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精選10篇)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暢的誦讀詩歌,背誦詩歌。

  2、理解詩句意思,感悟詩歌意境,體會詩人情感。

  3、培養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詩歌的誦讀、背誦、理解。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方法:

  誦讀法,品讀法,情讀法。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靜夜思》——李白——回顧小學時學過的李白的詩句——本課

  學生活動,

  師採用多媒體進行相關提示:李白,李白詩句《靜夜思》《贈汪倫》

  《古朗月行》《望天門山》《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明確學習目標

  師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正確流暢的誦讀詩歌、背誦詩歌。

  理解詩句意思,感悟詩歌意境,體會詩人情感。

  培養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生明確學習目標。

  師指導學生賞詩的方法:重在讀,讀中理解,讀中品味,讀中體會,讀中感悟……

  讀——讀全詩,讀詩句,讀關鍵詞,讀出語氣,讀出情感……

  三、瞭解創作背景

  師多媒體展示:助讀資料,寫作背景

  助讀資料:李白少年時代隱居深山讀書,學習劍術,結交俠士、隱者。二十五歲時,詩人“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開始了他登歷名山大川的壯遊,遊歷了長江中下游一帶及長安、東魯等地,結交名流,期待一朝受到達官賞識,授以重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寫作背景:這是李白年輕時初次出四川時創作的一首詩歌。

  詩人即將離開故鄉外出闖蕩,內心的憧憬和喜悅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詩中。

  學生了解創作背景,有助於對詩歌的理解。

  四、誦讀詩歌,感受音韻之美

  學生自讀——師提示注音、停頓——生再讀——師範讀——生誦讀展示——師生評價

  (平羌,渝州)

  五、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學生誦讀,明白詩體,感知內容內容。

  詩體:七言絕句,

  內容:依戀家鄉山水的一首詩

  師適時指點。

  學生進一步誦讀,搜尋問題詞語,理解詩句大意,合作解決;師適時指點,以鼓勵為主。

  詩句大意:峨眉山的半輪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

  在靜靜的夜晚,我從清溪乘船向三峽進發。

  多麼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見,我只好懷著戀戀不捨的心情,乘流東去,直下渝州。

  六、品讀詩歌,賞析詩句師指點賞析詩句的方法:走近詩人,聯絡背景,捉住關鍵詞品內容,品寫法,悟情感。例句:“峨眉山月半輪秋”一句

  題目是《峨眉山月歌》,詩人從“峨眉山月”寫起;“秋”字既點出此次遠遊的時令是在秋季,又與“半輪”相疊,形容出月色之美。峨眉山半輪秋月,讓人情不自禁的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學生活動:自主合作交流,賞析其餘三句,師適時指點,合適處肯定鼓勵,不足處適時指點。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中“影”“入”“江水”“流”四詞讓讀者感悟出“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也暗點秋夜行船之事。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詩人連夜從清溪驛出發進入岷江,向三峽而去。辭親遠遊,乍離鄉土,對故鄉故人戀戀不捨。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而此時“思君不見下渝州”,對故鄉、對故人的依依惜別的濃濃情意全濃縮在一個“思”之中。

  賞析小結:

  這首詩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

  描景與抒情相結合。描景:描寫峨眉山月的美麗景色。(青山吐月,月映清江)抒情:抒發對家鄉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詩中凡詠月處,皆抒發江行思鄉思友之情,令人陶醉。山月——是具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師指點可從哪幾方面進行總結:詩歌的美點,寫法,此首詩中“山月”的象徵意義,引導學生舉一反三。

  七、情讀詩歌,走近名家評說師多媒體展示:

  列舉兩例:《唐詩箋註》:“‘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發清溪,及向三峽,忽又不見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詩自神韻清絕。”明代王世貞評價說:“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洲。使後人為之,不勝痕跡矣,益見此老爐錘之妙。”

  學生進一步挖掘詩之美。適當處老師指點(詩中連用五個地名,這在絕句中是獨一無二的,請寫出這五個地名,結合詩歌內容說說這樣寫的作用)

  八、課堂檢測

  1、詩中直接描寫峨眉山月特點的一個詞是:

  2、第二句詩用“入”、“流”兩個動詞寫出了峨眉山月怎樣的一種動中之景?

  3、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思?

  透過活動,簡單檢測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程度。

  九、詩歌背誦

  形式不一,注意學生背誦的準確,情感的把握。

  十、課堂小結

  古代詩人創造了大量優美的詩篇,流傳至今。

  古代詩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其中唐代詩歌更是創造了我國文學史上的高峰。

  《峨眉山月歌》詩仙李白最早的一首寫月詩,借月抒發自己的情懷,令人陶醉。

  師生共同總結,師進行必要的指點:詩的國度——古代詩人眾多——詩篇流傳——李白,鼓勵大家多走近古詩,走近經典,提升自我。

  十一、佈置作業

  1、積累有關李白的文學常識。

  2、背誦,默寫《峨眉山月歌》。

  3、體會李白在詩中抒發的情感。

  4、蒐集含有“月”的詩句並進行交流。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 篇2

  1、匯入:以前我們曾經學過不少古詩,誰能背誦給大家聽

  (指名背誦)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古詩。

  (板書:11古詩兩首)

  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首

  (板書課題)

  2、解題。

  《峨眉山月歌》

  (1)簡介“蛾眉山”。

  (2)簡介作者。

  李白:唐代詩人,幼時隨父遷居四川,長期在各地漫遊,他的詩想象豐富,本詩是他青年時代初離四川時所作。

  3、初讀課文。

  (1)範讀課文。

  (2)自學課文。

  要求:

  ①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②查字典或結合詩句理解詞語。

  半輪影流夜發向思君下

  ③讀通課文,理解詞句的意思

  ④不理解的註上記號。

  學生根據上述要求自學課文。

  (3)檢查自學情況。

  ②指名說說有關詞語的意思。

  ③指名說說詩句意思。

  ④提出不懂的詞和句。

  4、精讀課文。

  (1)疏通詩句。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半輪:(看圖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詩句中指月影。

  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之意。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夜發:夜裡出發。向:駛向。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2)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①出示圖畫,看懂圖意。

  ②想象詩人坐在小船上抬頭看到了什麼,低頭看到什麼,這時他會怎麼想,他的表情會是什麼樣兒。

  要讀出詩人思念友人的感情,語調要低緩些。

  出示: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範讀、指名讀。

  6、指導背誦。

  朗讀背誦

  抄寫詞語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 篇3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的8個生字及組成的詞語。兩首古詩的意思。

  2、背誦兩首古詩。能寫出《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重、難點:理解本課的8個生字及組成的詞語。兩首古詩的意思。能寫出《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準備:投影片、收集有關李白、劉禹錫的生平資料或名篇佳句等。

  第一課時

  教學任務:理解《峨眉山月歌》詩意,並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一、激發學習興趣

  1、匯入新課1、誰能談談李白和他的詩?

  師述:李白,唐代詩人,字太白,居士,幼時隨父遷居四川清蓮鄉,25歲離蜀,長期在各地漫遊,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人稱“詩仙”有‘斗酒詩百篇“之稱。2、說說你學過李白得哪些詩。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3、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他青年時期寫的一首《峨眉山月歌》。書:課題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

  2、指名讀,糾正字音。

  出示:峨眉君羌渝洲

  1、認讀生字。

  2、理解字詞的意思:半輪(看圖理解,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影。

  夜發:連夜出發。

  四、讀文釋義

  理解一、二兩句: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別明朗,月影映照平羌江,又伴隨我順流而下。

  1、指名讀。

  2、小組學習,理解意思,或提出疑問。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讀這兩句詩

  板書:月半輪

  理解三、四句:連夜從清溪出發,向三峽方向駛去,思念友人卻沒有見著,只好懷著依依惜別之情向渝洲駛去了。

  板書:影江水流

  1、由讀。

  2、小組學習。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讀這兩句詩。

  連起來讀,指名串講詩意。

  1、示幻燈片課文插圖。

  2、引導觀察想象。

  板書:思君

  五、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1、看懂圖意。

  2、想象詩人坐在小船上,抬頭看見了什麼,低頭又看見了什麼。這時,他會怎麼想,臉上會麼表情。

  3、結合想象連起來說一段話。

  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詩人因思念而惆悵的預語氣。,語調要低緩些。

  六、指導背誦指名背

  齊背。

  總結作者借峨眉山的月夜美景,抒發了自己思念友人的心情,意境清新,語言淺近,音韻流暢。

  書:寫景抒情

  1、作業:理解帶點的詞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

  朗讀並背誦《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峨眉山月歌》詩句的意思。

  3.感悟詩的意境,體會作者思念故鄉、親友的情感。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重點:背誦詩文。

  難點:理解詩句,整體感悟詩歌情境。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自主閱讀整體把握

  1.出示《靜夜思》插圖幻燈片。

  在這幅畫中你看到了什麼?聯想到了哪首古詩?在這首詩裡你認為哪個字寫得最好?

  2.過渡引入:今天,我們再一起學習一首寄情於景,借景抒情的詩。(板書:《峨眉山月歌》李白)

  3.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初讀,要求正確。

  4.師範讀。

  5.正音、再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律、節奏。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洲。

  6.檢查朗讀,指名讀;比較讀。(注意糾正,評價)

  二、重點突破語意兼得

  1.解詩題

  (1)整體感知古詩。

  ○1為何寫“峨眉山月”?

  ○2比較《靜夜思》、《峨眉山月歌》的異同之處。

  大家剛才背誦了《靜夜思》,也多次朗讀了《峨眉山月歌》,這兩首詩有一些相似之處,找一找在哪裡?(板書:思,月)兩首詩中都有一個“思”字,而且詩人都是借月亮表達了一種感情。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靜夜思》裡,詩人借月亮抒發感情,他是在哪裡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個地方靜靜地看月亮。那麼這首《峨眉山月歌》裡,詩人還是在一個地方靜靜地看月亮嗎?

  請大家再讀這首古詩,找出表示位置變化的字詞。

  入流發向下(結合詩句,解釋這些詞的意思)○3詩人的位置是變化的,那麼詩中提到了哪些地點呢?自讀詩文,結合課文下的註釋,用筆圈出你找到的地方。

  找出地點的詞:峨眉平羌清溪三峽渝州

  2.明詩意

  (1)交流自學情況。

  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

  重點:

  半輪——(看插圖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2)指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3.悟詩情

  (1)出示插圖,看懂圖意。

  (2)想象詩人坐在小船上抬頭看到了什麼,低頭看到了什麼?這時他會怎麼想,心情怎樣,表情又會是什麼樣的?

  (3)藉助課本中的插圖,師配樂訴說:一個秋高氣爽,月色明朗的夜晚,巍峨雄偉的峨眉山遮住了一些月亮,只露出了半輪明月。月影倒映在平羌江的江水之中,像一位好朋友那樣,陪著我隨著江水流動。我乘著小船,從清溪出發,往三峽的方向駛去。但是在順流而下到渝州的時候,月亮總被兩岸的高山擋著,讓我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鄉和親友。看到了這樣的景色,體會這樣的心情,詩人是用什麼語調吟出這樣的一首詩的呢?

  分角色讀、齊讀。

  三、積累拓展讀寫訓練

  1.看插圖試背。

  2.指名背誦。

  3.齊背,注意節奏。

  4.課外拓展

  詩仙李白是一個非常喜歡月亮的人,他的詩中經常會有月亮出現,用月亮表達不同的感情。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首詩,它所抒發的感情和本詩一樣嗎?

  《月下獨酌》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 篇5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能解釋詩句中重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具準備:插圖。

  教學過程:

  一、引入談話

  1、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你會背哪些?(讓學生說作者)你們知道的詩人可真不少,可你們知道哪位詩人被稱為詩仙嗎?

  2、學生介紹對李白的瞭解,背誦以前讀過的李白的詩,如《早發白帝城》《贈汪倫》《靜夜思》等三五首。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李白的詩。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提醒學生要有目的地讀。(讀準,找出地名)

  2、自己小聲讀讀詩歌,找出本課生字,記記。

  3、反饋:

  學生自主交流對生字的學習體會,互相提醒易讀錯、寫錯的字。交流找到的地名,讀準。

  4、再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律、節奏。

  5、學生根據註釋自學,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

  6、交流自學情況。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

  重點:

  半輪:(結合插圖)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夜發:連夜出發。

  向:駛向。君:作者的友人,讀中指月亮。下:從上游往下游行走。

  7、指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8、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1)出示插圖,看懂圖意。

  (2)想象詩人坐在小船上抬頭看到了什麼,低頭看到了什麼?這時他會怎麼想,心情怎樣,表情又會是什麼樣的?

  (3)看圖有感情地朗讀。

  9、練習背誦。

  三、作業

  1、完成習字冊。

  2、完成書後第四題的第2小題。

  3、收集兩首沒學過的李白的詩,課後向同學推薦。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 篇6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3——5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兩首古詩的意思,透過自我診斷與矯治,感受詩的意境,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基礎性診斷與矯治。

  1、複習背誦學過的李白的詩歌。

  2、範讀,讓學生初步感受兩首古詩。

  3、簡單介紹《峨眉山月歌》的創作背景。

  二、發展性診斷與矯治。

  1、讀前啟發:兩首詩皆有山有水,景色優美,你能體會出詩的意境嗎?

  2、自讀,讀後同桌檢查是否準確通順,再交流各自對詩句的理解。

  3、圖文對照,理解詞義:(1)半輪;(2)影入;(3)下渝州。

  4、展開想象,理解詩意,體會“青幽的峨眉山上掛著彎彎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這一優美意境。

  5、讀邊悟,體會全詩意境。

  三、理解性診斷與矯治。

  1、反覆誦讀,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2、領會作者寫該詩的思想感情。

  3、討論交流。

  4、熟讀成誦,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

  四、發展性練習。

  1、寫字指導,注意“君”第二筆“橫”要寫長一些。

  2、出示一首描寫山水景色的詩,生自讀自悟。

  3、讀後交流詩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讀成誦。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 篇7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學習《峨眉山月歌》,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具準備:

  插圖、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談話

  1、同學們,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同學已經會背許多首古詩了,我們剛剛學過的《贈汪倫》,你會背嗎?抽生背誦。

  2、你還記得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李白),本學期我們還學了他的一首關於月亮的詩歌喲,————《靜夜思》。

  3、師生齊背《靜夜思》。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1、今天,我們再欣賞李白的另一首詩歌《峨眉山月歌》。

  2、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解詩題。

  3、讀通詩句

  (1)老師範讀

  (2)自己小聲讀讀詩歌,不會認的字藉助拼音解決。

  (3)同桌互相教讀,正音。

  (4)齊讀。

  (5)個別讀。

  4、再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律、節奏。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

  5、知詩意。

  (1)簡介“峨眉山”。

  (2)齊讀詩的第1、2句,想想詩人在哪裡看到峨眉山月的?引導學生想像畫面,指導個性化的朗讀。

  (3)齊讀詩的3、4句,學生根據註釋自學,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注意4個地點轉換,指導學生讀出作者的思念之情。

  (4)知詩意:嘗試著和老師一起說說詩的大意。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別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隨我順流而下。連夜從清溪出發,向三峽方向駛去,想念友人卻見不著,只好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向渝洲駛去了。

  (5)指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6、有感情地朗讀。

  7、練習背誦。

  三、吟唱《峨眉山月歌》

  四、拓展

  1、學生一起讀關於月的古詩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朱淑真《生查子》

  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賈島《題李凝幽居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2、出示詩句,學生感受。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水調歌頭》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白居易《琵琶行》

  愁,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滿懷愁,愁老母零亂的白髮滿懷——潘洗塵《飲九月九的酒》

  3、齊唱《峨眉山月歌》結束。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 篇8

  一、學習目標

  1、認識“峨、羌、渝”3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藉助註釋和插圖瞭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江行思鄉思友之情。

  二、學習重點

  瞭解詩句含義,感受“月”代表的思想含義,進一步感受詩人思鄉思友之情。

  三、教學過程。

  (一)詩人簡介

  今天,我們上課之前先來聊聊一位大家熟知的詩人——李白。

  你對他有什麼瞭解?

  李白不僅文采斐然,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特別愛遊歷。不信,來看看他的詩,請幾位同學來讀讀。(詩文略)

  感受到什麼?

  (李白足跡遍佈九州,去過不少名山大川,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

  是啊,這既是李白,他時常在路上。今天,我們就來細品他的一首《峨眉山月歌》,隨它去領略名山大川之美,感受旅者之思吧!

  (二)初讀釋題,把握節奏韻味。

  誰來讀詩題,讀了詩題,你知道了什麼?(描寫了峨眉山月的景色)齊讀詩題。

  自由讀,反覆讀,讀準字音,試著讀出節奏來。

  正音、讀出詩的節奏、韻味。

  (三)自主探究解詩意,品讀感悟入詩境。

  1、勾畫詩中表示地點的詞,邊畫邊想,詩人一路上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又有著怎樣的特點呢?

  “峨眉山月半輪秋”看到了什麼景物,有什麼特點?

  “月”半輪;“山”高大雄偉。

  同學們,有了高山相伴的月亮,你們還確信它的形狀就是“半輪”嗎?有沒有可能是的呢?你以為是哪種?為什麼?

  小結:遠遠望去,這不就是一幅“青山吐月”的優美畫面,請男生讀。

  再讀讀,這月亮還有什麼特點?“亮”

  從何可見?“秋”

  這青山吐出的還是月亮嗎?吐出的是一顆閃閃發亮的明珠啊!美嗎?

  全班女生一起讀。

  2、我們知道,這是李白初次出遊,加之看到如此美麗的景緻,聯想一下你們出去遊玩時的心情,此時的李白,心情如何?(興奮、高興、已被美景深深地陶醉了……)他特別期待看到更多的美景,他看到了嗎?找到了嗎?請用詩句回答我。“影入平羌江水流”怎麼個美法?江水流動,水波盪漾之美!讀月亮照在江中,隨著江水流動,顯得很美!師質疑:這行沒有寫月啊,你們怎麼知道月光在江中呢?“影”指月亮的影子。讀能用一個詞或句子來表現這種美景嗎?雖不是漁火,但月影入江,李白似乎也可以體會到“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的妙處吧!一起讀。

  3、看看插圖,我們的詩人此時在哪呢?人在船上,船在江中,隨江而下,結合插圖我們知道了詩人的觀察點。來,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兩行詩,隨作者感受夜行江景之美吧!

  4、看看你們圈畫的地名,再讀讀詩文的三、四行,看看還有什麼發生的變化?詩人除了陶醉於美景之外,心情會不會有變化呢?趕快讀讀後兩行,感受一下。發現什麼有變化?(地點發生了變化)感受到什麼?(離家越來越遠了)家在哪裡?那高大雄偉的峨眉山也漸漸看不見了,誰來讀?從你的朗讀中我聽出了詩人的一絲惆悵,還有誰讀?你讀出了什麼?(一絲不捨、想念)離家越來越遠,思念之情漸盛。女生一起讀。

  繼續往下讀,你還從哪裡讀出了詩人的想念與不捨?

  “思君不見下渝州”思君,這裡的“君”指誰?(親人)他會想念親人的什麼呢?

  還能見到麼?為什麼?

  是啊,思親不見親,還有誰讀?

  除了親人,這裡的“君”還指誰?(朋友)

  李白一生愛交友,與友人情誼之深,在他的詩中也可見一斑,他說—“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那你們知道,李白最喜歡和朋友在一起幹什麼嗎?“喝酒”

  是啊,“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

  可現在呢?

  他是多麼想和朋友把酒言歡啊,請男生讀。

  5、隨著船兒漸行漸遠,詩人眼中的美景也漸漸被愈演愈烈的思鄉之情所取代。來,請一、二組同學讀一二行,三、四組同學讀三四行。老師讀課題,我們合作來讀讀這首詩,讀出你的理解來。

  6、同學們,隨著五個地點的依次出現,詩人似乎為我們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圖。我們隨著他一起欣賞美景,沉醉其中;一起思鄉思友,依戀不捨;那麼,我想問問同學們,作者的思念之情真的是從“夜發清溪向三峽”開始的嗎?有沒有同學有自己的想法?

  是啊,月亮常常作為思鄉的代名詞。詩人行至路上,看到家鄉的山月之景,思鄉之意已頓然而起。這也是為什麼詩文短短28個字,連用了五個地名,但詩題卻取之其一,名為《峨眉山月歌》之故啊!

  讓我們齊讀古詩,再一次感受詩人的思鄉思友之情吧!

  理解之後的背誦更有效率,自由背誦。

  7、李白寫“月”的詩句不少,也常常寄託了自己的思念之意,課下,也請同學們多讀多積累。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3——5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掌握多音字“磨”;教學重點、難點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預案:

  一、匯入

  從歷史上看,我們是個特別喜歡月亮的民族。入晚,我們抬頭望月,想起住在那裡面的嫦娥、吳剛、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詩詞中有關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種特別的感受。如果這也算是一種民族心理,那麼最善於表現這種心理的詩人就是李白了。“太白十詩九言月”,明月經過詩人反覆歌詠成為美麗皎潔動人的形象,賦予了它特別的生命和感情。

  二、走進李白筆下的月光世界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難》);

  “俱杯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三、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

  四、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年輕時離開蜀地時的作品,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寫月詩。這首詩寫於他出蜀遠遊,向三峽進發的途中,他懷著“遍謁諸侯,海縣清一”的政治抱負和生活理想,揚帆東下,辭親遠遊。然而這個青少年生活過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躊躇滿志的胸中縈繞著留戀的情緒。

  五、朗讀詩歌,理解大意。

  聽錄音,結合註釋感知。

  教學目標

  1、理解兩首古詩的意思,透過自我診斷與矯治,感受詩的意境,受到美的薰陶。

  2、默寫古詩教學重點、難點展開豐富想象,理解詩意,瞭解古詩表達的情感。

  教學準備

  一、基礎性診斷與矯治。

  1、複習背誦學過的李白的詩歌。

  2、範讀,讓學生初步感受兩首古詩。

  3、簡單介紹《峨眉山月歌》的創作背景。

  二、發展性診斷與矯治。

  1、讀前啟發:兩首詩皆有山有水,景色優美,你能體會出詩的意境嗎?

  2、自瀆,讀後同桌檢查是否準確通順,再交流各自對詩句的理解。

  3、圖文對照,理解詞義:(1)半輪;(2)影入;(3)下渝州。

  4、展開想象,理解詩意,體會“青幽的峨眉山上掛著彎彎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這一優美意境。

  5、讀邊悟,體會全詩意境。

  三、理解性診斷與矯治。

  1、反覆誦讀,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2、領會作者寫該詩的思想感情。

  3、討論交流。

  4、熟讀成誦,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

  四、發展性練習。

  1、寫字指導,注意“君”第二筆“橫”要寫長一些。

  2、出示一首描寫山水景色的詩,生自瀆自悟。

  3、讀後交流詩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讀成誦。調整:調整:教學反思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學習《峨眉山月歌》,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重點難點:

  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引入談話

  今天,我們欣賞李白的一首詩《峨眉山月歌》。讀題。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㈠初讀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師範度讀,要求:正確、節奏

  3、正音、再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律、節奏。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

  ㈡瞭解背景

  1、初次釋題

  2、為何寫“峨眉山月”

  盛唐時代,很多詩人都有一段漫遊經歷。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各奔前程。李白二十五歲,他離開蜀地,開始了長期的漫遊生活。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離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鄉)時的作品。

  ㈢理解詩句

  1、交流自學情況。

  ⑴、詩句中你讀懂了哪些?

  秋——詩人遠遊是哪個時令?秋

  師點撥:我們在記敘描寫時一般會先介紹時間、地點等;因詩歌壓韻需要倒置句末。(秋、流、州)

  ⑵、不理解的地方?

  ⑶、指導性交流

  重點: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之意。(注意:只有順流而行,才會有此感覺——月影隨波、月影隨六船——妙哉、樂事)

  夜發——連夜出發。

  向——(看插圖理解)駛向。

  君——對對方的尊稱。“勸君更進一杯酒”、“君看一葉舟”。作者的友人。

  下——順江而下。

  一、二句:教師言簡意賅地提問:“初次離開家鄉的李白會想些什麼呢?”

  三、四句從字面上看沒有寫月亮,你能讀懂字面上的意思嗎?

  2、指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可設計填空

  ㈣品味詩境

  1、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1)想象詩人行船於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頭看到了什麼,低頭看到了什麼?心情怎樣?

  (2)詩人漸漸遠去,沿岸山重水複,月亮或隱或現,此時的月亮已不再像故鄉峨眉山月那麼那麼,詩人感到?(惆悵迷惘)

  ⑶再次品題:峨眉山月歌。昇華主題

  “暗生思月懷鄉之情”、“思君/不見/下渝洲。”

  難怪古往今來的詩人似乎特別鍾情於月亮,情到深處總會望月抒情

  ㈤誦讀師生評讀

  1、根據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感悟,看圖有感情地朗讀。

  峨眉/山月/半輪秋,(秋:暗襯月色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讀:惆悵)

  2、小組、男女生賽讀

  3、練習背誦。

  三、延伸

  峨眉山月,是家鄉的月,在遊子遠行時最易撥動心絃。李白也許沒想到,他這一走,就再沒能回來。李白至老還惦記著峨眉月,這不僅是對月的喜愛,更是對故鄉的眷戀。

  四、作業

  默寫《峨眉山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