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課後教學反思(通用6篇)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課後教學反思(通用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古詩》課後教學反思1
《暮江吟》《題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詩有共同之處,又有不同的側重點,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寫不同的事物。而古詩教學更重要的是在瞭解古詩大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並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學效果(思效)。
古詩教學一直以來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詩學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對於其中的寓意學生又是極難掌握的,把握不好便會將課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試著用創設情境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如何指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這也是古詩教學的重難點。
古詩中有些語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在含義。我告訴學生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區域性現象所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討論,懂得今後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還有“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也需要引導學生聯絡實際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
2、教學收穫(思得)。
(1)古詩詞學習以“讀”為本。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教師能夠做到放手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啟發學生領讀,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驗,注重了資源開發。在理解重點詞句的基礎上,抓住“讀”的根本,結合古詩情境美的特點,積極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理解感悟。然後讓學生反覆吟誦,感悟詩句的意境,培養讀書能力,激發閱讀興趣。寫字環節中若是能夠到學生身邊單獨指導的話會更好。
(2)抓住關鍵詞語加深古詩的理解。比如啟發學生抓住“鋪”“瑟瑟”等關鍵詞,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澗、瑟”的字形和字義的理解;比如“可憐”一詞的理解;比如“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的巧妙之處,以點帶面“牽一髮而動全身”,從而保留了古詩的整體美,放手給學生自讀感悟的個性空間。
(3)尊重學生的誦讀意願。課上我給足學生時間,放開手腳盡是讓學生獨立練讀,而不是課堂上那種整齊劃一的齊讀,達到熟讀成誦,培養他們對古詩句的語感,把古詩的語言納入自己的語言中來。
3、不足之處(思失)。
古詩教學說起來簡單,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例如,很多的問題可能並沒有符合年級學生的領悟水平。最大的不足就是課堂侷限於三首古詩的學習,沒有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古詩的理解不能僅僅侷限於這一首詩,而應該聯絡相關資料,拓展大量相關古詩詞,橫向縱向聯絡起來體會“處處皆學問”的道理。
4、改進措施(思改)。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以後再學習古詩,要引導學生藉助想象,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的作用,還原再現詩中描繪的場景,使學生進入詩境,解決因古詩時空跨越度大而給小學生帶來的學習困難。
《古詩》課後教學反思2
1.在教學詩句時,我首先找出詩句中關鍵和難理解的字詞,掃平障礙,繼而再理解詩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詩朗讀同樣也要讀出感情和抑揚頓挫。除了老師示範,我還利用本課現成的朗讀磁帶讓學生連聽幾遍,示範效果挺好。再讓學生進行朗讀,朗讀的效果的確好多了,真還有些古人吟詩的味道呢!其次老師還在古詩釋義的基礎上再加以聯想和想象,另配上悅耳的輕音樂朗讀給學生聽,讓學生邊聽邊體會詩中的意境,這樣既能把學生帶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為學生後面能順利改寫古詩作了良好的鋪墊,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學古詩大多采用串講形式,這裡且不談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為採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思維活動,自主合作,帶著問題,由淺入深地學習理解詩句,更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還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不能直接釋題,還得逐詞理解後才能釋題。這是四年級的第一首古詩教學,也算是學習古詩的起步,學生理解詩句的方法還要加強。應以解詞串句法作為理解古詩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課堂部分在以學生為主體這一點做得還不夠,不自覺地以教師為主,應讓“教師為導,學生為主體”成為習慣。
《古詩》課後教學反思3
前兩天讀了王松舟《詩意語文》,很受啟發,我發現我愛上了語文,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自己的語文素養、底蘊有待提高、自己的語文課堂沒有魅力、自己對教材的解讀不夠深入,所以我決定本學期開始挑戰自己的語文課堂,——古詩教學。我在細讀文字《遊園不值》,因沒有整理好就想了《春日》。感覺今天的教學效果很好,學生很喜歡,我上的也很輕鬆。
1、沒有在單純的”解釋”古詩
古詩的美是讀出來的,是悟出來的,是品出來的。但在品中理解了詞語、詩句的意思。如萬紫千紅:你看到了什麼樣的畫面,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建立意象的基礎上理解了詞語,我們聯絡朱自清的《春》,結合李叔同的《遊春》詩句拓展學生的理解。
2、指導學生“吟”詩,不再是讀詩
古詩本來是吟的、誦的,課學生很好能投入進去,看了竇桂梅的《遊園不值》教學影片後,我才發現語文教師必須帶著學生吟詠古詩詞。我學著竇桂梅老師的樣子根據平仄的規律指導學生吟詩(當然做的不好),但學生很喜歡,看著學生搖頭晃腦,自吟自賞的表情內心有說不出的高興。
3、牽一髮動全身,找到讀詩的切入點”尋“
古詩不能串講,但還要在品讀中理解詩意,走進詩的意境。課前我想是抓住作者的感受切入,還是抓住”尋“的景色切入?沒有全面的理解,學生的感受無處生髮,可又不能串講。最後我決定從”尋“字切入文字的閱讀。一個尋,你尋到了什麼?學生的思維被帶到了文字,:無邊光景、一時新、萬紫千紅、春風、勝日。學生尋到後,引導學生建立意象,由萬紫千紅想到百花齊放、想到朱自清、李叔同,由春風想到“春風拂面楊柳風”,由一時新想到很多很多……學生在詩的字裡行間穿行,補充了字裡行間的空白之處。學生建立意象的同時解決了詞語的理解問題,享受著春光。然後又一個問題“作者的心情怎樣”,孩子們再一次走進文字,走進字裡行間,品讀,把自己真正的置身於當時的場景。不再是單調的理解。
4、讀出詩背後的含義“勸學詩”
走進作者,我們會發現作者不可能有機會到“泗水濱”去“尋芳”,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遊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佔。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遊春吟賞。其實詩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絃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聖人之道。“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聖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染萬物的.春風。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於形象之中的哲理詩。
5、古詩教學課前熱身“詞語句子對對碰”使學生們走進春天
一節課的容量有多大,至少不單單是一篇課文。授課之前我們從春字組詞到說四字詞語到說詩句,學生的思維之門被開啟,在文字間遊玩的同時走進了春天。
古詩、語文教學可以很有趣,只是很多時候我們把樂趣“擠”走了。
《古詩》課後教學反思4
《山行》這首詩相比較於《楓橋夜泊》來說,意境上面比較容易把握,所以我遵循古詩的教學步奏,給學生進行教學。但在這首詩的教學中,我認為我沒有明確好這首詩具體講了哪幾個景物,所以很多同學在完成作業的時候,都沒有完全寫到寒山、石徑、楓林。這是教學中的一個疏忽。
在講《楓橋夜泊》的時候,我以為前面一首詩意,同學們在學的時候很輕鬆,那孩子對於詩意的把握一定還不錯,所以我把重心放在了意境的營造上面,利用了歌曲、以及其他一些關於寒山寺鐘聲的詩句。但最後發現,這種意境的營造真的非常男,孩子們對於詩意還是沒有理解透,所以後來利用課餘時間我又鞏固了一下,這也是我的一個失誤!同時對於備學生,我還是有很大的欠缺。
《古詩》課後教學反思5
《池上》這首詩中,詩人用質樸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細膩傳神地刻畫出一個天真可愛的“偷採白蓮”的鄉村小娃,小娃天真無邪的形象在詩人的筆下顯得栩栩如生。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自主閱讀,透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促使學生全面深入地感悟。這首詩對學生來說,理解上沒什麼大的困難,所以我在引導學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採蓮的原因、採蓮的過程等,透過讓學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愛。
在談對“偷”的理解時教室象開了鍋的沸水,孩子象小麻雀一樣爭論不休。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發言,抒發對問題的感悟與質辯:小娃去採白蓮到底是天真還是“偷”?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學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對教材的不同體驗和感受。最後我們達成共識: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會留下那麼明顯的蹤跡了,所以這個“偷”字更能體現出小娃的天真可愛。
課程標準強調:在小學各學段要重視學生的朗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讀書,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要有重點,同時,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況下,讓學生根據簡單而生動的畫面,配上音樂,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其對詩句的理解更透徹。在教學中緊緊抓住“偷採”、“不解”、“藏蹤跡”等學生難以體會的詞句展開閱讀活動,引導學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覆朗讀,悟出作者的情。在評價中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互相評價、教師評價,使朗讀層層深入,體會情感,昇華情感。在想象中朗讀,讓學生運用形象思維,品味語言文字,啟發想象,在學生想象出現困難時,藉助圖片資源,讓學生在心中產生內心視像,感悟課文情感,達到情感的昇華,體會出“小娃的天真、可愛、頑皮”。
可惜的是由於時間關係,沒有讓孩子分角色演一演,這項工作可以以作業的形式佈置給學生,讓學生對這首詩有更真切的體悟。
《古詩》課後教學反思6
出於對於語文教學活動的興趣,我總喜歡在教學的過程中,進行各種大膽的嘗試和改革,這樣的嘗試使我在教學的路上,慢慢開拓出一片新的天地。這次在市評優課上之所以選擇古詩詞複習這種課型,是因為古詩詞複習領域的公開課尚為空白,同時也想大膽的進行一番古詩詞教學的研究和嘗試。
總體來說,兩次古詩詞教學的過程,基本實現了課前對於古詩詞教學的理解和預想。學生透過寫景詩、送別詩、思想詩、詠物詩、愛國詩,這一系列的以內容為專題的古詩詞複習課,有機會嘗試在讀懂詩意的基礎上,鑑賞詩詞的精妙之處所在。透過這一稍微高於學生認知水平的教學設計,以課堂為途徑,讓學生了解了更多與古詩詞有關的文學知識和歷史知識。如:透過《芙蓉樓送辛漸》的鑑賞認識了多位鬱郁不得志的文學名家;透過《鳥鳴澗》瞭解了詩人王維的禪意境界,體會到盛唐時期的政通人和。學生在課堂上所收穫的,遠遠多過傳統的詩詞課堂教學。縱觀兩節古詩詞複習課,我認為自己的課堂呈現出一下幾個亮點:
1.教學過程設計合理:兩節課均按照大連市標準課堂的四十分鐘教學設計,在整堂課上,孩子們經歷了誦讀、理解、體會、鑑賞、仿用等幾個學習環節,全面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生的多方面感官。40分鐘的教學因為學生的主動參與,和互動研討,並不覺得冗長。課堂節奏緊湊,環環相扣,教學效率較高。
2.課堂隨機引導到位:在兩節課實施之前,分別對於學生可能作答做出了預設。但學生畢竟是活著的、思考著的群體,他們的回答,往往與預設有一定的差距。為了能將預設的內容與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融為一體,課堂上的幾處預設,就顯得尤為重要。如:送別詩中關於水的拓展,幫助學生積累了更多的古詩名句;寫景詩中關於“禪”字的解讀,讓學生對王維的詩作,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3.及時更改不合適的教學設計:在進行第一次教學的過程中,課前首先進行了古詩詞的分類彙報,這一環節的設計,使課堂可用時間減少很多,知識後邊的教學環節如趕集一般匆匆忙忙。在第二次教學過程中,果斷的刪除此環節,代以直接交流複習主題的詩句,目的性強,教學效果良好。
兩課的教學過程總體來說讓人比較滿意,但是也存在一些遺憾之處。在第二次寫景詩的複習過程中,由於學生第一次面對這麼多老師來聽課,孩子們既榮幸又緊張,因此課堂上學生的表現略顯拘謹,沒有完全將平日的積累,與學生的真實水平發揮出來。作為授課老師,只注重對於知識的引導和點評,卻忽視了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幫助學生走出緊張的狀態。
課堂教學容量還是有點大,學生學習的內容本來就已經超過孩子的接受水平,在教學過程中對於設計的教學內容的取捨還不夠靈活。教學設計中有多處提升學生的引導,但並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夠接受,因此對於難度較大的內容,應當點到為止,或是利用平時的教學時間慢慢滲透給孩子,避免樣樣通而樣樣松。
除此之外,語文的課堂,還是應當換語文以顏色,讀還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課堂上還應當有大量的誦讀過程,此項在課堂上表現的不夠突出。
對於古詩詞的教學,透過這兩次的嘗試,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只有教師自己講古詩詞、讀通、讀懂、讀透,才能引導學生從短短的詩句當中,讀出思想,讀出情感,讀出見解。我會將此次嘗試所得到的經驗,運用於以後的古詩詞教學當中,這樣在六年級的複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透過課堂,得到更多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