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熱力環流教學設計(通用5篇)

熱力環流教學設計

熱力環流教學設計(通用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熱力環流教學設計(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力環流教學設計1

  一、教學準備:

  (一).學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全日制高階中學,學生原初中地理的學習乃至高中其他文科知識的學習有很大的不同,學生學習存在較多的問題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礎知識還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熱力環流”的形成必須掌握物理學習中有關“大氣受熱不同對氣壓的影響”的相關知識。常言道:“牽牛要牽牛鼻子。”要突破教學難點,就要抓住關鍵,搞好關鍵知識的教學,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透過具體實驗和例子的分析來理解“熱力環流”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二).教材分析

  熱力環流的學習過程中,既要用物理知識來理解環流的形成過程中氣溫、氣壓的關係,又要具備一定的空間想象力來理解氣溫、氣壓與高度的關係。教材的編寫明顯是建立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對氣溫與氣壓關係已掌握的基礎上的。教材沒有解釋空氣受熱就上升、冷卻要下沉的根本原因,特別是新教材,對熱力環流的描述不到二百字,文字基本是對結論的闡述。上課時如不把溫度與空氣運動方向的關係;溫度、高度與氣壓的關係給學生講透,學生學的過程就會雲裡霧裡。

  (三)、設計理念

  課程注重與實際相結合,要求學生在分析地理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規律等。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透過選用聯絡學生實際的素材來實現教學目的,包括選擇學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問題,符合學生興趣和年齡特徵的地理問題等。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充分考慮高中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不同的學習需要,積極探索和運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大氣運動的最簡單形式——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

  (2)運用熱力環流實驗來觀察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分析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現象,將所學的知識運用於實際,服務於社會。

  2、過程和方法

  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自主學習或是與他人合作,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熱力環流形成的基本原理

  (六)、過程與方法

  情境創設法,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實驗探究熱力環流、

  二、教學過程

  (一)情景問題引入

  【創設情境】:介紹生活中的事例:(設計意圖: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此設計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並引入本知識點的教學。)

  多媒體展示現象,說明原理。

  家裡空調夏季製冷時平吹,冬季制熱時向下吹。這樣屋子製冷均勻,制熱也均勻。此現象說明:冷空氣下沉,熱空氣上升。

  過渡:空氣因冷熱不均導致其垂直運動。冷空氣下沉,熱空氣上升

  (二)課堂內容學習

  內容一、複習大氣的保溫作用相關知識。引出地面的冷熱不均。

  其下墊面性質因形狀、物理性質、海拔高低等原因導致其接受太陽輻射後升溫不同,而溫度的差異就引起了我們本節所學內容----大氣的運動。

  我們本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大氣的最簡單的運動形式-- --熱力環流。

  內容二、回顧初中學習的大氣壓強相關知識

  根據不同高度的壓強情況來說明垂直方向上,上空空氣密度稀薄,單位體積內空氣質量較小故此壓強較小。下空空氣密度大,單位體積內空氣質量較大,故此壓強較大。

  所以垂直方向上的壓強一般是下空大於上空。我們一般不會這樣去比較,所比較的高低壓是指在同一水平面上的高低壓。

  設定練習,強調同一水平面的高低壓及其判斷。

  內容三、觀察實驗並記錄。形成初步的熱力環流模型

  1、實驗用材:打火機,紙片

  2、實驗步驟:(1)在室外安全的地方,放置一塊鐵板,再在鐵板上放置一小堆紙,並用火柴點燃。

  (2)注間觀察紙片和灰燼顯示出的空氣流動路線,即紙片和灰燼從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從火堆四周下沉,然後又進入火堆。

  3、實驗結論:透過本實驗,可以證明由於地面的冷熱不均而形成了空氣的環流運動,即熱力環流。

  次過程用多媒體展示,並同時進行壓強方面的變化展示。

  強調熱力環流的步驟及原理。並配以練習。

  練習一、等壓線的彎曲判斷2題。

  練習二、城郊風,強調近地面冷熱的判斷為做題突破點

  練習三、海陸風,強調近地面冷熱的判斷為做題突破點

  練習四、山谷風,同上

  內容四、結合上述內容,談談如何在生活中具體去運用所學知識來指導我們分析一些地理現象。

  1利用城郊風判斷工廠與城區的位置關係。

  2利用海陸風判斷圖片所示內容正確與否。

  等等

  內容五、繪製熱力環流圖。

  分析歸納熱力環流的過程。

  (三)板書設計

  熱力環流教學設計2

  一、 說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的內容位於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第一冊第二章第一節第二課時,是“大氣運動”這個重要內容的開篇和基礎性的內容。“熱力環流”的學習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熱力環流的規律和原理,為後面學習“大氣環流”“重要天氣系統”奠定知識基礎,也是分析氣候型別的形成和天氣變化所要依據的重要知識。

  2、教學目標的制定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讓學生理解熱力環流的形成原因,瞭解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能力目標: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透過繪製熱力環流圖培養學生的繪圖能力;培養學生從學習中和生活中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理論聯絡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思維觀點。

  3、重難點

  重點難點: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和實際應用。

  因為學生對空間的思考和想象能力有限,過程的講述成為知識講述的一個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的教法指導思想是:利用最恰當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熱情參與,積極思考,真正做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結合學生自身特點,具體採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有:

  1、實驗教學法:透過實驗演示,獲得知識,驗證結果。

  2、圖式教學法:學生繪圖、析圖。

  3、探究式教學法:透過創設問題情境,學生自主學習、討論、探究,並因此獲得發展。

  4、多媒體教學手段:以彌補學生空間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對於學生,圖是地理的重要語言,使學生獲得讀、用、析圖的方法是地理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本節課中,打算著重指導學生熟悉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圖。在這裡,過程的展示是非常重要的,我決定把過程分步驟,每個步驟用一張圖來講解,從而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可在多媒體中給出)

  三、說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同學們,現在我們開始上課!

  北碚是一個美麗的城市,生活在這裡,我們每天都可以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喝到乾淨的水。現在呢,為了進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市政府決定在這兒投資建設工廠。有工廠就會有汙染,像廢水、廢氣、廢渣……我們肯定不答應把工廠建在我們學校附近,對不對?怎麼辦呢,同學們?如果你是我們的市長或者這個工廠的ceo,你會怎麼規劃這個工廠,使它既能增加我們money,又不危害我們的生活呢?

  【新課】

  ——板書:第一節(2)熱力環流

  從字面意思來看,熱力環流就是由於熱力原因產生的空氣環流(或者說空氣流動)。

  如何理解這兒所說的“熱力原因”呢?

  【引入等壓面】

  現在同學們看一下這幅圖,同一水平面上氣壓相等,氣壓隨著高度的增加而減小——這樣記錄是不是很不方便啊?那有沒有一種簡單的方法表示這個呢?

  我們之前學習過等高線,還有沒有同學知道等高線的定義?對,“由海拔高度或相對高度相等的.點連成的線”,由等高線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所示地區的高度變化情況以及地形(如山頂、山谷……)。現在請同學繼續思考,可不可以用幾條線來表示氣壓的變化呢?

  當然可以,對比定義,我們可以說“由壓強相等的點組成的面,即等壓面”,同學們注意了,這兒所說的不再是線,而是面。

  學習了新知識,我們一定要好好運用了,再來看這幅圖,我們一起把它轉換成等壓面的形式

  ……

  【板書+講解】

  【過渡】

  好了,這幅圖就大體反映出剛才所說的情況。可我們有沒有注意到,這種情況畢竟只是理想狀態下的。我們周圍的地表理化性質不可能是均一的,太陽輻射也不會是均勻的,也就是說等壓面總會發生一些彎曲

  現在我們假設A點受熱比較多,升溫比較快,而B/C兩地則冷卻,在這種情況下上空氣壓是怎樣分佈的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

  這樣,由於地面冷熱不均便形成了這種空氣環流,即熱力環流。

  【解釋難點】

  知道了熱力環流產生的原因,我們來進一步分析這些圖,看課本圖2:

  分析圖2中高壓與低壓的成因

  熱力環流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也正因為如此,它同時是一種很常見的自然現象。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我們周圍的熱力環流

  【同學做練習,解釋或者糾錯】

  看來同學們已經很好地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再來看這個問題:

  城市地區一般被混凝土和柏油所覆蓋,綠地和水面面積較小,升溫比較快;另外,城市人口密度大、車輛多、工商業密集,每時每刻都在釋放著熱量。而郊區多樹木、農田、水塘,在太陽輻射作用下升溫較城市慢。因此在城市與郊區之間便存在這樣一個熱力環流。我們稱這種環流為“城市熱島效應”。

  ——板書:城市熱島效應

  “城市熱島效應”將郊區清潔、涼爽的空氣帶到城市,更新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所以我們在考慮建造工廠應儘量將其建在這個熱力環流的外側……對,我聽到同學們說這個環流是無界的,很好,這熱島的確是沒有邊界的。這就需要我們各位市長、ceo們繼續努力學習,積累足夠的知識,把我們的城市建設的更加美好!

  熱力環流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

  2.掌握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及應用;

  3.能夠利用熱力環流原理解釋海陸間熱力環流、山谷間熱力環流、城市熱島環流等區域性環流問題,達到理論聯絡實際的目的。

  過程與方法:

  1.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2.透過理論聯絡實際,使學生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能力,培養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2.透過對日常生活中海陸風、山谷風、城市風等常見的幾種熱力環流問題的探 討,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並將所學的知識應用與日常生活中。 重點難點 重點:熱力環流形成原理及風的形成

  難點:利用熱力環流原理解釋海陸熱力環流、山谷熱力環流、

  及城市熱島效應的形成原因

  教學方法

  1.啟發式教學法:引導學生逐步發現問題,指導學生進行總結。

  2.討論法:將學生分為小組,對本節內容討論探究,並進行交流討論,得出小組結論。

  3.展示、評價法:每小組的一名學生代表把本小組分的問題的答案展示在黑板相應的位置,小組之間互評,教師點評。

  4.講授法:教師針對學生展示的結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講解,進行相應的拓展。

  5.練習法:針對本節課的重難點設計習題鞏固訓練。 學法指導 學法:觀察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學習法等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新課匯入 展示課件錄影影片:《三國演義》火燒上方谷片段:人們都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怎麼這回竟失算了呢?那麼上方谷為什麼會突然下大雨?澆滅了大火,使司馬懿父子死裡逃生呢?

  觀察並思考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複習氣壓有關知識 提問氣壓、高壓、低壓概念,及氣壓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特點。觀察熱氣球,並分析熱氣球運動原理,引導學生掌握氣體熱脹冷縮原理。

  學生思考並回答 引入氣壓知識及大氣的熱脹冷縮原理的複習,為後面分析熱力環流形成做鋪墊。

  啟發教學 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引導學生回答講解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

  教師啟發學生分析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1.指出圖中若A、B、C三地受熱均勻的情況下,則大氣無運動,

  2.分析當三地受熱不均時,會引起大氣的垂直運動。

  3.分析由於大氣的垂直運動導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現了氣壓差。才使得空氣由高壓處流向低壓處。從而形成大氣的水平運動。

  總結熱力環流形成過程:冷熱不均→大氣垂直運動→同一水平面上出現氣壓差異→大氣的水平運動

  引導學生總結:

  (1)垂直方向上:海拔越低,氣壓越大;高空和近地面氣壓高低相反。

  (2)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太陽輻射。

  (3)熱力環流的根本原因:地面的冷熱不均。 學生觀察、領會、思考、歸納、總結熱力環流形成過程及規律,邊聽邊做筆記 直觀教學,透過電腦演示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學生透過觀察、分析、思考並回答。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

  合作探究 幾種常見的熱力環流:

  案例一:海陸熱力環流

  透過一起發生在海邊的兇殺案,利用海陸間熱力環流的原理來分析嫌疑人甲和乙到底那個是真兇?

  案例二:山谷熱力環流

  分析討論課前諸葛亮火燒司馬懿父子的那段影片中,究竟是誰幫助司馬懿父子死裡逃生的呢?

  案例三:城市熱島環流

  討論分析城市熱島環流的形成過程,並提問:大氣汙染的工業應該怎樣佈局?

  學生分為小組思考、討論並回答 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的能力。

  使學生體會到:地理與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成果展示 組織學生在黑板上展示本組所討論的結果(海陸熱力環流、山谷熱力環流圖),

  組織學生點評,最後教師再針對學生展示的結果及學生的回答予以點撥、點評。

  學生展示小組探究結果:上臺畫出熱力環流,並解釋上述現象。 促進學生動口、動手、動腦,鍛鍊勇氣,培養學生的能力

  當堂檢測

  1、汙染嚴重的企業、和衛星城應如何佈局?

  學生思考並回答 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查學生對這節課的掌握情況。

  課堂小結 總結:

  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太陽輻射→地面冷熱不均→空氣垂直運動→同一水平面上氣壓差→空氣水平運動

  學生總結 對課堂的知識進行歸納梳理,使其系統化,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總結規律

  佈置作業

  1總結熱力環流的規律

  2.畫出海陸風、山谷風、城市熱島環流 鞏固,加強學生對這節課知識的掌握。

  板書設計 熱力環流

  一、熱力環流形成原理

  地面冷熱不均→空氣垂直運動→同一水平面上氣壓差→空氣水平運動

  二、常見的幾種熱力環流

  1、海陸熱力環流

  2、山谷熱力環流

  3、城市熱島環流

  熱力環流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

  本節教學內容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節“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熱力環流是由地面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它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也是學生理解大氣運動這部分內容的最基礎的知識和最佳切入口,學好這部分內容是學好大氣運動的基礎,為下節學習大氣環流(三圈環流、季風環流)打好鋪墊,起到分散降低教學難度、便於學生把握的作用。

  【學情分析】

  在地理的知識體系中,大氣知識對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難於掌握的。這種難主要在於三點:第一,學生的空間概念建立的還不牢靠;第二,學生暫時還不能將大氣知識與物理知識聯絡起來;第三,短時間內不能將大氣運動與地理環境聯絡起來。故感到很難把握對整個大氣知識的思維線索,感到這些知識與應用無關。生活中,學生對許多的自然地理現象並不陌生,但很少能將其與相關大氣的知識聯絡起來。總的來說,對大氣的瞭解,總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掌握熱力環流的定義,熟練閱讀熱力環流示意圖,理解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②透過繪製熱力環流圖,培養學生的繪圖能力和理解問題的能力。

  ③能夠利用熱力環流原理,解答生產、生活中的局地環流問題,達到知識拓展的目的。

  2.過程與方法

  本課遵循由問題→多媒體演示和地理小實驗獲得感性認識→分析推理運動過程→歸納概括運動規律(理性認識)→給出實際生活案例→應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主線,在此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用分析、推理、歸納等方法學習地理知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分析、理解、觀察熱力環流和局地環流,培養學生探索自然、熱愛科學的精神。透過對城市風、海陸風等內容的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及應用

  難點:運用熱力環流原理分析繪製海陸風、城市風形成

  【教學過程】

  匯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把製冷機安裝在牆頂,而把取暖機安裝在牆底,為什麼呢?(製冷機飄出的冷空氣質量較重,空氣會下沉.而取暖機飄出的暖空氣暖而輕會上升)我們就把這種冷暖空氣的流動就稱為大氣的運動)那麼是什麼導致大氣的運動?

  講解:這節課的標題是"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大氣運動是結果,那麼是什麼導致的大氣運動?(冷熱不均).為什麼地球表面會冷熱不均?(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於太陽,而地球表面是一個曲面,所以各個地方接受道德太陽輻射是不一樣的,這就找造成了高低緯度間的熱量差異,這就是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

  板書一:大氣運動

  (1)能量來源:太陽輻射

  (2)根本原因: 太陽輻射的緯度分佈不均造成的高低緯度間的溫度差異。

  (3)作用: 促進大氣

  中熱量和水汽的輸送。

  轉接: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就稱為熱力環流.(課件展示教學目標)講解: 複習氣壓有關知識(課件展示)

  (1) 氣壓:該地單位面積垂直方向上延伸到大氣層頂的空氣柱的總重量。

  (2) 高壓、低壓: 同一高度上,空氣密度越大,氣壓值越大,稱為高壓;密度越小,氣壓值越小,稱為低壓.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氣由高壓向低壓運動

  (3) 等壓面:大氣中氣壓值相等的點所構成的面

  活動一:為什麼孔明燈在沒有動力裝置下,會升空?(觀察PPT,分小組討論派代表起來回答)

  探究實驗

  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是一個難點問題,很抽象,大氣運動看不見摸不著的,為了讓學生理解大氣受熱不均勻而導致大氣的運動及具體運動狀況,結合課本P32的活動,課件展示活動,並讓同學注意觀察煙霧的飄動方向。

  轉接:這就是一個微型的熱力環流,那麼它的具體形成過程是怎樣的?(課件展示) 透過多媒體展示:近地面空氣的受熱或冷卻(氣溫差異是原因)→引起氣流的上升或下沉運動(空氣垂直運動是氣溫差異的結果)→導致同一水平面上氣壓的差異(水平氣壓梯度是空氣垂直運動的結果) →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大氣垂直、水平運動構成地區間的熱力環流,同時也點出下堂課的學習任務——大氣的水平運

  動(風)。

  板書二:熱力環流

  受熱不均→空氣的垂直運動→水平方向上的氣壓差異→空氣的水平運動→熱力環流形成

  過渡:現在,同學們已經理解了熱力環流的原理,其實,現實生活中冷熱不均產生的熱力環流無處不在,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現實中的一些典型例子。(轉入海陸風成因和影響分析)

  講解:由於海陸熱力差異,陸地熱容量小,白天獲得太陽輻射,近地面的陸地要比同一緯度的海洋增溫快,氣溫要比海上高,空氣膨脹上升,形成低氣壓;海洋上因氣溫低產生下沉氣流,形成高氣壓。陸地與海洋形成了熱力環流,在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使近地面空氣由海洋吹向大陸,形成海風;夜間與白天的熱力作用相反,近地面形成陸風。熱力環流形式如右圖所示。

  讓學生上黑板畫

  城市 郊區

  城市風環流則是由於城市的“熱島效應”(城市工業、居民、交通等釋放大量的人為熱)而使得城市溫度比郊區高而形成的高空城市大氣吹向郊區,近地面大氣由郊區吹向城市的環流。城市規劃時,為減輕大氣汙染:汙染嚴重的工業企業佈置在城市風的下沉距離之外,避免汙染物從近地面流向城市;將衛星城建在城市風環流之外,避免相互汙染.

  【板書設計】

  第一節 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

  -------熱力環流

  一:大氣運動的(1)能量來源:太陽輻射

  (2)根本原因:太陽輻射的緯度分佈不均造成的高低緯度間的溫度

  差異。

  (3)作用:促進大氣中熱量和水汽的輸送。

  二: 熱力環流

  受熱不均→空氣的垂直運動→水平方向上的氣壓差異→空氣的水平運動→熱力環流形成

  熱力環流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繪製熱力環流過程圖並說出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能夠運用熱力環流來分析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現象。

  【過程與方法】

  透過動手做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養成動手操作的能力,能夠透過現象獲取地理資訊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實驗探究,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養成探索自然、熱愛科學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及應用。

  三、教學難點:

  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四、教學過程:

  (一)設疑匯入

  播放《軍港之夜》歌曲,並且展示歌詞:軍港的夜啊靜悄悄……海風你輕輕的吹,海浪你輕輕的搖……

  (二)新課教學

  1.溫故知新:

  ①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於哪裡?

  ②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2.觀察熱力環流的實驗:

  提供實驗器材、展示實驗。提問:玻璃缸內的煙是如何飄動的?為什麼會這樣飄動?

  3.探究熱力環流過程:

  ①引導學生分析圖中若A、B、C三地受熱均勻時,海拔高度越高氣壓越低,同一水平高度上氣壓相等。

  ②分析地區間冷熱不均引起的空氣垂直運動。

  ③分析空氣垂直運動導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差異。

  ④引導學生觀察等壓面的彎曲情況,得出等壓面的彎曲規律。

  ⑤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氣壓差異形成的空氣水平運動,指出空氣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高壓處流向低壓處。從而形成大氣的熱力環流。

  4.揭開懸念:

  再次播放《軍港之夜》歌曲,並且展示歌詞:軍港的夜啊靜悄悄……海風你輕輕的吹,海浪你輕輕的搖……

  根據熱力環流的原理,判斷歌詞中的風向正確嗎?

  學生根據已學的知識進行討論,繪製圖示,教師進行點撥和總結。

  (三)拓展提升

  討論分析城市熱島環流的形成過程,並提問:大氣汙染的工業應該怎樣佈局?

  (四)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

  熱力環流過程:太陽輻射→冷熱不均(熱力)→垂直運動→水平氣壓差→水平運動課後探究:

  創設情境、製造問題:巴山夜雨是如何形成的?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