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四年級下冊《自然之道》教學設計

四年級下冊《自然之道》教學設計

四年級下冊《自然之道》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下冊《自然之道》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四年級下冊《自然之道》教學設計1

  一、聽寫匯入,引發閱讀期待。

  1、師:同學們,請看著提示寫出幾個詞語,請兩個同學上黑板書寫。(糾正書寫)

  2、師:(出示一段內容)選擇詞語填寫在下面的括號中。

  師小結:我們不僅可以用歸併段落大意的方法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還可以像這樣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語概括出主要內容。

  二、換位思考,把書放進心裡。

  (一)學生自主學習

  1、師:在這一段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話中,有一個詞語是“愚不可及”。

  (1)理解“愚不可及”的意思。

  (2)如果我們就是那一行遊客,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覺得哪些行為已經是愚不可及了呢?

  2、師:現在把自己的想法說一說,你們如果就是那一行遊客,回想當時的情景,哪些行為讓你們覺得愚不可及?

  從這句話裡我們看出幼龜的猶豫,其實它正在偵查情況,而我們卻不知道。

  師:請你們再仔細讀一讀這段話,你還能讀懂什麼?

  (1)從“欲出又止、躊躇不前、探出”這些詞語體會到幼龜的機警、小心、謹慎。

  A、幼龜出的是為了什麼?“止”呢?

  B、詞語辨析:“探出”和“伸出”

  C、學生表演幼龜的動作

  師小結:看來幼龜是多麼會保護自己,多麼神奇啊!

  (2)從“啄、拉”感受到嘲鶇的兇狠。

  (3)朗讀體驗。

  3、師:你們還找到了哪些句子看出我們這些遊客是愚不可及的。

  (1)理解若無其事的意思 。為什麼會若無其事?

  (2)指導朗讀:讀出嚮導的漠然

  (3)劃出文中我們和嚮導的態度的詞語。

  (4)指導朗讀。

  4、師:愚不可及的事還有呢!當我們瞭解了事情的真相後更是認為自己愚不可及了。我們看到了什麼?

  (出示圖片)孩子們,你們看到了怎樣的一幅景象?請大家發揮想象,寫一寫你看到的場景吧!最好能用上積累的四字詞語。

  師小結:的確慘不忍睹啊!

  5、嚮導和我們又是怎麼做的?怎麼說的?把描寫嚮導和我們的動作的詞語劃出來

  A、(摘下、放進、抓起、奔跑。)

  B、你體會到了什麼?(我們心情十分焦急)

  C、指導朗讀。

  6、(1) 出示句子:

  “不一會兒,數十隻食肉鳥吃得飽飽的,發出歡樂的叫聲,響徹雲霄。”

  “歡樂”與前文哪個詞照應?“頹喪”。由這兩個詞你想到什麼?(若不是因為我們的錯誤決策,幼龜們就不會白白送死了。)

  (2)嚮導一邊走一邊發出悲嘆:“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就不會受到那樣的傷害。”

  比較句子: 師:你讀出了什麼不同?嚮導的心裡會是怎樣的自責?

  (沒有抵住輿論壓力,沒有堅持到底,沒有膽量與錯誤的觀點相對抗。)

  三、迴歸“道”,提升文字理解。

  1、師:大自然氣象萬千,美麗無比,充滿生機,也充滿神秘。這“道”不是我們第一節理解的簡單的“規律”概念化的兩字,而是——。(要遵循自然之道,要按自然規律辦事,否則,就會產生與我們願望相反的結果。)

  2、你們接觸過這樣違背自然之道的事嗎?你認為怎樣才會不違背“自然之道”?

  3、出示美國作者伯羅蒙塞爾創作的《自然之道》原文的結尾

  四、佈置作業。

四年級下冊《自然之道》教學設計2

  學習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旅遊、偵察、愚蠢、爭先恐後、若無其事”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從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規律的教育。

  3.豐富見聞,激發探究大自然對人類啟示的興趣。

  教學重點:

  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從中受到啟示。

  教學難點:

  理解嚮導的話,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閱讀“單元導讀”,引入新課

  1.指名讀“單元導讀”,說說本單元專題是什麼,有什麼新的要求。

  2.今天,我們先來學習一個真實而又令人難忘的故事,初步瞭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啟示。(板書課題)

  二、自由朗讀,自主預習

  1.按常規或按要求自讀自學:把課文讀兩三遍,讀通讀順;認讀生字,找出生詞,查字詞典理解生詞,標自然段序號,想一想課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檢查生字詞認讀與理解情況:指名讀,想讀哪些就讀哪些,想說哪個詞義就說哪個,有的詞語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魚貫而出、氣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遊築巢幼龜沙灘偵察企圖

  情願蠢事返回海鷗補救

  爭先恐後欲出又止若無其事見死不救

  魚貫而出愚不可及氣喘吁吁響徹雲霄

  3.指名或推薦學生逐段朗讀全文,檢查是否達到準確、流利朗讀課文,重點指導難讀的句子,並多讀幾遍。

  4.彙報: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疑問?

  師生共同確定學習目標與重點:瞭解課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義並從中受到啟發,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以演促讀,感悟“蠢事”

  1.出示句子:“我們幹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這是一件什麼“蠢事”呢?我們讀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請自由讀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會兒,我們來分角色表演這三個自然段敘述的情景。如果你會表演了,也就讀懂了。

  2.演中促讀,演中理解:

  a)請一個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請兩個學生扮“幼龜”“嘲鶇”,帶頭飾上臺表演,大家邊聽邊看。表演後評議,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欲出又止”“躊躇”,評議“幼龜”的表演,並理解這兩個詞語的`意思,比較並書寫“幼”和“幻”字;引導學生抓住“突然”“啄”“拉”,評議“嘲鶇”的表演,範寫“啄”字。

  b)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詞語,如“焦急”“若無其事”“冷淡”“極不情願”“頹喪”,自由讀該段,要求讀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讀,教師引導學生透過範讀、模仿讀、比賽讀,初步讀出感情。最後指名上臺表演。教師採訪“嚮導”扮演者:你說“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這是什麼意思呢?引導學生初步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3.想象課文描寫的場景,分小組再說一說。

  4.回答:我們幹了一件什麼樣的“蠢事”?

  5.比較句子:下面兩個句子有什麼異同?

  我們幹了一件蠢事。

  我們幹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透過比較,並聯系課文明確:我們的確是弄巧成拙,好心辦壞事,是“愚不可及”。然後範寫“愚蠢”,學生在草稿本上寫兩遍。

  四、課堂小結,完成練習

  自主讀課文,遍數自定,抄寫生字新詞。

四年級下冊《自然之道》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 認識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旅遊、偵察、愚蠢、爭先恐後、若無其事”等詞語。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從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規律的教育。

  3. 豐富見聞,激發探究大自然對人類啟示的興趣。

  教學重點:

  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從中受到啟示。

  教學難點 :

  理解嚮導的話,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 匯入: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九課《自然之道》。回憶: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作者和同伴及一個嚮導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島旅遊。他們不顧嚮導的勸阻,要求嚮導把幼龜抱向大海,導致幼龜誤以為安全,魚貫而出,結果成為食肉鳥的口中之食。)讓我們繼續學習課文,感受文章的自然之道。

  二、 精讀:自由掃讀,畫出自己感興趣的語句,把自己的感受和體會標註在書上。也可以與同學交流。 重點理解:

  1、 學習第三段:找出作者對幼龜動作的描寫,模仿動作來理解詞語。學習細節的描寫方法,理解細節在文章中的寫作效果。

  2、 學習第四段:理解導向的話。並說出導向為什麼這樣說?指導朗讀,理解導向和“我”的心理變化(板書:焦急 震驚 悔恨 ;若無其事 極不情願 發出悲嘆)。討論:導向明明知道這樣做不對,為什麼不制止?你同意他的做法嗎?

  3、 學習五、六段:複述當時的場面。(導:氣喘吁吁的奔跑也無濟於事。還在喘著粗氣的嚮導 一邊走一邊發出悲嘆——)導讀最後一句話。

  4、 理解最後一句話:體味 “悲嘆”的心情。指導朗讀。擴句練習:如果不是我們 ,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傷害。(學習如果……就……的複句)

  三、 小結:他們的做法錯了,悔恨讓他們心痛,他們終於理解了導向的話:“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他們的做法錯在哪裡?(沒有遵循自然規律)正是由於用主觀的感情判斷自然,導致了錯誤的見解。所以我們要客觀的看待自然,要遵循“自然之道”。(板書:遵循——自然之道)

  四、 你還知道哪些生活中我們應該遵循的自然規律?(候鳥遷徙不能挽留,山澗小魚難在魚缸生存,老虎圈養便失去野性,溫室難育參天大樹)

  五、 我們該如何利用這些自然規律?(閱讀人類來自動物的靈感)

  六、 總結:遵循大自然的規律,走進自然,探索自然,合理的利用自然,創造和諧、美好的生活!

  板書設計:

四年級下冊《自然之道》教學設計4

  學習目標:

  ①認識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旅遊、偵察、愚蠢、爭先恐後、若無其事”等詞語。

  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從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規律的教育。

  ③豐富見聞,激發探究大自然對人類啟示的興趣。

  ④培養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學重點:

  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從中受到啟示;。

  教學難點:

  理解嚮導的話,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閱讀“單元導讀”,引入新課

  ①指名讀“單元導讀”,說說本單元專題是什麼,有什麼新的要求。

  ②今天,我們先來學習一個真實而又令人難忘的故事,初步瞭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啟示。(板書課題)

  二、自由朗讀,自主預習

  ①按常規或按要求自讀自學:把課文讀兩三遍,讀通讀順;認讀生字,找出生詞,查字詞典理解生詞,標自然段序號,想一想課文大意。

  ②出示詞語,檢查生字詞認讀與理解情況:指名讀,想讀哪些就讀哪些,想說哪個詞義就說哪個,有的詞語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魚貫而出、氣喘吁吁”等。

  旅遊 築巢 幼龜 沙灘 偵察 企圖

  情願 蠢事 返回 海鷗 補救

  爭先恐後 欲出又止 若無其事見死不救

  魚貫而出 愚不可及 氣喘吁吁響徹雲霄

  ③指名或推薦學生逐段朗讀全文,檢查是否達到正確、流利朗讀課文,重點指導難讀的句子並多讀幾遍。

  ④彙報: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疑問?

  三、課堂練習

  抄寫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

  一、談話匯入,揭示課題

  1、 師談話:同學們,大自然氣象萬千,美麗無比,充滿生機,也充滿神秘。今天,你們將和老師一起走進大自然,瞭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內在規律。這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一篇大自然中發生的真實故事——自然之道

  2、 板書課題,齊讀

  3、 理解“道”都有哪些意思?在“自然之道”裡又表示什麼意思?

  二、初讀課文,概括內容

  1、 學生自由初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2、 學會用多種方法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① 段意合併法 ②摘錄語段法 ③要素歸納法……

  3、課文中談到我們幹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是誰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說的?找出來讀一讀

  4、這是一件什麼樣的蠢事呢?默讀3-5段

  三、深入探究,理解內容

  1、 從哪兒看出來這是一隻偵察龜呢?

  (突然,一隻幼龜把頭探出來……是否安全)

  “欲出又止”是什麼意思?幼龜為什麼欲出又止呢?

  你能找出與之相近的詞語嗎?(躊躇不前)

  2、 就是這樣一直欲出又止,躊躇不前的幼龜,不但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力,同時也引起了超鶇的注意力,當看到朝鶇要吃掉幼龜時,我和同伴的心情如何?你從哪兒可以看出來?

  (我和同伴緊張地……)

  3、 我們萬萬沒有想到,看似好心的我們,其實卻在做著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們的愚不可及呢?

  (嚮導若無其事地說: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

  “若無其事”是指好象什麼也沒有發生,面對我們的緊張,焦急,嚮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表現呢?文中的自然之道又是指的什麼呢?

  4、 既然嚮導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危害龜群,可是他為什麼還要那樣做呢?

  (嚮導的冷淡招來了……)

  5、 我們不知道這是一隻偵察龜,卻武斷地讓嚮導去救它,嚮導的若無其事沒有取得我們的信任,我們真是愚不可及啊!(齊讀:我們幹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四、深入探究,感悟意境

  1、 然後愚不可及的事遠遠不止這些,師範讀5、6自然段

  2、 我們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① 幼龜成群結隊地爬行在這一大段無遮無攔的的沙灘上,想象小幼龜們此時此刻心裡在想些什麼呢?

  ② 當看到如此多的美食時,食肉鳥心裡又會想些什麼呢?你就是之前的那隻朝鶇,你想說些什麼?

  3、 想象畫面:食肉鳥一改之前頹喪的心情,發出歡樂的叫聲,響徹雲霄,聽到這樣的聲音,你的心情如何?同伴們的心情呢?嚮導的心情呢?

  齊讀:(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傷害)

  4、 思考:把“悲嘆”換成“感嘆”行嗎?為什麼?

  5、 生齊讀最後一段

  五、課堂拓展,訓練說話

  1、 我們的好心卻辦了一件壞事,課文學到這你想說些什麼呢?

  2、 對於嚮導的行為,你有什麼自己的意見呢?你覺得嚮導這樣做對嗎?

  3、 迴歸課題,引發話題。

  談對“自然之道”的理解和感悟。(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這個生存的法則和規律是不能違背的)違背“自然之道”的後果。(自作聰明,只能好心辦壞事,聰明反被聰明誤)

  怎樣才會不違背“自然之道”。(結合課文,聯絡生活和開課導語談談)

  4、師總結

  這就是自然之道,候鳥遷徙不能挽留這是自然之道,山澗小魚難在魚缸生存這是自然之道,老虎圈養便失 去野性這是自然之道,溫室難育參天大樹這是自然之道,人類自身無論怎麼發展都不能否認一個事實,那便是人類都是大自然的產物,萬物靠大地孕育,靠陽光雨露滋生,我們呼吸的每一口氣,喝的每一滴水無不取自於自然,所以我們要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以及尊重大自然,不要人為地破壞大自然,這樣人類才能與自然共存。

四年級下冊《自然之道》教學設計5

  一、匯入

  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自然之道》板書題目,你是怎麼理解自然之道的“道”的?

  預設:

  學生能回答的:

  自然之道就是自然中存在的道理。

  自然之道就是自然中存在的規律。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是有自己的規律的。

  師:你們理解的很好,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的確都有他自己的規律。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一個怎樣的自然之道呢?

  同學們都進行了課前的預習,透過預習,你都讀懂什麼了?還有哪些不懂的?請大家先默讀課文,然後小組長帶領大家在小組內交流交流。

  二、小組交流

  1.主要內容: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嚮導,要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救了一隻偵察龜,使成群的幼龜得到錯誤的資訊,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喪了性命。他們感覺到很後悔、很自責。(如果有不足、遺漏、多餘要糾正和補充。)

  我們知道了大自然是有規律的,不能隨意破壞大自然的規律。

  2.我們知道海龜的生活是有自然之道的。我們是從第三段讀出來的。海龜是偵查龜。探、欲出又止。躊躇:猶豫,文中指幼龜探頭出穴欲出又止偵察外面是否安全的樣子。

  3.我們從第五段也可以看出海龜是有自然之道的。因為巢中的海龜得到錯誤資訊,所以才會爭先恐後的結伴而出。

  師:同學們能夠利用聯絡上下文的方法來體會,讓我們對海龜生活的自然之道有了更多的瞭解。聯絡上下文也是理解課文的一種好方法。

  4. “我們幹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第五段)

  (板書:愚不可及)“愚不可及”是沒有比這再愚蠢的了。愚是二聲,愚蠢的不能再愚蠢了。你們從哪知道我們幹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呢?

  “魚貫而出”“爭先恐後”幼龜的想法。

  “成百上千”“飽餐一頓”

  歡樂的叫聲響徹雲霄

  教師引導:先前嘲鶇沒吃到海龜的時候是什麼樣的?“頹喪”情緒低落,很失意的樣子。

  師:因為救了第一隻偵察龜,使那麼多原本可以倖免的海龜都成了食肉鳥的腹中之食,這種好心辦的是一件徹徹底底的壞事,真是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啊!為什麼會發生這樣愚不可及的蠢事呢?

  5.生物學家嚮導知道自然之道。第四段(我和同伴們是愛護海龜的)緊張、焦急嚮導“若無其事”指導讀。(蘑菇雲理解課文)他們對太平洋綠龜習性的瞭解以及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是不同的,所以他們在這件事情上的做法與感情不同。

  6.提出問題:

  為什麼嚮導明白自然之道,還認同他們的做法?

  觀點一:大家都說他見死不救,他只好按大家的說法做。

  嚮導的冷淡,招來了同伴們的一片“不能見死不救”的呼喊。嚮導極不情願的抱起那隻小龜朝大海走去。“極不情願”

  觀點二:他想透過事實來教育大家,但是沒想到後果會這樣嚴重。所以當災難發生的時候,他盡力去補救。

  或者:嚮導知道自己錯了。極力在彌補自己的錯誤。

  第七段抓住趕緊、迅速、奔、氣喘吁吁來讀。

  7.我們感到同伴們和嚮導他們很後悔、很自責、悲傷。第8段低著頭、慢慢地走(他們在想什麼因為我們的無知,不瞭解自然之道,強迫嚮導做了錯誤的決定,造成了悲慘的結局)

  嚮導發出的悲嘆(悲傷的嘆息)讓我感到(傷心、悲傷、愧疚、懊悔)

  師:可能對於他一生來說都是一個無法挽回的錯誤,是他懊悔終生的事情。

  所以,嚮導一邊走一邊發出悲嘆:(引讀)

  嚮導一定會在心裡發出這樣的悲嘆:

  多年以後,當他回想這個錯誤的決定,想到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時,他一定會發出這樣的悲嘆:

  如果不尊重規律,不知道還要發出多少這樣的悲嘆!

  此時,你對自然之道又有了哪些感受呢?

  談對“自然之道”的理解和感悟。(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這個生存的法則和規律是不能違背的)

  違背“自然之道”的後果。(自作聰明,只能好心辦壞事)

  怎樣才會不違背“自然之道”。

  自然界的一切生靈都有自己的生命規律,我們應該瞭解自然,尊重自然。

  生活之中還有很多的自然奧秘,希望你們去探索、去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