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計劃> 六年級上冊教學計劃範文集錦3篇

六年級上冊教學計劃

六年級上冊教學計劃範文集錦3篇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很快就要開展新的工作了,是時候寫一份詳細的計劃了。那麼計劃怎麼擬定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六年級上冊教學計劃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六年級上冊教學計劃 篇1

  一:學生情況分析:

  我校六年級共1個班級,他們經過三年的科學學習,已經具備了初步的科學知識和操作技能,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維方式也初步的由具體轉變為抽象。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擴大學生知識範圍,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聯絡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

  重點強化了認識事物內部的變化特徵和變化的相互聯絡,既有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又從微觀世界認識事物的內部結構和變化的規律性分析,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識目標

  1。瞭解細菌的主要特點和對人類正反兩方面的作用;知道真菌是、既不屬於植物也不屬於動物的一類生物中的一類。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質;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變化,另一類會產生新的物質;瞭解物質的變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3。觀察生活中運動靜止相對性的事例,能用簡單的圖表或圖形表示距離和實踐的關係,直到物體運動需要的位置、方向和快慢等

  (三)能力培養

  1。培養學生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表達、評議和討論。

  2。培養學生能對自己的探究活動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計劃。

  3引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並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與他人交換意見。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質的變化》、《物體的運動》、《太陽、地球和月亮》、《生物與環境》、《研究與實踐》六個單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以生物體的外部表象及內部結構、物體與物體的運動等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促使學生在“事物宏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部特徵”之間建立聯絡,進行以“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藉助學生不斷豐富的間接“生活經驗”,切入到科學探究活動之中。《微小的生物》單元引導學生從耳熟能詳的病毒、細菌和真菌開始,認識一些微生物,從微觀處揭示生命世界的奧秘,感受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將饅頭髮黴、食品變質等自然現象與微生物的生命繁殖活動結合起來,理解自然事物的變化是相互聯絡的。《物質的變化》單元在學生了解常見物體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對物質的多樣變化進行觀察、實驗,用辨證和聯絡的觀點看待物質的變化。《物體的運動》物質的運動,透過對運動與靜止現象的觀察、探究、蒐集整理資訊等活動,理解靜止與運動相對性的道理,《太陽、地球和月亮》認識白天黑夜產生的原因,四級的更替日食和月食的產生讓你產生對宇宙的好奇心,產生探究問題的意識,《生物與環境》環境可以改變生物,生物與環境密不可分,從而保護環境。培養學生觀察與測量、採集與分析資料的能力。嘗試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與技能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本冊教科書的編排從探究物件上看,重點強化了認識事物內部的變化特徵和變化的相互聯絡,既有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又從微觀世界認識事物的內部結構和變化的規律性分析,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如微生物世界,認識事物的相互聯絡,如病毒與生命健康、物質的運動等。探究水平較前幾冊教科書有明顯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實施力度,加大學生生活經驗的整理與提升,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間接生活經驗的回顧與運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設計了大量的強化學生邏輯推理的探究專案,如根據發黴饅頭的外部表象,推測產生變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徵與內部變化之間建立聯絡。

  難點: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學會用聯絡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認識問題。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五、基本教學措施:

  本冊教材在縱觀全冊教材,教師應更加放開手腳,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較強求知慾望的話題作為課的主體,透過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從而加深對科學、對科學探究、對科學學習的理解。解釋與模型是六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解釋與模型的訓練。

  或在教學中採用先進的電教手段來輔助教學。利用現有的資訊科技知識,上網查與資料,蒐集圖片、報刊等。

  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教材特點,讓學生查一查、畫一畫、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做一做,多種感官並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

  六、各單元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微小的生物 3周

  第二單元:物質的變化 3周

  第三單元:物體的運動 3周

  第四單元:太陽、地球和月亮 3周

  第五單元:生物與環境 3周

六年級上冊教學計劃 篇2

  [課文說明]

  《樂遊原》是唐朝詩人李商隱的作品。詩人所處時代是國運日衰的晚唐,雖說他少年即中進士,但朝廷黨派爭鬥激烈,他空有抱負而無法施展,終身不得志,其詩頗多憂懷國運、慨諷時事、表述心緒。

  樂遊原在長安東南,漢宣帝建樂遊廟,又名樂遊苑、樂遊原,登原可望長安,唐朝時是有名的遊覽勝地。在某天傍晚,詩人不知何故,心情鬱郁難以排遣,於是驅車遊原,見夕陽美好,萬物披輝,然感夜暮將近,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五言絕句。詩的前兩句起筆陰鬱,以“向晚”“不適”二詞點明瞭登賞樂遊原的時間和原因,為詩人之後的心情發展設下了埋伏。第三句宕開一筆,極贊夕陽照臨下古原晚景之美。此時夕輝正盛,詩人雖未寫出景物,但可以想象得到那瑰麗的天空、雄偉的長安城關和秀美的山川田野,盡在眼底。第四句筆鋒頓轉,寫黃昏臨近,詩人無力挽留良辰美景,唯有深深地慨嘆。“無限好”與“只是”,二詞一放一收,將詩人無限惆悵與惋惜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詩歌后兩句意味深長,更是格言式的名句,但在理解上也不盡相同,有指對唐朝國是日非之慮,有指對良辰美景短暫之感傷,有指對身世沉淪年華易逝之憂。還有人認為“只是”意即“正是”,一掃惋惜之感,表達了詩人熱愛生活,堅持理想的一種“深情苦志”。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是唐朝詩人王維,他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當時他離開家鄉已兩年,隻身在京都長安求學,謀取功名,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親人而作,樸質而又深情,千百年來引起無數人的共鳴。

  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數字中,九是極陽之數,因此,農曆九月初九被稱作重陽。在我國古代,重陽節很重要,這一天要舉行各種活動,如:登高、插茱萸、賞菊、吃重陽糕、喝菊花酒等。長安繁華熱鬧,但於詩人而言,畢竟是“異鄉”,在心裡始終有距離感,詩歌第一句以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寫出詩人對親人的思念,對身在異鄉的感受。而今又到重陽,正值家家團聚、人人歡慶,第二句用一“倍”字寫出詩人此時思鄉比平時更甚,平時思鄉不一定顯露,而一遇佳節,詩人積聚已久的思家懷鄉之情再也無法遏止,“每逢”二字說明詩人不止今日,更有多少個良辰佳節都在思念裡度過。前兩句情感來得直接、激烈,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因此它成為最能表現思鄉情感的名句。後兩句不說自己,想象兄弟們在重陽日登高、佩戴茱萸之時,發現少了一個兄弟後的情景。“茱萸”是一種有著濃烈香味的植物,插在頭上或衣襟上,據說可以去邪避毒。詩以“遍插茱萸”的圓滿對比“少一人”的缺憾,借兄弟們的遺憾與思念來迂迴曲折地表達“我”的遺憾與思念,看似平靜的語言下面實則是深沉的感情,和杜甫的《月夜》中“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有異曲同工之妙。

  [教學目標]

  1.會認本課2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並能默寫。

  3.理解詩句意思,能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內容,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建議]

  1.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詩句,讀通讀順,在讀中感知詩歌的韻律美。

  2.在教學時扣好“線頭”,才能順利理清文意,如第二首詩題中的“憶”,第一首詩句中的“不適”。要藉助工具書及學生已有經驗,自主或者合作理解詩句的意思,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

  3.透過朗讀、聯想等體會詩歌的畫面美,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樂遊原》寫遊原賞景,抒發了詩人無力挽留美好事物的惆悵與惋惜之情。“樂遊原”只是地名,在教學時可以注意一下學生的理解。前兩句說明了登樂遊原的時間和原因,可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經歷談談不愉快時的感受。詩人在樂遊原見到了什麼樣的美景呢?教師此時丟擲對樂遊原的介紹,恰當地為學生的想象說話作準備。然而詩人仍然遊原不“樂”,美景當前,他產生了什麼感慨?教師再相機介紹詩人有關背景資料,可以加深學生對詩人心情的理解,還可以進行角色體驗,知詩人之“不適”“不樂”。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寫節日所感,抒發思鄉之情。教學前兩句要讓學生理解,為何愈是佳節,詩人便愈是感傷?體會到詩人獨在他鄉的孤單無依。再讓學生化身為兩地相處的“兄弟”和詩人,進行角色體驗,去體味作者遺憾的心情,然後可聯絡學生生活實際,說說自己的切身感受。

  4.本課生字的識記宜放在語言環境中與教學同步進行。

  5.拓展與實踐。第一首詩學完後可以依照唐詩素描的形式讓學生寫一寫對詩的內容的理解,對意境的想象,並找些李商隱的其他詩作來讀一讀,如《夜雨寄北》《無題》《嫦娥》等。第二首詩學完後可讓學生收集王維的詩作與其他思家懷鄉的作品讀一讀,豐積累,如《月夜》《雜詩》等。

  [參考資料]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雜詩

  (唐)王維

  君自故鄉來,

  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

  寒梅著花未?

  無題

  (唐)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教學設計舉例】

  [教學目標]

  1.會認本課2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並能默寫。

  3.理解詩句意思,能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理解兩首詩的.意思,能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意境,體會詩歌所表達的含蓄而深沉的感情。朗讀背誦這兩首詩。

  [教學準備]

  課件(或課文圖片)、相關拓展資料。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匯入

  1.“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萬樹鳴蟬隔岸虹,樂遊原上有西風。”“樂遊原頭春尚早,百舌新語聲卑卑。”……

  教師背誦有關樂遊原的詩句引出課題。

  2.讀題,解題。樂遊原:地名,在長安城南,唐朝時是有名的遊覽勝地。

  二、初讀感知

  1.學生自主朗讀詩歌,讀準讀通。

  2.指名讀,糾正字音,指導“驅”,讀寫。

  3.默讀古詩,結合圖片,理解詩意。先獨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彙報交流理解古詩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問題。

  5.整理學生譯文成果,並展示譯文。

  傍晚時覺得心裡不太舒暢,就駕車去登樂遊原。夕陽多麼美好啊,只是黃昏將近了。

  三、品讀感悟

  1.知詩人心。

  (1)詩人何時驅車登古原?心情怎樣,你是從哪個詞看出來的?(意不適)

  體驗:你心情不好時會怎麼做呢?

  詩人心情不適時是怎麼做的?

  (2)指導朗讀一、二句。

  2.感詩景美。

  (1)介紹樂遊原:漢宣帝立樂遊廟,又名樂遊苑、樂遊原。登上古原,全城風光盡收眼底。

  (2)教師創設情境,學生閉目想象畫面:夕陽把它的金輝鋪灑下來,這時的樂遊原是怎樣的美景呢?遠望繁華的都市長安又是什麼模樣?

  學生自由想象並表達。

  (3)指導讀第三句。

  3.悟詩人愁。

  (1)面對美景,詩人有什麼感慨?為什麼會有這種良辰美景短暫的感受呢?

  (2)補充詩人簡介及相關背景資料,與學生交流。

  (3)情境設定:師扮演車伕,詢問惆悵的客人(學生)——

  夕陽可真是美啊,您心情好點了沒?您還有什麼可愁的呢?

  (讓學生體會詩人的心情,惆悵傷感、人生失意、憂國家大勢將去等。)

  (4)指導讀第四句,學生體會詩人心情,讀出惆悵與傷感。

  4.讀詩韻。

  深入朗讀。教師示範朗讀,學生練習朗讀。

  四、拓展積累

  1.唐詩素描——讓學生以詩人或是旁觀者的身份寫一寫對詩的內容的理解,對意境的想象。

  2.背誦默寫本詩。

  3.你還讀過詩人李商隱什麼作品?師推薦欣賞《夜雨寄北》《無題》《嫦娥》等。

  板書:

  樂遊原

  (唐)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

  驅車登古原。登原遣懷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觸景生情

  第二課時

  一、激趣匯入

  1.九月九日是什麼日子?你知道這天有什麼習俗?介紹重陽節的來歷及相關知識。

  2.入題。而今又到重陽,詩人王維十五歲就往京都長安求學,兩年沒有回家了,他也想家,那難以遏止的思念流淌成一首樸素無華的小詩,打動了許多遊子的心。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這首小詩。

  3.讀題,解題。憶——思念、想念;山東——此處指詩人家,在華山之東。

  二、初讀感知

  1.學生自主朗讀詩歌,讀準讀通。

  2.指名讀,糾正字音,指導讀寫“茱”“萸”字。

  3.默讀古詩,結合圖片,理解詩意。先獨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彙報交流:理解古詩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問題。

  5.整理學生譯文成果,並展示譯文:

  我獨自在外鄉,每到佳節就加倍思念親人。

  遙想,兄弟們登高時,佩戴茱萸,會發現身邊少了一位兄弟吧。

  三、品讀感悟

  1.輕讀詩句,找出題目的中心字——憶。全文圍繞這個“憶”字寫了詩人的什麼心情?你是從哪些句子或詞語中體會到的?

  交流:心情——孤獨、思親懷鄉;

  表現——倍思親、遙想。

  2.品味孤獨與思念:

  (1)齊讀一二句,哪些詞寫出了詩人王維的孤獨和寂寞?品味“獨”“異”二字。

  (2)是什麼原因使得17歲的王維“倍思親”呢?為何愈是佳節,詩人便愈是感傷?“倍”“每逢”二詞說明了什麼?

  創設情境想象:王維還會在什麼日子或佳節,思念親人呢?

  你有過這樣的體會和感受嗎?聯絡你的生活經驗說一說。

  (3)指導朗讀,讀出孤獨感和對異鄉的深深的思念。

  3.品味缺憾與期盼。

  (1)齊讀三四句,思考:

  重陽節兄弟們一起登高時,是怎樣的歡樂情景?在歡笑的同時有沒有覺得缺了點什麼,那是缺什麼呢?品味“遍”的圓滿與“少一人”的缺憾。

  (2)角色體驗:

  如果你是王維的兄弟,此情此景,你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呢?

  採訪詩人王維:你如何知道遠方的親人們正在思念自己呢?客居他鄉,你又有什麼樣的心聲?

  (3)指導朗讀,讀出你的遺憾與期盼。

  4.學生練習朗讀全詩。

  四、延伸拓展

  1.背誦默寫本詩。

  2.你還了解王維什麼?師補充詩人簡介及推薦其作品。

  3.蒐集其他思家懷鄉的作品讀一讀,豐富積累,如《月夜》《雜詩》等。

  板書: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異鄉異客

  每逢倍思親孤獨與思念

  遙知

  遍插少一人遺憾與期盼

六年級上冊教學計劃 篇3

  一、學情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人,多數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對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很感興趣。由於本班留守兒童較多,缺乏家庭教育,導致了少部分的學困生,這就要求教師加強對學困生的教育和引導,讓他們儘快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教材分析:

  教材編排分為四個單元:

  一單元(我們的守護者),

  二單元(我們是公民),

  三單元(我們的國家機構),

  第四單元(法律保護我們健康成長),

  教材內容圍繞法律、法規,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基本制度、國家機構等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成為一個整體。課文透過插圖和典型事例,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自己受到法律保護的同時,也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做一個合格的小公民。

  三、教學目標:

  1、教育學生,懂得生活離不開法律、法規,

  2、同時也要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權利。樹立憲法意識,瞭解法律的作用,體會自己受到法律保護的同時,也應當遵守法律,法規。

  3、識記憲法、國家機構的含義、組織體系,設定。

  4、初步瞭解自己擁有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樹立有權利也有義務的觀念。

  5、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品德和學習習慣,樂於探究和熱愛生活的兒童。

  四、教學重難點:

  1、要求學生懂得生活中離不開法律、法規,要做守法的公民。學會利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

  2、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以便參與社會的能力。

  3、讓法治意識貫穿於學生的生活,切實做好學生良好的品德和習慣養成教育。

  4、認知憲法規定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樹立憲法意識。

  五、教學措施:

  1、讓“四種能力”的培養貫穿於課堂教學,轉變過去滿堂灌的教學觀念。

  2、課堂教學應體現對兒童的尊重,理解和關注,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道德與法治。

  3、建立學習小組,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孩子們在實踐中體驗,在交流中感悟,享受健康的學習生活。

  4、用課件進行教學,力求課堂的多樣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個性品質,及時與學生溝通,搞好師生關係。

  六、教學進度與課時分配:

  1、單元名稱內容第一單元我們的守1—3

  2、憲法是根本法第二單元我們是公4—6

  4、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第三單元我們的國家機構

  5、國家機構有哪些7—10

  6、人大代表為人民第四單元法律保護我們健康成長11—149。知法守法依法維權期末複習15—考試六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設計第一單元:我們的守護者本單元安排了兩個內容,分別是《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和《憲法是根本法》。主要讓學生了解什麼是法律,我們生活中有哪些法律,法律對於我們的作用,法律怎樣規範我們的行為;同時也讓學生知道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基礎和依據,我們要知道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要樹立憲法權威。每一課後有活動園,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教材內容。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學目標:

  (1)瞭解法律是什麼,生活與法律的關係;

  (2)瞭解法律的作用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