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圓柱體積教學設計(通用17篇)

圓柱體積教學設計

圓柱體積教學設計(通用17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式。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圓柱體積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圓柱體積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能夠正確計算圓柱的體積。

  【過程與方法】

  透過觀察、類比、分析的過程,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圓柱的體積公式。

  【教學難點】

  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提問: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是什麼?

  預設: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正方體體積=稜長×稜長×稜長,兩者共有的體積公式:長方體

  (正方體)體積=底面積×高。今天我們再來研究另一個熟悉的幾何圖形,圓柱的體積公式。從而引出本節課題《圓柱的體積》。

  (二)探索新知

  1.圓柱體積公式的猜想

  在大螢幕出示底面積和高都相等的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

  提問: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相等嗎?

  預設:根據長方體(正方體)體積=底面積×高,所以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相等。

  追問:類比之前學過的體積公式,圓柱的體積可能和哪些因素有關?圓柱的體積公式可能是什麼?

  預設:圓柱的體積和底面積、高有關,圓柱的體積公式=底面積×高。

  2.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

  回憶圓的面積是透過轉化為長方形,從而推匯出圓的面積公式。提問:圓柱可以轉化成已知體積公式的哪個圖形呢?

  預設:可以把圓柱轉換成長方體。

  讓學生根據提前下發的能自動等份分割的圓柱體學具,同桌之間相互交流:如何把圓柱轉化為長方體呢?

  預設:學生分一分,拼一拼,組合成近似長方體的圖形。此時教師應藉助多媒體裝置展示把圓柱等份分成32份,64份甚至更多份的情境,隨著等份分割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體。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觀察拼成的長方體和原來的圓柱具有怎樣的關係?5分鐘後請小組代表進行回答。

  預設:長方體的底面積、高和體積分別等於原來圓柱的底面積、高和體積。

  3.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出

  提問:圓柱的體積公式是什麼?

  預設: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用大寫字母V表示圓柱的體積,S表示底面積,h表示圓柱的高,用字母表示圓柱的體積公式。

  預設:V=Sh

  教師強調字母V、S是大寫,h是小寫。

  追問:回顧探究圓柱體積公式的過程,有哪些心得體會?

  預設1:可以用長方體體積公式推匯出圓柱體體積公式;

  預設2: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與探索圓面積的方法類似;

  預設3:計算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體積都可以用底面積乘高。

  (三)課堂練習

  試一試

  一個圓柱形零件,底面半徑是5釐米,高是8釐米。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小結作業

  提問: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有什麼收穫?

  課後作業:找找生活當中的圓柱物體,量一量底面積和高,算一算物體體積。

  四、板書設計

  圓柱體積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瞭解圓柱體體積(包括容積)的含義,進一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含義。

  2、經歷探索圓柱體積計算方法的過程,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圓柱的體積,並會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進一步認識“轉化”的思考方法。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會求圓柱的體積

  教學難點:

  理解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用具:

  圓柱體積演示教具。

  教學過程:

  一、複述回顧,匯入新課

  以2人小組回顧下列內容:(要求1題組員給組長說,組長補充。2題同桌互說。說完後坐好。)

  1、說一說:

  (1)什麼叫體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2)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怎樣計算?如何用字母表示?

  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 )×( )用字母表示( )

  2、求下面各圓的面積(只說出解題思路,不計算。)

  (1)r=1釐米

  ;(2)d=4分米;

  (3)C=6.28米。

  (二)揭示課題

  你想知道課本第8頁左上方“柱子的體積”嗎?你想知道“一個圓柱形杯子能裝多少水”嗎?今天就來學習“圓柱的體積”。(板書課題)

  二、設問導讀

  請仔細閱讀課本第8-9頁的內容,完成下面問題

  (一)以小組合作完成1、2題。

  1、猜一猜,圓柱的體積可能等於( )×( )

  2、我們在學習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指出:把一個圓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就是圓的面積。圓柱的底面也可以像上面說的那樣轉化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透過切、拼的方法,把圓柱轉化為一個近似的長方體(如課本第8頁右下圖所示)。(用自己手中的學具進行切、拼)觀察拼成的長方體與原來的圓柱之間的關係

  (1)圓柱的底面積變成了長方體的( )。

  (2)圓柱的高變成了長方體的( )。

  (3)圓柱轉化成長方體後,體積沒變。因為長方體的體積=( )×( ),所以圓柱的體積=( )×( )。如果用字母V代表圓柱的體積,S代表底面積,h代表高,那麼圓柱的體積公式可用字母表示為( )

  [彙報交流,教師用教具演示講解2題]

  (二)獨立完成3、4題。

  3、如果已知課本第8頁左上方柱子的底面半徑為0.4米,高5米,怎樣計算柱子的體積?

  先求底面積,列式計算( )

  再求體積,列式計算( )

  綜合算式( )

  4、要想知道“一個圓柱形杯子能裝多少水?”可以用杯子的“( )×( )”(杯子厚度忽略不計)

  【要求:完成之後以小組互查,有爭議之處四人大組討論。】

  教師根據學生做題情況挑選一些小組進行彙報、交流,並對小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三、自我檢測

  1、課本9頁試一試

  2、課本9頁練一練1題(只列式,不計算)

  【要求:完成後小組互查,教師評價】

  四、鞏固練習

  課本練一練的2、3、4題

  【要求:組長先給組員講解題思路,然後小組內共同完成】

  教師進行錯例分析。

  五、拓展練習

  1、課本練一練的5題

  2、有一條圍糧的席子,長6.28米,寬2.5米,把它圍成一個筒狀的糧食囤,怎樣圍盛的糧食多?最多能盛多少立方米的糧食?

  【要求:先組內討論確定解題思路,再完成】

  六、課堂總結,佈置作業

  1、總結:這節我們利用轉化的方法,把圓柱轉化為長方體來推導其體積公式,切記用“底面積×高”來求圓柱的體積。

  2、作業:課本練一練6題

  圓柱體積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夠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圓柱的體積和容積。

  2、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數學思想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滲透轉化思想,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

  靈活應用圓柱的體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複習圓柱體積的推導過程

  長方體的底面積等於圓柱的底面積,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

  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所以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即V=Sh。

  2、複習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後,讓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三第6題求體積部分,並指名板演。

  二、解決實際問題

  1、練習三第4題。

  學生獨立練習,強調選取有用資訊,培養認真審題習慣。

  2、練習三第5題。

  (1)指導學生變換公式:因為V=Sh,所以h=V÷S。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2)學生選擇喜愛的方法解答這道題目。

  3、練習三第10題。

  指名說說解答第10題的思路:根據兩個圓柱的底面積相等這一條件,先求出其中一個圓柱的底面積。利用這個底面積再求出另一個圓柱的體積。

  4、練習三第8題。

  (1)學生讀題後,指名說說對題意的理解:求減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門所佔的空間,而月亮門所佔的空間是一個底面直徑為2米,高為0.25米的圓柱。

  (2)在充分理解題意後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4、練習三第9題

  (1)學生獨立審題後完成。

  評講:要怎樣才能判斷出800ml的果汁夠倒三杯嗎?必須先求出什麼?怎麼求?(需先求出圓柱形玻璃杯的容積,用公式V=Sh)

  5、練習三第11題。

  此題既可以用外圓柱體積減內圓柱的體積,也可以用圓環的面積乘高。

  (3)三、佈置作業

  完成練習中未做完的習題

  教學反思

  第五課時特別關注

  練習三第4題,在教學中必須應該特別關注。

  關注理由:

  1、有多餘條件,是培養學生收集有用資訊的契機。

  這道題中出現兩個圓柱體的高,分別是花壇的高0.8米和花壇裡面填土的高0 .5米。學生該如何合理做出選擇呢,關鍵要透過問題來思考。因為問題是求“花壇中共需要填土多少方”,所以應該選用“填土的高度是0.5米”這條數學資訊。

  在課堂中,我還要求學生思考,如果要用上“0.8米”這個條件下,可以怎麼改變問題。有的學生說“可以問花壇的體積是多少立方米”,還有的同學說“可以求花壇中空間的體積是多少立方米”。透過這樣的訓練,能夠有效培養學生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同時提升他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有容易忽視的條件,是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契機。

  一般習題中的資料是用阿拉伯數字呈現,可這道題的問題是求“兩個花壇中共需要填土多少方”,這裡隱含著一個極易被學生忽視的資料“兩個”。其實,配套的插圖中也明顯繪製出了2個花壇,但在做題中許多學生仍舊會出錯。所以,應抓住此題,培養學生良好審題的習慣。如在做這類習題時,建議首先將單位圈出來,以確保列式時單位統一。還可以將問題劃橫線,以提醒自己將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等。

  學生巧解

  ——巧求削去部分的體積

  今天,全班同學做這樣一題:一塊長方體木塊體積是20立方分米,它的底面為正方形,邊長為2分米。現在,將它削成一個的圓柱體,求削去的部分是多少立方分米?

  我因為做得既對又快,最終獲得全班第一名的成績。透過對比,我發現自己的方法比同學們巧妙。

  同學們的解法是先求長方體的高(即圓柱體的高),用20÷(2×2)=5分米,然後求圓柱體的體積,列式為3.14×(2÷2)2×5=15.7立方分米,最後求削去部分的體積是20—15.7=4.3平方分米。

  而我在做這一題時,想起上學期在正方形中畫的圓,圓的面積佔正方形面積的157/200的結論。因為直柱體的體積都可以寫成底面直徑乘高,而長方體和削成的圓柱體高相等,所以削成的圓柱體體積也應該是長方體體積的157/200。所以直接用20×(1—157/200)也等於4.3立方分米。

  圓柱體積教學設計 篇4

  教學內容:

  本內容是六年級下冊第8頁至第9頁。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了解了圓柱體的特徵,掌握了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幾何知識的綜合運用,為後面學習圓錐的體積打下基礎,教材重視類比,轉化思想的滲透,引導學生經歷“類比猜想——驗證說明”的探索過程,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

  學生分析:

  學生已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以及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在圓柱的體積這節課化的體現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突破重、難點。本節課在教法和學法上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先利用教具透過直觀教學讓學生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經歷知識產生的過程,發展學生思維能力;讓學生透過“類比猜想——驗證說明”的探索過程,主動學習,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合作探究學習成為課堂的主要學習方式。

  學習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在推導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的技能。

  2、使學生能夠透過觀察,大膽猜想和驗證獲得新知識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滲透轉化思想。

  3、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合作意識。

  教學過程:

  出示教學情境:一個杯子能裝多少水呢?

  想一想:杯子裡的水是什麼形狀?準備用什麼方法來計算水的體積?

  讓學生討論得出:把杯子裡的水倒入長方體或正方體容器,只要量出相關資料,就能求出水的體積;倒入量筒裡直接得到水的體積。

  (設計意圖: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把圓柱形杯子裡的水倒入長方體或正方體容器,使形狀轉化成自己熟悉的長方體或正方體,只要求出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就知道水的體積。)

  出示第二情境:圓柱形的木柱子的體積是多少?用這種方法還行嗎?怎麼辦?

  (設計意圖: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認知衝突,激起學生求知慾望,使學生帶著積極的思維參與到學習中去,從而產生認知的飛躍。)

  探究新知:怎樣計算圓柱的體積?(板書課題:計算圓柱的體積)

  大膽猜想:你覺得圓柱體積的大小和什麼有關?圓柱的體積可能等於什麼?(說說猜想依據)

  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都等於“底面積×高”猜想圓柱的體積也可能等於“底面積×高”。

  (設計意圖:在新知識的探索中,合理的猜測能為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向起到導航和推進作用。)

  驗證:能否將圓柱轉化為學過的立體圖形?

  讓學生利用學具動手操作來推導圓柱體積公式(小組合作探究: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把圓柱體底面平均分成多個小扇形,沿著高切開,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

  思考:圓柱體轉化成長方體為什麼是近似的長方體?怎樣才能使轉化的立體圖形更接近長方體?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確圓柱體的底面平均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體圖形就越接近於長方體,滲透“極限”的思想。)

  用課件展示切拼過程,讓學生觀察等分的份數越多越接近長方體,彌補直觀操作等分的份數太多不易操作的缺陷。

  學生討論交流:

  1、把圓柱拼成長方體後,什麼變了,什麼沒變?

  2、拼成的長方體與圓柱之間有什麼聯絡?

  3、透過觀察得到什麼結論?

  得到: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V=Sh=πr2h

  (設計意圖:在數學活動中透過觀察比較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

  練習設計:

  1、計算下面各圓柱的體積。

  (1)S=60cm2 h=4cm

  (2)r=1cm h=5cm

  (3)d=6cm h=10cm

  2、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徑為0.4米,高為5米,你能算出它的體積嗎?

  (設計意圖:使學生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從而訓練學生的技能,靈活掌握本課重點。)

  3、試一試:

  (1)一個圓柱形水桶,從桶內量得底面直徑是3分米,高是4分米,這個桶的容積是多少升?

  (2)一根圓柱形鐵棒,底面周長是12.56釐米,長是100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設計意圖:運用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切實體驗到數學源於生活,身邊處處是數學。)

  4、拓展練習:

  (1)填表:

  填表後觀察:你發現了什麼?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最後彙報。

  (設計意圖:在教學時應找出知識間存在著的密切聯絡,幫助學生建立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系統,為以後“比例”的教學作了孕伏)

  (2)一個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徑是10釐米,把一塊鐵塊放入這個容器後,水面上升2釐米,這塊鐵塊的體積是多少?

  (設計意圖:體會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方法,認識到數學的價值體驗,使學生的思維處於積極的狀態,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提高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小結:談談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設計意圖:採用提問式小結,讓學生暢談本節課的收穫,包括知識,能力,方法,情感等,透過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總結與回顧,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使學生學到的知識系統化,完整化。)

  教學反思:

  本節課採用新的教學理念,創設情境匯入滲透轉化思想,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徑歷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從而獲得新知。

  情境匯入滲透轉化思想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課的開始讓學生想方法測量出圓柱形水杯中水的體積,學生想出把水倒入長方體容器中轉化成長方體的體積來計算出水的體積,初步引導學生把圓柱體的體積轉化為長方體的體積。教會學生數學方法,注重讓學生在操作中探究,動手操作能展示學生個體的實踐活動,在動手過程中易於激發興趣,積累知識,發展思維,利於每一位學生自主,獨立,創造性的學習知識,發展他們的能力,課中讓學生經歷知識產生的過程,理解和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讓學生在體驗和探索過程中不斷積累知識,逐步發展其空間觀念,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圓柱體積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圓柱的體積(1)

  圓柱的體積(教材第25頁例5)。

  探索並掌握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會運用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體會轉化的思想方法。

  教學重難點

  1.掌握圓柱的體積公式,並能運用其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2.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工具

  推導圓柱體積公式的圓柱教具一套。

  教學過程

  複習匯入

  1、口頭回答。

  (1)什麼叫體積?怎樣求長方體的體積?

  (2)怎樣求圓的面積?圓的面積公式是什麼?

  (3)圓的面積公式是怎樣推導的?在學生回憶的基礎上,概括出“轉化圖形——建立聯絡——推導公式”的方法。

  2、引入新課。

  我們在推導圓的面積公式時,是把它轉化成近似的長方形,找到這個長方形與圓各部分之間的聯絡,由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匯出了圓的面積公式。今天,我們能不能也用這個思路研究圓柱體積的計算問題呢?

  教師板書:圓柱的體積(1)。

  新課講授

  1、教學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

  (1)教師演示。

  把圓柱的底面分成16個相等的扇形,再按照這些扇形沿著圓柱的高把圓柱切開,這樣就得到了16塊體積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體圖形。

  (2)學生利用學具操作。

  (3)啟發學生思考、討論:

  ①圓柱切開後可以拼成一個什麼立體圖形?

  學生:近似的長方體。

  ②透過剛才的實驗你發現了什麼?

  教師:拼成的近似長方體和圓柱相比,體積大小變了沒有?形狀呢?

  學生:拼成的近似長方體和圓柱相比,底面的形狀變了,由圓變成了近似長方形,而底面的面積大小沒有發生變化。近似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沒有變化。故體積不變。

  (4)學生根據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進行猜想:

  ①如果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形狀是怎樣的?

  ②如果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形狀是怎樣的?

  ③如果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狀是怎樣的?

  (5)啟發學生說出:透過以上的觀察,發現了什麼?

  ①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拼起來的形狀越接近長方體。

  ②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積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來的長方體的長就越接近一條線段,這樣整個立體形狀就越接近長方體。

  (6)推導圓柱的體積公式。

  ①學生分組討論: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

  ②學生彙報討論結果,並說明理由。

  教師:因為長方體的體積等於底面積乘高,而近似長方體的體積等於圓柱的體積,近似長方體的底面積等於圓柱的底面積,近似長方體的高等於圓柱的高,所以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2、教學補充例題。

  (1)出示補充例題:一根圓柱形鋼材,底面積是1250px2,高是2.1m。它的體積是多少?

  (2)指名學生分別回答下面的問題:

  ①這道題已知什麼?求什麼?

  ②能不能根據公式直接計算?

  ③計算之前要注意什麼?

  學生:計算時既要分析已知條件和問題,還要注意先統一計量單位。

  (3)出示下面幾種解答方案,讓學生判斷哪個是正確的。

  ①50×2.1=105(cm3)答:它的體積是2625px3。

  ②2.1m=5250px 50×210=10500(cm3)

  答:它的體積是262500px3。

  ③1250px2=0.5m2 0.5×2.1=1.05(m3)

  答:它的體積是1.05m3。

  ④1250px2=0.005m2

  0.005×2.1=0.0105(m3)

  答:它的體積是0.0105m3。

  先讓學生思考,然後指名學生回答哪個是正確的解答,並比較一下哪一種解答更簡單。對不正確的第①、③種解答要說說錯在什麼地方。

  (4)引導思考:如果已知圓柱底面半徑r和高h,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怎樣的?

  教師板書:V=πr2h。

  課堂作業

  教材第25頁“做一做”和教材第28頁練習五的第1題。學生獨立做在練習本上,做完後集體訂正。

  答案:“做一做”:1. 6750(cm3)

  2. 7.85m3

  第1題:(從左往右)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課堂小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有什麼感受?

  課後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

  第4課時圓柱的體積(1)

  課後小結

  1.“圓柱的體積”是學生在掌握了圓柱的基本特徵以及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方法等基礎上學習的。它是今後學習圓錐體積計算的基礎。

  2.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從而引發自主探究,最後獲取知識的新方式來代替教師講授的老模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推導公式時間過長,可能導致練習時間少,練習量少,要注意把控。

  課後習題

  教材第25頁“做一做”和教材第28頁練習五的第1題。學生獨立做在練習本上,做完後集體訂正。

  答案:“做一做”:1. 6750(cm3)

  2. 7.85m3

  第1題:(從左往右)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圓柱體積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2、能夠初步地學會運用體積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進一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2、能夠初步地學會運用體積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準備:

  圓柱切割組合模具、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什麼是體積?(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2、長方體的體積該怎樣計算?歸納到底面積乘高上來。

  3、圓的面積怎樣計算?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計算圓的面積時,是把圓面積轉化成我們學過的長方形進行計算的,能不能把圓柱轉化成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來計算它的體積?

  (啟發學生思考。)

  2、把圓柱的底面分成許多相等的扇形(16等分),然後把圓柱沿高切開,可能會拼成怎樣的圖形?教師演示,引導學生進行觀察。

  3、思考:

  (1)圓柱切開後可以拼成一個什麼形體?(長方體)

  (2)透過實驗你發現了什麼?小組討論:實驗前後,什麼變了?什麼沒變?討論後,整理出來,再進行彙報。

  (拼成的近似長方體體積大小沒變,形狀變了,拼成的近似長方體和圓柱相比,底面形狀變了,由圓變成了近似長方形,而底面的面積大小沒有發生變化。近似長方形的高就是圓柱的高,沒有變化。)

  4、推導圓柱體積公式

  小組討論:怎樣計算圓柱的體積?

  學生彙報討論結果。

  長方體的體積可以用底面積乘高來計算,而在推導過程中,長方體的底面積就是圓柱的底面積,高就是圓柱的高,所以圓柱的體積也可以用底面積乘高來計算。

  師: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用字母公式,怎樣表示?

  板書:V=Sh

  5、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徑為0.4米,高為5米。你能算出它的體積嗎?

  三、鞏固應用練習。

  1、一個圓柱形水桶,從桶內量得底面直徑是3分米,高是4分米,這個水桶的容積是多少升?說明:求水桶的容積,就是求水桶的體積。想一想先求什麼?

  2、一根圓柱形鐵棒,底面周長是12.56釐米,長是100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先求底面半徑再求底面積,最後求體積。已知底面周長對解決問題有什麼幫助嗎?必須先求出什麼?

  四:課堂小結:

  透過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有什麼收穫?

  五:課後作業:

  教材第9頁,練一練第1、3、4、題

  圓柱體積教學設計 篇7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用已學的圓柱體積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滲透轉化思想。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不規則物體體積的轉化、測量和計算過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轉化”的數學思想,體驗“等積變形”的轉化過程。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透過實踐,讓學生在合作中建立協作精神,並增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利用所學知識合理靈活地分析、解決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轉化前後的溝通。

  三、教學準備

  每組一個礦泉水瓶(課前統一搜集農夫山泉礦泉水瓶,裝有適量清水,水高度分別為6、7、8、9釐米),直尺。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做好鋪墊

  1、板書:圓柱的體積。

  問:圓柱的體積怎麼計算?體積和容積有什麼區別?

  2、揭題:這節課,我們要根據這些體積和容積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完整板書:用圓柱的體積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透過複習圓柱的體積計算方法以及體積和容積之間的聯絡和區別,為學習新知做好知識上的準備。

  (二)探索實踐,體驗轉化過程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每個小組桌子上有一個沒有裝滿水的礦泉水瓶。

  教師:原本這是一瓶裝滿水的礦泉水,已經喝了一部分,你能根據它來提一個數學問題嗎?(隨機板書)

  預設1:瓶子還有多少水?(剩下多少水?)

  預設2:喝了多少水?(也就是瓶子的空氣部分。)

  預設3:這個瓶子一共能裝多少水?(也就是這個瓶子的容積是多少?)

  2、你覺得你能輕鬆解決什麼問題?

  (1)預設1:瓶子有多少水?(怎麼解決?)

  學生:瓶子裡剩下的水呈圓柱狀,只要量出這個圓柱的底面直徑和高就能算出它的體積。

  教師:需要用到什麼工具?(直尺)你想利用直尺得到哪些資料?(底面直徑、水的高度)

  小結:知道了底面直徑和水的高度,要解決這個問題的確輕而易舉。請你準備好直尺,或許等會兒有用哦!

  (2)預設2:喝了多少水?

  學生:喝掉部分的形狀是不規則,沒有辦法計算。

  教師:當物體形狀不規則時,我們想求出它的體積可以怎麼辦?

  教師相機引導:能否將空氣部分變成一個規則的立體圖形呢?

  學生能說出方法更好,不能說出則引導:我們不妨把瓶子倒過來看看,你發現了什麼?

  引導學生髮現:在瓶子倒置前後,水的體積不變,空氣的體積不變,因此,喝了多少水=倒置後空氣部分的體積,倒置後空氣部分是一個圓柱,要求出它的體積需要哪些資料?(倒置後空氣的高度)

  小結:這個方法不錯,我們利用水的流動性成功地將不規則的空氣部分轉化成了一個圓柱體,得到所需資料後能求出它的體積。這樣一來,第3個問題還難得到你嗎?

  圓柱體積教學設計 篇8

  探究目標:

  1、組織學生開展測量、計算、估測等數學實踐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圓柱體積計算公式,並能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圓柱的體積。

  2、在探索空間與圖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及實踐能力,同時結合具體的情境培養其估測意識。

  3、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並能比較清楚地表達和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4、讓學生體驗解決策略的多樣性,不斷激發其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其積極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教學重難點:

  學生會應用圓柱體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探究過程:

  一、遷移引入

  提問:一個圓柱的底面積是80平方釐米,高是20釐米,求它的體積。

  提問:如果已知的是底面半徑和高,該怎麼求呢?

  二、自主探究

  1、出示長方體魚缸。

  要計算這個長方體魚缸能裝多少水,就是求什麼?

  怎樣求這個長方體的容積呢?

  2、出示圓柱形魚缸。

  ⑴估測。這個圓柱形魚缸的容積大約是多少?

  ⑵操作、彙報。如果忽略容器的壁厚,這個圓柱形魚缸的容積到底是多少呢?學生分小組進行操作計算,各小組派代表演示操作過程,並展示計算過程。

  學生可能的回答有:

  生1:這個圓柱的底面周長是94.5釐米,它的高是12釐米,計算過程如下:

  ①94.5÷3.14÷2≈15.0(釐米)

  ②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生2:我們小組測量的是底面直徑和高。底面直徑長30釐米,高是12釐米,計算過程如下:3.14×(30÷2)2×12=8478(立方厘米)

  生3:我們測量的是底面半徑和高。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⑷評價。

  組織學生間進行評價。你最喜歡哪個小組的操作方案?為什麼?每一步列式的意義是什麼?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

  ⑸反思。引導學生將實際計算結果與自己的估測結果進行對比。自己矯正偏差。

  ⑹延伸。如果每立方分米水重1千克,這個魚缸大約能裝水多少千克?

  3、自學例題。

  組織學生自學課本例5。同桌的兩名同學結合例5的解答過程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進行互問互答。

  三、鞏固練習

  做教科書第80頁“做一做”中的第2題、練習二十一的第5題。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集體評講。

  四、創意作業

  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計算、繪圖、裁剪、貼上等多項操作活動。

  在一張長30釐米,寬20釐米的長方形紙上進行合理的裁剪,做一個無蓋的圓柱形筆筒。比一比,誰做的筆筒容積最大?

  圓柱體積教學設計 篇9

  教學內容:

  冀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32—34頁。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經歷認識圓柱體積,探索圓柱體積計算公式及簡單應用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並掌握圓柱體積公式,能計算圓柱的體積。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探索圓柱體積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應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結論的確定性。

  教學重點:

  探索並掌握圓柱體積公式,能計算圓柱的體積。

  教學難點:

  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及簡單應用。

  教具準備:

  兩個不易直觀比較體積大小的圓柱桶,探索體積的課件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

  1.出示“亮亮和爺爺過生日”的情境圖。學生觀察,說說發現了什麼?想到了哪些問題?

  2.學生觀察思考後回答。

  生:亮亮和爺爺的生日蛋糕都是圓柱形的。

  生:生日蛋糕大,就是蛋糕的體積大;生日蛋糕小,就是蛋糕的體積小。

  3.出示兩個圓柱體,學生觀察、猜想。

  師:同學們這兩個圓柱體,哪個大些?(說出理由)生:我認為第一個大一些。生:我認為第二個大些。生:要是能算出體積就好了?

  師:是啊,有時我們觀察到的大小不一定準確,我們還是透過計算比較大小更準確些。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圓柱的體積”

  4.揭示並板書課題:圓柱的體積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匯入激趣,透過觀察讓學生對圓柱體體積有了初步的認識,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慾,同時又為學生探索新知做好準備。)

  二、合作探究

  (一)引導回憶

  1.設疑:看到課題你能想到哪些有關數學知識?你還想知道什麼數學知識?

  2.學生回憶後回答。

  3.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適當的板書。板書: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生:我還想知道怎樣求圓柱體積的大小?

  師:同學們知道的可真不少,對以前學過的知識掌握得很紮實,那麼怎樣才能知道一個物體的體積有多大呢?現在我們就共同研究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

  (設計意圖:透過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就知識積極思考,形成任務驅動的探究氛圍。

  (二)推導、論證“圓柱的體積”

  1.引發思考猜想

  師:我們以前學過學過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我們知道了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那麼怎樣計算圓柱的體積呢?請同學們猜想一下。

  生:我們是不是象學過的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一樣用“底面積×高”呢?

  師:同學猜想的很有道理。

  師:再回顧我們以前探索圓面積公式時是把圓轉化成哪種圖形來計算的?(課件演示:圓面積公式的推導)生:我們可以按照這樣的方法把圓柱體轉化為已經學過的長方體或正方體推匯出圓柱體體積。

  2.師生合作推導驗證

  教師用課件演示,學生觀察思考。

  師:把圓柱體平均分成16份、32份,同樣可以拼成一個近似長方體。請同學們觀察兩次等份的`異同。學生觀察思考後回答

  生:相同點是都可以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

  生:不同點是等分的份數不同,等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一個近似的長方體。

  3.同學們觀察很仔細,請你們想想,拼成的近似長方體和圓柱體有什麼關係?你發現了什麼?

  4.小組同學討論後彙報結果,同時板書。

  生:

  (1)把圓柱拼成長方體後,形狀變了,體積不變。

  板書:長方體的體積=圓柱的體積

  (2)拼成的長方體的底面積等於圓柱的底面積,高就是圓柱的高。

  師:

  (1)配合回答,演示課件,閃爍相應的部位,並板書相應的內容。

  板書: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用字母表示V=Sh

  師:讓學生書空,再次讓學生鞏固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設計意圖:再探究圓柱體積計算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感受數學結論的穩定性。

  三、出示例題:

  一根圓柱形的木料,底面積是320平方釐米,高是米。這根木料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1.學生讀題試算。

  2.集體訂正。

  四、應用與拓展

  1.完成教材第34“試一試”。

  (1)學生仔細看圖,明確題意。

  (2)學生自主完成後,全班交流。

  五、課堂總結

  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疑問?附:板書

  圓柱的體積

  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體現了:

  一、利用遷移規律引入新課,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二、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猜想、論證,調動學生多種感觀參與學習;

  三、正確處理兩主關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意學生學習的參與過程及知識的獲取過程,學生積極性高,學習效果好,達到預期效果。不足之處學生討論時間控制太少,課後作業個別學生還是對公式不會靈活應用。

  圓柱體積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透過教學,使學生經歷觀察、猜想、操作、驗證、交流和歸納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並掌握圓柱的體積公式,初步學會應用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並解決相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體會“轉化”方法的價值,培養應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概念、動手能力、操作能力和邏輯思維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和運用圓柱體積計算公式進行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體會“轉化”方法的價值。

  教學準備:

  1、用於演示把圓柱體積轉化成長方體體積的教具。

  2、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揭示課題

  談話:前幾節課我們已經認識了圓柱體,學會了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和表面積,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研究圓柱的體積。同學們回憶一下,什麼叫體積?(指名回答,生: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體積。)我們學會計算哪些立體圖形的體積呢?(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演示課件。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1、呈現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直觀圖。

  2、揭題:老師為大家準備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其中我們學過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大家想不想知道圓柱體的體積計算方法?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索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圓柱的體積)

  3、教師:在研究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複習一下,圓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呢?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匯出來的?(學生:把一個圓,平均分成若干個扇形,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周長的一半,寬相當於圓的半徑。)根據學生的敘述,教師課件演示。

  二、自主探究,精講點撥

  1、教師:那麼今天我們要研究的圓柱的體積,能不能也像剛才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一樣,轉化成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推匯出計算圓柱體積的公式呢?

  2、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教師:同學們自己先在小組裡討論一下

  (1)你準備把圓柱體轉化成什麼立體圖形?

  (2)你是怎樣轉化成這個立體圖形的?

  (3)轉化以後的立體圖形和圓柱體之間有什麼關係?

  3、推導圓柱體積公式。

  學生交流,教師動畫演示。

  (1)把圓柱體轉化成長方體。

  (2)怎樣轉化成長方體呢?(指名敘述:把圓柱體底面分成平均分成若干個扇形(例如分成16份),然後把圓柱切開,拼成一個近似長方體。)你會操作嗎?(學生演示教具)

  (3)教師說明:底面扇形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立體圖形就越接近長方體。

  (4)教師:這個長方體與圓柱體比較一下,什麼變了?什麼沒變?(生:形狀變了,體積大小沒變。)

  (5)推導圓柱體積公式。

  討論:切拼成的長方體與圓柱體有什麼關係?(學生回答:切拼成的長方體的體積相當於圓柱的體積,長方體的底面積相當於圓柱體的底面積,長方體的高相當於圓柱體的高。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演示課件。)

  教師: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用字母公式,怎樣表示?板書:

  圓柱的體積 = 底面積×高

  V = S h

  三、運用公示,解決問題

  教師:根據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如果要求圓柱的體積,你必須知道哪些條件就可以求?

  ①知道圓柱的底面積和高,可以求圓柱的體積。

  練習七的第1題:填表。

  ②知道圓柱的底面半徑和高,可以求圓柱的體積。

  試一試。

  ③知道圓柱的底面積直徑和高,可以求圓柱的體積。

  練一練的第1題:計算下面各圓柱的體積。

  ④知道圓柱的底面周長和高,可以求圓柱的體積。

  一根圓柱形零件,底面周長是12.56釐米,長是10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四、遷移應用,質疑反饋。

  1、判斷正誤,對的畫“√”,錯誤的畫“×”。

  2、計算下面各圓柱的體積。

  3、智慧屋:已知一個圓柱的側面積為37.68平方釐米,底面半徑為3釐米,求這個圓柱的體積。

  五、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匯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並且能夠運用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在今後的學習中,特別提醒大家一定正確計算出圓柱的體積,並且能靈活運用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

  六、作業佈置:

  完成作業紙上的習題

  教學反思

  本節可的教學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的《圓柱的體積》,以前教學此內容時,直接告訴學生: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h,讓學生套公式練習;我教此內容時,不按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是採用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在實踐中體驗,從而獲得知識。對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學生學到了有價值的知識。

  學生透過實踐、探索、發現,得到的知識是“活”的,這樣的知識對學生自身智力和創造力發展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師告訴的,而是、學生在自己艱苦的學習中發現並從學生的口裡說出來的這樣的知識具有個人意義,理解更深刻。

  二、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方法。

  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強調讓學生透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學生動手實踐、觀察得出結論的過程,就是科學研究的過程。

  三、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傳統的教學只關注教給學生多少知識,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學生的學習只是被動地接受、記憶、模仿,往往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維根本得不到發展。

  而這裡創設了豐富的教學情景,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經歷了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過程,發現了教學問題的存在,經歷了知識產生的過程,理解和掌握了數學基本知識,從而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不足之處是:

  1、

  2、 留給學生自由討論、實踐和思考的時間較少。 教學時教師語言過於平緩,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

  圓柱體積教學設計 篇11

  學 科:

  數學

  教學內容:

  最新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第三章《圓柱的體積》

  教材分析:

  〈〈圓柱的體積〉〉是數學課程標準中“空間與圖形”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圓柱的體積〉〉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過了圓面積公式的推導和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而這節課的順利學習將為以後圓錐體積的學習鋪平道路。學生已經有了把圓形拼成近似的長方形的經驗,聯想到把圓柱切拼成長方體並不難,但是學生還是喜歡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所以我給學生創設盡情展示自我的空間,透過自主的學習、合作探究、動手操作,讓學生感知立體圖形間的一些關係,從而解決生活當中常見的問題。由此、我制定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透過學生體驗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圓柱的體積公式並能應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2)透過操作讓學生知道知識間的相互轉化。

  能力目標:

  倡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識。從而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情感目標:

  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體驗探索數學奧秘的樂趣,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

  掌握和運用圓柱體積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

  推導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過程。

  教具、學具準備:

  採用的教具為PPT課件和學具。(圓柱體切割組合學具,各小組自備所需演示的用具)。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圓柱形水杯。

  (1)老師在杯子裡面裝滿水,想一想,水杯裡的水是什麼形狀的?

  (2)你能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計算出這些水的體積嗎?

  (3)討論後彙報:把水倒入長方體容器中,量出資料後再計算。

  (4)說一說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圓柱體。

  出示問題:大家想一想用什麼辦法來求出這個圓柱體橡皮泥的體積呢?

  (有的學生會想到:老師將它捏成長方體就可以了;還有的學生會想到捏成正方體也可以的!)

  3、創設問題情景。

  (課件顯示)如果要求壓路機圓柱形前輪的體積,或是求圓柱形柱子的體積,還能用剛才那樣的方法嗎?

  剛才的方法不是一種普遍的方法,那麼在求圓柱體積的時候,有沒有像求長方體或正方體體積那樣的計算公式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出示課題:圓柱的體積)

  (設計意圖:問題是思維的動力。透過創設問題情景,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舊知,積極思考,去探索和解決實際問題,並能製造認知衝突,形成任務驅動的探究氛圍。)

  二、新課教學

  設疑揭題:我們能把一個圓採用化曲為直、化圓為方的方法推匯出了圓面積的計算公式,現在能否採用類似的方法將圓柱切割拼合成一個學過的立體圖形來求它的體積呢?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板書課題:圓柱的體積。

  (一)學生動手操作探究

  1、回顧舊知,幫助遷移

  (1)教師首先提出具體問題:圓柱體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哪些幾何圖形有聯絡? 啟發學生回憶得出:圓柱的上下兩個底面是圓形;側面展開是長方形:所以……

  (2)請大家回憶一下:在學習圓的面積時,我們是怎樣將圓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來推匯出圓面積公式的。

  (透過想象,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由“形”到“體”;同時使學生感悟圓柱的體積與它的底面積和高的聯絡,透過圓面積推導過程的再現,為實現經驗和方法的遷移作鋪墊)

  2、小組合作,探究推導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

  (1)啟發猜想:可見,大部分圖形公式的推導都可以把所學的轉化為學過的。那麼你覺得圓柱的體積和什麼有關係?你能猜一猜圓柱的體積可以怎樣計算呢? (這是學生會有圓的面積想到把圓柱轉化為長方體)

  老師激勵同學們:大家同意他的猜想嗎?但我們還是要小心地驗證猜想的科學性。都說實踐出真知,接下來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拿出學具,動手嘗試著進行轉化,並說一說轉化的過程。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操作體驗。

  老師引導學生探究:

  ① 說說你們小組是如何轉化的。這是一個標準的長方體嗎?為什麼?

  ② 如果分割得份數越多,你有什麼發現?(電腦演示轉化過程)

  ③ 這是同學們剛才的轉化過程。那書上是怎麼說的?下面就請同學們開啟書,自由讀,用直線標記,找出關鍵句。全班齊讀。

  (3)現在再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演示轉化過程。其他同學邊觀察邊思考:

  ①切割後拼成了一個近似於什麼的形體?

  ②圓柱的體積與拼成後的長方體的體積有什麼關係?

  ③這個長方體的底面積等於圓柱的什麼?

  ④長方體的高與圓柱體的高有什麼關係?

  (二)教師課件演示

  1、課件演示拼、組的過程,同時演示一組動畫(將圓柱底面等分成16份、32份、64份……),讓學生明確: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體圖形就越接近於長方體。依次解決問題。

  ①把圓柱拼成長方體後,形狀變了,體積不變。

  (板書:長方體的體積=圓柱的體積)

  ②拼成的長方體的底面積等於圓柱的底面積,高就是圓柱的高。

  (配合回答,演示課件,閃爍相應的部位,並板書相應的內容。)

  ③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書公式)討論並得出結果。你能根據這個實驗得出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嗎?為什麼?

  圓柱體積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內容:

  課本第7頁圓柱體積

  教學目標:

  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圓柱體積計算公式,並能正確地計算圓柱的體積,提高知識的遷移和轉化的能力。

  教學重點

  圓柱體積計算

  教學難點:

  圓柱體積的公式推導

  教學關鍵:

  實物演示幫助

  教具準備:

  圓柱體積演示模型

  教學過程:

  一、複習鋪墊。

  1、圓柱的側面積怎麼求?(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2、長方體的體積怎樣計算?

  學生可能會答出“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想到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統一公式“底面積×高”。

  板書: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3、拿出一個圓柱形物體,指名學生指出圓拄的底面、高、側面、表面各是什麼?圓柱有幾個底面?有多少條高?

  請大家想一想,在學習圓的面積時,我們是怎樣把因變成已學過的圖形再計算面積的?

  怎樣計算圓柱的體積呢?大家仔細想想看,能不能把圓柱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來求出它的體積?

  二、學習探索。

  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如何將圓柱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來求出它的體積。

  板書課題:圓柱的體積

  出示目標:

  1、推導

  2、計算

  1、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教師出示一個圓柱,提問:這是不是一個圓柱?用手捂住圓柱的側面,只把其中的一個底面出示給學生看提問:“大家看,這是不是一圓?”“這是一個圓,那麼要求這個圓的面積,剛才我們已經複習了,可以用什麼方法求出它的面積?”

  學生很容易想到可以將圓轉化成長方形來求出圓的面積,於是教師可以先把底面分成若干份相等的扇形(如分成16等份)。

  然後引導學生觀察:沿著圓柱底面的扇形和圓柱的高把圓柱切開,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塊。教師將這分成16塊的底面出示給學生看,問:現在把底面切成了16份,應該怎樣把它拼成一個長方形?

  大家再看看整個圓柱,它又被拼成了什麼形狀?(有點接近長方體:)

  指出:由於我們分得不夠細,所以看起來還不太像長方體;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體圖形就越接近於長方體了。

  把圓柱拼成近似的長方體後,體積發生變化沒有?圓柱的體積可以怎樣求?

  小結:可以透過求切拼後的長方體的體積來求圓柱的體積。

  板書:“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請大家觀察教具,拼成的近似長方體的底面積與原來圓柱的哪一部分有關係?近似長方體的高與原來圓柱的哪一部分有關係?

  明確:長方體的底面積等於圓柱的底面積,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

  板書: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如果用V表示圓柱的體積,S表示圓柱的底面積,h表示圓柱的高,可以得到圓柱的體積公式:V=Sh

  2、自覺書本第7、8頁。

  3、教學例3。

  出示例3。

  (1)教師指名學生分別回答下面的問題:

  ①這道題已知什麼?求什麼?

  ②能不能根據公式直接計算?

  ③計算之前要注意什麼?

  (2)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下面幾種解答方案,讓學生判斷哪個是正確的?

  ①V=sh=40×1.8=72

  答:它的體積是72立方厘米。

  ②1.8米=180釐米

  V=sh=40×1800=72000

  答:它的體積是72000立方厘米。

  ③40平方釐米=0.4平方米

  V=sh=0.4×1.8=0.72

  答:它的體積是0.72立方米。

  ④40平方釐米=0.004平方米

  V=sh=0.004×1.8=0.0072立方米

  答:它的體積是0.0072立方米。

  (3)自覺書本第8頁例3。提出質疑。

  (4)做第9頁“試一試”。

  三、課堂小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是怎樣聯絡學過的知識進行學習的。

  四、鞏固練習。練一練1~4題。

  五、《作業本》第4頁。

  圓柱體積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透過用切割拼合的方法藉助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推匯出圓柱的體積公式,使學生理解圓柱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能夠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圓柱的體積。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滲透數學思想,體驗數學研究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運用的過程,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獲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掌握和運用圓柱體積計算公式進行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體會“轉化”方法的價值。

  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

  1、教師:(出示課件)多麼溫馨的場面,今天是亮亮和爺爺的生日,幸福的一家人圍坐在飯桌前享用著美酒佳餚,你能觀察到今天的飯菜比平時多了什麼嗎?

  學生:

  1.比平日多了兩個蛋糕。

  2.兩個蛋糕一個大一個小。

  3.蛋糕都是圓柱形的。

  2、教師:同學們觀察的很仔細,那你能根據剛學過的知識說一說爺爺蛋糕較大意味著什麼嗎?

  學生:蛋糕大,意味著圓柱的體積大。

  3、教師:那你還知道什麼是圓柱的體積嗎?

  學生:圓柱的體積就是圓柱體佔空間的大小。

  4、教師:兩個蛋糕的體積相差較多,我們容易比較出那個體積大,如果體積相差較小我們怎麼比較呢?

  學生:拿出準備的圓柱體進行比較,討論,各小組分別說明比較的方法並展示。

  教師:板書:圓柱的體積

  二、課上探究

  1、教師: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還學過那些立體圖形?

  學生:還學過正方體和長方體。

  教師:它們的體積怎樣計算?(多媒體課件出示長方體)有什麼共同點?

  學生: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長×寬=底面積,V=sh;正方體的體積=稜長×稜長×稜長,稜長×稜長=底面積,V=sh;共同點都是底面積乘高。

  2、猜測圓柱的體積與什麼有關

  師:拿出圓柱體,讓學生猜想圓柱體積與什麼有關。

  生1.圓柱的體積與圓柱的高有關。

  生2.圓柱的體積與圓柱的底面積有關。

  生3.圓柱的體積與圓柱的底面周長有關。

  生4.圓柱的體積與圓柱的底面半徑有關。

  3、推導圓柱體積公式

  ①師:同學們觀察圓柱的底面是一個圓,學習圓面積時,我們是把圓轉化成哪種圖形來求面積的?

  生:把圓轉化成近似長方形來求面積的。

  ②師:我們一起來回憶把圓轉化成近似長方形的過程,(課件)

  師:你發現了什麼?

  生:我發現把圓平均分成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

  ③師:圓柱可以看成多個圓片摞在一起,把圓剪拼成的每個近似長方形也摞在一起。我們就把圓柱轉化成我們以前學過的哪種立體圖形呢?

  生:把圓柱轉化成近似的長方體。

  ④師用圓柱體演示轉換過程,讓學生說怎樣轉換的。

  生:把圓柱平均分成16份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

  ⑤師:為了讓大家看的更清楚,我們再演示一下這個轉化過程。

  課件再次演示把圓柱等分16等份,拼成近似的長方體。

  再出示32等份的圓柱體拼成的近似的長方體,讓學生觀察,發現了什麼?

  生:分成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體。

  ⑥師:課件出示圓柱體和拼成的長方體,讓學生觀察,拼好的長方體與原來的圓柱比較,發現了什麼?

  學生分組討論,彙報:

  生:長方體的高和圓柱的高相等。

  生:長方體的底面積和圓柱的底面積相等。

  ⑦師:你是怎麼想的?

  生:剛才我們複習了把圓轉化成長方形,所以圓柱的底面積和長方體的底面積相等。

  ⑧師:再次用圓柱拼成近似長方體的過程,讓學生仔細觀察圓轉化成長方形後,面積相等。

  生:長方體的長是圓柱底面周長的一半,寬是圓柱底面半徑

  師:課件演示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⑨師:那麼圓柱的體積等於什麼呢?

  生: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⑩下面我們再一起回憶一下轉化的過程,(課件)

  讓學生獨立填答案,彙報:

  三、我們知道了圓柱的體積公式,下面我們就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四、學生談收穫。

  圓柱體積教學設計 篇14

  教材版本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人教版) 六年級數學下冊。

  課程標準摘錄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掌握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和表面積以及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2、探索某些實物體積的測量方法。

  學情與教材分析

  “圓柱的體積” 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圓柱和圓錐”這一單元的第四節的內容,在學習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圓柱,學習了體積,經歷了長、正方體的體積推導過程以及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在推導圓柱的體積公式時,把圓柱體轉化成長方體,高並沒有變,只是把底面的圓形轉化成長方形,它的轉化過程實際上和圓轉化成長方形求面積的方法相同,學生已具備有學習本課的技能。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知道圓柱體積計算公式是什麼,而且要讓學生主動探索、經歷圓柱體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從而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會學習方法,獲得學習經驗。

  學習目標

  1、經歷探究和推導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的過程,理解並掌握圓柱體積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圓柱體積,達標率100%。

  2、能運用圓柱的體積計算方法,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達標率95%。

  3、能積極參與圓柱體積計算公式推導活動,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活動過程,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綜合、歸納推理能力,達標率95%。

  4、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達標率100%。

  5、培養學生的轉化思想,滲透辯證法和極限的思想,達標率95%。

  學習重點

  圓柱的體積計算方法

  學習難點

  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教具、學具準備:

  1、師:圓柱體積計算公式推導教具,課件。

  2、生:削好的圓柱體蘿蔔或土豆、或圓柱體橡皮泥,小刀。

  教學設想

  本節課第一個環節啟用舊知、引出新知,採用複習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從轉化的思想、方法上為推導圓柱的體積公式做一些鋪墊。第二個環節自主合作、探索新知,採用了激趣設疑的方法層層深入,調動同學們學習的熱情,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學生積極合作交流,主動參與到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中,從而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會學習方法,獲得學習經驗。然後透過例題教學加深對圓柱的體積公式的理解,體會計算公式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第三個環節鞏固練習、拓展提高,採用了分層教學的方法,設計的練習題由易到難,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考慮使差生吃得消,中等生吃得好,尖子生吃得飽。透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的知識與技能、特別是讓學生獲得數學的思想和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同時陶冶了情操。

  教法、學法

  演示法、啟發引導;實驗、合作探究、嘗試練習。

  評價方案

  1、透過小組合作實驗完成活動檢測目標1、4、5的達成。

  2、透過提問檢測目標3、4、5的達成。

  3、透過評價樣題檢測目標1、2、4的達成。

  評價樣題

  1、

  2、

  教學過程

  一、啟用舊知,引出新知

  1、計算下面物體的體積

  (1)長方體的長20釐米,寬10釐米,高8釐米。

  (2)正方體稜6分米

  2、回憶一下圓面積的計算公式是如何推匯出來的?

  [學情預設:學生可能說出透過分割、拼合的辦法變成長方形或者平行四邊形,或者三角形,或者梯形來推匯出圓的面積。這時教師要及時總結不論是拼成哪種圖形都是把圓轉化成已學過面積計算的圖形,再根據轉化後的圖形與圓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推匯出它的面積。]

  教師(結合課件演示)把一個圓平均分割,再拼合就變成了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分的份數越多越接近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周長的一半,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圓的半徑。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用圓周長的一半×半徑就可以求出圓的面積,周長一半就等於πR,半徑是R,所以圓的面積是S=πR。

  [設計意圖:從轉化的思想、方法上為推導圓柱的體積公式做一些鋪墊。]

  3、什麼叫體積?如何求長方體的體積?如何求正方體的體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通用公式是什麼?

  [設計意圖:為定義圓柱體的體積,為推導圓柱體的體積公式做知識上的鋪墊。]

  板書: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設計意圖:原有的基礎是後續學習的前提和起點,新知總是在舊知的基礎上生長髮展的。這種承上啟下的關係決定了我們的教學必須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出發,找準新舊知識的連線點,為新課的學習做好思想方法與知識的鋪墊。]

  圓柱體也有體積,說一說什麼是圓柱的體積?學生交流後彙報。

  板書:圓柱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圓柱的體積。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圓柱的體積.(板書課題:圓柱的體積)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求圓柱體容器中水的體積

  出示長方體容器:問,這是什麼?

  [學情預設:學生可能說出長方體容器。]

  問:怎麼求長方體容器中水的體積呢?

  [學情預設:學生可能說出量出它所容納水的長、寬、高,就可以求出水的體積。] 問:如果換成圓柱體容器又如何求其中水的體積呢?

  [學情預設:學生可能說出,把圓柱體容器中的水倒入長方體容器,量出長方體容器所容納水的長、寬、高,就可以求出圓柱體容器中水的體積。](演示:把圓柱體容器中的水倒入長方體容器)

  2.橡皮泥圓柱體的體積

  (出示橡皮泥做成的圓柱體)

  問: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立體圖形?

  問:它是用橡皮泥做成的。你能想辦法求出它的體積嗎?

  [學情預設:學生可能說出把這個圓柱體捏成一個長方體,從而量出長方體的長、寬、高,求出這個圓柱的體積。]

  3.常用圓柱的體積.

  課件出示圓柱體壓路機的滾筒的圖片。

  問:壓路機的滾筒是一個很大的的圓柱體,你又如何求出它的體積呢?

  [設計意圖:用圓柱體容器所盛的沒有形狀的水到可以變形的圓柱形橡皮泥,這些都可以轉化的辦法轉化為長方體來求出體積,這一過程就是要逐步滲透把圓柱體轉化為長方體的方法和思想,這樣從思想上、方法上給學生一個思維的臺階。當出示圓柱體壓路機的滾筒圖片後,由於前面的物體是可以變形的,而壓路機的滾筒是不可以變形的,學生想不出解決的辦法,學生處於憤悱狀態,對學生來說解決求壓路機的滾筒體積具有很強的挑戰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設計,為後面同學們操作、討論推導圓柱的體積從思想方法上作了進一步的鋪墊,並透過構造認知衝突,層層深入,調動同學們學習的熱情,激發學生探求的慾望。這樣,對學生思想方法的鋪墊也已水到渠成。]

  小結:看來我們以上的方法求圓柱的體積有它的侷限性,所以必須探究求圓柱體積的一般規律。

  4.探究規律

  問:圓我們可以透過分割、拼合轉化成已學過的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圖形推匯出圓的面積,圓柱體能不能也轉化成已學過體積的圖形來求出它的體積呢?下面請四人小組討論,圍繞下面幾個問題進行討論、操作:

  課件出示操作討論提綱:

  (1)圓柱體可以轉化為什麼樣的立體圖形?

  (2)轉化後的立體圖形體積與圓柱的體積大小是否有變化?

  (3)轉化後的形體與與原來圓柱體各部分間的對應關係,推匯出圓柱的體積。

  學生討論,教師參與小組討論、點撥、操作。

  問:下面哪個小組來先進行彙報。

  各組派代表邊彙報邊演示。

  [學情預設:學生可能會說圓柱體可以轉化為長方體,轉化後的長方體不是標準的長方體,只有把圓柱分割的份數多一些,才可以拼成一個標準的長方體。因為長方體是由圓柱體轉化而成的,在轉化的過程中,體積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說明求出了轉化後長方體的體積,也就相當於求出了圓柱體的體積。長方體的體積等於圓柱體的體積,長方體的底面積等於圓柱的底面積,長方體的高相當於圓柱體的高。因為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所以,圓柱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問:誰還有補充?(學生補充講解)

  教師拿兩個相同的圓柱體體積演示模型演示,邊演示邊講解。

  師:同學們看,老師這裡有兩個圓柱體,它們的底相同,高也完全相同,這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圓柱體。我把其中的一個沿著它的底面直徑剪開,兩等分、四等分、八等分、十六等分,還可以繼續分割,透過分割、拼合,把圓柱體轉化成近似的長方體,如果我把它分割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體。因為長方體是由圓柱體轉化而成的,在轉化的過程中,體積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說明求出了轉化後長方體的體積,也就相當於求出了圓柱體的體積。

  結合課件演示講解。

  師:長方體的體積等於圓柱體的體積,長方體的底面積等於圓柱的底面積,長方體的高相當於圓柱體的高。因為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所以,圓柱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師:如果圓柱的體積用V來表示,底面積用S表示,高用h來表示。如何表示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呢?(板書:V=Sh)

  〔設計意圖: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經歷圓柱體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理解和掌握了計算方法,加深了印象,從而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會學習方法,獲得學習經驗。達成目標1、3、4、5.〕

  5、實際應用

  (1)、師:給你圓柱的底面積和高,你會求圓柱的體積嗎?

  例1、一根圓柱形木料,底面積75平方釐米,高是90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反饋矯正,說思路。

  (2)、完成評價樣題

  〔設計意圖:透過嘗試練習加深對圓柱的體積公式的理解,體會計算公式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達成目標2、4. 〕

  三、鞏固練習,拓展提高

  1、應用公式進行口算:

  2、

  3、

  [設計意圖:第一層次是已知底面積和高求圓柱體積的口算題,面向全體學生;第二個層次是已知底面半徑和高、底面直徑和高、底面周長和高,求體積的三種練習題,面向全體學生;第三個層次是求放入水中物體的體積就是求上升的圓柱形水的體積,面向中上層學生。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考慮使差生吃得消,中等生吃得好,尖子生吃得飽。在做練習過程中,一、二層次的練習板演儘量讓學困生和中等生去做,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並及時瞭解學生資訊並根據學生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程序,同時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指導。達成目標2、4. ]

  四、全課總結,共談收穫

  透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設計意圖:師生共同小結,學會了什麼?怎樣求圓柱的體積?這樣起到強化重點的目的。]

  五、課外創新,拓展延伸

  長方體可以這樣放(上、下面朝下),還可以這樣放(左、右面朝下),還可哪樣放(前、後面朝下)。 上、下面朝下時求出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圓柱的體積還有沒

  圓柱體積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會用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並能應用分式解答一些實際問題。

  2.在充分展示體積公式推導過程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推理歸納能力和自學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圓柱體積公式推導過程;正確理解圓柱體積公式推導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我們已經認識了圓柱體,學會了圓柱體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今天研究圓柱的體積。(板書:圓柱的體積)

  (一)複習準備

  1.什麼叫體積?(指名回答)

  生: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體積。

  師:你學過哪些體積的計算公式?(指名回答)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長方體體積=底面積×高

  2.圓面積公式是怎樣推匯出來的?

  生:把一個圓,平均分成數個扇形,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周長的一半,寬相當於圓的半徑,(根據學生的敘述,邊用幻燈片演示。)得到圓面積公式S=πr2。

  (二)學習新課

  1.動腦筋想一想,圓柱的體積,能不能轉化成你學過的形體,推匯出計算圓柱體積的公式?

  2.看書自學。

  (1)圓柱體是怎樣變成近似長方體的?

  (2)切拼成的長方體與圓柱體有什麼關係?

  (3)怎樣計算切拼成的長方體體積?

  3.推導圓柱體積公式。

  (1)討論自學題(1)。圓柱體是怎樣變成長方體的?(指名敘述)再看看書和你敘述的一樣嗎?

  把圓柱體底面分成許多相等的扇形(例如分成16份),然後把圓柱切開,拼成一個近似長方體。(教師加以說明,底面扇形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立體圖形越接近長方體。)

  (2)動手操作切拼,將圓柱體轉化成長方體。

  出示兩個等底等高圓柱體,讓學生比一比,底面積大小一樣,高相等,使學生確信,兩個圓柱體的體積相等。

  請兩名同學按照你們的敘述,把圓柱體切拼成長方體。(如有條件,每四人一個學具,人人動手切拼,充分展示切拼過程和公式推導過程。)

  現在討論自學題(2)。

  師:這個長方體與圓柱體比較一下,什麼變了?什麼沒變?

  生:形狀變了,體積大小沒變。

  (3)推導圓柱體積公式。

  討論:切拼成的長方體與圓柱體有什麼關係?(引導學生有順序的進行敘述,分小組討論,讓學生充分發言。)

  小結:切拼成的長方體的體積相當於圓柱的體積,長方體的底面積相當於圓柱體的底面積,長方體的高相當於圓柱體的高。

  師: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用字母公式,怎樣表示?

  板書: V=Sh

  (4)利用公式進行計算。

  例1 一根圓柱形鋼材,底面積是50平方釐米,高21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引導學生審題,說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做這道題還要注意什麼?

  生:已知圓柱體底面積和高,求圓柱的體積,注意統一單位名稱。

  21米=210釐米 (①用字母表示已知條件)

  S=50 h=210 (②寫出字母公式)

  V=Sh (③列式計算)

  =50×210 (④寫出答題)

  =10500

  答:它的體積是10500立方厘米。

  引導學生總結出做題步驟。

  小結:要求圓柱體積,必須知道圓柱的底面積(如果給半徑、直徑、底面周長,會求出底面積)和高。注意統一單位名稱。

  (三)鞏固反饋

  1.圓柱體的底面積314平方分米,高40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2.求下面圓柱體的體積。(單位:釐米)

  3.填表:

  4.一個圓柱形容器,底面半徑是25釐米,高8分米。它的容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5.一個圓柱形糧囤,從裡面量,底面周長是628米,高20分米。它的容積是多少立方米?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還有什麼問題?

  生:學會了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公式,並會用公式解答實際問題。

  思考題:

  一張長方形的紙長628分米,寬4分米。用它分別圍成兩個圓柱體,它們的體積大小一樣嗎?請你計算一下。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教案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複習。

  第二層次,推導圓柱體的計算公式。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親自動手切拼,把圓柱體轉化成近似的長方體,找出近似長方體與原圓柱體各部分相對應部分,從而推出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用知識遷移法,把舊知識發展重新構建轉化為新知識,使學生認識到形變質沒變的辯證關係,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動手能力,觀察分析和歸納能力。

  第二層次,針對本節所學知識內容,安排適度練習,由易到難,由淺入深,使學生當堂掌握所學的新知識,並透過練習達到一定技能。

  本節教案特點: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動手、動腦、參與教學全過程,較好地處理教與學,練與學的關係。寓教於玩中學會新知識,使學生愛學、會學,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

  圓柱體積教學設計 篇16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讓學生探索並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運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驗證等數學活動過程,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探究推理能力,滲透“轉化”、“極限”等數學思想,體驗數學研究的方法。

  3.透過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運用的過程,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獲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理解並掌握圓柱體積計算公式,並能應用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

  教學準點:

  掌握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準備:

  圓柱的體積演示教具、多媒體課件、圓柱實物2個(一個為橡皮泥)、水槽、水。

  教學過程:

  一、情境激趣匯入新課

  1、課始師首先出示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說說怎樣求它們的體積,接著師往正方體容器中倒入一定量的水,然後拿出一個圓柱形物體準備投入水中並讓學生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由這個發現你想到了些什麼?

  2、提問:“能用一句話說說什麼是圓柱的體積嗎?” (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 學習新知

  (一)設疑

  1、從剛才的實驗中你有辦法得到這個圓柱學具的體積嗎?

  2、再出示一個用橡皮泥捏成的圓柱體模型,你又能用什麼好辦法求出它的體積?

  3、如果要求大廳內圓柱的體積,或壓路機前輪的體積,還能用剛才的方法嗎?(生搖頭)

  師:看來,我們剛才的方法有一定的侷限性,要是能像求長方體或正方體那樣,有一個通用的公式

  (二)猜想

  1、猜想一下圓柱的體積大小可能與什麼有關?理由是什麼?

  2、大家再來大膽猜測一個,圓柱的體積公式可能是什麼?說說你的理由?

  (三)驗證

  1、為了證實剛才的猜想,我們可以透過實驗來驗證。怎樣進行這個實驗呢?結合我們以往學習幾何圖形的經驗,說說自己的想法。(用轉化的方法,根據學生敘述課件演示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

  2、圓柱能轉化成我們學過的什麼圖形呢?它又是怎麼轉化成這種圖形的?(小組討論後彙報交流)

  3、指名兩位學生上臺用圓柱體積教具進行操作,把圓柱體轉化為近似的長方體。

  4、根據學生操作,師再次課件演示圓柱轉化成長方體的過程。並引導學生分析當分的份數越多時,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體。

  5、透過上面的觀察小組討論:

  (1) 圓柱體透過切拼後,轉化為近似的長方體,什麼變了?什麼沒變?

  (2) 長方體的底面積與原來圓柱體的哪部分有關係?有什麼關係?

  (3) 長方體的高與原來圓柱體的哪部分有關係?有什麼關係?

  (4) 你認為圓柱的體積可以怎樣計算?

  (生彙報交流,師根據學生講述適時板書。)

  小結:把圓柱體轉化成長方體後,形狀變了,體積不變,長方體的底面積等於圓柱的底面積,高等於圓柱的高,因為長方體的體積等於底面積×高,所以圓柱體積也等於底面積×高,用字母表示是V=Sh。

  6、同桌相互說說圓柱體積的推導過程。

  7、完成“做一做 ”:一根圓形木料,底面積為75cm2,長是90cm。它的體積是多少?(生練習展示並評價)

  8、求圓柱體積要具備什麼條件?

  9、思考:如果只知道圓柱的底面半徑和高,你有辦法求出圓柱的體積嗎?如果是底面直徑和高,或是底面周長和高呢?(學生討論交流)

  小結:可以根據已知條件先求出圓柱的底面積,再求圓柱的體積。

  10、出示課前的圓柱,說一說現在你可以用什麼辦法求出這個圓柱的體積?(測不同資料計算)

  11、練一練:列式計算求下列各圓柱體的體積。

  (1)底面半徑2cm,高5cm。

  (2)底面直徑6dm,高1m。

  (3)底面周長6.28m,高4m。

  三、練習鞏固拓展提升

  1、判斷正誤:

  (1)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和長方體體積相等。………………()

  (2)一個圓柱的底面積是10cm2,高是5m,它的體積是10×5=50cm3。.....()

  (3)圓柱的底面積越大,它的體積就越大。............( )

  (4)一個圓柱的體積是80cm3,底面積是20cm2,它的高是4cm。......( )

  2、這是我們學校種榕樹的一個花壇,測得花壇內直徑是4m,花壇內填土高度是0.5m,算一算這個花壇內一共填土多少立方米?

  3、學習很愉快,我們來慶祝一下:在一個稜長為20釐米正方體紙盒中,放一個最大的圓柱體蛋糕,繫上180釐米長的絲帶(打結部分忽略不計),那麼這個蛋糕的體積到底是多少呢?

  四、全課總結自我評價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感受和收穫?

  教學反思:

  圓柱的體積是幾何知識的綜合運用,它是在學生了解了圓柱的特徵、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以及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過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圓柱是一種含有曲面的幾何體,這給體積的認識和計算增加了難度。為了降低學習難度,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為後面學習圓錐體積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上我十分注重從生活情境入手,讓學生經歷圓柱體積的探究過程,透過一系列的數學活動,培養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能力和方法,同時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從本節課教學目標的達成來看,較好地體現了以下幾方面:

  一、創設生活情境,體現數學生活化。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在本節課中,我從生活情境入手,創設了一個裝水的學具槽放入圓柱學具使水面上升的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直觀感知圓柱體積的概念,同時意識到過去學的排水法可以用來求圓柱的體積,緊接著當老師再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圓柱體模型,並追問大廳內圓柱的體積等問題時,學生意識到前面所說求體積計算方法的侷限性,從而產生思維困惑,進一步激發了探究圓柱體積計算方法的慾望。這樣的匯入不僅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十分寬鬆的生活化學習環境,還為學生後面構建數學模型,發現圓柱體積公式奠定了基礎。在練習的設計上,為避免純數學的計算,我以學生熟悉的學校圓柱形花壇為背景,提出求花壇填土體積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學會靈活應用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鞏固體積計算方法的同時,進一步感受到數學知識的使用價值。這樣的教學安排不僅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思想,也使數學的課堂教學充滿濃濃的生活味。

  二、引導學生經歷知識探究的全過程。

  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在本課教學中,由於學具的欠缺,沒能給學生提供小組動手操作的機會,為了彌補這一不足,最大限度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作用,教學中我努力為學生搭建探究平臺,透過觀察、設疑、猜想、驗證,經歷圓柱體積的轉化過程,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探究圓柱體積的過程中,我從本班學情出發,大膽放手讓學生猜想“圓柱體積大小可能與什麼有關,可能怎樣計算,為什麼?”,然後再結合以往學習幾何圖形的經驗,回顧圓的面積推導過程,實現知識遷移,明確“轉化”思想在數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為了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圓柱體轉化為長方體的過程,我較好地藉助實物模型和多媒體課件演示,把二者有機結合,先讓兩個學生上臺操作演示,然後再課件動態模擬,在學生充分觀察的基礎上,小組討論交流:當圓柱體轉化成近似的長方體後什麼變了,什麼沒變?長方體的底面積與圓柱的底面積有什麼關係?長方體的高與圓柱的高有什麼關係?從而得出結論:圓柱的體積等於底面積乘以高。整個探究過程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知識的形成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伴隨著問題的圓滿解決,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與滿足。

  三、注重學法指導和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學會學習”是對學生“學”的最高要求,因此在教學中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終身受用。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把“觀察、猜想、驗證”的學法指導,貫穿於整個學習過程,使學生學得主動有效。在探究方法的引導上從回憶圓的面積公式推匯入手,確定轉化的方法,體驗轉化的過程,驗證轉化的結果,使“轉化”、“極限”等數學思想在課中得到良好滲透,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科學、條理的數學思維方式,從而發展了學生的數學能力。

  圓柱體積教學設計 篇1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運用遷移規律,引導學生藉助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方法來推導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會用圓柱的體積公式計算圓柱形物體的體積。

  2.方法與過程:經歷猜測、驗證、合作、動手操作等過程,體驗和理解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主動學習的基礎上,逐步學會轉化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法,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圓柱體積公式推導過程;正確理解圓柱體積公式推導過程。

  教 具:

  圓柱的體積公式演示教具,圓柱的體積公式演示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教學回顧

  1、交代任務: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圓柱的體積》。

  2、回憶匯入

  (1)、請大家想一想,我們在學習圓的面積時,是怎樣把圓變成已學過的圖形再計算面積的?

  (2)、我們都學過那些立體圖形的體積公式。

  二、積極參與 探究感受

  1、猜測圓柱的體積和那些條件有關。(電腦演示)

  2、.探究推導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

  小組合作討論:

  (1)將圓柱體切割拼成我們學過的什麼立體圖形?

  (2)切拼前後的兩個物體什麼變了?什麼沒變?

  (3)切拼前後的兩個物體有什麼聯絡?

  課件演示拼、組的過程,同時演示一組動畫(將圓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讓學生明確: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體圖形就越接近於長方體。

  ①把圓柱拼成長方體後,形狀變了,體積不變。(板書:長方體的體積=圓柱的體積)

  ②拼成的長方體的底面積等於圓柱的底面積,高就是圓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課件,閃爍相應的部位,並板書相應的內容。)

  ③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書公式)

  2、練一練:一根圓柱形木料,底面積為75平方釐米,長90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3、要用這個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必須知道什麼條件?

  三、練習

  1、填空

  (1)、圓柱體透過切拼轉化成近似的 ( ) 體。這個長方體的底面積等於圓柱體的( ),這個長方體的高等於圓柱體() 。因為長方體的體積等於( ),所以,圓柱體的體積等於( )用字母表示() 。

  (2)、底面積是 10平方米,高是2米,體積是( )。

  (3)、底面半徑是2分米,高是5分米,體積是( )。 2討論:

  (1)已知圓柱底面的半徑和高,怎樣求圓柱的體積

  V= 兀r2× h

  (2)已知圓柱底面的直徑和高,怎樣求圓柱的體積

  V=兀(d÷2)2×h

  (3)已知圓柱底面的周長和高,怎樣求圓柱的體積

  V=兀(C÷兀÷2) ×h

  3、練習:已知半徑和高求體積,已知直徑和高求體積。

  四、小結或質疑

  五、作業

  板書設計:

  圓柱的體積

  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x高

  圓柱的體積=底面積x高

  V=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