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一年級上冊解決問題教學設計(精選12篇)

一年級上冊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一年級上冊解決問題教學設計(精選12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年級上冊解決問題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一年級上冊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經歷用列舉策略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能透過不重複、不遺漏的列舉找到符合要求的答案。

  2、在對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舉的特點和價值,進一步發展思維的條理性和嚴密性。

  3、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並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能對資訊進行分析並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能不重複、不遺漏地有條理地一一列舉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課件、小棒、表格

  【教學過程】:

  一、創設購物情景,初識列舉策略。

  師:同學們,先解決一個小問題好嗎?

  在淘寶網上看中一對固城湖螃蟹,價格是100元。我口袋裡有兩張50元,五張20元,兩張10元的紙幣。怎樣付100元錢?

  生:兩張50元……

  師:可以。能列舉出幾種付錢的方法?

  生:2張50元、5張20元、一張50元兩張20元1張10元、4張20元兩張10元。

  師:我們把解決問題的這些方法都羅列出來,就是“列舉”(板書),列舉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用列舉的方法解決一些新的問題。

  二、引導自主探究,體驗列舉策略。

  1、出示p63頁例1場景圖,指名學生讀題。

  2、師:“用18根1米長的柵欄圍一個長方形的羊圈”,你是怎麼理解的?

  (就是圍成的長方形周長是18米)

  那你們會圍嗎?

  下面以4人小組為單位合作研究。要求:

  (1)確定研究方法,合理分工。

  (2)團結協作、積極交流、推薦代表發言。

  如果有困難可以用材料袋提供的小棒圍一圍,也可以用筆畫一畫。

  3、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重點關注不同的研究方法。

  4、全班彙報:選擇遺漏、無序和有序的方法重點交流。

  你是用什麼方法解決這個問題的?(擺小棒、畫圖、填表等。)

  適時引導:能具體說說是怎麼圍的嗎?(生:用18根1米長的柵欄圍成一個長方形的羊圈,那麼長方形的周長就是18米,長與寬的和應該是9米,所以我畫長是5米,寬是4米。)

  組織學生對各組列舉的方法進行評價,引導學生明確列舉的共性特點。

  讓學生說一說,師相機板書:

  按順序不重複不遺漏

  5、指名學生按順序完成表格。

  長方形的長/米

  長方形的寬/米

  6、小結:有順序有條理的一一列舉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基本策略。

  師:如果你是王大叔你會選用哪種圍法?為什麼?

  師:透過剛才的面積計算,你發現了什麼?

  小結:在周長不變的前提下,當長方形的長和寬的差越大,面積就越小;長方形的長和寬的差越接近,面積就越大。

  師:會運用一一列舉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嗎?

  三、運用列舉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1、出示例2改編場景圖,指名學生讀題。

  師:理解“最少送一個,最多送3個”是什麼意思嗎?

  明確:是指可以送一個,可以送兩個,也可以送三個。

  2、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師:運用剛才列舉的方法,你打算先考慮做幾個?接下去呢?

  提出要求:請同學們分組進行討論,看哪個組能透過列舉得到正確的答案。

  3、學生彙報,展示各種不同的列舉方法。

  只送1個:歡、迎、妮有3種

  送2個:歡迎、歡妮、迎妮有3種

  送3個:歡迎妮有1種

  共七種

  追問:如果只送一個,有幾種不同的方法?能具體說說是哪3種方法嗎?如果送兩個、三個呢?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方法?

  逐步出示表格

  製作種類只送1個送2個送3個

  福娃歡歡

  福娃迎迎

  福娃妮妮

  你會在表格中用打“√”的方法表示製作的種類嗎?

  4、比較反思,感悟策略

  師:剛才我們解決了王大叔圍羊圈和送福娃禮品的問題,這兩個問題有什麼共同之處?想一想,我們都是怎麼得到答案的?

  將解決問題的所有答案都列舉出來就是“一一列舉”(補充板書)

  師:例1和例2在列舉時有什麼不同的地方?要得到全部答案,列舉時需要注意些什麼?

  指出:要按一定順序列舉,才能做到既不重複,又不遺漏。當情況比較複雜時要先分類,再列舉。列舉時可以列表,也可以用文字或符號、字母等來表示。總之要把每種可能一一列舉出來,並且要用盡可能簡單的方法表示,讓人一看就明白。

  四、拓展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1、出示“練一練”。

  師:理解“投中兩次,可能得到多少環?”的意思嗎?

  師:你打算用什麼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列舉出所有答案,讓學生有條理的表達列舉的思考過程。

  2、出示練習十一第1題。

  學生解答。並說一說自己的方法。

  3、練習十一第2題。

  五、總結全課。

  師:透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和體會?

  一年級上冊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2

  一、課題提出

  1、學生髮展的需要

  從國際數學課程發展的趨勢來看,許多國家都將使學生理解數學的應用,發展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為重要的課程目標,因此,我國小學數學應當把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作為重要作務,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更應當重視解決問題的作用與價值。解決問題能力是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誌,解決問題教學有利於學生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及對數量關係的理解,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有利於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與人合作。

  2、課程改革的需要

  從應用題到解決問題是新課程教材內容轉變最大的部分,無論是學習目標、內容體系、編排與呈現、教學模式還是評價方式,給教師帶來的衝擊是非常強烈的。由於教師沒有準確把握應用題在新課程中的功能性轉變,在解決問題中出現了一些偏差,暴露了一些新的問題,需要不斷總結與反思,重新認識解決問題的教學價值,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

  3、現在小學生數學學習的現狀

  由於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雙基目標的達成,忽視了思維訓練與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方法上以模仿套用代替創新與生成,忽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最本質的東西——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也就是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分析問題,用數學方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其後果是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不過硬,不能在數學問題的解答上游刃有餘。因此,我們有必要抓住要點進行突破,以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教學為抓手,探索學生解決問題的心理機制,並進而形成解決問題教學的新模式,對數學教學中問題解決進行反思、總結,在研究中使得師生共同提高。

  二、課題的界定

  “問題解決”即是在教師適當的指導下,使學生面對問題時,能把已有的知識、技能和經驗,經過思維加工、綜合運用和轉化,達到未知目標的過程,以及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並在這一過程中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策略:是指為完成某一任務所採取的行動方式。可理解為方法,卻又不完全等同於方法,其指向順利地完成任務,並能達到預期目標的思維與行動的最為有效、最簡潔的方式方法。

  解決問題學XX為教學實際服務,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主張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再發現與再創造。解決問題學習的研究,不再只是對比發現學習與傳統教學孰是孰非,孰優孰劣,而是對發現學習本身的過程、機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討如何發揮發現學習的優勢,促進解決問題學習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層次。

  三、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我們對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策略的研究旨在“讓學生參與知識建立起來的過程”(布魯納語),努力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髮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自主探索、自我評價、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達到鍛鍊人、完善人的目的,為推進數學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為培養創新人才奠定基礎。⒈努力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透過數學學習發展學生的理性思維和創造性才能,使學生養成“數學地思維”的習慣。

  ⒉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竭力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數學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數學活動中進行探索、猜測、修正,從而主動地進行自我構建。

  ⒊學生能主動地對已有的解題策略和解題模式等進行分析、綜合、轉化、調整,從而形成對新問題的領悟,促進新問題的解決。

  ⒋不僅要教會學生解決問題,更要幫助他們認識數學的價值,掌握提出問題的藝術,並不斷探索下去的良好學習習慣。

  四、研究內容

  問題解決的過程,會受到學生的認識水平、思維水平、年齡特徵、問題的內容、問題的難度、解決問題的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們的研究以以下幾個方面的探索為載體,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形成解題策略。

  1、問題的感知與理解

  理解問題是解題思維活動的開始,“理解”的一個重要指標就看能否用平常的語言把問題陳述出來,並透過對問題的陳述產生關於問題的內部表徵,進而產生解決問題的思維定向。

  2、解題策略的尋求和確定

  經過了對問題的感知和理解,接下來的重要步驟就是尋求和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案,即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問題不同,解題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同一問題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時間,也可採用不同的策略。我們想透過教師的引導、扶持行為,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解題策略。

  3、解決問題策略的實施與調整

  學生在確定瞭解決問題的方案後,就要按照方案開始實施。在實施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一些新問題,就需要及時進行調整。教師要根據具體問題,及時桌間巡視,根據學生個體的困難給予相應的指導。

  4、交流、評價與反思

  學生個體的數學問題解決後,再引導他們藉助動作、圖畫、符號、文字等形式把解決問題的結果呈現出來,引導學生間的交流與評價,並及時進行反思。

  以上還只是我們的初步設想,我們準備在實施過程中不斷思考、實踐、調整、再實踐,以求讓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良好意識與能力。

  五、操作措施

  1、研究“課標教材”中解決實際問題內容的編排特點和學生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心理特點。(1)各年級教師在把握《標準》理念的基礎上,深入鑽研“課標教材”,理清教材在解決實際問題內容的編排體系、特點,把握各年級解決實際問題教學的目標要求,做到:①體系清:解決實際問題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內容、是按照怎樣的順序組織的?②特點明:解決實際問題的題材、呈現方式是怎樣的?③目標準:不同階段解決實際問題教學到底要達到怎樣的要求?

  (2)觀察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時的動作、表情、寫字、言語等表現,詢問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時的思維過程,來把握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心理特點。

  2、設計符合解決實際問題教學規律的課堂教學預案,在實施過程中善於把握生成的教學資源,探索有效的解決實際問題課堂教學模式。

  (1)引導學生經歷實際問題的發現、提出過程。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能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問題情境應具有挑戰性、啟發性、目標性、趣味性、開放性、現實性等特點。

  (2)引導學生經歷實際問題的分析、解決過程。作為每個學習個體,一般經歷以下過程:整理問題的資訊,思考各個資訊間的聯絡,確定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對解決問題的結果作出預測,正確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結果進行反思、驗證。作為一個學習群體中的一員,要做到: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自主探索和教師引導相結合。

  3、對學生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況作出合理評價,探索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學習評價的方式。

  (1)確立評價促進學生髮展的觀點,確立評價是教學過程的一部分的觀點。(2)明確評價的重點是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①第一學段,要注意考查學生能否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能否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是否願意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能否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②第二學段,重點考察學生:能否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能否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並試圖尋找其他方法;能否與他人合作;能否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並嘗試解釋所得的結果;是否具有回顧與分析解決問題過程的意識。

  六、研究原則

  1、前瞻性原則

  本課題研究應努力反映新世紀科技和社會發展對公民的科學知識的需求,使我們的課題研究具有新時代的特徵,從而促進師生的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2、科學性原則

  必須考慮小學生的身心特點,特別是學生的認知、情感和個性特點,把學科的邏輯體系和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結合起來,並以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研究成果作為工作的指導。

  3、創新性原則

  要根據學生解決問題的心理規律,結合學科特點和當前“探究性、體驗性、交往性、做中學”等教學改革的總趨向,創造性地設計出系列性的能夠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各種新穎的教學策略。

  七、研究方法

  由於本課題的研究是一種基礎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的範例,是一種理論性、實證性、探索性研究。主要採取行動研究、案例研究、經驗研究等研究方法,同時輔以文獻的調查、實驗等研究方法。

  八、研究的步驟

  (一)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12年4月——2012年12月)

  1、制定方案,分層次落實課題

  課題選定後,實驗領導組和研究組要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在閱讀有關資料、幫助實驗教師提出研究的目標和任務,設計研究方法、研究過程、寫成課題設計方案。

  2、加強管理,精心組織實施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教學研究”課題是一項從理論上、實踐上都具有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要加強領導和計劃管理,儘量少走或不走彎路,保證實驗的正常進行,爭取早出、多出成果。

  (二)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13年3月——2013年12月)

  1、加強學習,建立健全學習研究制度

  學習是提高教育教學改革、實驗研究的理論指導水平的重要措施,實施有正確的理論指導,才有正確的實踐活動,才能結出豐碩的成果;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實驗就陷入盲目的實踐活動,研究就將遇到挫折。

  參加課題研究後,應健全學習研究制度,制定好每學期研究工作計劃;建立研究活動日(每週半天),認真開展學習研究活動。

  2、認真做好蒐集、積累和整理資料工作

  資料的蒐集和積累是實驗必備工作,它也是研究的基礎工作,是實驗研究結論的基石;也是實驗總結、實驗報告、論文寫作的起點和基礎。

  3、切實上好每一節實驗研究課

  課堂教學是教學體系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學形式,是實驗研究的最實在、最豐富的實踐活動,每一位實驗教師都應重視和上好每節有後勁兒的實驗課。

  實驗課要體現教學新思想、新觀念、新措施和新方法。實驗教學要有創新精神,做別人沒有做過的試驗,體驗前人沒有體驗過的感受,發現前人沒有發現過的東西,總結前人沒有總結過的經驗,探索前人沒有探索的規律。

  4、開展多種形式的研究活動,活躍科研氣氛,提高課題研究水平開展多種教科研活動,是提高對科研工作的認識、活躍研究氣氛、推動科研工作深入進行的重要措施,各地應積極地紮實地開展。各種活動應分學期做出工作計劃:訂出內容,提出要求,安排好研究活動時間等。

  5、建立相應的質量評估體系

  根據我們構建的實驗教學目標和研究理念,實驗教學的評估應改變過去單一的“學習成績”測試評價,做到評價目標的導向性與實效性的統一。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

  搞好總結、定期組織鑑定驗收,開好總結、結題會。

  在課題鑑定驗收時,要以實驗目標所倡導的教學觀念為依據,根據實驗資料,對實驗結果,做出定性和定量分析,寫出實驗報告,以便進行成果鑑定。

  九、研究的子課題

  在總的課題下,實驗教師在不同年級不同教育階段,可選擇採用更為具體的子課題進行實驗研究。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定題目,選題時應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題目要“小”、要“近”(貼近本地本校本人實際),內容要實(研究的內容要符合實際),視角要“新”(研究的視點要新,要比原有教學超前。

  十、預期成果

  1、結題報告。

  2、解決問題策略彙編。

  3、教師經驗總結、論文。

  一年級上冊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生能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透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熱愛數學的良好情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談話:同學們,元旦快到了,你們高興嗎?(高興)為了迎接新年的到來,我們學校舉行了一次遊園活動。小朋友你們想不想參加?(想)好!老師就帶小朋友們一起去參加遊園活動,我們唱著歌出發好嗎?(唱新年快樂歌)

  2.情境圖

  談話:我們來到了遊園點,你們看小朋友們在做什麼?(在看木偶戲)

  提問:你從這幅圖上看懂了什麼?獲得了什麼資訊?

  學生回答:原來有22人在看戲;又來了13人;走了6人。

  二、主動探索,協作交流,領悟解法。

  1.同學們,你們看得真仔細,透過這些資訊,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1)原來有22人在看戲,又來了13人。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戲?

  (2)原來有22人在看戲,走了6人。還剩多少人?

  對於這兩個問題,讓學生提出後很快就解答。

  (3)原來有22人在看戲,走了6人,又來了13人。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

  (4)原來有22人在看戲,又來了13人,又走了6人。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

  對說出(3)(4)兩題的學生給予表揚。

  2.解決問題

  提問:你們會解決“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這個問題嗎?

  (1)獨立思考

  談話:在四人小組中說說你的想法,你是怎樣算的?

  (2)讓學生在四人小組中充分地交流,說自己的想法,老師參與學生的討論之中瞭解情況。

  (3)彙報:並說想法

  3.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記錄在黑板上。

  (1)22+13=35(人)(2)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3)22+13-6=29(人)(4)22-6+13=29(人)

  讓學生明確(1)、(3)的解題思路是一樣的,是同一種方法;(2)、(4)的解題思路是一樣的,是同一種方法。

  4.比較(1)、(3)和(2)、(4)兩種方法的聯絡。

  明確兩種方法的結果都是求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在解決問題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5.談話:小朋友們看木偶戲看得多高興呀!你們看這邊發生了什麼事情?(出示練習一的第1題)

  提問:從這幅圖上你看懂了什麼?

  你能把圖意說完整嗎?

  讓學生說明圖意,明確計算的問題後,獨立列式解答,再讓幾名學生說解

  問題的方法。

  談話:同學們,你們玩得高興嗎?不知不覺到了中午,我們肚子有點餓了。走,老師帶你們到麵包房買麵包去。

  (出示麵包房圖)

  提問:你從這幅圖上看到了什麼?

  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還剩多少個?)

  誰能把這個問題說完整?

  (原來麵包房裡有54個麵包,先賣了22個,又賣了8個,現在還剩多少個?)

  提問:誰會列式解答。

  提問:你會把22+8=30和54-30=24寫成一個算式嗎?

  你們遇到了什麼困難?

  有辦法來解決這個困難嗎?

  四人小組討論,彙報。

  選擇方法,把想的過程說出來。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1.談話:遊園活動快要結束了,你們看小朋友在幹什麼?(出示練習一的第2題)[他們在收集拉罐筒。]他們真是環保小衛士。

  提問:你會把這幅圖的圖意說完整嗎?

  讓學生自己解答,再說想法。

  2.談話:我們走出了遊園活動點,看,我們被一張統計表給吸引住了,這個表沒有填完,你會填嗎?

  做練習一的第4題。學生獨立完成,再彙報想法。

  3.談話:請小朋友們說一說,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的問題可以用本節課學習的知識來解答?

  同桌交流,自編題目,互相解答。

  四、歸納。

  1.請同學們說一說,這節課有哪些收穫?

  2.談話:請同學們做一名有心人,用本課學習的知識去解決我們身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一年級上冊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4

  教學內容:

  教材分析:

  例11是知道3頭奶牛一週的產奶量,求每頭奶牛一天的產奶量。題中“7天”這個條件透過“上週”這個詞隱藏了起來,給學生分析題意時造成一定的困難,教學中要引起重視。重點集中在解題方法的探討上,教材透過兩個學生的對話提示我們在教學的時候要加強數量關係的分析,引導學生用量的關係來描述解題思路。

  另外教材呈現了兩種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主動解決問題。並且採取半扶半放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如兩個學生的思路、解題過程都沒有完全呈現,讓學生參與完成。“做一做”也是用兩步計算解決問題的題目,但和例11不同的是,在解決問題中不但要用到小數除法,還要用到小數乘法,知識的綜合性更強。和例11一樣,教材也是透過學生的對話強調從量的角度來分析數量關係,並呈現了兩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引導學生分析題中的數量關係時,可以採用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的方式進行。如果學生獨立思考有一定困難,可以給予必要的提示,比如問學生“能一步算出每頭奶牛每天的產奶量嗎”,“如果不能一步算出來,那麼應該先算什麼,後算什麼”……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數量關係,也可透過線段圖形象地表示出題目中的數量關係。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多向思維,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但不能要求每個同學都掌握多種解題方法,這樣會給學生造成不必要的負擔。在例題和“做一做”的教學中,重點都要落到解題方法的分析上。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有特殊數量關係的連除問題。

  2、使學生會解決有關小數除法的簡單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連除解決問題的數量關係,學會兩種解答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連除應用題的兩種解題思路.

  教學關鍵:認識連除解決問題的數量關係,學會兩種解答方法.

  解決問題方法:從量的角度來分析數量關係

  教學準備:掛圖,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口算:

  0.18÷95.2÷0.26.9÷0.31÷0。5

  7.2÷0。728。25÷0.50。35÷0。57.4÷0.1

  二、引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了小數除法的計算,那麼你會解決下面的問題嗎?(板書課題)

  三、自主探索

  (出示例11)張燕家養的3頭奶牛上週的產奶量是220.5千克,每頭奶牛一天產奶多少千克?

  同學們,你們見過奶牛嗎?張燕家養了3頭奶牛,她正在和爸爸一起擠牛奶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出示圖),從圖中,大家能得到什麼數學資訊?

  1、讀題,理解題意,獨立思考,嘗試分析數量關係。

  2、問:這題能一步算出最後結果嗎?

  3、應該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呢?

  4、請學生在小組內談談自己的想法。

  5、指名有代表性的演算法板書在黑板上:

  方法一:220.5÷7=31.5(千克),31.5÷3=10.5(千克)

  方法二:220.5÷3=73.5(千克),73.5÷7=10.5(千克)

  方法三:220.5÷(3×7)=10.5(千克)

  請同學說一說每道算式求的是什麼?

  6、觀察對比:兩種方法有什麼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四、應用小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

  1、完成做一做。

  (1)先讓學生獨立分析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

  (2)根據小明的提示列式計算。

  (因為付錢時,一種情況付到角,另一種情況付到分,由於本題的單價是2.50元,所以根據實際情況,本題要求保留兩位小數。

  (3)提問:每一步在求什麼?乘除混合的算式應該怎樣計算?

  (4)探索一題多解。根據小紅的提示,也可以先算出平均每人用了多少噸?再算出平均每人付水費多少元?

  2、一隻蜻蜓0.5小時飛行9.3千米,是一隻蝴蝶飛行速度的2.4倍,這隻蝴蝶每小時飛行多少千米?

  3、用一部收割機收大豆,5天可以收割20.5公頃,照這樣計算,7天可以收割多少公頃?62.4公頃大豆需要多少天才能收完?

  4、小結:一般情況下,遇到除不盡的情況通常保留一位、兩位或三位小數。解決問題時要根據實際情況以及實際需要取商的近似值。

  五、教學總結:

  1、今天你有什麼收穫?有沒有問題跟老師或同學交流?

  2、出一道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題考考同桌。

  六、作業設計:練習六1-5題。

  一年級上冊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5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現、提出、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學會用連乘兩步計算解決問題,進一步理解乘法意義。

  2、透過解決具體問題,使學生學會根據相關問題選擇恰當資訊,進一步感悟用兩步計算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和方法,體驗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化,從而培養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

  3、進一步發展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從中感受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課前看影片:建國六十週年閱兵式(感受什麼是方陣)

  課前談話:今天我第一次來到你們學校上課,你們認識我嗎?那你從哪些方面瞭解我呢?這些資訊對了解我有幫助嗎?

  一、教學流程:

  (一)、課上談話,獲取資訊: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什麼?(水筆),想作為獎品給上課表現好的同學們,你們想不想得到這些獎品啊?但是,想得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得表現要好。

  大螢幕顯示得到獎品的途徑:

  1、看要看仔細:仔細尋找數學資訊。

  2、說要說清楚:上課大膽發言,說出你的想法;

  3、聽要聽明白:集中注意力傾聽同學的發言;

  現在的問題是:購買這些水筆得花多少錢?要解決這個問題,你要獲取哪些數學資訊?

  預設資訊:(貼紙)

  ①、每支水筆多少錢?(2元),

  ②、買了多少盒?(3盒)

  ③、每盒多少支?(10支)

  (二)、根據資訊,解決問題

  A、你能幫我算一算,得花多少錢嗎?

  B、獨立完成,和小組交流你的想法;

  C、彙報,板書

  預設:方法一:2×10×3方法二3×10×2

  比較兩種方法,先算什麼,在算什麼?和同桌再次交流方法,給今天的課題取名(連乘解決問題)

  總結方法的不同之處是因為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到的資訊不同,先求的問題也就不同。

  (三)、收集資訊,解決交流:

  解決:方陣中的數學問題。(多媒體)

  1、理解:方陣,行,列

  2、小組合作:操作學具,相互說出解決方法

  3、彙報、交流:解決思路

  4、小結

  (四)、實際運用,深化理解

  1、解決立方體中的數學問題:一共有多少個立方體組成的?

  2、提供多餘條件的數學問題:解決春遊中的數學問題:每組8人,有4組,每組分發麵包16只,礦泉水1瓶,垃圾袋1只,蘋果3個,每瓶礦泉水2元,麵包3元一隻,請問老師要準備多少瓶礦泉水?

  3、提供隱含條件的數學問題:

  A、分水實驗小學第二屆數學手抄報“評比活動開始了,(連結:桐廬縣分水實驗小學網站教導處通知)要求是:三至五年級,每班上交3副,請問按要求,我們學校應上交多少副?(你還要獲取哪些數學資訊)

  B、解決上下班中的數學問題:徐老師家到學校約3千米,我一週上下班一共要行多少米?

  小結:解決問題還得看具體情況,如這裡的班級數,具體到一所學校就有所區別,需要選擇合理資訊才能正確解答。

  (五)總結提升,把握關鍵

  談話:今天這堂課我們主要研究什麼數學問題,在分析解決問題時,關鍵要抓住什麼?

  小結:尋找相關的數學資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這些問題。

  一年級上冊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6

  教學內容:

  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例2、練習一2、3、5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透過看、說、讀、想、算的方法初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透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小括號的作用。

  4、透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熱愛數學的良好情感。

  教學重點:使學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難點:從不同的角度發現並提出問題以及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激發興趣

  1、談話: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用了什麼方法來解決問題?

  學生說,老師板貼:看、說、讀、想、算。這節課我們繼續用這些方法來解決問題。

  2、課件出示遊樂園麵包房圖,

  師:看,這是麵包房,圖中的小朋友們在做什麼?

  [設計意圖]:從學生喜歡的事物引入,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畫面上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指導學生再觀察畫面,你從圖中知道什麼數學資訊?

  2、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學生自由發言,提出問題。

  教師適當啟發引導:還剩多少個麵包?

  [設計意圖]:首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中蘊含的資訊,從中找出與數學有關的資訊,初步感受數學資訊之間的一些聯絡,從中發現一些數學問題。

  3、小組交流討論。

  (1)應該怎樣計算:還剩多少個麵包?

  (2)獨立思考後,把自己的想法在組內交流。

  (3)選派組內代表在班中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4、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記錄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個)46—22=24(個)

  方法二、54—22=32,32—8=24(個)

  方法三、8+22=30(個)或22+8=30(個)54—30=24(個)(讓學生說說每一步計算的理由)

  5、比較三種方法的異同。明確三種方法的結果都是求:還剩多少個麵包?,在解決問題的思路上不同。

  6、把兩個小算式你能寫成一個算式嗎?學生嘗試列綜合算式。(1)54-8-22=24(個)或54-22-8=24(個)

  (2)能不能列成54-8+22?小組裡討論、交流:你是怎麼想的?

  7、老師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新朋友“小括號”:如果想改變運算順序,先算後面的,再算前面的,可以在先算的算式外面填上小括號。小括號的作用可大了,可以改變運算順序,小朋友們只要看見它,就要先算它裡面的算式。把(2)中的算式“54-8+22”變成“54-(8+22)”,就可以了。這樣我們就可以先算8+22,然後再算54-30。

  8、指導學生讀:54-(8+22)讀作:54減8與22的和

  9、小結。(小括號能改變運算順序:先算括號裡面的數)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觀察事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明確條件,提出問題後明確數量之間的內在聯絡,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之後,需要用一定的運算進行表達並計算出結果,最終自主解決問題,並明確小括號的作用。

  三、鞏固練習

  1、教科書第6頁練習一的第2題。

  (1)指導觀察並說一說:3個組一共收集了94個易拉罐,其中第一組收集了34個易拉罐,第二組收集了29個易拉罐。那第三小組收集了多少個易拉罐?

  (2)分析題目,找出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讀一讀,說一說關鍵詞。

  (3)想一想,第一步要先求什麼?第二步要再求什麼?

  (4)列式計算:94—34=60(個)60—29=31(個)

  或34+29=63(個)94—63=31(個)

  讓學生列出綜合算式,要他們正確的使用小括號。列好後要求學生說出每一步表示的意義。(用喜歡的方法計算,能用小括號就更好啦)

  94—34—29=31(個)或94—(34+29)=31(個)

  2、教科書第7頁練習一的第3題。

  羊圈裡原來有58只羊。第一次跑走了6只,第二次跑走了7只,現在羊圈裡面有幾隻?

  讓學生自己分析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用喜歡的方法計算,最好能用上小括號,並彙報。

  58—6—7=45(只)或58—(6+7)=45(只)

  3、新型電腦公司有87臺電腦,上午賣出24臺,下午賣出26臺,還剩下多少臺?(用兩種方法解答,用上小括號)

  (1)學生讀題,分析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

  (2)學生獨立做題,老師巡視。(要求運用小括號進行計算)

  (3)學生彙報。87—24—26=37(臺)或87—(24+26)=37(臺)

  4、完成練習一第5題。先指導觀察,明確條件和問題,指導讀一讀,找出關鍵詞,然後思考並列式計算。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交流、實踐中掌握知識。明確小括號的作用是改變運算順序,有小括號的一定要先算小括號裡面的數,並學會運用小括號。

  四、課堂總結

  透過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一年級上冊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7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99頁例1和做一做,練習二十三第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連乘問題的數量關係,明確解決問題的思路,會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連乘問題。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2.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學會用連乘的方法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數量關係,靈活解決有關問題。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景激趣,複習鋪墊。

  1. 談話匯入:大家剛參加完學校的大課間檢查,三年1班的同學都表現得很好。

  2. 複習遷移:

  我們班在大課間中分組活動,每組5個同學,分了9組,共有多少個同學參與?怎麼算?

  3.小結: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二、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⑴ 創造情景,

  師:操場上同學們正在認真訓練,體育老師打算按圖這樣安排,同學們算算要多少人?提出問題“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

  ⑵ 讓學生獨立收集數學資訊。

  師:仔細觀察這幅圖,你能找到哪些數學資訊?

  資訊:a:每行有10人 ,有8行。

  b:每列有8人,有10列。

  C: 3個方陣

  小結:我們都是觀察同樣一個方陣,可以從這樣一行一行來看,知道了每行有10人,有這樣的8行。也可以這樣一列一列來看,知道了每列有8人,有這樣的10列。

  ⑶ 整理數學資訊,分析數量關係。明確先求1個方陣有多少人,再求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

  要求: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你應該怎樣思考?請同位同學互相說一說。

  我們抓住每行有10人,有8行這2個數學資訊可以先求出1個方陣有多少人?

  這是一行一行的觀察,我們還可以一列一列的看能不能根據這兩個資訊每列有8人,有10列要求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你該怎樣想呢?

  不管用哪種方法,我們都是先求1個方陣的人數。還可以寫成綜合算式。

  2、探尋其他解決問題策略。

  不同的策略:1.先求:3個方陣的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

  2.先求:3個方陣的一列一共有多少人,再求10列一共有多少人。

  3.先求:一共有多少行,再求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

  4.先求:一共有多少列,再求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

  例1的小結: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去思考,得出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結果卻是一樣的。今天我們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

  【引出課題:解決問題】

  三、分層練習,鞏固提高。

  1、P.99做一做

  ⑴ 出示題目。

  ⑵ 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⑶ 全班反饋:明確解決問題的思路:先求1盒有多少個,再求8盒一共有多少個。

  2、練習二十三的第1題

  ⑴ 出示題目:P.101⑴

  ⑵ 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⑶ 分小組交流。每個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重點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

  ⑷ 全班反饋解決該問題的思路與方法。

  3、練習二十三的第4題

  ⑴ 出示題目。P.102⑷

  ⑵ 讓學生審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⑶ 給出三個算式,由學生選擇出正確算式並表述出解決問題 的思路,重點理解“來回”的含義。

  四、全課小結: 強調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五、拓展練習:第一步,先請同學瞭解一節數學課的上課時間,一個星期在校幾天?如果一個學期按20周計算,同學們在學校待多少分鐘?合多少小時?第二步,根據自己計算出來的結果,你有什麼感想?記錄下來。第三層次是學生在生活中現實問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本題又是一道開放題,所有的資訊都需要學生自己去尋找,給學生的思維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性,很好地培養了學生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

  六 、佈置作業: 練習二十三的2、3、5、6題

  教學反思:

  1、 收集和整理資訊,形成數學思考。

  新教材的解決問題,其題材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用圖畫、對話、表格等形式呈現現實的生活場景。這一節課的例1既是一幅情境圖,又是一道應用題。例1的圖呈現給學生一幅廣播操表演的情境圖。小精靈明明提出“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的問題。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進入情境、瞭解情境,從情境中明確要解決的問題,收集解決問題的必要資訊。這一步要求學生仔細地看,充分的講,觀察同一個方陣既可以橫著看找到的資訊有“每行有10人,有8行”,又可以豎著看找到的資訊有“每列有8人,有10列”。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收集和整理資訊,讓學生形成數學思考。

  2、 分析數量關係,構思解決問題的思路。

  應用題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在於找到問題的答案,更重要的在於透過解決實際問題學會思考,體會問題裡的數量關係,要突出數量關係的分析,幫助學生形成解題思路。我們用不同的數量關係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有8行”這兩個資訊就可以先求出1個方陣的人數,再求3個方陣的人數。還能抓住“每列有8人,有10列”這兩個資訊也可以先求出1個方陣的人數,再求3個方陣的人數。分析數量之間的不同組合的關係,就形成了解決問題的策略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3個方陣”這兩個資訊可以先求出3個方陣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這裡解決問題的策略就有所不同了。

  3、 正確選擇演算法,獨立解決問題。

  根據解題思路仔細準確地選擇相關的條件,正確的選擇演算法。

  這節課我覺得我可能是急進了點,應該先讓學生先從“行”去觀察進行列式計算,讓後進生理解後再進行“列”的觀察從多角度去解決問題可能這樣會更好些。而且因為這樣導致學生的練習還不夠充分。

  一年級上冊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8

  教學內容:

  P100例2、做一做及練習二十三P103第10題、P105第14—16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培養學生收集、分析資訊的能力,並學會用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同一個問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透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收集、分析資訊的能力,並學會用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能正確分析連除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找出中間問題,並用數學語言敘述解決問題的思路。能掌握解決此類問題的基本思路。

  教學準備:課件、練習紙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揭示課題

  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用連乘的方法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還記得嗎?考考你:

  1、根據問題選擇條件解答。

  條件:

  ①、同學們植樹,分成了3組。

  ②、每組都有12人。

  ③、一共植樹144棵。

  問題:

  ①、一共有多少人參加植樹?

  ②、平均每組植樹多少棵?

  2、六一兒童節快到了,為了慶祝六一,我們學校從每班挑選部分同學參加集體舞表演。(出示P100例2情景圖:)看!這是他們新編的造型:

  (1)從圖中你得到哪些數學資訊?

  (2)出示:集體舞新造型,把同學們分成2大組,每組有5個小圈,每個小圈有6人,學校共挑選了多少人參加這次集體舞表演?

  3、其實生活中還有許多的數學問題,只是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不了的。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有關用除法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板書:解決問題)

  二、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現在,老師將這題變一變。看!你發現哪兒不一樣了嗎?(後面一個條件和問題交換了)現在要你解決什麼數學問題?

  (1)學生齊讀題目。誰來說說:從題中你得到哪些數學資訊?要解決什麼數學問題?

  (2)要解決“每個小圈有多少人?”,能一步求出來嗎?

  (3)那需要先求什麼,再求什麼?請根據你的想法列出算式,做完後互相說說,互相說一說你是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叫解法不同的同學板演)

  (4)小組討論,指名彙報,評價、鼓勵正確的想法和不同的想法。

  2、反饋(理解算理)(讓學生在黑板上板演)

  方法一:60÷2=30(人)

  30÷5=6(人)

  (1)哪些同學跟他一樣?能說說你是怎麼想的?(先算每大組幾人,再算每小圈幾人)

  60÷2表示什麼?(每個組有幾人?)

  30÷5表示什麼?(每個小圈有幾人)

  (2)、先算:平均每個組有多少人?60÷2=30(人)

  再算:平均每個小圈有多少人?30÷5=6(人)

  (3)這種方法也可以用一個綜合算式表示,意義一樣,誰再來說一說?

  綜合算式:60÷2÷5=6(人)

  (4)請學生說說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方法二:5×2=10(個)

  60÷10=6(人)

  (1)這樣列式的同學請舉手,能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2×5表示?(2組共有幾個小圈)

  60÷10表示?(每小圈有幾人)

  (2)分析:先求兩大組共有多少個小圈?引導學生明確:已知平均分成2大組,每組有5個小圈,要求每個小圈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一算分成多少個小圈,再求每個小圈有多少人?

  (3)、先求:一共分了多少個小圈?5×2=10(個)

  再求:平均每個小圈有多少人?60÷10=6(人)

  (4)能列出綜合算式嗎?綜合算式:60÷(5×2)=6(人)

  (5)請學生說說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方法三:60÷5÷2(若沒有同學用這種方法就不講)

  (1)你是怎麼想的?

  60÷5表示什麼?(2小圈為一組,每組有12人)

  12÷2表示什麼?(每小圈有6人)

  (2)你真聰明,會想到用這種方法。

  3、討論比較:說一說這題的兩種解題思路有什麼不同?

  引導學生說出:因為第一種解法先把60人分成兩個大圈,每個大圈再分5個小圈,求出每個小圈有多少人?而第二種解法是每個大圈有5個小圈,兩個大圈一共有10小圈,求出每個小圈有多少人?第一種解法第一步用除法,第二種解法第一步用的是乘法;所以:第一種解法是用連除,第二種解法是先乘再除;雖然列式不相同:但結果都是一樣的,都是求的是“每小圈有多少人?”。都要兩步來計算,第二步都是用除法,

  4、小結:其實,有很多數學問題都能用多種方法解答,雖然解法不同,但目的卻是一樣的。所以在解決問題時,我們應該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選取相應的資訊、選用自己喜歡的、容易理解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但不管用什麼方法算,我們都應該弄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並正確寫出單位名稱。像今天所學的這類問題,在解題時我們可以用連除,當然有的時候也可以用先乘後除的方法來解決。

  5、指導看書,梳理知識

  (1)獨立閱讀教材P100例2,然後同桌互相說說每一個算式分別表示什麼意思。

  (2)質疑提出自己還不懂的地方。

  6、現在我們就用這樣的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吧!

  三、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1、把問題和相對應的算式連起來

  學校有3層教學樓,每層8個教室,一共安裝了168颱風扇。

  ①平均每層安裝風扇多少臺?3×8

  ②平均每個教室安裝風扇多少臺?168÷3

  ③一共有多少個教室?168÷3÷8

  2、(課件出示:P100做一做:)看,這是我們在活動中為家長、同學們準備的杯子,你能幫忙解決嗎?

  一年級上冊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情境,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連乘的方法解決問題。

  2、使學生學會分析連乘問題的數量關係,運用合理的解題思路解決問題。

  3、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4、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完整準確表達的習慣,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使學生能正確分析並解決連乘問題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尋求解決連乘問題的解題思路,並體會找到中間問題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複習匯入

  師:同學們,我們先來做一個小練習,請大家看螢幕。(課件出示:在超市的一個貨架放著各種包裝的麵包,爸爸買了其中一種麵包4袋,一共多少錢?)

  師:讀一讀,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學生認真的觀察思考,要求一共多少錢所需要的條件。學生會發現不能求出問題,因為不知道1袋麵包的價錢)

  師:就是說,要求一共的錢數,需要知道哪兩個條件?

  (在學生回答後教師課件出示:)

  師:知道這兩個條件,就能求出總錢數。那你們剛才說哪個條件不知道?(學生回答後)

  師:我們就補充上這個條件。(課件出示完整題目:每袋麵包12元,爸爸買了4袋,一共需要多少元錢?)

  師:現在能解決了嗎?該怎麼列式計算?(學生獨立完成,全班反饋訂正)

  (課件出示題目2:開學初,老師給咱班50個同學每人發5個作業本。)

  師:讀一讀,你能解決這道題嗎?(學生會發現這道題沒有問題,思考後回答)

  師:你能根據這兩個條件,提出合適的問題嗎?

  課件出示:

  (根據學生的補充,教師課件出示完整題目:老師給咱班50個同學每人發5個作業本,老師需要準備多少個作業本?)

  師:請同學們口頭解答,同桌互相交流一下。(指名學生口答,課件出示算式)

  師小結:同學們,你們可真了不起,剛才的練習我們知道了要解決一個問題,要有兩個條件;還知道了,如果告訴我們兩個條件,可以提出問題,這是我們解決問題時所需要的重要本領。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解決問題”。(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在課的開始,設計兩道不完整的題目,一道是缺少條件,一道是沒有問題,讓學生補充條件、提問題。透過這一學習過程,幫助學生鞏固乘法問題的數量關係,同時複習“要求幾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透過分析法和綜合法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為學生分析、解決兩步計算的乘法問題奠定了基礎。

  二、主體探究新知

  1、創設情境,引出問題

  課件出示課本例1情境圖(圖略)

  師:大家看,這是同學們在參加廣播操比賽。仔細觀察,圖中告訴了我們哪些資訊?(學生根據圖說出題中的資訊)

  師:透過剛才大家的交流,我們知道了題中告訴我們“每個方陣有8排,每排有10人,3個方陣”三個條件,提出了一個問題“一共有多少人?”。

  設計意圖:在這一教學環節,讓學生經歷一個從情境中收集資訊、整理資訊並且完整地用文字表述問題的過程。指導學生學會認真讀題,仔細審題,明確題目中的條件和所求問題,理解題意。

  2、探究解決問題的思路

  師:認真分析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你能解決這些問題嗎?老師相信大家都會解決這個問題。先不忙著列算式,先說一說在分析和解決這個問題時,你是怎麼想的?先自己想一想,說一說,然後在小組互相交流。(教師巡視,收集學生是如何分析的資訊)

  師:哪個組派代表來說說你們小組是怎麼分析的?(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引導)

  師:他們這個組用到了先算什麼再算什麼,這樣說既簡練又條理,再說一說,看哪個組能說既簡練又條理?

  師:大家的思路都非常的清晰,那老師要問問你們,為什麼要先求1個方陣的人數?用哪兩個條件就可以求出這個問題,為什麼用這兩個條件就能求出1個方陣的人數?3個方陣呢?(學生先自己思考,然後同組交流,集體反饋。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藉助於點子圖幫助學生理解為什麼先求1個方陣的人數,求一個方陣人數為什麼用乘法,怎樣求3個方陣的人數。思路圖整理如下)

  師:我們一起回憶剛才從要求的問題開始怎樣一步一步找到解題思路的。(師生一起說)要求——總人數,就要知道——每個方陣的人數和方陣數。每個方陣的人數不知道就要先求它,用題中的——每個方陣有8排、每排有10人,就能求出每個方陣的人數,根據求出的——每個方陣的人數和有3個方陣,就可以求出總人數。請各自再試著說一說我們剛才是怎麼分析的,然後同桌之間互相交流一下。(學生再次的整理思路,熟悉思維過程)

  師:有的同學可能是這樣想的,看到“每個方陣有8排和每排10人”,就想到能求出1個方陣的人數,然後用1個方陣的人數和方陣數就能求出3個方陣的總人數。我們都是想先求什麼,再求什麼?

  師:根據剛才我們說的思路,怎樣列算式?(學生獨立列式解答,反饋後教師板書算式)

  設計意圖:透過追問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弄清楚題目中的數量關係。學生一般會有兩種方法:一是想要求什麼,必須知道什麼條件,不知道的條件就是先求的;二是根據題中兩個有關係的條件,想到可以求出什麼,求出的這個問題,可能就是解決最終問題必需的條件。這兩種思考方法其實就是解決問題時常用的分析法和綜合法。在這裡只給學生滲透這樣的思維方式,不明確提出來。透過潛移默化的意識滲透和日積月累的思維訓練,讓學生逐漸具備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授之以漁”的目的。

  師:大家想一想,還有沒有別的思路?(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另外一種思路)

  師:可以看著點子圖,和小組同學商量一下。(小組討論,反饋小組意見,師生共同總結思路)

  師:我們一起來梳理一下,剛才這種解題思路。(師生共同敘述)

  師:根據這種思路這樣列算式?用這種方法解決問題時,哪個地方要特別注意?(第一步的單位名稱)

  一年級上冊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內容:

  P35練習六第7—10題。

  教學目的:

  1、進一步鞏固小數除法的計算,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2、進一步感受要根據實際需要取商的近似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學重難點:

  靈活運用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P35第6、7題

  (1)P35第6題

  問:“最多可以做幾個蛋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說“最多”?

  理解後學生獨立解答,集體訂正。

  吃完蛋糕,我們還要吃點水果,果農民正在運葡萄,請你們幫忙算一算,需要幾個紙箱?

  (2)P35第7題

  學生獨立完成後交流分析過程,並討論結果的處理?(為什麼這樣處理?)

  對比第6、7題,有什麼不同之處?

  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取商的近似值,有時要用“進一法”,有時要用“去尾法”。

  2、判斷下面各題如何處理結果?

  (1)有110米的布,做兒童套裝,每套用布2.3米,能做多少套?

  (2)有110噸的煤,用載重2.3噸的小車運,需運多少車?

  3、問:你們還發現生活中哪些問題也是用“進一”法或“去尾”法來解決的呢?

  教師可請學生將蒐集的問題進行彙報。

  二、指導練習

  1、解決下列問題

  (1)一筒橙汁粉450克,每衝一杯需要14克橙汁粉和8克方糖,衝完這筒橙汁粉,大約需要多少克方糖?(P35第9題)

  提醒學生橙子粉瓶上隱藏了450克這個條件;學生在計算450÷16時就要遇到取商的近似值,然後再用取的近似值與9相乘,這種情況是學生第一次經歷。因此,教師要給以必要的指導或提示,避免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走過多的彎路。

  (2)電信局為新建小區的680戶居民安裝寬頻網,工人平均每週安裝70條,電信局需要幾個星期才能安裝完?

  請學生先在小組內談談自己的想法和解題思路,然後再在練習本上獨立練習,指名演板,集體訂正。

  2、P35第8題

  如何處理結果?組織學生討論,鼓勵他們說出理由,在交流中,自己發現不足校正。

  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3、P35第10題

  學生獨立解答,全班交流不同方法

  4、小結,請學生說說感受。

  三、課堂練習:P35第9題。

  教學內容:

  整理和複習P36-37

  教學目的:

  1、鞏固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迴圈小數的概念。

  2、進一步培養學生歸納總結,主動建構知識的能力。

  3、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應用意識。

  4、培養學生自我總結,反思,自主學習的習慣。

  教學重點:

  小數除法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主動回憶,再現知識。

  1、本單元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今天這節課我們要把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和複習。在組內先說說整理後再在全班彙報,互相補充。

  2、小數除法的計算法則

  學生先獨立完成練習七第1題,做完後再說一說計算法則。

  你在解題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錯,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

  師根據本班情況,選擇前面學習中易錯題鞏固。

  3、取商的近似值應注意什麼?

  取商的近似值時要看清題目要求,需要保留幾位小數就除到後面一位,再用“四捨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

  完成練習七第2題。

  4、計算除法時,商會出現哪幾種情況?

  什麼是迴圈小數?請舉例說明?

  5、我們還了解了一些需要用小數除法解決的實際問題,你會解決下面的問題嗎?P36

  ①學生獨立作答,再小組討論分析解答過程,請小組代表彙報。

  ②試著提出數學問題,並解決問題,然後集體訂正。

  二、自主選擇,重點練習。

  1、根據自己的實際,從課本P371-5中選擇對自己有針對性的題目進行練習。(學生自主選擇,組內討論交流)。

  2、討論分析,解答第6題

  A、學生獨立解答,交流

  B、如果大部分學生有困難,可將此題分層提問解答。

  先出示“商就是24.6,求除數?”

  再和原題比數,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所得。

  三、總結

  注:教師留心學困生掌握情況,及時解決,可根據本班情況,配針對性的練習進一步訓練。

  一年級上冊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三年級下冊第22~23頁例3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 在具體的情景中,能應用有關運算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 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

  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

  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教法學法】

  啟發引導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引入新課(5分)

  1、 我是小小神算手:

  40×6= 30×3=

  20×5= 50×6=

  31×20= 58×10 =

  20×40= 24×20=

  280+120= 270+320=

  2、我最棒:

  (1) 同學們去春遊,已經開走了7輛車,每輛車可坐40個同學,已經走了多少人?

  (2) 剩下的同學還要坐滿3輛車,每輛車也可坐40個同學,還剩下多少人還沒有走?

  (3) 已經走了280人,還剩下120人沒有走,一共有多少人?

  3、引入新課:

  同學們表現的真棒,為了獎勵大家,老師請同學們欣賞幾幅畫。(一一展示完後)問:美不美?(美)這幾幅畫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美景呀?(春天)在這麼美的春景裡,你最想幹什麼呢?(春遊)今天,有一位老師,也帶著她的學生去春遊了,在春遊中,他們發現了許多數學問題,同學們願不願意幫他們解決呀?(願意)今天,我們就一起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二、探究新知(15分)

  1、教學例3

  (1)出示例3情景圖

  這是他們在春遊是發現的許多問題之一,請同學們仔細觀圖,從中你能獲得哪些數學資訊,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2)探索演算法

  a、針對題中提出的問題,請學生先大膽嘗試,獨立思考,嘗試自主探索解法,有困難的可以和同桌商量。教師巡視指導,並指名板演。

  b、再在小組內與同伴交流想法。教師巡視,瞭解學生的討論情況並及時給與必要的指導。

  (3)全班交流,展示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a、教師先請板演的學生口述自己提供的解法,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義。

  b、再請下面學生口述自己的解法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義。

  (4)小結

  透過對比這兩種演算法得出,同學們的這兩種演算法都對,我們在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時,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演算法來解決問題。

  (5)用心回顧:請同學們開啟書把課本22頁例3補充完整。

  2、 基本練習:

  兩種蘋果分別有38箱,29箱。每箱蘋果都能賣10元錢。兩種蘋果共賣多少元?

  可以,指名上小黑板做,並講解演算法和每個算式表示的意義。

  三、鞏固練習(8分)

  做“闖三關”遊戲

  第一關:我會填。請在括號裡填出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同學們去參觀美術展覽,每班都是50人,已經進去了5個班,還有2個班沒有進去,參觀美術展覽的一共有多少人?

  方法一:

  50×5=250(人)……( )

  50×2=100(人) ……( )

  250+100=350(人)……( )

  答:參觀美術展覽的一共有350人。

  方法二:

  5+2=7(個) …… ( )

  50 ×7=350(人) ……( )

  答:參觀美術展覽的一共有350人

  第二關:我會做

  小紅上午寫了12行毛筆字,下午寫了13行毛筆字,每行都是10個字,小紅一共寫了多少個毛筆字?

  第三關:我會用

  引導學生完成課本p23頁“課堂活動”題目

  四、歸納總結(2分)

  這節課,我們都學習了什麼?

  先讓學生暢所欲言,自由發言。

  然後,教師再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老師希望同學們爭做生活的有心人,不但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而且要會利用我們學過的知識從不同角度採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時,我們應做到:1、理解題意2、理清思路3、正確解答 4、仔細檢查。

  五、課堂檢測(作業)(10分)

  1、新學期開學了,老師

  給每個同學發了6個大作業本,4個小組作業本,全班50個同學一共發了多少個作業本?

  2、幼兒園要買男童裝20套,女童裝30套。每套童裝都是60元,買這些童裝共要多少元?

  3、同學們給四川小朋友捐書,平均每人捐10本,三(1)有50人,三(2)班有48人,這兩個班一共捐了多少本書?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40×7=280(本) 7+3=10(輛)

  40×3=120(本) 40×10=400(人)

  280+120=400(本) 答:參加春遊的一共有400人。

  答:參加春遊的一共有400人。

  一年級上冊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2.透過合作、交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找不同方法解決問題。

  3.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進一步的數學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瞭解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學會用連除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分析理解數量間的關係,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學準備】

  研究報告單、多媒體課件。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談話:小朋友們正在觀賞花卉種植區,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

  課件出示圖片:

  提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從圖中你發現了哪些數學資訊?

  預設:每個花架4層,2個花架一共擺了96盆花。提問:根據這些資訊,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預設:平均每個花架每層擺了多少盆花?

  【設計意圖】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效利用情境,樹立問題意識,讓學生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

  二、探究方法,建立模型

  1.獨立嘗試,探索問題

  談話: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經常需要把一些資訊有意識地進行整理,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這些資訊進行整理,讓我們看得更加清楚一些嗎?

  請學生們獨立思考,把你的方法寫在研究報告單上,寫完後跟小組同學一起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

  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整理資訊,實際上就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空間,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2.彙報交流,歸納方法

  展示交流整理資訊的各種形式。根據學生生成合理安排交流順序,組織學生思考評價。

  (1)派代表上臺展示演算法,並用學具進行演示。代表先說算式,師板書,再講思路。邊說思路邊用筆在圖片上劃一劃。

  (2)提問:誰聽懂了他的意思?他的這種方法是先算的什麼?你能上來指著圖說一說嗎?

  (3)還有不同的解決辦法嗎?學生彙報,師同時板書:

  ①4×2=8(層)

  ②96÷4=24(盆)

  ③96÷2=48(盆)

  96÷8=12(盆)

  24÷2=12(盆)

  48÷4=12(盆)

  (4)剛才,我看見有人是這樣寫的:96÷(4×2)=12(盆),可以嗎?說一說綜合算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麼。還可以怎樣列綜合算式?每一步求的是什麼?3.比較提升。

  (1)小結:透過剛才的小組交流,我們得出了這樣3種方法。(課件出示3種方法)。

  (2)觀察這三種方法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相同點預設:答案相同,都用除法計算(揭題)

  不同點預設:方法不一樣。方法怎麼不一樣?第一種方法先求什麼,再求什麼?

  師評價:真了不起!同一個問題,能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採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生活中,像這樣要用乘法來解決的問題可多了。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