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計劃> 小學三年級數學《什麼是面積》教學計劃(通用9篇)

小學三年級數學《什麼是面積》教學計劃

小學三年級數學《什麼是面積》教學計劃(通用9篇)

  教學計劃(課程計劃)是課程設定的整體規劃,它規定不同課程型別相互結構的方式,也規定了不同課程在管理學習方式的要求及其所佔比例,同時,對學校的教學、生產勞動、課外活動等作出全面安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三年級數學《什麼是面積》教學計劃,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三年級數學《什麼是面積》教學計劃 篇1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什麼是面積》。

  【教材簡析】

  “什麼是面積”是北師大版第六冊第四單元面積的第一課時。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的知識,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以及它們的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掌握好這部分內容,能為他們後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也為整個數學幾何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對物體表面大小的認識,學生在生活中有較為豐富的經驗和體會,為了直觀認識面積的含義,教材在安排上分三個層次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和體會。第一層次透過比較數學課本與語文課本、硬幣、手掌、樹葉四個實物面積比大小的活動,讓學生獲得對面積的感性認識。第二層次讓學生用不同方法比較一個正方形與一個長方形的面積,透過比較,可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面積概念,又使學生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特別是感知正方形進行測量、比較的優點,更為後面學習面積單位作好鋪墊。第三個層次是透過在方格紙上畫圖的活動,進一步認識面積的含義,並體驗一個數學事實,即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特徵,知道了圖形的周長,並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而且已經具備了初步觀察、評估、驗證的能力,具有摸一摸、比一比等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目標】

  1.參與認知過程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3.在活動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以及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

  結合例項理解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

  探索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設想】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面積的含義,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線過渡到面,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過渡,是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學習好本節內容,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為後續學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加強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有效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

  1.課上我採取與學生合作互動的方式完成匯入,這樣既拉近了師生的距離、營造了和諧的課堂氛圍,又自然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體會物體表面有大有小,對於封閉圖形的理解,我透過在課件演示封閉圖形並讓孩子指出面積,感知封閉圖形的面積,並利用種草種不完來解釋不封閉圖形沒有面積等活動,讓學生親歷了面積形成的過程。

  2.在探索比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大小時,是先讓學生體會觀察法和重疊法之後,再透過小組合作,探索不同的方法,最佳化畫格子法。這一環節既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又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3.本節課練習的設計,力求緊扣重點,面向全班學生,因材施教。最後的創意大比拼,詣在讓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基礎上了解面積相同,形狀可以不同。

  【教具】

  多媒體課件、兩片樹葉。

  【學具】

  硬幣(一角和一元)、一平方釐米的塑膠片、10×10透明膠片、直徑為2釐米的塑膠圓片、彩筆、一個長方形、一個正方形(附頁2中6)。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

  師:(出示數學書和資訊書)同學們熟悉這兩本書嗎?它們什麼是一樣的?學生會說到是大小一樣,追問:什麼大小?指的是哪裡?學生會嘗試說出是面一樣大,或是會用手摸書的封面來解釋。然後,師對全體生:我們大家都來摸一摸,再來說一說,數學書和資訊書的封面一樣大。

  生:主動去摸一摸,然後其他學生也來摸。

  【設計意圖: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面”上來】

  師:那這兩枚硬幣呢?有什麼不一樣嗎?誰的面大,誰的面小呢?

  師:這是老師的手掌面,你們的手掌面在哪?誰想和老師比比手掌面的大小?哈哈,我的手掌面大。這兩片樹葉有面嗎?(在展臺展示一名學生摸的過程)誰的面大,誰的面小呢?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中引出對面的初步認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為探究新知做鋪墊】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面積概念

  (1)初步理解面積的含義。

  師:我們剛才摸到的都是物體什麼?(表面)比的又是什麼?(物體表面的大小)

  【設計意圖:雖然本課沒有要求對物體表面的概念進行探究,但仍然在引導學生認識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中,從物體的一個面開始,讓學生認識到物體一個面的大小就是這個面的面積,在此基礎上使學生意識到物體的表面有時是由多個面組成的。為學生的後繼學習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小結:透過觀察、操作與比較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有大有小。

  師:我們就說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

  【設計意圖:讓學生充分地摸物體的表面,比較物體表面的大小,滲透了面積大小相對性的數學思想,為學生學習“面積”建立了感性認識,同時體現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2)結合具體例項理解面積的含義。

  師慢說: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積),誰能把這句話完整地說說。

  師:課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幾個人說)

  誰能像老師這樣說說其它面的面積?並用學生舉出的例子比面的大小

  (3)看一看、說一說。

  螢幕展示書上四幅圖抽象成平面圖形的過程。

  師:這些圖形能透過摸來感受它們的大小嗎?這些圖形有大小之分嗎?那也就是說這些封閉平面形也有面積,誰能說說它們的面積是指哪裡呢?有什麼辦法能夠把面積呈現出來?

  生:指出面積,課件演示(用單一顏色塗色)

  師:為什麼是封閉圖形呢?(課件演示將一幅圖擦拭一些。)若這裡種草,能種完嗎?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理解“封閉”一詞】

  師:誰能說一說什麼是面積?(指出幾名學生描述)

  完成板書: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學生齊讀,師板書課題)

  (4)聯絡生活拓展。

  誰還能舉例說說生活中、學習中還見過哪些物體表面、封閉的平面圖形面積嗎?

  先小組說,再集體交流。(幫助學生完整表述)

  小結:看來面積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還是很普遍的,只要大家多注意觀察,就會發現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透過“看老師——自己嘗試——創新舉例”一系列實踐,認識面積的概念,從直觀形象到抽象,幫助學生在感性經驗的支撐下深刻的建立起面積的表象】

  2.動手操作、比較大小,正確理解面積的意義

  (1)直接觀察比較

  出示兩個大小懸殊的三角形比較面積大小(觀察法和重疊法)

  再出示41頁練一練第一題。

  【設計意圖:學生及時鞏固新知,並培養了直觀估測的能力,發展了空間觀念。】

  (2)藉助工具比較

  師:有些圖形我們直接觀察就能比較出它們的大小,現在請同學們看這兩個圖形(附頁2中圖6)誰的面積大?

  ①提問:猜一猜,哪個圖形面積大些?

  ②找驗證策略:

  A.到底哪個結論是正確的?能不能結合學具袋裡的學具想辦法來驗證?

  B.個人嘗試

  C.小組同學交流,相互說一說。歸納小組的辦法。

  D.小組代表展示驗證,並說明理由或想法。

  至少可以呈現這樣四種方法:摺疊、用圓形圖片擺、用小方塊擺、用透明膠片的格子比較。引導學生學會欣賞、反思和評價。(在彙報多樣比較方法時,按由繁到簡的順序,如:先是剪後重疊比的;然後是用圓片擺的;最後是數格子的;……這個在學生活動時由教師巡視發現確定彙報順序。)

  (3)師小結: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時。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但驗證過程必須科學、認真。大家覺得哪種方法更好些呢?

  【設計意圖:透過親自操作,學生獲得了自己去探索數學的體驗,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多種比較方法(“觀察法”“剪拼法”“擺圖形”“數格子”“統一標準”),讓學生參與了合作與交流的活動,在交流中學生認識到比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要“統一標準”,從而順利驗證猜一猜的答案,體驗了比較策略的多樣性。學生上臺交流展示自己的辦法,不僅鍛鍊了口頭表達能力,而且教師和同學的肯定,使自身獲得了成功的體驗,關注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三)實踐應用

  1.直觀感受圖形面積的大小

  練習41頁的2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及時鞏固新知並滲透數格子比大小是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基本方法。】

  2.創意大比拼

  練習40頁畫一畫。

  讓學生先說一說要求中要注意什麼,什麼一樣?什麼不一樣?學生自己嘗試畫,先完成的同學的可以相互看一看,分享不同的畫法。然後再全班展示交流中,體會形狀不同的圖形,面積可能相等。

  【設計意圖: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對面積的認識,讓學生自由想象,畫出各種圖形,然後組織交流,並讓學生直觀感知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四)總結收穫

  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麼?

  【設計意圖:使學生再次鞏固所學的知識,達到充分吸收掌握的目的。】

  小學三年級數學《什麼是面積》教學計劃 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結合具體例項,認識圖形的面積的含義,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為後面的面積單位做好鋪墊。

  (二)過程目標

  透過觀察、重疊、數格子的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透過“拼一拼”、“擺一擺”、“畫一畫”,從實際生活中形成面積單位的表象。

  (三)情感目標

  學會自主學習、參與學習、合作學習。

  【教學重點】

  認識面積,知道面積的含義,建立面積的概念,能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

  【教學難點】

  理解面積的含義,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設境激趣,匯入新課

  請兩個同學做一個塗樹葉比賽,看誰先塗完。哪位同學願意參加?你會選哪片樹葉?為什麼?

  二、操作探究,構建新知

  (一)初步認識面積。

  1.認識物體的表面的面積

  摸數學書的封面,再摸課桌面,這兩個面哪個大?哪個小?

  摸文具盒的上面,橡皮的正面,哪個面大呢?

  引出:物體的表面就是它們的面積。

  看一看1元硬幣與1角硬幣的大小。

  2.認識封閉圖形的面積

  (課件抽象出面積)

  這些圖形都是封閉圖形,也就是說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封閉圖形)

  (出示課件:缺角的長方形)

  師:這個圖形的面積在什麼地方?它不是封閉圖形,沒有面積。

  (二)進一步認識面積(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

  1.探密遊戲

  這裡有5個圖形,秘密就在其中的一個裡面,想知道它在哪個圖形裡嗎?老師給你一些提示,排除一些錯誤答案,請聽好:

  ①它不在面積最大的圖形裡,去掉誰?(提醒學生這是用觀察的方法。)

  ②它不在面積最小的圖形裡,去掉誰?

  ③它不在圓裡。

  ④它在剩下的兩個圖形中面積較大的圖形裡,猜一猜它在哪裡?

  師:這兩個圖已經在桌面上了,想一想用什麼方法比較大小。開啟信封,可以讓裡面的學具幫助你,先思考後小組合作。比比哪個小組想的辦法多?

  2.小組合作探究、彙報。

  小組成員到投影前展示自己的方法。

  (課件出示)遊戲的秘密

  原來是智慧老人,為我們帶來一個寶盒,猜猜裡面裝著什麼?學生猜。

  開啟看看是什麼?

  三、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1.這節課已接近尾聲,談談自己這節課有什麼收穫吧?

  2.課本第50頁“練一練”第5題(2)。

  “面積”是學生學習幾何形體的基礎,因此,教師需要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面積”概念。

  小學三年級數學《什麼是面積》教學計劃 篇3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透過觀察、操作等活動體驗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封閉圖形面積的大小。2、透過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讓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同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3、創設有目的的活動,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與團結協作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具袋(正方形與長方形每生各一個,剪刀、固體膠、小紙片、硬幣等)

  2、學生準備:學具袋(正方形與長方形每生各一個,剪刀、固體膠、小紙片、硬幣等)

  【教學重點】

  理解面積的含義,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

  理解面積含義,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手掌面及數學書封面引出物體表面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面積)

  2、以淘氣想加入到同學們當中來,出示課件引出: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封閉圖形)

  二、初探面積的含義。

  1、感知:

  ①尋找身邊物體的面積,學生舉手回答。

  ②比較物體面積的大小,同桌互說並舉手回答。

  2、學生活動: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大小

  ①教師出示長方形與正方形。學生猜測圖形面積的大小。

  ②學生動手操作,利用學具袋中的學具想出多種方法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師巡視指導。

  ③學生演示不同方法並由學生選擇測量面積比較準確的方法。

  ④師引出數格子的方法。

  三、應用。

  1、(課件出示)用數格子的方法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生觀察後舉手回答。

  2、出示兩個正方形,學生討論並判斷是否可以用數格子的方法。讓學生知道比較時格子的大小要一樣。

  3、書本40頁畫一畫。

  四、拓展(小小設計師)

  在方格紙中小組合作完成一個圖形貼畫。

  1、由智慧老人送禮物引出。

  2、教師提出活動具體要求。

  3、投影儀展示學生部分作品,並比較圖形面積大小。

  五、總結

  在今天的學習中,你都知道了些什麼?

  小學三年級數學《什麼是面積》教學計劃 篇4

  教學目標:

  結合具體例項,認識面積的含義;經歷比較圖形大小的過程,探索比較圖形大小的方法(割補法,擺方塊等),積累比較圖形的直接經驗;在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中養成獨立思考,勇於探索的習慣。

  教學重點:

  結合例項理解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

  探索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的方法,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數學課本、剪刀、比較大小的卡紙兩張、1元硬幣和1角硬幣各一枚、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卡紙。

  學具準備:

  剪刀、比較大小的卡紙兩張;1元硬幣和1角硬幣各十枚;小方格紙20張;大方格紙1張。

  教學設計:

  一、(五分鐘)問題匯入

  1.師提問:這,是我們的數學書,這一頁是我們數學書的封面,老師想請一位同學摸一摸,有什麼感覺?引導學生說數學書的封面都是“平平的”;大家看大螢幕,這本語文書和數學書一樣也有“平平的面”,它們的面誰大?誰小?(一樣大);讓學生仔細觀察1元硬幣和1角硬幣的正面,它們的表面誰大?誰小?這是生活中常見的樹葉,它們的表面誰大?誰小?

  2.師揭題: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同學們能不能找一找,比一比,這些物體的面誰大?誰小?比如:黑板的面和講臺的面比,誰大?誰小?學生找出生活中的面,並比較大小,教師問全體同學:是否同意?引導學生說:黑板的面比課桌的面大,課桌的面比椅子的面大,課桌的面比尺子的面大……

  這麼多的比較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數學上,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稱作物體的面積,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新的知識——什麼是面積。(板書課題:什麼是面積)

  二、(十分鐘)探索新知

  1.比較物體表面的大小,認識面積。

  教師說:教師在板書時提問學生:比如說,陳老師現在在黑板上寫字,對嗎?那麼黑板面的面積是什麼呢?(剛才我們學習了,物體表面的大小稱作物體的面積)那麼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課桌面的大小就是課桌面的面積;書的表面(也就是封面)的大小就是這本書封面的面積;硬幣表面的大小就是硬幣表面的面積;樹葉表面的大小就是樹葉表面的面積。

  學生說:教師歸納(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引導學生說一說前面看到的物體的面積。學生彙報:黑板面的大小就叫黑板面的面積;課桌面的大小就叫課桌面的面積;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叫數學書封面的面積;硬幣表面的大小就叫硬幣表面的面積;樹葉表面的大小就叫樹葉表面的面積……

  用“面積”比大小:剛才我們找到了一些物體的面,引導學生用我們剛剛學習的“面積”這個詞來描述一下他們的大小,如:黑板表面的面積比課桌表面的面積大;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和語文書封面的面積一樣大;1元硬幣的表面比1角硬幣表面的面積大;紅色樹葉表面的在面積比綠色樹葉表面的面積大……

  2.比較封閉圖形的大小,認識面積。

  出示課件:封閉圖形的面積。這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現在老師要把剛才我樣找到的面取出來,這些圖形你們認識嗎?請學生回答:(長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圓形)。透過剛才的學習,我們認識了物體的面積,接下來,我們就要認識這些封閉圖形(教師用手比劃比劃)的面積,在數學上,我們把這些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

  教師用圖形示範:這個圓形的大小,就是這個圓形的面積。

  學生模仿:

  3.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

  學到這,我們回頭望一望:請哪位同學告訴大家,什麼是我們今天剛學到的新的數學知識?什麼是面積?(大面積的提問學生,引導他們說出:一個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最後歸納出完整的數學術語: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學生齊讀)

  出示課件A:兩圖形比較面積大小,提問學生怎麼知道?用眼睛看,取個名字——觀察法(板書)。

  出示課件B:剛才同學們比較了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那麼,3個圖形面積的大小,你們會比較嗎?誰的面積最大?誰的面積最小?

  出示課件C:4個圖形面積的比較,你們會嗎?誰最大?誰最小?

  出示放大的C課件:請同學們睜大眼睛,認真觀察,這正方形和長方形誰大?誰小?顯然,用剛才的觀察法能不能準確的進行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引導學生說出:觀察法不好用了。那總得想辦法解決,如果老師給你們這些工具,出示課件,你們是不是又有點小小的想法呢?

  (十分鐘)學生活動:哪位同學願意分享你們的收穫(表揚動手能力強的同學),並及時歸納記錄比較方法(板書):觀察法、擺硬幣法、擺圖形法、剪拼法(這個名稱你們同意嗎?)、重疊法、數格子法。用實物展臺展示學生的收穫過程,並進行說明怎麼比:

  ①用硬幣擺,請一對同桌上臺展示,問用擺的方法怎麼進行比較?觀察他們的合作過程。

  出示課件,教師提出異議:能不能這樣擺?4個1元硬幣和10個1角硬幣。讓學生仔細觀察後得出結論:必須用統一大小的硬幣來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否則是不正確的。

  ②用小方格擺,用小方格擺大長方形和大正方形。說明有缺陷:風吹無法進行。大長方形用10個小方格,大正方形用9個小方格,說明大長方形的面積比大正方形的面積大。

  ③用剪刀剪,先問有沒有學生這麼做的,如果沒有可問學生會不會用剪的方法進行比較?並請學生演示剪的過程,剪完後進行重疊比較面積的大小。

  ④數格子法,先把大長方形和大正方形重疊在方格紙上,沿著過緣畫下來,再進行數格子,誰的格子多,誰的面積就大。

  剛才我們把使用的比較方法都記錄下來了:

  觀察法、擺硬幣法、擺圖形法、剪拼法(這個名稱你們同意嗎?)、重疊法、數格子法等,我們班的同學找到了這麼多種的比較方法,我們一起用掌聲鼓勵一下自己!

  三、(十分鐘)鞏固練習

  1.同學們累了嗎?好!現在老師帶大家參觀一下南平北站,美嗎?現在建築工人要對南平北站進行美化,要用方磚鋪滿空地,哪塊空地用的方磚最少?(課件展示)

  同時說明:用越小的小正方形測量物體的面積,結果越是準確!

  2.建築工人又說了:如果我打算用7塊方磚鋪一個美麗的圖案,你們打算鋪成一個什麼形狀的圖案呢?有想法嗎?開啟課本49頁,把你們的想法,畫在下面的方格上。

  學生活動,畫一個即可,教師進行展示,得出結論:面積大小相同的圖形,形狀可以不一樣。

  3.如果建築工人想在剛才的空地上用彩色的方磚鋪出這些圖形,請問每種顏色的方磚應該準備幾塊呢?

  注意兩點:用連線的方法明確使用的數量;兩個半塊就看成一塊。

  小結:可用拼湊割補的方法移動圖形的位置,更快更準地計算它們的面積(正方形)。

  4.在這節課的最後,老師想給同學們留下難一點的問題(出示課件):請同學們觀察這兩個圖形分別是什麼形狀?今天晚上同學們和家長一起數一數這兩個圖形的面積分別是多少個方格,並且再設計一個與這個圖案面積相等的圖案,明天帶來與大家一起交流。

  四、(三分鐘)鞏固新知

  出示課件:如何比較下面圖形的面積?有一個同學是這樣比較的:量出每邊的長度,再加起來就能比較了。能這樣比較嗎?不能!這種方法比的是周長,可是我們今天要比的是面積!學生思考後意識到:物體的周長是物體表面邊長的總和,而物體的面積是指物體表面的大小。

  五、(二分鐘)課堂小結

  同學們數學概念掌握的真清晰,真好!時間過得真快,又臨近下課了,讓我們一起回憶一下這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知識呢:新的數學知識——面積,好!誰來給大家說說,什麼是面積?(教師進行大面積的提問)要求學生複述: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小學三年級數學《什麼是面積》教學計劃 篇5

  一、教學目標

  (一)在觀察操作等活動的基礎上,理解面積的含義。

  (二)進行比較大小的操作,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的多樣性策略,感知用正方形測量、比較的優點。

  (三)透過方格畫圖,進一步認識面積的含義,體驗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二、學情分析

  我班共有51人,大多數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上課認真聽講,課後及時完成作業,已經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仍有少數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差,學習不主動,上課開小差,課後作業完成不及時,做作業速度很慢,正確率不高,有時甚至忘了做作業。在這學期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在數學教學中注重提升學困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能力,以提高成績。

  三、教學重點

  理解面積的含義,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四、教學難點

  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五、教學準備

  課件、油畫棒、塑膠方格片、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小正方體、硬幣、剪刀、尺子、兩片樹葉、正方體。

  六、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春天嗎?(喜歡)老師也很喜歡。春天,樹木、小草都長出了嫩綠的葉子。小樹葉經過昨天一場大雨洗禮之後變得更綠更清新可愛了,於是,我做了兩片樹葉,可還沒來得及塗顏色,想請2個同學做一個塗色的小遊戲。看誰塗的又快又均勻,準備好了嗎?開始!(生塗)

  師問:大家猜猜,誰先塗完?想一想,為什麼xxx先塗完呢?

  生:xxx的樹葉大,xxx的樹葉小。

  師:同學們說的非常好,樹葉的表面有大有小,樹葉的面小,塗的就快,樹葉的面大,用的時間就多,非常感謝這兩位同學讓我們明白這個道理。

  師:那我們把剛才塗的有大有小的樹葉的表面就叫做樹葉的面積。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方面的知識。(板書課題:什麼是面積)

  (二)透過比較、觀察、實際操作,初步感知面積的概念

  認識物體表面的面積

  (1)摸一摸,說一說

  師:現在在我們的身邊就有很多物體,我們來找一找摸一摸它們的表面,好嗎?

  誰來說一說你摸的是什麼,有什麼感受。

  (2)估一估,比一比

  師:數學書和課桌面,這兩個面哪個大?哪個小?

  師:摸文具盒的上面,再摸尺子的面,哪個面大呢?

  師:你真了不起,老師想和你擊掌慶祝一下。同學們,觀察我們兩個人的手掌面,你發現了什麼?

  生:兩個手掌面一個大,一個小,老師的手掌面大,學生的手掌面小。

  師:老師的手掌面大,你的手掌面小,那是因為老師是大人,你們是小孩,等到你們長大的時候,你們的手掌也許會比老師的還要大。

  師:剛才我們看到、摸到的都是物體的表面,這些物體的表面有的大有的小,每一個表面都有它確定的大小,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大小)

  師:接下來,老師想再考考大家,看會不會把你們難倒。準備好了嗎?(出示長方體)

  2.認識封閉圖形的面積

  (1)師拿一個長方體,你們認識老師手裡拿的這個物體嗎?(長方體。)讓學生指一指其中一個面的面積。如果把這個面描到黑板上,這個面變成了什麼?(長方形)原來這個面的大小就成了長方形的大小,那長方形的面積在哪裡?(長方形表面的大小)這條邊線是什麼呢?(周長)師攛掉一個邊,問:還能找到長方形的面積嗎?(不能)為什麼?(它不是封閉圖形)那什麼樣的圖形才有面積呢?(封閉圖形)

  (2)畫一畫。同學們在紙上用尺子畫一個圖形,畫好後用彩筆塗出這個圖形的面積。

  展示。塗好的是它的面積,但那條邊線是什麼?(周長)

  (3)電腦博士也給大家帶來了禮物,我們一起來看大螢幕。(出示課件2、3)看畫面上有什麼?這些圖形的表面的大小就是他們的面積。

  師完成板書: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叫做它們的面積。

  全班齊讀意義。

  (4)接下來要考考大家,看看咱們班的同學誰是最棒的!下面哪些圖形有它們的面積?(出示課件4)

  3.探究比較物體表面大小的方法

  (1)比較大小相差懸殊的兩個圖形。

  師:我們已經明確了面積的含義,看!(出示課件5)這2個長方形哪個面積大那個面積小呢?

  生:左大,右小。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呢?

  生:我是看出來的。

  師小結:對,我們在比較差別較大的面積的大小的時候,用眼睛看就可以確定大小。

  (2)運用多種方法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

  師:看來同學們的眼力還真不錯,下面老師還要考驗一下大家的動手能力。大家有信心嗎?(有)請看大螢幕。(出示課件6)這兩個圖形的面積哪個大?哪個小呢?

  生:長方形的面積大,正方形的面積小。

  生:正方形的面積大,長方形的面積小。

  生:一樣大。

  師:噢,現在有三種答案了,那麼到底誰猜的對呢?我們該怎麼辦呢?

  生:動手比一比。

  師:好,那現在就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硬幣、小正方形、塑膠片和尺子,動手比一比。不過我這裡有一個小小的要求,在比之前呢,要先在小組內討論一下,你們小組用什麼方法比較?然後再選擇方法和材料比一比。(學生討論後動手操作)

  師:誰來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的方法?

  生1:我們組是用剪拼的辦法來比的。演示操作過程。

  師:真棒!請同學們把掌聲送給他。(學生鼓掌)

  師:請你們組來彙報。

  生2:我們組是用擺硬幣的方法,我發現長方形裡面能擺8個硬幣,正方形裡面能擺9個硬幣。所以還是正方形的面積大。

  師:我們一起來觀察一下這種方法,你們有什麼發現嗎?

  生:老師,我發現兩個硬幣之間有一定的空隙。

  師:所以,用擺硬幣這種方法呢,還是有一定的缺點的。

  師,你們組是用什麼方法來比較的呢?

  生:我們組是用數格子的方法,長方形中有8個格子,正方形中有9個格子,所以還是正方形的面積大。

  師: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種方法,與剛才的擺硬幣的方法相比,有什麼優點呢?

  生:這種方法很嚴密,沒有空隙,這樣很準確。

  師:你也很了不起,不僅觀察的仔細,而且語言表達也很清晰、完整。掌聲送給他們。

  (學生在介紹方法時,教師做適當的點評)

  師小結:同學們想出的方法真多,老師真佩服你們。我們在比較面積時,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要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方法,但必須是科學的、合理的,同學們剛才就做的很好。師:我們隨電腦博士一起看一下他是怎麼分析的呢?(演示課件7——9)

  (3)強化用來度量面積的小方格的大小必須一樣。

  師:同學們表現這麼出色,老師獎勵你們休息一下,放鬆一小會。咱們來做個遊戲好嗎?

  師:男生閉上眼睛,(出示課件10)女生觀察它的面積是幾。女生閉上眼睛,男生觀察它的面積是幾?

  那男生和女生誰說的面積大呢?(男生)一起來看大螢幕。原來這兩個圖形方格一樣多,面積卻不一樣大!學生驚訝,這是為什麼呢?

  師小結:看來度量面積的大小要用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用來度量面積的小正方形的大小不同,量出的結果也就不同,因此,我們度量面積時必須採用同樣大小的小正方形。

  4.設計圖形,進一步認識面積的大小

  師:試一試自己設計圖形,看誰最有創意!(出示課件11)

  (1)畫3個面積等於7個方格的圖形,

  (2)學生獨立設計

  (3)組織學生交流、展示。

  (三)結合實際生活,鞏固所學

  師:老師想帶大家去數學城堡裡闖關,闖關成功後會有禮物等著你哦!大家想要什麼禮物呢?可老師想,一個信任的目光,友好的微笑,找到一位好朋友,得到大家的掌聲會比任何禮物更令我們開心,對嗎?想得到大家的掌聲嗎?加油!

  1.說一說哪個圖形的面積最大,哪個圖形的面積最小。(書上50頁第1題,出示課件12)

  學生:用觀察法比較。

  2.動手做。剪下附頁2中圖4,比一比哪個圖形面積最大,與同伴說說你的比較方法。(書上50頁第2題,出示課件13)

  學生:用分割裁剪法或畫格法。

  3.如圖,用方磚鋪滿空地,哪塊空地用的方磚最少?(書上50頁第3題,出示課件14)

  師:哪個圖形的面積大?

  生:圖3最大,有12個格子。

  師:有哪兩個面積是一樣的,再找一找什麼不一樣。

  生:圖1圖4面積一樣,它們的形狀不一樣。

  師:這說明,面積一樣的圖形,它們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4.說一說每種顏色圖形的面積等於幾個小方格。(書上50頁第4題,出示課件15)

  師:從第一個圖形裡你發現了什麼?

  生:兩個圖形形狀一樣,面積也一樣大。

  師:再觀察第二個圖形和第三圖形,你有什麼新的發現?

  5.哪個圖案面積大?(書上50頁第5題,出示課件16)師:同學們的眼力真厲害,現在到展示你們聰明才智的時候了,這兩個圖案你能知道誰的面積大嗎?這可有難度了?

  (學生獨立思考,彙報,教師利用課件配合)6.找一找,說一說。

  師:在我們的教室就有許多的物體,你能從中找到兩種物體比一比它們面積的大小嗎?

  生:獎狀的面積比黑板的面積小。

  生:文具盒的面積小,課桌的面積大。

  生:門的面積大,凳子的面積小。

  師:同學們,我們再來回憶下,什麼是周長?什麼是面積?(出示課件17、18)

  (四)小結

  師:同學們說的太棒了!時間過得真快呀,下課的鈴聲就要響了,那麼今天你有什麼收穫呢?說給大家聽聽,好嗎?(出示課件19)

  生:這節課我認識了物體的面積。

  生:學到了多種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師:這些都是你們的收穫,老師有一句話要送給大家,希望大家能牢記。(出示課件20)“周長一條線,面積一大片。周長在四周,面積在裡面。周長求長短,面積求大小”。

  (五)作業

  畫一幅最有創意的,並且使面積等於18個小方格的圖。

  小學三年級數學《什麼是面積》教學計劃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具體例項和活動,理解面積的含義,會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2)、能力目標:經歷觀察、比較、討論等活動,培養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透過合作探究,體驗成功的快樂,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絡。

  教學重點:認識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教學準備:剪好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透明格子片,硬幣,剪刀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課題

  1、比賽活動:教師出示一個小正方形和一個大正方形,挑選男女生各一名,進行塗色比賽。

  2、學生比賽。

  3、師問:你們覺得比賽公平嗎?

  生:不公平,圖形一大一小,大圖形花的時間要多。

  師:那麼圖形的大小指的是圖形的什麼呢?(生:面、面積)

  4、引出課題

  師: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物體的面積。(板書課題:面積)

  (由學生感興趣的比賽活動情景引入,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很自然地引入新知)

  (二)觀察體驗,理解概念

  1、認識物體表面的面積。

  1)、說一說:你們生活中都見過哪些面呢?生: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冰箱的面

  2)、摸一摸:鉛筆盒的面、數學書封面、桌子的面

  3)、比一比:

  ①教師的手掌和學生的手掌。

  讓一個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手掌,教師同時也展示自己的手掌,讓全班其他同學比一比兩個手掌表面的.大小。

  ②1元硬幣和5角硬幣。

  ③數學課本的面和數學練習本的面。

  師:我們在比它們的什麼?(生:面的大小)

  小結:透過觀察、操作與比較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怎樣?

  生:面有大有小。

  4)結合具體例項說說面積的含義。

  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就叫做這個物體的面積(板書:表面的大小面積)

  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積),誰能把這句話完整地說說。

  課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幾個人說)

  回憶一下,你剛才摸的是物體哪個面的面積?能照樣子說說看嗎?(讓學生知道同一個物體不同的面,面積的大小也是不同的)

  2、認識封閉圖形的面積。

  師:剛才同學們說得不錯,已經認識了什麼是物體的面積。

  師:(出示長方體盒子。)大家看這個長方體有幾個面。這幾面有什麼特點啊?

  生:6個面。

  生:紅色的面比綠色的面大。

  生:綠色的面比黃色的面大。

  生:老師,我發現相對的面大小相同。

  師:大家看這個面是什麼形啊?(長方形。)老師把它畫到黑板上。它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4條線段。)

  師:(出示正方體盒子。)這個正方體的6個面有什麼特點啊?

  生:6個面的面積是相同的。

  師:那它的每個面都是什麼形?(正方形。)老師把其中的一個面也畫到黑板上。(師畫。)它也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4條。)大家看像正方形、長方形,這樣由幾條線段圍成的圖形,我們把它叫做封閉圖形。(板書。)

  師:我們還認識哪些這樣的封閉圖形?

  生:三角形、平行四邊形。

  生:圓、平行四邊形。

  師:(出示幾個不是封閉圖形的圖片。)這幾個圖形是封閉圖形嗎?為什麼?

  小學三年級數學《什麼是面積》教學計劃 篇7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例項和畫面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鍛鍊數學思考能力,發展空間觀念,激發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3.滲透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例項和畫面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

  1.面積概念的形成。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準備:

  小黑板,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卡片,硬幣,學具袋,彩色筆等。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

  (設計“我說你點”的遊戲:老師說,學生指,看誰反應最快,能夠指正確。)

  師:剛才我們一起玩了遊戲,在這個遊戲中還蘊含著數學知識。誰能猜一猜在遊戲中你們點到的是什麼?(生交流。)

  師:其實啊,你們點到的都是它們的“面”。(板書。)

  意圖:教師設定遊戲情境,學生用眼睛、手等多種感官初步感知物體或圖形的面,充分調動了學習積極性。

  二、探索感知面積大小

  1.摸一摸。

  師:現在請同學們動手摸一摸自己手的面、數學書的面、課桌……摸一摸你身邊物體的“面”。(生活動。)

  師:誰來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生彙報,師板書。)

  師:透過剛才的活動,我們能摸到的是物體的“表面”。(板書:物體的表面)有些“表面”是平平的,有些“表面”是彎曲的,有的大,有的小。

  師:物體表面的大小,你們能用數學語言給取個名字嗎?

  (生自由發言。)

  師:大家說得都不錯。在數學上,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就叫物體的面積。(板書:面積。)

  意圖:利用學生周邊的事物,讓學生透過摸一摸、說一說哪個面大,哪個面小,比較自然地引到數學中面積的含義上。

  2.比較平面圖形的大小。

  小組活動:把手中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卡片的輪廓描到紙上,將描好的圖形再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然後請學生說一說,自己小組塗的圖形中哪個是最大的?哪個是最小的?

  師:剛才你們塗的都是什麼圖形啊?

  生: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師:你們塗的這些都叫平面圖形。透過描輪廓和塗色,你們發現了什麼?

  生:平面圖形有大有小。

  師:那麼平面圖形的大小叫什麼呢?(板書:平面圖形的大小。)

  生:面積。

  意圖:在描與塗中調動多種感官,讓學生初步感知平面圖形的面有大有小,豐富對面積的感性認識。

  3.小結“面積”的含義。

  師:現在,大家知道什麼叫“面積”。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內容。(板書:什麼是面積)同桌用簡練語言互相說一說什麼是面積。(生歸納小結。)

  師:一起來看看我們的數學專家是怎麼說的?(課件出示:物體的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師:你們說的和專家說的很接近,同學們的概括能力真強。

  4.面積與周長區別。

  師:透過剛才的塗和畫,想想周長和麵積是一回事嗎?它們的區別是什麼?

  生:周長是物體表面邊線的總長,而面積是指物體表面的大小。

  意圖:在學生充分感知並形成表象後,教師將知識昇華到理性的高度,明確知識的本質意義,概括出事物的本質屬性,並把這些本質屬性推廣到同類事物的全體,從而形成面積概念。透過塗色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能和物體表面的周長做個區別,再次鞏固周長和麵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三、比一比,探究方法

  1.小黑板出示一組圖形。

  師:現在請大家看小黑板上的這兩個圖形,誰能用上“面積”這個詞語比較這兩個圖形的大小?你認為它們誰的面積比較大?

  生:正方形的面積比長方形的面積大。

  師:你們是怎麼知道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的呢?

  生:用眼睛看出來的。

  師:用眼睛看,比較出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這種方法叫“觀察法”。(板書:觀察法。)

  2.動手探究。

  師:請拿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卡片,你們先猜一猜哪個圖形的面積大,並根據需要用身邊的工具證實自己的想法。比比誰想出的方法多。(生活動。)

  師:現在這兩個圖形用眼睛看,看得出來誰大,誰小嗎?

  生:不能。

  師:那麼該怎麼辦呢?請動用小組的力量來解決這個問題,好嗎?大家一起商量一下,用什麼辦法可以比較出這兩個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請你們在小組內選擇一個最喜歡的方法展示給全班同學。(學生用剪拼、數方格、擺正方形、擺硬幣等方法,並彙報。)

  師:大家說得都很好。有的小組說把它們重疊在一起比一比,這用的是“重疊法”。(板書:重疊法)有的說把它們重合在一起,再把多的剪下來,拼在一起,比一比,這用的是“剪拼法”。(板書:剪拼法)有的說用同樣的硬幣擺一擺,看哪個圖形擺的硬幣多,哪個圖形就比較大,這叫“拼擺法”。(板書:拼擺法)還有的小組透過討論,認為只要把這兩個圖形畫上同樣大小的方格,數一數方格數就能知道誰大誰小了,這用的是“數方格”的方法。(板書:數方格。)

  師:大家想的方法可真多。由於時間關係,今天我們先來研究關於“拼擺”的方法。剛才那位同學說用硬幣擺,你們還能用什麼圖形來擺。

  小學三年級數學《什麼是面積》教學計劃 篇8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例項和塗色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學生在活動中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的。

  3、讓學生在觀察、比較、操作的實踐活動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例項和塗色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

  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流程:

  一、周長和麵積對比中感受面積的含義。

  1、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的一元和一角硬幣,請同學們沿著硬幣的輪廓畫一圈,想想畫出的是什麼圖形呢?(圓形)請同學們來畫畫吧!畫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呢?(提示一定要沿著硬幣的輪廓的邊緣來畫)比一比,看誰畫得好!

  在這裡感覺我設計的這個環節,學生缺少參與其中的熱情,我這個設計還要思考,要讓學生充滿熱情的去畫,在教師的引領下,產生積極的數學思考。

  2、學生動手畫

  3、如果我們畫的兩個圓是兩隻小螞蟻的運動場,你能說說你的發現嗎?(這個情境我沒有在課的一開始設定。)

  A:大圓的周長長一些,小螞蟻跑的路程多;小圓的周長短一些小螞蟻跑的路程少些。

  B:一個圓(面積)大些,一個圓(面積)小些

  …………

  這些答案都有可能,因為學生上學期學習周長的時候,描過樹葉的周長,所以學生說周長的可能性多一些,關於面積能提到我就順勢讓學生塗面積,不提到,我就讓學生幫助小螞蟻鋪草坪塗顏色。

  4、下面我們用彩筆塗上綠色,幫助小螞蟻把運動場鋪上草坪。

  A:塗完後,能從數學的角度去說說塗的感受嗎?

  B:哪個塗得快些,哪個塗得慢些?為什麼?

  A、B兩個問題我到底怎麼提好呢,還要結合課堂的生成,也想聽聽大家的意見。問題A給學生的思考空間更廣泛一些。問題B過於直白。

  (大圓面大塗得慢,小圓面小塗得快些。這裡學生不一定能一下子說出面積這個詞語。)

  5、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就象剛才的兩個圓形這樣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他們的面積。

  6、我們來摸摸課桌的表面,說說你的感覺,這個桌面的大小叫做課桌的面積。

  看看,說說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面,你有什麼感受?

  引導學生總結:桌面、課本封面及其它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7、揭示課題:

  同學們在摸和塗色中知道了什麼是面積(板課題:面積)。能否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麼是面積嗎?

  問題:這裡我的初備是和一笑老師的的想法是相同的,先出示部分概念,這裡我沒想好怎麼揭示這個概念,呈現這樣兩種形式,還想聽聽網友的意見。

  8、揭示概念:

  教師板書:物體表面的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他們的面積

  匯入中,我採用的是比較簡單的形式,這個設計的靈感來源於自己的曾經的教學和前幾天房間裡的一個老師的困惑-----學生對周長和麵積的概念區分的不好。所以我在對概念的引入從周長入手。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中感受,周長是是表示長度的。而在塗面的時候,感受面積的概念是和長度的含義是不同的。學生不一定能表述的很清楚。但是在這畫和塗的過程中,學生的內心已經能充分感受他們的區別。學生在塗平面圖形和摸實物的過程中自主建構了面積的概念。

  這裡面對於周長和麵積的區別我在教學中並沒有強調的很多。主要是讓學生經歷畫和塗的對比中去感受周長和麵積的概念。

  一笑的教學設計我看了。她是從生活中物體的面積匯入。更直接一些。我最欣賞一笑老師的二次設計中,給文具盒和橡皮做束身衣,這個部分,充分體現讓學生感受物體表面積的大小。我的設計雖然是從平面圖形引入,但是這個平面圖形也是從生活中的具體事物抽象出來的圖形,我想對於學生來說,可能並不是完全的抽象的。

  二、比較面積大小,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1、說說教室裡一組物體的面,並比較一下他們面積的大小。

  2、有些圖形我們一目瞭然就能比較出它的大小,但是有些圖形我們就不能。出示書上39頁比一比

  (1)提問:猜一猜,哪個圖形面積大些?

  讓學生先進行直觀估測,和後面的驗證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數感。

  (2)找驗證策略:

  A、到底哪個結論是正確的?能不能結合學具袋裡的學具想出辦法來驗證?

  B、個人嘗試(讓學生把學具袋裡的學具都可以嘗試一下,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驗證)

  C、小組同學交流,相互說一說。歸納小組的辦法。(這裡面的交流重在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可以相互借鑑,相互學習)

  D、小組展示驗證,全班彙報,並說明理由或想法。

  至少可以呈現這樣四種方法:摺疊、用圓形圖片擺、用小方塊擺、用透明膠片的格子比較引導學生學會欣賞、反思和評價。

  (3)小結: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時。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但驗證過程必須科學、準確。

  三、鞏固練習

  (1)第一個層次的練習我安排了41頁的1、2題。讓學生及時鞏固新知並滲透數格子比大小是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基本方法。其中第二題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直觀估測能力,發展空間知覺。

  (2)第二個層次的練習我安排了40頁的畫一畫。這裡我改了一下呈現順序。感覺這個題目更有難度一些,接著做41頁的3題。3題中的第二個圖形教師要讓學生充分的想辦法,把兩個三角行就可以合成一個小正方形。如果這個地方突破了,後面的4題就不成問題了。

  (3)第三層次的練習41頁的4題。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面積的含義,同時拓寬學生的思維。

  四、全課總結:學習了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還想知道哪些關於面積的知識?

  全課的結束,我向學生丟擲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你還想知道哪些關於面積的問題。(我就在想,學生會不會提出,我們學校操場的面積那麼大,我們怎麼能知道他是多大呢,課桌的面積的大小到底是多大呢?)

  小學三年級數學《什麼是面積》教學計劃 篇9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什麼是面積”是北師大版版第六冊第四單元面積的第一課時,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正方形的特徵以及它們的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學生掌握好這部分內容,能為他們進一步學習長、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打下良好的基礎。是整個小學數學幾何知識的基礎內容。對物體表面大小的認識,學生在生活中有較為豐富的經驗和體會。因此教材在編排上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分二個層次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和體會。先安排圖色比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並引入課題;接著進一步比較手掌、硬幣、數學課本與練習本等實物面積的大小,並說說生活中其他物體表面的面積大小,讓學生獲得初步的面積概念。第二層次讓學生用不同方法比較一個正方形與一個長方形圖形的面積,透過比較,既使學生進一步豐富對面積概念的理解,又使學生體會到計量面積最基本的方法,為後繼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這與老教材的編排有很大不同。

  因此,教學中採用了觀察、操作、估計和直觀推理等活動,讓學生從活動中逐步感知,逐步體驗,透過師生、生生相互間的互動作用來完成。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例項和畫圖活動,理解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3)、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概念。

  教學重點:認識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教學關鍵:結合教材提供的例項,透過教具的演示和學具的操作讓學生在觀察比較及操作過程上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從而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

  (1)情境教學法:課一開始,創設“塗色”比賽形式匯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為學習新知作了較好的鋪墊。

  (2)直觀教學法:充分利用實物、學具、教具,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愉快學習新知。

  (3)認知衝突教學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低中年級操作隨意性大,對學生的操作必須適當指導啟發,另外根據認知衝突論,教學中我不斷設定矛盾衝突,啟用學生思維,鼓勵學生主動探究。

  探究、合作、操作學習法:切實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加強操作實踐活動,提供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透過觀察,比較、歸納理解概念。充分調動學生手、口、眼等多種器官參與探究學習活動。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

  1、比賽活動:教師出示一個小正方形和一個大正方形,挑選男女生各一名,進行塗色比賽。

  2、學生比賽。

  3師問:你們覺得比賽公平嗎?

  生:不公平,圖形一大一小,大圖形花的時間要多。

  師:那麼圖形的大小指的是圖形的什麼呢?(生:面、面積)

  4、引出課題

  師: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物體的面積。(板書課題:面積)

  (由學生感興趣的比賽活動情景引入,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很自然地引入新知)

  (二)初步感知面積概念

  1、說一說:你們生活中都見過哪些面呢?生: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冰箱的面、……

  2、摸一摸:鉛筆盒的面、數學書封面、桌子的面

  3、比一比:

  ①教師的手掌和學生的手掌。

  讓一個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手掌,教師同時也展示自己的手掌,讓全班其他同學比一比兩個手掌表面的大小。

  ②1元硬幣和5角硬幣。

  ③數學課本的面和數學練習本的面。

  師:我們在比它們的什麼?(生:面的大小)

  小結:透過觀察、操作與比較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怎樣?

  生:面有大有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