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阿細跳月教學反思(通用6篇)

阿細跳月教學反思

阿細跳月教學反思(通用6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麼應當如何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阿細跳月教學反思(通用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阿細跳月教學反思1

  《阿細跳月》彝族人慶祝節日的活動,他們晚上在篝火旁邊,歡喜跳舞的情況。為了讓孩子熟悉這一背景。活動前我讓孩子觀看彝族人的生活場景圖片。孩子對彝族人的服裝和舞步產生濃厚的興趣。本節課我制訂了三個學習目標:

  1、欣賞音樂,感受彝族跳月獨有的歡快、熱烈情緒,想象音樂所表現跳月時的歡樂情景。

  2、感受並理解《阿細跳月》五拍子韻味。

  3、學習跳月的基本舞步,能和著音樂進行即興表演。

  本節課我以歌曲彝家娃娃引入民樂合奏《阿細跳月》。匯入新課後,初聽音樂的情緒和感受,引出阿細跳月的由來。整節課我設計了聽主題旋律特點、學跳《跳月舞》基本舞步、篝火晚會三個教學環節。

  在第一環節聽主旋律中,我細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聽A段、B段旋律特點,哼唱並加動作。在創編A段動作時孩子的想象空間比較狹窄,想像不是很豐富。在動作表演活動中我進行了改進:讓孩子想像自己是彝族女孩,到晚上,在月光下會歡快的舞蹈,這樣點撥後,孩子的創編空間大了。也有了讓他們施展的機會。B段音樂欣賞後聽出樂曲中的樂器有三絃和笛子,並讓孩子伴隨音樂加以模仿吹和彈,孩子們的模仿力和積極性被調動了。

  第二個環節是學習跳月舞的基本舞步,主要透過五步讓孩子熟悉五拍子,感受後兩拍的重音。從腳的動作慢慢加手的動作。在本次活動過程中,我把踏點步作為重點,我先原地示範。讓孩子對音樂稍熟悉後,我就用轉圈,引導孩子跳的動作副度大些。然而,在讓孩子圍圈時,孩子動作的一致性做的不到位。因為,活動時,孩子的眼睛看著教師的動作,好多孩子的方向錯了。我想如果下次活動,在圍圈舞蹈時,教師明確要求:先往左走,再往右走來幫助孩子理解。跟著音樂《阿細跳月》舞蹈動作會一致的。讓每個孩子有種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悅的成功感。應該是我們所期望的啊。

  第三部分是篝火晚會和欣賞民樂合奏版的影片,透過聽全曲,感受阿細人載歌載舞的熱烈場面。在觀察影片時,透過說一說的活動,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更增加孩子們的民族自豪感。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在本次《阿細跳月》教學中,我充分發揮音樂的音響特點,讓《阿細跳月》的音樂貫穿於整堂課中這節課教學流程清晰,各個環節也按部就班,但孩子的積極性沒有很大地調動起來,有部分孩子拘謹,不敢表現自己,可能與老師的親身示範不到位有關。我覺得我應該更多地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去設計問題,設計環節,,引導孩子發自內心地用自己的方式表達音樂,而不是按老師的要求去做,真正讓孩子喜歡上音樂,樂在其中。

  阿細跳月教學反思2

  這堂課採用了各種聽賞方式來解決聽辨的難點,能較好地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學生們能在聽、唱、編、舞等音樂活動中感知《阿細跳月》的樂曲節拍特點,體驗音樂情緒,領略彝族阿細人跳月的風俗。

  為了幫助學生由淺入深地感知樂曲節拍規律,我設計製作了Flash課件。利用按音樂節拍出現的月亮圖案啟發學生視聽結合來感知,再透過遊戲“請你跟我這樣做”引導學生從律動中加深感知,最後鼓勵學生在跳月舞的創編活動中盡情表現。跳月舞的創編活動採用先探究、後欣賞、再舞蹈的形式,學生能從透過自身的實踐來體驗彝族阿細人跳月時的歡快情緒、想象阿細人跳月時的歡樂情景。課後發現此形式可以略為提前,讓學生在寬裕的時間內充分體驗。

  阿細跳月教學反思3

  透過這節《阿細跳月》的欣賞課教學,基本本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學生透過這節課的學習,瞭解了《阿細跳月》的風格特徵,會唱主題旋律,還學習了四五拍的節奏,掌握了“跳月”的基本節奏型,學習了彝族舞蹈的簡單舞步。

  第一環節:節奏引入,激發興趣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兩條節奏,第一條節奏引出四五拍的節奏特點,第二條節奏練習阿細跳月的基本節奏型,兩條節奏都跟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加入有趣的詞來練習,讓學生在學習節奏這一枯燥的環節上不感到乏味,在這一環節上基本本達解決了教學重點。

  第二環節:聽唱旋律,解決重點

  這一環節中,學生初步感受樂曲的.主題旋律,學習“跳月”的舞蹈動作,並能夠跟著琴來學唱《阿細跳月》的主題旋律。學生在這一環節中非常活躍,與教師的互動也很和諧。把課堂推上了一個小的高潮,不知不覺中解決教學難點。

  第三環節:聽賞樂曲,複習鞏固

  本環節設計三次讓學生完整的欣賞樂曲。第一次讓學生完整聽,感受樂曲旋律的歡快跳躍的感覺,第二次聽時讓學生思考問題去聽,第三次讓學生跟著樂曲作“跳月”的動作。三次整的欣賞學生對《阿細跳月》又有了新的瞭解。

  第四環節:介紹樂曲,豐富知識

  學生對《阿細跳月》的瞭解非常的少,教師簡單的介紹它的知識,再一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我國少數民族的音樂興趣更加的濃厚。教師與學生一同跳起歡快的舞蹈,把課堂再次推向高潮。教師在高潮中結束本課。

  在這堂課中,學生愉快的學習了知識,充分發揮了他們的主體性和參與性,體現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阿細跳月教學反思4

  火把節是我國少數民族彝族所特有的節日,在欣賞音樂前首先讓學生透過欣賞介紹火把節的影片資料,來熟悉和了解彝族人民的節日。彝族人民在過火把節時跳舞蹈時唱的歌曲就是《阿細跳月》,運用這個影片資料來引出今天將要學習的新歌。

  音樂表現了一種熱鬧的場景,但不是從頭到尾樂曲始終是熱烈的。為了引導學生學會正確回答老師的問題,在這裡教師問到:樂曲熱烈的地方力度、速度是什麼?往往低年級學生會答:聲音很大之類的答案。音樂學科需要用專業術語來描述樂曲等特點,所以教師引導學生感受音樂速度與力度和樂曲熱烈、舒緩之間有什麼關係。透過教師的講解,速度用快與慢來表示,力度用強與弱來表示,來糾正學生以往錯誤的語言描述。那麼今後學生在回答教師諸如速度、力度之類的分析音樂特點的問題時,學生們就會運用今天所學到的專業術語來表達了。

  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樂曲的強弱與快慢的特點,在這一環節,可以讓學生透過手勢的高低起伏等動作來表現出來。當音樂慢而弱的時候,學生的手勢可以壓低或用形容小動物的形象來表現;當音樂快而強烈的時候手勢可以抬高,表現樂曲情緒的起伏。也可讓學生自己設計動作來表現歌曲。

  這首樂曲的開頭和結尾的情緒是截然不同的。音樂開始恨輕很弱,隨著音樂的發展,力度逐漸增強,到結尾時達到最強、最激烈的程度突然結束了。

  彝族人民熱愛舞蹈,個個能歌善舞。欣賞了音樂,為了進一步感受音樂,教師帶領學生跳起舞來,同彝族人民一起歡度火把節,讓學生們感受節日的氛圍。在這裡,教師先讓學生欣賞一段彝族舞蹈短片,並讓幾名學生到前邊自由模仿看到和學到的舞蹈動作。雖然由於協調能力的有限,學生的動作並不標準和優美,但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和好學的精神是值得表揚的,適當而及時的鼓勵決不能少。簡單的肢體動作,教師需要耐心和細心的教授,帶領學生一步一步的學習。最後,在學會舞步的基礎上,由教師帶領幾位表現不錯的學生在前邊圍成圓圈跳舞,其他學生原地跳舞。全都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增加課堂活躍的氣氛。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也同時提高了。

  又是一節豐富多彩的欣賞課,在欣賞音樂分析音樂的過程中,學生們不僅學到了一些需要掌握的音樂知識,同時也鍛鍊了身體協調能力,參與了音樂實踐活動。

  阿細跳月教學反思5

  本節課立足“三韻”教學理念,結合本單元教材特點,經過多次磨課,較之前有了較大多改進。

  火把節是我國少數民族彝族所特有的節日,在欣賞音樂前首先讓學生透過熟悉舞步,感受五拍子的韻律。學生在反覆聆聽和學唱中,對主題旋律已經非常熟悉,為後面主題旋律的聽辨做好準備。音樂表現的是一種熱鬧的場景,但不是從頭到尾樂曲始終是熱烈的。為了引導學生學會正確回答老師的問題,在這裡教師問到:主題旋律出現溜這麼多次?那每次主題旋律多出現都一樣嗎?很多學生會答:不一樣。老師緊接著問:有哪些不一樣呢?引導學生感受音樂速度與力度和音色的改變。

  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樂曲的強弱與快慢的特點,在這一環節,老師把對比比較強烈多主題分開給學生聽,學生反應比較好,多數能在第一時間說出樂曲速度力度及音色。

  彝族人民熱愛舞蹈,個個能歌善舞。欣賞了音樂,為了進一步感受音樂,教師帶領學生觀看現場演奏的《阿細跳月》,感受民樂合奏的魅力,最後,讓學生聽辨五拍子音樂,學以致用。

  阿細跳月教學反思6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音樂的音響特點,讓《阿細跳月》的音樂貫穿於整堂課中。

  作為律動的背景音樂出現,讓孩子潛意識的受到旋律的感染;在正式初聽前,啟發孩子發現,探索,認識月琴,傾聽月琴的聲音,自然而然引出樂曲主旋律,這樣既能激發孩子的興趣,又能在正式聆聽時更好的體會樂曲,還為後面編唱歌詞的環節作好了鋪墊。

  所以,孩子們基本上都能較準確的哼唱出樂曲的主旋律,讓學生在看、摸、彈、聽、唱、記的過程中感受和體會月琴及樂曲旋律,達到了本課多注意一些民族音樂的旋律,把他們牢牢記在心裡的教學基本要求。