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我的動物朋友教學設計(精選5篇)

我的動物朋友教學設計

我的動物朋友教學設計(精選5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的動物朋友教學設計(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的動物朋友教學設計1

  內容要求:

  1、認識幾種常見的動物,分辨它們的名稱和明顯特徵。

  2、學念兒歌,喜歡模仿動物的聲音或動作。

  活動準備:

  1、場地佈置:一座獨木橋(由平衡木充當)、小熊的家(用積木積成)。

  2、小兔、小鴨、小烏龜、小貓等動物胸飾各五個。

  3、動物課件、音樂《走路》。

  指導要點:

  一、看課件,猜動物:

  1、觀察藏在屋後的長耳朵,猜一猜這是誰的家(小兔)。根據生活經驗說出小兔的特徵——長耳朵。學學小兔跳著走路的樣子。

  2、觀察藏在屋後的扁嘴巴,猜一猜這是誰的家(小鴨)。根據生活經驗說出小鴨的特徵——扁嘴巴。學學小鴨搖搖擺擺走路的樣子。

  3、觀察藏在屋後的硬硬殼,猜一猜這是誰的家(小烏龜)。根據生活經驗說出小烏龜的特徵——硬硬殼。學學小烏龜慢吞吞走路的樣子。

  4、觀察藏在屋後的長鬍子和尖耳朵,猜一猜這是誰的家(小花貓)。根據生活經驗說出小花貓的特徵——長鬍子和尖耳朵。學學小花貓輕輕走路的樣子。

  二、學習並理解兒歌:

  1、觀察場景:森林裡有一座漂亮的房子,那是小熊的家。今天小動物們要去為小熊慶祝生日,而到小熊家必須要經過一座小橋。想想每一種小動物都是如何過橋的?

  2、學說兒歌短句:

  提問:誰來了?它會怎樣過橋?

  學說:小白兔過橋蹦蹦跳。

  3、想一想:小鴨子、小烏龜和小花貓又是怎樣過橋的呢?

  4、一邊念兒歌,一邊模仿動物的動作。

  三、伴隨音樂《走路》,模仿動物過橋:

  1、幼兒掛上胸牌,裝扮成自己喜愛的小動物。

  2、每念一句兒歌,扮作該種動物的幼兒便模仿著該動物的動作,逐一過橋。

  3、學著小動物的叫聲或動作向小熊表示祝賀。

  四、小動物回家:

  念兒歌,“小動物”按兒歌順序依次“回家”。

  活動延伸:想想還有誰也會過橋,嘗試用以上句式說一說,做一做。

  附兒歌:

  小動物過橋

  小白兔過橋蹦蹦跳,

  小鴨子過橋搖搖搖,

  小烏龜過橋慢慢爬,

  小花貓過橋靜悄悄。

  我的動物朋友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閱讀課文,能簡要說出課文內容。

  2、能初步認識文章中小標題的特點和作用。

  3、感受人和野生動物和諧相處的樂趣,同時認識野生動物的危險性。

  教學重點:

  感受小作者與野生動物之間的深厚感情。

  教學難點:

  瞭解小標題的特點和作用。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釋題

  1、你對野生動物有什麼瞭解?交流有關野生動物的知識

  2、想象一下,與野生動物交朋友會怎樣?

  3、大家只是想像,有一位女孩真的擁有許多野生動物朋友。她就是蒂皮。

  4、(出示書及圖片)讓學生談對蒂皮的認識。

  二、初讀課文,瞭解小標題的作用

  1、課文介紹了幾位我的野生動物朋友?你是怎麼知道的?

  2、回憶上學期所學的《我們家的男子漢》一文中的寫作方法,說說小標題的作用。

  三、再讀課文,感受人和野生動物和諧相處的樂趣

  1、自由讀課文,討論交流:從文中找出作者與野生動物相處的語句?用“()”表示。

  2、歸納,小結,朗讀指導。

  3、文中寫到的三種野生動物的性格各有什麼特點?

  板書:大象:身體龐大,與人友好

  狒狒:兒時難捨難分,日久不認人

  豹子:有時傷人,但聽蒂皮的話

  4、說說野生動物的共性?(即通人性,也有危險性)對待它們的正確態度是怎樣?(絕不要害怕,但永遠要小心)。

  四、課外拓展

  1、出示蒂皮寫給中國小朋友的一封信,讀一讀,說說感受。

  2、作為一名中國小學生,給蒂皮寫一封回信。

  我的動物朋友教學設計3

  課題:

  我的動物朋友

  課型:

  習作授課

  時間:

  1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介紹動物朋友的方法,抓住典型特徵介紹得形象、生動。

  2.學會藉助範文練筆,有條理地描寫自己的動物朋友,透過外形、神情、動作等描寫將動物刻畫得豐富、準確、傳神。

  3.在動物朋友的介紹和描寫過程中,增強人與動物之間的情感交流,獲取人與動物相親相愛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依託範文,引導學生抓住動物朋友的特點進行描寫。

  教學難點:

  抓住動物的特徵,從多角度觀察,介紹得形象、生動。

  教具:

  準備課件

  教學設計、設計意圖:

  新課教學

  一、重溫故事,瞭解特點

  1.回憶第四單元學過的課文,分別描寫了哪種動物,有什麼特點?

  【出示課件2】

  《貓》寫了大貓的性格古怪,小貓的可愛。

  《母雞》既寫出母雞的淺薄、欺軟怕硬、又寫成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辛苦的特點。

  《白鵝》抓住了白鵝“高傲”的特點來寫的。

  2.聯絡實際說說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是什麼?為什麼喜歡它?(學生自由發言)

  3.這節課,我們就來寫一寫自己的動物朋友。(板書:我的動物朋友)讀題,突出“朋友”。

  二、以聊激趣,建構文脈

  1.你的動物朋友是誰?你願意介紹你的這位朋友嗎?誰能從不同的角度來介紹?

  學生討論交流後,引導學生看課文,瞭解文中介紹的三種小動物。【出示課件3】

  3.結合課文和學生的討論交流進行梳理:【出示課件4】

  觀其形(即介紹該動物的外形特點)

  知其性(即介紹動物的生活習性,包括捕食、活動、休息等)

  述其親(即介紹“我”與動物之間的互動,我們之間發生的故事等)

  (板書:觀其形:外形特點

  知其性:生活習性(捕食、活動、休息)

  述其親:發生的故事)

  聽著同學們的介紹,感覺你的動物朋友雖然不在跟前,但似乎又如見其形,如聞其聲。

  三、圖片引領,初見行文

  1.都說“動物是人類最好的朋友”,當人和動物在一起的時候,往往會褪去全部的偽裝,以更純真、更自然的姿態去對待,所以那畫面就格外溫馨、感人。

  【出示課件5】出示幾幅圖片,這是不是也勾起了你與動物朋友在一起的快樂時光?

  2.你的動物朋友長什麼樣呢?它有怎樣的生活習性?你們之間有著什麼溫馨、有趣的故事呢?請選擇其中一個方面來寫寫。

  溫馨提示:

  【出示課件6】

  (1)觀其形:抓住其外形特點,寫得生動、形象。

  剛出生的小貓,眼睛閉著,叫聲細弱,渾身光禿禿的,好似一個會蠕動的肉團團。滿月以後,絨毛才全部長齊。有的頸圈是白色,四肢長滿白毛,背部黑中雜有灰白,尾巴灰黑;有的從頭到尾披一件油墨“大氅”,腳掌卻是白色,爸爸說是良種,叫“烏雲蓋雪”;有的通體黃色,現虎斑紋,我賜它美名“金不換”;還有一身白毛配上一條黑毛尾巴的,被稱為“雪裡拖槍”。剛滿月的貓離不開奶,走路也不穩。——《一窩小貓》

  【出示課件7】

  (2)知其性:選擇生活習性中的一個方面,可以從捕食、活動、休息等角度來寫,也可以從視覺、聽覺、觸覺等角度來寫,還可以從形態、顏色、聲音等方面入手。如:

  從此,那根木棍成了它的磨牙棒,在自己安逸的小窩裡享受地啃著,常啃得口水淋漓。直到木棍被啃得成了渣滓,它的牙齒應該也就被磨礪得可以碎金切玉了。這還不夠,我的鞋子、襪子也難逃噩運,一不留神就被啃得溼噠噠、爛稀稀了。我只能在一旁望狗興嘆了。 ——《小狗託尼》

  【出示課件8】

  (3)述其親:擷取一件最能體現“我”與動物之間親密友好的事來寫。

  關於兩隻小鸚鵡的趣事,可能講上三天三夜都講不完呢!有一天,我把鳥籠掛到了一面鏡子前,便去做作業了。可我還沒開始做,便聽見了它們嘰嘰喳喳的叫聲。我轉過身去一看,發現小鸚鵡對著玻璃急得跳上跳下,好像在說:“小主人只買了我們兩個,怎麼會有你們兩個呢?”我忍不住笑了,對小鸚鵡說:“呀!小傻瓜,原來你們還會吃醋啊,裡面的人不就是你們自己嗎!”這倆小傢伙昂著腦袋,一臉迷茫地看著我。

  四、互評互改,最佳化行文

  1.根據以上溫馨提示,寫一寫自己的動物朋友。

  知道同學們有點捨不得停下來的意思,但如果停下來聽一聽,看一看,興許對你有新的啟發。

  2.展示學生習作,由作者朗讀,學生評議。

  (1)觀其形

  你喜歡他的描寫嗎?你能不能從字裡行間讀出這不只是一隻動物的樣子,而是“我”動物朋友的樣子?如果要給點建議呢?

  出示精彩片段,同樣是寫動物朋友的樣子,你覺得這一段有沒有值得你學習的地方?

  (2)知其性

  從他的介紹裡,你瞭解***的生活習性了嗎?你還想知道些什麼?作為***的朋友,你能把它的生活細節更多地介紹給大家嗎?

  (3)述其親

  你能感受到這是朋友間的故事嗎?哪些描寫讓你感到親切、溫暖?

  3.修改習作

  4.二度交流。

  回憶三篇課文,講出三篇課文的分別介紹了動物的哪些特點,是要以課文引路,從而達到“讀故事——寫故事”的一個目的。

  學生選擇好自己要寫的動物後,先自己思考,然後教師出示溫馨提示,給以寫法的引領,預防學生直接離題或不符合要求、無從下筆等情況出現。

  寫完草稿後,再評價交流,修改,定稿。訓練學生習作要反覆修改,養成良好的習慣。

  課堂小結與拓展延伸五、小結:我們在介紹自己的動物朋友時可以是全面介紹,從外形到生活習性,再到人與動物親密的故事,也可以挑選側重於一個方面進行深入描摹,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出示課件9】

  板書

  設計我的動物朋友

  【出示課件10】

  觀其形:外形特點

  知其性:生活習性(捕食、活動、休息)

  述其親:發生的故事

  教學反思

  本次習作教學,主要是透過描寫和敘述展現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情感世界。教學下來,有以下四點感受:

  成功之處:

  1.及時捕捉學生語言描述中的精彩部分。當學生在介紹自己的動物朋友時,我及時捕捉他描述中的一些能體現親密關係、朋友情誼的詞或句,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增強語言印象,為接下來的動筆作好鋪墊。

  2.及時歸納和整理學生的習作思維。學生在介紹自己的動物朋友時往往內容比較散亂,動物的樣子、生活習性等穿插其中。我在傾聽的過程中及時引導梳理,把散亂的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分別納入“觀其形”、“知其性”、“述其親”三方面,便於學生習作思維的形成。

  3.在反覆對話中喚醒學生對語言的感覺,對情感的知覺。這節課中,我引導學生透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本互動,打通了學生的習作命脈,讓學生對語言的運用有感覺,對朋友間的情誼有知覺。

  4.在交流與評改中,我引導學生髮現描寫中的閃光點,尤其是關注體現人與動物間濃濃情誼的描寫。透過二度展示,學生實現了習作語言的增量,習作水平的提升。

  不足之處:沒有很好地結合課文中習作提示的內容去設計。

  1.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用的不太好,主要是評價的不及時,學生的積極性沒能充分的調動起來。

  2.教師對學生的親和力不夠,師生之間還是有距離感。

  我的動物朋友教學設計4

  活動目標:

  1、觀看錄影照片,認識世界各國的代表性動物。

  2、透過觀察,能簡單說出動物的典型特點。

  3、討論如何愛護小動物,萌發幼兒對小動物的愛。

  活動準備:

  世界各國代表性動物的錄影、照片,相關PPT

  活動過程:

  一、觀看動物錄影,引發幼兒樂趣。

  1、師:“你們見過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動物嗎,都在哪裡見到過呢?”

  2、請幼兒自由講述認識的小動物,簡單說說小動物名稱。

  二、出示各國代表性動物的照片,瞭解動物明顯的外形特徵。

  1、幼兒觀察動物照片,請幼兒說一說動物的名稱、特徵。

  2、請大家有重點的觀察熊貓的顏色,袋鼠的口袋、大象的鼻子等等。

  3、透過照片,幼兒描述:熊貓是黑白色的,袋鼠有個裝寶寶的口袋,大象有長長的長鼻子等等。

  三、再次分享影片,觀看各國的代表性動物。

  1、教師播發PPT:中國——熊貓,澳大利亞——袋鼠,西班牙——公牛,美國——白頭鷹,泰國——大象,德國——鹿,巴西——彩龜等等

  2、總結: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動物,我們都要愛護,保護它們。

  四、延伸活動

  討論如何愛護、保護小動物:不毆打動物,不捕殺動物,及時救助,不亂投食等等

  我的.動物朋友教學設計5

  教育目標:

  1認識生活中常見的小動物,知道他們主要的外形特點。

  2、知道他們生活在什麼地方,喜歡吃些什麼。

  3、喜歡模仿小動物的聲音與動作。

  4、引導幼兒喜歡飼養小動物,關係愛護它們。

  問題板塊:

  幼兒問題:

  1、小動物都愛吃什麼?

  2、它們都住在什麼地方?

  3、小動物為什麼在叫?它們是在說話嗎?

  主題壁報:

  牆面設計:

  《快樂的動物園》提供各種可愛的小動物形象以及與幼兒共同收集的動物圖片。

  區域遊戲相關內容:

  圖書區:

  提供常見動物的圖書、圖片、幼兒與動物在一起的照片

  建築區:提供動物模型

  自然角:飼養金魚、烏龜、小兔子

  家園合作:

  1、請家長帶幼兒到動物園去參觀。

  2、在生活中嘗試飼養小動物,豐富常見小動物生活習性的知識。

  資源利用:

  1、幼兒園內的動物房

  2、動物園

  3、幼兒園裡中大班幼兒的經驗介紹。

  主要活動:

  1、動物相簿

  2、走路

  3、叫聲

  4、尋找食物

  活動一:動物相簿

  活動目標:

  1、透過觀看動物的照片,瞭解動物的外形特點,激發幼兒對小動物的愛。

  2、能用較完整的語言說出動物的典型特點。

  活動形式:分組

  活動準備:參觀動物園的錄影、各種動物的照片、圖片

  設計意圖:

  幫助幼兒進行原有經驗的回憶

  瞭解動物較突出的外形特點

  發展幼兒語言引導幼兒使用語言進行講述

  鼓勵幼兒之間的交往與朋友一起體驗快樂

  幼兒的經驗提升

  師幼互動:

  一、觀看小朋友參觀動物園的錄影,引發幼兒參觀時的樂趣,以及見到的動物。

  小朋友看到了錄影後非常開心,他們不僅對看到的動物印象深刻,在看到畫面中自己時也格外興奮。

  二、出示各種動物的照片、相簿與幼兒一起分享,總結出動物明顯的外形特徵。

  教師與幼兒一起觀看照片有重點的觀察大象的鼻子,長頸鹿的脖子、斑馬身上的條紋。

  三、引導幼兒根據照片用較完整的語言進行表述。

  幼兒一邊看著照片一邊說如:長頸鹿有長長的脖子,大象有長長的長鼻子,斑馬身上有花紋一條一條的。

  四、分享討論觀看動物相簿,進一步鞏固幼兒對動物相簿的瞭解。

  教育反思:

  引導幼兒大膽的表達,學習觀察的正確方法

  在活動中利用邊看,邊說、邊回憶邊說的形式加深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的經驗交流,使幼兒更輕鬆、自然的掌握相關經驗。

  活動二:走路

  活動目標:

  1、透過模仿常見小動物的動作,激發幼兒愛小動物的情感。

  2、引導幼兒在音樂伴奏下積極的模仿。

  活動形式:小組活動

  活動準備:大班幼兒扮演:兔子、烏龜、鴨子

  設計意圖:

  喚起幼兒的原有經驗。引起幼兒的興趣。

  激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加強對歌詞的理解。

  引導幼兒結合歌詞內容進行模仿

  引導幼兒大膽的用身體動作進行模仿,教師與大班幼兒一同活動便於幼兒模仿式學習

  師幼互動:

  一、活動區中欣賞大班幼兒的表演《走路》

  表演,吸引小朋友認真的觀看,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

  二、引導小班幼兒說一說都有誰走來了?小兔(小鴨子、烏龜)怎樣走?

  三、學一學它們走路的樣子。

  小兔蹦蹦跳、小鴨搖呀搖、小烏龜慢

  慢爬。

  四、與老師和大班哥哥姐姐一起模仿

  在音樂伴奏下活動。

  教育反思:

  幼兒在欣賞大班幼兒表演過程中,吸引了許多幼兒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來,可以看出這種形式很適合小班教師調動幼兒活動積極性。活動的內容適合幼兒,而且幼兒非常感興趣。教師在活動中設計了“說”小動物怎樣走的環節,但幼兒並不十分感興趣,因為當時幼兒的興趣正在用動作去表現,因而教師在設計活動過程重要充分考慮到幼兒的需要。

  活動三:叫聲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正確分辨動物的叫聲,對各種動物的叫聲感興趣。

  2、鼓勵幼兒大膽的表現自己模仿動物的叫聲,並有簡單的節奏。

  活動形式:小組進行

  活動準備:錄音機以及錄有鴨子、山羊、狗、貓叫聲的磁帶

  貓、狗、鴨子、羊的頭飾

  設計意圖:

  用動物的聲音來吸引幼兒,調動起活動的積極性。

  滿足幼兒模仿的需要,增加其對活動的興趣。

  以遊戲的形式鞏固對各種動物的叫聲的認識,並學習簡單的節奏。

  師生互動:

  一、在表演區欣賞各種動物叫聲的磁帶,猜猜是誰在叫。

  二、請幼兒聽各種動物叫聲的磁帶,引導

  幼兒邊聽邊模仿。

  三、組織幼兒玩遊戲《王老先生有塊地》,

  老師扮演王老先生,幼兒模仿動物的叫聲。

  教育反思:

  由於使用了常見各種動物叫聲的錄音幼兒非常感性趣,小班幼兒喜歡模仿因而幼兒在聽到各種動物的叫聲後很自然的就進行了模仿而且非常形象。在遊戲的過程中幼兒用固定的節奏模仿小動物的叫聲是活動的難點多數幼兒能夠完成。

  錄音帶的使用對活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是由於它的具體形象性,適合小班幼兒使用。

  活動四:尋找食物

  活動目標:

  1、透過遊戲形式,讓幼兒知道在哪裡能找到小動物的食物。

  2、能正確找到小動物愛吃的食物,並用較完整的語言表述出來。

  活動形式:集體活動

  活動準備:

  1、小熊請客故事的情境表演

  2、大森林圖片

  3、班內環境佈置(小河裡的魚,菜地裡的蘿蔔,竹林裡的竹子,大樹上的樹葉,池塘裡的害蟲)

  設計意圖:

  以遊戲的情境提出活動的內容——幫小熊找食物。調動幼兒活動的積極性。

  提升幼兒經驗,瞭解常見的小動物吃什麼?在什麼地方能找到。

  利用環境佈置幫助幼兒透過操作參與活動。

  進一步加深幼兒的印象與活動開始進行呼應。

  師幼互動:

  一、請幼兒觀看情境表演。引出小熊請客要為小貓、小兔、小熊貓、長頸鹿、小青蛙準備哪些食物?到哪去找這些食物?

  二、請小朋友幫助小熊想辦法出主意,怎麼找?到哪找?

  三、引導幼兒在班內佈置的環境中找到小動物需要的食物並說出為誰找的,在哪裡找到的。

  四、將找到的食物送到小熊家,告訴小熊在哪裡可以找到這些食物。

  教育反思:

  以遊戲形式貫穿活動始終,易於幼兒進入活動狀態,透過幫助小熊,逐步讓幼兒學會自己尋找答案,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形式,幼兒參與起來更加積極主動。

  思維接力棒:

  你飼養過小動物嗎?試一試和爸爸媽媽或老師一起飼養一隻小動物吧!

  動物是怎樣保護自己的?如:變色龍的身體會變色;刺蝟身體上的刺是保護自己的,遇到敵人時會變成一個由刺的球;鴕鳥遇到危險,把頭埋在沙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