4.2資料庫系統
11月份第二週(11月9—11月13日)
教學內容:第1課時4.2資料庫系統
第2課時5.1資訊的表達
11月份第三週(11月16—11月20日)
教學內容:第1課時5.2電子郵件
第2課時5.3電子公告板、線上遊戲
11月份第四周(11月23—11月27日)
教學內容:第1課時6.1網站和網頁
第2課時6.2網頁製作
12月份第一週(11月30—12月4日)
教學內容:第1課時6.2網頁製作
第2課時6.2網頁製作
12月份第二週(12月7—12月11日)
教學內容:第1課時7.1、7.2資訊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智慧財產權
第2課時7.3、7.4資訊的安全和保護、做資訊時代的合格公民
12月份第三週(12月14—12月18日)
教學內容:第1課時1.1資訊及其特徵、1.2資訊的編碼
第2課時1.3資訊科技
12月份、第四、五週1月分第一週(12月21—1月10日)
教學內容:複習
高中資訊科技教學工作計劃 篇2
一、基本情況
本學期本人擔任301至305共5個教學班15節資訊科技課教學任務,本學期教材包括資訊與資訊科技、資訊來源與獲取、資訊的加工、資訊的管理、資訊的表達與交流、網頁的設計與製作、資訊科技與社會共七章。其中第一章是概述性的,為後續各章節的學習做一些準備,其且各章是沿著培養資訊素養的主線(資訊的獲取、加工、管理、製作、管理的評價)有側重地展開的。
二、本學期的教學目標:
1、樹立學生學習資訊科技信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加強計算機基礎知識教學,為學習新知識打下基礎。
3、根據新課標精神,加強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對資訊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對資訊及資訊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4、教學中培養學生遵守相關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資訊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三、教學措施
1、強調基礎知識,重視教學方法,教學技能
2、注重教學生動形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4、課堂中注重講練結合,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
5、加強學生上機實踐操作管理和引導教育措施加強學生上機紀律管理,完善機房管理條例,約束學生不良行為,嚴肅處理學生違法違紀行為,組織優勢生輔導後進生上機實踐操作,實現分層管理、分層教學。
四、輔導形式、時間形式:
1、理論輔導:教師講解為主,可在教室和多媒體教室中進行
2、上機輔導:教師上機指導為輔,學生上機練習為主,優勢生幫後進生為補進行。
五、教學計劃進度表
9月份第一週(8月31—9月4日)
教學內容:
第1課時
2.1因特網上資訊的瀏覽與獲取
第2課時
2.2網上資源檢索
2.3因特網資訊資源評價
9月份第二週(9月7—9月11日)
教學內容:
第1課時
3.1現代資訊處理工具
第2課時
3.2字處理和表處理
3.2.1字處理
9月份第三週(9月14—9月18日)
教學內容:
第1課時
3.2.2表處理
第2課時
3.2.3使用字處理和表處理軟體
9月份第四周(9月21—9月25日)
教學內容:
第1、2課時
3.2.3使用字處理和表處理軟體
9月份第5周(9月28—9月30日)
教學內容:
第1課時
3.3.1影象處理
10月份第二週(10月12—10月16日)
教學內容:
第1課時
3.3.1影象處理
第2課時
3.3.2聲音影片處理
10月份第三週(10月19—10月23日)
教學內容:
第1課時
3.4.1演算法
第2課時
3.4.2演算法的表示
10月份第四周(10月26—10月30日)
教學內容:
第1課時
3.4.3程式設計例項
第2課時
3.5智慧處理
11月份第一週(11月2—11月6日)
教學內容:
第1課時
4.1資訊資源管理及其沿革
第2課時
4.2資料庫系統
11月份第二週(11月9—11月13日)
教學內容:
第1課時
4.2資料庫系統
第2課時
5.1資訊的表達
11月份第三週(11月16—11月20日)
教學內容:
第1課時
5.2電子郵件
第2課時
5.3電子公告板、線上遊戲
11月份第四周(11月23—11月27日)
教學內容:
第1課時
6.1網站和網頁
第2課時
6.2網頁製作
12月份第一週(11月30—12月4日)
教學內容:
第1課時
6.2網頁製作
第2課時
6.2網頁製作
12月份第二週(12月7—12月11日)
教學內容:
第1課時
7.1、7.2資訊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智慧財產權
第2課時
7.3、7.4資訊的安全和保護、做資訊時代的合格公民
12月份第三週(12月14—12月18日)
教學內容:
第1課時
1.1資訊及其特徵、
1.2資訊的編碼
第2課時
1.3資訊科技
12月份、第四、五週1月分第一週(12月21—1月10日)
教學內容:複習
高中資訊科技教學工作計劃 篇3
新的學期又開始了,我擔任高一六個班級的資訊科技的教學工作,同時承擔學校新機房的管理工作,這學期在教學方面我的工作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明確本學期資訊科技課程的任務: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或掌握資訊科技基本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具有獲取資訊、傳輸資訊、處理資訊和應用資訊科技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資訊科技素養,為他們適應資訊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二、教材分析
本書共6章,是以資訊處理與交流為主線,按照“資訊的獲取與評價—資訊的加工與表達—資訊的釋出與交流—資訊的儲存與管理”這一線索呈現學習內容。每一章的首頁有導言,敘述了本章的學習目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本書充分體現《課程標準》中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及有關要求。注意層次性和開放性,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基礎性與發展性相結合。透過本書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掌握資訊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夠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的資訊科技交流思想,開展合作,解決日常生活、學習中的實際問題;理解資訊科技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明確社會成員應承擔的責任,形成與資訊化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
三、學情分析
高中一年級學生身心漸趨成熟,邏輯思維趨於嚴密,他們已經具有一定的資訊科技使用經驗,只是對所學內容尚欠系統的提煉、重組和內化。而由於學生在資訊科技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分化很快,況且起點水平參差不齊,同時高中資訊科技課只是作為學業水平測試的學科,因此很多學生也不重視,只想上網玩,給教師的教學帶來許多不便。教師要在教學中掌握好難易度和鬆緊度,即要照顧到水平較低的學生,使他們學有所得,又要照顧到水平較高的學生,使他們能再上一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
四、教學目標及要求
1、引導學生歸納和理解資訊的基本含義,透過探究活動來描述資訊的基本特徵,認識資訊的重要性及瞭解其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情況。
2、瞭解資訊科技的基本概念和含義,透過交流與合作探究活動,瞭解資訊科技的應用和發展情況,及其對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以及個人學習生活方面的積極和消極方面的影響,形成良好的資訊科技活動習慣。
3、知道資訊來源的多樣性及其實際意義;學會根據問題確定資訊需求和資訊來源,並選擇適當的方法獲取資訊。
4、引導學生探索網路資訊檢索的策略與技巧,掌握網路資訊檢索的.幾種主要策略與技巧,能夠合法地獲取網上資訊
5、讓學生學會根據自己的需求,依據自身的經驗,對獲取的資訊進行鑑別和判斷。
6、能夠根據任務需求,熟練使用文字處理、圖表處理等工具加工資訊,表達意圖。
7、選擇恰當的工具軟體處理多媒體資訊,呈現主題,表達創意
8、初步掌握用計算機進行資訊處理的幾種基本方法,認識其工作過程與基本特徵。
五、教學重點
1、能描述資訊的基本特徵
2、能列舉資訊科技的應用例項
3、瞭解資訊科技的歷史和發展趨勢
4、能根據資訊需求確定資訊來源,採用合適的方法獲取資訊,並有效儲存資訊。
5、掌握搜尋引擎的分類查詢、著急詞查詢方法。
6、文字資訊的加工與表達
7、利用恰當的圖表形式表達結果。
8、利用多媒體資訊表達創意
六、教學難點
1、理解資訊及資訊科技的基本含義
2、理解資訊的基本特徵
3、能鑑別和評價資訊
4、如何根據任務需求,熟練使用文字、圖表處理等工具軟體加工資訊
5、怎樣選擇圖文混排、多媒體資訊的組織等形式,恰如其分地表達主題內容。
七、教學措施及教改設想
1、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鑽研教材,提前備好課,備課過程要細,多查閱有關材料,課前準備好各種資料,提高課堂效果。
2、上好每一節課,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講練結合,啟發學生思考多做多練,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採取目標分層教學。目標分層教學是以因人施教為核心,相信所有學生都能學好為前提,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一代新人為目標。
4、適時的訓練學生學會設計,培養學生地創新精神。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設定開放的情景,引導學生以新奇、獨特的角度去思考、去發揮、去無限接近思維的創造點。
5、對自己的工作情況及時總結,深入瞭解學生,也瞭解自己工作在學生中的接受情況,以完善自己的工作
總之,態度決定一切,學習成就事業,知識創造未來,在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中,我要以更端正的態度對待工作與學習,我要以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到工作與學習,我要以更熱愛的心去對待我的學生,只有這樣,我才能工作得踏實,學習得快樂!
高中資訊科技教學工作計劃 篇4
為了迎接資訊時代的挑戰,適應資訊化社會的要求,資訊科技新課程改革正在轟轟烈烈的開展。在這種情況下,以往的高中資訊科技教材已不能適應時代對學生的要求,這套教材正是這種改革的一種嘗試。它吸取以往教材的特點,遵照《高中資訊科技課程指導綱要》精神,滲透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理念,重新編寫而成的。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自學能力、資訊處理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
主要來說:
1、從興趣出發,藉助範例,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理解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知識,培養基本技能。
2、透過“活動”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資訊能力。
3、將評價作為促進教與學的一種手段融入教學過程中。
4、在熟練掌握基本技能與操作的基礎上,注意培養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
教學措施:
1.以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契機抓好學習的入門。
2.結合計算機輔助教學軟體,生動活潑地進行教學。
3.以抓好課堂教學良好紀律為保證,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4.以教學實踐為主,在實踐過程中讓學生髮現問題,並及時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5.切實提高教師自身專業知識和業務水平,認真進行中學資訊科技課的課題研究,向教研要質量,努力提高學生素質。
6、針對教材的特點,明確“學習目標”,做好感性的“範例與活動”的學習,做好理性的“知識與技能”的認識,“鞏固與提高”課堂所學,加強課外“閱讀材料”的學習。
7、對起點不同的學生要注意分類施教,要讓基礎好的學生學得一技之長,底子薄的學生打好基礎。
8、提高課堂興趣,多采用範例教學法、活動專案教學法、綜合實踐法等,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利用各種和現實生活有密切聯絡的軟體進行教學,並儘可能多的安排學生用所學知識進行創作的機會,如用flash進行動畫創作,用VB進行了解什麼是程式設計等,這樣既可提高學習興趣,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辦、自學能力和資訊處理能力,有利於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高中資訊科技教學工作計劃 篇5
一、教學目標要求
以《普通高中資訊科技課程標準》為指導,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資訊科技基本知識和技能,瞭解資訊科技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透過資訊科技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資訊、傳輸資訊、處理資訊和應用資訊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資訊科技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資訊科技;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把資訊科技作為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資訊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二、學生情況分析
1.學情分析
由於我校是每一學期資訊科技課時比較少,每週只有一節課,學生的遺忘性大,大多數學生學後沒有注意鞏固,學生掌握的情況不是很理想,參差不齊。有條件的學生家中有電腦或父母單位有電腦,上機時間相對多一些,操作較熟練,有大部分學生純粹是上課時間聽課,課後就沒有練習鞏固的機會,所以,這一部分學生對所學知識遺忘較大,操作生疏。學生對資訊科技學科的學習積極性還是比較高,因為資訊科技課並不像語文、數學那麼枯燥、單調。相對來說學生覺得比較新鮮。但是這又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學生感興趣的並不是學習,而是打遊戲、上網聊天。所以,學生對計算機的認識還有待提高。要進一步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
2.準備採取的相關措施
(1)強調基礎知識,重視教學方法,教學技能
(2)注重教學生動形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課堂中注重講練結合,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
(4)以例項為先導,以培養學生的處理資訊能力為主線,注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所以,在講課過程中,除了部分理論在教室上課外,其餘的時間到機房進行實際操作,同時還可以利用上課時用大螢幕播放最新的高科技資訊,拓寬學生的視野和培養他們學習高科技資訊的興趣。
(5)加強學生上機紀律管理,完善機房管理條例,約束學生不良行為,嚴肅處理學生違法違紀行為,組織優勢生輔導後進生上機實踐操作,實現分層管理,分層教學。
(6)靈活運用教材。就資訊科技來看,教材在內容設定上是沒有考慮到地區之間的學生在認知和學習水平上的差異的,有些內容對於我們來說是不切合實際的,不能完全把照教材中的內容搬到課堂上來講,因此在教學時在內容上要有所刪減。
三、教材分析
《資訊科技基礎(粵教版)》教材突破以計算機技術為主的學科體系,以“認知。技術。社會”三位一體的基本理念來構建教材的體系,以“資訊科技與處理”為主線,按照“資訊的獲取與評價-資訊的加工與表達-資訊的釋出與交流-資訊的儲存與管理”的邏輯線索呈現教學內容。“資訊科技與社會”的內容分散到各章節中,與具體內容的學習緊密結合。每節都落實了新課改的一些精神,具體包含以下這些環節:任務、觀摩、實踐、交流、探究、評價、練習等,為方便學生學習,正文旁邊設定了一些提示、建議,另外還有一些旁註,這些都有利於學生更好的掌握資訊科技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