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三峽教學設計

三峽教學設計

三峽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線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峽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峽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一些文言知識,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

  2.瞭解文中所描寫的三峽的自然景觀,感受三峽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

  4.背誦並默寫全文。

  能力目標:

  1.指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重視朗讀訓練,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讀和翻譯能力。

  2.學習古人寫景的方法,體會其語言的精妙。

  3.引導學生在想象中再現景物,體會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鑑賞能力。

  情感目標:

  文章描寫了長江三峽雄偉壯麗的奇景,透過教讀本文,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1.欣賞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畫面美。

  2.抓住精彩的寫景段落,仔細揣摩畫龍點睛的詞語,把握作品景物描寫的特點。

  教學難點

  1.把握文章描寫景物生動、傳神,語言精美的特點。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說三峽

  長江,我國的第一大河,全長6300多公里。它流經四川盆地東緣時衝開崇山峻嶺,奪路奔流,形成了壯麗雄奇、舉世無雙的大峽谷——長江三峽。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如果說滾滾東逝的長江是一條藝術長廊的話,那麼三峽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變幻的四季、湧動的波濤、聳峙的山巒,激發了古今詩人畫家多少情思與靈感!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用自己的所見撩開了三峽神秘的面紗,今天,讓我們跟隨酈道元的腳步,一起來領略三峽美麗的風光吧!(板書文題)(多媒體顯示《三峽》圖,標題、作者)

  請一學生用通俗生動的語言朗讀《三峽》的現代文。(媒體配動畫,音樂圖片)

  二、讀三峽

  1.配課文朗讀;(媒體)

  2.給學生相關材料,讓學生自讀課文;

  3.檢查自讀情況;(以下媒體出示)

  (1)酈道元,北魏 、 ,本文選自他寫的《 》。

  (2)三峽,指長江上游的 、 、 。

  (3)讀準下列詞語的音;

  重巖疊嶂 夏水襄陵 沿溯阻絕 朝發白帝

  素湍綠潭 飛漱其間 屬引悽異

  (4)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略無 闕 曦月 至於 襄 沿溯 或 不以 漱 良 屬引

  (5)比較以下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

  自三峽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沿溯阻絕 哀轉九絕

  (6)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

  4.教師指導學生朗讀

  (1)媒體提示朗讀需要注意的地方:如:第1段:自/三峽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第2段:至於/夏水/襄陵、或/王命急宣。第4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2)學生齊讀課文,根據朗讀提示,努力讀出最佳效果。

  三、解三峽

  理清思路,抓住景物的特點,感受三峽的自然美,領悟作者表現美的技巧。

  說三峽:三峽的 真美,你看……

  示例:三峽的山真美。你看,七百里三峽,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蔽天空,擋住陽光。

  學生小組裡說,然後在班級說。

  教師歸納板書:山 美:山高嶺連;

  四季美:水流湍急、清榮峻茂、水枯谷悽

  如此雄偉壯麗的奇景,散文家酈道元卻僅用一百五十餘字來描繪,且盡傳其神,其筆法令人不能不稱奇。現在我們用欣賞的眼光來審視評說課文的美(文字投影):我們欣賞文章,可從語言、結構、描寫的角度(動靜、粗細、遠近等多方面)著手。

  示例:課文的描寫手法美,正面落筆的“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繪出三峽的地貌特點是山高嶺連,峽窄水長;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一句則從側面烘托了三峽峰巒綿延,隱天蔽日的山勢。

  請同學們欣賞課文,說出課文的幾個妙點來。(學生合作學習,自由評說)

  教師歸納板書: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結合、對比手法、動靜結合、多角度描寫

  教師小結:酈道元真不愧為北魏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學家豐富的遊歷和散文家豐厚的文學功底,把《水經》裡的一條註釋作得如此優美,真是慧眼獨具、匠心獨運。一百五十餘字的短文,卻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納山水草木,羅入古猿怪柏,其筆法確實精妙至極。難怪餘秋雨先生說酈道元《水經注》中的《三峽》,使後人再難調動描述的辭章了。

  如:清榮峻茂,一字一景,凝練生動。

  學生可在課文裡找類似字詞加以品味。

  探究示例:文章為什麼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順序寫景,而要先寫夏景呢?

  明確:因為相比而言三峽夏季的水最有特色,要詳寫。夏水江水暴漲,春冬風平浪靜,秋天水枯谷空,承三峽水勢漲落的特點安排夏、春冬、秋的順序寫景。

  學生討論後探討。

  如:既然“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怎麼還會“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呢?

  (“或有王命急宣”,封建社會王權至上,皇帝有命令,即使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冒險行船。)

  如:三峽的茂密樹林中,常年棲息著猿猴,為何寫猿猴的內容出現在秋季,

  你能理解作者的這一安排嗎?

  (寫猿猴悲啼是為了渲染秋季三峽的蕭瑟淒涼的特點,也為過渡至下寫

  到三峽漁民的悲涼悽慘的生活做好照應及情感上的鋪墊。)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讀課文。

  四、誦三峽

  學完這篇文章,你覺得作者的哪些寫作技巧是值得你借鑑、學習的呢?

  歸納: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用多種手法表現景物特徵。我們在閱讀和寫作的過程中應善於借鑑、吸收這些寫法的長處。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一篇優美的古代散文,領略了三峽的秀美風光,品味了詩人精美的語言,那麼就請大家高聲朗讀,試著把這篇短文背下來。

  在三峽的風光片段中,讓學生朗誦背誦。

  五、寫三峽

  選擇你所喜歡的畫面,結合課文的描寫,發揮你的想象,以“我走在……”為題,對三峽的山或四景進行擴寫。

三峽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按時間順序描寫景物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透過自主探究、想象,領略三峽秋天的美景。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作者對秋之三峽的讚美之情,並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重難點:在讀中想象三峽之秋的美景,學習按照時間順序觀察與描寫的方法。

  教具準備:三峽風光圖片、朗讀配樂。

  教學方法:情境朗讀,自主探究。

  教學流程:

  一、圖片匯入

  1、學生欣賞三峽風光圖片。

  2、你知道這是哪裡的美景嗎?你對三峽還有哪些瞭解?

  (1)介紹三峽的地理位置。(三峽位於長江中游,西起四川奉節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南津關,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全長139千米。)

  (2)描寫三峽的古詩,《早發白帝城》。

  3、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概括主要內容。

  2、瀏覽課文,理清順序。

  思考:全文是按什麼順序來描寫三峽美景的?

  三、自主探究,重點研讀。

  1、出示學習要求:

  讀課文2-6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寫了哪些景物,體現了三峽的什麼特點,圈畫出來。

  2、自主探究,彙報交流,師板書,指導朗讀。

  早晨——橘柚樹——明麗

  中午——長江——熱烈

  下午——長江、霧——平靜

  夜晚——長江、月——寧靜

  3、思考: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有什麼作用?

  4、問: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四、你最喜歡哪一段,能有感情的讀一讀嗎?(配樂)

  五、總結。

  六、小練筆

  模仿本文寫法,寫一篇習作或片段:參考題目《校園之春》,寫完後出示一到兩篇交流。

  板書:

  三 峽 之 秋

  早晨 —— 明麗

  中午 —— 熱烈

  下午 —— 平靜

  夜晚 —— 寧靜

三峽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抓住景物特點,按照時間順序,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2.瞭解三峽的壯麗景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3.學習體會本文在景物的描繪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教學重點、難點:

  1.景物描寫抓住特點

  2.寫景中所闡發的哲理。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三峽,是萬里長江一段山水壯麗的大峽谷,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它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全長192公里,其中峽谷段90公里。它是長江風光的精華,神州山水中的瑰寶,古往今來,閃耀著迷人的光彩。

  作者簡介:劉白羽(1916--20xx)現代作家,北京人。他的作品以散文為主,有《五臺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員》、《劉白羽散文集》等。劉白羽是一位富有時代感的、具有敏銳的生活觀察力和多方面藝術才能的作家。他的散文熱情奔放,感情真摯。

  二、基礎知識

  字詞正音:

  啟碇(dìng)絳(jiàng)紫夔(kuí)州灩澦(yànyù)婀娜(ēnuó)

  瑰(guī)麗對峙(zhì)草坂(bǎn)崆(kōng)嶺澎湃(péngpài)

  跋涉(báshè)秭(zǐ)歸萬仞(rèn)萬壑(hè)汨(mì)羅

  美髯(rán)停泊(bó)縹緲(piāomiǎo)婀娜(ēnuó)層巒疊嶂(zhàng)

  詞語釋義:

  1.瑰麗:異常美麗。

  2.絳紫:暗紫中略帶紅的顏色。絳:大紅色。

  3.繽紛:繁多而交雜的樣子。

  4.婀娜:姿態柔美的樣子。

  5.對峙:相對而立。

  6.縹緲:形容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7.草坂:長滿草的山坡。

  8.怪誕:奇怪,古怪。

  成語積累:

  1、莽莽蒼蒼:形容草木蒼翠茂密,郊野景色迷茫。

  2、層巒疊嶂:形容山峰多而險峻。(嶂,像屏障一樣的山峰。)

  3、雷霆萬鈞:形容威力極大,無法阻擋。(雷霆,霹靂;鈞,古重量單位,約合當時三十斤。)

  4、神妙莫測:神奇巧妙達到難以猜測的程度。

  5、小心翼翼:小心謹慎,一點不敢疏忽。

  6、森然聳立:茂密而高高地直立。

  7、雲蒸霞蔚:形容雲霞絢爛美麗。蒸,升騰;蔚,聚集。

  三、學生朗讀課文

  要求:

  1.聲音響亮,讀準字音。

  2.注意文章的段落劃分。

  四、分析文章的整體結構學生先獨立完成,再討論交流。

  以“江津號”的航程(遊蹤)為順序,以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變換為線索,雙線交織。結構: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航行三峽總的感受。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描寫瞿塘峽的雄偉險峻。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描繪巫峽神奇綺麗的動人姿態。

  第四部分(第6—9自然段),寫西陵峽的兇險和作者的實際感受。

  五、文字研讀:

  1.分析第一部分:

  齊讀第一段。提問:作者說“我像在一支雄偉而瑰麗的交響樂中飛翔”,這句話在全篇有什麼作用?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飛翔”用得恰當嗎?為什麼?

  明確:這句話起統攝全篇的作用,“雄偉而瑰麗”,概括了三峽景緻的特點。通篇所寫景物,全在這“雄偉”“瑰麗”四個字上。這句話運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辭方法,把長江三峽比喻為一支交響樂,非常恰當,因為作為本體的三峽與作為喻體的交響樂之間有共同之處:二者都激越雄壯,聲勢浩大,催人警醒,令人振奮。

  “飛翔”一詞用得恰當,一方面,它寫出了山陡流急的形勢;另一方面,它更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作者在航行中興奮、激動的心情。

  2.分析第二部分:

  大聲自由朗讀第二段,品味寫景的文字,與同桌交流體會。

  提問:作者採用什麼手法來寫瞿塘峽的雄奇?用了哪些詞語?寫了哪些方面?

  明確:主要採取繪形繪聲繪色的手法來狀寫瞿塘峽的雄偉奇觀,並引用詩諺為佐證。

  形:“懸崖絕壁”“中間一條狹長的江面”“江隨壁轉”

  聲:“雷霆萬鈞”“激流澎湃,濤如雷鳴”

  色:瞿塘峽口“藍天”“金色浮雲”“銀片樣發亮”的白雲、“紅霧”“絳紫色山峰”

  這一段主要寫了瞿塘峽的山陡、江狹、水流急。

  這一段的描寫,先總括其雄奇,繼之引古詩古諺為佐證,後直接描寫,有古有今,古今對比,有虛有實,有聲有色,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浸透字裡行間。

  3.分析第三部分:

  快速閱讀第三部分,思考討論:作者用什麼手法寫巫峽的秀美?把描寫巫峽秀美的句子畫出來。主要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描寫矗立的山和環繞的水相映成趣。

  主要用了豐富而貼切的比喻來描繪巫山的雋秀,如第5段中的山岩、草坡、山峰等。

  這一部分主要寫了雲霧、陽光、兩岸的山岩、草坂、野草等,所有這些描繪,都體現出巫峽的“美”,那“山如斧削,雋秀婀娜”的峰巒,那與陽光交織“神妙莫測”的白雲,那“滾滾向上”“雲蒸霞蔚”的濃霧,那神奇秀麗的美峰,那墨色的山岩,那幽然的草坂,那紅豔豔的野草,那在江流中“像一個崇山峻嶺中漫步前行的旅人”的航船,那盤旋在萬山之上藍天之下的蒼鷹,這一切美景,都使讀者的心靈受到強烈的感染。取東西

  4.分析第四部分:

  提問:這一部分是從哪些方面來寫西陵峽的兇惡?課文為什麼要引用那些神話傳說、古人詩句及民謠?

  引用屈原、王昭君的傳說有什麼作用?

  作者揭示了怎樣的哲理?

  明確:首先交代“西陵峽比較寬闊,但是江流至此變得特別兇惡,處處是急流,處處是險灘”,然後重點寫了三個著名的險灘:洩灘、青灘、崆嶺灘。

  洩灘:兇險在漩渦多。

  青灘:兇險在江面落差大。

  崆嶺灘:兇險在暗礁密佈。

  作者引述了屈原、王昭君的故事,因為這裡是屈原和王昭君的故鄉,這兩個人在歷史上有過貢獻,屈原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王昭君因促進民族團結而為後人所懷念。這裡作者所發的不是一般的思古之幽情,而是告訴我們:凡是在歷史上有過功績的為人民做出過貢獻的人物,他們的形象將永遠留在世世代代人民的心中。不僅加深了文章的思想意義,也使文章在結構上和情調上有密有疏,有緩有急。

  在這一部分,作者揭示了這樣一條哲理:生活中的風浪並不可怕,要勇於在風浪中鍛鍊自己,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

  六討論:三峽的“雄偉”和“瑰麗”分別表現在哪些方面?(結合思考與練習第3題)

  作品寫山勢、水勢、激流、險灘,處處突出“雄偉”二字;寫雲霞、濃霧、野草、傳說,都是緊扣“瑰麗”二字來寫,創造出雄渾奇美的境界。

  六、寫作特點

  學生思考討論,

  教師歸納:

  1.詩情、畫意、哲理完美統一

  2.聯想豐富自然,充滿浪漫氣息

  3.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寫景抒情。

  學生從文中找出相關例句,體會修辭的效果。

  (1)比喻:豐富而有變化,貼切形象,生動自然。有明喻,有暗喻,全文共用比喻十八處之多,手法隨機變換,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2)擬人:使作品生動形象,渲染氣氛,引發聯想,耐人尋味。

  (3)通感:通感是兩種感覺的溝通,以視覺寫聽覺,以聽覺寫味覺等,它可以把景物描寫得更加生動形象,能更深刻細緻地表現作者的主觀感受,引起讀者更多聯想和想象,因而更有藝術感染力。

  (4)語言優美精煉,生動形象。

  七、拓展閱讀

  閱讀餘秋雨的《文化苦旅三峽》(節選)進一步感受長江三峽那獨具魅力的風光名勝和意境,加深對三峽的印象。

三峽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利用工具書熟練掌握生字,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2、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反覆朗讀中形成初步的語感,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豐富其文學素養。

  3、學習本文抓住特點描寫三峽自然景物的方法,體會文章整體佈局的妙處。

  4、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1、多媒體教學。以優美的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吸引學生,使學生產生探索的興趣,形成強烈的求知慾望。在視聽想象中,鍛鍊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

  2、讓學生懂得可以手中資料、網路媒介等來查詢自己所需的資料,培養學生利用資料解決問題意識。

  3、學習本文抓住特點描寫三峽自然景物的方法,使學生能夠在練習中模仿運用。

  【教學重點】

  抓住特點描寫三峽自然景物的方法,體會文章整體佈局的妙處和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反覆朗讀中形成初步的語感,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豐富其文學素養。

  【教時安排】

  兩課時(一課時預習;另一課時集中解決重難點)

  【課前準備】

  1、佈置預習:

  ⑴反覆朗讀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畫出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利用資料翻譯全文。

  ⑵預習課後練習一,準備與同學們交流。

  ⑶用行楷抄寫課文。

  2、教師要準備的一些資料(如:三峽風光圖片、錄音等),以便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過程】

  第一課時

  引導學生預習課文,過程略。

  第二課時

  一、設定情境,匯入新課

  1、活動匯入:你知道長江三峽嗎?(待生答)你瞭解三峽的人文、地理、自然風光、名勝古蹟嗎?不知道吧。好在老師今天有所準備,我有幸請到我們古柏最有名的導遊,下面她將帶領二(3)班旅遊觀光團和幾位趕扒車的老師一起去參觀風景綺麗的三峽。

  2、學生以導遊口吻介紹《長江三峽》,播放投影。

  3、過渡:其實大家剛才看到的是現代版的導遊,今天我們還準備了古典旅遊,大家要不要也欣賞一下?(待生答)不過,我有一個要求,那就是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用心去感受。

  4、配樂讀《三峽》(老師可範讀)。

  二、確立學習目標

  導引:大家可能透過剛才的活動都已經感覺到了,我們所做的跟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有關。我們今天要學的是──對,酈道元的遊記散文《三峽》。(播放投影)

  這是一篇古文。對於古文,我們總是怕它。其實啊,對於古文學習,只要我們掌握住方法,它並不可怕,關鍵就看你是不是想把它讀懂讀明白。

  問:對於這篇古文,同學們準備怎麼讀?或者說你想達到什麼目標?

  討論,抽生回答。(目標見前)

  三、檢查預習

  1、正音、釋詞:

  ⑴學生質疑:提出預習中未解決的字詞,以考試方式問他人,全班交流。

  ⑵投影字詞,找出現代漢語中相同意思的詞語或成語,鞏固學生學習所得。

  ⑶小結:古漢語在現代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2、簡介作者、作品(抽生答)。

  四、課文探究

  1、齊誦,思考:這篇文章寫“三峽”,它主要寫了三峽的什麼?

  2、讀後討論:文章主要寫了三峽的什麼?(山、水)它們分別有什麼特點?在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進行說明。

  3、板書,投影。

  4、綜合以上討論的內容,整個“三峽”給了你什麼樣的感受?(你感覺到的三峽是什麼樣的?)用一個或幾個形容詞來概括。例如:這是一個綺麗的三峽。(投影)

  5、引導:剛才我們的分析好象一點沒有照顧到作者的情緒。作者寫文章時,他總是會融自己的情感在裡面。同學們想想看,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投影)

  五、練習誦讀

  抓住你最感興趣的一段,你用盡快的時間把它背誦出來。(注意評價)

  六、課堂總結

  作者帶我們暢遊了長江三峽,感受其雄奇壯麗的美景,激發了我們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希望同學們帶著這種感情背誦全文,並體會怎樣寫山水遊記。最後讓我們一邊瀏覽三峽風光圖片一面朗讀課文,再次感受三峽的奇美。

三峽教學設計5

  設計理念

  以“發展與創新”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學習方式來進行學習。以讀為主線,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想象,在讀中體會,在讀中發展,在讀中創新。

  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2、瞭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和三峽之秋的特點。

  二、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朗讀、口語表達、審美、想象等能力。

  學習重點

  體會一天當中三峽景物的特點。

  學習難點

  從字裡行間體會作者熱愛三峽的真摯情感。

  學具準備

  網路教室、課件、麥克風等。

  課時劃分

  一課時

  教學方法

  觀、讀、說、寫四結合。

  學習方法

  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學習過程

  一、檢查預習,激趣匯入

  1、學生交流利用從網路上或圖書館等到地方蒐集、整理的長江三峽的有關資料。(1)讓學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三峽圖片或讀文章。(2)請去過三峽旅遊的同學說說三峽的風光和感受。

  2、放三峽風光。

  今天,就讓我們跟隨作家方紀走進三峽,共同領略三峽之秋的神韻。

  3、板書題目《三峽之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培養自主探索能力)

  1、提示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想一想,有何收穫,遇到了什麼問題。

  2、學生分小組自學,小組交流、討論。

  3、生彙報。

  ①談收穫。

  ②質疑問難。

  學生自由談,對於提問有價值的學生進行表揚,同時找出有代表性的問題。

  三、熟讀課文,想象畫面

  本文語言優美,彷彿是一幅幅美麗的圖畫,非常適宜學生邊讀邊想畫面,感受三峽美。並及時指導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感悟三峽景色的無窮魅力。

  1、讓學生自己朗讀最歡喜的段落,邊讀邊想,抓住重點詞想畫面。(展示:教師透過畫面,引導學生突破重點。)

  2、朗讀指導。

  (1)分小組讀。(按興趣,可分為早、中、午、晚四個小組)

  (2)小組比賽朗讀,學生評儀,教師相機指導朗讀。

  四、美讀課文,體會情感

  1、配樂朗讀。讓學生自由讀自己喜歡的段落,配上合適的音樂。要求:讀出自己的感受,以各自的體會去朗讀課文。

  2、請學生配樂朗讀,學生評價。

  3、活動:製作《三峽之秋》音樂風光解說片

  (1)討論關於“音樂風光解說片”製作的有關知識。(要有合適的音樂作背景,要有與文字內容相同步的圖片資料,要配上感情的的解說。)

  (2)為學生提供各種資源。(包括:①背景音樂若干段;②圖片資料50幅;③PowerPoint應用程式;④麥克風。)

  (3)學生按興趣分組,組成研究、製作小組,分工合作,製作片子。

  (4)成果彙報交流。全班同學參與評價,評選出最佳片子和最佳解說員。

  五、課外實踐

  1、喜歡文學的你,摘錄本文優美的詞句。

  2、喜歡朗誦的你,配樂朗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喜歡唱歌的你,用自己熟悉的旋律,配上自己填的詞。

  4、喜歡畫畫的你,畫出你心中三峽。

  5、喜歡寫作的你,可仿照文章的寫作方法,寫一篇《校園之秋》。

  6、喜歡旅遊的你,為三峽寫一段廣告詞,為三峽作宣傳。

三峽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朗讀並嘗試背誦課文

  2、積累文言詞彙

  3、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4、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壯美山河的激情

  教學重點:

  1、深入解讀文章內容,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2、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壯美山河的激情

  教學難點:

  1、理解和掌握大量的文言語彙

  2、圍繞課文內容展開想象直至當堂成誦

  教學構思:

  充分突出主體性教學,透過讓學生主動去探究、討論、辨析,發表自己的見解,來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求知慾;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透過教師的點評與小結,使學生完成由掌握知識到發展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的過渡。透過朗讀品味,培養學生賞析文章的方法以及良好的審美趣味,力求把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研究性學習及素質教育的思想融入課堂教學中。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由李白詩《早發白帝城》匯入。簡單瞭解三峽知識。

  作者介紹:酈道元,字善長,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水經注》不僅是一部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的地理著作,而且也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山水遊記。

  三峽: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在長江上游重慶奉節和湖北宜昌之間。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懂得重點字詞意思,讀通讀順文章。

  1、學生自由通讀,選一名同學試讀,其他幫助正音。黑板上補充:

  闕(quē) 疊嶂(zhàng) 襄(xiāng)陵

  2、選出一名同學,說一說文章意思,其他幫助糾正。黑板上補充:

  自非:如果阻絕:斷或:有時雖:即使良:實在肅:寂靜絕:極

  久絕:消失

  3、學生再次自由通讀,讀通讀順課文,選一名同學試讀,老師和同學一起對關鍵句劃出節奏。

  自/三峽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

  沿/溯/阻絕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

  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絕/多生怪柏

  清/榮/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學生自由讀,加以鞏固,然後齊讀。

  三、再讀課文------體會文章情感

  教師伴音樂範讀。同學嘗試朗讀,請一名同學伴音樂讀,學生評點。教師指點:在朗讀中學習處理語速、語調、重音的方法,達到讀準字音,讀順節奏,讀出感情的要求。如第二節略快,讀出氣勢;第三節讀慢,讀出清幽之氣;第四節略慢,讀出悽美之氣。

  四、析讀課文------瞭解文章內容

  1、問:文章主要寫了三峽的哪些景色?山、水

  2、請男生找出三峽山的特點,以三峽的山是說句子。

  三峽的山是高峻的、連綿的、怪異的、幽寂的……

  3、請女生找出三峽水的特點,以三峽的水是說句子。

  三峽的水是盛大的、清澈的、激盪的、淒寒的……

  五、探究閱讀------瞭解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1、這篇文章雖然既寫了山又寫了水,但從文章寫作目的和內容來說,側重於寫什麼?水

  2、有一個順序嗎?

  寫山是為了寫水蓄勢,寫水是從最主要的特徵寫起:三個時間:夏天:奔放;春冬:清幽;晴初霜旦:悽婉。

  3、請學生說一說家鄉橫山和姑溪河不同季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徵,課後編一本集子——《家鄉美》

  六、背讀——嘗試單堂背誦(可採用小組競賽的形式)

  七、延伸閱讀——培養熱愛祖國的激情

  請同學說說三峽大壩竣工後景色會有什麼變化?如:

  大壩建成以後,在一定流域內水位會有所升高,“兩岸連山,略無闋處”這一景觀會有所變化,三峽上游會出現又一個秀麗的千島湖。

  大壩建成以後,“夏水襄陵,沿溯阻絕”的情況就不會出現了,有大壩來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證水道的暢通,無論是豐水還是枯水的季節,航運都不受影響。

  大壩建成以後,“迴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為大壩蓄水會導致汙染。

  大壩建成之後,遊客可以到達以前難以到達的山林深處,會嚇走猿猴,“高猿常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的景象就會消失了。

  問:三峽即將發生許多變化,那麼,這個新的三峽和酈道元筆下的三峽相比較,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結語:其實,它們各有各的美。遠去了的,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個現代而又更加壯美的三峽。雖然,美麗不會永遠,但文明總要進步,當眷戀之手告別千年的風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恆的讚美。但願同學們能多學一些知識,能有機會直接參與到對三峽的建設和管理中去,將三峽打扮得更美麗。

  板書設計:

  三峽

  酈道元

  山

  夏天:奔放

  三峽

  水 春冬:清幽

  晴初霜旦:悽婉

三峽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瞭解一些文言知識,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句式。

  2、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本文抓住特點描寫三峽自然景物的方法,體會文章整體佈局的妙處。

  3、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1、欣賞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畫面美。

  2、抓住精彩的寫景段落,仔細揣摩畫龍點睛的詞語,把握作品景物描寫的特點。

  教學教法

  1、誦讀法。指導學生以多種形式反覆誦讀,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後達到熟讀成誦。也可引導學生利用提綱背誦法快速背誦。

  2、拓展閱讀法。

  3、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課的型別:精讀課文新授課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課文朗讀,背誦指導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由《三峽》圖匯入新課。

  如果說滾滾東逝的長江是一條藝術長廊的話,那麼三峽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變幻的四季、湧動的波濤、聳峙的山巒,激發了古今詩人畫家多少情思與靈感!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們學習選自《水經注疏》的《三峽》。(多媒體顯示文題)

  二、揭題解題

  簡介作者:酈道元,字善長,北魏范陽涿鹿人。撰《水經注》40卷,是為魏晉時代無名氏所著的《水經》一書所作的註釋。《水經》是一部記載全國水道的地理書,記錄得非常簡略。酈道元收集了有關全國水道的記載以及自己遊歷各地跋涉山川的見聞為《水經》作註釋,對《水經》中的記載加以詳細闡明和補充,引書達四百多種。課文所選《三峽》節選自《水經注》的《江水注》,是《水經注》中最著名的一篇。

  三、朗讀課文,正確把握節奏,感受作品的音韻美

  1、學生初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初步理解文句。

  (1)讀準字音:

  (2)以小組為單位,解決疑難詞句,教師巡視指導。

  2、教師指導學生朗讀

  (1)播放錄音,要求學生聽讀,把握節奏、韻律及情調。

  (2)教師提示朗讀需要注意的地方:

  自/三峽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

  沿//溯/阻絕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 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絕 /多生怪柏 清/榮/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三峽教學設計8

  一、教學設想

  《三峽》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描寫了三峽四季的壯麗景色。語言精練,思路清晰。讀起來朗朗上口。但由於是一篇文言文,剛上初一的學生接受起來較為困難,可能會有枯燥之感。教師在教學中可藉助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本文要達到的課標要求:

  1.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2.學習文中描寫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徵,動靜結合,情景交融。

  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對文章的朗讀、體味。

  四、教學步驟

  (一)談話啟發,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都很喜歡旅遊吧?你都到哪兒旅遊過?能不能給大家談一談?

  【設計說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入新課。

  師:(根據學生髮言情況進行引導)大家小小年紀,遊覽過的地方還真不少。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遊歷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增長我們的見識。今天我們就來做一次免費的旅遊,去欣賞一下長江三峽的美麗風光,好嗎?

  (二)播放《三峽風光》光碟

  師:自古以來,三峽以其壯麗的風光激發了眾多文人的靈感,留下了許多千古流傳的詩篇,同學們都知道哪些有關的詩文呢?

  【設計說明】學生自由發言,師生參與補充,增加學生的語文積累。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位北魏時期的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筆下的三峽是怎樣一番景色。

  (三)播放課文錄音或教師範讀課文

  師:這篇課文雖然短小,但生字比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難,把它讀得自然流暢?遇到困難時,可以在小組內互相請教,也可以和老師交流。

  【設計說明】既擺出困難,又激發學生戰勝困難的勇氣。

  師:大家剛才自己讀的都不錯,哪些同學能給全班同學讀一讀?

  【設計說明】可透過多種朗讀形式,使學生體會文章精煉的語言,品味其中的意境。

  (四)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1.師:大家透過剛才的朗讀,已經初步體會到了作者筆下描述的三峽的美,下面,我想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文中的內容,為遊客編一篇介紹三峽風光的導遊詞,看哪一組同學編得最好。對文中詞句理解有障礙的小組,可以請其他組幫助,也可以與老師交流。

  【設計說明】這個環節的設計,旨在將比較枯燥的文言文翻譯生動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以小組為單位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教師在巡視過程中,可視學生提問情況幫助學生解決重點和難點詞句。如:“雖”、“屬”、“兩岸連山,略無闋處”、“清榮峻茂”等。

  2.各小組展示所編的導遊詞,教師視情況進行評點,學生推選出最佳小組。

  3.分析體會文章寫景特點

  提問:大家剛才在寫導遊詞的過程中,是否注意到了這篇文章的寫景有什麼特點?哪些句子是你認為寫得最美的?能不能給大家分析一下?

  (此環節的設計在於引導學生掌握必要的寫景順序,如:按照景物先寫山,後寫水;按照季節由夏——春冬一秋。學生分析詞句時,教師可伺機點撥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等寫作特點)

  (五)再次播放《三峽風光》光碟

  讓學生學習文中的手法描述自己在螢幕上所見到的景色,或談談觀看風光片與讀酈道元的《三峽》的不同感受。

  (六)佈置作業

  1.寫一段文字描述家鄉的美景或你所遊歷過的山川名勝。

  2.喜歡繪畫的同學可以根據課文畫一幅三峽風光圖。

三峽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爭取做到能背誦第2-5自然段。

  2、理解“刀砍劍劈”、“纏繞”、“嘶鳴吼叫”等詞語的意思。

  3、能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評畫、改畫、畫畫,畫出三峽風光的美。

  4、能仿照課文句子,讚美一個地方。

  二、教學課時

  第2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活動

  欣賞幾段祖國優美的風景,每看一段用“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西湖)!來讚美一下你眼中的美景。

  同學們,祖國的山山水水是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有句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希望大家有空去好好飽覽每一個風景優美的好地方。老師相信這會對你有幫助的!

  (二)教學過程

  1、聽寫句子

  啊,百里三峽,好一幅百里山水畫!

  (校對,指名讀,說說你從這句話中讀懂了什麼?)

  2、過渡:是啊,長江三峽,無限風光。瞿塘峽的雄偉,巫峽的秀麗,西陵峽的險峻,還有三段峽谷的大寧河、香溪、神農溪的神奇與古樸,使這馳名世界的山水畫廊氣象萬千。有一位小畫家被這風光優美的景緻所征服,用自己的畫筆勾勒出三峽中的形態奇特的群山,組成了一幅奇山圖,大家瞧。(貼圖畫)

  同學們課文中哪一段在寫三峽的山?請你讀讀這一段話,再邊賞這幅作品,也評一評這幅畫畫得怎麼樣,有一個要求必須從課文中圈出重點詞語,作為理由,再來評畫?(根據學生評畫情況隨機進行教學)

  ①夔門像刀砍劍劈,筆直陡山有。

  刀砍劍劈怎麼理解?(說明夔門非常陡。)

  那麼夔門到底是怎樣的呢?請大家把視線聚焦到大螢幕。

  學生欣賞夔門的片斷錄影,老師簡介夔門,夔門又名瞿塘關,在百帝城下,兩岸高山凌江夾峙,是長江從四川盆地進入三峽的大門。夔門兩側的高山,拔地而起,高聳入雲,近江兩岸則壁立如削,恰似天造地設的大門。景色十分壯觀。

  領略了夔門的風光,誰能把這句話讀好。

  ②群山起伏高聳,雲霧纏繞,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駱駝,有的像仙女,真是一座山峰一個模樣!

  評畫:

  ①沒有畫出雲霧纏繞。雲霧就這麼重要,非畫不可嗎?該怎麼樣,請學生上來添。

  ②“一座山峰一個模樣”中你體會到什麼?

  課文中只是例舉三種形態的山,其實三峽的山真可謂千姿百態,你們瞧……

  出示各種山的圖形。

  用群山起伏高聳,雲霧纏繞,有的像__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還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__。真是一座山峰一個模樣!(想象後進行句式練習)

  配樂讀這段話。

  小結:山峽的山色真是旖旎多姿,一座座形態各異的山就像一件件工藝講究的藝術品,難怪有人讚美三峽的山,山奇美如畫。(板書山奇美如畫)

  小結學法:

  我們透過尋找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來賞評我們小畫家所畫的圖畫,在讀讀、議議、評評、改改中領略到三峽山的奇美,說得好不如做得好,莫老師說評得好不如畫得好,請同學們在三峽的水和船中選擇其一,讀一讀這段內容,抓住重要的詞語,畫出水或船的特點來。

  請兩位同學上黑板畫水、船。

  學生學習後交流:展示,說說你是根據課文中哪些詞語把它畫好的?

  ①長江像野馬奔騰,嘶鳴吼叫。

  野馬奔騰換成馬兒奔騰行嗎?

  大家聽到過長江水的聲音嗎?我們來聽聽各種流水的聲音,到底哪種是長江水的聲音?

  哦,我彷彿看到了。

  ②它撕咬崖峰,拍打岩石,濤聲嘩嘩響。

  請圈出動詞,撕、咬、拍、打,這些動作原本是表示什麼?(說明三峽水的急)

  小結:長江水似狂奔的野馬,江水湍急浩浩蕩蕩。我們用一句話來形容長江水,那就是水急似奔馬。(板書:水急似奔馬)

  過渡:大輪船可乘坐數百名乘客,可你這兒為什麼畫得這麼小啊?

  出示句子:大輪船像搖籃,又像竹葉,隨著浪花漂,像要碰著山壁。

  像搖籃:搖得厲害,竹葉:輕,說明船非常險。

  三峽的船在那洶湧,湍急的江水中,確實十分驚險,船險於江上,不能不說這也是一道獨特的風景。(板書:船險於江上)

  三峽的景美,我們已從動手畫中感受到了,讓我們再來完整的欣賞一番三峽風光。(配樂:齊讀課文)

  百聞不如一見,大家想親身領略一番三峽的奇山,大江嗎?(欣賞三峽風光篇)

  三峽的風光太美了,如神話般神奇,不比神話還美麗,我們說它是美景勝神話。(板書:美景勝神話)

  用“啊,百里三峽,!”讚美你看到的三峽。

  同學們,瞧在黑板上也有一幅大家一塊兒創作的三峽山水畫呢?領讀,啊,百里三峽,好一幅百里山水畫!美嗎,我們說三峽風光如詩如畫,畫在了,詩呢?哦,原來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還為三峽作詩一首呢?題詩名,誰願意誦吟一番。請學生把這首詩提寫在自己的山水畫上。

  作業:仿照下面的句子,讚美一個地方。

  “啊,百里三峽,好一幅百里山水畫!”

三峽教學設計10

  設計理念:透過學習歌曲,引領學生感受西部粗狂、純樸的音樂特點,進一步開闊學生的視野,在歌曲演唱方面,進一步加強學生獨立視譜的鍛鍊,並透過歌聲表達歌曲的情感。

  教材分析:《三峽的孩子愛三峽》是一首具有船工號子風格的歌曲,號子是民歌的一種題材類別,是人們從事勞動時演唱的歌曲,節奏感強,便於演唱。歌曲為羽調式,由兩個樂段組成,每個樂段每個樂段由一個樂句的襯詞和兩個樂句組成,歌詞與旋律採用了號子常用的一字一音結合方法,節奏感強,唱起來流暢上口。

  學情分析:五年級的學生他們性格比較活潑,接受能力也教強,有一定的表演慾,音樂基本功較為紮實,但在歌唱方面氣息音準還有待提高,在情感表達方面稍有欠缺。因此我在教學中牢牢把握住情感這條原則,不時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有效地開啟學生的心靈之窗,使其在情感的勃發與激動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性。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透過學習《三峽的孩子愛三峽》體驗音樂親切、活潑的特點,激起學習音樂的興趣能準確的、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三峽的孩子愛三峽》在歌聲中激起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2、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以聆聽、默唱、模唱的方法唱會、唱準歌曲;透過在小組討論、交流、探究等方法,瞭解學習中的問題,以不同的形式演唱、表現歌曲《三峽的孩子愛三峽》。

  3、知識與技能目標:在濃郁的音樂情境中瞭解和音樂相關的文化:知道三峽的地理位置、優美的風光鞏固音樂知識:休止符、反覆記號的正確使用。

  教學重難點:準確、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三峽的孩子愛三峽》

  教學準備:鋼琴磁帶三峽的相關資料

  課時分配: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師生互問好:

  二、匯入新課:

  1、欣賞歌曲:《長江之歌》

  2、語言匯入:

  老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旅遊嗎?你都去過哪些地方呢?

  學生:今天,老師帶你們旅遊讓歌聲把我們帶到這個美麗的地方吧!閉上眼睛一起出發!

  【設計意圖:以興趣愛好為動力,以音樂文化為主線;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會唱的、並和新課內容相關主題歌曲做為匯入歌曲,能自然地進入到新課的學習之中。】

  三、 學習新歌:《三峽的孩子愛三峽》

  1、初聽歌曲:播放歌曲《三峽的孩子愛三峽》

  A、老師:歌聲把我們帶到哪裡去了?

  學生:

  B、老師:你眼中的三峽是什麼樣的 ?

  學生回答:

  C、這首歌曲的名字是什麼?學生說,老師板書課題:三峽的孩子愛三峽

  【設計意圖:感受三峽的相關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多元的文化,建立多元文化價值觀】

  2、復聽歌曲:

  帶著問題:歌曲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這首歌曲和我們平時學習的歌曲有什麼明顯的不同嗎?

  學生:【設計意圖:透過復聽,達到進一步對音樂的感受和情感體驗。】

  3、按節奏朗讀歌詞:【設計意圖:體驗歌詞的內容,感受歌詞的美,同時解決音樂知識:休止符、反覆記號實現知識與技能的目標】

  4、老師範唱:老師想把這首歌曲獻給你們,請你們聽一聽,老師是怎樣演唱的?

  唱歌一定要保持端正的姿勢、積極地表情、聲音自然優美、氣息流暢、口型圓潤。

  5、學生張口默唱:

  老師:老師知道同學特別聰明,我先請你們自己試著唱一唱,請用張口默唱的方法進行,用你的眼神、你的表情告訴我你在用心歌唱。

  【設計意圖:以激勵尊重學生為前提,使他們充滿信心的參與到歌曲學習中】

  6、學生跟琴用“LA”模唱

  7、唱歌詞:請同學們填上歌詞跟琴歌唱吧!討論:你在歌唱中有什麼困難嗎?

  8、處理歌曲:

  【設計意圖: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特點,鼓勵他們體驗與他人交流合作的快樂,以及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使他們的態度得到老師的尊重,價值觀也在非常自然的情況下得到深化和昇華】

  9、鞏固歌曲:接龍、對唱

  四、拓展延伸:

  1、老師:同學們學得很棒!我們能不能以不同的形式來表現這首歌曲呢?

  【設計意圖: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又能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表現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歌詞,使學生能享受音樂表演所帶來的快樂】

  小組討論:學生展示:

  2、師生共同齊唱並以舞蹈的形式表現歌曲。

  【設計意圖:師生共舞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的積極性】

  五、師總結下課

三峽教學設計11

  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三峽》節選自《水經注》,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地理學家酈道元所作的一篇寫景散文,它以簡潔凝練、富有概括力的語言,簡單勾勒了三峽峰巒重疊的景觀,並用濃墨重彩描繪江水四季的變化以及與之相伴的萬千氣象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如夏季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冽明麗,秋季的空靈肅殺

  文章富有詩情畫意,樸素自然,意味雋永

  2、教學設想:

  文言文教學在促使學生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要有意識地增強學生的文化積澱,充實文化底蘊,培養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新《課標》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語言精煉,意境優美,猶如詩詞一般,完全可以把它當作詩詞來學因此,教學本文,除了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文言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外,重要的是,在品讀和賞析中瞭解三峽的自然景觀,感受三峽的自然美,體會作品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

  3、教學方法:

  ①藉助多媒體進行教學

  ②加強對文章的朗讀、欣賞、體味

  4、課前準備:

  ①佈置學生預習:反覆朗讀課文,藉助工具書並結合課本註解,瞭解課文大意,並劃出難以理解的詞句

  ②要求學生在網上搜集有關三峽的資料(地理的、歷史的、文化的、經濟的、政治的等等),並將蒐集到的資料提供給老師,由教師選擇應用於備課之中

  ③教師利用遠端教育網路下載相關圖片、影片檔案、文字材料,以製作課件、編輯拓展閱讀訓練題目

  【教學過程】

  一、課堂匯入

  (伴隨著背景音樂,多媒體展示一組與“三峽”有關的圖片:自然風景圖片、三峽工程圖片、各種字型寫成的《早發白帝城》書法作品)

  師伴隨變換的畫面解說:長江孕育了中華豐厚的文化,而長江上的三峽,則以它迭出的奇境、變幻的四季、湧動的波濤、聳峙的山巒,激發了古今文人畫家無盡的靈感和情思,從而創作了無數不朽的藝術作品今天,我們就學習其中的一篇文學作品——酈道元的遊記散文《三峽》

  (多媒體顯示課題)

  二、瞭解相關資料

  (多媒體顯示下列網際網路搜尋到的材料)

  1、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在長江上游重慶奉節和湖北宜昌之間

  2、作者:酈道元,北魏地理學家,撰《水經注》

  3、《水經注》:酈道元收集有關全國水道的記載,並結合自己的遊歷見聞為《水經》(魏晉時代無名氏所著,一部記載全國水道的地理書,記錄非常簡略)作的註釋該書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蹟、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我國古代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三、朗讀課文,粗知文意

  1、(多媒體播放配樂配圖的課文朗讀)

  學生聽課文的朗讀,在聽讀中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和內容美

  2、教師提示生字的讀音和句子朗讀的節奏,學生再進行朗讀體會

  3、教師提示本課需重點掌握的字詞(多媒體顯示下列內容)

  l生字:闕(quē)嶂(zhàng)曦(xī)巘(yǎn)屬(zhǔ)引哀轉(zhuǎn)

  l通假字:略無闕處(“闕”通“缺”,空缺)

  l一詞多義:自三峽三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l重點實詞:沿溯阻絕乘奔御風哀轉久絕素湍綠潭

  四、品析課文,領略美景

  (六)課文內容結構分析:

  教師提示:課文五個段落,分別從“山”和“水”兩個方面來表現三峽的優美壯麗景色

  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分組討論

  ①第一段圍繞“山”來寫景,突出了山的什麼特點?

  ②後四段以“水”為核心來寫景,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各表現了景物怎樣的特點?

  ③作者描寫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聲有情,請你找出表現形、色、聲、情的關鍵詞語,並認真體味

  師生總結(多媒體顯示板書)

  中心景物景物特點

  山————連綿不斷、遮天蔽日

  夏——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水春冬——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秋——林寒澗肅、高猿長嘯

  2、品析美景,領會美情:

  讓學生根據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結合例句,用“三峽的美,你看,”的'形式說一句話

  (多媒體展示例句:三峽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峽,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蔽天空,擋住陽光)

  學生自由品析三峽的美,然後在小組內討論交流

  各小組推薦代表發言,教師總結(多媒體出示板書)

  三峽的山:雄壯美

  三峽的夏水:奔放美

  三峽的春冬之水:秀麗美

  三峽的秋水:悽婉美

  學生帶著感情齊讀課文,努力讀出課文中蘊含的“美”來

  五、拓展閱讀和訓練

  1、師:“三峽”以其優美的景色,成為眾多文人吟詠歌頌的物件,課前我們展示的書法作品——李白的《早發白帝城》,也是千古傳誦的名篇,詩歌的內容與本課對三峽的描寫也有相應照的地方

  讓學生齊聲背誦《早發白帝城》(多媒體同時展示詩歌的內容)

  (七)分發“同類文拓展閱讀”材料(附後),學生透過自主、互助的方式完成

  六、作業

  要求學生課後利用圖書館、網際網路等,再蒐集其他三峽圖片、寫三峽風光的詩句、與三峽有關的傳說等,對其中的文字材料進行專題摘抄

三峽教學設計12

  一、說教材

  《三峽之秋》一課是第九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方紀先生用他的親身感受,向我們介紹了雄奇壯麗的三峽景色。作者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這一時間順序,抓住不同時間景物的特點,描寫流暢,韻律感強烈,琅琅上口,適合學生朗讀。學生自讀課文,既讓學生受到三峽美景的薰陶,培養審美情趣,又讓學生在新聞記者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這一單元的自讀課文,針對文章特點、單元訓練重點和學生實際,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認識本課的生字、理解詞語。瞭解課文內容,學習作者來按時間順序,抓住景物特點進行觀察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貪圖三峽之秀麗雄奇的美景,產生熱愛三峽,熱愛祖河山的感情。學習作者按時間順序,抓住景物進行觀察的方法是本課的重點。

  二、說教法

  為完成本課時教學目標,突破難點,宜將情境教學法貫穿始終,並輔以重點詞語突破,圖文結合,反覆閱讀等教學方法完成本課時教學。

  三、說方法

  透過本單元的教學,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所以本課時可引導學生應用“談→思→議→讀”,即:“初步瞭解深入體會→評議提高→誦讀昇華”這一學習方法,學習本課時內容。

  四、說程式

  (一)創設情境感受美

  1、雖然巫溪地處三峽庫區,但學生幾乎都沒有切身體驗過三峽的雄奇壯麗。因此,授課時可用1、語言描述激發學習興趣(長江,養育了炎黃子孫,滋潤著華夏兒女的心裡。長江三峽,那裡群山聳立,雄奇壯麗,就像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

  2、聽學生介紹蒐集的資料;

  3、欣賞《三峽風光》等三個步驟,逐步引入本課教學。

  (二)憑藉情境鑑賞美

  在學生進入情境後,可引導學生按以下方法去鑑賞美。

  教師把錄影定格、讓學生說出三責秋天的景物特點,並抓關鍵詞句學文,重視比喻句的學習,抓住詞句的形象點現象,體會景物的特點。

  具體學習過程:①出示學習方法的要求:在書上圈圈重點詞、劃劃重點句,注注自己的想法。你知道作者寫一天中的哪些影響,它們有哪些特點嗎?②按照談—思—議—讀的方法,全班同學一起學習課文的第一段。(成熟—果實累累—喜悅);③學生按照上述要求選擇最喜歡的部分自學,然後全班交流彙報,出示課件、感情朗讀。

  時間 特點 詞句 朗讀

  早晨 明麗 露水閃亮—露水消逝 清新明快

  中午 熱烈 群峰披甲—金鱗巨蟒 熱烈歡快

  下午 明亮 於是……長江變成小溪 輕柔明快

  夜晚 清冽 沉沉欲睡靜明亮像…… 溫柔驚奇

  ④談感想:三峽的孩子愛三峽。孩子們讀了《三峽之秋》後一定有很多想法,告訴老師和同學們好嗎?出示課件《山峽風光》,配樂《三峽的孩子愛三峽》。

  五、板書設計:

  早晨→明麗

  中午→熱烈

  下午→明亮

  夜晚→清冽

三峽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

  1、感情朗讀,初步感受三峽的自然風光,體驗課文所表達的情感。

  2、學習積累語言。

  設計指導思想:主體、開放、個性,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課前準備:

  音樂渲染氣氛。播放《三峽,我的家鄉》

  教學過程 :

  一、揭題

  1、快樂地讀課題。(剛才,我們欣賞了一首歡快的歌曲,《三峽,我的家鄉》,這節課,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一篇介紹三峽風光的課文。

  2、瞭解課題。

  (1)猜一猜:你知道三峽在哪兒嗎?三峽這名字是怎麼來的?

  (2)出示示意圖,知道三峽的地理位置和名字來歷。

  長江三峽全長193公里。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所以稱它為三峽。它是長江風光的精華,是我國著名的遊覽勝地。

  設計意圖:加強語文學科與音樂、常識等其他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絡。

  二、通讀

  假如,讓你搭上作者的船去遊覽長江三峽,你會喜歡上那兒嗎?為什麼?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到依據。

  學生讀書。反饋,隨機正音。板書:山奇水急船險神女峰的傳說

  設計意圖:創設教學大背景,尊重個性化的情感體驗。

  三、讀悟:

  (一)、(賞讀山)

  1、神女峰只是長江三峽萬重山中的其中一座,那就讓我們先來欣賞描寫山這部分的內容。請大家讀一讀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從什麼地方能看出三峽的好奇?在有關的詞句上圈圈、劃劃、點點。反覆地讀,結合自己圈劃的詞句說說自己的感受並和同學交流交流。

  2、學生讀讀、說說、充分展開過程。教師參與其中幫助與引導,和學生共同學習。

  (1)重點交流,反覆讀悟:(讀和說)

  夔門像刀砍劍劈,筆直陡峭。(出示畫面和文字)

  群山起伏高聳,雲霧纏繞,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駱駝,有的像仙女,真是一座山峰一個模樣!(出示畫面和文字)

  (這三個有的可以怎樣讀啊?指生讀---評價:為什麼讀的這麼慢啊?還可以怎麼讀?為什麼?)

  3、是啊,我們讀書就得這樣,要讀出自己的感受。下面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第二段,想想三峽的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把自己的理解讀出來。

  指生讀。師生評議。

  4、聽同學們讀的那麼有滋有味,我的嗓子又有點癢癢的了,我也來試試吧。不過,我可不用看書,請每位同學當評委。教師隨著音樂範背第二節。

  5、學生自由背誦,指名背誦(可配樂)

  (二)賞讀水和船

  下面的水和船兩個自然段,請同學們自選一段,像剛才一樣,一邊讀一邊圈圈點點,讀出自己的理解,結合圈點的詞句說說自己的感受,最後再反覆讀讀,還可以試著背背。

  隨機指導朗讀。

  (1)學生自主選擇朗讀內容,不由教師指定。

  (2)尊重學生的個人體驗,不做過細的技巧指導。

  (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形象展示,進一步加深感受。)

  設計意圖:以人為本,讓學生有自由的選擇權和充分的自主權;注重讀悟,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積累、運用。構建開放的教學環境和主體的教學模式。

  遊覽到這兒,我們已經深深領略到了長江三峽的無限風光:山奇水急船好險,怪不得作者發出了這樣的讚歎:

  啊,百里三峽,好一幅百里山水畫!(出示句子並朗讀)

  讓我們也來深深地讚歎一聲

  四、小結:

  是啊,美麗的景色總是讓人神采飛揚,所以,自古以來,不少文人墨客都為三峽那壯麗的景色留下了不朽的詩篇。前不久我們剛剛學過李白的一首詩《早發白帝城》,一起來背背。李白在詩中表達了對長江三峽美麗景色的讚美,抒發了自己歡快的心情。帶著這樣的感覺,讓我們一起再來美美地讀讀課文1-5自然段。

  五、推薦一首詞:

  憶三峽

  長江美,最美是三峽。

  山奇水急風光好,

  船行浪尖別樣險。

  能不愛三峽?

  六、課堂作業

  1、背誦課文中寫山、水、船的其中一段。

  2、摘錄課文中描寫山、水、船的詞句。

  3、用簡筆畫畫一幅《百里三峽圖》

  七、實踐作業 。

  1、回家把你心中的三峽風光介紹給自己的親朋好友。

  2、蒐集長江三峽的圖片資料、神話故事或讚美三峽的歌曲,兩週後在大閱讀課上舉行《話說三峽》主題活動。

三峽教學設計14

  《三峽》

  教學目標:

  1、能積累文言詞彙,體會課文語言的特點。

  2、能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能發揮想象,體會文章寫景的妙處,瞭解文章所描寫的三峽的特點。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彙。

  2、正確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3、發揮想象,體會文章寫景的妙處。

  教學難點:

  1、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師:同學們,請看幻燈片上的美麗風景,先對圖片進行一下描述,然後猜一猜,這是哪裡的風景?

  (多媒體展示三峽圖片)

  (第一幅)

  生:這幅圖片中有高聳的群山,延綿不斷。群山當中有一條好像綠絲帶一樣的河流。

  生:根據圖片我猜是三峽的圖片。

  (第二幅)

  生:這是一條寬闊的江河,河兩岸的山像被刀削過的一樣,很平直,很陡峭。

  (第三幅)

  生:這是一幅遠景圖,壯觀的山峽,山上有鬱鬱蔥蔥的植物,中間的江水有點像黃河,水面上有兩艘遊覽的船。

  師:你怎麼知道是遊覽的船?

  生:因為船的造型就像是遊覽的船,不像是其他的船,而且船邊上有很多人再看兩岸的風景,有幾個人還拿著望遠鏡。

  師:恩,觀察聽仔細的啊。

  (第四幅)

  生:這幅影象一幅中國山水畫,近處色彩鮮豔濃郁,遠處則顯得隨意淺淡,畫的風景應該是長江三峽的風光。山高水淺,意境深遠。

  師:很不錯,的確可以說是一幅山水畫。

  (第五幅)

  生:這是一個很大的水庫,從規模上來看,應該只能是長江三峽水利工程。我想這肯定是三峽了。

  師:正確。在座的同學有沒有去過三峽旅遊的?給大家做做導遊,介紹一以下三峽有哪些值得留戀的景物風光?

  生:三峽位於長江中上游,重慶奉節和湖北宜昌之間。瞿塘峽山高水急,極為壯觀,人稱“夔門天下雄”。

  巫峽谷深峽長,幽靜秀雅。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恰似亭亭玉立的十二仙女,自古就有“朝為行雲,暮為行雨”的浪漫傳說,據我所知,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漢代美女王昭君的故鄉都在巫峽附近。

  西陵峽水急灘多、行船艱險而令人望而生畏。西陵峽兩岸石壁的形態、色澤都十分奇特,牛肝馬肺峽、兵書寶劍峽和黃牛峽等區段都名有特色。西陵峽下口正在修建宏偉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已形成以現代化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新景觀。在到三峽工程之前還有白帝城和地縫天坑等景點。

  師:真為同學說得很詳細,真是一名出色的導遊,那麼我們所看到的是今天的三峽風光,那麼古人眼中的三峽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三峽》。請同學們把書開啟,翻到194頁。

  二、作家作品:

  師:請一個同學為大家介紹一下本文的作者及其作品。

  生:本文的作者酈道元是北魏時期的地理學家,著有《水經注》,其書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蹟、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這本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師:謝謝××的清楚簡練的介紹。對作者和《水經注》一書大家作個瞭解即可。

  三、自瀆課文,疏通文義:

  師:請大家用3分鐘的時間自己把文章默讀一遍,不會讀的字查查字典,註上拼音,不懂的字詞作個標記。

  (3分鐘後)

  師:請看幻燈片,請同學讀一讀螢幕上的生字:

  生:闕處(quē)重巖疊嶂(diézhàng)隱天蔽日(bì)曦月(xī)

  襄陵(xiānglíng)沿溯(sù)素湍(tuān)絕巘(yǎn)

  飛漱(shù)長嘯(xiào)屬引(zhǔ)

  師:老師為大家範讀一遍課文,聽的時候注意句讀和語氣,體會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

  師:下面請大家小組合作,把自己不懂得字詞提出來小組討論解決,小組解決不了的,等會兒提出來請其他小組幫忙。然後每組選擇一段結合課文的註釋在瞭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想象,描繪一下三峽的優美風光,說出來小組內部交流,然後每個小組派一個代表進行全班交流,小組交流時間5分鐘。

  (小組活動,疏通字詞)

  師:有沒有小組解決不了需要提出來幫忙的字詞?

  生:“重巖疊嶂”是什麼意思?這裡的“嶂”怎樣解釋?

  生:“重巖疊嶂”實質重重疊疊的懸崖。“嶂”是指像屏障一樣的高山。

  師:回答得非常好,還有沒有需要幫助的?

  生:“至於夏水襄陵”這句中,“襄”書上解釋為“上”,“陵”又怎麼翻譯呢?

  生:“陵”是指打的土山,這裡是說到了夏天水漫了上來,把大的土山都淹沒了。

  師:翻譯的非常準確,看還有沒有問題?

  生:第二段最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怎麼翻譯?主要是“御風”和“以”字我們不知道怎樣解釋。

  生:“御風”意思是駕乘著風,我想這裡是誇張的手法,這句的意思是就算騎馬駕風而行,都沒有從長江中行船那麼快。

  師:解釋得非常好,看來你們小組的效率還挺高的。還有沒有小組在字詞的解釋上有問題的?沒有的話我們就要請大家做做導遊了。

  四、討論體會:

  師:縱觀整篇課文,大家想一想,課文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從哪裡看出來的?小組討論2分鐘。

  (2分鐘後)

  生:我們小組認為作者對三峽有一種驚歎的感情。

  師:驚歎?有沒有一個成語可以更好的表達你這個觀點?這個成語中有一個“嘆”字。

  生:歎為觀止。

  師:很好。你為什麼這樣認為呢?

  生:他寫連山,用了“略無闕處”“隱天蔽日”這些詞,還有後兩段寫的那些景物都不是平常所能見到的。

  師:理由還比較充分,還有嗎?

  生:我們小組認為作者對三峽充滿了喜愛之情。三峽嘛,我們現在都有這麼多人喜歡去玩,說明大家都喜歡,所以才能成世界著名的旅遊景點,說明它很美很吸引人。

  師:注意,是因為很多人喜歡它,所以它美嗎?最好在文中去找支援你們觀點的理由。

  生:是因為三峽自古以來就是一美景奇景,所以人們喜歡去遊玩。

  師:那你們認為作者對三峽喜愛,理由是什麼?請在文中找。

  生:理由是第一,作者對三峽描寫比較細緻,尤其是對水的描寫,分了夏、春冬和秋天來寫水。第二,寫景都是極力寫它的奇險壯美,帶有一種前面他們說的歎為觀止的感情,既然歎為觀止嘛,就說明他很喜愛。

  師:“奇險壯美”,這個詞用得很不錯,能不能在文中找出具體的詞句?

  生:第一段中“略無闕處”、“隱天蔽日”、第三段中“素湍綠潭”“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等等。

  師:回答得很具體、很落實。我們知道《水經》是一部地理著作,而作為《水經》中的一條註解的《三峽》,雖然說是一篇介紹性、說明性的文章,寫得比較客觀,但字裡行間的確可以體會到作者對三峽的欣賞讚美之情,透過這種讚美表現出了作者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

  好,下面請全班同學一起把課文朗讀一遍,讀的時候注意體會作者的這種欣賞和讚歎的感情。

  (全班齊讀課文)

  五、研讀賞析:

  師:假設我們現在是三峽的導遊,請你根據酈道元的這片《三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給正準備前往三峽旅遊的遊客作總體介紹。說的時候儘量突出三峽風光的特點、語言優美,有吸引力。每個小組選擇其中一段集中討論,組內交流3分鐘,然後選派一名代表起來當導遊。在本組的導遊介紹前需要小組四個人一起將所選的段落當堂背誦一遍,要求整齊、有感情。

  我們將評選出最佳小組合作獎和表現最佳導遊獎。獲獎的將得到精美禮品一份。

  (3分鐘後)

  師:哪一組同學討論的是第一段?

  (一小組齊背第一段,“導遊介紹”)

  師:嗯,背得很整齊,也比較流利,不過速度稍微快了點,注意感情的把握。

  生:親愛的遊客朋友們,歡迎乘坐“中華之星”號遊輪到著名的長江三峽旅遊,三峽最有特色的就是兩方面——山和水。在三峽的七百里當中,兩岸山連著山,一點也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住了天空,擋住了日光請遊客們到船邊上欣賞這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群山,現在是早上,到中午十一點半左右大家基本上才能在處於峽谷中的船上看到太陽——如果天氣好的話,並且到下午一點過後太陽又會躲到重巖疊山後面,一整天見不到面了。月亮也是一樣只有到半夜的時候才能看到。

  師:很好,有想象力,介紹比較準確,若語氣和用詞能再增添一點吸引力就更好了,謝謝這名同學和他們小組。哪一組來介紹第二段的內容?

  (另一小組齊背第二段,“導遊”介紹)

  生:遊客朋友們,請看岸邊那些山陵,到了夏天有時發大水,江水會漫上山陵,就像白素貞水漫金山。沿江上下的行船都被阻絕。據說在古代有時皇帝的命令必須急速傳達,那清早從四川的白帝城發船,傍晚就到了湖北的江陵縣,壤中間相距一千二百餘里,就算是騎快馬駕輕風開賓士,也不象它這樣快。

  師:這為同學語言很幽默,不過在座的應該沒有人見過百素貞水漫金山吧。類比最好巨大家比較熟悉的東西。不錯,掌聲鼓勵,next。

  (第三小組齊背第三段,“導遊”介紹)

  生:現在是初春,大家雖然見不到壯觀的洪水,但是春冬的三峽也有其不同一般的景緻,請遊客們看這水面又潔白的浪花,還有綠茵茵的潭水洄旋著清波,倒映著兩岸各種風物的影子。請抬頭看那高高的山頂上,長著很多奇怪的柏樹,注意留心山崖中會有一些懸泉和瀑布沖刷在怪柏之間,水清樹榮,山高草茂,實在有無窮的樂趣。

  師:哪位同學來點評一下這名導遊的介紹?

  生:我來。這位導遊語言豐富,口氣也挺有導遊的味道。介紹全面,就是有些不流利。

  (第四小組齊背第四段,“導遊”介紹)

  師:背得比較流暢,遺憾的是不夠整齊。有請導遊。

  生:親愛的遊客朋友們,如果大家國慶十一黃金週有機會的話,不妨再來三峽旅遊,不是我貪財還想賺大家的錢,而是秋日的三峽的確又別有一番風味:每逢秋雨初晴的日子,或者有霜的早晨,你會感到這裡的樹木很清涼,山間很寂靜,時常有高處的猿猴拉長了聲音叫著,連續不斷,非常淒涼怪異。空曠的山谷,傳來了哀猿的回聲,悲切宛轉,很久才能消失。所以自古有打魚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師:很不錯。看來同學們小組合作的效果很好。幾位導遊的表現都非常優秀,老師真是難評定孰優孰劣,課後請同學們投票選出吧。讓我們全班一起再讀一遍課文,讀的時候請注意文章的句讀和讀時的語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生朗讀課文)

  師:同學們讀得很好,需要注意一下最後那一句漁歌的語氣應帶一些憂傷哀怨。

  六、總結歸納:

  師:根據剛才四位導遊的介紹,結合原文,請同學們討論歸納一下這篇文章從哪些方面來描寫三峽的自然景觀的?小組討論一分鐘。

  (一分鐘後,請小組代表發言)

  生:文章先寫山後寫水,突出山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是從三峽最有特點的幾個時間季節——夏日、春冬、秋晨來描繪其不同的景象的。

  師:概括得很好,很準確。

  七、課後拓展延伸:

  師:課後請同學們比較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和杜甫的《登高》,體會作者的語言特點和思想感情。看看它們和《三峽》有和聯絡、異同?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三峽教學設計15

  一、課 題:

  人教版義務教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音樂小學五年級上冊

  二、教學目標:

  1、能用活潑歡快的情緒演唱歌曲。

  2、瞭解三峽及三峽工程。

  3、透過與他人合作,能夠進行歌表演。

  三、教材分析:

  《三峽的孩子愛三峽》為羽調式,由兩個樂句構成,每一個樂段由一個樂句的襯詞和兩個樂句構成。歌詞與旋律採用了號子常用的一字一音的詞曲結合方法,節奏感很強,唱起來流暢上口。XX XX X X

  X X X 0 的節奏型基本上貫穿了全曲,情緒顯得高昂有力。

  四、教學重點:

  瞭解三峽及三峽工程,並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五、教學難點:

  1、歌曲中的變換拍的準確掌握。

  2、能夠透過與他人合作來進行歌表演。

  六、教具準備:

  電子琴、錄音機、磁帶、資料片、打擊樂器。

  七、教學過程:

  (一)介紹三峽

  1、導語

  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國的第一大江的名字是什麼嗎?誰能向大家介紹介紹長江呢?可你們知道文明於世的三峽工程是在哪裡建設的嗎?

  2、簡介三峽及三峽工程的作用

  三峽是萬里長江一段山水壯麗的大峽谷。它西起四川省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是由巫峽、西陵峽和瞿塘峽組成的。為了更好的利用三峽的水資源為人民造福,我國幾代領導人都十分關注三峽工程的開發與建設。

  三峽工程能夠改善航運、推動發展農村養殖業、發電、防洪、發展旅遊業。

  (二)學唱歌曲

  1、導語

  三峽工程給我們帶來這麼多的好處,你們想一想住在三峽附近的人們高興嗎?現在我們就來聽一聽三峽的小朋友對三峽工程的熱愛吧!

  2、聽歌曲

  聽錄音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緒。

  3、再聽歌曲

  說一說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歌曲向人們述說了什麼?

  4、學唱歌曲

  (1)隨師輕聲的哼唱歌曲。(強調變換拍時值的準確掌握)

  (2)師生接龍唱歌曲。(師生相互交換)

  (3)學生隨師的琴聲唱歌曲。

  (三)歌曲處理

  (1)討論用什麼樣的速度及情緒才能表現出三峽孩子對三峽的熱愛呢?(速度:稍快,情緒:活潑歡快)

  (2)全體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四)設計領唱與齊唱

  討論怎樣設計歌曲的領唱與齊唱,並演唱。

  (五)創編表演

  學生自主分組,進歌曲的創編表演。(伴奏組、演唱組、舞蹈組)

  (六)小結

  三峽是我們祖國的驕傲,三峽工程表現了我國的繁榮富強,不僅三峽的孩子愛三峽,全國的少年兒童都熱愛三峽。最後讓我們再一次的演唱歌曲《三峽的孩子愛三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