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十幾減幾》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1

  以前在教學十幾減幾時,一般都是讓學生擺小棒,擺出13 ——8 =?大部分學生純粹依賴擺小棒算得數,為計算而計算,覺得計算題枯燥無味,久而久之,會導致一年級學生厭倦計算,喪失學習數學的興趣。本節課我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重點放在情景圖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針對低年級學生愛聽故事這一心理特徵,利用學生熟知的小貓釣魚的故事,來引入新課,引起學生的興趣,並創設了《小貓釣魚新編》的故事情境,使數學問題在富有童趣的兩隻小貓的爭論中自然提出,大大調動了學生參與探究20 以內退位減法算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用你所學的數學知識幫幫小貓吧?”“你能給弟弟講一講嗎?”“你是怎麼想的?”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都樂於表現自己,幫助別人解決問題,自然而然地去想怎樣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學生熟知的故事出發,結合教材內容,創設學習情境,能有效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感到數學不再是枯燥無味的計算。

  這節減法課,儘管有十幾減9 的計算學習作為基礎,但十幾減幾對於一年級的學生還說要達到熟練計算的要求,難度很大。這次聯絡情境問題動手操作,嘗試計算,使學生體會到計算源於問題的解決,而不是孤立存在的。這是《數學課程標準》中“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理念的體現。這次創設的操作情境,讓學生經歷了“13 ——5 =8 ”的算理,在操作的過程中,讓學生進一步鞏固了“破十法”,“想加算減”,“連減”,“點數”的不同計算方法。“你認為哪能種方法可以讓貓弟弟學得快?”“貓哥哥是用什麼方法算得這麼快?”學生在爭當小老師的過程中,在操作實踐中讓學生有意識的對演算法進行了對比和選擇。在教學時,不僅提倡演算法多樣化,而且又引導學生在眾多的演算法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使之善於學習,樂於學習,樂於探索,進而透過教師帶有鼓勵性的評價,學生之間的讚賞,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減法教學反思加減法教學反思不退位減法教學反思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2

  一、靈活處理教材,創設生活情境。

  想到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所以以動畫角色貫穿全課,用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選擇例題時,我感覺風車、猜字謎在我們的孩子心中沒有太大印象,所以選擇了學生喜愛的動畫片中角色懶羊羊、灰太狼以買蘋果,付錢為例題,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生活經驗,走進數學課堂感受生活,讓學生明白數學就在身邊。但課件中的蘋果圖是從網上下載的13個蘋果所以例題就改變了。練習第1個,智慧棒開火車多遍口算,再總結演算法,讓學生體驗到有的方法更簡便。

  二、關注學習過程,注重學習方法的引導。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課堂上我能做到關注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差生,趙靜夷是班裡的落後生,從口算到做題,我時時關注她,因為沒有預設到她接受知識太慢,所以導致託堂。在例題出示後我讓同桌說演算法,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計算,像崔雲博說的演算法是我沒有想到的。這樣做讓學生的創造力得到了發展。

  三、習題設計。

  計算是比較枯燥的所以我設計了智慧圈、智慧棒、幫鳥兒回家、小小智慧星等題目,讓學生在玩中學,變枯燥為有趣。

  當然,這節課還有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

  一是課堂預設與實際偏差比較大,導致壓堂。

  二是教學評價不夠多樣,以後要注意。

  三是課件演示不夠熟練,在教學過程中幾次出錯。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一些淺薄的想法,不當之處請指正。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3

  《十幾減幾》這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十幾減9的基礎上進行的。我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經驗上,透過“小貓釣魚”這條情景主線把計算教學的內容有機地融為一體,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問題解決的活動過程,發展學生的個性思維。

  以前在教學十幾減幾時,一般都是讓學生擺小棒或圓片,讓學生依次擺出13-8=?13-7=?13-6=?大部分學生純粹依賴小棒算得數,久而久之,導致錯誤率高,正確率低。我針對低年級小朋友愛聽故事這一心理特點,利用學生熟悉的“小貓釣魚”的故事來引入新課,學生非常興奮,激發了學習興趣。創設情景,小組交流,讓學生體驗了13-8=7的算理,然後在師生集體評議說一說自己的演算法,讓學生進一步鞏固了“破十減”“連減”“想加做減”等不同計算方法。 “你認為哪種方法可以讓小貓學得快?”老貓是怎樣很快算出答案的?“學生在爭當小老師的過程中,在操作實踐中讓學生有意識地對演算法進行了對比和選擇。其中一位學生領悟了減法算式各部分之間的關係,脫口答出13-8=5的原因,體現了思維的靈活性。在教學時,不僅提倡演算法多樣化,而且又引導學生在眾多的演算法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使之善於學習,樂於學習,樂於探索,進而透過教師帶有表揚鼓勵性的評價,學生之間的讚賞,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這節課中,我設計了“用你喜歡的方法算一算”、“開火車遊戲”、“釣魚比賽”、“找朋友”等形式的練習,既加強了訓練,又不失趣味性。特別是最後一個練習 “在規定的時間內計算出結果,就算你釣到了一條魚”,既能使全班學生參與,又使整堂課在一種活潑、生動的氣氛中結束。 當然這節課中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在課堂中應加強注意學生思維的連貫性和整體性的培養、在教學中應注意德育的滲透等等。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4

  十幾減9是在學習了9加幾、10以內加減法、10以內數的分與合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第二冊第一節課的內容就是十幾減9,學生在新課之前對本內容也已經有所瞭解。在課中學生共出現四種演算法:A、9+4=13,所以13-9=4;B、10-9=11+3=4;C、13-3=1010-6=4;D、13-10=11+3=4。

  這四種演算法的出現與我課前預設基本吻合,第四種想法,我沒想到學生也能想到。但是這四種演算法有多少學生能理解?又有多少學生能主動去運用?這才是我所關注的。每種演算法我都讓學生說一說為什麼這樣算?結合主題圖來解釋,如:第二種演算法可以這樣理解:小兔要買9個桃,一盒是10個,小猴便從盒子裡拿出1個,讓小兔連盒子一起帶回家。小猴就剩下盒子外面的3個與盒子裡拿出來的1個,共4個。這樣敘述學生都能理解。第四種演算法算理略有不同,小猴給了小兔1盒桃,小兔退回多給的1個。這樣直觀到抽象,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十幾減9還有著特殊的規律,在練習環節安排學生找規律並運用規律進行計算,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計算正確率與速度。但在練習中,正確、流利地表達自己計算的方法,學生之間的差異很大,有的學生能正確、流利地表達,有的學生會算出結果,但不會表達自己的演算法。

  不足之處在於:個別學生對算理演算法的理解還存在一定困難,有待練習課加強訓練,彌補不足。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5

  具體與抽象之間孩子們已經對十幾減9的口算很熟練了,我以為今天教學十幾減8、7會輕鬆許多,其實不然。一節課下來,我感覺教得特別累,我想孩子們也一定學得很累吧!

  一上課,我就給孩子們複習了8、7加幾的口算,孩子們的表現還是讓人滿意的,順理成章地引入到例題,例題還是直觀的小號情境圖,然後文字形式出現問題:“拿走8把,還剩多少把?”列出算式並不難,一切都進行得挺順利。可是,當我問孩子們:“你是怎麼計算的?”孩子們一下子都愁眉緊鎖了,甚至剛才已經能報出答案的孩子,也是糾結的表情。顯然,完整地表達計算過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幸好,孩子們身邊有小棒,彷彿救命稻草一樣,我趕緊讓他們拿出來擺,因為有了上一課的活動經驗,孩子們的操作還是比較嫻熟的,書本上的思路,孩子們也能擺出。

  等操作完後,我再讓孩子們交流自己的思路,可孩子們還是很難表達清,能根據小棒圖流利地說出算式的孩子並不佔大多數。很多孩子明明會操作,卻不會將操作與算理之間建構起橋樑來,這正說明了具體與抽象之間的距離無法逾越。課堂上,我多次結合著小棒的拼擺,不斷重複著計算的過程,期待能加深孩子們的認知。

  在鞏固練習時,孩子們的計算速度不是很理想,都是慢吞吞地才能說出答案,看來,十幾減9到十幾減8、7並不是那麼好遷移的,還是需要不斷地去深化的。相信經過多一些的練習,孩子們會熟練起來吧!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6

  “十幾減9”是人教課標版教材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本課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初步感知加減法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上進行的。同時學好這節課的內容又為後面學習“十幾減8、7、6、5、4、3、2打好基礎。所以這節課的學習在本單元中的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教材的編排也非常注重創設貼近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節遊園會,讓學生從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再列式計算。

  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課的開始我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在剛剛過完的元宵節裡都去了哪裡玩,玩了什麼?學生的學習慾望一下子就被激發出來了,以往的生活經驗全部出現在眼前。

  接著就出示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愛恩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得多。”所以在這個環節,我讓學生提問題,然後提煉出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探索15-9=幾時,我充分地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讓他們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到演算法多樣化和最佳化演算法的過程。課本上在教學十幾減9這一內容時,教材上出現了三種演算法:一是用數數的方法,一個一個地減;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從10裡減去9,再與剩下的合併;三是用“想加算減”的方法,想9加幾等於15, 15減9就等於幾。雖然在這一環節的教學時為學生之間的數學交流提供較大的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充分發表自己的不同想法,學生也都能說出了這三種計算方法。為了更好的讓學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我還給學生留出了動手擺小棒的時間,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去感知,去理解。但是在最後就明確了兩種計算方法:“破十”的方法和用“想加算減”的方法。這樣讓學生親歷新知的形成過程,對新知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這樣組織教學,不僅能更好地落實這節課的教學目標,而且能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的教學理念,同時培養了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識。

  一節課下來,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真正體現了“我要學”這一教學新理念。同時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學習計算教學,學生能從中感悟到學習計算教學的必要性,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由於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存在差異。以下還有兩點做得不足:

  1、當揭示了想加算減和破十法兩種計算方法之後,應該回過頭把複習的“湊十法”內容和新授的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的印象更為深刻。因為在做“圈一圈,算一算”這道練習時,學生沒有很好地理解怎樣圈,為什麼這樣圈。部分學生圈成了以前學過的湊十法的圈法。

  3、個別學生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清晰地表達出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還不能清晰地表達。在今後的練習中應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關注學困生。

  如果讓我再上一次這節課的內容我一定在這兩個方面加強鞏固。總之教學是一門有遺憾的藝術,我會發揚優點,改善缺點,力求做到更好!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7

  今天新授內容“十幾減9”。整個教學過程分為:複習舊知→情境引入→演算法探究→鞏固應用。因為是開學第一節新課,結合本課內容,我出了一部分口算題,為新課鋪墊準備。上學期在練習口算題環節,我採用的是搶答形式,透過一學期的試驗,本學期我給每個學生準備了一本小本子,每天的口算題都要求獨立完成。這樣能做到給每個學生都有一次練習的機會。

  本節課我將重點放在演算法探究,充分給予孩子們動腦的機會。透過這節課的講授,我發現孩子們對舊知的接受能力還是強於新知的。統計下來,用“算減想加”方法的孩子們明顯多於用其他方法的孩子。這讓我對新知教學有了新的關注和突破方向。在新授部分,儘可能透過以前所學的方法和內容引入新知。上學期對課後的反饋沒有太多關注,這學期我計劃新增“課後反饋”這一工作,重點物件為後進生。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對後進生進行一對一的作業輔導。作業輔導主要以課本練習為主。儘可能做到“今日所學,今日吸收”。希望用這樣的方式可以讓他們緊緊跟上大部隊的步伐。對孩子獎懲方面的工作,結合孩子們的心理特點,我偏重於獎。本學期仍採用小組競賽的方法,每週評出優秀小組和數學小能手。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激發孩子們對數學的喜愛。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8

  本週學習了十幾減幾的計算及相關的應用題。在教學應用題前,我認真回顧了之前教這個單元時遇到的難點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因為我相信這是幫助自己不斷提高教學方式、方法的捷徑。

  應用題的教學,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列出算式進行解答,也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依照著固定的格式進行書寫,更重要的是要透過對應用題的分析、解決,培養學生對數學應用題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生對數學試題的分析能力。數學應用題中字字都很精煉,特別是一些有關數量關係的文字,是完全不能省略掉一個字的。那麼如何從一年級開始就培養學生對應用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呢?

  我以一道應用題為例,對我在這部分的教學方法進行闡述。

  “一共有15只兔,黑兔有7只,白兔有幾隻?”

  讀先讓學生將題齊讀兩遍,加深學生對題中數字的認識。

  問在分析這道題的時候我基本是依照以下三個問題進行引導、提問的:

  1、讀完了題,你都知道了什麼?(或:題目中都告訴了我們什麼?)你能完整的說一遍嗎?

  2、題中出現了哪些數字?你知道它們分別表示什麼嗎?

  3、題中的問題是什麼?想求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知道什麼?

  思其實,這三個問題很簡單,不過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卻是有一定難度的。難在學生不會完整而具體的說明白,難在學生不知道數字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絡。問題1是旨在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透過“說”達到對題意的初步瞭解。問題2則重在引導孩子去關注題中的數字,明白每個數字表示什麼含義。比如15,表示兔子的總數;7,表示黑兔的數量。問題3,引導孩子去思考問題與條件之間的關係。即白兔的數量與兔子的'總數有關,還和黑兔的數量有關。

  教師提出這樣的三個問題不難,可是如何去引導孩子思考是一個大問題。很多孩子面對這些複雜而繞嘴的題目時都表示出了極大的無興趣,任憑老師如何苦口婆心的分析,甚至是精彩地講解都無動於衷。怎麼辦呢?還是要從教師的評價語言入手。評價學生的時候要以鼓勵為主,比如:只要你想到了一點點,也可以站起來給大家說說,說錯了也沒關係,敢站起來發言的孩子就是最棒的孩子。鼓勵孩子去聽、去想,激勵學生去發言。如果課堂上有一個總是不經常舉手的孩子舉手要發言了,老師要立即注意到他,並且提問他,要專心地聽他的發言,無論這個孩子說的怎樣都要給予“你回答問題真積極”的肯定,這樣,不但鼓勵了這個孩子下次仍然舉手回答,還會使其他孩子產生“我也要站起來說一說”的想法。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9

  新課標重視讓學生經歷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提倡演算法多樣化,並引導學生逐步最佳化演算法。

  在教學十幾減9這一內容時,教材中出現了四種演算法:一是用數數的方法,一個一個地減;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從10裡減去9,再與剩下的合併;三是用平十的方法,先減3,再減6;四是用“想加算減”的方法,想9加幾等於13,13減9就等於幾。

  在教學這一內容的前幾天,我們一年級進行了口算達標測試比賽,在試卷中出現了十幾減9的題目,而這一內容之前還沒學過。有部分學生在家中已接觸過這類題目,所以能正確計算。而有些學生是瞎寫一個答案,更有幾個學生覺得無從下手,乾脆空在那裡。針對這一情況,在講解時,我提醒大家今後計算此類題目時,可以想加法來算……

  於是乎,教學十幾減9時,學生根據情境列出13-9=4這一算式後,我問大家是怎麼想的。學生們都說是根據9+4=13來想的。在我的啟發下,只有一個學生根據情境,指出可以先從10個裡去掉9個,再把剩下的1個和盒子外面的3個合起來是4個……演算法的多樣化已無從談起……

  在探討13-9的計算方法時,我對學生的知識基礎估計不足,以致於沒有出現預期的演算法多樣化,只出現了幾種演算法。我沒有進行很好的引導,一味地追問還有沒有別的方法。以致於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學生不願說。其實,從課後瞭解的情況來看,並不是都不會。有的學生確實不會,有的學生不敢說,有的學生是不能正確地表述。只要正確的引導就能啟用學生思維。實現演算法多樣化也就水到渠成了。當學生的探究活動出現困惑時,我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探索,而是急著給學生提供幫助,以得到正確的答案為目的。但是如果無視學生遇到的困難,一味地讓學生自主探究,浪費寶貴的時間不說,也不利於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等積極情感地培養。所以這也是一個難以把握的問題。在請學生髮言時,卻又出現了學生與我一對一的局面,回想起來似乎這個學生只是和我在交流,我倒是理解了這個學生的發言,但是是不是學生之間也相互都聽懂了呢?這節課自主探究的教學形式是有了,但實質呢?學生的各種演算法是建立在什麼樣的基礎之上的?學生想出的方法很多,要不要引導學生比較各種演算法的合理性,培養學生的最佳化意識?另外,有些學生的發言在重複別人已說過的內容,還自認為想到了新的演算法,說出來卻是已交流過的,是學生不注意傾聽嗎?另外多半學生只知道自己的方法,對其他同學的演算法不怎麼明白,有的學生由於受我的誇獎,選擇了自己的演算法進行計算,而未把別人的好方法接受。另有一小半的學生掌握了兩種或三種演算法。最讓我受不了的是個別學生仍然在藉助扳手指計算,那麼是不是教師急於獎勵學生的演算法引起的呢? 還有,在板書中也沒有引導學生對各種演算法進行整理的暗示;在總結中沒有意識到要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最佳化的判斷。最後,在練習設計上,一味追求吸引學生眼球,過於花俏,沒有達到真正鞏固的目的.

  如果學生的表述意思正確,但不規範,該怎麼辦?怎麼評價學生不規範的表述?是否要求學生要學會規範地表達?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10

  這節課,學生吸收知識的過程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地獲取。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地情境中學習數學。”本節課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恰當地設定童話情境,把計算數學蘊含在實際情境中作為一個問題提出,一方面能有效激發學生計算的慾望,另一方面又使學生體驗到了學習計算的實際意義,孩子們初步學會了從數學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使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途徑。”本節課可以採取獨立探究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實現了演算法多樣化,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關注了學生的情感體驗,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由於學生生活背景與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本節課,我採用演算法多樣化和演算法選擇的恰當結合,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同時又引導學生在眾多的演算法中選擇適合於自己的方法,使學生善學、樂學。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11

  一、激發興趣,複習鋪墊。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本課一開始就引入了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寵物小精靈作為學習夥伴。透過小精靈請學生做湊十的拍手遊戲,搶答十幾的組成,為學生自主探索十幾減9的多種演算法做了知識、能力、心理上的準備。

  二、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又透過小精靈創設了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節遊園會,讓學生從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再列式計算。創設這樣的情境,一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二是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順利的引入新課。

  三、討論交流探究演算法。

  由於很多學生都已經會算十幾減九,因此我提出這樣的要求:四人小組任選一道題來研究一下你們是怎樣算的。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內部講述自己的計算方法,然後再讓每組派一個代表向全班同學彙報。並透過還有不同的演算法嗎?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提倡演算法多樣化。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是為學生之間的數學交流提供較大的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充分發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機會體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同時學生思維品質得到培養,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為了更好的讓學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我還給學生留出了動手擺小棒的時間,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去感知,去理解。

  四、鞏固演算法,強化訓練。

  在上一階段學習成功的基礎,教師提出:十幾減9的算式除這幾道還有嗎?用你最喜歡的方法去算你喜歡的算式,並跟你的同桌說一說。再透過摘小精靈算式進行十幾減9的強化訓練。這是一個進一步鞏固知識和熟練掌握技能的過程。讓學生自己選擇算式,將遊戲形式引入課堂,一方面讓較落後的學生也有機會說我能行,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激發全體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發散思維,培養創新。

  演算法形成後,讓學生走迷宮為皮卡丘找回家的路,我設計了一系列的算式,如□-9=□,填法多種,目的是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營造一個展示才華的機會。最後再透過讓學生尋找十幾減9的秘密,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獨創性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透過各種形式的練習,學生還尋找到了十幾減9的秘密:十幾減 9的差,比被減數的個位多1。

  由於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存在差異。整堂課下來,個別學生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清晰地表達出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還不能清晰地表達。在今後的練習中應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關注學困生。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12

  1.改變了傳統的計算教學的流程。

  教材設定演算法→教師講解演算法→學生模仿演算法→鞏固強化演算法。教材設定的演算法往往是教材編者(成人)認為比較簡單的、好的演算法,而且通常只有一種演算法。教師主要負責講解、示範演算法,然後安排大量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掌握演算法。顯然,這樣的計算教學沒有把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沒有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演算法的建構,這樣的學習是被動的。儘管我們不提倡教學程式化,但獨立思考→交流反饋→自主選擇演算法→遷移運用演算法是演算法多樣化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2.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成果。

  當問題產生以後,解決問題便成為了學生學習的目標。但由於教師沒有提供解決問題的統一方法,學生缺少了模仿和依賴的基礎,整個探究空間也有了比較大的自由度。學生既可以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解決這一問題,也可以“創造”出一種新方法來解決。於是便出現了案例中的7、8種演算法,雖然有的演算法看上去“笨拙”,卻也是學生自己腦力勞動的成果,而且對學生來說,數學方法可能沒有“好壞”之分只有是否合適,“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機會依靠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享受成功的喜悅。

  3.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生評價與反思的過程。

  學生在展示自己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的同時,他們同樣也關注別人解決問題的方法或策略。當別人的方法與自己不同時,學生自然會產生“為什麼他的方法與我的不一樣”,“我的方法到底有沒有問題”等想法,從而促使其反思自己的做法。當他們確信自己的做法沒有問題時,則會去評價別人的方法,這實際上學生在最佳化演算法。從這一角度看,最佳化的演算法不一定是統一的一種演算法。應該把最佳化的過程作為一個學生主動尋找更好方法的過程來展開,不要追求全班幾十名學生演算法的高度統一,應當充分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哪怕學生的選擇出現了兩種甚至多種演算法。

  其實,問題並不在於演算法本身,而在於這種演算法有沒有與學生的知識經驗相聯絡,學生喜歡不喜歡這種演算法。學生演算法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知識背景、思考習慣等,經過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得到的結果,它植根於學生個體知識經驗,與學生的情感體驗緊密聯絡,整個過程是學生創造的過程,這些比什麼都重要。因此,只要學生認為合適,自己喜歡,教師就應當加以肯定。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13

  《十幾減幾》是在學生學習了十幾減9的基礎上進行的。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經驗上,透過“小貓釣魚”這條情景主線把計算教學的內容有機地融為一體,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問題解決的活動過程,發展學生的個性思維。

  本課的教學容量大,學生接受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雖然用遷移類推的方法使學生在十幾減9的基礎上很快掌握了計算方法,但學生計算起來並不輕鬆。

  課堂上採用靈活自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想加算減”的方法簡便,但也有少數同學認為先用整十減完再加的方法也有它的優越性。教學中我讓學生討論說出具體的思路,同時並藉助小棒來進行操作,在探究計算方法時,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並給學生交流、展示的空間,讓學生交流哪一種方法好。學生在眾多的演算法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

  1、在學習例題第一道問題算式的計算方法的時候,對學生放手太早,應該先引導一下,這樣效果會更好。

  2、在講授計算方法的時候,應該多注重一些小結語言的收與放,做到更完美。

  3、學生吸收知識的過程不是被動的感受,而是主動的獲取,必須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我以後會採取有效的途徑,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使學生善於學習。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14

  《十幾減5、4、3、2》練習課教學反思教學目標:

  1、透過練習,讓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十幾減幾的計算方法,並能夠快速正確的計算。

  2、透過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良好地思維方式和運用多種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多種十幾減幾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正確快速的口算出十幾減幾

  教學反思:在教學時不僅提倡演算法多樣化,而且要引導學生在眾多的演算法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使之善於學習樂於學習樂於探索,進而透過教師帶有表揚鼓勵性的評價,學生之間的讚賞,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本課的目的是使每個學生都能夠熟練運用適合自己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甚至可以針對不同的題使用不同的計算方法,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簡單的應用。

《十幾減幾》教學反思15

  《十幾減九》是小學一年級退位減法的起始課,教學的重、難點在於學習“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種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基於這一理念,我採取了讓學生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學生知道“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是多樣的,並在多種方法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演算法。而我作為教師則重在關注學生主動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

  透過這課教學實踐和老教師的指導評課,讓我感觸頗深,首先最直接的是我知道了在學生的交流中教師應怎樣適時介入引導,怎樣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如引導的語言有:“誰聽懂了他的想法?能給大家解釋一下嗎?”“你的演算法與他不同在哪裡?”“和他的方法一樣的有哪些同學?”“誰再來解釋一下?”“有道理,有與他們不一樣的方法嗎?”“為什麼要把小棒分成10和5呢?”“大家認為他的方法怎麼樣?”我想如果我適時加入以上適當的引導,學生不僅很容易瞭解演算法的多樣性,還能理解演算法的合理性、培養最佳化意識。透過比較,學生的思維會不斷深入,在熱烈的交流中知已知彼,智慧的火花才能不斷地閃現,碰撞。其次,我覺得這一做法不僅僅適用於計算部分的教學,它還適用於整個數學學科的教學,更重要的是:當前新課程標準理念下的各個學科都要求讓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因此,我認為這樣的做法適用於所有學科的教學。要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品讀各類教育教學理論,絕不能停留在對新課程理念的泛泛理解上,在教學新方法上不僅要掌握形式,更要注重實效和本質。

  《十幾減九》這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20以內進位加法的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在學習之前教師應提前將20以內的進位加法複習到位,為學習新知做好準備尤其個別學生更能增強學習的自信。教學新知時結合主題圖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吸引學生“入場”從整題到部分,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去思考。以培養學生收集數學資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後集中在小丑手中的氣球上,引出課題,十幾減九。讓學生開動腦筋、用多種方法計算,孩子們用了破十法,連減法、想加算減法。都是在教師的引領下一一呈現出來。透過教學反思如下:

  1.對於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情景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利用主題圖讓學生真正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是與生活有密切聯絡的,同時學生自己提出數學問題並解決問題,不但能培養其問題意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利於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

  2.在研究《十幾減九》方法時多做文章。而且能夠運用“破十法”、“算加想減”的方法清楚明白地講清自己的思考過程。透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方式對演算法進行強化。

  3.加強練習,提高運算能力。針對一年級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情況,我設計了形式多樣的練習題:“你能做幾題就做幾題”、“同桌相互出題計算”、“遊戲中計算”等,既加強了訓練,又不失趣味性。要達到熟練計算的要求,難度很大。我們應透過鼓勵性的評價,學生之間的讚賞,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關注個別生加強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