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教學《村居》一課時,我先把學生帶入一個青草萋萋、百花盛開、花香四溢的教學情景中。在這美麗的春天裡,採用了各種朗讀形式(如:個別讀、小組讀、集體讀、比賽讀等),讓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來。在初步感知整首古詩的基礎上,老師與學生配上啞語吟誦古詩,在肢體語言的幫助下,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古詩的意思,並在自己的頭腦中模模糊糊地創造出古詩所特有的意境。

  在整堂課的教學中,老師沒有讓學生來說一說古詩的意思,沒有一句一句地講解古詩文,而是讓學生在吟誦古詩中感悟語言,在歌聲中想象意境,在舞蹈中創造圖畫。學生們學習的興致盎然,這節課結束了,但古詩的韻味永存。

  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本節古詩教學課,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就是語文學科工具性的具體體現。“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設情境,搭建平臺,讓學生透過理解字詞的意思,透過一遍一遍地誦讀,進一步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從《詠柳》整堂課的教學來看,流程進行得很好,從對“詠”的理解,到對柳樹從遠到近的認識,以及作者從對柳樹的觀察到充滿奇妙的想象所體現出的對春的無限的熱愛之情,課堂中呈現得都很好。不足之處是,老師表現得多,學生髮揮得少,沒有做到以學生為主,老師為輔。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2

  首先本人也把本課和前一課的寫法作了些比較,本課是用詞準確,生動、這樣的運筆優美的課文無疑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認真消化課文,從字詞入手到思考問題再到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質疑、解疑、歸納。重視課文插圖人物表情的賞析,讓學生更切實地感受到當時的苦難,也結合神話背景,明白女媧救人是偉大的。抓住女媧找石,煉石的句子深入體會,想象當時女媧補天的艱辛,從而進一步感受女媧的愛心,女媧的偉大。鼓勵學生相互複述故事,消化課堂教學,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

  然後和學生一起議議主題。本文透過寫女媧為造福於人,不顧危險,克服重重困難終於把天洞補好的故事。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企盼幸福美滿的情感,同時也表現了古代人民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在這個環節可以引導學生也來寫寫神話,以此為興趣激發,從學生興趣中激起寫作的慾望。本人也現場編了些神話如“月亮的寂寞”“嫦娥的夢”等。還別說,學生可有興趣了,有好幾個學生讓我別說話,他們想寫點東西。就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進行入了寫作狀態,我巡視了一下,題材不少,什麼“與星星作伴”“月亮和太陽”“嫦娥很後悔”“星星知我心”“夢遊月宮”……我給足了學生時間寫,直到全部完成為止。再抽取一部分學生的習作,結合本文的寫作特點進行綜合點評。

  再次引導學生走進文字,從閱讀中感悟寫法。用詞準確,生動不僅能把作者要寫的人事物逼真地描述出來,而且還可以把細微的感情生動地表達出來。本課就做到了用詞準確,生動這一點。如描寫天塌的情景,透過一連串疊詞的運用,“轟隆隆、黑黑的”等逼真地表現出人間的悲慘狀況。那麼,如何做到用詞準確,生動呢?這就要把工夫花在對意思相近的詞語的“比較、推敲——尋找、選擇”上。要學會連續想到幾個意思相近的詞語,然後透過反覆地推敲比較,最後從中選擇出一個最符合事實,最能恰當地反映客觀事物特點,最能貼切地表達自己心理感受,最能增強語言表達效果的詞語。

  比如:有一學生寫“一個我喜歡的人”物件寫的是我,她在開筆寫了我一段外貌及神態描寫。中間有好幾個優美的詞,本人認為很符合,並且也用了一個重複的詞,本人也認為符合。因為那樣的重合可以增強人物的人格魅力及品質。文字如下:新學期開始了,輕輕推門而入的是王老師,合體的西服稜角分明,充滿力度;整齊的長髮上有兩面三刀三個大波浪,顯得落落大方;和藹可親的臉上神采奕奕,笑容可掬。她還未開口,那雙戴著深度近視眼鏡的眼睛就彷彿和我們交談起來了,似乎一下子把我們的目光都吸引到了講臺上,使你無法離開她的眼神。短短的兩面三刀三分鐘,老師給我們的感覺是:整潔端莊,精力充沛,目光深邃,和藹可親。”(可見本人還沒有說,學生裝已經根據本人的衣著,神情形成了對一個老師人格的推陳出新斷,作為老師,也僅自己的動作,形象對學生進行“無言之教”)這就是用詞準確,生動的效應。又如:寫一段自然景物描寫。(每當天空漸漸撩去那黑色的面紗時,東方便飄起了一朵朵紅色的雲霞。隨著紅霞的出現,太陽慢慢地,慢慢地透過雲霞,露出了早已漲得通紅的臉龐……)

  同時也少不了積累。學好語文,首要目標是積累,本文生動傳神。如:描寫天塌的情景,透過一連串的疊詞“轟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等。逼真地傳達出人間慘狀。又如課文結尾,看似隨意,實則抒情,文筆流暢,餘味深長,值得好好朗讀與積累。讓學生的練習落到實處,抄寫文中美詞,美句並仿寫或寫出同結構的詞、句等。

  總之,學完本課,看看學生的所獲,本人也在想,任何一篇文章無論會麼體裁,都得把握住一點,不能失去語文的“真味”。也就是“朗讀與寫作”要落到實處,語文的真味是沒有花樣的'設計,它就是一門樸樸實實的學科!作為語文老師,你就本本分分地去教語文,樂在其中,不會失真的。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3

  本課的教學以文字語言為基礎,立足於提高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和表達能力,以“美”為基調,以“情”為主線,以“言”為橋樑,透過朗讀、想象、補白等途徑,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1、入境,喚起閱讀期待。葉聖陶曾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就是說課堂教學要把學生帶入教學的情境中,才能使課堂如磁鐵一般深深地吸引著學生。在本課教學的開始,教師就播放歌曲《春天在哪裡》,然後透過一組描寫春天的詞語展現春天的多姿多彩,接著又讓學生交流在爸爸媽媽的帶領下去尋找春天的情景,這一系列準備活動讓濃濃的春意進駐學生的心間,為學生走進文字作好了情感上的鋪墊。

  2、誦讀,品味語言美。誦讀,是學生與言語作品之間的對話,引導學生全身心地誦讀吟詠,才能直接有效地感知語言的優美,領悟作品的韻味。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美美地朗讀課文的第3~8自然段,然後根據語言文字展開想象,說說自己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學生在讀、品、想、說等語文實踐中入情入境,原有的語言影象被喚醒與啟用,直至將意會到的春景訴諸外顯的個性化的理解與表達。透過誦讀與想象的結合,調動了學生積累的生活經驗,體察到了語言的意蘊和質感。

  3、仿寫,提高“語用”能力。《語文課程標準》前前後後多處談及“語言文字運用”,旗幟鮮明地回答了語文課程的性質,即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一經過反覆研討後的慎重表述,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指明瞭方向,即我們的語文教學要切實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以“XX,那是春天的XX吧?”和“她在……”的典型句式為依託,引導學生模仿、遷移,一方面促進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領悟,另一方面讓學生得到了切切實實的語言訓練。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4

  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科學知識課文,而且本文的語言生動、簡潔、優美,處處透著童趣,顯著童真,又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對孩子們充滿著無窮的吸引力。要讓孩子們真正地走進文字,體會星空的美,感受張衡勤於觀察,樂於思考的品質,需要教師引導下的深入閱讀,讓孩子們自讀、自悟、自得。在讀中獲得愉悅地享受,在讀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薰陶,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教學本課時,我和孩子們一起對著“明朗的夜空”數數“天上的星星”,再到課文裡找“星星”(生字),這樣,會感到教學是多麼的富有情趣,孩子們也會感到學習是多麼的輕鬆!針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我作以下幾點反思:

  一、識字教學與閱讀結合,充滿情趣,體現識字效率。

  新課程背景下,一年級的孩子的識字量已有一千多字,他們有自己的識字方法,識字教學是重點,但已不是難點。因此在課堂上要提高識字的效率,講究方式,力求紮實有效。在初步感知課文時,要求讀準字音與讀通課文相結合,讓學生藉助拼音讀準字音。

  二、採用多種閱讀的方法,體會閱讀的樂趣,培養閱讀的能力。

  1、圖文結合,多元感悟,感受星空的美。

  “晚上,滿天的星星像無數珍珠撒在夜空。”我讓學生自讀自悟,在句子教學時進行了紮紮實實的訓練。我先讓學生讀讀,談談你感受了什麼?讓學生理解“珍珠”是怎樣的?星星像珍珠,星星怎樣?讓學生體會夜空的美。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感受星空的美,星星的多,星星的亮。孩子們在朗讀中體驗,又將體驗融入朗讀中,將這句話讀美了,讀出感情了。

  2、自讀、自悟、自得,在角色體驗中感受張衡數星星的決心和對星空的認識。

  在進行二、三兩個自然段的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己去讀,分角色讀、表演讀,從中他們體會到了張衡對星星的喜愛及數星星認真、自信、有耐心的態度。

  整堂課中,我運用了精美的,將孩子們帶入到了真實的情境中,所以孩子們看到了,感受了,也投入了,整堂課中,他們的精神是飽滿的,情感是愉悅的。他們跟著張衡,學著張衡,感悟著張衡,相信他們對於認真觀察,善於思考,一定會有更新的認識。正如課堂總結時那樣,也許,真有一個孩子因為認識了張衡,數了星星,學會了思考,研究,而成為一個天文學家呢!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5

  《獅子和兔子》是十單元《動腦筋》中的第二篇主體課文。寫的是獅子被螞蟻叮咬,不勝其煩,兔子啟發他開動腦筋,跳到水裡,擺脫了螞蟻的故事,從反面說明不動腦筋光憑力氣和發脾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這個童話故事生動有趣,語言簡潔、淺顯,孩子們理解起來比較容易。獅子和兔子的形象刻畫非常傳神,特別是二者的對話、神態、語氣都非常生動,想象空間也比較大。因此,這篇課文正好為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我班學生經過近兩年的語文學習,已經具有一定的獨立識字能力,加上大量的課外閱讀,學生已能自主地閱讀淺顯的文章。因此根據年段目標、教學要求以及我班學生的情況,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首先,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其次,理解重點詞語:“吼、蹦、翻滾”“筋疲力盡”、“惱羞成怒”等,體會人物對話時的心理活動。最後,透過學習課文,認識解決問題不能光憑力氣和發脾氣,要動腦筋的道理。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讓學生充分感知了這篇課文的內容,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充分利用課文內容提出問題,帶著問題進入新課學習,教學中我充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了主人翁精神。這篇課文較為簡單,所以在引導孩子有感情地朗讀這方面,我主要是採用邊讀邊評,在對話中揣摩怎樣讀好課文的方法。因為我們班的孩子平時有養成對話的好習慣,所以這個環節還是比較輕鬆地達到。我把重心轉移到以表達為中心來,自我感覺“又疼又癢”“筋疲力盡”“惱羞成怒”這幾個詞語教得比較飽滿:孩子們想象的空間比較大,他們自由的發揮,讓課堂充滿了活力。透過學習學生也明白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能光憑蠻力和發脾氣,應該冷靜的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存在問題:首先是指導朗讀不到位,不深入,重點字詞學生掌握不紮實。其次在培養學生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上顯得過於急躁,學生掌握起來還比較困難;對於發散學生思維的培養方面做的不夠好。比如“兔子笑什麼?”獅子趕走螞蟻后,想對兔子說些什麼呢?”課後還可以補充提問“學完課文,你想對獅子和兔子說些什麼?”再讓學生同桌互相說,然後全班交流。最後讓學生動手來寫話,這樣孩子就覺得比較輕鬆,寫出來的話,也變地生動活潑,孩子在寬鬆的氛圍中寫話激發了他們寫作的興趣,這也是老師所期望的。

  我相信,學習是永無止境的,只要我勇於前進,繼續努力,教學當中所存在的問題是會改善的,教學技能是會不斷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