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遊園不值》教學反思(通用10篇)

《遊園不值》教學反思

《遊園不值》教學反思(通用10篇)

  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麼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遊園不值》教學反思(通用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遊園不值》教學反思1

  古詩《遊園不值》是宋代詩人葉紹翁寫的一首讚美春天的好詩。他寫得別具特色,是一篇發展學生想象力的好教材。

  在教學中怎樣激發興趣、發展想象,讓學生樂學會學呢?我的教學設計是:在學生初步懂詩句的基礎上,緊緊扣住詩中的關鍵詞句進行推敲探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掌握學習方法。

  一、抓住“小扣柴扉久不開”讓學生追究久不開的原因。讓學生議論後再引導學生細讀第一句“應憐屐齒印蒼苔”,從而弄清“久不開”的真正原因,體會上下句倒裝的關係。再讓學生口頭練習把詩句中的倒裝句改為直敘:“讓我輕輕敲門很久也不開門,大概是園林的主人害怕客人的木屐踏壞那些青翠的青苔吧!”而讓學生掌握作者的逆向思維方法,也就是聯絡上下句理解課文,的學習方法。接著又進一步抓住“柴扉久不開”時詩人想些什麼?心情怎樣?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感情——失望、掃興、遺憾,為下文詩人看到紅杏的快慰心情的轉變打下基礎。這也是教給學生體會感情的學習方法。

  二、抓住“春色滿園”的“滿”字,激發學生想象春色之美,並從描述春色滿園美景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教師設題:詩人根據什麼想象園內春色滿園,你能從一個“滿”字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述園內美麗景色。發展學生想象力和表達能力。然後再問:詩人看見一枝紅杏出牆來,想到園內滿園春色,感情有什麼變化,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快慰心情。

  三、抓住三四句中“關”和“出”這一對關鍵詞一對矛盾對立的詞去引導學生探索體會這兩句的深刻含義——春天美在富有生命力,任何東西都阻攔不了,教師提出:是誰關住春色,用什麼“關”住春色?紅杏是怎樣“出”牆來?紅杏為什麼能“出”牆?高牆大門關不住出牆的紅杏,你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這些設問由淺至深由現象到實質。富有思考想象價值也有趣味性。這就比較順利的讓學生領會詩句的深刻含義——一切有生命的事物是不能禁錮的,它們會衝破牢籠,按照自己的成長規律,發展生長起來。

  《遊園不值》教學反思2

  《遊園不值》是一首讚美春天的好詩,作者寫得別具特色,是一篇透過體會句子含義啟發學生思維,發揮學生想象力的好教材。這首詩整體上有一定的敘事性,還揭示了一個道理:美好的事物是壓制不了的,必然會蓬勃發展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透過描述事件講故事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詩所描寫的意境。

  由於教材對詩中的一些詞作了註釋,所以我主要讓學生自己藉助註釋,發揮想象理解詩意,避免了冗長沉悶的串講,效果較好。但學生對詩的後兩句,只能作表面的理解,未能體會出詩句所包含的哲理,我及時啟發點撥,結合看圖,邊讀邊想象,讓學生感悟詩句的含義。課後我還佈置了詩改文的訓練,由於學生對原詩理解得較好,所以不少學生寫得令人滿意,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

  《遊園不值》教學反思3

  我在學這首詩時是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古詩的理解,編排成一幕獨角戲將作者去遊園的整個過程表演下來。在表演過程中,提醒學生透過動作、神情、語言將作者的所做、所思、所感表現出來。

  學生對這個活動非常感興趣。然而在表演過程中發現,學生對其中的第一句:“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有了不同的解釋。

  一個學生是這樣表演的:(欣喜的看看天空):哇!今天的天氣真好!風暖暖的。瞧,柳枝都綠了。我朋友的園子裡一定是春意融融了吧。(快步走上來,輕釦柴扉,再扣,再扣)咦?為什麼不開門?哦,大概是怕我猜壞了他園子裡的蒼苔,所以才不給我開門吧。(失望的低頭,然後四顧)哈哈!雖然你不讓我進去,可是你園子裡的春天是關不住的!你瞧,那一枝火紅的杏花正從牆上探出頭呢!

  從這個學生動作、神情的表演和語言的描述上來看,她的這幕戲應該是比較出色的。但是,她的表演一結束,馬上就有很多學生舉手表示有話說。

  臺下學生的意見主要有這樣幾個:

  第一:主人不是不讓進去,是不在家。這個從題目就可以看出來。所以,剛才的表演中,作者的猜測是不對的。再說,既然是朋友,園子的主人要是知道有朋友來訪,就不會這樣做,而作者作為朋友,也不該這樣想。這裡應該理解為:作者覺得應該愛惜這小路上綠意茸茸的蒼苔,所以走路時總是小心翼翼,儘量不讓木屐踩踏在蒼苔上而留下印痕。

  對於這個問題,我把解決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再讀一讀古詩,認真想一想:你覺得哪種解釋更有道理?為什麼?經過討論,學生覺得還是解釋成作者因愛惜路上的蒼苔而怕木屐踩出印痕來為好。第一,這樣和題目不矛盾。第二,也符合作者與園子的主人是朋友這一條件。再有,更能體現作者愛春天事物的情感。

  對於這個教學環節的處理,我覺得比較滿意,因為,從學生的思辯中,我看到了人文性的感悟,看到了情感性的理解。但是,我也有這樣的疑惑:“應”在古詩文中有沒有“應該”這一意思呢?還有,我今天在一個資料中看到了這樣一種解釋:這是作者的一種幽默化的寫法。輕釦柴扉後,他明知朋友不在家,卻故意說成是“應憐屐齒印蒼苔”才“小扣柴扉久不開。”藉此來表明園子的主人也熱愛這滿園的春光。如果這樣來講,也能講得通。到底有沒有證據可查呢?

  第二:園子裡的春色本來就沒有關住,因為是柴扉,柴扉是用樹枝編的,作者隔著柴扉,是可以看到園子裡的景色的。所以,根本不用為“輕釦柴扉久不開”而失望。

  對於這個問題,我先是稱讚學生的細心。但是,如果說作者能夠隔門盡攬園中景色,則“一枝紅杏出牆來”的意境就體會不到了。所以,我引導學生看圖並想象:作者是怎樣隔門望春的?當時感覺該是怎樣的呢?學生覺得挺有趣,漸漸感到,隔門望春總是不夠盡興,未免感到遺憾。這時,再理解作者“猛然抬頭,看到伸出牆外來的那枝紅杏”時的心情,就能夠理解到位了。

  第三:杏花是白色的,文中怎麼說是紅杏呢?

  大概由於學生實際生活中沒有見過紅色的杏花,所以都不能解答。我告訴學生:杏花的品種不同,顏色也不同,紅杏花還是有的。而且,顏色是洋紅,而不是大紅。(如果我提前能夠預設到這個問題,提前準備一些圖片就好了。)

  這節課使我想到了上學期學習《望天門山》一詩中,在理解“孤帆一片日邊來”時的教學片段。那時,我也是把兩種不同的解釋提供給學生,由他們自己選擇答案。我想,凡是遇到無證可查的問題,我們不妨就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解釋古詩吧。

  《遊園不值》教學反思4

  選擇《遊園不值》這課,緣於去年與特級教師竇桂梅的《遊園不值》教學實錄的“偶遇”。怎麼會有如此美麗的“不遇”?怎麼會有如此深邃的課堂?記得當時那份實錄給我的震撼簡直是爆炸性的。我想嘗試古詩教學的念頭已久,但在幾年前上過一節古詩公開課後,就再沒有勇氣嘗試第二次。看到竇桂梅能把這短短二十八個字精彩演繹四十分鐘,充分挖掘了教材的深度與廣度,引領學生與文字“相遇”,與文化“相遇”,不由得折服她“三個超越”“主題教學”等前衛精深的教學理念與精湛自如的教學技藝。當時,我已經上過這課,頗感遺憾,總覺得如果不把這麼精妙絕倫的教學設計奉獻給我的學生,那簡直是一種“罪過”。基於這樣的心態,我又一次選擇了古詩教學,選擇了當一回竇桂梅的追隨者。

  性格外向直爽的竇桂梅老師說“激情是她的一種狀態。”而我則性格比較含蓄,教學風格也相應比較恬淡平和,再說,她的學生都是城市實驗小學的學生,而我們的孩子一直住在農村,文化底蘊、文學素養、接受能力等稍遜城市學生。如果照搬她的教學設計,一定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於是,我結合自己的教學特色和班內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多種渠道解詞

  連結生活、利用插圖、結合詩意這些都是學生能夠接受的解詞好方法。

  蒼苔,城市學生不常見到,相對農村學生就有優勢,果然,一個女生生動地描述了她所看到的“青色的苔蘚”,教師在表揚她“是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時,也不能忽視其他大大咧咧不注意觀察周圍的學生,於是,我出示了兩張不同角度的圖片,引導學生由遠及近地觀察蒼苔,感受它的蓬勃生機,感受春天的氣息。

  觀察插圖理解“屐齒”“柴扉”,用我們現代的門與“柴扉”比較,感受“柴扉”的原生態和帶來的自然氣息。感受“紅杏”的美,我沒有出示圖片,因為他們在四年級時,已經學過《第一朵杏花》,肯定領略過杏花的魅力。而且,如果是實景圖片的話,勢必與書上插圖中水墨杏花有所區別。權衡再三,大膽捨棄。

  二、捨棄教學環節

  竇桂梅老師的實錄中,還幾次引用陸游的詩。“楊柳不爭春色,一枝紅杏出牆頭。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體會陸游詩中的紅杏與本詩中的紅杏有何不同。因為考慮這首詩學生不熟,而且本人沒有特級老師豐厚的人文素養,缺少爐火純青的巧妙引導,另一方面擔心課的容量過大,學生會如走馬觀花,收穫不多。所以,乾脆把它刪掉了。省下時間,讓學生練習紮實的朗讀。先讀好詞,再讀好句,繼而讀好整首詩。

  三、尋“詩眼”悟詩情

  “文章的眼睛是‘文眼’,題目的眼睛叫‘題眼’,而詩的眼睛叫‘詩眼’。”這樣的說法只是一家之言,不知是否合適。“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我想尋找詩的“眼睛”定能感受作者的情感。但,沒想到的是,一個語文素養較好的女生,卻撇過了“憐”,而找了個“春”字。看來或許是我的講解誤導她以為作者所要讚美的是什麼?現在想來,我可以因勢利導,是呀,詩人對春天,對春天的這些景物,包含怎樣的感情呢?相信這樣一啟發,她一定能找到。而不是馬上叫另一個學生來回答。再次告誡自己:耐心,再耐心些,或許精彩就在下一刻。

  四、感悟“留白藝術”

  為什麼“一枝紅杏”就能想到“滿園春色”呢?當我反覆品讀“一枝紅杏出牆來”時,忽然腦海中閃現了多年前讀過的一則故事。“有個考官出題‘踏花歸來馬蹄香’,考畫家。很多畫家畫了一地的花瓣,而一位高明的畫家,卻只畫了幾瓣,他在馬蹄的周圍,畫了幾隻翩翩飛舞的蝴蝶。”有時,越少的'事物反而越能引發人們的想象。那不是跟古詩中的紅杏有異曲同工之處。至於“留白藝術”在這裡揭示是否恰當,自己也不得而知。意外的是,班上竟然有兩個學生聽過這個故事。看來是我太低估他們了。

  五、板書“豐富多彩”

  不知道竇桂梅老師的板書是怎樣的?這是我根據自己改動的方案而設計的板書。綠色的蒼苔,咖啡色的柴扉,粉紅的紅杏,我試圖用五彩的粉筆向學生勾畫出一個五彩的春天。不知道對於學生來說,是否比以往單色的板書來得豐富生動?

  今天的古詩教學就權當是一枝探出牆外來的“紅杏”吧。或許生澀,或許稚嫩,或許模仿的痕跡還有,或許自我的突破有限……但我相信,這“一枝紅杏”一定會綻放在教師與學生心中。

  《遊園不值》教學反思5

  我在教學《遊園不值》時,我針對這首詩進行了四次有效引導:

  第一次,引學生自學詩意。同學們,讀得字正腔圓了嗎?讀出抑揚頓措了嗎?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現。詩句講了什麼意思?回憶一下,平時我們理解詩句意思的方法。(大螢幕顯示理解詩句意思的方法:補空白、補省略、換語序、看插圖、看註釋、查字典)然後學生自學,順理成章,效果很好。

  第二次引導,引導學生讀悟第一句。見過蒼苔嗎?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或讀書,看電視,查電腦等,說說“蒼苔”是什麼意思?(學生說)(出示課件,蒼苔的解釋)看到蒼苔我禁不住想說,蒼苔,學生說:真綠呀!春天,學生說:真美啊!作者也會這樣嗎?帶著這種感受讀第一句。再品品哪個字,包含了作者對蒼苔的情感呢?(憐)再讀,讀出這種情感。學生讀的聲情並貌。

  第三次引導,引導質疑。感悟了後兩句詩後。讓學生質疑有不懂的問題嗎?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一下子提出了“一枝”怎麼就是“滿園春色”呢?我相機解釋以點帶面的寫法,並拓展這種寫法的詩句。恰到好處。

  第四次引導,想像拓展。在學生聲情並貌的朗誦完後兩句詩後,我即時點撥,此時,你就是那枝紅杏,前邊同學往後看,後面同學往前看,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引導以詞的形式說)學生妙語連珠。這實際上是將學生自我生命個體與古詩畫面結合的一次朦朧引導,有了前面的想象基礎,古詩讀的基礎,於是使得畫面越來越清晰,詩中的一幕幕彷彿就出現在眼前。

  這四次引導,使得整堂課學生不是在為學古詩而學,是在享受古典的文化生活味。

  學完詩後,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將其積累在腦中,我想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教師朦朧地對待古詩本身,引導學生生自己關注他們所關注的,所能關注的。對於小學生生,我們不能因為積累而積累,因為理解而理解,那樣古詩到最後還是生硬的語言塊。課堂中,我們能放手處且放手,深奧的又不是主要的字詞可以不談,讓學生在自我範圍內去欣賞,在情感範圍內去感悟,真正將古詩作為培養學生文化素養的引導物。真正讓學生在學習古詩後能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但遺憾的是這堂課,讀和拓展的時間搭配不夠合理,讀的時間多了些。課堂就是充滿遺憾的藝術,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改進的。

  《遊園不值》教學反思6

  《遊園不值》是語文A版四年級下冊第四課《古詩二首》中的一首,這是一首讚美春天的好詩,作者寫得別具特色,是一篇透過體會句子含義啟發學生思維,發揮學生想象力的好教材。這首詩整體上有一定的敘事性,還揭示了一個道理:美好的事物是壓制不了的,必然會蓬勃發展的。

  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透過描述事件講故事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詩所描寫的意境。雖然教材對詩中的一些詞作了註釋,但有的詞書上也沒有解釋,如“應”讀第一聲,應作“應該”解,但根據當時詩人想遊園而不能進去的情況,只能作“大概”解,可無論是學生查的《新華字典》還是老師查的《古漢語常用字典》,“應”字都沒有“大概”的字義。這是師生髮生爭議的一個焦點。

  講到“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這一句時,要學生結合插圖,充分想象:在作者沒有看到的花園裡,春天的景色是什麼樣子的?透過引導、啟發、點撥,有的同學說:園中的杏花開得最燦爛,但園子裡還有別的花,如桃花、迎春花等也爭奇鬥豔;有的同學補充道:還有柳樹長出了嫩綠的枝條,小草探出了可愛的小腦袋,一棵棵小草仰著臉衝著太陽笑呢!還有的同學搶著發言:還有蝴蝶、蜜蜂在花叢中翩翩起舞,更有聰明的同學概括:是桃紅柳綠、奼紫嫣紅的美景。藉此機會,我動情地引導:“是啊,多美的景色啊!讓我們拿出手中的筆,把你剛才精彩的描述寫下來。”課後我還佈置了改寫《遊園不值》的習作練習,由於學生對原詩理解得較好,又充分發揮了想象力,所以不少學生寫得令人滿意。

  不盡人意的是學生對“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這一句只能作表面的理解,不能體會出詩句所包含的哲理,我及時啟發點撥,結合看圖,邊讀邊想象,才讓學生感悟詩句的含義。

  古詩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首先要讀好古詩、背誦好古詩,這是教學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是能夠用簡潔明瞭的文字對古詩進行“翻譯”,對於關鍵字,必須知曉它的意思;第三則是對古詩的意境有所感悟,儘可能的走進詩人的世界,揣摩詩人的心境,對古詩的主旨有一定的瞭解。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古詩的學習能力還比較低,對於第一個目標的達成,完全可以放手讓他們自己學習。第二個目標要教師輔助完成,對於第三個目標的達成,則需要及時點撥,才能做到想象意境,體會感情,明白道理。

  《遊園不值》教學反思7

  上完課後,在興奮之餘我沉思良久:其實在課堂上常會有這樣的“節外生枝”,如何讓這“節外枝”開出“智慧花”呢?我想,作為老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尊重個性,彰顯個性,才能讓他們開出各有特色的智慧之花來。今天,我巧妙地將這個“節外生枝”的問題延伸開去,引入一段小小的辯論,讓學生分成正反兩方展開一番激烈的“舌戰”,為學生的思維提供了一個自由飛翔的時空,讓他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場不失時機的小小辯論可以說是激發發學生思維興奮點,使學生的情感、興趣、個性、思維、人格等在爭辯交流中得以呈現、撞擊,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又何必去分清孰非?結論已顯得不重要了,因為學生的口才在辯論中得到鍛鍊,個性在辯論中得到張揚,智慧在辯論中得到生長,生命在辯論中得到成長。

  名師於永正曾經指出:“語文”的課堂不僅僅生成知識,更是一個生成智慧,點化生命的課堂。是的,為人師者,要善於去關注孩子的關注,驚奇孩子的驚奇,思考孩子的思考,要善於營造民主融洽的教學環境和自由活潑的精神氛圍,讓學生投入到充滿靈性的心靈感悟的對話之中,這樣的課堂才能真正去啟迪智慧,點化生命。

  《遊園不值》教學反思8

  今天,我又觀看了竇桂梅老師執教的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遊園不值》一課,竇老師以她獨特的氣度、神韻,深厚的文化底蘊讓我深深陶醉、折服,有感於這位大師的教學風範,有感於她那豪爽的教學激情,特把心底的激動訴諸筆端,與大家共享。中國是詩的國度,竇老師的課堂是詩的課堂。短短一個多小時的《遊園不值》,已領著孩子和聽課者在古詩的國度裡暢遊一翻,讓人感到酣暢淋漓之際又覺意猶未盡。

  1、巧抓題眼,走近詩句。竇老師對學生說:今天我們要跟著這位詩人(葉紹翁)去遊園,更重要是體味遊園的“不值”。明確的告訴學生,遊園就是要透過讀詩體味詩人蘊涵於詩裡的情感,感悟詩歌的深層含義。在隨後的教學中,竇老師就是用這種“遊園便是悟詩”的潤物無聲的教學方式,帶著孩子們看到了遊園路上的綠瑩瑩的蒼苔、園門口簡陋的柴扉、園子內渴望自由的紅杏……彷彿身臨其境,真切地體會到詩人葉紹翁遊園不值中的“值”,不遇中的“遇”。

  2、推敲詩意,推敲課堂。竇老師開篇第一句:詩是推敲出來的。緊接著,賈島推敲的典故娓娓到來。整節課,學生就在竇老師的引領下反覆推敲、反覆體味:

  推敲“憐”,讓學生想想為什麼不用最初的“嫌”而用“憐”,從“憐”看出作者葉紹翁對蒼苔的愛惜、憐惜;

  推敲“扣”,透過比畫“扣”的動作理解詩人對園主人的尊重,對春天的喜愛;

  又把“關不住”的“關”與陸游的“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牆頭”中的“遮”作比,突出園內紅杏渴望自由的情感;這時詩歌的含義得到昇華,學生的對詩歌的理解更進一層;

  最後推敲“滿”和“一”,得出“一就是滿”的結論,順勢向學生灌輸“一生萬物”的道家思想。

  從理解古詩字詞的意思到理解整首古詩的詩意,進而上升到體味古詩的內在意蘊,最後感悟詩中包含的人生哲理,這一推敲詩意過程的同時也在推敲著課堂,推進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從而上出一節經得起推敲的語文課。

  3、詩中有情,情亦是詩。葉紹翁的《遊園不值》,寫詩人訪問友人,因主人不在,柴扉久關而進不了門。而畢竟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旨在讚美春天裡萬物旺盛生命力。而這短短一首七言詩,寥寥28個字,在竇老師的解讀下卻變得如此多情。課堂上,學生們在老師的引領下吐出燦若蘭花的語言。學生說,他從“憐”字看出了詩人對春天的喜愛之情,他又從“扣”字品出了詩人對園主人的尊敬之情,他還從“關”字感受到詩中紅杏渴望自由、嚮往春天的力量之美,他更從“滿”和“一”中領悟了“一生萬物”的道家哲學及“不遇中有遇”的人生哲理,猶言更深。詩中有情,需有善解之人,竇老師就是詩情的解語者。而竇老師在解詩過程中與孩子們的情感交流、智慧碰撞,又怎能說這不是一首動人的詩篇呢?

  詩意的課堂詩意的享受。課堂上,竇老師每一個神情都傳播著情感,每一動作都散發著魅力。其聲情並茂的講解,其揮灑自如的演繹,給予聽課者藝術的享受。使人不禁感慨:語文課堂原來可以如此多情,原來可以如此詩意!她以自己的“主題教學”思想把《遊園不值》演繹得柔腸千轉、意境迷離、哲思飛揚、風生水起。

  《遊園不值》教學反思9

  《遊園不值》詩文的外在語言顯得樸實無華,給人以娓娓道來的敘事感,但在這看似平淡的語言背後卻飽含著作者那對春天的無比喜愛之情。詩中由一枝紅杏聯想到春色滿園的內在詩句魅力,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所以教學此詩我結合了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課程標準中的要求來綜合考慮確定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因此,我在教學本詩時主要注意了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情景,讓學生進入情境,間接接觸文字。開始一組配有音樂的圖片課件的運用有意識的讓孩子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在心裡埋下對春天的喜愛的種子,為學習過程中使學生與詩人對春天的熱愛產生共鳴埋下伏筆。

  二、用課件中的朗讀資料讓學生聽,會使學生在字音、節奏、韻味上有所感悟,對後面的品讀打好基礎。

  三、充分利用課件的輔助作用,解決了詩中難解的字和生活中不常見的事物,如“屐齒”“柴扉”,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

  四、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發展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五、多讀也是學習古詩的一個重要方法,在學生充分理解了詩的外在語言以後讓學生誦讀詩句達情、達意。一是扣住“小扣”、“久不開”、“關不住”等詩語,讓學生誦讀。二是扣住兩次情感變化的詩句誦讀。三是整體引導誦讀,這樣採用先理解後誦讀,邊理解邊誦讀,從整體到部分,從部分到整體,層層上升遞進的誦讀,多次進行。達到當堂熟讀成誦的積累運用效果。,同時讀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體會詩歌的意境。

  一節課上下來,其實我更是感覺到語文教學中,教師語言的感染力具有無窮的力量,它能引領著學生走入一種美好的境界,而我在這方面做得還是遠遠不夠的。還有就是教師的知識儲備不足,有時感到自己都詞窮,沒法用淵博的知識感染學生。我想真正提高自己,是在“行動中”,而不是新在“口頭上”。

  《遊園不值》教學反思10

  《遊園不值》是宋代詩人葉紹翁的作品,詩中描繪了一幅美妙的春景圖,詩人抓住景物的特點,抓住重點,以少總多,景中有情,情中寓理,是陶冶學生情操和發展學生想象力的好教材,因此,教學這首詩,要在指導學生弄懂詞句的基礎上,展開想象,反覆吟誦,從而領會一個道理:滿園的春色是關不住的,一切新生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是任何力量都禁錮不了的。我教這首詩主要抓住了兩點:即理解詞句這個難點和啟發想象這個重點。

  一、關於詞句的理解:

  這首詩有些詞義和現代漢語差異很大,而且有些名詞如“屐齒”、“蒼苔”、“柴扉”等都是學生感到生疏的,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基本瞭解意思的同學,說說從哪看到的,加強直觀教學,效果較好。對差異大的詞,我放在句中去理解,如“應”作“大概”講,“扣”作“敲”講。首句是全詩的難點,我幫助學生弄懂兩個問題,一是本詩中有一個字直接表達了人物的感情,請學生找到,學生很快找到了“憐”字,二是著重對“憐”字理解:

  (1)“憐”字從字面上怎麼理解?

  (2)“憐”什麼?誰“憐”?

  (3)從哪看出來?對於次句,我引導學生理解,“小扣”、“久”的意思,並設想當時的情形,懂得詩人識禮知趣,後兩句淺顯易懂,我重點引導孩子們展開想象。

  二、關於啟發想象:

  這首詩結構嚴謹,分兩層,第一層寫看到的,看中有想,第二層寫想到的,想中有看,兩層意思聯絡緊密。我啟發學生想象,主要以理解詩意,匯入意境為目的。前兩句引導學生以久不開而想象園主人心情,想象詩人的心理活動,後兩句啟發學生想象園中的情景,把萬紫千紅的景象顯示出來。想象越美妙、豐富,越有助於學生的理解,越能受的美的薰陶,從而體驗出自然界中春天的生命是旺盛的,無私的,是關不住的。學生不僅體會到詩中表達的對美好春天的讚美之情,還進一步聯想到生活的哲理:一切新生的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將衝破一切禁錮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