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岳陽樓記》教學設計(通用8篇)

《岳陽樓記》教學設計

《岳陽樓記》教學設計(通用8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最佳化。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岳陽樓記》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岳陽樓記》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的

  1、瞭解文章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作特點。

  2、體會對偶手法的修辭作用,並能迅速辨認對偶句。

  3、正確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

  1、瞭解文章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作特點。

  2、正確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深刻含義。

  教學難點

  1、正確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深刻含義。

  教學時數

  三課時。

  第一教時

  教學目標

  1、簡介時代背景及作者,指導學生朗讀全文。

  2、師共同疏通課文大義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第一層。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及文章背景

  范仲淹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主張“與民同樂”。

  范仲淹,字_________,_________朝_________家_________家,諡號_________,著有《_________》。

  二、範讀課文,注意句讀

  三、正音,完成預習二、三

  謫(zhé)屬(zhǔ)浩浩湯湯(shāng)霪(yín)

  霏(fēi)檣(qiáng)薄暮(bó)讒(chán)

  頃(qīng)芷(zhǐ)汀(tīng)

  四、齊讀課文,注意句讀

  五、學生自讀課文,力爭讀熟,體會作者的感情

  六、師生共同分析課文第一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一段。

  2、指名學生結合註釋翻譯課文。

  重點詞語:謫越具增屬予。(板書)

  3、教師糾正,歸納總結:

  第一部分(第1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作記緣由。(板書)

  4、齊讀課文第一段。

  七、師生共同分析課文第二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二段。

  2、指名學生結合註釋翻譯課文。

  重點詞語:勝狀湯湯大觀備然則遷客騷人得無(板書)

  3、教師糾正,歸納總結

  第二部分第一層(第2段)概述岳陽樓的勝景,並由此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為下文鋪墊。(板書)

  4、齊讀課文第二段。

  八、總結本節課內容

  第一部分屬於敘事,第二部分屬於寫景。

  九、作業

  1、複習本節課內容;

  2、背誦課文。

  3、預習三、四段。

  板書

  岳陽樓記

  范仲淹(北宋)

  第一部分:(1)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作記緣由。(敘事)

  第二部分:第一層(2)概述岳陽樓的勝景,並由此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為下文鋪墊。(寫景)

  第二教時

  教學目標

  1、複習上節課內容。

  2、分析課文2、3兩段。

  3、體會對偶手法的運用。

  4、找出所運用的表達方式。

  教學過程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

  1、字詞:拼音、解釋。

  2、齊讀、抽背。

  二、新授第三段、師生共同分析

  1、指名朗讀第三段。

  2、指名結合註釋翻譯第三段。

  重點詞語:若夫排空去國。

  3、教者糾正、歸納、總結。

  第三段寫物暗己悲,為下文議論“不以己悲”伏筆。先寫景,後寫情,情景交融。(板書)

  4、學生齊讀第三段。

  三、師生共同分析第四段

  1、指名朗讀第四段。

  2、指名結合註釋翻譯第四段。

  重點詞語:至若春和景明而或把酒臨風

  3、教者糾正、歸納、總結:

  第四段寫景明則喜,為下文議論“不以物喜”伏筆。先寫景,後情,情景交融。(板書)

  4、學生齊讀第四段。

  四、師生共同找出文中的對偶句

  如:“銜遠山,吞長江”“日星隱耀,山嶽潛形”“沙歐翔集,錦鱗游泳”“長煙一空,浩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壁”

  五、總結本節課內容

  三、四段為第二部分第二層兩段文字分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物(景),一暗一明;情,一悲一喜,形成鮮明對照。其實,看起來是寫“異”,實際上是寫同。因悲和喜表現雖“異”,但本質相同,都是作者所反對的以個人容辱為轉移的悲喜觀。這樣,就自然過渡到下文論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思想境界上來。

  六、自讀三、四段,力爭背誦

  七、作業

  1、複習本節課內容。

  2、背誦課文。

  3、預習最後一部分。

  板書

  岳陽樓記

  范仲淹(北宋)

  (3)物暗己悲,先寫景,後寫情,情景交融。

  為議論“不以已悲”伏筆。

  第二部分:第二層(3、4)

  (4)景明則喜,先寫景,後寫情,交融。

  為議論“不以物喜”伏筆。

  第三教時

  教學目標

  1、複習上節課內容。

  2、分析最後二部分。

  3、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積極意義。

  4、總結全文。

  教學過程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

  1、字詞:拼音、解釋。

  2、齊讀、抽背。

  二、新授第五段、師生共同分析

  1、指名朗讀第五段。

  2、指名結合註釋翻譯第五段。

  重點詞語:求古仁人或異二者之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微斯人,吾誰與歸

  3、教師糾正、歸納、總結第五段:

  第三部分(5):抒發作者的闊大情懷和政治抱負被。

  這裡自然總結出全文中心意思,“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回答,進一步揭示了古仁人和遷客騷人思想感情之“異”。這一句概括了古仁人的宏偉抱負,也表達了作者自己高遠的志向。

  4、學生齊讀第五段、力爭背誦。

  三、師生共同分析第六段

  1、指名朗讀第六段。

  2、指名結合註釋翻譯第六段。

  3、教師總結。

  第四部分(6)寫作這篇記的時間。

  四、齊讀課文、力爭背誦

  五、作業

  1、複習本節課內容。

  2、背誦課文。

  3、預習下一課。

  板書

  岳陽樓記

  范仲淹(北宋)

  第三部分(5):抒發作者的闊大情懷和報負。

  第四部分(6):寫作這篇記的時間。

  《岳陽樓記》教學設計 篇2

  一、教材分析:

  《岳陽樓記》是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二課。本單元入選的課文除最後一課是五首古詩外,其餘四課均足古代遊記或名勝記,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國山水文學情景交融的特點。《岳陽樓記》是范仲淹應老友滕子京之請,為新翻修的岳陽樓寫的記文。作者以簡潔的語言,先敘事後寫景,進而由景入情,著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又因情而生髮議論,提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理想。在記山記水的背後,蘊含著作者憂國憂民的痴情。其人格魅力,千古傳唱。

  二、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本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兩個

  (1):瞭解作者范仲淹及寫作背景,能借助工具書,註釋、疏通文義。

  (2):理解作者的曠達胸襟和政治抱負,激發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教學重、難點:

  本文是一篇散文,以“記” 為名,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寫作特色應是本文學習的重點,另外本文語言內涵深刻,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說,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領會文章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內涵以及作者的志趣應是本文學習的難點。

  四、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識基礎,能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初步讀懂課文。學生已經具備 一定的分析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但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是很濃厚,在教學本文時應注意培養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

  五、設計思路:

  作為千古名篇,本文不論是思想內涵還是寫作技巧,都有值得品讀講解的地方。但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學的實際,不可能、也不必要在課堂設計上面面俱到。因此,怎樣對教學內容進行斟酌取捨,做到“長文短教”,這是在備課過程中首先要解決好的問題。本例教案以理解感悟課文的立意美為中心,理清課文“由樓寫景,由景寫情,由情顯志”的寫作思路,設計了學生數遍閱讀課文,理解文中的深意,透過老師的指導和學生的情感體驗,聯絡實際生活,透過想、辯、寫的過程重點體會古代政治家范仲淹的思想境界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初步感知,自讀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結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一)匯入: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情境匯入:

  三大名樓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上面就銘刻了很多美文妙句..以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令人神往之至;崔顥《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的美文妙句讓人回味無窮;引出文人騷客對岳陽樓的吟誦;岳陽樓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傳唱不衰,《岳陽樓記》成為寫景狀物抒發真情的名篇。今天,我們就來閱讀這一名篇,看看它描寫了什麼樣的景色,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

  2.岳陽樓簡介:

  岳陽樓樓址在湖南省岳陽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就是舊縣城西門城樓。其樓高三層,下

  臨洞庭,遙望君山,建築雄偉,氣勢磅礴.可鳥瞰洞庭湖,岳陽樓始建於唐朝,到滕子京“重修岳陽樓”,其間又幾經擴建,規模宏闊,氣勢壯觀,以岳陽樓為題材的優美詩文美不勝收,范仲淹自己也說:“前人之述備也。”其前身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臺。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張說在閱兵臺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士們登樓賦詩。自范仲淹《岳陽樓記》後,岳陽樓聲名益著,與湖北黃鶴樓、江西滕王閣齊名,被譽為楚地三大名樓,成為遊覽勝地。

  中國四大名樓岳陽樓 (湖南)

  黃鶴樓 (湖北) 鸛雀樓(山西) 滕王閣(江西) 登鸛鵲樓(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唐)崔灝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3.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諡“文正”,世稱范文正公。蘇州吳縣(今江蘇吳縣)人。他出身貧寒,自幼苦學,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較深。《宋史》記: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而少有大志,發憤苦讀,憊甚,輒以涼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人不堪其憂,仲淹不堪其樂也。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讒受貶,慶曆五年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勤愛民,有政聲,常自誦:“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嘆息。1015年(皇佑三年)以戶部侍郎知青州27歲中進士,1052年病逝於赴潁州途中。為官敢於直諫,曾負責西北邊防,屢立戰功,後任參知政事(副宰相),提出革新朝政建議,觸動保守派利益,遭到貶謫。死後諡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他是北宋革新運動的先驅,他的詩文代表文學創作的進步方向,具有鮮明的政治內容。 4.文體簡介:

  “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一般地說,作者對現實生活中的某個事物有所感受,而後不拘一格地寫出來,都可以叫做“記”。主要是記載事物,並透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小石潭記》《桃花源記》《醉翁亭記》《滿井遊記它可以全是敘事,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可以全是寫景,柳宗元的《小石潭記》,還可以兼有敘事、寫景、狀物、議論等表達方式。表達方式雖有不同,但目的都在於抒發作者的情思和抱負,或闡述對某些問題的觀點。“記”在寫法上可以分兩類:一類是作者不直接說,或基本不表露自己的觀點或感情狀態,而是寓情理於事、景、物的描述之中,例如《桃花源記》。另一類是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發生出情理,而常以“卒[卒:完]章顯志”的方式表現出來。本文屬於第二類。

  (二)根據指導,朗讀課文。

  1、一讀,正字音

  2、二讀,揣其意

  范仲淹為什麼要寫《岳陽樓記》?(用原文回答)

  提示寫作背景:

  滕子京函請范仲淹作記,特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圖》,並說:“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

  滕子京與范仲淹為同榜進士,兩人交誼頗厚。滕子京是被誣陷擅自動用官錢而被貶的,他到嶽州後,“憤鬱頗見辭色”,別人慶賀岳陽樓將落成,他卻回答說:“落甚成?只待憑欄大慟數場。”可見他的情緒極為低落。

  范仲淹正是借作記之機,含蓄委婉地規勸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試圖以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和樂觀精神感染老友。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決定了文章敘議結合的風格。

  3、三讀,用對情

  教師提示:

  第一段以敘為主,應讀得舒緩、莊重;

  第二段寫洞庭湖景色的文字,應讀得雄渾。“前人之述備矣”,語調平緩,“然則”一句引出新意境,語調升高。“得無異乎”應讀出疑問語氣, 學生揣摩:

  第三段以“若夫”起筆,意味深長,以下寫景文字,應讀出愁苦悽楚的情味來。 第四段“至若”引出一個陽光燦爛的畫面,應讀得高亢、嘹亮,節奏明快而有力。 第五段以“嗟夫”開啟,帶來抒情和議論的意味,三句疑問句,語調應上揚,“噫”一句,應讀出悲涼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4、四讀,品其人

  文中刻畫了哪兩類人?兩者有何“異”?你屬於哪種人?

  遷客騷人

  古仁人

  出示今人圖片:

  郭德綱和郭麒麟

  鷹爸何烈勝和多多

  點評:丁肇中就這麼說過:“考試能拿第一名並不代表一切,因為考試是解決別人解決了的問題。我所認識的20世紀的物理學家、化學家,拿諾貝爾獎的,幾乎沒有在學校考第一名的,考最後一名的倒有幾位。但這些人都能挑一個題目,根據客觀情況,認定這是自己一輩子最重要的事情。為了這個,其餘的東西都可以放在次要的位置。”

  5、齊讀,悟深意

  讓我們重回經典,再次感受范仲淹高尚的氣節,齊讀《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能抓住關鍵的詞句,藉助想象和聯想來理解文意。

  2.能理解文章的主題,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岳陽樓所承載的精神內涵。 3.能透過朗讀感受全文的浩然之氣。

  教學重點

  理解岳陽樓所承載的精神內涵

  教學準備

  學生要熟悉本文,掃清文言詞語的障礙。

  教學環節

  一、史書中的兩段記載給人的啟發(3分鐘)

  宋代《過庭錄》記載:

  “滕子京負大才,為眾忌嫉,自慶陽帥謫巴陵,憤鬱頗見辭色。文正與之同年,友善,愛其才,恐後貽禍。然滕豪邁自負,罕受人言,正(文正)患無隙以規之。子京忽以書抵文正,求《岳陽樓記》。”

  滕子京給范仲淹的信(摘錄):

  “古今諸公於篇詠外,率無文字稱記。所謂岳陽樓者,徒見夫屹然而踞,岈然而貞,軒然而竦,傴然而顧,曾不異人具肢體而精神未見也。”

  結合這兩段材料,我們發現滕子京要求范仲淹透過寫《岳陽樓記》而寫出什麼來? 范仲淹正想借寫《岳陽樓記》的機會為滕子京做點什麼?

  出示本課的探究內容——范仲淹長岳陽樓之精神

  二、范仲淹長岳陽樓之精神

  探究第1步:范仲淹認為,岳陽樓重建後,“大觀”有無明顯變化?(3分鐘) 要求:在文中用橫線畫出有關語句並準備作口頭回答。

  推理並小結:新岳陽樓雄風依舊,但精神依然難見。精神是思想層面的東西,只有人才這精神。新岳陽樓的內在精神,來往的登樓者以及重建岳陽樓的人,他們的內在精神是關鍵。

  作者先從岳陽樓登樓者來研究。

  探究第2步:(思考3分鐘,小組交流4分鐘,全班交流8分鐘,共15分鐘)

  遷客騷人看到

  (填兩三句文中的原句)的景,就情不自禁地聯想到自己

  的情景,因此產生了

  的情感。

  要求:

  先獨立思考。閱讀文章第

  3、4兩段,先在文中用曲線畫出自己感興趣的某些寫景的句子,然後按照探究第2步的要求思考橫線上的內容。

  接著在小組交流並完善自己的思考,準備在全班交流。

  小結:

  遷客騷人遭遇挫折,意志消沉,情緒消極,這種頹廢能長流與天地之間麼?

  遷客騷人時來運轉,取得功名利祿,他們春風得意,忘乎所以,這種得意忘形能長留於天地之間麼?

  滕子京算遷客麼?是騷人麼?難道他就沒有在岳陽樓上傷感過麼?現在,他政績輝煌,說不定馬上就能得到重用,他登岳陽樓,怎麼不會把酒臨風,重現昔日將帥的風采呢? 由此可見,作者說什麼遷客騷人,其實就是暗點滕子京啊。 既然遷客騷人不能賦予岳陽樓真正的精神,那麼誰能賦予岳陽樓真正的精神氣質呢?這樣的人,在哪裡呢?

  探究第3步:范仲淹的偶像是誰?他為什麼把他們作偶像?(3分鐘)

  要求:用紅線畫出有關語句進行分析,準備全班交流。

  偶像具有的品德:不求功名利祿,具有豁達的胸懷;始終憂國憂民,懷抱遠大的政治抱負。

  關於偶像的遐思(5分鐘)

  · 這樣的古仁人在范仲淹之前的歷史長河中有沒有呢?

  · 假如這樣的古仁人登上岳陽樓,他們會使岳陽樓顯現精神嗎? · 要求:舉一個歷史人物,根據他的事蹟或詩文來談。

  小結:岳陽樓雄偉壯觀,遠眺洞庭,豁達是它的內在精神;它在洞庭湖邊頂天立地,那麼為民而憂,為國而憂,這種為民為國頂天立地就是它的內在精神啊。登樓的人位卑未敢忘憂國,重新修建此樓的人,為國為民,為人所稱誦,岳陽樓的浩然之氣將萬古長青啊!

  關於偶像的追問(3分鐘)

  · “微斯人,吾誰與歸?”這個問題是拋給誰思考的?表達了范仲淹怎樣的願望? · 要求:根據課堂所學,作合理的猜測。

  三、誦讀全文3分鐘

  附註:

  登岳陽樓(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題岳陽樓(白居易)

  岳陽城下水漫漫,獨上危樓憑曲闌。春岸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猿攀樹立啼何苦,雁點湖飛渡亦難。此地唯堪畫圖障,華堂張與貴人看。

  《岳陽樓記》教學設計 篇4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順暢地誦讀課文,體會文章語言節奏鮮明、凝練優美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教師範讀,學生自讀,互評。

  情感態度價值觀:初步感受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

  重點難點:

  指導學生體會文章語言節奏鮮明、凝練優美的風格特點。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江南三大名樓嗎? (請學生回答,老師明確)

  江南三大名樓:湖南的岳陽樓,湖北的黃鶴樓,江西的滕王閣。今天,我就帶領大家去聞名天下的風景勝地——湖南省的岳陽樓,盡情遊覽大自然優美的風光。(板書課題)談話匯入,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

  二、解題,簡介作者

  1.文體介紹:記,古代的一種文體。

  2.作者簡介:(學生展示課前蒐集內容,教師補充)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人。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幼年家貧,十歲辭母,到外地求學,晝夜苦讀,五年中沒有脫過衣服睡覺,有時夜間睏倦,就以冷水洗臉。幾年苦讀,於1015年中舉進士。為官以後,關心人民疾苦,以所得俸祿在家鄉置“義田”千畝,救濟族中貧寒的人,死後無餘財。范仲淹具有強烈的愛國精神,主張堅決抗擊西夏的侵略。1040年,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號令嚴明,愛護士卒,採取合理的方針,戍邊多年,敵人望而生畏,不敢侵犯。慶曆三年范仲淹任副宰相,上書改革,提出“減徭役、修武備”等十項改革措施,受到阻撓而未能實行。慶曆五年,貶放鄧州,以後還做過杭州、青州的太守。後在赴穎州的路途中病死。諡號“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結合《漁家傲 秋思》

  滕子京,范仲淹的朋友,政績斐然,後因事被貶嶽州,上任後興復學校,在岳陽樓附近修築虹堤,以利舟楫商旅的往來。慶曆五年重修岳陽樓,寫信給范仲淹求記。范仲淹寫《岳陽樓記》,稱讚好友不以個人沉浮為意,一心繫情於民的高尚情懷,並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與好友共勉。

  人物簡介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寬闊胸襟與雄偉抱負打下基礎。

  三、誦讀課文

  1.教師範讀,也可放朗讀帶。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並指明學生分段朗讀,教師正音。 易讀錯的地方,教師提示正音。(多媒體展示)

  浩浩湯湯(shānɡ)

  謫守(zhé)

  霪雨(yín) 皓月(hào) ....岸芷汀蘭(zhǐ)(tīng)

  屬予作文(zhǔ)

  檣傾(qiáng) ....

  3.教師指導朗讀課文,注意朗讀節奏。(要求學生在文中 劃出朗讀節奏。)

  如:增/其舊制;

  屬予作文/以記之;

  前人之述/備矣; 吾/誰與歸;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四、再讀課文

  1.指名學生當眾朗讀,教師指正、評價。

  2.全班集體朗讀,校正讀音和節奏。

  五、學生結合註釋,自學課文。 (小組合作,教師補充註釋)

  重點詞語:

  乃於是;

  舊制原來的規模;

  作文寫文章; 夫那;

  勝景優美的景象;

  氣象景象; 銜包含;

  際涯邊際;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看了自然景物所觸發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大觀雄偉的景象;

  重點語句: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譯:到了第二年,政務順利,百姓和樂,各種荒廢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

  2.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譯:於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充套件它舊有的規模,把唐代和當代賢人名士的詩賦刻在上面。囑託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3.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譯:洞庭湖包含著遠方的山脈,吞吐著長江的流水,浩浩蕩蕩,寬闊無邊;清晨湖面上灑滿陽光,傍晚又是一片陰暗,景物的變化無窮無盡。

  六、課堂小結

  1.瞭解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

  2.生字詞的正確讀音;

  3.朗讀節奏的劃分。

  七、佈置作業

  背誦課文第一、二段

  板書設計:

  岳陽樓記

  范仲淹

  節奏明快

  音韻和諧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一、檢查複習

  提問第一教時的基本字詞及文學常識。

  二、繼續疏通文意

  (學生先提出有疑難的語句,全班集體解疑。具體方法:一個學生提出不懂的詞語或句子,教師鼓勵其他同學給這位同學解說明白;學生都不能解釋的,教師再講解。)

  重點詞語:

  然則既然這樣,那麼;

  排空衝向空中;

  蕭然蕭條冷落的樣子;

  去國懷鄉,憂讒畏譏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讒言,懼怕譏諷; 山嶽潛形山嶽隱沒了形跡; 而或有時; 何極哪裡有窮盡,無窮無盡;

  古仁人之心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微如果沒有;

  或異二者之為或許不同於以上的兩種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 或喜或悲。

  重點語句: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譯: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產生被貶官離開京城,懷念家鄉,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譏諷的心情,再抬眼望去盡是蕭條冷落的景象,一定會感慨萬千而十分悲傷了。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譯:又如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時,湖面波平浪靜,天色與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灘上的白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游來游去;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郁,顏色青翠。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譯:有時湖面上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有時湖面上波瀾盪漾,浮動的光閃著金色;有時湖面上波瀾不起,靜靜的月影像沉下去的白璧。漁夫的歌聲響起來了,一唱一和,這樣的樂趣真是無窮無盡。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也。

  譯:這時登上這座岳陽樓,就會感到胸懷開闊,精神愉快,光榮和屈辱一併忘了,在清風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飲,那心情真是快樂極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

  譯: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要為百姓憂慮,不在朝廷做官而處在偏遠的江湖間就要為國君憂慮。既然這樣,那麼他們什麼時候才能快樂呢?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乎?

  譯: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快樂”吧!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譯: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三、課堂小結

  總結文言現象:

  1.請學生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百廢具興:“具”通“俱”,全,皆,都 屬予作文以記之:“屬”通“囑”,囑託

  2.教師明確文中的古今詞義:

  去國懷鄉

  古:離開;

  今:往

  春和景明

  古:日光;

  今:景物,景色 是進亦憂

  古:這

  今:判斷詞 微斯人

  古:如果沒有 今:微小

  越明年

  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

  3.師生共同分析一詞多義現象:

  觀:予觀夫巴陵勝狀:看,欣賞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景色,景象 然:然則北通巫峽:這樣;

  滿目蕭然:··的樣子 或:而或長煙一空:有時;

  或異二者之為:或者 極:南極瀟湘:至,到;

  感極而悲者矣:到極點;

  此樂何極:窮盡

  4.教師指出詞類活用現象:

  百廢具興:動詞作名詞,荒廢的事業; 日星隱耀:動詞作名詞,光輝;

  或異二者之為:動詞作名詞,心情,想法;

  四、佈置作業

  1.對照註釋,疏通課文,要求能比較準確地翻譯;

  2.熟讀並背誦課文。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習本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合的寫作手法,掌握一些文言虛詞實詞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過程與方法:合作探究,歸納小結。

  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並學習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 重點難點:

  重點:

  學習本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合的寫作手法。 難點:理解作者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 教學步驟:

  一、檢查複習

  指定幾名同學口頭翻譯幾個句子。 (同學交流,訂正,教師補充)

  二、合作探究,理解課文

  (一)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1.本文的寫作背景、重修岳陽樓的盛況和范仲淹寫本文的緣由各是什麼?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明確:作記背景: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重修岳陽樓的盛況: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寫作緣由:屬予作文以記之。

  2.第一節文字顯示作者對滕子京的什麼態度?

  明確:讚賞滕子京積極從政的政績,支援重修岳陽樓的盛舉,反映了作者積極的政治態度: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應該奮發而有所作為,而不能消沉下去。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第二節:概括洞庭湖的美景。

  (學生分組合作討論)

  1.空間上寫出洞庭湖廣闊無邊的句子是: 明確: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2.時間上寫出景象千變萬化的句子是: 明確: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第三、四節:“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有何同不?為何不同?

  物暗己悲,景明則喜。過分關注個人的得失與榮辱。 總結第二部分:

  分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 物:一暗一明;

  情:一悲一喜;

  這些都是古代文人的以個人榮辱為轉移的悲喜觀。這樣就過渡到下文關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議論。

  (三)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談談你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理解以及在現實中的積極意義。

  這一千古名句,概括了古仁人的宏偉抱負,也表達了作者高遠的志向和遠大的抱負,表達了作者向古仁人學習的決心。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學習古人的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無私奉獻精神,以天下為已任,樹立遠大的理想與抱負,為祖國與人民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四)第四部分:交代 寫作本記的時間。

  三、回顧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距離范仲淹近千年的現代人,是否還有必要具備“古仁人之心”?請闡述你的看法。

  答:有必要具備“古仁人之心”。

  (1)因為現代社會競爭激烈,成敗得失是人生常事,需要我們擺正心態、豁達面對,練就一顆堅強的心才能立於競爭前列;

  (2)雖然我們身處和平發展年代,但是還會面臨許多困難,需要我們以天下為己任,居安思危,吃苦在先,享樂在後,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民族立於國際強林之中。

  2.古仁人為什麼會“異二者之為”?

  答:遷客騷人的情緒受不同天氣的影響,而古仁人胸懷寬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憂國憂民,所以面對不同的天氣景色,既不會“感極而悲”,也不會“喜洋洋”。

  3.從全文看,歐陽修的“覽物之情”,體現了他什麼樣的思想?他的這種“覽物之情”與范仲淹筆下“遷客騷人”們的種種“覽物之情”有什麼根本的區別?

  答: 歐陽修的“覽物之情”體現了他與民同樂的思想。范仲淹筆下的“遷客騷人”們立足於個人的得失和榮辱,因而他們的種種“覽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異。歐陽修的立足點是“民”,他與民同樂,把百姓的樂當作自己的樂,把百姓的安居樂業作為自己的理想。這就是他們的根本區別。

  4.“微斯人,吾誰與歸·”是一個反問句,他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

  (1)與朋友滕子京的志同道合;

  (2)希望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達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

  (3)強烈而又含蓄的表達了作者的自勉之意;

  (4)對朋友的期望之情。

  5.分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警句的含義。

  答:“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回答,進一步揭示了古仁人和遷客騷人思想感情之異。這一傳誦千古的警句,概括了古仁人的宏偉抱負,也表達了作者高遠的志向。

  四、教師總結

  1.本文表達了作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情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政治抱負。

  2.敘事、描寫、抒情、議論的完美結合。(結合文中具體語段分析)

  四、課堂小結

  五、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

  2.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岳陽樓記》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熟記文言生字、特殊文言詞語和句式,識記作家作品。品味精練、生動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賞析精彩語段,理解作家所闡述的主要觀點。

  理解本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以及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作者的憂樂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學習重點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的意義和虛詞的用法,加強文言詞彙的積累。

  把握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博大胸襟與政治抱負。

  學習難點理解本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以及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學法指導誦讀法;品讀法;討論探究法。

  教學過程

  環節一

  新課匯入同學們,我國的很多名勝古蹟,都留下了文人騷客的詩詞歌賦。比如我國古代的三大名樓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上面就銘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灝《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讓人回味無窮;而岳陽樓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傳唱不衰。《岳陽樓記》成為寫景狀物抒發真情的名篇。今天,我們就來閱讀這一名篇,看看它描寫了什麼樣的景色,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

  環節二

  一、助學資訊

  1、作者簡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諡號“文正。”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頗深。他以六十四歲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張,深受當世和後人稱道。文章和詩詞俱脫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2、背景介紹: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張,觸動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罷去參知政事(副宰相)的職務,貶放鄧州(現在河南省鄧縣)。第二年六月,謫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行將落成,函請范仲淹作記,並附上《洞庭晚秋圖》。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就是在這年九月十五日寫成。

  環節二

  二、字詞積累

  1、聽錄音朗讀,讀準下列字音。

  謫(zhé)湯(shāng)屬(zhǔ)霪(yín)霏(fēi)

  檣(qiáng)楫(jí)冥(míng)讒(chán)芷(zhǐ)

  汀(tīng)偕(xié)曜(yào)

  2、自讀課文,注意朗讀節奏。

  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陰風/怒號,濁浪/排空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3、積累詞語,疏通文意。

  (1)通假字

  百廢具興:“具”同“俱”,全,皆。

  屬予作文以記之:“屬”同“囑”,囑咐。

  (2)一詞多義:

  以:屬予作文以記之(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為)

  觀:予觀夫巴陵勝狀(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景象)

  極:北通巫峽,南極瀟湘(至,到達)此樂何極(窮盡,盡頭)

  感極而悲者矣(表示程度深)

  或:或異二者之為(或許,也許,表委婉語氣)而或長煙一空(有時)

  空:濁浪排空(天空)長煙一空(消散)

  通:政通人和(順利)北通巫峽(通向)

  和:政通人和(和樂)春和景明(和煦)

  (3)詞類活用

  百廢具興(動詞作名詞,荒廢了的事業)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名詞作狀語,在……之前)(名詞作狀語,在……之後)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名詞作動作,任太守)

  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形容詞作名詞,賢明之人)

  而或長煙一空(形容詞作動詞,消散)

  北通巫峽,南極瀟湘(名詞作狀語,向北;向南)

  或異二者之為(動詞活用作名詞,這裡指心理活動)

  (4)古今異義

  氣象萬千(古義:事態;今義:天氣變化)

  濁浪排空(古義:衝向天空;今義:全部去除掉)

  前人之述備矣(古義:詳盡今義:準備)

  增其舊制(古義:規模今義:制度)

  至若春和景明(古義:日光;今義:景色、景物)

  越明年(古義:到;今義:越過)

  沙鷗翔集(古義:停息;今義:泛指聚集)

  微斯人(古義:如果沒有;今義:微小)

  環節三

  一、內容探究

  1、通讀課文,梳理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記敘了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及作記的緣由。

  第二部分(2—4):寫“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

  第一層(2):寫洞庭湖雄偉壯麗的景象並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問。

  第二層(3—4):“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對比鮮明。

  第三部分(5):抒發作者的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這是全文的核心。

  2、本文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說明了什麼?

  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基礎上“重修岳陽樓”,這說明滕子京在謫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條。由此可見作者欣賞他的闊大胸襟。

  3、文章共幾處寫了岳陽樓的景色?分別是從哪些方面去寫的?

  全文共寫了三處景色:第二段描寫洞庭湖的景象;第三段想象陰天岳陽樓的景象;第四段想象晴天岳陽樓的景象。

  4、作者沒有停留在寫景上,而用“然則”一句寫岳陽樓的地理形勢,有什麼作用?

  承上啟下,轉入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

  5、朗讀第三、四段,概括景物特點及人物心情。

  這兩段描寫了洞庭湖景色陰晴的變化以及遷客騷人登樓時不同的心情。這段內容緊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和“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意思加以發揮,分段來寫:

  先寫了風雨天氣中洞庭湖上蕭條淒涼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遷客騷人遠離京都、懷念故土的失意憂慮的悲苦情感。這一段寫了物悲則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應上文“異”字的一個方面。

  緊接著寫洞庭湖晴朗天氣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遷客騷人此時的喜悅之情。這一段寫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應上文“異”字的又一方面。

  6、作者為什麼要描寫洞庭湖煙波浩淼的水勢,又要想象一陰一晴兩幅畫面?

  透過描寫洞庭湖景色的陰晴變化,引出遷客騷人一悲一喜的兩種心情,為後面表明自己的志向作鋪墊。

  7、“古仁人之心”是怎樣的?他們的憂樂觀是什麼?

  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古仁人”的憂樂觀:“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8、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

  我國古代早有“與民同樂”的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發展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並以此作為對待仕途進退的原則,表現了他曠達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

  9、文章最後一段是怎樣推出這個警句的?

  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設問方式逐層推進,最後才點出警句。先用比較方式設問,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點明“古仁人之心”的內涵,顯示了“古仁人”的闊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進亦憂,退亦憂”的論斷,突出一個“憂”字,自然引出第二個設問“何時而樂”,使文章又推進一層。設問後而警句出現,令人印象深刻。

  10、“微斯人”的“斯人”指什麼人?

  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對滕子京的慰勉和自勉之意。

  二、賞析美文。

  1、請選讀二三四段,展開想象,再現文中優美生動的景物,用自己的話描繪景物,感受詩情畫意。

  2、請大家交流感受,每人負責一幅畫,注意透過品味關鍵詞語來體現洞庭湖的浩淼無垠、氣象萬千,抓總特徵,從雨湖、晴湖、月湖,形、聲、光、色、味多角度多方面描繪。

  示例:第二段寫洞庭湖的全景,用“銜遠山,吞長江”,洞庭湖是無生命之物,用“銜”“吞”則使人產生有生命之感,把“遠山”“長江”跟洞庭湖的關係寫得活靈活現,成了一幅氣勢磅礴的動人畫面。

  三、探究寫法

  1、駢散結合,詞語富有生命力。

  2、繁簡得宜,層層蓄勢。

  3、敘事、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環節四

  文章主旨

  本文透過對岳陽樓周圍景物的描寫,以及對“遷客騷人”“覽物之情”的分析,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也表示了對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教學板書

  作記緣由(敘事)

  洞庭勝景:雄偉壯闊,氣象萬千(描寫)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岳陽樓記淫雨霏霏:感極而悲(描寫、抒情)

  春和景明:喜洋洋

  政治抱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議論)

  《岳陽樓記》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朗讀、背誦課文。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

  (二)過程與方法:

  熟讀背誦全文並能翻譯。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深刻理解和正確評價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課文。疏通文意,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在內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本詩的情感主旨。

  教學方法:

  朗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錄音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人說:八百里洞庭美如畫。的確如此。而要觀賞洞庭湖的無限風光,最佳位置莫過於站在湖邊的岳陽樓上。登上岳陽樓,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洞庭水盡收眼底,登上岳陽樓,也便置身於洞庭湖朝暉夕陰的萬千氣象之中。我請你來設想一下:面對如此浩瀚無際、多端的水域,你又會產生多少感慨呢?北宋時期,我國的大文人范仲淹也登上了岳陽樓,面對起起落落、長流不息的洞庭水不禁思緒萬千……自此,一篇《岳陽樓》千古傳唱。,就踏著前人的足跡領略一下岳陽樓的無限風光,感受範老的萬千思緒。

  二。背景資料

  岳陽樓樓址在湖南省岳陽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臺。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張說在閱兵臺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士們登樓賦詩。

  1046年,范仲淹的摯友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重修岳陽樓。當時,范仲淹亦被貶在鄧州作官。滕子京請范仲淹為重修的岳陽樓作記,並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依據此圖,憑著豐富的想像,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表達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激勵我們要以天下為己任,樹立崇高的理想,擁有寬闊的胸懷。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並透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你們知道哪些?學生討論,多媒體出示。(《小石潭記》、《桃花源記》、《醉翁亭記》、《滿井遊記》等。)

  三、作家簡介

  《岳陽樓記》選自《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歲登進士第,因敢於直言強諫,屢遭貶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聖年間任西溪鹽官,建議在泰州修捍海堰。寶元三年,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屢立戰功。慶曆三年,西夏請和,范仲淹還朝,任參知政事。曾提出十條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蔭”為官,選用幹練的人員、嚴格執行政令導項,又主張興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對罷政,於慶曆五年貶放鄧州,以後還做過杭州、青州的太守。後在赴穎州任途中病死。死後諡號文正,世稱“正公”。他以六十四歲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張,深受當世和後人稱道。文章和詩詞俱脫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正公集》傳世。

  四、初讀文字,粗品詩意

  1、檢查預習

  謫守(zhé) 滕子京(téng) 予觀夫(yúfú) 銜遠山(xián)

  浩浩湯湯(shāng) 朝暉夕陰(huī) 瀟湘(xiāoxiāng)

  遷客騷人(sāo)霪雨(yín)霏霏(fēi)怒號(háo)

  檣傾楫催(qiángjí) 山嶽潛形(qián) 薄暮冥冥(bómíng)

  波瀾不驚(lán) 沙鷗翔集(ōu) 皓月千里(hào)

  靜影沉璧(bì) 寵辱偕忘(xié) 嗟夫(jiē)

  2、朗讀全文,做到基本成誦。

  3、查字典,對照註釋,試翻譯課文。(PPT展示)

  學生朗讀課文,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瞭解課文大意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

  五、再讀課文,感悟文字: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朗讀時應注意節奏。本文駢散結合。讀駢句,節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如陰風/怒號,濁浪/排空;其餘按意義劃分,不要讀破句。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相鄰的兩組驕句之間,要有稍長的`停頓。如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2、提問:“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怎麼停頓。

  討論並歸納:

  學生甲: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學生已: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學生丙: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學生甲與丙的節奏停頓都沒有錯,沒有讀破句,只是粗細的區別。

  學生己的節奏停頓明顯錯誤。“刻……詩賦”而不是“刻唐賢”意義不清。“於其上”是介賓短語,不可拆開。節奏錯誤說明學生己對文意不夠理解,應透過多讀、多思,琅琅上口。“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

  3、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謫:古時官吏降職或遠調。守,指做州郡的長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順利。和,和樂。

  百廢具興:具,同“俱”,全,都。

  增其舊制:制,規模。

  屬予作文以記之:屬,同“囑”,囑咐。

  4、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於觀夫巴陵郡勝狀:勝狀,勝景,好景色。

  浩浩場湯:浩浩蕩蕩。橫無際涯:寬闊無邊。涯,邊。

  朝暉夕陰:或朝或晚(一天裡)陰晴變化。暉,日光。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大觀,雄偉景象。”

  前人之述備矣:述,論述。備,詳盡。

  然則北通巫峽:然則,(既然)這樣,那麼……

  南極瀟湘:極,盡。瀟湘:瀟水,湘水。

  遷客騷人:遷客,謫遷的,指降職遠調的人。騷人:詩人,戰國時屈原作(離騷),因此後人也稱詩人為騷人。

  得無異乎:得無,表猜度,怎能不會。

  5、請學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話的開頭,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

  霏霏:連綿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樣子。

  連月不開:開,放晴。

  濁浪排空:排空,衝向天空。

  日星隱耀:隱耀,隱沒了光輝。

  山嶽潛形:潛形,隱藏了形跡。

  牆傾楫摧:牆,桅杆。楫,船槳。

  薄暮冥冥:薄(比),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國懷鄉:去國,離開國都。

  憂讒畏譏:讒,讒言,誹謗性話語。譏:譏笑,譏諷,挖苦。

  滿目蕭然。蕭然,蕭條冷落的景象。

  感極而悲者矣:感,感慨。

  6、請學生翻譯第4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至若春和景明:至若,用在又一段話的開頭引起另一層描述,近似“至於”“又如”。

  波瀾不驚:驚,這裡有“起”“動”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光。一碧萬頃:萬頃,極言其廣。

  沙鷗翔集:翔集,時而飛翔,時而停頓。集,棲止,鳥停息在樹上。

  錦鱗游泳:錦鱗,指美麗的魚兒。

  岸立汀蘭:藍,香草。汀,水中的小洲。

  郁郁青青:鬱郁,形容香氣很濃。

  而或長煙一空:而或,有時。長煙,大片煙霧。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浮光躍金:躍金,金色的月光閃耀跳動。

  靜影沉璧:壁,圓形的玉。此樂何極:何極,哪有窮盡。

  寵辱偕忘:寵,榮耀。辱,屈辱。偕,一起。

  把酒臨風:把,持,執。臨風,迎著清風。

  7、請學生翻譯第5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

  或異二者之為:或,近於或許,也許的意思,表委婉口氣。為,這裡指心理活動(即兩種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為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在高高的廟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廟,宗廟。堂,殿堂。廟堂,指朝廷。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處在僻遠的江湖間,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

  是進亦憂,退亦憂:是,這樣。進,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優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呼: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之前無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吧。先,在……之前。後,在……之後。

  微斯人,吾誰與歸:沒有這種人,我同誰在一道嗎?微,無、沒有。

  誰與歸,就是“與誰歸”。歸,歸依

  8、聽讀課文,感受語言的美討論歸納。

  9、學生齊讀課文初步感知文字大意、感受語言美

  六、積累文言現象

  1、一詞多義。

  (1)和:政通人和(和樂)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2)通:政通人和(順利)北通巫峽(通向)

  (3)觀:予觀夫巴陵勝狀(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景象)

  (4)空:濁浪排空(天空)長煙一空(消散)

  (5)一:一碧萬頃(一)長煙一空(全)

  (6)極:南極瀟湘(盡,直通)感極而悲者矣(極點)此樂何極(窮盡)

  (7)以:屬予作文以記之(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為)

  (8)或:而或長煙一空(有時候)或異二者之為(或許,也許)

  2、通假字。

  (1)百廢具興(“具”通“俱”,全,都。)

  (2)屬予作文以記之(“屬”通“囑”,囑咐,囑託。)

  3、詞類活用。

  (1)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守”:名詞作動詞,“做……太守”。)

  (2)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先”:形容詞作狀語“在……之前”。“後”:形容詞作狀語“在……之後”。)

  4、古今異義。

  (1)氣象萬千

  古義:景象。今義:大氣的狀態和現象。

  (2)微斯人

  古義:沒有。今義:細小。

  5、特殊句式。

  (1)銜遠山,吞長江……(省略句)

  (2)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狀語後置)

  (3)遷客騷人,多會於此。(狀語後置)

  (4)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定語後置)

  (5)吾誰與歸?(賓語前置)

  6、流傳至今的成語。

  (1)氣象萬千

  (2)心曠神怡

  (3)政通人和討論

  七、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瞭解了作者及其寫作背景,重點練習朗誦,朗誦時注意三點:讀準字音;讀得順暢;讀得動聽。有感情地朗讀有助於我們理解文意,課後請同學們熟讀成誦。

  八、佈置作業:

  1、背誦文章

  2、指導學生完成課後作業,加強理解文字能力,為下節課做準備。

  板書設計:

  一、關於“記”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並透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二、通假字

  百廢具興(“具”通“俱”,全,都。)

  屬予作文以記之(“屬”通“囑”,囑咐,囑託。)

  教學反思:

  教學本節課,我從下面兩點來談談:

  1、教會學生舉一反三,歸納總結

  在字、詞、句的積累上,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讓學生以搶答的方式回顧,並把文言詞彙分類歸納記在筆記本上,並且每講一個知識點,都要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類似的例子,幫助加強記憶和學會總結歸納。

  2、以讀代教、以讀促悟

  “本節課要以誦讀感悟為主,以檢驗學生是否理解本文精邃的思想內容和優美的語言為核心”。我的這節課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透過教師富有感情的配樂背誦,讓學生情感得到了薰陶,把握了文章各段的感情基調。然後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段落進行朗誦,經過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用“以讀代教、以讀促悟”的方式,達到讓學生理解文章主旨的目的。

  《岳陽樓記》教學設計 篇7

  設計思路:

  1、這篇文章是千古傳誦的名篇,立意高遠,文采斐然,句式整齊中見變化,尤其便於朗讀。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品位,體會文章的特點,理解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領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導學生自讀,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教師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啟發引導。

  學習目標:

  1、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領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學習重點:

  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彙。

  學習難點:

  理解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領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預習任務:

  1、對照課下注釋,能翻譯全文。可以小組合作完成。

  2、課外蒐集有關“古仁人”的名言警句。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古往今來,遷客騷人為洞庭湖壯麗的景觀書寫了浩如煙海的千古絕唱,岳陽樓上更是題滿了文人的詩詞歌賦。因此,有人說,岳陽樓就是一部文學史,連范仲淹也說“前人之述備矣”,面對前人熠熠生輝的文字,范仲淹沒有像李白登臨黃鶴樓那樣“眼前有景道不得”,而是另闢蹊徑,用神來之筆使岳陽樓再放異彩,使《岳陽樓記》從此名於世,傳於後。今天,讓我們走進課文,一起探討一紙文章天下傳的奧秘吧!

  二、明確學習目標。

  找一生讀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大家共同明確學習任務。師:本節課的任務比較的重,要想順利完成任務,就要靠大家肯自學,會合作,大家有沒有信心呢?

  師:“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並透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你們知道哪些?學生討論,多媒體出示。(《小石潭記》、《桃花源記》、《醉翁亭記》、《滿井遊記》等。)

  三、初步感知,自讀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朗讀時應注意節奏。本文駢散結合。讀駢句,節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如:陰風/怒號,濁浪/排空;其餘按意義劃分,不要讀破句。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相鄰的兩組駢句之間,要有稍長的停頓。如: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2、讀懂文句,小組合作完成譯文。

  藉助工具書和課本註釋,讀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師提示重點詞語與句子,要求學生自讀時注意。如:

  實詞:(名詞)賦、國、景、大觀、遷客、騷人、寵辱

  (動詞)謫、屬、把

  虛詞:夫、斯、其、微、則、然則

  四字短語:政通人和百廢具興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朝暉夕陰 氣象萬千

  淫雨霏霏陰風怒號濁浪排空薄暮冥冥 檣傾楫摧 虎嘯猿啼

  滿目蕭然去國懷鄉 憂讒畏譏 春和景明 波瀾不驚 一碧萬頃

  長煙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躍金 靜影沉璧 把酒臨風 喜氣洋洋

  3、各小組展示自己翻譯課文的成果。(2-6組)對應段落展示,開火車的方式。1組讀課文(大家讀得很好,雖然沒有高歌入雲,慷慨激昂,但是大家還是讀得很投入,這說明我們對課文的理解是有一定程度的。)

  四、理清思路,探究主旨。

  1、(1-5)組展示對應段落的段意和文中發現的閃光點。6組展示文章的主旨句。

  明確:

  討論並歸納: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段):記敘了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及作記的緣由,由此發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體。寫“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

  第1層(2段):寫洞庭湖雄偉壯麗的景象並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問。

  第2層(3、4段):用兩個排比段分別寫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部分(5段):抒發作者的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這是全文的核心。

  教師總結:作者敘的是重修岳陽樓的緣起及作記的緣由,描寫的是洞庭湖的勝景,晴景,雨景,抒發的是觀景的悲喜情感,議論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

  2、請大家思考以下幾個問題。文中哪些句子概括了遷客騷人的“悲”與“喜”?他們悲與喜的原因是什麼?作者認為古仁人之心和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裡?這樣看來,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沒有關係,跟個人遭遇也沒有關係,那麼究竟跟什麼有關係呢?古仁人有沒有快樂的時候呢?(學生稍作思考,立即舉手回答)

  學生:概括遷客騷人“悲”的句子有“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概括遷客騷人“喜”的句子有“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遷客騷人的悲與喜的原因是“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的悲與喜的原因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的快樂是在人民快樂之後才快樂啊!

  教師:這位同學回答得十分準確,看來,同學們對課文理解的程度很好。那麼,我們如何來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呢?

  (學生分小組討論,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然後到班上交流)

  學生:作者范仲淹是借岳陽樓來發表自己的政治見解。其實,作者從小就立下“不能利澤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這句話是范仲淹的心語,他想以《岳陽樓記》一文廣為人知。

  學生:其實作者想讓這句話表達的是一種“先憂後樂”的思想,究其淵源,即是儒家的仁愛思想。(同學們感到很吃驚,唏噓了一下)大家不要驚訝,我是查閱有關資料的。孟子曾有“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說法,范仲淹使其進一步發展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就是要超越個人的憂樂,以天下為己任,以利民為宗旨,補救時弊,積極進取。為此,就要不為外物所動,不論是自然界的陰晴明暗,還是社會環境的順遂艱難,都不能動搖心中的信念。(學生熱烈鼓掌)

  教師:這位同學能引經據典,見解精闢,很好。同學們還有其他的理解嗎?

  學生:孟子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是針對封建君主提出的;范仲淹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仕途進退的原則,這是他有遠大抱負的表現。但是,我覺得他的“憂君”帶有時代和階級的侷限性,不過,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精神,在今天對我們來說,仍有著借鑑和教育意義。

  教師:同學們對這句話理解全面而又深刻,有一定的思想內涵,敢於陳述自己的思想,希望大家把這種好的學習習慣經常用到學習上。其實范仲淹就是一位古仁人,他放下自己來寫天下,有一種超脫的濟世情懷。古往今來,在我們中國,像范仲淹這樣的人還有誰呢?請大家談談。(學生靜靜地思考了一下,回答很積極)

  學生:大禹治水的時候,他三過家門而不入,心中為百姓考慮。

  學生:屈原憂國憂民,投汨羅江自盡,以身殉國。

  學生: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牧羊的時候,幾十年仍手持漢朝旌節。

  學生:明朝顧炎武憂慮國事,喊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豪言。

  學生:孫中山為了讓中華民族擺脫封建王朝,奔走呼號,嘔心瀝血,英年早逝。

  學生:現代歌手叢飛,為了讓西部山區的孩子上得起學,竟然貸款捐助,而自己卻一貧如洗,乃至得了絕症無錢醫治。

  ……

  教師:同學們,大家說得很好。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憂國憂民的英雄人物層出不窮。我們一定要向他們學習,吸取他們的思想精髓,做一個胸懷祖國,心憂天下的當代公民。

  五、品讀,析語言。

  教師:范仲淹不愧是一位英明的政治家,他憂國憂民,具有遠見的卓識和博大的胸襟,但他也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岳陽樓記》就是一篇經典之作,以其規範、典雅、精緻的語言被世人所喜愛。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自由地朗讀課文,劃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

  (學生邊讀邊劃)

  教師:同學們讀得不錯。根據我們以往的學習經驗,品味語言有哪些方法?

  (學生自由說說,談談自己的看法)

  學生:可以從句式的角度來品味,因為課文是駢句和散句的結合,流利暢達、簡潔凝練、如珠走盤。

  學生:也可以從音韻方面來品味。因為文章有音樂美,讀來潤暢,聽來清晰。

  學生:還可以從修辭手法的運用或哲理方面來品味。

  學生:我覺得從詞語的運用方面來分析品味也行啊!

  教師:同學們提供了這麼多方法,下面讓我們就把它運用到實踐之中去吧。

  (學生分小組交流3分鐘後,再到班上交流)

  學生:我很喜歡“沙鷗翔集,錦鱗游泳”這句話,這組對句由上到下寫飛鳥游魚,用動感十足的畫面與上下文的靜態美景相映襯,富於趣味。“錦鱗”,指美麗的魚,是借代(部分代整體),加上“錦”字的修飾,令人想見碧波清淺之中日光下徹、彩鱗閃爍的美麗景象。(說完後同學們熱烈鼓掌)

  學生:我最喜歡“陰風怒號,濁浪排空”這個句子。“陰”“怒”“濁”三字渲染了悲愴的哀景,極富感染力。“怒號”運用了擬人,似乎在為遷客騷人的不幸境遇而吶喊。

  學生:我最喜歡“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這句話。它運用對句,寫出了洞庭湖獨特、重要的地理位置,同時,為“遷客騷人,多會於此”張本。“通”“極”二字寫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景觀和恢弘的氣勢。

  學生:我尤其喜歡“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這句話是全文的畫龍點睛之筆,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為人準則,是他憂國憂民思想的集中展示。當然也包含了對自己的鞭策和對友人的勉勵之意味。

  學生:我很喜歡“銜遠山,吞長江”這個句子。“銜”和“吞”二字運用擬人手法,形象地寫出湖與山、湖與江的關係,更使靜景富於動態美。

  學生:“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最富有詩意,我最喜歡。“浮光躍金”把湖面上“浮動的月光”比喻成“躍動著的碎金”,展現了景物的動態美。“靜影沉璧”寫的是景物的靜態美:靜靜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兩句一動一靜,相映成趣。

  (學生意猶未盡,還想說出自己的感悟)

  教師:同學們不愧是個詩人,對語言有很強領悟力和感受力,老師被你們絕妙的語言深深感動了,希望大家在寫作時,學學這樣的寫法,運用這些經典的句子。

  六、誦讀,重積累。

  (學生讀讀背背這些句子)

  七、課堂小結。

  教師:本文是一篇優美的散文,畫意、詩情、理趣溶為一體,不但給予我們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懷,崇高的思想境界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讀先生的文章,我們好像站在岳陽樓上,那浩瀚無涯的洞庭湖水,給予我們恢宏的氣勢,也給予我們一種責任。讓我們點燃精神的聖火,去照亮時代天空的一角,做一個個當代的范仲淹吧。下課!

  八、作業設定:

  1、背誦全文。

  2、寫一段《岳陽樓記》的導遊詞如何?

  板書設計:

  先後 敘事:重修岳陽樓 作文以記

  天天

  寫景:暗 明

  抒情:悲 喜憂樂

  議論: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

  《岳陽樓記》教學設計 篇8

  一、教學目的:

  1、有感情的正確的朗讀課文

  2、積累重要文言詞語

  3、理解文中“心憂天下”的思想

  二、教學重點

  1、有感情的正確的朗讀課文

  2、積累重要文言詞語

  三、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心憂天下”的思想

  四、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1、教學匯入

  師:當我們讀到“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時,我們為張養浩關心民間疾苦之心所感動,這似乎代表的是所有讀書人的心聲。所以當我們再次誦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時,我們心中湧起的是一種神聖的責任感。讓我們共同走進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2、作者簡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世稱“范文正公”。二歲而孤,家貧無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憊甚,輒以涼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人不堪其憂,仲淹不改其樂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讒受貶,慶曆五年由參知政事(副宰相)謫守鄧州。勤政愛民,有政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嘆息。

  3、朗讀訓練

  自由朗讀 】——聽範讀——齊讀。

  提示:注意語言的停頓、字音的正確、情感的變化。

  4、文意疏通

  師:同學們以小組討論課文前兩段的大意。

  (小組討論,請同學說大意。)

  明確:謫、作(寫)、政通人和、具、屬、浩浩湯湯、大觀、然則、遷客、騷人。這些是理解的重點和難點,應特別注意。(具體可參照課下注釋)

  小結:修建岳陽樓的背景、滕子京的政績: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寫作此文的原由:屬予作文以記之。

  總領第二段的句子: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從空間表現盛景的句子: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從時間表現盛景的句子: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5、課後訓練

  反覆朗讀此文,感受文章的情感。結合註釋理解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的

  1、積累重要文言詞語

  2、理解文中“心憂天下”的思想

  二、教學重點

  積累重要文言詞語

  三、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心憂天下”的思想

  五、教學過程

  1、文意疏通

  師:讓我們齊讀第3、4自然段,領略一下岳陽樓的風光。(朗讀)

  同桌共同欣賞畫面,用大意法講述出來。

  明確:重點掌握若夫、淫雨、國(國都)、憂讒畏譏、蕭然(蕭條的樣子)、錦鱗、或、一、郁郁青青、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把(握)、的含義。(參見課下注釋)

  這兩段景物描寫形成鮮明對比,一則是悲涼陰暗一則是歡樂明亮。本文寫景的特點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寫愁苦之景則悲情畢現,寫歡樂之景是喜氣洋洋。寫景取得這樣的效果,“奧秘”在哪裡呢?主要在於選擇景物和渲染氣氛。細讀這兩段寫景的部分,說說作者為表現“悲”“喜”兩種不同的感,分別選取了哪些有特徵的景物?又是怎樣渲染氣氛的?

  引導要點:作者選擇的景物都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為例:雨是“霪雨”,風是“陰風”,浪是“濁浪”,時間是“薄暮”,所聞是“虎嘯”和“猿啼”,無不是帶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號”“排空”“冥冥”等詞語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風高、恐怖悽慘的畫面就呈現在讀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來沒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嶽”“商旅”“檣”“楫”等,但配以“隱耀”“潛行”“不行”“傾”“摧”等詞語,就帶上了濃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點與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分析、體會。)

  第3、4段除了選擇景物和渲染氣氛都帶有濃重的感情色彩這個相同點外,兩段在結構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寫景,後抒情,為情設景,緣景抒情;甚至連前後兩個抒情句的表達方式也完全相同。試聯絡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兩個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為什麼?

  引導要點:這兩個抒情句是文章思路發展的中心環節:前句遷客騷人登樓而悲,後句寫遷客騷人登樓覽物而喜,聯絡上文看,是為了落實“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句,聯絡下文看,是以遷客騷人隨物而變的心情,襯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從而引發出“先憂後樂”一段正論。如果把兩個抒情句刪去,文章思路中斷,也破壞了文章的內在聯絡。

  2、探究

  師:作者在具體的描繪了景色後,用了一大段的文字來抒發自己的感慨,讓我們來齊讀體味古人之心。(有感情的朗讀)

  自由發言:你最欣賞哪句話,說明原因。小組交流。

  提示: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個人遭遇或外物的觸化而發生變化;古仁人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同時又體現作者的曠達胸襟。

  他們“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不是憂“民”,便是憂“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來;他們“進亦憂,退亦憂”,可見他們的“憂”跟個人的進退、榮辱都沒有關係。他們是為民生疾苦而憂心忡忡。

  在天下人感到快樂後古仁人才會快樂。可見他們的或憂或樂完全是隨天下人的或憂或樂而轉移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就是作者所認為的“古仁人之心”。

  作者以天下為己任,常說“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他借滕子京囑寫《岳陽樓記》的機會,提出這種理想化的人物來,正是為了“假託古人,自寫懷抱”,表明自己本來就不為個人的進退、榮辱而悲喜,雖遭貶謫,但憂國憂民之心決不改變,同時也包含著對滕子京的勉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表現出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

  (1)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

  (2)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的思想。

  (3)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品德。

  最後一句自明志向,以問句的形式表達,既是對友人的勉勵也表明自己的志向,委婉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