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課件> 書法教學課件怎樣製作

書法教學課件怎樣製作

書法教學課件怎樣製作

  書法教學課件怎樣製作呢? 以下就是小編整理的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在漢字書寫形式長期演變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最完善的字型楷書。它筆畫豐富、點畫分明、結構方正,幾乎包容了所有書體的用筆原則和結構原則,是書法的基礎,因此我們重點研究毛筆楷書的多媒體課件的製作。以此類推至其他書體的課件製作。

  楷書基本筆畫部分多媒體課件的製作要求及原則:

  課件製作要求:基本筆畫部分是書法教學的基礎。研究發現,對學生來說運筆是難點,也是關鍵,這是由於運筆過程是一個在水平方向(平面)與垂直方向上運動的複合過程,毛筆在立體空間運動的同時,毛筆本身也需不斷地提按頓挫,以不時調整筆尖為筆筆中鋒,這樣一個依靠腕肘乃至全身貫氣協調運動的複雜過程靠學生觀察、揣摸、摹仿教師示範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而多媒體課件的製作就是要解決或幫助解決這一難點:利用課件進行微格教學。課件要具有重複、放大、旋轉、分解的功能,能再現毛筆在運筆過程中的提按形態、腕肘執行軌跡。

  晉朝衛夫人撰有《筆陣圖》七條:橫若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點若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撇如陸斷犀象;豎如萬歲枯藤;,捺如崩浪雷奔,;彎鉤如百鈞弩發,;折鉤如勁弩筋節。基本筆畫的運筆真可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課件的製作就是要使不可能言傳的東西變為可能。圍繞“永”字八法,從楷書筆畫的基本型及演變型歸納出多媒體課件的製作原則:

  課件製作的原則:

  直觀性原則:簡潔明瞭,突出重點,解決難點。

  形象性原則:藉助具體事物來類比。

  適切性原則:適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書法教學的特點。

  啟發性原則:為學生探究、思考留有餘地,啟發形象思維。

  動感性原則:能分解、動態演示運筆過程。

  楷書間架結構部分多媒體課件的`製作要求及原則。

  間架結構好比建築師設計屋宇,由於點畫與偏旁部首位置安排上的變化,呈現的樣式就絕不會類同。把一個漢字的構造比作一幢建築物,其中有美學、力學上的學問。而能支撐這幢建築物,全在於“理”,即有“共性”的內部規律。課件的製作就是在於揭示出這一“理”。

  關於漢字的結構,古代專家有許多精闢論述,如唐有歐陽詢的三十六法,明有李淳的大字結構八十四法,清有黃自元的間架結構九十二法。歸納起來主要是從結構形式及結構佈勢兩方面來研究楷書間架結構的規律。結構形式包括:獨體,左右結構,左中右結構,上下結構,上中下結構和包圍結構。結構佈勢包括:肥、瘦、疏、密、大、小、長、短、偏、斜、堆、積、重、並、向、背、孤、單等。在課件製作過程中,要將間架結構與建築、舞蹈、體育欣賞相結合,將結構教學與其他藝術融為一體,透過對美的事物的觀察、抽象、概括,加深對書法結構的理解。

  經過篩選我們歸納出掌握楷書結構的方法:

  幾何外形法:將部分外形輪廓規則或特殊的字給出其幾何外形,幫助學生掌握其結構特點。

  布白法:根據字形內部的布白特徵把握其結構。

  重心法:重心平穩是漢字結構的基本要求,每個漢字都有一條重心線,繪出這條重心線對穩定漢字有重要意義。

  逐次參照法:每一筆畫都不是孤立的,作到筆筆“有畫可依”。

  平移法、角度法:將素描中的技法引入書法課中。

  對比法:

  結構本身的對比:左寬右窄、左高右低、左右長,中間短、上寬下窄、上窄下寬、上中寬下窄、上下寬中窄。

  各種書體結構對比:顏、歐、柳體結構變化的規律及特徵。

  借讓法:漢字中的筆畫、部位互不相撞,注意筆畫的交叉、穿插、伸縮和避讓,從而使結體緊湊、安穩、妥貼。

  在課件製作時,能將漢字按偏旁部首分解,分解後的部分能移位、收放、伸縮、旋轉,使得學生能在比較中選出最佳結構方式。

  楷書章法部分的多媒體課件製作研究:

  學筆畫、結構歸根到底是為了寫整幅字,給人看或欣賞的也是整幅字。章法佈局要求:用筆基本中鋒,體現線條美;結構勻稱安穩,體現均衡美;字際之間左右顧盼,上下映帶,體現和諧美;落款與正文錯落,體現參差美(落款還包括位置、農曆年月、書寫內容出處、姓名、鈐印等知識點),都有書法的特定規範,它包含了最基本的審美能力與藝術修養,學生不易掌握,需要製作多種幅式的書法創作多媒體課件,來滿足講授、釋疑、仿作和創作的需要。

  掌握章法佈局的原則:

  計白當黑原則:根據紙(白)的大小確定字(黑)的大小與多少,並突出落款之處。

  對比原則:字與字之間大小、寬窄、長扁的對比;正文與落款字型、大小對比。

  首尾呼應原則: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要呼應流暢,達到通篇貫氣,活潑靈動。

  審美原則:透過章法佈局欣賞訓練,進入一個全新的審美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